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顺天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十卷目录
顺天府部杂录十一
职方典第五十卷
顺天府部杂录十一
〈此卷皆昌平一州〉《昌平州志》:州城有门:三其南曰永安新城门,一曰小南门,二城皆内土外砖。崇祯九年,兵部侍郎张元佐拆旧城大南门墙,补修东城门楼。城正中有樵楼,天顺三年所建。州治在城西偏学宫。景泰三年自旧县徙今治,天顺三年成。
《州志》:刘谏议祠在旧县东。景泰三年,祠随县徙,建于儒学内。岁春秋,上丁致祭。
《明一统志》:谏议书院元设山长,主之。
《昌平山水记》:刘蕡,字去华,昌平人。太和二年,举贤良,方正对策,指斥宦官,遂不第。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在襄阳,皆辟为从事,待如师友,授秘书郎,为宦官所嫉,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昭宗时,赠右谏议大夫。元大定初,以昌平驿官宫祺奏请,始为立祠。祠本在旧县,县徙,祠亦徙焉。在大城门之西,程学士敏政诗云新祠门对頖池湾是也。
《州志》:瑞光寺在昌平州治后,成化十年敕建。
《昌平山水记》:榆河驿初设于榆河,嘉靖中,改附州城。《州志》:流沙寺在巩华城北门外,元皇庆年建。
《州志》:元福观在州治南四十里。
《昌平山水记》:元福宫,弘治十七年建,俗呼为回龙观。《昌平山水记》:车驾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永乐二十二年四月,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居庸关。宣德九年九月,上巡边,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七月,上亲征,驻跸唐家岭,次日至龙虎台。
《昌平州志》:太平庄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燕都游览志》:松园在昌平州东门外,延袤里许,皆松桧,无一杂树,以备陵树缺,移栽也。二百年来,禁人樵采,遂成大林。
《方舆纪要》:万年城在昌平州西南。东魏天平中,置万年县,属平昌郡。隋开皇初,废入昌平。
《昌平山水记》:州西南十二里,有红桥,桥亡而名尚存。元文宗为燕帖木儿建祠立碑处也。
《昌平山水记》:州西八里为昌平旧县,今居民不满百。梁公祠香火特盛,每岁四月朔赛会,二三百里内人至者,肩摩踵接。考之唐书,突厥陷赵定纵,掠而归。公为行军副元帅,独以兵追之。又为河北安抚大使,意其尝至此也。有碑一。元大德四年,集贤学士宋勃撰文。
《帝京景物略》:狄梁公祠,建自唐。元大德间,重建。正统间,修之。其碑云:梁公为昌平县令,有媪子死于虎。媪诉公,公为文檄神。翌日,虎伏阶下,公拜告于众,杀之。土人思公德,立祠也。
《马氏日抄》:昌平县北有狄梁公祠。元大德中,重建,学士宋渤记之,穹碑尚存,庙中常有光怪。每岁二月二日,南山、北山之人皆来作社前数日夜,碑上即有火光,远而望之,碑字皆见;近视之,即灭。
《帝京景物略》:狄公祠南道上立二石幢,镌梵语,字法颇类李北海,唐贞观中物也。过西,废寺有二幢,元奘手书。
《州志》:旧县大街东,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一,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大街西,有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幢一,开元国师三藏沙门不空奉诏书。
《昌平山水记》:旧县西十里为龙虎台。地势高平如台,广二里,袤三里。元时,车驾巡幸上都,往来皆驻跸其上。
《州志》:唐太尉朱怀圭墓在昌平州城西北十五里积粟山下,碑文为元载撰,李融书。
《昌平山水记》:老君堂东北有长春亭三间,东西厢各三间,以备游憩。
《州志》:花塔村在州城西北三十里,有和平寺,唐建。《昌平州志》:唐家岭店在州南四十五里。
桃林村,在州城东三十里,有法林寺,元至正年间创建。
《昌平山水记》: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有水。出芹城北,南流入于沙河。
后魏安乐郡,故城在县西北六里。延和元年置交州。太平真君二年,罢州置郡,领县二土垠,入安市。后周废安市,入密云。隋开皇初,郡废。今为安乐庄,永乐间拨给良牧署。《翁文简公集》:燕山去神京百里,而近国朝诸陵寝在焉,更名天寿。
《两京求旧录》:天寿山陵择地,或云江西廖均卿,或云山东王贤。贤,字惟善。中永乐辛卯乡试,以鄢陵训导擢户科给事。中升光禄寺少卿,寻迁顺天府尹。实录暨《兖州府志》皆未言其精青鸟之术,所闻异辞,难以悬定也。
《治平略》:居庸东折玉带、神岭诸山,若抱若拱,八陵在焉。
《昌平山水记》:陵故为康家庄。长陵之东百馀步,有土一丘,康老葬焉。康老者,明初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作山陵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命勿去。
自州西门而北六里,至陵下有白石坊,一座五架。又北有石桥三空。又二里至大红门,门三道。东西二角门,门外东西各有碑,刻曰: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入门一里,有碑亭,重檐四出。陛中有穹碑,高三丈馀,龙头龟趺,题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仁宗皇帝御制文也。亭外四隅,有石柱四,俱刻交龙,环之。其东有行宫。神功圣德碑之前可二里,为棂星门。门三道,俗名龙凤门。门之前有石人十二,四勋臣四。文臣四,武臣石兽二十四:四马、四麒麟、四象、四骆驼、四獬豸、四狮子。各二立二蹲,近者立,远者蹲。石柱二,刻云气,并夹侍神路之旁。迤逦而南,以按乎碑亭。碑文后书:洪熙元年四月十七日,孝子嗣皇帝,某谨述。盖文成而碑未立。宣帝十年四月辛酉,修长陵、献陵,始置石人石马等于御道。东西十月己酉,建长陵神功圣德碑。是时仁孝皇后之葬二十有三年,太宗文皇帝之葬亦十有一年矣。然而始立者,重民力也。