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十九卷目录

 顺天府部杂录十

职方典第四十九卷

顺天府部杂录十

〈此卷自良乡而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宝坻〉
《良乡旧志》:良乡土城高二丈。隆庆中,知县事贵阳安上,达增筑之高三丈二尺。东、南、北有瓮城,而西门独缺。垂二十年,济阳王道定来知县事,遂完之。
《石湖集》:燕山属邑良乡,驿中供金粟梨,天生子皆珍果。又有易州栗,甚小而甜。
《燕山丛录》:良乡学宫,故有李北海云麾将军碑。学宫以其已断,因修大成殿,琢为柱础,后更葺殿宇,杂置瓦砾。有南士见之,以告宛平令。南阳李荫遣人辇致署中,起斋覆之。北海尝书两云麾将军碑。其一为左卫将军李思训,此名秀,幽州人。
《金石录》:唐云麾将军李秀碑,李邕撰,并行书。天宝元载正月立。明皇以天宝三年改年为载。今此碑元年正月立而称载,何哉。
《墨池璅录》:李北海书,以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碑刻石长安,今良乡县拓本,远不如也。
《石墨镌华》:北海书逸而遒。米元章谓其屈强生疏,似为未当此碑,是其得意者。虽剥蚀过半而存者铓铩凛然。碑在蒲城,杨用修谓已断。正德中,刘远夫御史以铁束之。又谓已亡。朱秉器又谓良乡亦有此碑,蒲城者,为赵文敏临书。今蒲城碑尚在,未断,无有铁束事,且蒲城李思训葬处北海真迹的,非文敏所能。良乡本肥媚,文敏书无疑。
《春明梦馀录》:范阳李秀,唐明皇时以功拜云麾将军,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封辽西郡开国公,卒于开元四年,葬范阳福禄乡,碑刻天宝元年。李北海两云麾碑,一为李思训,在陕西;一为此碑,官同姓同,此碑笔法遒逸,大胜陕碑。秦人赵子函著石墨镌华,乃以为一碑,且以此碑为赵松雪所临,误矣。
《吕文懿公集》:良乡城隍庙,旧在县西南隅。景泰二年,因筑城而庙遂隔于城外。浔阳郑智为主簿谋于知县贾褫,择地于城内西北隅建庙,以景泰六年二月兴役,明年七月工竣。
《县志》:天王寺在县治东南。
《太平寰宇记》:广阳故城,在今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方舆纪要》:广阳城在县东八里。汉县属广阳国,后汉建武初,封刘良为侯邑,属广阳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唐总章中以新罗降户,置归义州于此,后废。开元二十年,复置以处降。奚唐书时,信安王祎破。奚契丹李诗降,赐爵归,义王归义州。都督徙部落于幽州境内,即此。上元三年,史朝义自归义东奔广阳,此广阳谓密云郡之废燕乐县。后魏置广阳郡于燕乐,故云。所谓归义即此城也。州寻废,或曰:金,广阳镇,盖置于此。《城冢记》:燕,广城君乐毅墓,在县南三里。
《胡祭酒集》:望诸君墓,在良乡县治南三里,近卢沟。堤决,役夫舆墓碑筑堤,恐后无徵矣。
《名胜志》:隋杨君让墓,在阳乡旧店西,有古碑。
《谷城山房笔》:麈木华、黎佐元大定天下,功冠群臣。其孙安童,年二十馀,为世祖相,安童孙拜住为英宗相,皆以忠勤正大为一代名臣。东平,其世封也拜住为相,奉命立安童碑于范阳,在今良乡。
《说臆》:琉璃河石桥之右,有铁竿倚焉,自扶阑至水底约长五丈。土人目为王彦章。铁篙此不经之谈也,然是物不知所从来,按大都宫殿考,广寒露台石阑道旁,有铁竿数丈,上置金葫芦,三引铁练以系之。今验竿首,有孔,疑即其遗制盖物,在禁中莫有销之者,或因河水汎滥移此以镇水怪,未可定尔。
《方舆纪要》:天津关在县北百馀里。自此而西,至易州涞水县,出大龙门,凡十五关。口差大者,曰天门关口,或云天津口,一名大口。宋嘉定六年,蒙古破金人瀛莫等州,自大口逼中都。又元致和元年,上都诸王、梁王、王禅等袭破居庸,游兵至大口。天历二年,明宗即位于和林北,南还。文宗迎之,发京师明日至大口,越二日,次香水园。所谓大口,皆天津口也。
《太平寰宇记》:归义州,总章中,置以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领县。一归义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州所理也。瑞州初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来,远治旧在营州界,州陷于契丹,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太平寰宇记》:慎州,唐武德初,置隶营州。万岁通天二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龙初,复隶幽州领县。一逢龙,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彝宾州唐乾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岭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来,苏寄治于良乡县之古广阳城。
