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十一卷目录

 顺天府部汇考四
  顺天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十一卷

顺天府部汇考四

顺天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县志》合涿州
独鹿山 在涿州西十五里,下有鹿鸣泽。汉武帝出萧关历鹿鸣泽,即此。
龙安山 在涿州西北五十里。时起云雾,成龙形。
铁柱山 在涿州西三百五十里,相传禹治水始于冀,以铁柱维舟,恐亦俗传之讹也。
石虎山 按《府志》,州城西五十里,有二石,状如虎。
安乐窝 按《府志》:州北十二里,邵康节先生居此。〈按康节在河南,此或后人拟康节以命名志误。〉涿水 发源上谷涿鹿山,流至涿州,入挟河。范水 在涿州西南,魏置范阳郡以此。
洗马潭 在涿州城西,俗传张桓侯洗马处。月池 在涿州西南十五里,广三,圆如月。岐沟 在涿州西南四十里,宋置关以禦金者。督亢陂 在涿州东南十五里,沃美之名闻天下。燕太子丹乃遣荆轲进秦王图也。地经安史乱后,石晋割置四百馀年,至明初,入编户,然而枣栗之民,粒食东南,东南之粒能饱九边士,亦能荒三辅土。今过问上谷四五百里间,水流时断,林烟时见,禾黍时有,乌睹所称沃美者哉。或曰,督亢陌,幽州南界也,以要致重,不以沃美。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涯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耳。陂有故亭址,高丈,周七十步。土人称之曰督亢亭。时掘得瓦砾金钱也。亭址南去二百里,古故安县,今之易州。荆轲赍督亢图为将刺秦,太子丹饯送轲易水上,轲为歌,易水寒之歌,后人乃迷其饯处,计所从渡,当燕中都西人函关道也。今指安州城北曰易水,不知今官道为即丹祖道与否。郦道元《水经注》:一曰径孔山钟乳穴东历荆陉者是;一曰在武阳者是也。盖郦之注易水,往往冯吊太子丹云,易水出西山宽谷中,东历燕之长城,又东径渐离城,太子丹馆,渐离处又东出范阳,合濡水,径樊于期馆西,是其授首荆轲处,又东南流径荆轲馆北,丹纳田生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
拒马河 按《府志》:州北郭外,源自紫荆,历铁锁崖,东注三角淀。
湖梁河 按《府志》:旧名胡良,州北十里,源出房山,经州东北入琉璃河。
清泉 按《府志》:在州盘坡至桑叶涧,入拒马河。浑河 按《府志》:州东三十里,桑乾下流。
乾池 按《府志》:州西十五里,一名,百尺乾。南涉沟 北涉沟 按《府志》曰:洹水东流入桃花潭。
房山县
大房山 在房山县西十五里,雄峻秀古,为幽燕奥室,故曰:房下有圣水泉,有龙嵅峪。
石经山 在房山县西南四十里,有山好著白云腰其半麓,曰白带山。所生芯题草,他山实无曰芯题山藏石经者十年矣,始曰石经山至今也,亦曰小西天。云,北齐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閟封岩壑中,以度人劫。坐下静琬法师承师付嘱,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成,其夜山为三吼,为生香树三十馀,六月水涨,为浮大木千统至山下构云居寺焉。唐元宗第八妹金仙公主修之。洪武二十六年,又修之。正统九年,又修之。山上雷音洞,高丈有馀,纵横于高有倍四。壁刻经,四柱刻像,石台、几案、瓶垆皆石,有栏横与堂,亘堂左洞二,右洞三,堂下洞二,皆经唐迄元代。有续刻经目列石幢,人传洞之初穿火龙也。今石壁凹凸处犹烧痕矣。洞中燥而北潴池之井,之洞北有泉窦石径石下山,始润于土木根石,而资泉藤腹乎,木亦资泉,自古幕泉上径泉之南旋旋登登,山五顶号曰五台,金仙公主各作白石小塔,以峰之东台壁上掌印四,号曰文殊印别峰冠石,后广前锐,出于虚空,号曰曝经台。山下左右东峪寺、西峪寺,后香树林,香树生处也。梦堂庵唐梦堂师居处也。林后琬公塔也。万历壬辰,达观和尚睹像设衰颓,石版残蚀,拊幢号痛,率僧芟除。是夜为来风雷光照岩壑。翌日启洞拜经石,石下有穴,藏石函一尺,上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永劫。三十一字,发视际异香发于函,盖石、银、金函,三发而得小金瓶舍利现矣。状黍米,色紫红。师悲恋礼赞闻于慈圣太后,迎入供养,函瓶以玉,外函复之,安置故处。僧憨山撰雷音窟舍利记刻之石。按法苑珠林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兹三粒者其肉色也。山古碑多于林木,其著者隋仁寿元年王臣暕碑,仁寿元年王邵碑,唐开元十年梁高望碑,开元十五年王大说碑,元和四年刘济碑,景云二年宁思道碑,太极元年王利贞碑,辽清宁四年赵遵仁碑,天庆八年沙门志才碑,元至正元年贾志道碑,至元二年释法徵碑。山半有庵曰半山庵,庵上半里蹄迹宛于石,号曰果老驴迹或碑实之。
