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十七卷目录

 顺天府部杂录八

职方典第四十七卷

顺天府部杂录八

《野获编》:慈寿寺去阜城门八里,圣母慈圣皇太后所建。盖正德间大珰谷大用故地。经始于万历四年,凡二岁,告成。入山门,即有窣堵波,高入云表,名永安塔,华焕精严。盖慈圣既捐帑,各邸复助之,因速就如此。《涌幢小品》:慈寿寺在阜城门外八里,宣文皇太后所建,成于万历六年秋。殿宇壮丽,一塔耸出云汉,四壁金刚像如生。
《燕都游览志》:八里庄慈寿寺,神宗为慈圣皇太后建也。宝藏阁系圣母御笔题。稍西一道观,世宗时极盛,今颓,楹残础灭没于荒榛翳莽中矣。
《帝京景物略》:万历丙子,慈圣皇太后为穆考荐冥,兼为神宗祈嗣,卜地阜城门外八里建寺。寺成,赐名慈寿,敕大学士张居正撰碑。时瑞莲产于慈宁新宫,命阁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赋之碑,勒寺左。寺有永安寿塔,塔十三级,耸云中。中为延寿殿,后为宁安阁,阁扁慈圣手书。后殿奉九莲菩萨,数现授太后经者。《玉堂荟记》:九莲菩萨者,孝定皇后梦中授经者也。觉而一字不遗,因录八大藏中。旋作慈寿宫,其后建九莲阁。内塑菩萨像,跨一凤而九首。寺僧相传菩萨为孝定前身也。
《长安客话》:慈寿寺傍有庵,曰摩诃庵,不甚大,洁净特胜。他庵殿前后多松桧,四隅各有高楼,叠石为之。登楼一望,川原如织,西山苍翠,欲与人衣袂接。右即法藏庵,为摩诃别院,僧无铉所刱。无铉善琴。
《帝京景物略》:摩诃庵,嘉靖丙午建也。庵有楼,以望西山。天启中,魏珰过庵下,偶指其楼曰:宜去之。即日毁。其西有大乘庵。
《行国录》:昌运宫,大监张永建。
《耳谭》:宛平县西黄村,有敕赐保明寺。寺中尼吕氏,陕人。正统间,驾出关,尼送驾,苦谏不听,及上还辕,复辟,念之,乃建寺赐额,人称为皇姑寺。
《燕都游览志》:顺天保明寺,是比丘尼焚修处。寺建自吕姑正统间,谏阻北征,不听。后复辟,念之,封为御妹,建寺,赐额藏。顺天手敕三道,有寺人司,户人,不易入。《野获编》:皇姑寺在京师西,山不知所始。嘉靖六年丁亥,上谕辅臣杨一清,云:前有旨下部,谓尼僧与僧道不同,而尼僧寺与僧寺道观又不同。今因桂萼奏毁尼寺,已行下矣。今若皇姑寺仍留,是不去其根也。乃旨出之后三四日,不知何日,哀奏两宫。皇伯母见谕,以皇姑为孝宗所建,似不可毁,圣母亦以孝宗为言。盖小人进祸福之言,故两宫一时传谕。次日,圣母又谕:欲建一寺,则将此寺与我亦好。盖此寺乃皇亲内宦供给,信施必有,请告之者矣。按:世宗此旨已洞见宫掖隐情。既而圣谕又下,辅臣杨一清等曰:慈训两颁,宜即顺命。但惩恶须去本,方免后患。今将此寺房留与无归尼僧暂住,止著终身,不许复引其类。其祖宗时所赐敕额追回。此旨既下,其后因循至今,又八十年矣。尼僧之增日多,宣淫日盛,檀施亦日益不赀矣。盖其根株既在内庭,以世宗英断尚不能铲除,况后世乎。自丁亥后又十年,而霍文敏韬为南礼卿,首逐尼僧,尽毁其庵。金陵一片地,顿尔清净。霍去,而尼复集庵,复兴,更倍往昔矣。是时,上又密谕阁臣,云:朕又将有议此寺额名之意,并告卿知。夫顺天保明者,明是我朝国号,此言尼僧之祖能顺圣祖。奉天开极,此惟皇天命之,何待后日。以一妖尼能保大明也哉。又云:皇姑者,尤不好听言我皇家之姑也。当时此寺云敕赐,不云敕建,便可见非祖宗本意也,故朕深嫉之。因与卿密知之。观世宗屡谕,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禹鼎秦镜。且开谕辅弼,曲从两宫之意,然于实录中,仅载一二语,不能如此详明,不知述史者何所讳也。予今所记,亦仅十之四五耳。
《燕都游览志》:太传惠安伯张公园在嘉兴观之右,牡丹芍药各数百亩,花时主人制小竹兜,供游客行花塍中。
《袁中郎集》:惠安伯张元善园中牡丹,自言经营四十馀年,筋力半疲于此。自篱落至门屏,无非牡丹也。最后一空亭,周遭皆芍药,密如韭畦,约有千馀本。《帝京景物略》:都城牡丹,时无不往观惠安园者。园在嘉兴观西二里,堂后牡丹数百亩。《燕都游览志》:门头村去郊西八里许,西山门径,故名。《蓟丘集》:帝京西十五里,海淀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又南凑于湖北,斜邻嵝岣。又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桁。河东南流入于淀,之夕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棱沜,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西有贵人别业在焉。后有楼。沜自垣以西入于楼之漘,为小湖,中多菱芡鱼虾。上有竹万个,又有石苔、沙棠、甘菊、忍冬、蘼芜之属,蔓延以入于沜。楼外有大查铁锁缆之,以度行者。南为官道,东入海淀,循沜而西,町塍相连,有石梁,曰西勾。复潴为小溪,溪上有大磐石,溪中倒映,见西山诸峰。小鱼淰淰如吹云。又南为陂五六,沜水再潴为溪,有村曰东雉。水入地中,出于巴沟,自沟达于白石,以入于高梁。溯而北,自嵝岣入于西湖。东有古祠,断碑尚存,乃元上都路制使朵里真撰文,上有丹棱沜,字馀皆磨灭。沜虽小,然忽潴忽隐,可舟可钓,盖神皋之胜也。《长安客话》: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四出,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北海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海淀也。有石梁一,是曰西勾。巴沟之旁,有水从青龙桥河东南流入于淀。南五里,为丹棱沜。又南为陂五六,出于巴沟,达白石桥,与高梁水合。
《帝京景物略》:巴沟自青龙桥东南入于淀。淀南五里丹棱沜,沜南陂五六,达白石桥,与高梁水并。沜之西可泛舟。李武清以为园,方十里,正中挹海堂,堂北亭置清雅二字,明肃太后手书也。园北有桥,曰娄兜,一曰西勾。
《燕都游览志》: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广十里。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足称花海。西北水中起高楼五,楹楼上复起一台,俯瞰玉泉诸山,御书青天白日四字于中,东西书光华、乾坤相对,字各长二尺馀。
《长安客话》:北淀有园一,区水曹郎米万钟,仲诏新筑也,曰勺园,又曰风烟里。中有曰色空天,曰太一叶,曰松垞,曰翠葆榭,曰林于澨,都人称曰米家园。仲诏念园在郊关,不能日涉,因绘园中景为灯。丘壑亭台,纤悉具备,都人又称米家灯。仲诏于元夕集客赋诗,吕邦耀即席口占二首,其一曰:玉绡叠出上元村,双炬悬来景物繁。恍惚重游丘壑里,米家灯是米家园。其二曰:轻舟寒夜渡无冰,波入银绡讶月升,宛似梦中曾一照,米家园是米家灯。