黎州以处浮渝靺鞨为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新,黎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威州,唐武德元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七年,废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领县一威化,契丹陷营州,后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
师州,贞观三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号师州,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阳师,寄治于良乡之故东闾城。〈以上俱良乡县界内〉
《固安县志》:县治初,无城郭,正德辛未,群盗起山东,转掠河北。县常被戕,民始知惧,知县事西安。王宇始创土城,周方五里馀,崇二丈三尺为门四,东曰宁远,西曰丰乐,南曰迎薰,北曰拱极。上各建层楼三楹。嘉靖二十九年,寿光苏继来知县事,改甃以砖。四十四年,知县事河南,何永庆增土加甓,因旧制而重修之城濠则。嘉靖中,知县事安阳,李玞所凿而何永庆重浚焉。
县治在城西北隅,其左为儒学。学宫东偏有尊经阁。金护国仁王寺佛阁,也有飞骑尉,兼管常平仓。李成彦碑记:正德丙寅,知县事太康,刘湜并入学宫。《帝京景物略》:固安县东北八里,有张华村。村人指石井,栏八角,曰:故宅处。
《郡国志》:张华村临桑乾河。
《方舆纪要》:临乡城,在故方城县南十里,汉县属涿郡,后汉省刘昭曰:赵孝成王十九年与燕易土以临乐,与燕即此城也。
《太平寰宇记》:阳乡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七里。后汉省晋复置为长乡,高齐天保七年省入涿县,其城亦谓之长乡城。
《方舆纪要》:阳乡魏收志作苌乡。
《城邑考》:圣水县西北有武阳城,相传燕昭王所筑。《水经注》:固安东南,径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元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寒号,非也。《竹书纪年》:成王十二年,王帅燕师城韩,工锡韩侯命。《潜夫论》: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故诗云:普彼韩城,燕师所完,其后韩西亦姓韩,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
《曹氏诗说》:武王子初封于韩,其时召康公封于北燕,实为司空。王命,以燕众,城之。
《李氏诗谱》: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涿郡乃燕地也。又有奄受北国之言。《水经注》:圣水径方城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韩城,东引韩弈之,言为證梁山。恐是方城县相近梁门界上之山。
《困学纪闻》:燕师所完,郑笺以燕为燕安。王肃云: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燕北燕国愚谓诗云:奄受北国。肃说为长。
《日知录》《水经注》:圣水径方城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州方城县有韩侯城。《魏书·地形志》:范阳郡方城县,有韩侯城。按《史记·燕世家》:易水东分为梁门,今顺天府固安县有方城村,即汉之方城县也。《水经注》又云:湿水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是所谓奕奕梁山者矣。旧说以韩国在同州韩城县,窃疑。同州去燕二千馀里,即令召公为司空,掌邦土,量地远近,兴事任力亦当发民于近甸。而巳岂有役二千里外之人,而为筑城者哉。召伯营申亦曰:因是谢人。齐桓城邢不过宋曹三国,而召诰庶殷攻位蔡氏,以为此迁洛之民无役纣都之理,此皆经文明證。况其追其貊乃东北之㝏,而蹶父之靡国不到,亦似谓韩土在北陲之远也。