谷积山 在房山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突兀形如积谷,下有三洞,近山者常读书其中,遂呼为三学洞,一洞可容四五十人。
马鞍山 在房山县北六十里,形似鞍,上有庞涓洞。
大安山 在房山县北八十里,上有大安馆相。传五代时刘仁恭建遗址尚存。
三峰山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里,三峰矗矗,高插云天。
黄山 在房山县西南三十里,为桃叶口要害。乐𡹬山 在房山县西十五里。龙华山 在房山县北五十里。
雾山 详古迹呆汉台。
一堵山 在房山县西南四十里,石壁巉峭,高三百馀寻,长百馀步,俨若版筑。
上方山 在房山县西南八十里。景物略曰:上方山晚得名,一二百年内有来游者循孤山口而西,峰横涧束,涧上测俓如古墙边趾,人如行巷中,村落、林烟、水田、麦畦时时有间。妪叟、壮农、馌妇、樵、牧、竖子见人无不喜畏,远远窥之。十二三里至下接待庵,两壁巉截中隐一罅,可狖蛇径耳不自意容步过身也,三步则旋,四五步则折,仰天青苍日一,九白跳而东,西至此坐愁叹或悔焉。望一平可歇息处喜矣,曰欢喜台也,奇峰环台,台环视之,有敌楼似者,睥睨栏楯,具有莲花似者,青瓣而黄,其趺欢然。行二里,过兜率门一里,得石级以升,级三百升九累毗卢顶也,别一国土矣,远风平畴,泉流惟缓,计里方五十,庵寺百二十,入岩嵌石,出壑𩰚空者,最药师殿也,华严龛也,珠子桥也,行半里,上方寺矣。寺不知当山外何方,但觉上又上方是上方寺,左起一峰百数十丈,石质润滑,黄间五采色,上有冠若柱,若久当堕矣未堕也。峰下泉曰一斗泉,相传注泉熟腥,便伏忏谢,复蠕蠕峰之著者,曰大摘星、小摘星,望海数碑,皆明碑,山自古寺自今显晦亦以时哉。
宝金山 在房山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紫翠,其山上有古刹。
白云山 在房山县西南八十里,山半白云缭绕,四时常见。
般洲山 在房山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二寨,石室环列,居人每避兵于此。
滴水岩 在房山县。《景物略》曰:过仰山村,舍涧行碎石中,石没故道,履剥其面,芒鞋割其耳,蹄翻石溅如雪火星星,舂碾声应四谷。上黄牛冈口,路益峻又滑也,周望无路,折而忽通者,十八叠,移步又折,或数里折,望烟一缭,有朱垣如有绀屋如上上益力路折不通矣。壑其前直下,视漆漆无所见,度人以栈,人无敢栈度者,有洞而僧,有殿而佛,休休止止又栈度之,则岩也。岩额覆争上让下,日月不流,天光侧入者,岩中空也。其深广三丈,如斧之而成。石更无隙,水渗渗生石面,既乳乃垂,既珠乃移,既就乃滴,上百千点,下百千声,乱不成听。身岩滴中视滴透莹如失串珠,如侧下冰帘,岩旁石洞深三十馀丈,燃炬入,北一石壁如覆半敦,铛铛亦滴声,西一石坳,水清且甘,石床中央,龙年年见床上。西北一垂石下有窦,人蜿蜒入,级级下行,石巧出于泉,泉巧贯于石,人蹻蹻蹑石阔,狭其步,时见其光如星,再入,石隙一潭,幽不可以测龙所蛰也。僧云:山中二白猿,高俱五尺,有时来坐岩下听泉。
华严洞 详房山县谷积山。
云水洞 在房山西南。《景物略》曰:登大小摘星岭,西望胡良、拒马,大小河如练,如带,如游丝,在拄杖下颠,则落河中耳,而隔山不知其几十里。望且行缘岭四五降升,达云水洞口,买炬种火,脱帽,结履袜,薄饮且饭。倩土人导,秉炬帚杖队而进洞,洞门高丈,入数十丈乃暗,乃炬,乃卑,乃伛,行又数十丈,鹿豕行,手足掌地,肩背摩石,又鳖行,肘膝著地,背腹著石,又蜥蜴行,背膺著石,鼻颔著泥,以爪勾而趾蹲之,乃卑渐高矣。则苦煤从前入者炬灰也,触焰飞而眯,触手黟不脱,导者帚除之,后者袖左右麾以入,渐见垂钟乳,入渐高,虽高然曲盘且仄,罅也。则前炬张如螯,后屈曲又蟹行,螾行焉。入又渐张,垂乳甚众,冰质雪肤,目不接土石色,心瘁瘁,谓过一天地入一天地矣。左壁闻响如人间水声,炬之,水也,声落潭底,不知其归。又入,有黄龙、白龙盘水畔,爪怒张。导者曰:乳石也。淬炬其上,杖之而石声,乃前扬炬望,钟楼、鼓楼、栏栋、檐脊然,各取石左右击,各得钟声、鼓声、磬声、木鱼声,声审已,导者曰:塔共掷石而指塔,塔层层大三围,其半折。导者曰:雪山也。果一山粉如光霏霏者,芒如磴,益侧不属石,益滑。乃,又臂引猿行,又入而左,有天光透入,定想之洞口外昼光也。光所及,壁上有字,可行可数,若梯可致,尚可辨识。左侧高广,有光乱,乱乃众泉潴分受炬光,泉深莫测,而穴复洼小,从前入者亦无更进,此凛然,议且出,凡洞行,得一爽丛而息,得一遗炬履而壮,得一形似外人造者物而嘉叹,得一光知犹天也而心安,然凡入洞三易炬,出杀炬三一,凡入洞伏仆仄援,七易其行,出杀行十一,出洞矣。趋接待庵中道,一石小儿足迹,僧曰善财也。时见白龙出辄化为鱼。土人云又:闻乐作。
