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三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十五
  饮食门二
  喻昌医门法律〈饮滚酒过多成膈〉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證 论治 论脾胃三方〉
  陈士铎石室秘录〈论治法〉
  方〈黑圆子 如意圆 阿魏圆 强中圆 蒙石圆 槟榔丸 煮黄丸 瓜蒂散 金露丸 枳实丸 清六丸 又方 又方 又方 补脾丸 红丸子 治中汤 葛花解酲汤 仙方内消丸 香苏散 红砂香附汤 谷神丸 黑丸子 丁香脾积丸 感应丸 五百丸 丁香烂饭丸 木香枳朮丸 曲糵枳朮丸 三黄枳朮丸 大枳壳丸 集香丸 紫沉消积丸 法制生姜散 木香丸 小分气丸 益志散 快活丸 破积导饮丸 和 中丸 七珍散 二神丸 育气汤 资生丸 右归饮 右归丸 一阴煎 二阴煎 四阴煎 和胃饮 排气饮 小和中饮 芍药枳朮丸 神香散 赤金豆 四味回阳饮 理阴煎 养中煎 温胃饮 五君子煎 胃关煎 抑扶煎 五德丸 九气丹〉
  单方
  针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三百三十五卷

医部汇考三百十五

饮食门二

《医门法律》〈臣喻昌著〉饮滚酒过多成膈
过饮滚酒,多成膈證,人皆知之,而所以然之理不达也。盖膈有二:一者上脘之艰于纳,一者下脘之艰于出耳。然人胃中全是一团冲和之气,所以上脘清阳居多,不觉其热,下脘浊阴居多,不觉其寒,即时令大热而胃中之气不变为热,时令大寒而胃中之气不变为寒。气惟冲和,故但能容食,不能化食,必藉脾中之阳气入胃,而运化之机始显,此身中自然之造化也。曲糵之性极能升腾,日饮沸酒不辍,势必将下脘之气转升于中上二脘,而幽门之口闭而不通者有之,且滚酒从喉而入,日将上脘炮灼,渐有腐熟之象,而生气不存,窄隘有加止能纳水不能纳谷者有之,此所以多成膈證也。若夫热药之性,其伤人也,必僭以火,曰炎上也,寒药之性其伤人也,必滥以水,曰润下也,不僭不滥,而独伤中焦冲和之气者,必无之理。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论證》
凡饮食伤脾之證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證,有实證,但热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泻为痢为痛之类者,人犹以为火證而治以寒凉者,是不识寒證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为痛者,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强壮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最有中虚之證。故或以不食亦知饥,少食即作胀,或以无饥无饱,全然不思饮食,或以胃虚兼呕而腹满膨膨,或以穴不生土而时食时吐或中气不化则胸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饮食之滞者,或因病致伤胃气,则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满之病者,且胃病于暂者多实,脾病于久者多虚,时医于此,无论邪正久暂鲜有不用开胃消导等剂,是不知虚證也。盖脾胃之职,原以化食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专意尅伐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须先藉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攻亦不去,此非药不去病也,以胃虚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药不能行,必致元气愈伤,病必愈甚,尽去其能必于死矣。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若以弱质弱病而不顾虚实,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则无不危矣。
伤食者必恶食。
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然热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热,多生内热,此内经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凡治病养生者,又当于素禀中察其嗜好偏胜之弊。
饮食致病,凡伤于热者多为火證,而停滞者少,伤于寒者,多为停滞而全非火證。大都饮食之伤,必因寒物者居多,而温平者次之,热者又次之,故治此者,不可不察其所因。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医者不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而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不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也。由此推之,则凡无据无證而妄指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论治》

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證也,当先去其食,宜大和中饮主之。然去食莫先于理气,又惟排气饮为佳。若所停犹在上焦,莫若用吐为捷法,或用吐剂亦可。若食停下焦,痛极兼胀者,须下而去之,宜神佑丸或备急丸,或赤金豆。若偶伤生冷或油浊不堪等物,以致吐泻胀痛而邪气实者,宜抑扶煎。若无寒气者,以本方去吴茱萸煎服,或用排气饮、和胃饮俱佳。若痛胀不解者,宜神香散兼用之。
饮食伤脾而吐泻已甚者,但察其无中满、无腹痛而惟呕恶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尽去,而以中气受伤大虚而然,或其人困倦不宁,少气多汗,六脉豁大无神者,宜理中汤、五君子煎,或温胃饮之类主之。若吐甚极虚者,宜四味回阳饮;泻甚极虚者,宜胃关煎。凡大吐大泻之后,多为腹胀若但外胀而内不觉胀,或恶闻食气,不欲饮食者,皆脾气大虚之候,速宜用前温补诸法调治之。
凡少年小儿辈,纵肆口腹,以致胃气不清,或时微胀,或时疼痛,或膨膨然不思饮食,此皆伤脾而然,而实亦食滞使然也。滞多者宜和胃饮,滞少者宜枳朮丸,或芍药枳朮丸,日渐服之,仍节饮食,自可全愈。凡失饥伤饱,损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闷,不能消化,饮食少思,口中无味,或嗳气吞酸,神体困倦。此皆脾气受伤中虚而然,宜木香人参枳朮丸,或大健脾丸,去黄连主之。其虚甚者,宜理中汤,或温胃饮,若虚在下焦而阴中无阳,不能生土者,惟理阴煎加减主之为善。
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有二證。盖一以浊气未净,或馀火未清,但宜以小和中饮加减主之。一以脾胃受伤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故或有数日不能食,或旬日不能开,或胸喉中若有所哽,如梅核气者,此中本无停积,但以阳气未舒,阴翳作滞,胃气大虚,不能运化而然,轻则温胃饮,甚则必加人参附子,但使阳气得行,则胃口自开也。
凡饮酒致伤者,多宜除湿利水;若或伤气亦宜间用人参。然其證有三,不可不辨。一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膈痞塞,饮食减少者,宜葛花解酲汤、胃苓汤、五苓散之类主之。一以酒热伤阴,或致发热动血者,宜黄芩芍药汤,清化饮,徙薪饮之类主之。一以酒质伤脏,致生泄泻不已,若气强力壮者,惟五苓散胃苓汤之类,皆可除湿止泻;若因湿生寒,以泻伤阴,致损命门阳气者,非胃关煎及五德丸、九气丹之类不可。
怒气伤肝,则肝木之气必侵脾土,而胃气受伤,致妨饮食。此虽以肝气之逆,然肝气无不渐散,而脾气之伤则受其困矣。此所以不必重肝而重当在脾也。故凡遇此證,但当察其逆滞之有无,如无胁痛胀满等證,则不必疏气,单宜以养脾益气为主;如五味异功散归脾汤之属是也。或于补养药中,少加乌药,青皮白豆蔻以佐之亦可。
凡时食时吐,或朝食暮吐等證,详载反胃门
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然当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药、丹皮、沙参、麦冬、石斛、竹叶、地骨皮、黄芩、知母、细甘草之属是也。若火甚者,或随食随饥,随饮随渴,或肌肤燥热二便涩结,则石膏、黄连、栀子、黄檗、龙胆草、苦参之属所不可免。此当察其三焦五脏随所在而治之。然阳盛者,阴必虚,如一阴煎、二阴煎,四阴煎之属皆当择而用也。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虚弱,不能健运而然,故或为嗳气吞酸,痞满不饥等證,宜四君子汤、归脾汤。若兼寒者,宜五君子煎,养中煎,理中汤。其命门火衰者,宜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凡喜食茶叶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所以能消此物。余尝以清火滋阴之药愈此者数人,盖察其脉證有火象,故随用随效也。又有喜食炭者,必其胃寒而湿,故喜此燥涩之物,亦当详察脉證,宜以健脾温胃为主。
饮食所伤,治当从类;如麦芽、神曲、能消米面之积,砂仁、厚朴、萝卜子、阿魏、能消肉食之积;山楂、枳实、能消瓜果之积。凡因湿者宜治以燥如半夏、苍朮草果、泽泻之属;因寒者宜治以热,如姜桂、吴茱萸、肉豆蔻之属因热者宜治以寒,如芩连、栀子、青皮之属,气滞者当行其气宜木香、乌药、香附、白芥子之属;血滞者当行其血宜桃仁红花、苏木元胡之属;食聚积坚,行散不易者,宜巴豆、大黄、三棱、蓬朮之属。凡治食积所停,古法不过如此。虽然,此不过言其大概耳。至若浅深虚实,贵酌权宜凡欲攻有形,须从乎味,欲散凝滞,须从乎气,未有气行而实不随者,则此中之气味通变,又自有相济之妙,故不可以胶柱也。