《名胜志》:韩侯城,今县南名韩砦,营者是。
固安县西南十八里,有土台,俗呼雀台。赵李牧故迹。金人疆域图:涿州管下固安县,有独流村。
《县志》:金张君墓,在押敌村西北一里。有石刻云:故赠儒林郎清河张君之墓,明昌二年立。石墓前石兽尚存。
元宋侯墓,在驼头村西南半里。有石刻云:大元故武略将军、大都路都总管、府判官宋侯墓。翰林学士承旨欧阳光书,至正十四年立石。
《方舆纪要》:栗园在县界北,魏孝昌三年,上谷贼杜洛周,遣其党曹纥真掠蓟南,幽州刺史常景运,遣将于荣击破之于栗园,是也。
《固安旧志》:关侯庙在县治西南,金明昌中建元,延祐三年,重修殿,悬义勇武安王庙扁,后题。延祐三年九月,翰林编修官牛师厚书豫章,李仝撰碑。
《方舆纪要》:正德中,浑河决,为巨浸,嘉靖初徙入永清。《日下旧闻》:宛平县有东张华村,西张华村,在西直门外之八里。庄相近,而蒋仲舒则谓华宅在芦沟桥之东。考之,《晋书本传》云:华方城人,则当以在固安县者为是。〈以上皆固安界内〉
《永清县志》:旧城周三里,日久倾颓。正德五年,流贼、突犯燬官舍,劫仓库。知县事郭名世始拓土城,袤五里馀。隆庆二年,署县事霸州判官王建议,废寺、塔、庙观甃砖城,后被大水冲塌。万历三十七年,知县王嘉绩重修。四十二年知县杨梦雄复修之。
《上林汇考》:永清城外东南隅百步,有三塔寺,盖唐刹也。石幢尚存,上书大周历元年二,武隆县令闻生元相奉为金轮神武皇帝造,四面像刱浮图,一所供养。后纪上柱国以下官名字,多堙灭。金鹊庙,在县南三里,庙祀关壮缪侯,修葺时掘地得金鹊二翼,故名。草中有辽大安年所立石幢。
《方舆纪要》:通泽废县在县西五里。
《永清县志》:县西北十五里,辛窖村龙泉寺,有白石塔。史丞相天泽墓,在县西南二十里黑垡村,墓前神道碑,翰林学士王磐所撰。
《上林汇考》:隆庆寺在城西叉口村,殿前香炉石基,辽乾统年所立。乾统者,辽天祐之纪年也。当金人侵逼之馀,奔亡之不暇,而邦人犹宴然施梵宇,以金碧为此不急之务,亦可鉴已。
《永清旧志》:县治在城西,儒学在县治西南。元啜里军都押司官萧萨八建成化间,迁于城东南隅。翰林学士汪楷作碑记。
县治东南谯楼,有钟篆文斑剥,莫辨岁月。相传唐贞观末,桑乾河决冲,没城垣,得此钟于水涘。至今父老谓之自来钟。
雁月楼在信安镇。
《长安客话》:县名取边境永清之义也。然地居浑河下流,频年为患,一望无涯。仅遗城南三五村,颓垣覆舍而已。
《永清旧志》:永清旧苦河患。嘉靖三十一年,漂没庐舍。至万历三年,巡抚王一鹗筑堤障之,延袤五十里。及二十二年,复抵县界,且逼城垣。三十五年,淫雨堤崩,东城下又有巨蛇丈馀为祟。知县李循为民祈祷,立祠水,患稍息。
刘越石坛,在拒马河之阴。晋太尉刘琨,欲图燕蓟,筑坛与歃血同盟,翼戴王室。今遗址尚存。〈以上永清界内〉《东安县志》:县治旧在常道,城东耿就桥行市,南经浑河冲决。洪武三年十一月,主簿华德芳移治于常伯乡张李店,即今治也。天顺间,始创土城。弘治中,始券城东门。正德六年,流贼猖獗,知县事周义急筑垣浚濠,补建西南北三城门。嘉靖十六年,知县刘继先名其门:北曰迎恩,东曰曙海,南曰通津,西曰宗山。二十八年,知县成印增修之,次年甃以砖建角楼四。天启五年,知县郑之城复修之,给事中沈应时为作记。县门谯楼钟,金大安二年铸。
儒学在县治西。学之南有泮池,池南有高垒。
《东安县志》:土楼在县治东六里,宋时为土儿卫。台高丈二尺,盘一百六十步。
《名胜志》:奕台在县西八里,宋为左奕卫,其西有仓,如土楼制。
《明一统志》:刘琨墓在东安县东二十里。
《东安县志》:安次废县,在县治西北四十里,今名古县。《名胜志》:飞虹桥在故安次县南,跨界河川,相传汉元狩二年,建晋刘琨留饮于此。
《东安旧志》:净安寺在固城里惠化乡,宣德八年,太监张盛建。正统四年赐额,碑存。
辽中丞韩泽墓,在县西北五十里更生村。
葛城在县治南三十五里,宋建屯守于此。
灵岩寺在凤河南,金大定五年,僧洪宝建莲花泊,在县治南三十里,甄家庄南,东流经葛城入武清。常道乡定觉寺,唐垂拱三年建,五代燬于兵。辽天庆间,承直郎张铣复为建立,至金天会四年,成正隆间韩承彦重修。大定元年,奉直大夫杨俊卿复新之。又有古营寺,金明昌五年建。团城寺,明昌六年建。俱有碑存。
大悲禅院,在安次县西阎家堡。金天会六年,僧行进募民。韩福林修,有碑存。
《方舆纪要》:石梁城在旧州头。东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时所置,戍守城也。其地又有崧州城,相传辽古喇王所置。
《东安旧志》:卢王屯在常道乡,东南二十五里,汉卢绾屯兵处。旧东安州,在县西北四十里,安次旧县之西,浑河水次。居民辏集,名旧州头。