石经洞 详房山石经山下。
雷音洞 详石经。
孔水洞 在房山大房山东北,悬崖千尺,石窦如门,源泉涌出,深不可测,时有白龙出游,往往樵牧闻丝竹声。昔有人乘桴穷源,行五六日,无所抵,但见仙鼠昼飞,赪鳞游泳而已。开元间,旱以金龙白璧祷之,辄应。金泰和中,见桃花浮出,其瓣径寸,疑为世外仙境云。
三学洞 详房山县大房山。
龙嵅峪 在房山县大房山。
贾岛峪 在房山县西,为閒仙居处。
白云峪 在房山县西南五十里,山高绝顶,有云气。
茶楼顶山 按《府志》,县西二十里。
六聘山 按《府志》,县西三十里。按《县志》,或又谓之绿屏山云。
红螺崄 按《府志》,县西南四十里,即幽岚山。通体一峦,犯云雾而上,非人径也。明成化时,樵始径之。嘉靖僧始宇之,万历时人始游之。
白云𡹬 按《府志》,县西南五十里,山峻绝,其顶常有云气旋绕。
三角山 按《县志》,在县西三百里,山峰有三角,故名。
蛾眉峪 按《府志》,县西一十五里。
三盆山 按《县志》,在县西。
欢峪山 按《县志》,在县西南七十里,中有一峪,宽平可居。
平峪山 按《县志》,在县西二百里,峪中平坦,山水环绕,石田百亩馀。
留台尖山 按《县志》,在县西三里,上有三官庙,碧霞宫,及子孙娘娘等殿。三月二十八日,有会场。
塔儿山 按《县志》,在县西十里。
凤凰山 按《县志》,在县西十里。
黄龙山 按《县志》〈阙。〉
五指山 按《县志》,在县西南六十里,有五峰。羊耳峪 按《县志》,在县西北十二里,即古红羊峪。
龙含峪 按《县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其下有伏龙穴,穴有清和观。
长沟峪 按《县志》,在县西二十里。
寨峪 按《县志》,在县西南二十里。
牛口峪 按《县志》,在县西南八里。
龙泉峪 按《县志》〈阙。〉
中和峪 按《县志》,在县北十八里,山半岩间有古寺一座,中腰涌泉流至寺中,内砌二池蓄水,利用池水流山下,取之不竭。
六角峪 按《县志》,在县西北十里。
羊头冈 按《县志》,在县北六里,状如羊首。连三冈 按《县志》,在县北十五里。
歇息罔 按《县志》,在县西北八里。
抱羊冈 按《县志》,在县北三里。
大石𡹬 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黄龙山下,前产青白石,后产白玉石,小者数丈,大者数十丈。
白玉塘 按《县志》,近石𡹬山下有塘,塘下隙突出一泉,其水甚清,溢出浸灌稻田,稻米色如玉,味美,时人呼为玉塘米,与西湖无锡米并珍之。王禅洞 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云濛山下,世传王禅修行之所。
张良洞 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里。
孙膑洞 按《县志》〈阙〉
龙泉河 源发房山县大安山,西南流与琉璃河合。
杖引泉 在房山县西南六十里,东南入胡良河。
胡良河 发源房山县,经涿州东北入琉璃河。金史作湖梁。
挟河 在房山县东南,源发中浣谷,流至涿州与胡良河合。
一斗泉 在房山县上方山东北山坳间,俗呼为斗笠泉。华严祖师开山时有龙居东岭潭中,师逐之,至北峰,飞锡一击,遗水斗许,遂成泉。七斗泉 在房山县北二十五里,泉大于斗,凡七处,水涌尺馀,下入河。旁有石洞净室。
广阳水 在房山县北公村,经良乡东广阳与盐沟水合入桑乾河。
北河 按《县志》,在县北一里许,山泉水所积。西河 按《县志》,在西郭外,亦山泉下流也。东沙河 按《县志》,在县东一里,即北沙下梢。南沙河 按《县志》,与上河共一道。
十度河 按《县志》,在县西南,曲折旋绕。自十度河至石𡹬店,历经十度,故名。即巨马河之上流。公村河 按《县志》,发源自山西,流至良乡为广阳河。
漫水河 按《县志》,发源自龙门峪,历经磁家务、大口头,流至羊头冈,为大石河。
韩村河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五里,莫穷其源。凉水河 按《县志》,在县南三里。
坨头河 按《县志》,在县东五十里。
支楼河 按《县志》〈阙〉
霸州
南山 在州东七十里,乔松修竹周匝十里。雁头山 按《府志》,州城东南二十五里。
台山 按《府志》,州东二十里,实九河所经,大、小、中有三。
莫金山 按《府志》,州城南一十二里。
