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六十六
  颈项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要精微论 玉机真脏论 风论 厥论 热论 腹中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府病形篇 论疾诊尺篇 寒热病篇 本输篇 寒热篇 痈疽篇〉
  张机金匮要略〈项强急 颈脉动〉
  孙思邈千金方〈九漏〉
  窦汉卿疮疡全书〈项疽毒 风毒颈痈 瘰𤻤〉
  刘完素六书〈颈痛 瘰𤻤论〉
  成无己明理论〈项强〉
  危亦林得效方〈项软〉
  张洁古活法机要〈瘰𤻤〉
  张从政儒门事亲〈瘰𤻤〉
  李杲十书〈马刀瘰𤻤〉
  朱震亨心法〈瘰𤻤结核瘿气〉
  齐德之外科精义〈瘰𤻤治法〉
  戴思恭證治要诀〈瘰𤻤〉
  楼英医学纲目〈瘰𤻤〉
  李梃医学入门〈伤寒项强 颈疽对口 瘰𤻤马刀 痰核 瘿〉
  陶华六书〈项强〉
  薛己医案〈瘰𤻤〉
  王肯堂證治准绳〈颈项强痛 瘰𤻤 治法 百脉疽 颈痈 项中疽 天柱疽 杼疽〉
  陈实功外科正宗〈脑疽论 看法 治法 瘰𤻤论 看法 治法〉
  陈士铎石室秘箓〈瘰串〉

艺术典第一百八十六卷

医部汇考一百六十六

颈项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不病颈项。
〈注〉俞者,经气之所注也。盖脏气实则病气,脏气虚则病脏也。按蹻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颈项之经病矣。春病在颈,邪热而迫于经者,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

《脉要精微论》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注〉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

《玉机真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注〉内痛者,肺受其伤,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项也。肝病而已传及于所胜之脏,故当期以本月之内而死也。真脏脉见,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当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注〉肺病故痛引肩背,传及于心,故身热也。夫心主血而生于肾脏之精,血气盛则充肤热肉,心肾伤而精血衰,故曰脱肉破䐃。真脏脉见大而虚,如羽毛中人肤,病传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内死。盖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䐃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注〉《本经》曰:肾病者,大小腹痛,肾传之心,故心中不便。心传之肺,肺传之肝,故肩项身热。肝传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脏脉见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如目不见人,肾之精气已绝,故立死。其见人者,馀气未尽,至所不胜之时而死,谓当死于日昃也。夫肾为生气之原,生绝于下,故死之更速也。

《风论》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
〈注〉颈有风池风府,乃经脉之要会,故颈多汗。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也。胃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腹胀满,是以形寒则䐜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也。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论》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
〈注〉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也。颈项者,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注〉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荣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热论》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注〉太阳之气主皮毛,故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阳气在上,故头项痛。背为阳,故腰脊强。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至真要大论》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强,头项痛。
〈注〉湿淫于上,是以沉阴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气之雨而变生,胕肿阴痹,皆感寒湿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腑,故腰脊头项骨痛。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注〉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矣。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胠胁,甚则心痛者,木甚而传于火也。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者,风火之气与湿气相杂,从颈项而上于巅顶也。

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
〈注〉热反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故目如脱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
〈注〉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气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
〈注〉少阴司天,初气乃太阳寒水头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太阳寒水之气胜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注〉此五脏之气而发见于形气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邪之中人,中于项则下太阳。
〈注〉以太阳之循颈项而上干于头面也。

《论疾诊尺篇》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注〉足太阳之脉,起于两目而下出于颈项,太阳之上寒水之,太阳之气运行于肤表,此水随气而溢于皮肤之间,故目窠微肿。颈脉动而肤胀欬者,水留于皮毛而动其肺气也。风水者,因外受于风,风行而水涣也。

《寒热病篇》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注〉伏兔,肾之街。腨者,脾之部,背乃肺之俞。五脏俞谓五椎之心俞也。项者肝之俞。《本经》曰:痈疽之发,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痈疽者,乃五脏渐积之郁毒,外应于血气之不和而为之也故五部有此者死。