《东安县志》:元东安州庙,学记国子监祭酒孔克坚撰文,至正二十四年六月立。石又州北卲家庄乡学记,翰林检讨李继本撰文。
《方舆纪要》:常道城在旧州头西五里。三国魏燕王宇之子璜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司马昭迎立之。北魏主宏封宇文英为常道乡公,皆此城也。
《魏书志》:安次县有故苌道城。
《名胜志》:留犊村,在县西北六十里。魏钜鹿时苗为寿春令,及归留犊而行回经于此,因以名里。
《东安县志》:宁国寺在留犊里。金大定三年,村民曹瑛建有碑存。
《明一统志》:广福寺,元建在东安县治西北四十里。《东安县志》:广福寺在故县西北五十里,金天会中建。大定三年,僧会颐请赐额。
广善寺在徐村里,固城庄唐之灵应寺也。洪熙元年,太监何至渊重修。景泰三年立碑。〈以上俱东安县界内〉《香河县志》:县旧为土城,正德二年始易以砖。嘉靖四十二年,知县事范经,增高之城门四:东曰淑阳,南曰永明,西曰迎恩,北曰拱极。
县治在城之西,儒学在县治之东。洪武四年,知县韩琚所建也。
《方舆纪要》:营州前屯卫在香河县治东,本在旧大宁卫境,永乐元年移于此。
《香河县志》:隆安寺在县治东,明成化中重修,有礼部郎中直文渊阁,关西倪让碑,中书舍人文渊阁。广昌王礼书。
香城塔在县南二十里。
《旧志》:铁佛堂在县东南十六里。
《燕山丛录》:香河铁佛寺,旧有铁佛,高丈馀。元至正中,佛见梦于僧曰:吾缘法不当住此,将辞汝去。僧以铁锁锁佛臂,一夕竟去东光寺,独所锁臂存,至今供养。《世宗实录》:嘉靖十四年十一月,香河县郭家庄,自开新河一道,长一百七十丈,阔五十一丈有奇,较旧河近十馀里。有司以闻,命祭告河神。〈以上俱香河县界内〉《名胜志》:通州,元既隳,城郭兵火之后,祗编篱塞而已。洪武元年闰月,燕山忠敏侯孙兴祖,从大将军徐达督军士修城,始甃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在潞河之西,因以潞水为濠。
《通州志》:城门四:东曰通运,西曰朝天,南曰迎薰,北曰凝翠,各有楼。
新城,景泰中筑,周七里有奇,中有西南二仓,盖国家岁入。东南漕运四百万石,析十之三贮于通仓,故为城以屏蔽之。
《通州志》:州治在城北门迤西,洪武三年建儒学,旧在州治西。元大德二年知州事赵居礼建明永乐十四年重修,正统十二年再葺,有弋阳李奎碑记。嘉靖四十二年,知州事张守中,撤而新之,改建文庙于明伦堂之基,学西旧有通惠书院。去之改建明伦堂于其址,州人程绶记其事于石。
《容春堂槁》:通州仓户部岁委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或七人,或九人监出纳之政,其所居公馆中有团亭,有事议焉,有客宴焉,皆在于斯。
《禁扁》:元通州十三仓:曰有年、曰富有、曰广储、曰盈止、曰及秭、曰乃积、曰乐岁、曰庆丰、曰延丰、曰足食、曰富储、曰富衍、曰及衍。
《通州志》:西仓在旧城西门外新城中,俗呼大仓。永乐七年,建中仓在旧城南门内。永乐中,建南仓在新城南门内。天顺中,添设东仓在旧城南门内。亦永乐中建,隆庆三年归并中仓。
新城西南隅,为工部厂,厂以其属主事一人领之,所治不一其事,而惟修仓掌,收砖料,为专职。正德戊寅海陵华源楚来领厂事,外辟重门,内广厅事总,为百二十楹,乃立石厅事题名其上,而通政司使杨杲为之作记。
《快雪堂集》:潞河驿,隆庆中被火。万历五年秋因旧址兴工。驿西为总会铺,东为来宾馆,后为抚夷馆。其扁额曰:四方来同,曰涣号、曰纶音、曰不皇、曰来宾、曰归心、曰向化。
《通州志》:石坝在州城北,嘉靖七年,建京粮从此盘入通惠河。土坝在州城东,通粮从此起车运入西仓、南仓、中仓。万历二十二年,郎中于仕廉相旧迹,建新闸开,隍济漕省费甚多。
《水部备考》:普济闸距平津下闸十三里,至元中建上下二木,闸延祐后易以石,废上闸。
《漕河图志》:溥济上下二闸,相距五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始建木闸,名杨尹闸。延祐以后修石闸,改名溥济。通流上下二闸,上闸在州治西门外。西至漕济,下闸十里,下闸在南门外。西北至上闸五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始建木闸,曰通州闸。延祐以后修石闸,改名通流。
《水部备考》:通流闸西至普济闸十二里。至元中始建二木闸,名通州。延祐后易以石并,二闸为一,改今名。《通州志》:卧虎桥在北关月城外,旧以板为之,万历六年,工部郎中李熹易之以石。
八里庄桥即永通桥,在普济闸东,正统十一年敕建,祭酒李时勉作记。
通惠祠,嘉靖四十五年建以祀。监察御史吴仲有督学,御史慈溪颜鲸碑记。
《方舆纪要》:高丽庄在州西十五里,卢沟河所经。又州西二十里,曰大黄庄;州西十里,曰东流村;州东十里,曰召里店。皆官军巡哨处也。