《燕都游览志》: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高柳荫。之南有陂,陂上桥曰缨云集,苏子瞻书。下桥为屏墙,墙上石曰雀浜勒,黄山谷书。折而北,为文水陂,跨水有斋,曰定舫。舫西高阜,题曰松风水月。阜断为桥,曰逶迤梁,主人所自书也。踰梁而北,为勺海堂,吴文仲篆。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之。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曰太乙叶,周遭皆白莲花也。东南皆竹,有碑曰林于澨,有高楼涌竹林中,曰翠葆楼,邹迪光书。下楼北行,为槎枒渡,亦主人自书。又北为水榭。最后一堂北窗一,拓则稻畦千顷,不复有缭垣焉。
《水经注》:西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渌水澄澹,川亭望远,为游瞩之胜所。
《纪纂渊海》:西湖在玉泉山下。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观。
《长安客话》:西湖去玉泉山仅里许,即玉泉、龙泉所潴。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土名大泊湖。沙禽水鸟出没,隐见于天光云影中,可称绝胜。湖滨旧有钓台,武庙幸西山,曾钓于此。万历十六年,今上谒陵回銮幸西山,经西湖,登龙舟,后妃嫔御皆从。先期水衡于下流,闭水,水与岸平。白波淼荡,一望十里。内侍潜系巨鱼水中以标识之。一举网,紫鳞泼刺,波面天颜,亦为解颐。是时艅艎青雀,首尾相衔,即汉之昆明,殆不过是近为南人兴水田之利,尽决诸洼,筑堤列塍,为菑为畬,菱芡莲菰,靡不毕具,宛然江南风景,而长波㳽望则少减矣。
《余文敏公集》:西湖之浒,佛寺有十,土人名西湖十寺。《潇碧堂集》:西湖莲花千亩,以守卫者严,故花事特盛。步长堤,息龙王庙,香风绕袖。至功德寺,水渐约,花亦减矣。
《珂雪斋集》:过响水闸至龙潭,树益多,水益阔,是为西湖。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堤柳,丛翠中隐见村落。行至功德寺,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业农,日既西,驰执畚锸,带笠而归。水田活活,群蛙乱鸣,真田家之乐也。《怀麓堂集》:西湖方十馀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寺,曰圆静寺。左田右湖。又三里,为功德寺。洪波衍其东,幽林出其南,路尽丛薄,始达于野。乃有玉泉出于山下,喷薄转激,散为溪池。池上有亭,宣宗驻跸处也。又一里,为华严寺,有洞三。其南为吕公洞,一窍深黑,投之以石,有水声,莫有穷之者。
《燕都游览志》:由香山至望湖亭,一水夹沟而出,荇草交渍。凡三里许,水渐狭,隐隐不知所之。游者遂以西湖止此。望通衢,取道入城,不知转入林中,灌木忽开,回堤十里,鵁鶄鹈鹕,低飞远立,远水长流,不减杭之段家桥也。
《帝京景物略》:水从高梁桥而西,傍有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上麦庄桥。越之过桥,为湖,界以长堤。湖在堤南,稻田豆场在堤北,曰西堤者,城西堤也。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又行一里,堤尽。右有村,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
《成祖实录》:永乐二年九月,修西湖堤三百七十九丈。《元史·文宗纪》:元天历二年五月,以储庆司所贮金三十锭、银百锭建大承天护圣寺。九月,市故宋太后全氏田,为大承天护圣寺。永业十月,立大承天护圣寺营缮提点所。
《元史·顺帝纪》:元统元年十月,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于大承天护圣寺。至正十三年三月,诏修大承天护圣寺,赐钞二万锭。
《元史本传》:至正初,承天护圣寺火,有旨更作李稷。上言水旱相仍,公私俱乏,不宜妄兴大役,议遂寝。《南濠集》:功德寺旧名护圣。前有古台三,相传元主游乐更衣处,或曰此看花钓鱼台也。寺极壮丽,中立二穹碑,其一宣宗章皇帝御制建寺文,其一元旧物番字,莫能读也。毗庐阁崇可数丈,凭阑而眺,一寺之胜皆在目前。盖寺倚山而刱,寺西景皇帝陵及尉悼王墓在焉。
《怀麓堂集》:功德寺甚弘敞,后殿尤精丽,殿柱及藏经笥皆锥金。锥金者,布纯金为地髹䌽。其上以锥画之,为人物、花鸟,状若绘画,然又有刻丝观音一轴,悬于梁际,此宋元物,寺僧云禁中所赐也。
《拘虚集》:功德寺,宣皇临幸之地,西山东麓尽处也。《文义集》:西湖将尽,为功德寺。外有三废台,问之,为元时遗址。两廊画壁,俱闳丽。
《长安客话》:功德寺修于宣德二年。正殿及方丈凡七进,基皆九撰拟掖庭制度,费数十万缗。宣德十年,宣庙西郊,省敛驻跸于寺。因留辇仗寺中,自后遂为列圣驻跸之所。嘉靖中,世庙谒景皇帝陵,有司以金山口路隘,镵阔数十尺,识者谓此功德寺白虎口也。虎口张,将不利于寺。既而上驻辇寺中,膳罢,周行廊庑,见金刚像狞恶,心忽悸而怒,因以宫殿僣踰坐僧罪,撒去之,寺遂废。
《帝京景物略》:功德寺废,今存者门耳。门外二三古木,各三四十围,根半出土外。傍多水田,僧无寺,业农事。破屋数间,供一木球,施以丹垩。寺初兴时,板庵禅师能役是球。球大如斗,不胫而走。逢人跃,击地如首稽叩。入侯门,戚里募金,人目为木毬。使者所募金钱,皆以建巨刹。成化中,僧戒静建一阁,重檐曲房,为累朝驻跸地。
《渌水亭杂识》:功德寺有木毬,使者其事近于怪。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雪峰寺僧义存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开山创寺。乾符二年,赐号真觉禅师。寺有木毬,相传受真觉役使,呼仆延客,毬皆自往来。嘉泰间,寺灾,毬忽滚入池中,得不坏,然则以木毬为使浮屠,固有其术,盖有先板庵而役之者矣。
《燕都游览志》:功德寺侧皆古松,有庵曰松林,游人多于此憩焉。出松林庵,稍西转至金山口,望见景皇帝陵及诸王公主墓。
《青溪漫稿》:瓮山在都城西三十里外。盖玉泉之东,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山下有寺,曰圆静寺。后石壁百尺,步磴而上,皛庵在焉。
《白岩集》:西湖堤东,稻畦千顷,接瓮山之麓,有寺曰圆静。因岩而搆甃,为石磴。游者拾级而上,山顶有屋曰雪洞。俯视湖曲,平田远村,绵亘无际。
《长安可游记》:瓮山圆静寺,左俯绿畴,右临碧浸,近山之胜于是乎始。
《蓟丘集》:瓮山相传有老父凿得石瓮,上有华虫雕刻文,中有物数十种,悉为老父携去。置瓮于山之西,留谶曰石瓮徙贫帝,里人不之信也。嘉靖初,瓮不知所存嗣,是物力渐耗。
《长安客话》:瓮山在海淀西五里,土色纯卢,其南岩若洞而圯者。一樵人曰:此少鬲仙室也。人家傍山,小具池亭,桔槔锄犁,咸置垣下,酷似江南风景。距南麓数百武,为耶律楚材墓。西湖正当其前,袁廷玉诗:玉泉东畔瓮山阳,水抱孤村地脉长。盖咏此也。今墓前石像犹存。