《本输篇》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注〉当缺盆中央动脉是。

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注〉挟喉两旁之动脉是。

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注〉挟喉动脉之后曲颊之前一寸后是。

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
〈注〉手阳明之后当曲颊之下是。

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
〈注〉曲颊之后,当耳之下是。

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注〉耳后当完骨上是。

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注〉挟项大筋中是。

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注〉凡此论三阳之脉,循序而上于颈项,应阳气之出于地外,而任督二脉出于肾,而通先天之阴阳也。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
〈注〉此论阳气之上下,以应天气之升降也。

《寒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𤻤,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瘰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注〉寒热之毒气,下藏于脏,上通于颈腋之间,留于脉而不去,则为瘰𤻤者,此肾脏先天之水毒也。天开于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颈腋之脉,少阳之脉也,少阳乃初阳之气,生于先天之水中,而少阳又与肾脏经气相通,故本经曰少阳属肾。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注〉厥阴少阳之形,脏在于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瞳子者,水脏之骨睛也。赤脉从上而下贯瞳子者,水脏之毒气,上交于包络之火脏,火脏之毒气,复下交于水脏之骨睛,此为阴阳交者,死不治。盖毒气在于阴阳之脏内往来不能出于末,而从脉溃,故为不治之恶疾也。一脉一岁死者,水脏之毒甚也。二脉二岁死者,水脏之毒传之于火脏也。三脉三岁死者,毒气分于二脏之间也。盖毒之专者,为害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迟也。一脉半者,一二之间也。二脉半者,二三之间也。

《痈疽篇》

痈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馀日而死矣。
〈注〉颈乃手足少阳阳明血气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渊液乃足少阳胆经穴,在腋下三寸,盖从外而将入于内也。任脉居阳明少阳四脉之中,故前伤任脉,内熏肝肺,此在外腑经之毒,内熏于脏,故至十馀日而死。
《汉·张机·金匮要略》项强急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颈脉动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唐·孙思邈·千金方》九漏
凡项边腋下先作瘰𤻤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诸热食。
凡漏有似石痈,累累然作𤻤子,有核在两颈及腋下,不痛不热,治者,用练石散傅其外,内服五香连𧄍汤下之。已溃者,治如痈法。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针使著核结中,无不瘥者。何谓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蝼蛄漏,四曰蛊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蛴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𤻤漏,九曰转脉漏。

《窦汉卿·疮疡全书》项疽毒

此毒因五脏受毒,气壅血枯,伏在风府之间恶證也。当用败毒流气饮治之,后用内托流气饮。

风毒颈痈

有人肥壮素能饮酒,酷暑远行,酒醉居于舟中,卧于风内,又为日色暑气相侵,并有七情所干,归家不免于色欲,颈项间忽痛如失枕之状,其名曰何?乃风热锁喉毒也。久则红色绕于肩背,坚硬难消,急服清暑疏风散。

瘰𤻤

此證手少阳三焦经主之。大抵二经多气少血,因惊忧思虑,故生。此疾初起生于耳下及项间,并颐颔下,至缺盆,在锁子骨陷中,隐隐皮肤之内。初生如豆,渐长如李核之状,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不发热,惟午后微热,或夜间口乾,饮食少思,四肢倦怠,则坚而不溃,溃而不合,皆因气血不足,往往变为劳瘵,自觉红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连串三五个破溃遍项,渐流脓血,致成瘰𤻤。独形者为结核,续欲连结者为瘰𤻤。但此證原不系膏粱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宜以益气养荣之药治之,其疮自消。若金石暴悍之剂,血气愈损不能生矣。若不速治,必致丧生也。马刀疮与瘰𤻤,同系少阳胆经主之,此二经亦多气少血,或在耳之前后,或在耳下连及赜颔,或在胸及胸侧,或在两胁久坚不溃,皆谓之马刀疮也,故多坚少软脓白如稀糊似泔水状,治者求水清可也。形表如蛤者,为马刀疮。
《金·刘完素·六书》颈痛
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馀郁于胸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小茯苓汤主之。肾热者,腰痛胻酸,苦渴数饮食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经曰:汗出脉躁盛,一死。脉不与汗相应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郁结不能解散以致危殆。