《边防考》:州境有烟墩五:曰召里店、烟郊、东留村、大黄庄、高丽庄。又有马房八,俱在州北二三十里。内又草场三:曰崇教、鸣玉、花园,俱在城西南十里。
《明一统志》:御马苑在京城外郑村坝,牧养御马大小二十所,相距各三四里,皆缭以周垣。垣中有厩,垣外地甚平旷。群马畜牧其间,生育蕃息。
《燕山丛录》:通州北二十里,地名坝上,成祖靖难,与南兵战,失利,追兵甚逼。前阻大沟,成祖惶遽无措,祝所骑青骢马曰:汝能超此沟以脱吾厄否。遂策马,连超三沟,力尽遂死。后建马神庙于坝上,塑马庙中,与神同祭之。岁久成怪,常夜出蹂践禾黍,居民苦之,潜毁其像,遂不复塑。
《涌幢小品》:京师诸祭皆领于祠,官惟坝上,马房别自建祠,以元旦冬至圣节遣内侍,主祭光禄寺,具品物,不领于祠官。
《囧政要览》:太仆寺每年祭马神,在通州北四十里,安德乡郑村坝。春祭在二月二十二日,秋祭在八月二十八日,前期题请遣少卿一员行礼。
《通州志》:倒马坡在安德乡。相传都司平安倒马处。《寰宇通志》:将台在通州西二十五里,中山武宁王徐达建。
《名胜志》:将台有三:其二在州城西,相传武宁王徐达建,或曰:唐薛仁贵征辽所筑,用席垒土为之。其一在州城北,通京师东直门中路,旧传慕容氏拜将台也。《燕都游览志》:潞河铁狻猊元季物。
《太平寰宇记》:平谷故城、汉县废城,在今潞县北。《方舆纪要》:州北平谷城,汉所置县,属渔阳郡。后汉建武初,光武遣十二将,追破大枪五幡于平谷,即此。晋省石赵复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通州旧志》:林皋寺,唐太和中建,明景泰五年重修,赐额曰:兴国寺。广福寺本高丽寺旧址,明正统己未更建,赐今额:圆通寺。明洪武庚午年建三寺,俱在张家湾,又有铁牛寺、孤舟寺。
《名胜志》:张家湾今置巡检司,在土桥西。盐仓批验所,在烟墩南。
《通州志》:竹木局建于通州,自永乐始,其抽分有二八、九一之额。旧制,张湾之浒设有大通关巡检司通州竹木局,又以大使领之桴筏,至者各列其材木、板枋之多寡、长短、阔狭、厚薄之差等,以达之关司长。关司长据所差等,较勘虚实,而上之巡仓御史。御史据所陈报,而下之竹木局,使如例抽之。其署额曰:抽分竹木厂。
《通州志》:里二泗近张家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嘉靖十四年,道士周从善乞宫观名,赐今额,名其阁曰:锡禧。万历十年,灵壁侯汤世隆新之。《燕石集》:虹桥在通州河东三十里。
《名胜志》:通州城西北隅,有佑胜教寺。内建浮图十三,层高二百八十尺。下作莲花台,座高百二十尺。周围四百尺,虚其中,以祀佛。考断碑刱于唐贞观七年。塔顶有铁矢一,相传金将杨彦升所射,迄今犹存。每天气清朗,塔影远垂映白河中,作摇动势。
《帝京景物略》:然灯佛塔建自后周宇文氏贞观中,尉迟敬德修元至德间笃烈图述再修。
《通州志》:开平王常遇春祠在旧城南门内东隅,明太祖时敕建,以燕山侯孙兴祖配。每年春秋上丁,有司致祭。
《燕山丛录》:通州南门内有郑国公祠,碑称公下通州,严戢士卒,民不知。有兵爱公如父母,公薨,丧过通,罢市迎哭,共醵财立庙。《稗史》言常将军剽锐嗜杀,所至纵士卒杀掠,故兵锋为一时冠,独于北方能尔。盖知天下将平行事,当与草昧时异也。
《通州志》:靖嘉寺在州治东,原名慈恩寺。元至正二年。建天顺二年赐今额,弘治十年灾,正德十年重修建,俗呼为大寺。
宝通寺,在新城南门外。明天顺七年,太监张文锋建,赐额。
靖安寺,在通州治东南,金大定十三年建。
悟仙观,创于元至正初,明宣德三年因旧址拓之,建通明殿。《方舆纪要》:通州卫在州治南。建文四年,成祖置卫于此。又有左右二卫,俱永乐中建。
神武中卫亦在州治南。建文二年燕王所置,又有定边卫在州治西南,则建文四年所置也。
《通州志》:南台坡在旧城南,阙有元潞阳郡公李廷墓。天启初,水潦岸崩,墓石尽露,乃艺文监丞揭傒斯所撰。土人录其文,仍取土掩之。
《燕都游览志》:净业寺在通州南一十五里。
《通州志》:永济寺,唐贞观中建,明弘治间重修。善通寺,辽乾统二年建。隆兴寺,金天会七年建。三寺俱在富河乡。永庆寺,金大定中建。宝林寺,元大德初建。寿安寺,辽天庆十年建。三寺俱在孝行乡。宝光寺旧名法华寺,元大德元年建,在城西南次渠庄。
《郡县释名》: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
李东阳重修通州新城记略:通州在国初为北平布政司属郡,旧有城。自文皇帝定都以来,肇立京府,并置州卫。东南漕运,岁入四百万石,析十之三贮于州城,既久且富。乃于城两门外辟地为西南二仓。景泰间,以外警,复筑城七里,有奇环而翼之,为新城。时仓卒规制,未备,高止丈馀,视旧城不及其半。比年砖石剥落,外内出入可登而越也。正德辛未,流氛为患。副都御史李贡巡抚其地,引水而环之三周。疏言天下之治,与其有事而图,孰若先事而虑。今番上京,军数千名,方留城守。宜以其隙,计工修筑。工郎分司有废砖数十万,宜借以供用,上命户部左侍郎卲君宝、兵部左侍郎李君浩、工部右侍郎夏君昂率僚属往,相其宜悉,如所议。贡又留罪人所赎金,为凡百费用。新城旧基增筑五尺,其外为砖,内实以土,上复为垛墙六尺有咫,而长广皆如其数。又为敌台,其西南为瓮。城重门悬桥皆旧所,未有。其为役皆分番迭作,人乐趋事,不数月而成。