《论脾胃三方》

人赖脾胃为养生之本,则在乎健与不健耳。而健脾三方,如洁古之枳朮丸,东垣之平胃散,及补中益气汤,俱当今之相传以为准绳者也。夫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东垣为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燥苦而能消散,惟有积滞与湿者宜之。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洁古枳朮丸,以白朮为君,脾得其燥,所以能健,然佐以枳实,其味苦峻,有推墙倒壁之功,此实寓攻于守之剂,惟脾气不清而滞胜者正当用之,若脾气已虚,非所宜也。今人不察,相传为补脾之药,而朝吞暮饵,或以小儿瘦弱而制令常服,则适足以伤其气助其瘦耳,用宜酌也。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盖以脾胃属土为水谷之海,凡五脏生成,惟此是赖者,在赖其发生之气运而上行,故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生长万物,滋溉一身。即如天地之土,其气皆然,凡春夏之土,能生能长者,以得阳气而上升,升则向生也;秋冬之土不生不长者,以得阴气而下降,降则向死也。今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芪归朮助阳气,此东垣立方之意,诚尽善矣。但肺本象天,脾本象地,地天既交,所以成泰,然不知泰之前,犹有临临之前犹有复。此实三阳之元始,故余再制补阴益气煎,正所以助临复之气,庶乎得根本之道而足补东垣之未尽也。又补中益气汤之用,原为补中扶阳而设,然补阳之义,则亦有宜否之辨,用者不可不知。如东垣用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證,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痎疟及脾气下陷等證,则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则升柴之类,大非所宜,何也?盖升柴之味,皆兼苦寒,升柴之性,皆专疏散,虽曰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胆,能引清气上升,然惟有邪者固可因升而散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益耗其中气乎?即曰此汤以补剂为主,而惟藉升柴以引达清气,不知微虚者犹可出入,大虚者必难假借。当此之时,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而再兼疏泄,安望成功?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此中自有元机,又奚必升柴之是赖乎?故寇宗奭极言五劳七伤之大忌柴胡者,是诚绝类之真见,而李时珍复又非之,余亦何容再辨哉!然理有一定,孰能越之?兹余单揭其要,曰: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者,亦断非扶阳之物,只此便是断案,而纷纷之议或可判矣。故于诸證之中,凡其不宜用此者,则有不可不察,如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毫不可泄;阴阳下竭者,毫不可升;真火亏败者,毫不可用清凉。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一概尚之,而不知病当紧急,则此时几微关系,判于一举指之间,而歼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余亦安能以笔尽哉?
《石室秘录》〈臣陈士铎著〉《论治法》
塞治法,因其塞而塞之也;如人气虚中满是也。凡人气虚多不能食,食则倒饱,人以为多食之故,以香砂枳实等丸消导之,其初未尝不少快,久则腹饱又消之,久久不已,必变成中满之證,腹高而大,气喘而粗。人又以为鼓胀也,用牵牛甘遂等药以利导其水,水未必去而鼓胀益甚。又以为药之不胜也,又用大黄巴豆之药下之;又不应,以为风邪袭之,又以辛散之品如龙胆草,茵陈之类,杂然纷进,不至死不止,犹然开鬼门,泄净府,纷纷议论,皆操刀下石之徒也。谁知初起之时,即以补胃健脾之药,先为速治,何至此哉!初用之方,人参萝卜子各一钱,白朮二钱,陈皮三分,甘草一分,薏仁、芡实各五钱,山药茯苓各三钱,水煎服。此方绝不去消导,而专以补为事,世医未有不笑其迂,以为此等药服之,必增胀满。下喉之时,实觉微饱,世医乃誇示曰:吾言之验如此!而病人与病家并诸亲友,俱叹世医而咎此方之迂而害事,讵知下喉之时,虽觉微胀,入腹之后,渐觉开爽,连服数剂,不特开爽而并无胀满之疾矣。盖中满之疾,原是气虚而成,不补其虚,胀何从解?补药之中,加以萝卜子分消其胀气,使人参不助邪而助正,况又有茯苓、薏仁、芡实之类,纯是去湿之药,则水道自行而上壅可免。尤妙用甘草一分,以引群药之入于满处盖中满最忌甘草,而此偏用之,成功于忌之中也。
中满固是塞證,饱食填塞于胸膛,亦是塞證也。人皆用香砂、厚朴消之,而予独不然,方用人参、白朮、神曲各三钱,陈皮、肉桂各一钱,甘草一分,水煎服。此方妙在全不去消食,反助其饱闷之气。谁知饱食而不消者,由于胃气之不足也,我补其胃气,则胃强,自能运化而入于脾中,又何必用厚朴枳壳之消导哉?此亦塞治之法也。
暂治者,乃强壮之人,素不服药,一朝得病,用药暂治之。如伤食作痛,胸腹饱闷,䐜胀欲呕,而不得,方用白朮、麦芽各三钱,枳壳二钱,山楂三十粒,砂仁三粒,半夏、甘草、厚朴各一钱,水煎服。此方纯是攻药,而不至消气妙在用白朮为君,故不消气而转能消食。然亦因其形壮体健而用之,倘体弱久病之人不可也。王治者,不可以霸道治之,而用王道治法为必全而尊尚之也。如人病已将愈,不过饮食难消,胸膈不快或吐酸,或溏泄,或夜卧不宁,或日间潮热,俱宜王道治之,而不可以偏师取胜。方用人参一钱,茯苓、白朮各二钱,甘草、陈皮各五分,半夏七分,此六君子汤也。最妙者,有热加黄芩三分,夜不睡加黄连、肉桂各五分。潮热加柴胡、丹皮各一钱,地骨皮三钱,有食觉胸中少痛,加枳壳五分,山楂十粒,有痰加白芥子一钱,欬嗽加桔梗一钱,下泄水加车前一钱,腹中痛加肉桂五分,白芍一钱,头运加蔓荆子、川芎各一钱,上吐酸水,加白芍三钱,倍用茯苓,饱满加枳壳五分,所谓王道荡荡,看之平常,用之奇妙,日计不足,岁计有馀,何必用参至两计,加桂附以出奇哉?此王道之法也,初治者首先宜以此治之也。如伤食之證,心中饱闷见食则恶,食之转痛,此伤食也,即以消食药服之立已方用白朮、茯苓、半夏、枳壳各一钱,山楂二十粒,麦芽、谷芽各二钱,神曲三分,甘草五分砂仁三粒,水煎服,一剂快二剂愈。
方黑圆子《济生》下同〉
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或心腹疼痛,及中虚积聚,飧泄赤白痢下。