《帝京景物略》:瓮山去阜成门二十馀里,土赤坟童童,无草木。度山前小桥而南,人家傍山临湖,水田棋布。山后一亩泉,今失去。山上一寺,破瓦坏垣,额曰圆静。弘治七年,助圣夫人罗氏所建也。山下数十武,元耶律楚材墓。墓前祠废石像犹存,表碣羊虎零落,一翁仲立,仆。天启七年夏夜,有萤十百集翁仲首。土人望见,夜哗曰:石人眼光也。质明共踣而碎之。
匏翁家藏集:耶律丞相墓在瓮山下,前有石像,须分三缭,其长过膝。
《野获编》:耶律楚材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元世祖眷之,亦异他将相。其寿域,想必属当时恩赐者。近日,一友人治别业于京城外西山,忽发一冢,开榇得大头颅,加常人几倍,不知为何人葬地。予闻之,谏止之曰:此无论何代,殆必异人。盍早纳其柩闭之。未几,掘得碣石,则楚材墓也。虽稍为葺治,闻圹中他物散去多矣。耶律生前举动已是慈氏,后身又安。问遗骸之完缺,但功济一世,而七尺之不保,报应之说,似不足信。友人本吴籍,髫年登北畿贤书,慧而有心计,顿成富家。后甫强仕,即世竟无后。
《墨史》:杨文秀金季以善墨闻,其法不用松炬,而用镫煤子。彬得其遗法,以授耶律楚材。楚材授子铸,使造一萭丸,铭曰玉泉万笏。
《长安客话》:瓮山北五里为青龙桥,元时白浮堰之上游也。其西通金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
《明一统志》:七里泊在碾庄,源自昌平州,东南流至宛平县,合高梁河,青龙桥跨其上。
《水部备考》:青龙闸在都城西北三十里。
《珂雪斋集》:青龙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山腰有阁,前临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长安客话》:玉泉山以泉名,泉出石罅,潴而为池,广三丈许。水清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紫荇,一一可辨。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山顶有金行宫芙蓉殿故址,相传章宗尝避暑于此。
《缑山集》:穿青龙桥而西,得玉泉山。山培塿耳,而土纹隐起,作苍龙鳞。其下为池,潴泉而亭之,曰望湖亭。其东为华岩寺,寺西泉清可辨萝发。
《燕都游览志》:玉泉山,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山阳有巨穴,泉喷而上,淙淙有声,或名之濆雪泉。
白岩集:玉泉山,泉出如沸,滀为池,清可鉴毛发,此西湖之源也。
《南濠集》:玉泉山,金章宗尝建行宫。今废山之北麓,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口出,潴而为池。
《游业》:玉泉山有寺,所谓玉泉寺也。山有吕公洞,稍东为龙王祠。渟泓方广数丈,涌泉如珠,名裂帛湖。然玉泉山傍每遇石缝,即迸流溅雪,不特裂帛湖也。《帝京景物略》:玉泉山根,碎石泉涌。去山不数武,裂帛湖也。泉迸湖底,状如裂帛,涣然合于湖。湖方数丈,水澄以鲜,漾沙金色,过溪曰望湖亭,宣庙驻跸,今圯其南,上下华严寺。嘉靖庚戌,寺燬焉,存者二洞。华严七真洞,壁刻元耶律氏词。纡而西观音庵,洞曰吕公洞,昔吕仙憩此,去而洞名也。又北,金山寺。寺破,但未废尔。寺有洞曰七宝,径寺登乎山,山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昭化寺,元世祖建也。
《戴司城集》:玉泉在京城西三十里,西山之麓有石洞,泉自中而出,洞门刻玉泉二字。泉味甘冽,上有石岩,名吕公洞其上有芙蓉阁,金章宗避暑处。其在山之阳者,泉自下涌,鸣若杂佩,泓澄百顷,合流而入都城,逶迤曲折,宛若流虹。
《珂雪斋集》:玉泉山之麓临水,有亭裂帛。泉从石根出,溢为渠。石子鳞鳞,了了可见。依山瞰泉,原为昭化寺,今久废。
《金史·地理志》:宛平有玉泉山行宫。
《金史·章宗纪》:明昌元年八月,幸玉泉山。六年四月,幸玉泉山。承安元年八月,幸玉泉山。泰和元年五月,幸玉泉山。三年三月,幸玉泉山。七年五月,幸玉泉山。《元史·世祖纪》:至元三年八月,郭守敬请开玉泉水以通漕运,从之。十五年十二月,禁玉泉山樵采渔弋。《元史·英宗纪》:至治元年十二月,疏玉泉河。
《元史·泰定帝纪》:泰定元年八月,罢浚玉泉山河役。《元史列传》:世祖召见郭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元史列传》:文宗幸护国仁王寺,遂泛舟玉泉。盖苗进曰:今频年不登,边隅未靖,正当恐惧修省,何暇逸游以临不测之渊乎。帝嘉纳之,赐以对衣,上尊即日还宫。
《钱文肃公集》:崇真观在玉泉山下,观外小涧环流,桥坏。循岸西清浅处以渡,其前累石为台,下甃方池。池上有斗室,曰灵渊斋。
《前溪集》:循玉泉而西二里,为观音寺。寺依山。入门,有洞,深广二寻。出洞,拾级而上,亭曰望湖,山后有小洞,可坐二人。洞北有大洞,方阔,两傍石榻可坐。傍刻字曰玉泉观音洞。剔藓,辨之下三字,乃后人续刻者。相传金章宗避暑于此。上有芙蓉殿,漫不可寻,但荒榛碧瓦而已。出洞,寻旧路而西,有废庵。又一洞,亦曰观音洞。山麓有吕公洞。
《南濠集》:补陀寺在玉泉山半。门内即吕公洞。寺右跻石级上望湖亭。
《燕都游览志》:玉泉山有吕公岩,下临一潭,广丈馀。山上有看花台、卷幔楼。
《蒙斋笔谈》:吕洞宾,名岩,唐吕渭之后。五代间,从钟离权得道。与权更出没人间,权不甚多,而洞宾踪迹数见,好道者每以为口实。
《潇碧堂集》:华严寺左有洞曰翠华。中有石床,可憩息。题咏颇多苔渍,不可读。又有石洞在山腰,若鼠穴。寺北石壁,泉出其下,作裂帛声,故名裂帛泉。有亭可望西湖,故名望湖亭。
《长安可游记》:华严寺有小洞三,俱幽邃,屋后石壁下一池,其形如壸,土人呼为捏钵湖。
《长安客话》:上华严寺、下华严寺俱正统间建。其额英庙敕赐。寺有二洞,一在山腰,一在殿后,曰七真洞,或云即翠华洞。洞中石碧,镌元耶律丞相一词,夏相国言和之,亦刻于壁。
《文义集》:华严寺凿山为洞,下上凡五处,深者二三十步,浅者十馀尺。
《珂雪斋集》:华严寺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
《袁中郎集》:望湖亭不作于龙潭,而作于裂帛湖,上真无识也。
《大复山房集》:自华严寺西度三石桥,门临水曰金山寺。寺西北皆山也。
《钱文肃公集》:金山寺涧道欹窄,仅可徒步。既至寺,抵一笑庵观龙洞,洞方广不及寻丈。旁有石穴,深窅莫测。
游业金山寺,西麓尽处也。
《长安客话》:华严右半里,为金山寺,山有玉龙洞。洞出泉,甃石为暗渠。引水伏流约五里,入西湖,名曰龙泉,望湖亭建其上。
《珂雪斋集》:裂帛泉从玉泉山根出,溢而为渠。依山瞰泉,为昭化寺基。今寺已废。其邻为史园,正泉所出也。《长安可游记》:裂帛湖泉仰射如珠串,古榆阴潭上,极幽秀。过赵家堤,水更深碧。
《改过斋杂记》:宣德年铸熏垆,海内所珍,今多赝物,真者百之一耳。市者一垆,索数十金,卒难得其佳者。慈寿寺西有元福宫,文昌祠前铜铸一驴,传是宣德所造。游人以手摩挲,铜质呈露,其色甚莹。验驴之质,亦可辨熏垆之真赝矣。