《唐文献重修新城记略》:通州古渔阳地,胜国前无城。捍以篱寨,其有城。自洪武初,忠敏侯孙兴祖始其奏建二城,以护西南二仓。自正德间,总督粮储李德始增修新城。自嘉靖六年,中丞李贡始重修新城,以联旧城。万历十九年,济南晴江王公增修。
《明一统志》:漷县在通州城南四十五里。
《漕河图志》:漷县在漕河之西三里。
《辽史》: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漷县汉泉州地,辽太平中改为漷阴县,今因旧名。
元史、元初为大兴府属县,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来属。
《寰宇通志》:明初复为县,属通州。
《漷县志》:县旧无城郭。正德初知县郭梅始筑土城,周围二里。嘉靖二十二年增修之门四:北拱阙、南迎薰、东临津、西通都。万历四年始甃以砖。周围六百二十三丈,高一丈八尺,雉堞一千一百八十三,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崇祯八年,知县余应召增高五尺,阔五尺。
《漷县志》:县旧治在城南隅,元升为州,迁于河西务,至正间复移旧地,改立于城东北隅。洪武五年复为县,仍旧治儒学,旧在县东南河西务。洪武四年迁于县治西北隅。永乐四年,教谕杨溥葺之。正统七年知县王文复葺之。天顺八年知县贾贞复葺之,有刑部侍郎董方碑记。
《漷县志》:岳文肃公正祠在文庙东,嘉靖十年敕建。春秋二仲月上丁以少牢致祭。
《漷县志》:独秀园亭在县北二里,辽司徒郭世珍建。今废。
《漷县志》:马家庄飞放泊在县城北八里,南新庄飞放泊在县南二十五里,栲栳岱飞放泊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漷县志》:天津桥俗呼新河店桥,元总管郭汝梅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方舆纪要》: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以柳林可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方舆纪要》:枣林在县西北。元致和元年,上都兵破通州,燕帖木儿与战于檀子山之枣林,败之。至正十八年,山东贼田贵攻漷州至枣林,败元兵。
《帝京景物略》:出左安门,东行四十里,石桥五尺,曰弘仁桥桥。东碧霞元君庙西向临桥,元君祠在北。京日加广麦庄,桥北曰西顶,草桥曰中顶,东直门外曰东顶,安定门外曰北顶,盛莫如弘仁。若岁四月十八日,传是元君诞辰,士女进香鸣金,号众四十里。道相属,宛委馀编碧霞。元君者,其说起于华山上,有小石池,水冬夏不涸,因名之玉女洗头盆。附会者因谓:玉女为王母第三女,又转讹而为太山至使岳宗之神。降若侍卫,可笑也。《漷县志》:觉华寺在县西十八里,真定公主请敕赐额。《燕山丛录》:漷县西有延芳淀,大数顷中饶荷芰,水鸟群集其中。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弋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相持殒地。《方舆纪要》:晾鹰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数丈,周一顷。元时游猎多驻于此。
《元史》:至大元年七月,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
《谷城山房笔》:尘呼鹰台,元至大间所筑也。元人以鹰坊为仁,虞院秩正二品使首相领之,可笑如此。《草木子》:打捕鹰坊万户,府岁用喂养肉三十馀万斤。《长安客话》:旧台在县西南得仁务西,遗址尚存。《名胜志》:神潜宫在县西南二十里,前代妃嫔从猎行宫也。
《秋涧集》:隆禧观,原隰平衍洄流,芳淀映带左右,建元以来,羽猎岁尝驻跸民庶,观羽旄之光,临乐游,豫之有赖。
《名胜志》:得仁务在晾鹰台东。
《燕山丛录》:漷县得仁务,有三大冢相望。其西北有冈隆起,冈首有洞,其中窅然深黑,常有以烛入者。行里许,有瓷瓮贮油一灯荧荧然,人间什物俱备。试掷以砾,即有矢外射其。人惧而出。盖辽诸贵人冢也。画眉冢在县西五里,相传汉张京兆葬焉。