棂星门北一里半,为山坡,坡西少南,有旧行宫土垣一周。坡北一里,有石桥五空。又北二百步,有大石桥七空。大石桥东北一里许,有新行宫。宫有感思殿。宫东南有工部厂及内监公署。大石桥正北二里,有石桥五空。又二里,至长陵殿门神道,自嘉靖十五年世宗谒陵,始命以石甃。自大红门以内,苍松翠柏,无虑数十万株,今尽矣。《肃松录》:出昌平州东门数里,入伽蓝口。又三里,为永陵园。园后曰蒋山。山腹有神仙洞。洞不甚深,镌字于旁,曰蜿蜒龙脊山,吞月磊砢云根洞。有天上悬一石,如覆钟状。山上有三清殿,复行三里。度一溪,溪西有七凤桥,长陵神道东流之水经焉。旁有井,故地名玉井湾。北有工部厂与龙王庙并庙碑三。弘治、嘉靖、万历中,太监王定、张保山、潘朝用所立。厂碑二,其一思陵,命太监魏国徵掌昌宣军务敕谕;其一翰林韩四维所为记也。定与保山、朝用皆为工部厂员,命掌镇兵,则自国徵始。继之者,王希忠、申之秀也。希忠后死乱军中;之秀见贼陷京城,削发去为僧。有司香太监贯宗云然。又行里许,为德陵、神宫监。又半里许,名东井,相传成祖八妃葬此。少北,渡一小石桥,为德陵。陵西向,面大溪。过大石桥而西,至永陵。再西而北,至景陵。由长陵西下坡渡石桥,为献陵。又度小石桥,为庆陵。再渡石桥二,为裕陵。松左右成列。再西,见碑楼。出松林中,度一大石桥,抵碑楼。下则茂陵也。松列楼外者,存二十二株。列楼以内至祾恩门者三十六株。自祾恩门入,难以数计矣。由茂陵神马厂神宫监而西三四里,度一大石桥,至泰陵。渡溪而南,至康陵。折而北,为锥石口。自溪而东,有断桥。循麓右转,复渡溪水,上一冈,至定陵。少南为西井。再南为万妃坟。又南则昭陵。东至思陵。
《燕都游览志》:天寿山陵前有凤凰山,后有黄花镇,左有蟒山,右有虎峪。东西山口,两水会流于朝宗河。文皇帝葬所,曰康家庄,是为长陵。次皇山,距长陵一里有半,是为献陵。次黑山,距献陵三里,是为景陵。次石门山,距景陵六里,是为裕陵。次宝山,距裕陵二里,是为茂陵。次史家山,距茂陵二里,是为泰陵。次金岭山,距泰陵三里,是为康陵。次阳翠岭,距康陵十六里,是为永陵。次大峪山,距永陵九里,是为昭陵。次亦名大峪山,距昭陵一里,是为定陵。次皇山二岭,距定陵五里,是为庆陵。
《肃松录》:德陵葬双锁山,潭子峪在永陵东北,思陵葬锦屏山小红门内。
《燕都游览志》:皇陵入路第一层,龙沙带崖。第二层,白玉石坊,在红门之南。嘉靖十九年建。坊北石桥,桥南二乔松,北瞰流泉,松柏左右列各六行。第三层自坊内行松阴中三里许,至红门。下马步入门内,左为拂尘殿围墙,正殿二层,群室六十馀楹。皇帝谒陵,至此更衣。左右槐树正寝二殿,群围房各五百馀间。第四层至龙凤门。黄绿琉璃,甃治门内外。白玉石华表柱各二,雕蟠龙,色如乾黄。玉门内外石桥七座,白玉石为阑。第五层至碑楼。洪熙元年建。碑高十许丈,无字。第六层至棂星门。门左右列雕龙白玉石柱,石人、石马、麒麟、象、虎、骆驼、犀牛、狮子。
《菊隐纪闻》:明初有玉鸽十二,从南方来,飞集燕山。识者谓北平当王,盖兆燕山十二陵也。
《世庙识馀录》:天寿山名始于成祖,盖尝驻跸于此饮酒。是日适万寿之期,群臣上寿,故名天寿。今之传讹者谓为御体所藏,名天寿者,非也。
《小草斋集》:入红门,有殿,曰时陟车驾、更衣之所也。神路中,石狮子、犀、象、骆驼、麟、马各四,石人十二。擎天柱四望,柱二,碑亭一,而九陵分道焉。长陵当中,正南乡。其左,为永陵、景陵,右为茂陵、裕陵、献陵、昭陵,惟康、泰二陵稍远,可三十里。
《燕都游览志》:长陵在龙凤门正北十二里,居中。其地名山场乃康家庄也。陵之左有元时康家坟,存之春秋,赐二祭陵,规制大于诸陵。祾恩殿石栏三重,惟此与定陵为然,其馀仅一重耳。登宝城,独从中道一门,入与他陵。左右掖门入者,异碑阔四尺五寸,厚二尺五寸,他陵亦不及也。
《昌平山水记》:长陵在天寿山中峰之下,门三道。东西二角门。门内东神厨五间,西神库五间。厨前有碑亭一座。南向,内有碑龙头龟趺,无字。重门三道,榜曰祾恩门。东西二小角门。门内有神帛炉,东西各一。其上为享殿,榜曰祾恩殿,九间,重檐。中四柱,饰以金莲馀髹漆。阶三道。中一道为神路。中平,外墄。其平刻为龙形。东西二道,皆墄有白石栏,三层。东西皆有级执事所上也。两庑各十五间。殿后为门三道。又进为白石坊一座。又进为石台。其上炉一,花瓶、烛台各二,皆白石。又前为宝城,城下有甬道,内为黄琉璃屏一。座旁有级,分东西。上折而南是为明楼,重檐四。出陛前,俯享殿,后接宝城,上有榜曰:长陵。中有大碑一,上书曰大明,用篆;下书曰成祖文皇帝之陵,用楷字。大径尺,以金填之。碑用朱漆,栏画云气。碑头交龙、方趺。宝城周围二里,城之内下有水沟,自殿门左右缭以周垣,属之宝城旧有树。
《昌平山水记》:长陵门右别有具服殿五间,东向,有周垣。垣南有白石槽五,方而长,名曰雀池,贮水以饮雀。《嘉靖祀典》:长陵,葬成祖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外一十六妃谥葬,不可考。
《燕都游览志》:仁宗昭皇帝陵曰献陵,在长陵之右。《昌平山水记》:献陵在天寿山西峰之下,距长陵西少北一里。自北五空桥,北三十馀步分西为献陵。神路至殿门可半里,有碑亭一座,重檐四出。陛内有碑,龙头、龟趺,无字。亭南有小桥,门三道,榜曰祾恩门,无角门。殿五间,单檐,柱皆朱漆,直椽,阶三道,其平刻为云花。石栏一层,东西有级,两庑各五间。馀如长陵殿有后门,为短檐属之垣。垣有门,垣后有土山,曰玉案山故辟神路于殿西。玉案山之右有小桥,前数步又一小桥,跨沟水,沟水自陵东来,过桥下,会于北五空桥。山后桥三道,皆一空。又进为门三道,并如长陵而高广杀之,甬道平,宝城、小家半填,榜曰献陵,碑曰大明仁宗昭皇帝之陵,馀并如长陵。山之前门及殿,山之后门及宝城,各为一周垣,旧有树。
《嘉靖祀典》:献陵,葬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张氏,其恭靖贤妃、恭懿惠妃、贞静敬妃,俱葬金山外,一妃谥葬,不可考。
《国朝典汇》:七妃三葬金山,馀皆从葬。
《燕都游览志》:宣宗章皇帝陵曰景陵,在长陵之左。《昌平山水记》:景陵在天寿山东峰之下,距长陵东少北一里半。自北五空桥,南数步分东为景陵神路。至殿门三里,碑亭门庑如献陵。殿五间,重檐,阶三道,其平刻为龙形。殿有后门,不属垣殿。后门三道,并如献陵。甬道平,宝城长而狭,榜曰景陵,碑曰大明宣宗章皇帝之陵。周垣如长陵。宝城前存树十五株,冢上一株。
《嘉靖祀典》:景陵,葬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孙氏,而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皇后胡氏葬金山,荣思贤妃亦葬金山,外六妃谥葬,不可考。《国朝典汇》:八妃一葬金山,馀皆从葬。