《瘰𤻤论》

夫瘰𤻤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𤻤。或在胸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经多气少血,故多坚而少软脓白而稀如泔水状,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𤻤生在别经,临时于铜人内,随其所属经络部分对證之穴灸之,并依经内药用之。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数连结者为瘰𤻤,形表如蛤者为马刀。

《成无己·明理论》项强

伤寒项强,何以明之?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臂,内挟脊,抵腰中。《经》曰:太阳之病,项背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颈为之急,项为之强耳。伤寒颈项强急者,太阳表證也必发散而解之可也。太阳病项背强八八,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八八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是皆发散之剂也。二者均是项背强,而发散又有轻重者。盖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可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是以为治不同也。桂枝加葛根汤方是,桂枝加麻黄葛根,又葛根汤方亦是。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深详究之,无汗恶风为表实,正可发汗,则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为当矣。汗出恶风为表虚,表虚者,可解肌恐,是桂枝汤中,但加葛根而不加麻黄也。八,音殊引颈之貌。八,短羽鸟也。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引其头耳。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若几按之几而偃屈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经》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證项背强八八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桂枝加䒷蒌汤主之。虽项背强,然太阳病表證悉当发散。又有结胸病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主之。临病之际,审其表里,可汗可下,随證投汤则万全矣。

《危亦林·得效方》项软

小儿因风颈软头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后,宜用天柱五加皮,散风热项软,合用凉肝丸。

《张洁古·活法机要》瘰𤻤

夫瘰𤻤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或在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皆谓之瘰𤻤。或在胸及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结核耳前后有之,或耳下颔下有之,皆瘰𤻤也。桑葚二斗极熟,黑色者,以布袋取自然汁,不犯铜铁,以文武火慢熬,作薄膏子,每日百沸汤点一匙,食后日三服。

《张从政·儒门事亲》瘰𤻤

夫人头目有疮肿瘰𤻤,及胸臆胠胁之间,或有疮痂肿核不消,及有脓水不止,可用沧盐一二两,炒过,以长流水一大碗煎,放温,作三五次顿服讫,候不多时,于咽喉中探引,吐涎二三升,后服和血通经之药,如玉烛散四物汤之类是也。《内经》曰:咸味涌泄为阴,涌者吐也,泄者泻也,铜人曰:少阳起于目锐眦,行耳后,下胁肋,过期门,瘰𤻤结核马刀挟瘿,是少阳胆经多气少血之病也。

《李杲·十书》马刀瘰𤻤

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疮坚硬如石,动之无根者,名马刀疮,从手足少阳经中来也。或生两胁,或已流脓作疮,或未破,连𧄍散坚汤并皆治之。瘰𤻤马刀,将先出一疮用四楞铁环定住,不令出移,破作口子,以油纸撚纴之,勿令合了,以绝其疮之源,其效至速。如疮不破,或病人不肯破,更以药涂之,三日一易之,以龙泉散主之。

《朱震亨·心法》瘰𤻤结核瘿气

夫瘰𤻤初起,必起于少阳经,不守禁戒,必延及阳明经。大抵食味之厚,郁气之积,曰毒,曰风,曰热,皆此三端招引变换,须分虚实,彼实者固易治,自非痛断厚味与发气之物,虽易亦难,殊为可虑,以其属胆经,主决断,有相火,而且气多血少。妇人见此,若月经行,不作寒热,可生;稍久转为潮热,其證危矣,自非断欲绝虑食淡,虽神圣不可治也。