霸水 在霸州南三里,发源白沟,经州境入拒马河,达直沽以入海,今淤。
沙河 在霸州南,与塘河合,至入海处名为飞鱼口。《寰宇志》曰:五渠水,又曰长鸣水,后魏孙愿尝捕鱼于此。
高桥淀 在霸州城东七十里,周匝三十里。栲栳圈诸水所汇。
界河 按《府志》,州北一里,宋辽分界处。
拒马河 按《府志》,州北自芦沟河流合界河后,徙流州南,北至直沽入海。因宋界辽以守,故名。玉带河 按《府志》,州南十三里,西接保定界。浑河 按《府志》,此系州之最为害者,即桑乾下流也,变迁不常。明正德初,在州南门外。嘉靖中,徙州城北,后徙固安县北,今决,州之城西、城南竟成巨河矣。
八字河 按《州志》,州东七十里,诸水至柳河,经堂二淀,两分焉,故名。
堂二淀 按《州志》,州东六十里。
金水洼 按《州志》,州东五十里,其地界下,故名洼,今变为沃壤耕殖。
夹河 按《州志》,出上谷涿鹿山,会胡良河,至苑家口,今淤。
汊河 按《州志》,州西南十八里。
新挑河 按《州志》,州南八里许,旧有古河,上自莲花台下,达台山绵,亘数十里,岁久淤塞,诸水散漫为害。明副使陆公坤寻故道浚之,水势以杀,民甚赖之。
边家河 按《州志》,在州东四十里。
会同河 按《州志》,在州东十八里,上接玉带,下至苏桥,以众流至此合而为一,故名。所谓苑口秋涛即此。
煎茶铺河 按《州志》,自头道河由温家口平曲达信安。
楮家河 按《州志》,在会同河东,今淤。
通济河 按《州志》,由苑家口经栲栳圈关王堂山川坛转折而北,入双城河,盖逆流也。每秋水淫潦,河水泛滥,舟楫直抵城下,商贾辐辏,民称便焉。
头道河
二道河
三道河 按《州志》,三河俱自会同河,支分东北,折而复会,达信安河。
马貉堤 按《州志》,在城东四十里田家口,由棘针坟信安镇,宋杨延朗城。清河北堤 按《州志》,在口头村十里,自保定县燕子口抵文安县潘平,绵亘九十里。金移剌益增修。明洪武癸亥,知州梁伯常加筑。
沙城堤 按《州志》,在孟店北一里,西至临津固安界白庙,东抵青口永清县界信安,绵亘八十里。明洪武癸亥,知州梁伯常筑,万历甲戌,副使钱公藻增修以障浑水。
高哥庄堤 按《州志》,自州南关抵平曲村。明弘治丙辰,知州毛实筑以障浑水。万历丙戌,副使钱公藻重筑增修。
煎茶铺堤 按《州志》,自刘化营经州城,北抵信安镇延袤百里。明知州毛实增筑。
临津堤 按《州志》,自涿州东境接固安杨先务荆垡,至州之赵家务临津,经州南关抵苑家口,绵亘百馀里。明弘治戊午,知州刘珩筑。
赵哥庄堤 按《州志》,在城东三十里,自园里村抵菜园村,势如伏龙。明知州刘珩筑。
万家堤 按《州志》,在城南二里许。
横堤 按《州志》,城东十八里,南抵苑家口,北抵栲栳圈,西来诸水至此壅阻,敛入会同河,口狭流急,卒难速泄,以致上原泛涨,三郡为灾。明副使顾公褒议尽决此堤,以杀水势,使一泻而下,由台山而注信安,大为得策,豪有力者阻之,议遂止至。皇清顺治甲午,河水横决,长堤俱颓,一望数百里皆成巨浸,后虽发帑修筑,然捍蔽者不过城之东北,而城西城南舟楫往来,迄今日甚,遂以桑田为沧海矣,顾公前议诚为远见。
渔厂堤 按《州志》,在城东十五里。
花达墓堤 按《州志》,上接台山,下经赵哥庄、杨哥庄、田家口菜园、高桥以至信安镇,绵延四十里。明万历甲戌,副使钱公藻创筑。
南堤 按《州志》,自堡家庄起,由老堤村莲花池以至邢家务口,长三十五里。明副使钱藻重修。白坟堤 按《州志》,南自煎茶铺,北抵白坟。万历甲戌,副使钱藻筑。
长屯漕河堤 按《州志》,在州南一百二十里,长三里,口岸六处:一冯家口;一卢家口;一南程家口;一北程家口;一南苏家口;一北苏家口。
芥子淀堰 柳林淀堰 按《州志》,以上二堰俱南至二道河,北至头道河。
文安县〈无山〉
文安潭 在文安县北十五里。
柳河 按《府志》,县东北。
黄龙港 按《府志》,县南。
火烧淀 按《府志》,县东二十五里,聚石沟河、柳河、急河三水入卫河。
白龙淀 按《府志》,县北。
大城县〈无山〉
黄汊河 在大城县东北八十里。源自交河,分流至县界,入三角淀。
沿河 按府志,滹沱支流。按《县志》,系滹沱支流,自献县河间县之龙华桥转入县之南境,由马村阁村东北经十里湾,自南而东,又经白羊渡四呈口,汇黑龙港河,从而北折,绕县东十二里赵扶村,北自子牙村分派:一流三岔口;一流王家口,达静海县三家淀,入于海。
交河 按《府志》,县东二十五里。按《县志》,因沿河黑龙港交流,故名。
黑龙港河 按《县志》,系滹沱河支流。一自县西南远南头村入境,迤逦至四呈口,与沿河会;一自县南曹家寺北流至四呈口会流;一自清县扈家店流至王镇达村,至四呈口会流。
沿河堤 按《县志》,起河间府,接本县蓦门村,至本县三岔口,接文安县境,缮来营盘曲百馀里。黄岔口 按《县志》,系白沟河下流,在县东北八十里,北流至丁字沽入海。
麻洼淀 按《县志》,在县北四十里。