《昌平山水记》:裕陵在石门山,距献陵西三里,自献陵碑亭前分西为裕陵神路。路有小石桥、碑亭,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平刻云花。殿无后门,榜曰裕陵,碑曰大明英宗睿皇帝之陵,馀并如景陵,宝城如献陵。《嘉靖祀典》:裕陵,葬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钱氏,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皇后周氏,其靖庄安穆宸妃,庄僖端肃安妃端庄昭妃,恭安和妃,恭僖成妃,荣靖贞妃,恭靖庄妃,恭庄端惠德妃,庄和安靖顺妃,昭肃靖端贤妃,端靖安和惠妃,端靖安荣淑妃,安和荣靖丽妃,昭静恭妃,僖恪充妃,惠和丽妃,端和懿妃,俱葬金山。贞顺懿恭惠妃,葬桃山。《国朝典汇》:十八妃一葬绵山,馀俱金山。《名山藏》:孝庄钱皇后,海州人。父,贵都指挥佥事。正统七年册立,成化四年崩,祔葬裕陵,然异隧焉。去英宗泉堂可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孝肃周后,则其中有隧道通,而孝肃又不得预于配祭。
《野获编》:本朝山陵,初止一后祔葬,至英宗元配孝庄钱后崩,时宪宗压于生母孝肃周后,几不得祔葬裕陵。大臣力诤之,始虚孝肃元宫以待,而二后并祔,自此始矣。
《燕都游览志》:宪宗纯皇帝陵曰茂陵,在裕陵西北。《昌平山水记》:茂陵在聚宝山,距裕陵西一里。自裕陵碑亭前分西为茂陵神路,路有石桥,一空,制如裕陵。榜曰茂陵,碑曰大明宪宗纯皇帝之陵。垣内外及冢上,树千馀株。十二陵惟茂陵独完,它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簴之属犹有存者。《嘉靖祀典》:茂陵,葬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王氏,孝穆慈惠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后纪氏,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后卲氏。而恭肃端顺荣靖皇贵妃,亦葬天寿山。端顺贤妃、恭惠和妃、和惠靖妃、庄靖顺妃、端荣〈阙〉妃、庄懿德妃、靖顺惠妃、昭顺丽妃、端僖安妃、恭懿敬妃、怀荣贤妃、靖僖荣妃、俱葬金山。
《国朝典汇》: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也。初葬金山,孝宗即位,迁合葬。孝惠皇后卲氏,献帝生母也。初葬金山,世宗即位,迁合葬。十四妃一葬陵之西南,馀俱葬金山。废后吴氏,亦葬金山。
《野获编》:宪宗初选吴氏,旋废。则元配为孝贞后王氏,而孝宗生母为孝穆后纪氏,同祔茂陵。盖循用裕陵新例。至嘉靖入缵,则宪宗贵妃卲氏已称寿安皇太后,寻崩,初葬金山,后亦迁祔茂陵。于是三后并祔,又从此始。
《燕都游览志》:孝宗敬皇帝陵曰泰陵,在茂陵之西。《昌平山水记》:泰陵在史家山,距茂陵西少北二里。自茂陵碑亭前分西为泰陵神路。路有石桥,五空,贤庄、灰岭二水径焉。碑亭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茂陵。榜曰泰陵碑,曰大明孝宗敬皇帝之陵,垣内及冢上树百馀株,存御座、御案、御榻各一,承尘皆五色,花板多残缺,而茂陵、泰陵独完。
《嘉靖祀典》:泰陵葬孝宗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张氏。
《燕都游览志》:武宗毅皇帝陵曰康陵,在泰陵正西。田大受谒康陵,记曰:康陵,西去红门三十里,十二陵中最僻远者。陵背负五峰,形如青菡萏,旧名莲花山。灌莽阴森,望之不见土石,长松大者至数十围。
《昌平山水记》:康陵在金岭山,距泰陵西南二里。自泰陵桥下分西南为康陵神路,山势至此折而南。故康陵东向路有石桥,五空,锥石口水径焉。又前有石桥,三空,制如泰陵。榜曰康陵,碑曰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楼为贼所焚,垣内外树二三百株。
《嘉靖祀典》:康陵葬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夏氏。
《国朝典汇》:二妃葬金山。
《名山藏》:孝静夏皇后,上元人。父儒,封庆阳伯,嘉靖十四年崩。
《燕都游览志》:世宗肃皇帝陵曰永陵,在长陵东南,享殿前后凡五重,墙内外皆植栝子松。祾恩殿后之左有松,卧而复起。西向三折而始上宝城顶,有杏有桑。昌平山水记:永陵,在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阳翠岭。距长陵东南三里。自七空桥北百馀步分东为永陵神路,长三里。有石桥,一空。有碑亭一座,如献陵,而崇钜过之。碑亭南有石桥三道,皆一空,门三道。门内东神厨五间,西神库五间,重门三道,东西二小角门。又进复有重门三道,饰以石栏。累级而上,方至。中墀殿七间,两庑各九间。其平刻左龙右凤,石阑二层,馀悉如长陵殿。后有门,两旁有垣,垣各有门。明楼无甬道,东西为白石门,曲折而上,楼之三面皆为城堞。榜曰永陵,碑曰大明世宗肃皇帝之陵。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精致,长陵不及也。宝城前东西垣各为一门,门外为东西长街,而设重垣于外垣,凡二周皆属之宝城,其规制特大。
《芹城小志》:永陵葬世宗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陈氏,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方氏,孝恪渊纯慈懿赞天开圣恭顺皇后杜氏。
名山藏:孝洁陈皇后,元城人。父,万言都督同知,封泰和伯。嘉靖七年十月崩。初谥悼灵皇后,以其年别葬袄儿峪。久之,改谥孝洁。穆宗即位,迁葬永陵。
《国朝典汇》:孝洁皇后陈氏,初葬袄儿峪,隆庆初迁合葬。继后方氏葬金山。孝恪皇后杜氏,穆宗生母也。初葬金山,隆庆初,迁合葬。二十六嫔惟五妃葬袄儿峪,馀俱金山。