《泽农吟槁》:燕中不乏名胜,大抵皆贵珰坟院。位置一律殊不雅观,惟武清侯海淀别业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叠石为山,岩洞幽窅,渠可运舟,跨以双桥。堤傍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国第一名园也。
《风庭扫叶录》:左思魏都赋有掘鲤之淀,或云即狐狸淀、广韵淀,泊属韵会浅泉也。今京师有南淀、北淀,近畿则又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清淀、洄淀、劳淀、濩淀、畴淀、延芳淀、小兰淀、大兰淀、得胜淀、高桥淀、金盏儿淀、苇淀、大莲花淀、小莲花淀、浮鸡淀、白羊淀、黑羊淀、黄龙淀、鹅巢淀、牛横淀、火烧淀、下光淀、大光淀、粮料淀、破船淀、水纹淀、百水淀、五官淀、康池淀、广平淀、陈人淀、武盍淀、洛阳淀、齐女淀、边吴淀、燕丹淀、赵襄子淀、孟宗淀,其他不能悉记,凡九十九淀。按:说文无淀字,传写者或作甸,或作淀,或作垫,皆非。
朔纪:西湖土人。称之,必曰西湖景。
《山行杂纪》:西湖北岸,长堤五六里。堤柳多合抱,龙王庙据其中。外视波光十里,空灏际天,诸峰在眉睫间,绝无丹青脂粉气。
《琅琊漫钞》:北京功德寺,后宫像设工丽。僧云:正统时,张太后尝幸此,三宿乃返。英宗尚幼,从之游。宫殿别寝皆具。太监王振以为后妃游幸佛寺,非盛典也,乃密造此佛。既成,请英宗进言于太后曰:母后大德,子无以报,已命装佛一堂,请致功德寺后宫,以酬厚恩。太后大喜,许之。复命中书舍人写金字经,置东西房。自是,太后以佛及经在,不可就寝,遂不复出幸。《山行杂记》:绕功德寺后过金山口,见一高峰,顶有绀殿角。急趋之,行数里,荒寂绝无僧舍。路多砾石,而所见绀殿已不可即矣。仅见一谷口,颇幽邃,骑不能上。乃下马,步上坡三里许,稍南,度大壑。又三里许,朱门焕然,上书宝藏精蓝。入门,又二里许,披宿莽陈根而行。上石磴,为天王殿。再百步,上石磴,为宝藏殿。殿右石栈,凡五转,每转可二丈馀。栈尽为台,台有观音殿,二十里外所见绀殿角即此也。寺系正统四年为西域僧道深建,初名苍雪庵,后敕赐今额。
以上山中诸泉。圆通寺门水第一,宝藏次之。
《青箱堂集》:瓮山下东南数十步,旧有耶律丞相祠。崇祯中尚存,而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陌头,少前二翁仲,其一首毁,相传居人夜见有光,疑其怪而凿也。后一高阜,则公墓。迨今三十年,断陇已平。问之土人,鲜有知公墓者。墓西半里,圆静寺僧犹能言其处。《山行杂记》:瓮山前有仁慈庵,入门三百步,两傍椿树夹之,登石磴二十级,有堂三楹,两庑翼之。西庑前为楼庵。左为圆静寺,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门内半里许,从左小径登台精蓝,十馀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间,据山面湖。
《顺天府志》:慈恩寺在青龙桥侧,万历中敕建。
《山行杂记》:青龙桥南里许为西方庵,东望据湖梵宇,虽不雄伟,而极精严。稍南为三元寺,甚隘,而颇饶水木之胜。度三元寺,即功德寺矣。
《寄园寄所寄录》:玉泉颇类趵突,但趵突涌泉有三,玉泉止一穴;趵突高三尺馀,玉泉止尺许,斯不及尔。《山行杂记》:玉泉山右名瓦窑头,西向有隆祐庵。仅数廛,有垂柳,内莳名花,楚楚可观。
若从金山口度岭至冷泉村,道傍皆水田。行二里许,曰泰州务。其后画眉山,上有龙王祠。龙湫围广十亩,水从石罅出,从东垣下,溢田间,潺潺有声。
《卐斋诗话》:元时杏花,齐化门外最繁。东岳庙石台群公赋诗张宴,传为盛事。葛逻禄易之诗云:上东门外杏花开,千树红云绕石台。最忆奎章虞閤老,白头骑马看花来。至明,城东花事衰,郊西渐盛。万历后,摩诃庵杏花多至千株,吾乡朱太傅养醇诗云:摩诃庵外袖吟鞭,繁杏春开十里田。曾与村翁旧相识,看花不费酒家钱。承平之日,翰苑风流,后先一致也。
《明水轩日记》: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
《人海记》:出阜成门,西行三里许,有报恩寺。又西三里,灵佑观。又西为广福寺。又西为嘉祥观。又西为元应观。入八里,庄堡为摩诃庵。又西为永庆寺。又西为慈寿寺。又西为元福宫。嘉祥观多松,入门二株,尤秀润。摩诃庵前殿有碑二。碑文左为铅山费尚书寀撰,右为华亭孙尚书承恩撰,俱嘉靖二十七年立。殿后右厢有竹一丛,院中杂莳草花,堂悬万物育墨迹三字。上用恭穆献皇帝睿笔玺,下有嘉靖年制小印。堂后松二株,高出殿脊。其后,则中官赵政墓也。元福宫建于正德五年,至天启五年重修。中有苍松四株,最奇古。后殿三清六真像,皆范铜为之。配殿文昌与夹侍童子,亦铜像。旁铸一骡,铜质光润,绝似宣德鎏金薰垆色。殿前后凡四碑,一仆,二为人磨去,止存中书舍人袁志学一碑,崇祯元年所立也。
《倚晴阁杂抄》:由三虎桥西行三里许,为天禧昌运宫。初名混元灵应宫,正德六年司礼监太监张永请于朝敕建。至万历四十四年重修,增置垣墉二百馀丈,门庑百馀间。督修者,太监林潮也。工竣,更今名。殿宇凡七重,松栝二十三株,柏二十株,大皆合围,夹以杂树,上枝干霄,下荫蔽地。有二碑,筑亭覆之。一为敕建碑,一为大学士李东阳撰文,杨廷和书,英国公张懋篆额,俱正德七年立。又一碑,万历中立,副使刘效祖撰文。宫之后则张永墓在焉。
《人海记》:兴胜庵,土人目为松林。今松无复存者,万历中所建也。后有藏经阁,可眺西山。东北有果园。园中有亭,曰众芳,亭北砌石为流觞曲水。其东有阁曰明远。春月,桃杏杂发,登阁望之,不异锦城花海也。戴斗夜谈:宛平县京西乡冯家里,旧有太乙集仙观。元元贞元年,以其地畀纯一,真人吴全祐有栗五千株。全祐相栗林隙地,重冈环抱,下有寒泉,旁地衍沃,可引灌溉。构正殿三楹,翼以两庑,缭以石垣。王恽为之作记,大德元年刻于石。
:海淀清华园,戚畹李侯之别业也。去都门西北十里,湖水自西山流入御沟,人无得而游焉。淀之水滥觞一勺,都人米仲诏浚之,筑为勺园。李乃搆园于上流,而工制有加。米颜之曰:清华初至,见茅屋数间。入重门,境始大。池中金鳞长至五尺。别院二,邃丽各极其致。为楼百尺。对山瞰湖,堤柳二十里,亭曰花聚。芙蕖绕亭,五、六月,见花不见叶也。池东百步,置断石,有纹五色,狭者尺许,修者百丈。西折为阁,为飞桥,为山洞。西北为水阁,垒石以激水,其形如帘,其声如瀑。禽鱼花木之盛,南中无以过也。雪后,联木为水船,上施轩幕围垆其中,引觞割炙。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上若飞,视雪如银浪,放乎中流,令人襟袂淩越,未知瑶池玉宇又何如尔。
《水品》:玉泉山在西山大功德寺西数百步。山之北麓凿石为螭头,泉自口出,潴而为池。莹彻照映,其水甘洁,上品也。
《纪纂渊海》:西山在府西三十里,为太行山之首。《戴司城集》:西山来自太行、连冈叠岫,上干云霄,挹抱回环,争奇献秀。值大雪初霁,凝华积素,若屑琼雕玉,千岩万壑,宛然图画。
《西迁注》:西山内接太行山,外属诸边,磅礡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其中物产甚饶,古称神皋隩区也。卢沟琉璃胡良三桥,山水所泄,多归其中。其水皆藻绿异常,风日荡漾,木叶递映。倚阑流览,令人欣然有欲赋京都之意。