瘰𤻤

属血气痰热,以牡蛎煅过为末,元参捣膏为丸,或桑葚黑熟者捣汁熬膏,汤调服。红者晒乾为末,汤调服。
夏枯草大,能散结气而有补养血脉之功,能退寒热。虚者尽可倚仗,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施艾灸,亦渐取效。
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如肿毒者,多在皮里膜外,多是痰注作核不散,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散核结,核在下颏,二陈汤加酒炒大黄连𧄍桔梗柴胡结核在臂,二陈汤加连𧄍防风川芎酒芩苍朮皂角,刺僵蚕麝香,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
瘿气须先断厚味。
凡颈下卒结囊欲成瘿,以海藻一斤,洗去咸酒浸饮之。

《齐德之·外科精义》《瘰𤻤治法》

夫瘰𤻤之病,其名甚多,巢氏病源载之三十六种,千金圣惠所论瘰𤻤九漏,总论说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瘰𤻤结核,寒热之殊,其本皆由恚怒气逆忧思过甚,风热邪气,内搏于肝,盖怒伤肝,肝主筋,故令筋蓄结而肿,其候多生于颈腋之间,结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核,累累相连,大小无定;初觉憎寒壮热,咽项强痛,肿结不消者,当便服五香连𧄍汤,或牡蛎大黄汤,疏下三两行于上,贴十香膏乌犀膏,及用淋溻肿汤溃毒汤时复淋溻,如此救疗,即得消散。若未消散,可服内消丸或皂角丸之类,渐以求差。若肿结深硬,荏苒日月,不能内消者,久必成脓,若肿高而稍耎其人面色痿黄,皮肤壮热上蒸脓已成也,可以针决核中,令其溃散则易愈也。治法:如疮法于疮口中,用追毒蚀肉锭子纴之于上用乌犀十香膏等贴之,及托里之剂和之。经久不差,或愈而复发,或别处自穴,脓水透出,流津不止,肌体羸瘦者,变成九瘘。《内经》曰: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即此病也,可用蒜饼子灸之。然后疮口上用紫金散翠霞散等,于上纴贴膏药,求差。其将护忌慎治疗,用法无造次焉。
《明·戴思恭·證治要诀》瘰𤻤
瘰𤻤之病,皆血气壅结,根在脏腑,多结于颈项之间,累累大小无定,发作寒热,脓血溃漏,或此没而彼起,宜于隔宿用米饮调下桂末,滑石二钱,重钟动时,进黑白散,必有物如葡萄肉,从小便出其数枚,于肿核则愈,仍常服四七汤,加木香或苏子降气汤,其匝颈者,俗名蟠蛇𤻤,难治。先以石菖蒲烂研,盦患处微破却,以猫狸皮连毛烧灰,香油调傅。一味白蔹末,酒调服,多多为上仍以酒一呷,调白蔹盦患处。掘取生者尤好。或用猪胆内水调雄黄末,傅患处,亦好。

《楼英·医学纲目》瘰𤻤

初虞世云:瘰𤻤多生肩项,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鸡卵,排行成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云蟠蛇𤻤是也。用性努力,思虑过久,则痰痛赤肿继之,早治为上。
流注𤻤,妇人多有之,其性急躁,其气怫郁,其心执著,初生在项,破后脓注四肢遍体结毒,如梅李状,不疗自破,孔窍相穿,寒热疼痛,或流脓汁,是名流注𤻤也。又名千岁疮。宜服托里救苦神应丸,如脉有力者,先用追神散下之,却服救苦神应丸。
单窠𤻤者,生一个也,发于颈项,最难治,但宜如前药服之,日久自消。或发于囟骨,亦难治。用毒药疗之,勿令浸渍日久。
莲子𤻤,一胞裹十数枚,生于项之左右,以手触则能转动,尚可用药治疗,如坚硬挨不动者,乃不可生。憎寒,发热,躁渴,凡遇此證,至难治,虽神圣亦无如之何也已。
重台𤻤生于项颈或左或右,初则单窠结在上,或在下,重叠见之,是名重台𤻤。此證药不可疗,不可针灸。若是毒行,其肿痛发渴生痰,万死一生,害人极速。初觉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燕窠𤻤形似燕窠不可治。