《野获编》:世宗元配为孝洁后陈氏,继曰孝陵后方氏。上以方氏有定,变卫护功其崩也。梓宫先入永陵,元宫又特祧仁宗以孝烈神主入太庙。比穆宗登极,迁孝洁梓宫与孝烈并祔。而上生母为孝恪后杜氏,亦迁祔焉。永陵亦有三后同穴,一如茂陵故事矣。《燕都游览志》:穆宗庄皇帝陵曰昭陵,在定陵之南东向。
《昌平山水记》:昭陵在大峪山,距长陵西南四里。自七空桥北二百许步分西为昭陵神路,长四里,路有石桥五空。德胜口水径焉。又西有石桥,一空陵。东向碑亭西有桥三道,皆一空。馀如康陵。榜曰昭陵,碑曰大明穆宗庄皇帝之陵。明楼为贼所焚,树亡。
芹城小志:昭陵,葬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李氏,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陈氏,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李氏。
《燕都游览志》:神宗显皇帝陵曰定陵,在康陵之南东向。田大受谒陵,记曰:踰橡子岭而北,是为定陵。《涌幢小品》:神皇寿宫皆种栝子松。
《昌平山水记》:定陵在大峪山,距昭陵北一里。自昭陵五空桥东二百步分北为定陵神路,长三里。路有石桥三空,陵东向碑亭,东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永陵。其不同者,门内神厨库各三间,两岸各七间,三重门。旁各有墙,墙有门,不升降中门之级。殿后有石阑一层,而宝城从左右。上榜曰定陵,碑曰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殿庑门,为贼所焚,树亡。
《芹城小志》:定陵,葬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王氏,孝靖温懿敬让贞慈皇后王氏。
《燕都游览志》:光宗贞皇帝陵曰庆陵,在裕陵西南,俗传为景泰洼是也。先是景泰中,建为寿宫。英宗复辟,景皇帝遂葬西山之麓,陵基遂虚。光宗上宾既速,仓卒不能择地,乃用此为陵。
《华泉集》:景皇帝临御日,自建寿陵,寻毁之,后为庆陵。《昌平山水记》:庆陵在天寿山西峰之右,距献陵西北一里。自裕陵神路小石桥下分东北为庆陵神路,长二十馀步。有桥一道,一空,制如献陵。平刻龙凤殿柱,饰以金莲,殿无后门。殿后缭以垣门一道,门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其水自殿西下殿门,西又有一小桥,为行者所繇。殿北过桥有土冈,自东而来,至神路而止。冈后周垣,门三道,如献陵宝城。东西直上至中复为甬道,而入。榜曰庆陵,碑曰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殿门前及垣内树五百株。
《芹城小志》:庆陵,葬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及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郭氏,孝和恭献温穆徽慈皇后王氏孝纯渊静慈肃皇后刘氏。
《崇祯遗录》:上谕礼部:朕惟庆源有自礼,必隆于所生,孝思永言,施必繇于亲,始典关教化,义重彝伦,章宪俱存,肇称宜亟。我圣妣贞静贤妃芬降华宗躬膺令德徽音夙禀于女史,婉懿早著于青蒲,在昔皇考毓。我弟昆盖,华萼共辉于连枝,而顾复各勤于离里。我皇兄纂承祧之重,既笃于浚源,逮眇,躬荷世、及之庥,亦深于惓慕。欲酬罔极,宜备追崇正,俪体之鸿称,举迁祔之上典。尔礼部,其会官详议以闻于是,尊谥圣母孝纯渊静慈肃毗天钟圣皇后,祔葬庆陵。
《燕都游览志》:熹宗悊皇帝陵曰德陵,在永陵之东北,即永陵之虎沙也。陵独西向,与昭定二陵相对,旁有窦禹锡手植槐。
《昌平山水记》:德陵在潭子峪距永陵东北一里,自永陵碑亭前分北为德陵神路,陵西南向碑亭前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景陵。平刻龙凤,殿柱饰以金莲,殿无后门。榜曰德陵,碑曰大明熹宗悊皇帝之陵。殿楼、门亭俱黄瓦。
《芹城小志》:德陵,葬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昌平山水记》:鹿马山有田贵妃墓,南距西山口一里。崇祯壬午,妃薨,葬此。遣工部左侍郎陈必谦等营建,未毕而都城失守,贼以帝后梓宫至昌平州士民率钱募夫,葬之田妃墓内,移田妃于右帝,居中后;居左,以田妃之椁为帝椁,斩蓬藋而封之。门外右为司礼太监王承恩墓,以从死祔焉。
《肃松录》:思陵碑亭,南北四丈八尺,东西如之宫门三。距亭十一步,阶三,惟中门有栋宇,广二丈四尺,修三丈。飨殿距门十三步;阶三,无台;殿三楹,广七丈二尺,修四丈二尺。内香案一,青琉璃五,器全设一神牌,高二尺五寸。石青,地雕龙,边以金泥之。题曰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悯皇帝,中楹为煖阁,长槅六扇,中供木主三。中则庄烈悯皇帝,左则周后,右则田妃,外俱用椟冒之周后神主。题曰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田妃神主,仅存恭懿二字,馀被人磨去矣。配殿三楹,俱黑瓦。殿前大杏树一株,灵寝门三,距殿址四步。穴墙为门,中广二丈四尺,修一丈二尺。旁则户矣。明楼距门十一步,不起楼。阶四,中开一门,左右夹窗二。碑石广一丈六尺,修六尺。雕龙方座,高丈许。题曰庄烈悯皇帝之陵。石凡距楼十步,长五尺,博二尺。几前石器五,俱高八尺,方式雕龙。中一方鼎,与诸陵异,皆列在地。宝城距几甚近,无城周回用。墙高六尺,中以石灰起冢,高四尺,缭以短墙。左松八株,右松七株。
《肃松录》:长陵、献陵、裕陵、茂陵、庆陵俱癸山丁向;景陵、永陵俱艮山坤向;泰陵壬山丙向;康陵辛山乙向;昭陵乾山巽向;定陵戌山辰向;德陵甲山庚向;思陵子山午向。
《昌平山水记》:长陵有东西二井。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西向;西井在定陵西北东向。并重门,门三道,殿三间,西庑各三间。绿瓦周垣。会典言长陵十六妃从葬,位号不具。其曰井者,盖不隧道而直下也。自英宗止宫人从葬于是,妃墓始名其在陵山内者。昭陵之左九龙池,南为苏山,有万贵妃之墓。东向宪宗妃也。又南为银钱山,有郑贵妃暨二李、刘、周四妃之墓。南向神宗妃也。又南为岙儿峪,有四妃二太子墓。中阎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哀冲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世宗,妃太子也。又南为悼陵。东南向孝洁皇后陈氏,初谥悼灵,葬此。世庙崩,迁永陵,而其封兆尚存。旁有沈、文、卢三妃之葬。至今犹曰悼陵云。东山口迤东有刘惠妃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墓,仁宗子也。凡陵及妃嫔诸王之葬及上所御殿,其外垣皆涂以红土。