乌梅肉七个, 百草霜三钱, 杏仁去皮尖别研,缩砂仁各三七枚。 半夏汤泡过七次九枚,
巴豆去壳并油二枚。
右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圆,如黍米,每服十五圆加至二十圆,用熟水送下,姜汤亦得。更看虚实,增损圆数。或因食生冷鱼脍,得用治中汤送下。

如意圆

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不能传化,心下坚痞,两胁胀满心腹疼痛,噫宿腐气,及霍乱吐泻,水谷不消,久痢赤白,脓血相杂,久病黄色羸瘦,及腹中一切食症之疾,并皆治之。

枳壳去穰, 槟榔, 橘红, 半夏汤泡七次,
蓬朮, 京三棱, 乾姜炮, 黄连去须各二两。巴豆三七粒连壳用。
右件除巴豆外,剉如豆大,用好酢煮乾去巴豆,馀药焙为细末,薄糊为圆,如菉豆大,每服十圆,加至十五圆,用茶清姜汤任下,食后临卧,孕妇忌服。

阿魏圆

治脾胃怯弱,食肉食面,或食生果,停滞中焦,不能尅化,致腹胀疼痛,呕恶不食,或痢或秘悉主之。

阿魏酒浸化旋用, 官桂不见火, 蓬朮炮,
麦糵炒, 神曲炒, 青皮, 萝卜子炒, 乾姜炮,白朮各半两。 百草霜三钱, 巴豆去壳油三七个。
右十一味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圆,如菉豆大,每服二十圆,不拘时,姜汤送下。面伤用面汤送下;生果伤,用麝香汤送下。

强中圆《中藏经》下同〉

治气消食,益脾胃进饮食。

白木〈或苍朮。〉 橘红, 乾姜炮, 良姜油炒, 青皮。
右等分,同为细末,汤浸蒸饼,搦去水和圆,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圆。

蒙石圆

治脾积滞气,酒食所伤,饮食不化,恶心呕逆,胸膈不快,不思饮食,胸腹胀满,脐胁有块,心脾冷痛,口吐酸水,停饮冷痰,痃癖症瘕,发痛无度,翻胃转食,面黄瘦乏,四肢头面浮肿,脏腑不调里急后重,及十鬲气虚,中有积,妇人血气块硬,悉皆主之。

硇砂一两,用米酢三升化开。 巴豆霜二两半二味同入酢煮,两食久。 青蒙石半两研。 京三棱一两酢浸一宿,煨二味次入煮半食久,入前酢中煮。白面二两,酒半升化,此一味次入煮半食久。 大黄一两半,分三分,一生、一炒、一煨,次入煮半食久。木香以下并为细末。 槟榔, 肉豆蔻, 肉桂,猪牙皂角去皮炙, 乾姜炮, 丁香, 蓬莪朮芫花酢浸一宿,炒微令有烟,各一两。 青皮,
白豆蔻, 好墨烧令八分过各半两 胡椒,
粉霜研各一分。
右次第煮了,次入木香等一十四味,熬成膏圆,如菉豆大,每服三圆,酒饮姜汤杂下。

槟榔丸〈河间下同〉

治饮食不化,心腹膨闷。

槟榔一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木香二钱半,牵牛头末半两。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饮下,生姜汤亦可。

煮黄丸

治前證兼胁肋虚胀者。

雄黄另研一两, 巴豆五钱生用去皮研烂。
右二味,再研入白面二两,同再和研匀,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三十沸,涝入冷浆水中沉冰冷,一时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药治胁下痃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各三钱。
右为细末,温水调一钱,以吐为度,如伤之大,重备急丸,独行丸,皆急药也。

金露丸

治气不下降,饮食难消,心下痞闷。

枳实麸炒五钱, 大黄, 牵牛头末, 桔梗各二两。
右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温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枳实丸

治气不下降,食难消化,常服进食逐饮。

枳实麸炒五钱, 白朮一两。
右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清六丸〈丹溪下同〉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用,并不单用,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一料, 红曲炒半两〈一作二两半。〉
右为末,饭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气抑痰,倦不思食。