《寰宇通志》:崔氏园亭在漷县南小安。村邑人崔礼仕金,为四乡学谕,金亡隐居于此,作园亭,盛植花卉以自娱,元名人时往游观焉。
《方舆纪要》:两家店在县东十二里,官道所经也。《漷县志》:景命殿在永乐店,其西为保国慈孝华严寺,护国崇宁至德真君庙,俱万历三十六年敕建,为孝定皇太后祝釐地也。
明神宗御制漷县景命殿,碑文略云:朕以眇躬御极三十五年,仰凭慈训,方内乂安深。惟圣母皇太后功德宏茂,千古稀闻。顺天府漷县永乐店,乃诞育之地,淑气所钟,宜有表章,以示来许。用是躬承慈命,量度经营。中刱慈圣景命殿前门,后阁缭以周垣树三坊于门外,左为保国慈孝华严寺,右为护国崇宁至德真君庙,爽闿宏壮,足以昭地灵章浚发称圣母所为,笃念源本之意。爰敕中官守护,仍各为文勒石。《菊隐纪闻》:明慈圣太后生于漷县永乐店,事佛甚谨,宫中称为九莲菩萨。每岁十一月十九日为其诞辰,百官率于午门前称贺长安,百姓妇孺俱于佛寺进香祝釐享。天子奉养四十二年,古今太后称全福者,所未有也。〈以上通州界内今漷县并于通州〉
《城邑考》:旧城在今县东三里泃河南,被水冲废。今三河城,即赵德钧所改置城。方六里,濠阔三丈,深半之。《名胜志》:元礼部郎中王约有重建三河。讲堂记亦以县城始刱于后唐明宗云。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金元并属通州。
《三河县志》:县城高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事张仁增崇五尺。至四十二年,知县事刘文彬又增五尺。其角楼、敌台,则知县张伦所建也。
《三河县志》:县治洪武初建,正统间重修。儒学在县治西南,金泰和间建。元至正戊,子教谕刘元皓建文庙两庑,明宣德间重修。
《县志》:三河驿在县南关。正德初,并公乐夏店二驿刱之者。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张仁重修,今废。
《县志》:泃河石桥,俗名小河桥,在三河县南门外。正德十二年御马监、太监张锐建。大学士杨一清作碑记。锐邑人也。
《屯政考》:三河县多旷土,宜耕。屯有唐会庄,为昔时垦植之址。
《长安客话》:错桥在县东五里之七渡河。
泥洼镇,在县西二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曰夏店,有五槐公馆。又西二十里,曰烟郊,与通州接界,有官兵戍守。
《县旧志》:金中都转运使刘枢墓,在县西五十里。按《金史·刘枢本传》:字居中,通州三河人。天眷二年进士。张浩营建燕京宫室,选枢分治工役,官至中都路转运使,大定四年卒于官。
《李贡并三河驿记略》:三河县,东有驿曰公乐,西有驿曰夏店,皆去县二十里。使者东西至,以驿在野且隘,恒不止宿,必抵县宿。先是巡抚都御史平湖屠公,勋请并于县,为三河驿,为众议废格。正德辛未贡检旧牍乃运二驿,旧材并作成之甚速。由是东西使者,至皆领于驿,县释重累。
王约重建三河讲堂记略:三河,始城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宣圣庙,未详。其初而庙之。讲堂乃金泰和五年蒲察公刱焉。榜之曰:明道将百年而摧圯,令尹刘君铎自元贞二年宰是邑,即明道,故基为堂。〈以上俱三河〉《武清县志》:洪武初,旧城遭水患,迁县于西八里元卫帅府镇,抚衙即今治也。正德六年罹流贼之变,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备副使杨大章以垣内多旷地,截去东北二面,筑土城,树以女墙。隆庆三年巡抚都御史刘应节总督军务。兵部侍郎谭纶甃以砖城,周围一千五百七十丈,高二丈七尺,雉堞一千九百八十八,敌台一十八座,三门各建城楼,北面无门,建镇雍楼。
《武清县志》:县治在城北,儒学在县治之南。
《寰宇通志》:法昌寺在县治东北。永乐十八年建。《方舆纪要》:漷水店在县北三十里,往来孔道也。《元史·百官志》:河西务十四仓,曰: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恒足仓、既备仓。《方舆纪要》:河西务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元以来皆为漕运要途。明初,大军由直沽败元人于河西务。今为商民攒聚,舟航辐辏之地,设户部分司驻焉。隆庆六年筑城环之,可以守禦,有河西驿,并置巡司于此。《穆宗实录》:隆庆四年八月,筑通州河西务城。
《长安客话》:河西务,漕渠之咽喉也。春夏之交病涸,夏秋之交病溢。滨河建有龙祠,以时祭祷两。崖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户部分司于此榷税。《武清县志》:小直沽有巡司。