《长安客话》:西山诸兰,若白塔,无虑数十,与山隈。青霭相间,流泉满道。或注荒池,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信足赏心,而雪景尤胜。
畿内:西山,神京右臂大行山第八径,图经亦名小清凉也。
《金史本传》:贞祐二年正月,李英乘夜与壮士李雄等四百九十人出城,缘西山,进至佛岩寺,令雄等下山招募军民。旬日,得万馀人。择众所推服者领之。《草木子》:白云平章求仙于燕京西山顶,一日适出,滕玉霄访之,不值,因戏题于壁,曰:西风短褐吹黄埃,何不从我游蓬莱。振衣长啸下山去,后夜月明骑鹤来。竟不留名。白云公疑吕仙过之,朝野辐凑,宠赉山积。后知为玉霄题,白云公戒以勿泄,厚赂之。
《春明梦馀录》:聚宝山在玉泉山西南,行数里,度两石桥,循溪转至卧佛寺。寺在唐为兜率寺,今名永安。殿前娑罗树,来自西域,相传建寺时所植,今大三围矣。《珂雪斋集》:卧佛寺于深山绝涧中,乃得寺,以窣波为门。殿前娑罗树二株,西有泉,注于池。池上有石如碧玉。
《游业》:寿安寺白塔卓山门。上入门,古桧百章。殿前二娑罗树,大数十围。左一海松,后殿卧佛一,又后小殿,更置卧佛一,俗称卧佛寺。
《长安可游记》:卧佛寺,名寿安,因山得名。卧佛,俗称也。寺门有胡濙碑。卧佛有二,一香檀像,唐贞观年造;一铜像,宪宗皇帝时造。寺僧云。
《帝京景物略》:卧佛寺,唐名兜率,后名昭孝,名洪庆,今曰永安。以后殿,香木佛;又后,铜佛。俱卧。遂目卧佛云。寺西广慧庵,东五华阁,西南弘法寺。
《长安客话》:卧佛寺亦以泉胜,层岩夹道,木石散置,可游可坐。两殿各卧一佛,长可丈馀,其一渗金,甚精。寺内娑罗树二株,子如橡栗,可疗心疾。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上刱观音堂,周以栏。循石盘下,有小窦出,泉淙淙琤琤,下击石底,听之冷然。寺多牡丹,盖中官所植,取以上供者。
《燕都游览志》:卧佛寺,今上曾驻跸,有重修御制碑。《酉阳杂俎》:娑罗,不芘凡草,不止恶禽。
《茅亭客话》:娑罗,花苞大如拳,叶似枇杷,叶凡二十馀。叶相沓,捧苞,类桐花。一簇三十馀朵,径月方谢。《吴船录》: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
《通雅》:娑罗,外国之交让木也。叶似楠,皮如玉兰,色葱白。最洁,乌不栖,虫不生,子能下气。
《渌水亭杂识》:五台山僧侈言娑罗树灵异,至画图镂版,然如巴陵、淮阴、安西、伊洛、临安、白下、峨嵋山,在处有之。闻广州南海神庙四本,特高。今京师卧佛寺二株,亦有干霄之势。顾,或著,或不著。草木亦有幸、不幸也。
《帝京景物略》:观音石阁,而西有隆教寺,又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曰:水尽头,泉所源也。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为五华寺。
《春明梦馀录》:水源头,两山相夹,小径如线,乱水淙淙,深入数里,有石洞三。旁凿龙头,水从龙口喷出。又前数十武,土台突兀,有石兽甚钜,蹲踞台下,相传为金章宗清水院。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水分二支,其一伏流地中,至玉泉山涌出。
《拘虚集》:从卧佛入山一里许,有石涧。涧旁仄径,缘而上;为普福庵。自普福庵上半里,有五华阁。山隙一小寺,寺侧有亭,两泉合流于前。一出巨石下,一流细石间。上有溪,望之若穷,而隐隐复有楼阁。
《明一统志》:广惠寺在府西三十五里,旧名五华寺,正统七年改建。
《元史·英宗纪》:英宗即位,是年九月,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十月,命拜住督造寿安山寺。
《元史本传》:至治元年春,诏建大刹于京西寿安山。锁咬儿哈的迷失与御史观音保、成圭、李谦亨上章极谏,以为东作方始,而兴大役,以耗财病民,非所以祈福也。且岁在辛酉,不宜兴筑。帝杀锁咬儿哈的迷失与观音保,杖圭,谦亨窜诸遐裔。
《元史·英宗纪》:三月,益寿安山造寺,役军。十二月,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二年八月,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九月,给寿安山造寺,役军匠死者,钞人百五十贯。幸寿安山寺,赐监役官,钞人五千贯。《元史·泰定帝纪》:泰定元年二月,修西番佛事于寿安山寺,三年乃罢。
《元史·百官志》:大历元年,立寿安山规运提点所。三年,改昭孝营缮司。
《元史·文宗纪》:至顺二年正月,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诏中书省给钞十万锭供其费。仍命燕铁木儿撒迪等总督其工役,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馀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
《寰宇通志》:玉莲池在香山五华山上。《游业》:出广慧庵,沿山南行,得弘化寺,门内白松、盘槐,多古意。
《春明梦馀录》:卧佛寺西南里许,为广应寺。寺有白松。箕踞其下,望见碧云、香山诸寺。寺西为木兰陀。隆教寺西越涧,有长岭,岭半为金章宗看花台,台畔有古松一株。
碧云庵,建于元耶律阿利吉正德中。内监于经拓之为寺。天启三年,魏忠贤重修之,土人呼为于公寺,岩下有泉,泉旁一柳,有大瘿人,呼瘿柳。左堂三楹,万历御题。水天一色,前临荷沼,沼南修竹成林。岩下一亭,曰啸云。
《帝京景物略》:碧云寺元碑二。一至顺二年立,一元统三年立。
《涌幢小品》:香山碧云寺,正德中御马监太监于经所造。经以便给得幸,导上于通州张家湾,榷商贾舟车之税,岁入银八万之外。即以自饱,斥其馀羡,为寺于香山,而立冢域于寺后。上尝亲幸焉,为之赐额。嘉靖初,下狱,瘐死籍其家,而寺与墓独存。
《长安客话》:自洪光折而东取道松杉,中二里许,从槐径入,一溪横之,跨以石梁,为碧云寺。壮丽与香山相伯仲。历数百级,登佛殿。殿前甃石为池,深丈许。水引自寺后石罅出喷薄,入小渠。人以卓锡名之,寺僧导之过斋厨,绕长廊出殿,两庑左右折,复汇于殿前石池。金鲫千头,今上尝临观焉。
《寓林集》:碧云寺从槐径入,初不见寺,登之,乃见弘敞。旁一亭,细竹百竿,流泉为觞,琢石为屋,殿前有鱼池、石桥。
《余文敏公集》:碧云寺泉从山西壁螭首口中吐出。去渠尺许,微有飞沫,时雨初过,淙淙若琴筑。下注于渠,渠绕亭,后折而东南,又折而北。渠广尺馀,越数步,设一牌。亭前有沼可一亩,渠水注之,亦由螭口出,迤东南注垣下,过香积厨,又西南注殿前沼。
《珂雪斋集》:碧云刹后有泉,从石罅出有声,石壁色甚。古亭曰听水佳处。泉绕亭而出,流于小池,种白莲百本,塘前稚竹嫩绿有致。竹旁有银杏二株,阴荫一亩。其左一洞,若夏屋。泉复绕之而出,达于廊下,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朱鱼拨刺,水脉隐见,至寺门,迸入于溪。