扁柏七钱半, 陈皮, 黄连, 黄檗 半夏,
白朮, 苍朮各二两。 香附, 白芍各一两半。
右为末,姜汁面糊丸。

又方

治心腹膨胀,多食肉所致。

南星姜制, 半夏, 䒷蒌仁研和润各一两半。香附童便浸一两, 黄连姜炒三两, 蒙石硝煅,萝卜子, 连𧄍各半两。 麝少许。
右为末,面糊丸。一方加陈皮半两。

又方

治吃面内伤,肚热头痛。

白朮一钱半, 白芍, 陈皮, 苍朮各一钱。
茯苓, 黄连, 人参, 甘草各五分。
右作一服,姜三片煎;如口渴,加乾葛二钱,再调理。

补脾丸

白朮半斤, 苍朮, 茯苓, 陈皮各三两。
右粥为丸。

红丸子

治伤食。

京三棱, 蓬朮煨, 青皮, 陈皮各五两。 胡椒,乾姜炮各三两。
右为末,用酢糊丸,如梧子大,矾红为衣,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 甘草炙, 乾姜炮, 白朮土炒, 青皮,陈皮等分。
右每服五钱,水煎;如呕,加半夏等分,加丁香,减半夏,名丁香温中汤。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一切酒伤。

青皮三钱, 白朮二钱, 橘红, 人参, 茯苓,猪苓各一钱半。 泽泻, 乾姜, 神曲各一钱。木香,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得微汗则病去。

仙方内消丸《良方》下同〉

治酒食过伤脾胃等疾。

青皮, 陈皮去白, 苍朮米泔浸炒 百草霜,香附, 三棱煨, 芫花酢炒 破故纸炒, 皂角,蓬朮炒, 乾漆炒烟尽, 官桂去皮各一两。
黑牵牛半斤,半生半炒。
右为细末,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一方有半夏三两。

香苏散

治宿食留饮,积聚中脘,噫臭腐气,心腹疼痛,或脏腑飧泄,并皆治之。

香附炒去毛三钱, 苍朮米泔水浸炒, 紫苏叶,陈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半。
右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葱白三根,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如头痛,加川芎、香白芷。

红砂香附汤

治噫宿腐气,心膨䐜满,或时冷疼。

香附炒去毛十两, 乌药五两, 缩砂去壳,
粉甘草炒各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紫苏三叶,盐少许,煎汤调下,不拘时服。大便秘,用橘皮汤调下。

谷神丸

消食健脾益气,进美饮食。

人参, 缩砂, 神曲炒, 香附炒去毛, 青皮,陈皮, 麦糵炒, 枳壳去穰麸炒, 三棱煨,蓬朮煨各等分。
右为细末,粳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盐汤下亦可。

黑丸子

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或心腹疼痛,及中虚积聚飧泄,赤白痢下,并皆治之。

乌梅肉七个, 百草霜三钱, 巴豆去油二枚,杏仁去皮尖, 缩砂各三七枚, 半夏泡七次九枚。
右件为细末,和匀薄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姜汤亦得。更看虚实,增减丸数,或因食生冷鱼脍腥腐,用治中汤送下。

丁香脾积丸

治食积心腹膨胀,不得尅化。

丁香, 木香不见火, 巴豆, 良姜酢煮各半两。蓬朮三两, 荆三棱二两, 皂角三大挺烧存性,青皮一两。
右入百草霜三匙同碾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止脾积气,陈皮汤下,口吐酸水,淡姜汤下,呕吐,藿香甘草汤下,小肠气,炒茴香酒下。妇人血气刺痛,淡酢汤送下。

感应丸

治男子、妇人、小儿停积宿食、冷物,不能尅化,有伤脾胃,或泄泻,臭如抱坏鸡子,或下痢脓血,并皆治之。

杏仁泡去皮尖双仁者,二百四十粒, 丁香两半,百草霜用乡村人家锅底上者佳,另研细二两,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油,研如粉, 乾姜炮一两,木香二两半。
右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馀四味杵为细末,同研匀用蜡匮先将蜡六两镕化作汁,以重绵滤查,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镕滚,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凡春夏修合,清油一两,秋冬用清油一两半,于冷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成剂,分作小锭子,以油单纸裹衣,旋丸服饵,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汤送下。

五百丸

治宿食留饮积聚中脘,噫臭吞酸,心腹刺痛。

丁香, 砂仁, 胡椒, 巴豆去皮心膜另研,
乌梅取肉。
右件各一百个,研为细末,和匀蒸饼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用白汤送下。

丁香烂饭丸

治食伤太阴,及治卒心胃痛。

丁香, 广朮炮, 荆三棱炮, 木香各一钱。
甘松去土, 益智仁, 砂仁各三钱。 香附半两,丁香皮, 甘草炙各二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滚白汤送下,或细嚼下亦可。

木香枳朮丸

治强饮食所伤,心腹满闷不快。

木香, 枳实麸炒各一两。 白朮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送下。

曲糵枳朮丸

治强饮食,心腹满闷不快。

神曲炒, 麦糵炒, 枳实各一两。 白朮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送下。

三黄枳朮丸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黄芩二两, 黄连酒洗, 大黄煨, 神曲炒,
白朮, 橘皮各一两。 枳实麸炒半两。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送下。

大枳壳丸

治一切酒食伤,胸膈痞闷,疼痛,饮食不消,两目刺痛,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枳壳麸炒, 厚朴姜汁制, 茯苓, 白朮, 人参,半夏, 木香, 青皮, 橘红, 槟榔, 荆三棱煨,蓬朮煨, 麦糵微炒, 神曲炒各一两。 牵牛炒,大黄各二两。 乾姜半两。
右为细末,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集香丸

治伤生冷宿食不消。

丁皮, 茴香, 益智, 荆三棱, 青皮, 川楝子,蓬朮, 陈皮各一两。 巴豆和皮米炒黑,去米半两。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用生姜汤送下。

紫沉消积丸

治久积伏滞,胸膈膨胀,心腹刺痛,饮食不化,及治妇人血气疼痛。

沉香, 阿魏酢化, 巴豆取霜各一两。 硇砂,硫黄研, 青皮, 良姜, 槟榔, 官桂去皮,
人参, 木香, 胡椒各四两。 丁香, 丹砂研,乾姜炮各二两。
右将沉香、阿魏、巴豆、硇砂四味同研,用蜜一升,酒二盏,共熬成膏,以磁盒贮之,再将馀药捣为细末,以膏和捣千百杵,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不拘时温橘皮汤送下。如心痛,温酒下,妇人血气当归汤下。一方有没药一两。

法制生姜散

治饮酒过多,或生冷停滞,呕逆恶心,不欲饮食。

生姜切片,用青盐掺过,再以白面拌净焙乾十两,官桂去皮, 青皮去白, 陈皮, 半夏姜汁制,白朮各一两。 荜澄茄, 丁香, 木香各二两半。白豆蔻, 白茯苓, 砂仁各一两半。 葛根。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下。