古堤 按《县志》,自本境迷堤村,接文安县境,低昂断续五十里。或云长城堤,或云护城堤,查疑是赵武灵王所修,非秦之长城也。
李字淀 按《县志》,在县北五十里。
三家淀 按《县志》,在县东北五十里。系文安、静海本邑之交,文大之水从兹北下。
黄林口 按《县志》,在县南十里,为河大两邑要害,万历年重修。皇清康熙十年,邑侯张关同河间各修县界堤二。
本境沿河护田堤岸一 按《县志》,马村口至三岔口,共一万三千四百三十丈。
协修堤岸七 按《县志》,霸州长屯南苏家口,一百一十丈。
北苏家口一百三十四丈。
程家口五十五丈。
文安县缮来营堤六十丈。
武哥庄堤三百一十三丈。
保定县靳家背后堤一百一十八丈。
柏木桥注窝堤四百七十丈。
保定县〈无山〉
玉带河 在保定县北,东流入会通河。
潘家燕子口 按《府志》,县西南。
马家燕子口 按《府志》,县西南。
河堤 按《县志》,邑居诸水下流,西北而来者九,曰:芦沟、拒马、夹河、琉璃、胡良、桑乾、乌流、白涧、白沟。西南而来者六,曰:黑羊、一亩泉、方顺河、唐河、沙河、磁河。北九河自新城雄县而下,汇于毛儿湾,俱经保定玉带河,达苑家口。南六河自任丘而下,汇于五官淀,亦经保定玉带河达苑家口。一河之隘,不足以容万派之流,以故横出必先及于邑之河,北中亭河寨,上村桃花漫,张青口,燕子口,小河等处再决而南,田苗漂没无馀矣。永乐六年,知县王孟原始筑堤防之,民患稍安。永乐十一年,知县杨汝诚重加增修,见水溢堤,决保定与文安大城,暨雄之东乡,霸之南乡均害。保定民贫力寡,较文、大、雄、霸霄壤用是申,准抚按每年春初,雄、霸、文、大、保定,五处各分工修筑。
霸州堤 按《县志》,接保定县卢哥庄界牌,东至太堡庄西头止,自太堡庄东头起,至善来营则文大堤也。
大城堤 在保定县界内者,一自北坛起,至刘家园,长二百八弓,久不修筑。一自西坛起,至摆渡口,长三十三弓,久不修。一自靳家背起,至姜家村,长二百九十弓。一自何家道口起,至横堤,今文安修筑。
文安堤 在保定界内者,自路疃北头起,至十王堂右。不在保定界内者,不著。
保定堤 一自十王堂西起,至卢哥庄界牌止。一自路疃南头起,至北坛止。一自刘家围起,至北门止。一自西关起,至西坛止。一自摆渡口起,至大城堤止。一自大城堤西起,至何家道口东止。一自文安何家道口堤南头起,至上五哥庄止,共长五千二百八十弓,外有遥堤,自白家道口起,至上武哥庄止,共长二千八百弓。大城分修八百四十弓,文安分修一千四百弓,保定分修五百六十弓。
文堤 按时修筑,且坚且厚,可以禦流,近惟十王堂南所决两口,新堤尚不如别堤坚厚,然文之人力可胜,集筑坚厚,无难。保定堤以人少力绵,堤长二十馀里,枵腹负土之民,一上堤岸,动经数月,极力尽劳,不遑安处,然恃堤为命,修筑实不可缓,在当事加意而已。大城堤雇工远来恐至失时,有心民瘼者,宜何如振作也。
蓟州
空峒山 在蓟州东北五里。旧名翁同,后改此。按《州志》,传广成子庐,其上黄帝问道焉。
螺山 在蓟州南五里。魏志汉阳螺山,即此。盘山 在蓟州城西北二十五里。山不可登盘而登之曰盘山,丰石而歉于土,树坼石罅生者,根偾棰尰,身载斗瘿,柯轮抟而辐引,山固石层累之而愈出,上,若堕不堕,下,若仆未仆。古径出其下,又多奔泉,泉触石溅而鸣,日夜与石之锐下而广额者势相摇倾,所谓盘泉也。泉延十里,金沙其底,石所洁也,鱼鱼影影,不可匿亦不可捉,石为之窦塞也,峰危壁削,岚气到地,苔湿到天,千古一翠,有石欲飞坠,所谓悬空石也,两岩久立,相肃光润相及者,天门开也。门开得径,门容臂径,容掌岩肘其右壑,虚其左,大石阻绝,引索始登,从来惟戚将军继光,袁吏部宏道登焉。凡登天门者,至上方寺望而止,西上二十里即
盘顶也。顶为笋,为锥,又,立塔日过之影落,塞外风过之铃振,半空雨过之雷奔,趾下欲少停不可得,故云照寺高洁,而僧肃如盘,有三上盘塔,中盘寺,下盘泉。寺,少林寺也。寺傍红龙池,乃凿石龙而朱之者也,名得而实失。踰四岭而西,李靖庵,李靖舞剑台,有唐李从简来游,数字刻焉。岭上一石如人,著悫头坐而叉腰,土人嘲之曰石尉迟。东过十里,双峰寺,有李仙脚迹,讹也。而记盘山者曰,李愿盘谷蓟之山,庸豫之谷耶,益讹也。
桃花山 在蓟州西南六十里。魏志渔阳桃花山即此。
甘泉山 在蓟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石,状如犬,又名石獒山。
沙岭 在蓟州西三十里,盘山末路也,高二百馀仞,周六里,泉水沿流,奇石崇耸。
铁岭 在蓟州北十里。高百馀仞,石色如铁,中有悬崖。
鱼鼻山 按《府志》,州城东北二十里。
别山 按《府志》,州城东南三十里,凡自东而西者必由之周行。
渔山 按《府志》,州城西北三里。高丈馀,即古渔阳之名所由起。
黄花山 按《府志》,州城东北六十里。上有玉皇殿,铁瓦无梁。
燕山 按《府志》,州城东南六十里,自太行山而东延,袤数千里,直抵海岸。