《大复山房集》:碧云寺金银宫阙,若王者之居。殿前有池,跨以石梁。今上移跸再幸,乐之。设帟,饮梁上,观鱼。寺前有泉、亭、竹、树,留御书额,额曰苍松古柏,曰水天一色。其西峭壁如城,有石室三,临涧石门、石窦,盛夏可以避暑,冬则徙卉木藏焉。
《长安可游记》:碧云修除连栱,与香山称。左缘曲径,有卓锡。泉环庭际,㶁㶁鸣。中为广亭。右壁缀以文石,境之最幽者。
《长安可游记》:出香山,策马东行,转而西北,即碧云寺。寺门有石狮二,雕镂绝工。钟楼西,石刻蛟形。泉从口涌,泠泠泻沟中,出寺而纳于涧。
泠然志:碧云寺,后有魏忠贤墓。本于经旧墓道,忠贤拓之,翁仲石麟羊虎森列扶阑,皆以白玉石为之,雕刻精巧。中立二穹碑,合书其衔。忠贤戮尸之后,未尝葬此。闻系崇祯甲申都城破后,其党为之者。明初,中官造坟安葬,例给银五十两。自正德中,多至五百两矣。其后岁,益月,增享堂、碑、亭,制愈僭越。夫山陵之制,亦不过前树一碑而已,忠贤墓乃用二碑。党附小人之无忌惮如此,惜无力士踣而碎之也。
颂天胪笔:屯田郎中万燝督陵工,上疏曰:臣于三月诣陵开工,转过香山碧云寺,见魏忠贤所营坟墓,碑石峥嵘,隧道深閟。翁仲簪朝冠,而环列羊虎,接驼马,以森罗制作,规模彷佛陵寝。且前列祠宇,又建佛堂,金碧煇煌,丹垩照耀,曾不一念先帝之陵寝未完。内庭、外庭之人,止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先朝王振、刘瑾之祸,可忍言哉。
《李晏香山记》:西山苍苍,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道场,曰香山。
《泠然志》:香山寺址,辽中丞阿里吉所舍。殿前二碑,载舍宅始末。光润如玉,白质紫章。寺僧目为莺爪石,又云寺即金章宗之会景楼也。
《辽史》:耶律淳者,世号为北辽兴宗第四孙。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灵武故事。议立淳,即位。百官上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寻病死。百官伪谥曰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燕西香山永安陵。
《金史本传》:大会间,大军下河北,胡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
《金史·世宗纪》:大定二十六年三月,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给田二千亩,栗七十株,钱二万贯。《金史本传》:大定中,诏匡搆与近臣同经营香山行宫及佛舍。
《金史·章宗纪》:明昌四年三月,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承安三年七月,幸香山。八月,猎于香山。四年八月,猎于香山。五年八月,幸香山。泰和元年六月,幸香山。《元史本纪》:元世祖幸香山永安寺,见书,畏吾字于壁。问谁所书,僧对曰:国师兄子铁哥书也。帝召见,爱其容仪秀丽,语音清亮,命隶丞相孛罗备宿卫。
《元史·仁宗纪》:皇庆元年四月,给钞万锭,修香山永安寺。
《养濛先生集》:元平章政事李武悯公葬京师之西,永安山之阳。其子益,都淄莱等路,管军万户。世雄祔,葬先茔。
《南濠集》:香山永安寺,亦名甘露、石梁。下有方池。正统间,遣中官以金鱼数十投其中,今巨者盈尺矣。上金刚殿,后有古椿六。又上,由画廊登慈恩殿,其右为香垆冈,冈下有蟾蜍石、丹井,又有梦感泉。金章宗尝至其地,梦矢发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其后,僧以泉浅,浚之,遂隐。
《潇碧堂集》:香山寺南一山,松萝交荫。桥下鱼朱、墨二种,若游空中。舍级而上,佛殿甚闳壮。殿槛外两山环拥,远望一亭,踞山下。穿磴道二里,始至亭,名流憩。下视寺垣,如堕深壑。望远水如白玉玦,疑即桑乾河也。袁中郎集香山一径幽遐,青松夹道,流泉下注,朱阑上引,依岩为刹,高杰整丽,独是作者骋象马之雄图,乏丘壑之妙思。数十年后,金碧蚀于蛛丝,阶砌隐于苔藓。游人渐希,树木渐老,则兹山之胜,当倍于今日矣。
《珂雪斋集》:香山门径宽博,乔木夹道,流泉界之。依山污隆以为殿宇。殿前古松二株,虬龙诘曲,左来青轩,如衫袖忽开,尽见原隰。寺后有藏经阁。石路净洁,高松列植,四望比来青较远。其傍僧舍数十处,多植偃盖之松,引流水周其霤下。
《燕都游览志》:穿洪光寺柏径而上,即香山藏经殿。步而下,即后殿。从两廊逶迤行至正殿,历级,从东行至方丈。自回廊复东,为来青轩。下见坡坨,杏树可十万株。寺中来青轩,郁秀清雅。望都亭,四扁皆今上御书。《长安可游记》:香山有乳峰石,时嘘云雾,类匡庐,香炉峰故名。
《缑山集》:香山夹道尽是白杨、青桧。流憩亭在山半,灌木阴翳。中来青轩。前两山相距而虚其襟,以捧帝城。自无量殿折而至弘光寺,皆短垣疏柏,中涓甃白石为阶。东望阁道参差,为光裕寺。
《帝京景物略》:香山寺殿五重,崇广略等斜廊平檐,翼以轩阁。世宗幸寺,曰: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神宗题轩曰来青。来青轩右上转而北,为无量殿。转而西,曰流憩亭。山多名迹,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台、护驾松、梦感泉,又有棋盘石、蟾蜍石、香炉石,寺始金大定。正统中,太监范弘拓之,费七十馀万。今寺有弘墓,墓中衣冠耳。盖弘从幸土木,不归。
《文义集》:香山有巨石二,状如虾蟆,石下二井,相去丈许。水深才三四尺,俯手可濯。井底沙石,历历可数。近寺人家皆取给焉。
《柏厓集》:香山寺有轩曰来青。坐见两山回合,平畴外衍,飞鸟出没云际。寺门有泉,石桥跨之,其流入西湖。《怀麓堂集》:永安寺来青轩,轩居山半,俯瞰丛树,青黄相杂。循廊而上,殿阁崇丽,与平坡并峙。正统间,太监范弘所建。
《余文敏公集》:来青轩临绝巘,周匝女墙倚墙下,瞰平楚荒榛,杳渺无际。
《长安客话》:来青轩五楹,栏楯外垣以砖甓,下临绝壑。玉泉诸峰,按伏其前。朱殿撰之蕃题楹云:恐坏云根开地窄,爱看山色放墙低。凭阑东望,尽挹山川之秀。若流憩亭,不及来青远甚。然仰视山巅,高插云汉,亦奇境也。至寒泉亭,斯可有无矣。
《长安客话》:来青轩之前,两腋皆叠嶂,环列宾轩,为金章宗祭星台。其西南道上,章宗经此,有松密覆,因呼为护驾松。
《说学集》:常山刘文正王以沉机大略最为世祖亲幸,且通秘术,用兵之际,役使鬼神,多著奇效。乃作祠宇于宛平之西山,以祀太乙六丁之神号,曰灵应万寿宫。
《元史·释老传》:至元十一年,建太乙宫于两京。命李居素居之,领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继太保刘秉忠之术。北平古今记元英宗延祐七年四月,祭遁甲神于香山。今香山有金章宗祭星台,于史无所考,或是元时祭遁甲神之地。
《长安可游记》:香山西佛堂悬御书二扁,一曰雪白山青,一曰西岩。
《南濠集》:洪光寺据山顶,短垣绕门。地悉甃以石,宽平可坐,山之胜一览而尽。