《昌平山水记》:十二陵各有宰牲亭、祠祭署朝房、神马房、果园、神宫监。又各有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主率领军士防护陵寝,其公署皆在州城。
《肃松录》:长陵果园在神仙洞北,献陵园在州南门外。少西景陵园,在山北。裕陵园在景陵园西,茂陵园在大松园西,秦陵康陵园俱在大红门。永陵园在神仙洞前。昭陵园在西山口。定陵园在州西门外御路西。庆陵园在白浮村。德陵园在州西门迤南。
《肃松录》:长陵、献陵、榛厂俱在渤海所。景陵厂在韦村。裕陵、泰陵厂俱在怀柔县。茂陵、永陵、昭陵、定陵厂俱在密云县。康陵厂在红川柳沟。庆陵厂在平谷县。德陵厂在蓟州盘山。
《昌平山水记》:环天寿山凡十口,自大红门东三里曰中山口。又东北六里曰东山口。距州东门八里有楼,南北二座,三层。又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口。距景陵北二里又西十五里曰贤庄口。距泰陵北五里又西三里曰灰岭口。又西南十二里曰锥石口。距康陵东北二里,三口并有垣,有水门。又南十二里曰雁子口。距康陵西北三里又西南三里曰德胜口。距九龙池四里,有垣,有水门。又东南十里曰西山口。距悼陵南二里有小红门。距州西门八里又东二里曰榨子口。距大红门三里,凡口皆有垣,陵后通黄花城。
北游纪方:思陵神牌高二尺五寸,石青,地雕龙金字,书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悯皇帝。其神主则书大明怀宗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神主之左为周后主,上书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右为田妃主,上书恭淑端慧静怀皇贵妃主俱长不满尺,白椟冒之。
《北游纪方》:棂星门北五空桥南山坡,号芦殿坡。当时祭陵以芦席作殿,以息群工执事者。
《两朝从信录》:诸陵神宫监军、巡山军、巡逻军夜不收军。黄土军、行宫军、天桥军、圯坟军、本户军、御马监军、御女军、朝房看料军、金钱山军、并悼陵军、李贵妃坟军,共六千二百四名。
《黄图杂志》:天寿诸陵,相传夜分时有神灯出。宫娥引驾以行,神宫监多望见之虞。吏部淳熙诗云:香烟遥接白云平,原上金灯夜夜明,山鬼萝衣挽秋驾,青冥有路不教行。盖纪其事也。
《翠微志》:蒋山后龙母庄东一里,有窦禹锡植槐,空腹,中可设案,罗坐八人。
《北游纪方》:窦氏植槐在景陵瓜园中。顺治四年伐去。《燕都游览志》:谓在德陵旁者,非也。
《无用閒谈》:泰陵金井内,水孔如巨杯。水仰喷不止。杨名父亲见之,归而疏诸朝,请易地。事下,工部汤阴李司空燧怒其多言害成功,阴令人塞其孔,以诽谤狂妄奏命锦衣官校押名父赴陵所验看。名父身亲三木,朝辞赋诗云:禁鼓无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其志亦可怜矣。孝庙圣体竟葬此中,言之可为寒心。李司空居官,风采凛凛,晚年尤刚劲不阿,独此一事,不惬人意。
《朱文懿公奏议》:永陵宝城八十一丈,外加方墙围护,特异诸陵。
《朱文懿公奏议》:大峪山寿宫宝城左至龙山脚下,涧沟计四十丈五尺;右至西井界域,计四十丈五尺,总计八十一丈。
《记纂渊海》:燕山自西山迤逦东来,至玉田县西北延袤数百里,直抵海岸。
《长安客话》:蓟昌先本一镇,嘉靖三十年始分为二,设提督、都督一员,护视陵寝,防守边关,遂为昌镇。《四镇三关志》:黄花镇城一座,景泰四年建城,有黄花仓。
《四镇三关志》:黄花路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砦。延袤一百八十里,隘口一十七。渤海所下,隘口七:慕田峪关、〈永乐二年建〉贾儿岭口、〈嘉靖十五年建〉田仙峪砦、〈永乐二年建〉擦石口、〈嘉靖二十三年建〉磨石口、驴鞍岭口、〈俱永乐三年建〉大榛峪口。〈永乐年建〉边城八十一里半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四座。黄花镇下隘口十:南冶口、〈永乐二年建〉大长峪口、小长峪口、〈永乐年建〉木镇口、〈嘉靖十七年建〉鹞子峪口、〈嘉靖二十三年建〉撞道口、〈永乐二年建〉石湖峪口、〈正德八年建〉西水峪口、石城峪口、枣园砦口。〈俱永乐年建〉五十五里半附墙台二座,空心敌台二十九座,战台四座,因陵寝重地有警,屯驻战兵特设战台防护。
《三镇边务总要》:由幵连口十里至慕田谷关、正关,并迤西王家坨、灯干岭、榨子郭、刘家顶、分界郭、胡思谷,至界牌石止。各郭空,俱山形平漫,外临大川,极冲。又五里,至贾儿岭界牌石。迤西安宁台、大管仲渠、至德胜台。止内险外平,牵马可上,馀通步。又三里,至田仙谷。山险,有沟一道,置水关缓。又十五里,至擦石口。山险,有沟一道。外通梨树坨,置有城濠,可守。又十里,至磨石口,惟二道关并东山墩空及水口冲要,通马。其大安家坨迤西岚儿谷,各山险,通步。又五里,至驴鞍岭,内险外平。又五里,至大榛谷、正关,外通四海、冶东谷、皂筒石、东山墩、雪山墩,俱通单骑。馀山险稍缓。又十里至南冶口,通步。又三里,至大长谷堡。山险,通步。又二十里,至小长谷堡。山形虽下、外险,止通步。又五里,至本镇口、头道关。其二道关通四海冶,来骑三道。关往西南,道路宽漫,通众骑。极冲。又六里,至鹞子峪堡,墙外宽平,通众骑。极冲。其南北山墩二空,皆山险,通步。又三里至撞道口,内洼外阜,受敌极冲。其桃园东西墩空,通步缓。又二里,至石湖谷。山险不通步。又三里,至西水谷。外通永陵、南山、谎炮儿并、韩家川,通大举,极冲。又二十五里,至石城谷,即榆林沟。东西平安地方、枣园砦。二处系禁山,多林木,外通白龙潭,可行单骑。又五里,至枣园砦,即驴儿坨。迤东,系禁山缓。昌平山水记:慕田峪城三门,守备一人守之。自此以东皆单边,自此以西皆重边也。渤海守禦千户所城三门距黄花镇城三十里。距昌平州一百里。其西小长谷堡,有矿洞。嘉靖三十六年封闭。
《方舆纪要》:慕田谷在州东北百有五里,其西南有城。设官军戍守。万历初,移渤海所于慕田谷关。