龙池河 在蓟州南。一名鱼水,发源卢鬼岭口,流合黎河,经玉田县,入白龙港。
金泉河 在蓟州北。泉自地涌,流为马中河。黄岩川 在蓟州北四十里。宋置广川郡,取此。盘泉 在蓟州盘山中。
车箱渠 在蓟州西北,抵昌平。
沽河 按《府志》,城南五里,自芦儿岭以西,泃河以东,诸水皆入焉。
沙河 按《府志》,州城西二十五里,源出盘山,入于沽河。
白马泉 按《州志》,在城西北三里许,崆峒山下。每夏秋有水溢出盈池。相传,府君神马饮水于此。
黑马泉 按《州志》,在城东北三里崆峒山下。白涧 按《州志》,在城西四十里,发源于盘山西峪,经罗家峪,中皆白沙而水极清浅,四时如秋。白龙港 按州志,在城南七十里。沽河、泃河皆会于。此相传有龙腾于此。又以近海潮,名潮河。
玉田县
徐无山 在玉田县东北二十里。汉末田畴避难于此,产不灰木、生火石。
无终山 在玉田县东北三十里,古无终子国地。《搜神记》曰:阳雍伯葬无终。即此。辽白仲理隐居于此。
古溪山 即麻山,在玉田县北十五里,阳雍伯种玉处。
玉屏山 即独乐崖,在玉田县北二十里。高耸崒嵂,山巅平广,可容万人,旧以崔名山,今改此。庞山 在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四崖壁立,嵯峨荡云,俗传唐太宗驻跸于此。
文龙山 在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由燕山口入二里许。古枣高槐,绿荫青翳,盛夏无暑,登巅眺望,湖光远近,云树苍茫,城郭历落,宛然如画。楸子山 在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路径逶迤,削壁对峙,日色不到。行五里许,楸树纷披,涧流断续,禽鸟非常,别有境界。又二里,得寺在烟霞中,泉甘宜茗,游人至,恒流连不忍去。
燕山 在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迤衍直抵海峰。
小泉山 按《府志》,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泉出石罅,合孟家泉,入白龙江。
石鼓山 按《府志》,县西北二十里。唐太宗东征高丽,聚兵击石,声如鼓。
石棚山 按《府志》,县西北三十里。泉出石实,甘凉可饮。
麻山 按《县志》,城北十五里,阳雍伯种玉之处。九峰山 按《县志》,县北二十里,山有九峰。大泉山 按《县志》,城东北二十里,有泉,今淤塞。东桃花峪 按《县志》,城西北三十里。
四角山 按《县志》,城东北十五里。
镇虎峪 按《县志》,城西北三十里,有鲤鱼洞。白山 按《县志》,城西北四十里。
常山 按《县志》,城东北三十里。
中山 按《县志》,城东北三十里。
蜂山 按《县志》,城西三十里。
螺山 按《县志》,城西四十里,以形得名,下有泉,民取灌溉。
围子山 按《县志》,城东四十里。
石栏山 按《县志》,城西北三十里。
白阳峪 按《县志》,城西北三十里。
鹦儿峪 按《县志》,城东北二十五里。
乌龙洞 按《县志》,城北十二里,麻山西南,其洞盘环深二三里。
天桥峪 按《县志》,城东北三十里。
圣水盘 按《县志》,城西北三十里,有水一区。洞山 按《县志》,城北二十里。山岩有石洞,风自洞出,载祀典,八景之一。
飞雪泉 旧名光沙。在玉田县南溪涧中,涌沙而出,细白如雪,攻金治玉者,竞取为砻资。蓝水 在玉田县西北二十里,发源三乐台山石间,其色如靛,故名。南流入白龙港。
沙谷水 在玉田县东北二十里。徐无山与黑牛谷水东流合唐水。
黑牛峪水 按《县志》,出徐无山东南。
唐水
孟家泉 按《县志》,城东五里。
小泉河 按《县志》,发源小泉山下。
双城河 按《县志》,发源黄家山。
青沟
采亭桥河
鸿桥河 按《县志》,三泉汇集,下通蓟河西,水一泛刘家桥一带,堤堰最为紧要。宜亟为留意云。
长涯河、南河、漳泗河〈此三河并县志亦不详,其源委或皆小河也。〉
还乡河 源出丰润县北崖儿口。河势上宽下狭,夏月霪雨,诸山水皆汇,大为民害。旧例,补筑堤岸系丰、玉两县合修。皇清定鼎悯民力单弱,发帑银七万,差工部督两县民合修。康熙四年,邑令申文止帑,玉民独困。
平谷县
鱼子山 在平谷县东北十里。上有大冢,相传为轩辕黄帝陵,亦据陈子昂诗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坟之句也。
瑞屏山 在平谷县北二十里。秀列若屏,有台有寺。
妙峰山 在平谷县东北二十里。峰峦秀耸,下有九姑泉。
嵑山 在平谷县东五十里。峰峦峻峭,林谷深幽。
城山 在平谷县东六十里。高耸如城堞,有石室,仅容一人卧,俗传孙真人曾居此。
泉水山 按《府志》,县南八里。泉流入河,民赖灌田。
峨眉山
灵泉山