《长安客话》:杨柳青,地近丁字沽,四面多植杨柳,故名。于文定慎行诗: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潘舍人季纬诗:客路蘼芜绿,人家杨柳青。
《方舆纪要》:杨青驿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旧置驿并递运所于此。嘉靖十九年,改置于天津卫,今属河间府静海县。
新庄在县西南八里,亦运河所经,今为新庄铺。又县有八里庄,正德中流贼刘六等作乱。官军击之于八里庄,败绩。
《县志》: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故址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
《方舆纪要》:霍堡在县西。唐武德初,窦建德攻幽州,不克,乃分兵掠霍堡及雍奴等县。为幽州总管罗艺所败。堡,盖居人霍氏所筑,以自固也。
《武清县志》:三角淀县南八十里,旧有城池,云雾朦胧。渔人每见城形,四起,城门宛然。
浩然斋视听抄朱张海饷自三山大洋,径至燕京,且言:自古所未尝有此道昉,自今始然。杜少陵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又昔游诗云:幽燕夙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汎海凌蓬莱。然则自昔燕地,皆海运,非始于今矣。
《方舆纪要》:泉州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汉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晋属燕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雍奴。杨村驿在县南五十里,建文三年,平安败燕兵于杨村,进攻通州不克。宣德初驾征高煦,驻于杨村,即此。旧有巡司今,革管河通,判驻焉。
《舆程记》:杨村而东二十里,为桃花口,又二十里,为丁字沽。由杨村而西北四十里,为黄家务。又三十里,为河西务。皆运道所经也。
《县旧志》:县南百里有韩家村,河泊所,今废。〈以上俱武清〉《宝坻县志》:县旧为土城,弘治间知县事庄襗,始易之以砖。高二丈六尺,周一千二十八丈,厚与高等。池阔倍之。门四,其名循金之旧门,各建楼,东观澜、南迎薰、西拱恩、北威远。水关二:北开源,南节流。角楼四:东北挹青、东南环碧、西南庆丰、西北乐治,合而名之曰拱都城。有吏部侍郎王鏊、左春坊吴俨二碑。
《宝坻县志》:县治金大定间,相地在大觉寺之西,元季兵火无存。洪武元年,迁于城之西南隅。三年县丞柳青重盖儒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德二年,中书省左丞刘深、宣慰使都元帅朱斌、御史普颜创立。至正十年,监邑黑厮彦明重修,有雷州路总管府经历郑德撰记。洪武七年,知县事何文信,即学宫之右辟地建射圃亭,自为记。弘治间,知县事武尚信复修之,铅山费宏作记。
《名胜志》:旧县治在东门。大觉寺内有古钟,传自东海浮来。
《县志》:广济寺有辽碑二:一银青荣禄大夫检校司徒《宋璋佛殿记》,太平五年立,一重熙五年立。
《长安客话》:宝坻城中有石幢,高三丈,凡七级石上,雕刻工巧,中贯铁柱,顶以金为之。金皇统中建,俗传下有海眼。
《县志》:朔霞寺在县西五里。
《方舆纪要》:王甫营在宣化县北三十里。又县北八里有桥头店,县东南百二十里有黄沽店,俱官军巡戍处。
《名胜志》:罗将军墓,在县北罗村,即罗士信也。征高丽,经此道,卒葬焉。《名胜志》:三叉城在县东北。
《长安客话》:歇马台故址在宝坻县南五里,相传金章宗驻跸处。
《方舆纪要》:秦城在县南十里,秦始皇并燕筑城,置戍。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焉。
《县志》:城内有金大定十年所建舍利砖塔。
《名胜志》:梁城在县东南境,五代刘仁恭筑,其子守光为燕王时,据之。
《县志》:梁城即今梁城所,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明置梁城,守禦千户所。
《名胜志》:芦台军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后唐同光中,刘守光所置,俗名将台。
《宝坻旧志》:芦台圣母庙,距县治一百六十里。
《名胜志》:赵德钓祠,在芦台巡检司德钓镇。芦台军榷盐院,其所置也。
《名胜志》:红心堤在宝坻县东南二百里,秦始皇所筑,潮水虽涌而堤不没。〈以上俱宝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