《四镇三关志》:渤海新旧营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城,有渤海仓。
《长安客话》:黄花镇为京师北门,东则山海,西则居庸。其北邻四海冶,极为紧要之区,故弘治中,遣总制严兰经略东西诸关。
《方舆胜略》:黄花镇以东历密云、马兰、太平、燕河,属于山海,谓之东关。以西历居庸、白羊、紫荆、倒马属于龙泉,谓之西关。
《昌平山水记》:黄花镇距州北八十里,城三门。元史:黄花镇,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者也。以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景泰中,又设内官守备。嘉靖四十年,革镇城直天寿山之后,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其水曰黄花镇川,河出塞外,自二道关入口,径渤海所、怀柔至顺、义界入白河。其流九曲,俗谓之九渡河。城北有碧霞元君庙。其殿西有二松,相去四五尺,而上枝樛曲相穿,遂合为一,名曰交松城。西有垣一重,曰头道关,再重曰二道关。
吕览: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阨、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淮南子同大作太冥作渑殽下亦有坡字〉《四镇三关志》:居庸关,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建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关东自西水峪口黄花镇,界九十里。西至镇边城、坚子谷口、紫荆关,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水驿、宣府,界一百二十里。
《水经注》:关在沮阳城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据崄,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宦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悲矣。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是也。
《通鉴注》《汉志》有军都居庸两县,盖县各有关。按:苏林注:但言居庸有关而军都则否,盖北魏时曾分置两关尔。
《方舆纪要》:晋咸康六年,慕容皝帅诸军入蠮螉塞,直抵蓟城。永和六年,慕容隽使慕容霸将兵二万,自东道出,徒河。慕舆干自西道出蠮螉塞。又太元十年慕容垂遣慕容农出蠮螉塞。蠮螉即居庸音转耳。《通典》:北齐改居庸关为纳款关。
《新唐书志》:幽州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亦谓之军都关,古夏阳川也。
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常山,实天下之险。
《十道志》:居庸关,亦名蓟门关。
《通鉴志》:幽州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
北边备对:太行山南自河阳怀县迤湟北出,直至燕北,无有断间此,其为山不同他地,盖数千百里。自麓至脊皆险峻,不可登越,独有八处,粗通微境,名之曰陉居庸关者。其最北之第八陉也。此陉东西横亘五十里,而中间通行之地才阔五步。
《呆斋稿》:关在昌平西北四十里,元翰林学士王恽谓始皇筑长城,居息庸徙于此,故以名焉。
《问次斋稿》:居庸亦谓之冷陉。
《昌平山水记》: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魏书谓之下口。常景传都督元谭据居庸下口是也。北齐书谓之夏口。文宣纪天保六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馀里是也。元史谓之南口,亦谓之西关。三《国志》:田畴乃上西关,出塞旁北山,直趋朔方是也。亦谓之军都关。汉立军都县于山之南。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后。汉卢植隐居昌平,军都山中。昭烈修弟子礼事之,晋段匹磾欲拥其众徙保上谷阻军都之,险以拒末波。魏道武伐燕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幽州是也。亦谓之浑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屠浑都是也,亦谓之纳款关。通典古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齐改为纳款是也。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有南北二门,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又设巡关御史一人往来居庸、紫荆二关。按:视焉城之中,有过街塔,临南北大路,累石为台,如谯楼而窾其下,以通车马。上有寺名曰泰安。正统十二年,赐名下窾处。刻佛像及经,有汉字亦有番字。元泰定三年所镌也。葛逻禄:乃贤诗序言关北五里有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盖今亡其二矣。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二门。《经世挈要》:居庸关跨南北而夹两山水。旁崖,流徐,中山。垒石为城,作京师北门。特建卫学参将分守而八达岭南北咽喉于是。移居庸把总,盖营房以居之。《四镇三关志》:南口门堡城一座,上关城一座,俱永乐二年建。
《通鉴注》:西关,即居庸关。
《陷蕃记》:幽州西北居庸关,又西北石门关,关路崖狭,一夫可以当百。此中国控扼契丹之险也。