《寓林集》:寺磴凡九曲,历十八盘而上,每磴松柏成行,如列屏嶂。
《游业》:洪光亦古刹,巨珰郑同重修同,朝鲜人也。寺内圆殿千佛,各坐宝莲,皆极工巧。台右有姜立纲书碑。《帝京景物略》:洪光寺径,上指玉华寺,再上指玉皇阁;下指碧云寺,再下指弘法寺。十有八盘,而径尽至寺门。香山乃在其下。寺建自郑常侍同。同生高丽,其国王李祹贡入中国,得侍宣宗。后复使高丽,至金刚山,见千佛绕毗卢之式。归,结圆殿,供毗卢。表里千佛,面背相向。自为碑文,自书之。
《宪宗实录》:成化四年十二月,遣大监郑同、崔安册封朝鲜世子李晃为王。既行,巡按辽东监察御史侯英奏:同与安俱朝鲜人,坟墓、宗族皆在其地。于其国王,未免行跪拜之礼,进嘱托之辞,殊轻中国之体。乞追寝成命,遣翰林院给事中及行人往使为便。上是其言,于是赉赏,则遣内臣册封,则遣廷臣有学行者。《游业》:出洪光寺东数转,为玉华寺。寺后有池,泉流涓涓不绝。山房跨涧十馀,楹称玉华别院。越涧折而西北,有小院名慈寿庵。
《燕山纪游》:表忠寺门左右各二松、一石,俱奇古。《余文敏公集》:下香山至延寿庵,楼五间,高数仞。右为蔬圃,种茜、韭、梨、栗。其前,田畴弥亘数里。上有大珰鲍忠墓。忠事武庙、世庙两朝,柄司礼监二十年,宜其茔建弘敞如此也。
《长安可游记》:循香山之左,历滕公寺至鲍家寺,寺有古松十株,阴覆石墀,浓翠可爱。
《珂雪斋集》:鲍家寺两掖,石楼屹立,青槐百株交蔽。修衢殿植果松四株。枝叶婆娑,覆阴无隙地。寺下又有滕公古寺。石垣周遭若一县郭,其中飞楼相望,清渠激户,杂花满楹。
《余文敏公集》:从延寿庵折而北,又西为小碧云寺。寺,宣德中太监张某建。寺额,宣庙所赐也。今之碧云,乃昔俞家庵。因有两寺,故此以小别之。隔垣有翠华亭。《四溟山人集》:狼儿涧在香山东四里许。
《长安可游记》:由广慧庵遥望山椒,丹楼缥缈。询,知为曹家楼。楼踞山巅,下临石洞。右折百步,为翠岩庵。更上即中峰庵矣。
《珂雪斋集》:西山别嶂忽开,如两袖之垂。其左为帝王庙、翠岩寺、曹家楼,其右为弘教寺,而其中为中峰。中峰庵有石楼可眺,有亭高出半山,围墙十里,悉以白石垒砌。
《帝京景物略》:中峰庵,地尽石无土,阶、墀、径、磴,可枕藉。卧松满院,响谡谡然。其涧南,上弘教寺,废寺也。《春明梦馀录》:中峰在香山之后,以其居诸峰之中,故曰中峰也。蹑危磴而上,有庵。庵两翼有亭。山之阳有弘教寺,山之阴有晏公祠、翠岩寺、永寿庵。
《余文敏公集》:出小碧云寺而西,有弘教寺在山脊。东上一阁,宣庙曾驻跸于此。
《寓林集》:从洪光寺过佛光寺为弘教寺。寺有石桥、鱼池。前有流泉亭,岩傍有晏公祠。石室琢三皇五帝,列圣名贤像,自宣尼而下及宋朱紫阳、李延平诸公。两壁刻画忠臣孝子,如王祥、颜杲卿之属。又有小石室,题函五经书史,询之,乃武庙时中贵晏公造也。自入西山,所见金碧殿阁,皆浮屠氏之宫。中人自营其身后香火,藏而此独及儒门,何类无贤,因之嗟叹。《珂雪斋集》:弘教寺有亭,可眺。亦有乔松、怪石、佛像,清古为山中第一。
《帝京景物略》:晏公祠,正德中晏常侍忠所立也。过涧,石桥。过桥,石门。曰道统门。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诸圣贤,右像周程张朱诸大儒。壁五石龛,一龛标一经名,维以藏其经。殿外一石亭,亭壁列钟簴、干戚、钱鏄之属,一如五经,以便治是经者。左龙马,马毛旋五十五,数具一如河图。右雒龟,龟甲四十五,数具一如雒书。东堂三楹,壁列忠臣龙逢以下,孝子曾闵以下。右图,而左书其行事,以告观者。石象浑朴,不类汉以后及西域像。法堂后累石为洞,洞壁标先儒格言及咏道诗词。今居守者,一僧也。仍于其私室设彼教像,诵彼教文字焉。
《余文敏公集》:由弘教寺下山,度坑而西,有广仁寺。《珂雪斋集》:翠岩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门有渠,天雨,则山巅飞流,直走原麓。刹后石路百级,有禅院。四周皆茂树,有泉甚清,可煮茗。
《长安客话》:下弘教寺循山趾而南,有卢师山与平坡山并峙。诸寺鳞次,曰清凉,曰證果,曰平坡,皆古刹也。《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三年二月,建显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圣寺,敕贮金书西番字藏经。八月,天源延圣寺神御殿成。十月,奉安显宗御容于大天源延圣寺,赐钞二万锭。四年十月,命帝师作佛事于大天源延圣寺。
《元史·文宗纪》:天历二年五月,于玉德殿及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
《元史·后妃传》:明宗八不沙皇后天历二年,请为明宗资冥福,命帝师率诸僧作佛事,七日于大天源延圣寺。《元史·顺帝纪》:元统六年四月,诏大天源延圣寺立明宗神御殿碑。
《长安客话》:卢师山,以神僧得名。师,隋末居此山,能驯二龙子。山有潭,覆以巨石,其下深不可测,二龙潜焉。岁旱,祷雨辄应。旧有寺,即以卢师名,今清凉寺是已。《寓林集》:清凉寺古佛、阿难、迦叶三像,乃唐天宝遗制。《清溪漫槁》:大小青龙之神。按碑记: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于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一日,二童子来拜于前,卢纳之,鬻薪供奉,寒暑无怠。时久旱不雨,二童子白于卢能限雨期,言讫即委身龙潭,须臾化青龙,一大一小,至期果得甘雨。事闻,赐卢师号曰感应禅师,建寺、设像、立碑以记其事。又别设祠于龙潭之上,春秋遣官祭青龙神。宣德中,敕建大圆通寺。二青龙出现,祷之,有应。于是加以封号。至今,春秋遣顺天府官致祭,及遇岁旱,遣官祭告,盖因旧传二龙能致云雨,故累朝崇奉如此。
《帝京景物略》:卢师山有寺,曰卢师寺。正统十一年,更名清凉。今佛殿已无,一梵相坐风露中,左右迦叶阿难风露中。侍僧曰:唐天宝遗制,过寺半里,秘魔厓是卢师宴坐处。相传隋仁寿中,师从江南棹一船来祝,曰:船止则止。船至崖下止,师遂崖居。居数岁,二童子来,曰大青、小青,侍师不去。岁大旱,所司徵祷雨者,童子白师愿施雨。雨一方。遂乘云气去。俄,雨大注。知大青、小青乃龙也。龙归投潭中,潭广丈,巨石覆之,深窅不可测。二龙有时而出,云气仍随之。崖下塑二童子侍师像;厓上一柏,产石,面广尺,不凋不荣,是卢师所植。东證果寺,寺傍有亭,望浑河。下善应寺,殿佛不跏趺,高几危坐,仪如中土。两庑塑罗汉五百。
北平古今记:唐书韦挺传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廥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按:今京城西三十里卢师山,相传为隋沙门卢师驯龙之地。以唐书考之,当即卢思台。师,乃思之误也。桑乾水即卢沟河。
《宋史》:垂拱中,宋琪请复幽燕,言从安礼寨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乾出川之口。东,及幽州四十馀里。赵德钧作镇之时,欲遏西冲,曾堑此水。河次半有崖岸,不可轻度。其平处,筑城护之守以偏师此,断彼之右臂也。