木香丸

治积聚气脾胃虚冷,宿食不消,心腹气滞,胀满疼痛。

木香, 桂心, 白朮, 赤茯苓, 人参各三分。乾姜炮, 桔梗, 吴萸汤泡焙, 当归各半两。大黄炒, 神曲炒, 诃黎勒煨去核, 陈皮去白,麦糵炒, 槟榔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小分气丸

治久积气块,宿食不消胸膈痞闷,痰逆恶心,不思饮食,脐腹刺痛,酢心噎塞。

木香, 雄黄研各一两。 青皮去白炒, 乾姜炮,陈皮去白, 栋实炒, 槟榔各半两。 蓬朮酢浸,巴豆去皮心膜去油, 半夏泡 大黄煨各一分。
右为细末,酢煮面糊和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丸,加至七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益智散治脾胃虚冷,积聚沉结,宿食不消。

益智去皮炒,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白茯苓荆三棱煨, 蓬朮煨各一两。 木香一分, 人参,甘草炙各半两。 厚朴去皮姜汁涂炙一两一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不拘时点服。

快活丸

治宿食不消,致伤脾胃。

生大黄, 槟榔 陈皮各一两。 青皮一两半,三棱酢煮, 萝卜子炒, 香附炒, 蓬朮各四两。麦糵用巴豆三钱同炒黄,去巴豆, 黑丑各半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前用淡生姜汤送下。

破积导饮丸

治宿食不消,心腹痞闷,及治积块坚硬。

牵牛头末六钱,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枳壳炒 枳实炒, 荆三棱煨,
蓬朮煨, 半夏汤洗, 茯苓去皮, 乾生姜,
神曲炒。
右为细末,生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生姜汤送下。

和中丸《必读》下同〉

开胃进食。

人参, 白朮各三两。 乾姜, 甘草, 陈皮,木瓜去穰各一两。
右为末,水丸,白汤送三钱。

七珍散

开胃养气,补脾进食。

人参, 白朮酒炒各一两半。 黄芪蜜炙, 茯苓,陈黄米炒焦, 砂仁炒各一两。 甘草姜汁炒五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汤送下。

二神丸

破故纸补肾为癸水,肉豆蔻补脾为戊土,戊癸化火,进食妙方。

破故纸炒四两, 肉豆蔻生二两。
右为末,肥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同煮烂,去姜取枣,去皮核,研膏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盐汤下。
育气丸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参, 白朮, 茯苓,
砂仁, 白蔻, 荜澄茄, 炙草, 白檀香各半两。山药一两, 橘红, 青皮去白各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木瓜汤调下。

资生丸

白朮泔浸土蒸九次,晒九次,切片炒黄, 薏仁炒,人参去芦饭上蒸熟各三两。 橘红, 山楂肉蒸,神曲炒各二两。 山药炒, 麦芽炒, 芡实炒,茯苓去皮飞去筋乳拌饭上,蒸晒乾各一两半,黄连姜汁炒枯, 白豆蔻, 泽泻炒各三钱。
桔梗炒, 藿香洗, 甘草炙各五钱。 莲肉去心,白扁豆炒去壳各一两。
右为末,蜜丸,每丸二钱,每服一丸,淡姜汤磨服。

右归饮《景岳全书》下同〉

治命门火衰,不能食而瘦者。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茱萸一钱,
山药炒,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甘草炙,肉桂各一二钱。 制附子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右归丸

治前證。

大怀熟地八两, 山茱萸微炒, 当归各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山药炒, 枸杞微炒,杜仲姜汁炒, 鹿角胶炒珠, 菟丝子制各四两。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馀丸,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一阴煎

治有火之甚善食而瘦者。

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甘草一钱, 生地,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二阴煎

治水不制火,致有前證。

生地, 麦冬各二三钱。 枣仁二钱, 元参,
茯苓, 木通各一钱五分。 黄连或一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

四阴煎

治阴虚相火盛,致有前證。

生地二三钱, 茯苓一钱半, 麦冬, 白芍药,百合, 沙参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和胃饮

治偶伤生冷油腻等物。

陈皮, 厚朴各一钱五分。 乾姜炮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排气饮

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證。

陈皮, 枳壳, 藿香各一钱五分。 厚朴一钱,木香七分或一钱, 香附, 泽泻, 乌药各二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热服。

小和中饮

治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

陈皮, 茯苓, 厚朴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山楂, 扁豆炒各二钱。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芍药枳朮丸

治纵肆口腹,以致胃脘不清,胸腹胀痛等證。

白朮面炒, 赤芍药酒炒各二两。 枳实面炒,陈皮各一两。
荷叶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馀丸。

神香散


治偶伤生冷油腻,以致吐泻胀痛等證。

丁香, 白豆蔻。〈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赤金豆

治食停下焦痛胀等證。

巴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钱半, 生附子切略炒燥,皂角炒微焦, 朱砂为衣各二钱。 轻粉一钱,丁香, 木香, 天竺黄各三钱。
右为末,酢浸蒸饼为丸萝卜子大,朱砂为衣。欲渐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骤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滚水或煎药,或姜酢茶蜜茴香,史君煎汤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饮冷水一二口即止;盖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也。

四味回阳饮

治饮食伤脾吐泻,元阳欲脱者。

人参一二两, 制附子, 炮乾姜各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理阴煎

治相火虚衰,不能生土,致不思食,食亦不化等證。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乾姜炒黄一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草, 或加桂各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

养中煎

治脾胃虚寒不能饮食者。

人参一二三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山药炒,茯苓各二钱。 乾姜炒黄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温胃饮

治饮食伤脾,吐泻已甚者。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扁豆炒二钱, 乾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

治前證。

人参二三钱, 乾姜炒黄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白朮, 茯苓各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

胃关煎

治前證虚寒甚者。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炙甘草一二钱, 山药炒,白扁豆炒各二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焦乾姜,白朮炒各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抑扶煎

治偶伤生冷油腻,以致吐泻胀痛等證。

厚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猪苓, 泻泽,各二钱。 乾姜炮一二钱, 吴萸五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德丸

治酒质伤脾泄泻者。

补骨脂酒炒, 乾姜炒各四两。 吴茱萸制,
木香, 北五味各二两。〈或以肉豆蔻或乌药代之。〉
右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馀丸,滚白汤或人参汤,或米汤俱可下。

九气丹

治前證虚寒甚者。

熟地八两, 制附子四两, 肉豆蔻面煨, 焦姜,吴萸, 补骨脂酒炒, 荜茇炒, 五味炒各二两。粉甘草炒一两。
炼蜜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滚白汤下。