《元史·百官志》:北口千户,所于上都路龙度州东口。置司。南口千户,所于大都路昌平县居庸关置司。《元史·兵志》:隆镇卫睿宗在潜邸尝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至元二十五年,以南北口上千户所总领之。至大四年,改千户所为万户府,分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左右阿速诸卫军三千人,并南北口大和岭旧隘汉军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立十千户所,置隆镇上万户府以统之。皇庆元年,始改为隆庆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二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隶焉。至治元年,置蒙古汉军籍。
《全边略记》:金人起辽东,顾西拔大同,由居庸入。辽人起,辽左亦由宣大入于居庸。元人起,和林于开平甚迩,亦不由古北诸路,乃南取宣大,由紫荆入,而南攻居庸,破。
《金史》:居庸关,国名查刺合攀。
《四镇三关志》:居庸路东自门家谷口,西至糜子谷口。延袤一百五十里。南至关,北至永宁城。隘口二十。灰岭下,隘口十:门家谷口、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门口、德胜口、虎谷口、双泉口、养马谷西山口。〈俱嘉靖十五年建〉边城二十六里附墙台七座。八达岭下隘口七: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王瓜谷、〈俱永乐年建〉八达岭口、〈弘治年建〉黑豆谷、化木梁、于家冲。〈俱永乐年建〉边城二十四里半,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三座。石峡谷下隘口三:花家窑、石峡谷口、糜子谷口。〈俱永乐年建〉边城一十六里,附墙台十座,空心敌台二十五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枣园砦至居庸路界分水岭三里门家谷口,山势重叠。然通白龙潭路,来骑极冲。又三里,至灰岭口。内外宽漫,极冲。又三里,至贤庄口。本口路隘,通永宁南山塔儿,来骑次冲。又七里,至锥石口。两山险峻,林下稠密,中有河,外通塔儿谷冲。又五里,至雁门口,外险内平。又五里,至德胜口,山势高险。中有大河,外通大小红山冲。又九里,至虎谷口,外险内平,不通骑缓。又五里,至养马谷。在南口门缓川草花顶山势内外高险,人马难行。三里至石佛寺口正口。两山壁立,中通沟路,难行。又三里,至青龙桥东口。山势内平外险。又三里,至黄瓜谷口,亦内平外险。又三里,至八达岭,内平外漫,为宣大咽喉,极冲。又三里,至黑豆谷,内平外漫。威靖墩至冲谷墩通众骑,馀通骑。冲。又三里,至化木梁,内险外平,人马可行。又二里,至于家冲正城。迤东一空通单骑,迤西青石顶墩通于家沟,俱通众骑。冲。馀通步,缓。青石顶山势外平内险,三里至花家窑,内外高险。龙芽菜沟通单骑。城东头至西头水口,平漫,通众骑,极冲。又三里,至石峡口,城东至石崖子口。又西山墩至镇卤墩俱通单骑,冲。又三里,至糜子谷正关水口,并镇西墩至南山墩通陈家坟,俱平漫,通众骑。极冲。馀通步,缓。
《昌平山水记》:上关七里,至弹琴峡,上有佛阁。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至八达岭。有城,南北二门。元人所谓北口也。以守备一人守之。自八达岭下视居庸,若建瓴,若窥井,故昔人为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而坌道又八达岭之藩篱。元人于北口设兵,洵得地形之便者。
《四镇三关志》:八达岭城一座,弘治十八年建。
昌镇,疆宇幅员不踰五百里,而居庸关突据其中,盖未有郡邑之先已设险于外户矣。然八达岭去关北三十里,墉埴渐崇,驱马而南,势若建瓴。故先年经略大臣刱城置守于此,诚得扼险之要枢哉。
《菽园杂记》:居庸关外抵宣府驿,递官皆百户,为之以其地,无府州县故也。
《师山掌录》:居庸关有弹琴峡,水流石罅,声若调琴。《长安客话》:居庸关内道旁一大石,其形似枕,俗呼仙人枕。
《四镇三关志》:横岭路东自软枣顶,西至挂枝庵,延袤一百三十里。南至居庸关,北至怀来城。隘口三十有九。白羊口下隘口八:软枣顶、〈永乐年建〉石板冲、牛腊沟、〈俱嘉靖二十三年建〉西山安、〈永乐年建〉桑木顶、〈嘉靖二十三年建〉东黄鹿院、秋树洼西黄鹿院。〈俱嘉靖四十四年建〉边城一十一里,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一十九座。长谷城下隘口七:茶芽驼、沙岭儿、窟窿山、镜儿谷、分水岭、银洞梁、〈俱永乐年建〉轿子顶。〈嘉靖二十五年建〉边城一十五里,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二十三座。横岭下隘口一十四:黄石崖、东凉水泉、西凉水泉、火石岭、寺儿梁、东核桃冲、西核桃冲、大石沟、陡岭口、莺窝坨、小山口、姜家梁、倒翻冲、庙儿梁。边城三十一里,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二十八座。镇边城下隘口十:柳树洼、〈永乐年建〉黑冲谷、车头沟、尖山顶、北唐儿庵、南唐儿庵、水门、松树顶、秋树洼、〈俱嘉靖三十年建〉挂枝庵。〈嘉靖三十八年建〉边城二十一里,附墙台五座,空心敌台三十二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糜子谷口六里至软枣顶正关,东北山势险峻,止通单骑。口外平沟,内薄梁,极冲。又三里,至牛腊沟,内外山峻,牵马可上。又二里,至桑木顶,外梁平,内山险,可通单骑。又一里,至黄鹿院,山梁高险,牵马可上。又四里,至茶芽坨、西界,内外山峻,牵马可上。又二里,至沙儿岭,可通人马,次冲。又二里,至镜儿谷,山峻,牵马可上。又二里,至分水岭,内外平漫,可通大举,极冲。又二里,至银洞梁。内险外平,次冲。又二里,至轿子顶、西黄石崖,通单骑,冲。又一里半,至东凉水泉山,梁平漫,通骑,次冲。又一里,至西凉水泉山,薄梁平,可行人马,极冲。又一里半,至火石岭、门外沟,平阔,通大举,极冲。又二里,至寺儿梁,山稍峻,通单骑。又一里,至东核桃冲,山梁可通步骑,次冲。又一里,至西核桃冲,山势平漫,通骑,次冲。又二里,至大石沟,水口内平外漫,通大举,极冲。又一里半,至陡岭儿,外险内漫,通步。又二里,至莺窝坨,外悬崖,内山高峻,缓。又一里半,至小山口,山险,牵马可上。又二里,至姜家梁,山险,通单骑,次冲。又二里,至倒翻冲,有水口,内外平漫,通大举,极冲。又五里,至庙儿梁西柳树洼界,内外平漫,极冲。又六里,至黑冲谷,平漫,通骑,极冲。又三里,至车头沟,外平内险,通单骑,次冲。又二里,至北唐儿庵,有水口,内外平漫,可通大举。又二里,至南唐儿庵,外险内平,牵马可行。又四里,至松树顶,山险仅通步,缓。又四里,至挂枝庵,迤西系边尾,俱重山叠障不,通步骑。