柏山 按《县志》,三山俱在县东北二十里。惟峨眉低员秀丽尤为可爱。
鸡足山 按《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三泉寺。
盘山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里。高二千馀仞,周百馀里,势磅礡而盘桓,峰峦叠耸崒,然排空亦胜概也。邑名盘阴,以此一名盘龙山。
红泥洞 按《县志》,在县南十五里。
气鼓岭 按《县志》,在县南十五里。形如鼓,上有孔,每旦云气浮出,故名。
泃河 在平谷县东北。源发塞外,入黄岩口,经汉川西,流经平谷东,复东而南流经三河,至宝坻,入白龙港。
沽水 一名西潞水,又名东潞水。《水经》云:发源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南径安乐故城,西南与螺山水合为西潞水,又南经狐奴故城,西与鲍丘水合为东潞水。
周村河 在平谷县西,与马庄河、独乐河、小碾河、乡泰河会入于泃河。
唐水 在平谷县东南十里,发源徐无山。龙泉井 在平谷县东十里。明成祖驻跸时所凿。
逆流河 按《府志》,即小碾河也。在县境之南,源出泉水山龙王庙二十五里。按《县志》,发源泉水山下,西北流入于泃河。
龙潭 按《县志》,一在县南大王务,一在县东北龙王庙二十五里。
独乐河 按《县志》,在县东北二十里。或伏或见,断续无常,西流入于泃河。
遵化州
凤台山 在遵化州西七十里。脉发太行,干综蓟野,千峦响旭,万壑堆云,出乾而入巽,形家号曰:亥龙左艮而右坤。占者咸云:像虎载翔载翥而来,真是九苞翙翙,有起有伏。而驻洵称五采翚翚,惟凤有栖斯台。
明月山 在遵化州西南十三里。高百馀仞,上有石穴,圆而明,南北相通,望之如月,故名明月山。
五峰山 在遵化州东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礡,五峰列峙。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
葡萄山 在遵化州东南三十里。土多葡萄,故名。
龟镜山 在遵化州南四十里。旧名磨台,上有莲池。金王叔云:有龟负镜出池,土人异之,作寺,改今名。
三台山 在遵化州东北七十里。盘曲三层,故名。
白冶山 在遵化州南五十里,上有白冶子铸剑处。
松亭山 在遵化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多古松。乳山 在遵化州东北三十里。州治发脉于此,俗名妈妈山。
瑶峰山 在遵化州东北二十五里。其山白石璀璨,如列琼瑶。
太行山 按《府志》,在州之北,入燕则曰燕山,即长城山也。
岈髻山 按《府志》,州西北二十里。高千丈,下有福利寺。
灵灵山 按《府志》,州南五十里,高九百馀仞。钓台山 按《府志》,州南十里高。百馀仞,下有溪潭可钓。
金山 按《府志》,州东二十里。
夹山 按《府志》,州西南四十里。两山相夹,故名。高数百仞。
南龙山 按《府志》,州南八里。北又有北龙,两山相望,蜿蜒如龙。
大团亭山 按《府志》,州东北一百一十里,山之北又有小团亭山。
景忠山 按《府志》,州东六十里。旧名阴山,高数十里,为境内诸山冠。
铁山 按《府志》,州东五里,有记。
鼓山 按《州志》,州南八里,隆起如鼓。
清风山 按《州志》,州南十七里。四时萧飒有风,上有玉皇、地藏、碧霞三祠。
笔架山 按《州志》,州南二十里。三峰如笔架,左与明月山连,中断处为小燕口峡,峡南有仙人捣药石,今祠药王于上。
燕山 按《州志》,州西南七十里。高千仞,陡绝,下有窦十郎庄。
桃花山 按《州志》,州南二十五里。上多桃树,其巅有塔,今废。
香炉山 按《州志》,州东南四十里。
茂陵山 按《州志》,州东北四十里,有寺。
舍身台山 按《州志》,州东北二十五里。高千仞,上有泉山,半旧。有梵刹,久废。顺治十二年,僧普门重修附记,昔有僧师徒三人并修梵行,老僧饭谷多沙,苦之。少者立愿淘去,期三年,圆满。长者妒之,潜沙饭中,师饭沙, 呼少者曰:不期汝今饭实有沙,争一宿未满,可惜。沙弥曰:一夕亦负愿。遂悬崖舍身涧中,如落朵云。妒者以涧中有异,亦舍身。老僧寻涧中,妒者死矣,小者惟遗一履。因并葬涧侧,为二丘,小丘者,履耳。
野狐山 按《州志》,州西北十七里。下有澄潭,旱则土人乞雨于潭,多应。
关山 按《州志》,州西三十里。
凤山 按《州志》,州东北二十五里。内有古刹,山形如凤。
五里河 在遵化州北五里。源发沙坡峪,经州西南,合枯河,入白龙港。
梨河 在遵化州西南。源发栾阳界,经州境与汤池河合。