《燕山丛录》:唐时觉禅师尝以道力摄二龙于万寿寺。池内常见蛇形,一曰大青,一曰小青。宋因祷雨,有应。封大青应济侯,小青利泽侯。
《元史本传》: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则雨。吕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西樵野记》:京师西山寺有二青蛇。客至,僧呼蛇,以酒肉食之,二蛇辄引喙出入,无惮。谓之曰蛇菩萨。《王文瑞公集》:秘魔厓在山半,大石嵌空,几二丈。僧垣其西南,为禅室。又南,别为爨室。从爨室西二十馀步,始入岩。出,东行百馀步,有大石侧立道左。右为池,盖大小青龙所蛰处。视之,不甚深。然侧入,不可穷池。前有双柏,上有小殿,顺天尹李侯执中创以祀神者。又东,度山崦二百步,入清凉寺西门。
《长安客话》:證果寺,前临青龙潭,后有秘魔岩,中空如室,石如偃芝云,是秘魔祖师所居。
《余文敏公集》:从三叉口经新庄渡西岭折而北,有善应寺。寺中四松最奇,门列天兵十,状极诡异。庑下有五百罗汉。
《燕山纪游》:昌化寺殿壁绘罗汉五百尊。穿崖渡海,神通游戏。宣庙时,吴伟小仙笔也。
《缑山集》:由常明庵出杏子口至平坡寺。所谓卢师、清凉、翠微、善应、灵光诸寺,皆在焉。
《帝京景物略》:秘魔厓西行碎石中一里,自龙泉庵而上,平坡寺也。寺为仁宗敕建,曰大圆通寺,规制宏丽。今圮,坏后殿。藤胎大士七尺,清古,具丈夫相。宪宗驾幸寺,见金刚面正黑,上笑曰:似火里金刚。一夕火起,金刚燬焉。寺上一里宝珠洞,洞石黑白点渗之,珠名以此。
《王文瑞公集》:翠微山圆通寺,盖旧平坡寺也。洪熙初,诏改作,易今名。寺在西山高处,去城可四十里。昔太子少师姚广孝尝言:平坡最幽胜,真学佛者所宜处,好游之士所必至也。殿前后凡三重,因山势为之,愈后则愈高,皆翼以长廊。亦因地为斜,正殿上皆有像,饰以金碧。最后殿去山顶不百步,由殿东南下为方丈,盖住持者所居。中室祀释迦像。又从东廊出前殿,殿左右皆高阁。升其左,山势既高,阁又出其上,凭阑望之,远入无际。西廊后地稍下,北为禅堂,其中为厨库,南为禅室。
《怀麓堂集》:平坡寺,元故刹。宣德间修之,改名圆通。斩石为址。凡为殿五层,最上有小殿,极峻险。前俯巨壑,日霁,都城九门三殿,隐隐可识。
《余文敏公集》:大圆通寺刱于唐,至宣德年,重葺。因改是额,且名其山曰翠微,山后有小天宁寺。
《明一统志》:大圆通寺,洪熙元年重建。
《长安客话》:平坡山,亦名翠微山。成化中,驾尝幸此。《柏崖集》:平坡寺,岭虽高而不觉其峻。寺在山岭,一目千里。
《燕都游览志》:下宝珠洞,过龙王堂,有狮云庵。
《游业》:自杏子口,度小岭,折而西,为嘉禧寺,松桧夹径,里许方入寺门。
《帝京景物略》:嘉禧寺门如城,铁叶钉乳。入门,道榆柳,中地无日影。里许,别为山门,方丈,特壮丽。悬神宗御书联,笔法彷颜真卿。寺僧云初年笔也。寺西二里,金万寿王冢,一穹碑孑孑田畔,东三里有福田寺。《燕山纪游》:圣水寺下临涧泉阁,后一松,直而多荫。松后石窟,夏月阴凉,坐久,毛发尽竖。傍有一石楼,极高峻,下指村庄,福田嘉禧诸寺。
洪福寺松萝俱古,度念佛桥,即宝珠洞也。
山行杂纪:由卧佛殿右侧出小门西数十步,有巨石突立,高可三丈,凿石为磴。以上为观音堂,前临池,右有泉,有桥。度桥为隆教寺,泉从寺前渡。溯泉行三里,上岭,为五华寺。下岭,复循水行,再登一岭,为广泉寺。循故道,下复上,得圆通庵。其右为太和庵,泉水源于此。一方亭据其上,傍泉多乌椑、文杏。度泉有鸟道,行三里许,为普济废寺。寺前一岭,上有小圃,中一石如钵,水冬夏不涸,村民都取汲于此。
《冬夜笺记》:西山碧云寺,元之碧云庵也,耶律阿里吉所建。明正德中,内珰于经拓之为寺,而立冢域于后,土人呼为于公寺。嘉靖初,于下狱,死天启三年。珰魏忠贤重修,亦立冢域其后。崇祯初,魏亦戮尸。二珰皆立冢而皆不得其终,岂名山有灵不为奸竖藏魄耶。《竹垞文类》:西山佛寺百数,皆建自内官,其最闳丽者,曰碧云寺。因山下上,筑台殿金碧,露松栝之表。其北,内官坟墓数十,镌石为阑,穷极纤巧。翁仲、羊虎夹侍墓碑,林列其文,俱宰辅所制。中立穹碑二,具书总督东厂官旗,魏忠贤爵秩。盖忠贤败后,其尸已戮,其族巳徙,阉寺犹力护其类,树碑立冢,然后知小人流祸,未有酷于阉寺者也。
《青箱堂集》:表忠寺,俗名鲍家寺。永感庵,俗名新寺。《山行杂纪》:香山南为门头村,村后为万安山,山门上建白塔,为弘教禅林。入门为大神通塔。院寺前为平台,宽三四十丈,有亭据其阳。寺中殿宇亦高敞,殿后有泉飞绕,方丈。而行下坡不半里,有祠。中列圣贤像。祠前上石磴二十级,即中峰庵。庵有方亭,亦名来青轩。中峰下有鲍中贵墓,建有延寿庵。门外二松合抱,门内石级,左右列松四株。入门,复分立四株。上为天王殿,内为佛殿。两庑、十三楹承之。两庑外更多精舍,石砌,极工致。
既历中峰,下,南过龙泉、禅林,为静妙庵,亦名滕公寺。盖滕中贵墓也。由红阑板桥入门,寺极藻饰,方丈,在左甚宽广。出门循大道而南,度慈惠寺、慈应寺、崇寿寺、宣化寺,俱荒陋,而石塔嶙峋,绀殿隐见于松柏苍翠间。又数里,至万佛阁,过此即杏子口。道旁,杏皆老干虬枝,槎枒盘曲,多百馀年物,绝似金陵灵谷寺梅也。
《寄园寄所寄录》:西山杨家顶观音庵,庭有牡丹。万历乙卯八月,遇闰,忽开一花,定陵以八月生闰月,宫中重庆万寿节,有中官闻之,以白金六十两与寺僧,取其花进御。定陵甚悦,赐予累百金。
《山行杂纪》:宝珠洞山右有龙泉庵、龙广寺,再右接待寺,下山西入谷,有證果寺,再右有清凉寺。
又上,过承恩寺。里许,为海藏寺,径傍多嘉树,四山骈罗,寺若当玦口。殿后方丈,最高望芦沟桥,车骑可数。下寺门,过桥,阔道三分,一通寺,一通山后,一通上普济寺。
《缑山集》:洪光寺东,壑中有光裕寺。
又过平坡寺,下山有灵光寺。
《清容居士集》:太行首于三,危伏于河,折北而尊为恒山,支峦复冈,毕赴于燕,秩秩然。复纚属以东数十百里,入于海上。土人以其西来,号曰西山。
《道园学古录》:宣和手敕一通卷,首题识四字,英宗皇帝御书也。帝以至治三年正月幸五华山,有以此书献者丞相,拜住侍侧,就题以赐之。
《黄文献公集》:丞相顺宁忠烈王阿沙不花侍上于五华殿,进寡嗜欲、薄滋味之戒,上嘉其忠忱,命进酒。王曰:陛下既纳臣言,不足取信也。上为罢酒。
《静修集》:宛平王倚,字辅臣。中统初,选良家子入侍,东宫太保刘秉忠见而器之,引以与选有诏皇太子,裁决天下事,拜正议大夫、工部尚书,改礼部尚书。卒,葬卢师山下。
《黄图杂志》:元李魏公孟、欧阳楚公原功俱葬宛平县香山乡石井村。
《青鞋踏雪志》:西山水源头,其西水尽头尔雅,水醮曰厬是也。有无名子题邻寺壁,云:双流决决鸣石,根失其一,弃糠于此中,应从玉泉出。
又上,碧云寺。有小石幢,本当时卖地券也。演作韵语,永云:卖,与中丞阿里吉吉作,平声,盖从国语读。古人游戏翰墨书券,每作韵语,如王褒僮约、石崇奴券皆然。戴良失父零丁,亦用韵语。又见汾州学宫,门右有石嵌壁中,乃金郝天挺募建。文庙疏其文,伏以之下书绝句一首,即接以谨疏字,此皆辨文体者,所未及也。
《西山纪游》:宝珠洞,当山之翠微处。地稍坦迤,是曰平坡。入洞黝黑,昼不见人,旁出其上,见若大蚌剖而倚石壁者,始悟其中嵌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