《昌平山水记》:白羊口距州西四十里,距居庸南口二十里。有水伏流。元史白羊口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景泰元年,调涿鹿。中卫后千户所官军守禦,后以守备一人守之。其西南有小城,曰白羊新城。《四镇三关志》:白羊口堡一座,景泰元年建城。有白羊口仓。
《长安客话》:横岭之东有口曰白羊。其直南则沿河口,外通怀来城,其直西则马水口,北通旧保安、烟麓陀庵,是马水口胜处。
《方舆纪要》:白羊城,正统九年也先由此入犯。弘治十一年,火筛自大同深入,分遣大臣守居庸、白羊诸关隘。正德十一年,寇入白羊口。嘉靖二十九年,寇犯京师,欲夺白羊口,北出不果。盖南北要冲处也。
《昌平山水记》:白羊北四十里为长谷城二门。其西有小城,曰长谷新城。
《四镇三关志》:长谷城一座,正德十五年建。
《昌平山水记》:长谷北二十里为横岭城,二门守备,一人守之。
《四镇三关志》:横岭城一座,弘治十八年建城,有横岭仓。
《长安客话》:横岭城与长谷城逼近。然横岭尤孤县外界,山高泉涸,军士苦之。
《方舆纪要》:横岭口亦名龙岭口,守禦要地也。嘉靖中,俺荅自古北口入犯,从横岭逸出。
《昌平山水记》:长谷西北二十里为镇边城三门,正德中建。设守禦千户,所后以参将一人守之。
《蓟丘集》:镇边城居人仅可百数。地寒不能种谷,五畜劳羸不甘,兵杂其间,狡猾难治。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据大山,下视怀来,足为天险。
《图书编》:京城口九十里昌平州,州东北九十里黄花镇。自镇历白马、陈家、吊马等峪关口四十八而古北口。又一十四关口至峨嵋寨,中历黄松峪、将军石凡五口而蓟州东岸峪。自关以东历宽峪等关凡十口而遵化县之马兰峪。乃历沙皮罗文松、青龙井儿、潘家口、团亭寨关口三十一而喜峰口。又七十里而迁安县之青山口。又十二口而冷口。又三口而刘家口。又四口而卢龙县之桃林口。又四口而昌黎县之界岭。箭杆等六口而抚宁县之义县口。又石门等五口而董家口。历大毛山小青山等十四而山海关。《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自河内至幽州凡有八陉。《稼堂杂抄》:居庸亦曰冷陉,陉又作硎,新唐书孙佺为幽州都督,率兵十二万讨奚李大辅,分三屯,以副将李楷洛周以悌领之,次冷硎。楷洛与大辅战不胜是也。
《金台集》:居庸关北五里,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
《东田集》:居庸重镇,时平为上谷之襟喉。事亟真。北门锁钥,惟雄临朔漠,抑且险类崤函。关西各隘自晏磨峪口起至紫荆关、沿河口止,共二十七处,俱系山前隘口。山口起至合河口止相兼、怀来各隘,共九处,俱系山后隘口。前后相距,远近不同。或七八十里,或四五十里。山川错杂,路径纡回,向以林密地险,寇不得骋。近年樵采,林木渐疏,往来无所阻矣。
居庸外抵宣府,驿官皆百户为之,以其地无府州县故也。
《述征记》:八陉一,轵关陉二,太行陉三,白陉四,滏口陉五,井陉六,飞狐陉七,蒲阴陉八,军都陉。
筹记:自山海关而西蓟镇领之边城,凡一千四百七十四里。城堡七十一座,附墙台一百四十六座,敌台一千九十五座,主兵七万三千五百六十二名,客兵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三名。自居庸关而东昌镇领之边城,凡二百八十二里,城堡一十三座,附墙台三十九座,敌台二百三十七座。主兵一万七千七百四十四名,客兵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名,明之边防固矣。其后李自成取径居庸,如入无人之境,始信设险之不足恃也。
《昌平山水记》:郭守敬奉诏兴水利,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瓮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按:神山、白浮,皆在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昌平山水记:潮河川守禦千户所,有关河自塞外兴州发源入古北口,西南经密云、怀柔至牛阑山,与白河合。其宽处可一二里。昔人斫大树倒著川中狭处,仅二三丈,以巨木为柞。其外纵横布石,以限戎马。此汉郎中侯应所谓木柴僵落溪谷水门者。然水性湍急,大雨则诸崖之水奔腾而下,漂木走石,当岁岁修治。又所云功费久远,不可胜计也。川之两旁筑垣立台。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钥不开。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以抚赏涖焉。关外为夹墙。抚夷鱼贯而前,受赏于阙下。军士列两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詟。之下有小城,曰北关。营二门。而川口东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门。守备一人守之。台之东西因山为城,参差曲折,千里不绝。其冲处,则建空心敌台,高或三四丈,广或十四五丈。凡冲处,或四五十步一台,缓处或二百步一台。每台百总一人,主杀敌。台头副二人,主辎重。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铃柝相闻,为一墩,每墩军五人,主瞭望。每路传烽官一人,有警,举烽。左右分传,数百里皆见。应速而备豫,大抵皆戚少保继光之遗画也。
《方舆纪要》:潮河在密云县东南,自古北口流入县界。西南流至顺义县,合于白河。
《四镇三关志》:镇边城有镇边仓。
《太平寰宇记》:带州,唐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孤竹旧治营州界,契丹陷营州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