单方

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外以故帛浸湿,贴其胸膈,仍细细灌之,至苏乃巳。《集简方》。〉
饮酒齿痛,井水频含漱之。《直指方》。〉
酒肉过多,胀满不快,用盐花擦牙,温水漱下二三次,即如汤沃雪也。《简便方》。〉
腹中食积,绿矾二两,研米酢一大杯磁器煎之,柳条搅成膏,入赤脚乌一两,研丸,菉豆大,每空心温酒下五丸。《圣惠》。〉五饮酒癖,一留饮水停心下,二癖饮水在两胁下,三痰饮水在胃中,四溢饮水在五脏间,五流饮水在肠间,皆由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致此。倍朮丸用白朮一斤,乾姜炮桂心各半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温水服二三十丸。《局方》。〉
食生米,男子妇人因食生米,留滞肠胃,遂致生虫,久则好食生米,否则终日不乐,至憔悴萎黄,不思饮食,以害其生,用苍朮米泔水浸一夜,剉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益昌伶人刘清啸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监赵尹以此治之,俱两旬而愈,盖生米留滞,肠胃受湿,则谷不磨而成此疾,苍朮能去湿暖胃消谷也。《经验方》。〉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方寸匕。《外台》。〉嗜酒不已,毡中苍耳子七枚,烧灰投酒中饮之,即不嗜。〈藏器。〉
酒积酒毒,服此即解。天南星丸,用端正天南星一斤,土坑烧赤,沃酒一斗,入坑放南星,盆覆泥固济,一夜取出,酒和水洗净,切片焙乾为末,入朱砂末一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蔡丞相吕丞相尝用有验。《家藏方》。〉
胸膈食积,牵牛末一两,巴豆霜三个,研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随所伤汤下。〈子和。〉
酒痰欬嗽,用此救肺,䒷蒌仁、青黛等分研末,姜汁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丹溪。〉
饮酒发热,即上方研膏,日食数匙一男子年二十,病此,服之而愈。《摘元》。〉
饮酒痰癖,两胁胀满,时复呕吐,腹中水声,䒷蒌实去壳焙一两,神曲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汤下。《圣惠》。〉酒醉不醒生葛汁饮二升,便愈。《千金》下同〉
饮酒咽烂口舌生疮,大麻仁一升,黄芩二两为末,蜜丸含之。
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炒微香,每白汤服方寸匕佳。《肘后方》。〉
好吃生米,久则成症,不得米,则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用白米五合,鸡屎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少时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
大醉不堪,连日病困者,蔓菁菜入少米煮熟,去滓,冷饮之良。《肘后方》。〉
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绝妙乾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集简方》。〉
开胃进食茴香二两,生姜四两,同捣匀,入净器内,湿纸盖一宿次以银石器中文武火炒黄焦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经验方》。〉冷劳减食,渐至黑瘦,用桃仁五百颗,吴茱萸三两,同入铁铛中,微火炒一炊,久将桃仁去皮微黄色,即渐加火,待微烟出即乘热收入新瓶,内厚纸封住,勿令泄气。每日空心取桃仁二十粒,去皮嚼之,以温酒下,至重者服至百粒愈。《圣惠》。〉
食桃成病,桃枭烧灰二钱,水服,取吐即愈。《备急》。〉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方》。〉凡男女脾虚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黯者,用乾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以酥蜜煎匀,下柿煮十馀沸,用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食疗》。〉
化食消痰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焙为末,水煎代茶细呷。《心镜》。〉
好食茶叶,面黄,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为度。《简便方》下同。〉食茶面黄,川椒红炒碾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茶汤下。
嗜茶成癖,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集简方》。〉
下气消食,诃黎一枚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两沸,下药;更煎三五沸,如曲尘色,入盐饮之。《心镜》。〉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取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洒面滚成珠子,晒乾,袋悬风处,每用烧滚水随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时米浮,取看无硬心则熟,可顿食之,久则面散不粘矣,名曰络索米。《简便方》。〉
酒多致病,长寿仙人柳晒乾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易简方》。〉
脾胃有虫,食即作痛,面黄无色,以石州芜荑仁二两和面炒黄色为末,非时米饮,服二钱匕。《千金》下同。〉寒澼宿食不消,大便闭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
饮酒头痛,竹茹二两,水五升,煮三升,纳鸡子三枚,煮三沸食之。
饮酒辟气,乾蔓菁根二七枚,蒸三遍碾末,酒后水服二钱,即无酒气也。
断酒不饮,以酒浸毡屉一宿,平旦饮,得吐即止也。消导酒积,鸡䏶胵乾葛为末等分,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袖珍方》。〉
化食消气,五灵脂一两,木香半两,巴豆四十粒,煨熟去油为末,糊丸,菉豆大,每白汤下五丸。《普济》下同。〉酒积黄肿,五灵脂末一两,入麝香少许,饭丸,小豆大,每米饮下一丸。
中满腹胀,旦食不能暮食,用不著盐水猪血,漉去水晒乾为末,酒服取泄,甚效。《李楼奇方》。〉
食即汗出,脾胃虚也,猪肝一斤,薄切焙乾为末,煮白粥,布绞汁,众手丸,梧子大,每饮下五十丸,日五。脾虚吐食,羊肉半斤作生以蒜薤酱豉五味和拌,空腹食之。《心镜》。〉
食物入鼻,介介作痛不出,用牛脂一枣大,纳鼻中吸入,脂消、则物随出也。《外台》
饮酒欲断,刮马汗和酒服之。《千金》。〉
饮酒过度,欲至穿肠者,用驴蹄硬处削下,水煮浓汁冷饮之。襄州散将乐小蛮得此方,有效。《经验方》。〉脾胃虚弱,恶心不欲饮食,虎肉半斤,切以葱椒酱,调炙熟,空心冷食。《养老》。〉
饮酒成泄,骨立不能食,但饮酒即泄,用嫩鹿茸酥炙,肉苁蓉煨一两,生麝香五分为末,陈白米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名香茸丸。《普济》。〉
食后喜呕,鹿角烧灰二两,人参一两为末,姜汤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针灸