汤泉 《景物略》曰:汤泉在遵化州北四十里。泉从山坡下沸而四出。《魏王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水出北山溪。即温源也。万历五年,戚大将军继光甃石池之深二丈,方四寻,覆以堂。曰九新水东出于石,为之龙吻,喷其怒未至泉数十步,气爞爞,声汹汹,其不可即,即之静若鉴。投钱池中,翻翻若黄蝶,百折而下,至底宛然钱也。以熟生物与炊者等。后堂壁刻武宗宫人王氏怨诗导而左远之为小塘,塘阴有,以通寒水,浴者时启而剂泉之温寒,水者,亦泉也。去汤泉数武出于泥沙。汤泉有石根,若焦釜者。出之石不反则寒矣。泉前唐寺,贞观二年建,名福泉寺,人又呼汤泉寺。
涌珠泉 在遵化州铁厂北二里许。一名圣水泉,平麓积石,泉自石罅中出,涌泡如珠。旱引灌田,亦一方之利。
蒲池 在遵化州西七里,广二里,有记。
清水河 按《府志》,州西六里。源出道沟峪,会沙河,入水门口。
沙河 按《府志》,源自罗文沙坡等峪以达南关,入水门口。
水门口河 按《府志》,州南三十里。两山之间,九河之汇,自悬崖而下。
合河 按《府志》,州西南七十里。苍山前一州之水会此。
滦河 按《州志》,又名滦江。州东七十里,源出塞外,由潘口入,南经滦州入海。宋因名郡,为滦川郡。
临河 按《州志》,州西七十里。
圣水庵泉 按《州志》,在桃花山下。迸于悬岩,水甘冽,侧有芳树、石室。相传有老衲悯僧远汲劳苦,咒而得泉。
海子 按《州志》,州西南四十里。纵广十数里,为汤、黎二河下流。
鹿角河 按《州志》,州西南七十里。近河池,旧苦水,知县辛志登开渠泄之,遂成膏腴。
双泉 按《州志》,州东南四十里。产上水石,水沫浸腐草结聚而成。
茂公泉 按《州志》,州西北十八里。其水自北来,从下而上至马相营引渠汲灌,村人利之,又名剑泉。
楼子湖 按《州志》,州南十三里。纵广七里,产莲芡。成化中泽水潴注,遂成渊津。
丰润县
鸦鹘山 在丰润县西北二十里。有石穴二,俗呼孟家洞、赵家洞。
陈宫山 在丰润县北萦回数十里。东至还乡河,西接黄土岭,其色苍翠,又名花山。
书室山 在丰润县西北四十里。旧名灵应山。悬崖壁立,上有泉濆流而下,有岩曰攻书室,改今名。相传韩信曾阅书于此,至今有石案、石砚。山津时滴池,奇迹也。
夕月山 在丰润县东八十里,旧名朝月。两峰特起,状如偃月,改今名。
石鼓山 在夕月山南,状如石鼓。
腰带山 在丰润县东八十里,山腰有石如带。琵琶山 在丰润县北三里。产白土如粉,可垩屋壁,以形名。
王化山 在丰润县北五里。孤峰叠翠,寺观清幽。
车轴山 在丰润县南二十里。圆而高,若卧毂然。上有无梁阁一,塔二,宋崇宁时建。
翠花山 在丰润县东北二十五里。石如翡翠,故名。
金窑山 在丰润县北三十里。斗绝峻嶒,山半一洞,石扉固扄,上有朱书,人不尽辨,惟黄金无人见五字耿耿不灭,故以名山。
偏崖山 按《府志》,县大岭山西南。其山东峻西低,高数百仞。
马头山 按《府志》,县东北四十五里。数峰驰骤,一峰昂若马首。
党峪山 按《府志》,县北五十里。
无终山 按《府志》,县西北四十里,乃古无终子国之处也。
灵应山 按《府志》,县西北四十里。悬崖壁立,有泉濆流,有岩曰攻书室。
崖儿口山 按《县志》,县东北八十里。众峰连亘,东断为崖儿口,有水自崖而出,是为还乡河,断为白霫口,有民近口以居,亦云白霫里。
水头山 按《县志》,在腰带山西南。有泉一脉,出于丛石之间,故名。
狼山管 按《县志》,在鸦鹘山西北。两山对峙,中有路通遵化,又名两山口,俱古志。
念经峪山 按《县志》,在县东北上水潞北。其山巍峻,涧谷逶迤,草木丛茂多,产榛岁可收百石,远近居民咸取利焉。
唐山 按《县志》,县东南四十里。孤高秀丽,滦派经东,上有姜将军庙,药王庙。出煤供爨,石可煅为灰,尤宜给磁陶居民利之。
石井山 按《县志》,县北下水潞,上有一石,形若龙口,内容水数升,不取不盈,随取不竭,冬夏不殊,亦云奇矣。
醴泉 在丰润县北,县以名镇。
浭水 在丰润县,一名还乡河,发源崖儿口,经县西南过玉山鸦鸿桥,入梁河至宝坻县草头湖,入于海。
韩城镇河 按《府志》,源自镇北,西流入漫河。官渠河 按《县志》,源自滦州新城,西南流经县境,板桥河自东北来注之,又西南流过徐家庄,散入漫泊。
沙流河 按《县志》,发源党峪山下,经流两山口,又西南流至姑嫂桥,南会还乡河,入于海。见古志。
陡河 按《县志》,县南三十里,发源于迁安县馆山,由牤牛桥河而来,其地掘丈馀,有水,火炭可供,爨陶磁器者尤利之。
泉水头河 按《县志》,在上水潞北。其泉濆出如珠,流派达于板桥河,经唐山官渠,入于海。灵泉井 按《县志》,在腰带山南百馀步,有石崖如屋,其下一窦,深尺许,泉注其中。
龙泉井 按《县志》,在陈宫山南,一石凿成,水涌出,每六月后即满且溢,至冬乃止焉,又曰溢泉井。
神惠井 在丰润县韩城村里许,耕者得古井,尝之有药味,病者饮即愈,千里外争来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