《甲乙经》曰:伤食胁下满,不能展转反侧,目青而呕,期门主之。
腹满不能食,刺脊中。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而身羸瘦,名曰食㑊,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䐜满胀,小腹胸胁榰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
腹胀肠鸣,胃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
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
大肠实则腰背痛痹,寒转筋,头眩痛,虚则鼻衄,癫疾,腰痛,濈濈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取脚下三折横视,盛者出血。
《千金方》曰:丰隆主不能食。
石门主不欲食,谷入不化。
天枢、厉兑、内庭,主食不化不嗜食,侠脐急。
维道主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中封主身黄,有微热,不嗜食。
然谷、内庭、脾俞,主不嗜食。
胃腧、肾腧,主胃中寒胀,食多,身瘦羸。
大肠腧、周荣,主食不下,喜饮。
阳纲、期门、少商、劳宫,主饮食不下。
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苦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疼羸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巨阙主膈中不利。
中极主饥不能食。
上脘、中脘,主寒中伤饱,食饮不化。
凡饮食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脘,后取三里泻之。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
《东垣十书》曰:全不思食,取然谷,出血立饥。
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取章门,期门。
胃病饮食不下,取三里。
吐宿汁吞酸,取章门,神光。
三焦停,水气攻,不食,身黄微热,胃中有寒故也,取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取大迎,中极食窦。《资生方》曰:饮食不多,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脾肾病,宜灸中脘。
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章门,太仓。《医学纲目》曰:胃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亦不化,取三里,三阴交。
三焦邪热,不嗜饮食,关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之。

导引

《保生秘要》曰:伤食呕吐导引法,按寅、卯、辰候空心披衣起床,正身直立,双手用力挐两肘膊,脚尖著地,脚跟双悬起,倒力舂二九之数;醉饱勿行,恐伤脏腑。运功,先呼浊次吸清,归脐闭口,存心下丹田,半晌,运脐,自然安。
饱食醉后,因怒下血运功定神存元气,顾脐念戒,多怒有食,必须调节,病自即安。
食积致嗽外法摩脐轮使食渐次下去,须宽性平胸膈,而气下降,即愈。

医案

《儒门事亲》曰:戴人出游,道经阳夏,问一旧友,其人病已危矣。戴人往视之,其人曰:我别无病,三年前当隆暑时出村野,有以煮酒馈予者,适村落无汤器,冷饮数升,便觉左胁下闷,渐痛结硬,至今不散,针灸磨药,殊不得效。戴人诊其两手脉,俱沉实而有力,先以独圣散吐之,一涌二三升,色如煮酒,香气不变。后服和脾散,去湿药五七日,百脉冲和,始知针灸无功,徒增苦楚矣。
一缁侣好茶成癖,积在左胁,戴人曰:此与肥气颇同,然痎疟不作,便非肥气,虽病十年,不劳一日,况两手脉沉细有积故然,吾治无针灸之苦,但小恼一饷可享寿尽期。先以茶调散吐出宿茶水数升,再以水如意揃之,又涌数升,皆作茶色,次以三花神祐丸九十馀粒,是夜泻二十馀行,脓水,燥粪,瘀血杂然而下。明日以除湿之剂服十馀日,诸苦悉蠲,神清色莹。《丹溪心法》曰:一女子在家,因事不如意,郁结在脾,半年不食,每日食枣数枚,适喜馒头,亦能少食,惟深恶粥饭。予诊其脾气,非枳实不能散,遂以温胆汤去竹茹与服,经三月,服二百贴而愈。
一女子年二十馀,许婚后。夫远出,二年不归。女子病重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苦,诸医不效。予往治之,见女向里床而睡,形体羸瘦。余思之,此气结病也,药不能治,得怒可解。予往激其怒,掌其面三,且责以不得有外思。女果大怒而哭,待其哭一二时许,令其父母解之,进药二贴,即欲食矣。余谓其父母曰:虽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则结气必复至矣。其父因伪作其夫有书回,约日成婚。一月馀,其夫果归,病得全愈。《医学纲目》曰:秦生好服三生茶、及冷物,成积而痼,寒脉非浮非沉,上下内外,按举极有力,坚而不柔,触指突出肤表,往来不可以至数名,纵横不可以巨细状。此阴證鼓击脉也,一身流行之火萃于胸中,寒气逼之,故搏大有力。与真武四逆理中等汤丸,佐以芍药茴香,使不僭上,每日服百丸,夜八十丸,至夜出汗而愈。
唐臣嗜冷食,遂成阴證,脉迟七八至,一止后仅三至。余亟与温剂数服,四五日不解,遂续进三服。一日脉生大汗而解。
罗谦甫云:脾胃弱而饮食难任者,不可一概用尅伐之剂,宜钱氏异功散补之,自然能食。设或嗜食太过,伤脾,而痞满呕逆,权用枳实丸一服,慎勿多服。余尝治翁氏久疟,食少汗多,先用补剂加黄连、枳实,月馀食反不进,汗亦不止。因悟谦甫此言遂减去枳连,纯用补剂。又令粥多于药而食进,又于原方内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薛己医按》曰:赵吏部患吐,物出皆酸味,其脉气口大于人迎者二三倍。僚友速余投剂,余曰:此实邪在上,候其吐尽酸味,不药自愈。翊早吐止而安。
一妇人脾胃虚弱,饮食素少,忽痰涌气喘,头摇目劄,手扬足掷,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用六君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苏,更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调理而痊。
光禄高署丞脾胃素虚,因饮食劳倦,腹痛胸痞误用大黄等药下之,谵语烦躁,头痛喘汗,吐泻频频,时或昏愦脉大而无伦次。用六君子加炮姜四剂而安。但倦怠少食,口乾发热六脉浮数。欲用泻火之药,余曰:不时发热,是无火也,脉浮大,是血虚也,脉浮虚,是气虚也此因胃虚,五脏亏损,虚證发见。服补胃之剂诸證悉退。
廷评张汝翰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朮丸久而形体消瘦,发热口乾,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證悉退,惟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此證若不用前丸多变腹胀,喘促,腿足浮肿小便淋沥等證,急用济生加减肾气丸,亦有得生者。
一妇人饮食无过碗许,非大便不实,必吞酸嗳腐,或用二陈黄连,更加内热作呕。余谓东垣先生云:邪热不杀谷,此脾胃虚弱末传寒中。以六君加炮姜木香数剂,胃气渐复,饮食渐进。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数剂全愈。后因怒,饮食顿少,元气顿怯更加发热,诚似实火,脉洪大而虚,两尺如无。用益气汤八味丸两月馀,诸證悉愈。
光禄邝子泾面白神劳,食少难化,所服皆二陈山楂枳实之类,形体日瘦,饮食日减。余谓此脾土虚寒之證,法当补土之母。彼不信,乃径消尅,以致不起。胡济之场屋不利,胸膈膨闷饮食无味,服枳朮丸,不时作呕;用二陈、黄连、枳实,痰涌气促,加紫苏、枳壳喘嗽腹胀;加厚朴、腹皮,小便不利;加槟榔、蓬朮,泄泻腹痛,悉属虚寒。用六君加姜桂二剂不应,更加附子一钱,二剂稍退,数剂十愈六七乃以八味丸全愈。一妇人年三十馀,忽不进饮食,日饮清茶三五碗,并少用水果,三年馀矣。经行每次过期而少。余以为脾气郁结,用归脾加吴茱萸,不数剂而饮食如常。若人脾肾虚而不饮食,当以四神丸治之。
一妇人年踰二十,不进饮食二年矣,日饮清茶果品之类,面部微黄浮肿,形体如常,仍能步履,但体倦怠肝脾二脉弦浮,按之微而结滞,余用六君加木香吴茱,下痰积甚多,饮食顿进,形体始瘦。卧床月馀,仍服六君之类而安。
旧僚钱可久素善饮,面赤痰盛,大便不实。此肠胃湿痰壅滞用二陈、芩连、山栀、枳实、乾葛、泽泻、升麻一剂,吐痰甚多,大便始实。此后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之,而安。但如此禀厚者不多耳。
太常边华泉呕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黄等药一剂,腹痛益甚,自汗发热,昏愦脉大。余用参朮各一两,炙甘草炮姜各三钱,升麻一钱,一钟而苏。又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二剂而愈。
《医宗必读》曰:文学倪念岚屡劳积郁,胸膈饱闷,不能饮食,服消食之剂,不效,改而理气,又改而行痰,又改而开郁,又改而清火。半载之间,药馀百剂而病势日增,惶惧不知所出,始来求治于余。余先简其方案,次诊其六脉,喟然叹曰:脉大而软,两尺如丝,明是火衰,不能生土,反以伐气寒凉投之,何异于人既入井而又下石乎?遂以六君子汤加益智、乾姜、肉桂各一钱,十剂而少苏,然食甚少也。余劝以加附子一钱,兼用八味丸调补,凡百馀日而复其居处之常。
新安程幼安食少腹闷,食粥者久之,偶食蒸饼,遂发热作渴,头痛呕逆。或以伤寒治之,或以化食破气之药投之,俱不效,势甚危迫。及余诊之,谓其兄季涵曰:脉无停滞之象,按之软且涩,是脾土大虚之诊也,法当以参朮理之。众皆不然,余曰:病势已亟,岂容再误?遂以四君子汤加沉香、炮姜,与之数剂而减,一月而安。
《寓意草》曰:钱小鲁,奕秋之徒也,兼善饮,每奕必饮,饮必醉,岁无虚日。辛巳秋,浩饮晚归,呕吐寒热兼作,骨节烦疼。医以时行感冒表散药治之,不愈。更医,知为酒毒,于寒凉药中用热药,为乡导治之,亦不愈。卧床二十馀日,始请余诊。其脉洪大促急,身耎,著席不能动展,左腿痛如刀刺,鼻煤,从病起至是,总未大便。此痈疽之候也,归语两门人。王生欣然有得,曰:迄今燥金司令,酒客素伤湿热,至此而发,金盛则木衰,是以筋骨疼痛而不能起床,脏燥则腑亦燥,是以津液乾枯而大肠失其润,以清金润燥治之可矣。吴生曰:不然,酒毒大发,肠胃如焚,能俟掘井取水乎?是必以大下为急也。余曰:下法果胜,但酒客胃气,素为多呕所伤,药入胃中,必致上涌不能下达,即敷脐导肠等法,无所用之。掘井固难,开渠亦不易,奈何!奈何!吾为子辈更开一窦。夫酒者清冽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故也。然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化溺为独多焉,迨至化溺,则所存者酒之馀质,其烈性实惟胆独当之。每见善饮者,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觥,有倾囊而出耳。是以酒至半酣,虽懦夫,有挥拳骂座之胆,虽窭人,有千金一掷之胆,虽捐士,有钻穴踰墙之胆,甚至凶徒有抚剑杀人之胆以及放浪形骸之流,且有一饮数斛,不顾馀生之胆,以小鲁之赤贫而胆不丧落者,夫非借资于酒乎?其受病实有较他人不同者,盖胆之腑原无输泻,胆之热他人可移于脑,浊涕从鼻窍源源而出,乃少杀其势,若小鲁则阳分之阳过旺,阳分之阴甚衰,发鬓全无,直似南方不毛之地,热也极矣,肯受胆之移热乎?幸其头间多汗,脑热暗泄,不为大患,乃胆热既无可宣,又继以酒之热,时之燥,热淫内炽,脉见促急,几何不至极惫耶?故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皆黄,为酒瘅之病,以其渗而出也,可转驱而纳诸膀胱,从溺道而消也。今独攻环跳之穴,则在胆之本属无可驱矣,且其步履素为此穴所苦受伤已久,气离血散热邪瀰漫,留连服药,纵多有拒而不纳耳,何能取效?即欲针之,此久伤之穴有难于针泻者。设遇良工,如古人辈,将何法以处此乎?吾更有虑焉:有身以后,全赖谷气充养,谷气即元气也,谷入素少之人,又即藉酒为元气,今以病而废饮何所恃为久世之资耶?吾谛思一法,先搐脑中黄水出鼻,次针胆穴之络脑间者数处,务期胆中之热移从脑鼻而出庶乎环跳穴中,结邪渐运而肠胃之枯槁渐回然后以泻胆热之药入酒中,每日仍痛饮一醉饮法同而酒性异始得阴行而妙其用。盖其以生平之偏造为坚垒,必藉酒转为乡导,乃克有济也,岂清金润燥与下夺之法能了其局乎?两生踊跃曰:蒙诲治法,令人心地开朗,请笔之以志一堂授受之快。录此付渠子,令送商顾幼疏孝廉求救。小鲁竟阻之,或以余言为不然耶?
《景岳全书》曰:一上舍年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面角,将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间,遂停积不行,而坚突如拳,大如鹅卵,其痛之剧,莫可名状。余为治之,察其明系面积,显而无疑然计其已入大肠,此正通则不痛之證也。乃与木香槟榔丸连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药力之缓,犹未及病,乃更投神祐丸以泻之,又不效。余谓此必药性皆寒,故滞而不行也,因再投备急丸,虽连得大泻,而坚痛毫不为解。斯时也,余计穷矣,因潜测其由,不过因面,岂无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藉气以行之不可也。且计面毒,非大蒜不杀,气滞非木香不行,又其滞深道远,非精锐之向导不能达,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送之,一服后,觉痛稍减,三四服后痛渐止而食渐进,方得全愈。然虽痛止食进,而小腹之块仍在,后至半年许始得消尽。由是知欲消食滞,即大黄巴豆犹有所不能及而推,宜行气为先也。且知饮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间,而后出于广肠。此自古无人言及者,故并笔之用以广人之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