《李梃·医学入门》伤寒项强

项硬而不能左右回顾,太阳初證,表实无汗,葛根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加葛根。若误下,邪气乘虚入里,反结胸而项强又不解,谓之结胸项强。大陷胸汤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汤服之,所以阴毒初痛,亦有项强,俱以热药治之,正阳散附子汤是也。
项强连胁下满者,小柴胡汤。又有风湿项强,痓病项强,不可不辨也。

颈疽对口

六腑阳毒聚于顶,惟太阳膀胱主之,有生于颈后者,疮头向上,疮尾向下,形如蜂窝,乃反證也。焮肿者,急宜托里散,加升麻赤芍桔梗,防毒攻心。如痰发或流入两肩者,不治。
有生脑后对口者,名曰夭疽,其状大而色紫黑,不急治,热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馀日而死。焮肿作痛,烦渴,好饮冷水,宜解毒汤,加天花粉,以除痰火湿热,或黄连消毒散,当归羌活汤,清热消毒饮,活命饮,选用。
肿痛口乾作渴,好饮热汤,为肾阳虚火炽,宜托里消毒散,托里益气汤,肾气丸,八味丸。漫肿微痛少食者,补中益气汤。痰多者,托里清中汤。若色黯不溃不敛,为阴精消涸,名脑烁,不治。

瘰𤻤马刀

生颈前项侧,结核如大豆,如银杏,曰瘰𤻤;生胸胁腋下,坚硬如石,形如马刀虫,曰马刀,多气少血之病,总皆手足少阳相火所生。盖耳前后与缺盆肩上胛下,属足少阳部分,延及颏项颊车与颐,属足阳明部分,延及胸中中府云门肺经部分者死。风𤻤尖而小,热𤻤焮肿赤色,又名血𤻤痰𤻤,推动滑软,气𤻤圆而动,又有鼠残𤻤,大小不一。无痰不成核,诸瘰初起,实者皆以化痰为主,通用二陈汤,加防风桔梗黄芩竹沥。胸紧者,以此探吐尤妙。通经脉必用螌蝥,疏渗小便,以泻心火,古方必效散立应散是也。但此二药甚峻,服后宜量体调治。体实风热盛者,继以宣热丹服之,体虚者,托里益气汤,或八物汤合二陈汤,多服疮口自敛。又有虚甚者,宜先服健脾药,而后服二散。轻者,只用斑鸡丸便坚。胃盛者白蚕丸,或追脓化毒散,软硬皂子丸。少阳分者,柴胡通经汤阳明分者,升麻调经汤。少阳阳明二经,二汤合服调之。误下则犯经禁病禁。
清肝者,胆与肝合病,则筋累累如贯珠寒热臖痛,乃肝气动而为病也。当清肝火为主,佐以养血,若寒热止而疮不愈者,乃肝血燥而为病也,当养血为主,佐以清肝。清肝益荣汤,栀子清肝汤,柴胡清肝汤,选而用之。
疮如豆粒,附筋肉,色不变,内热口乾,精神倦怠,久不消溃,及肝脉弦紧,肾脉洪数,乃肾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血火动,筋挛,忌用风药燥乾。经久烂破,脓血大泄者,脾肾愈亏,火炎于肺,皆宜肾气丸补中,胜毒饼为主,兼服逍遥散,加桔梗麦门冬元参,以清肺火。多怒,有肝火者,清肝解郁汤,有寒热者,单夏枯草散。肝火旺甚,或近骨处生虫作痒者,芦荟丸,通用猪头丸,海藻散坚丸,外治银右散,蚕茧散,猫蝠散。虚弱者单夏枯草膏,内服,外贴加麻油。
经年成漏者,初起宜温散风冷,及行肾经,湿热邪水,久则大补气血,兼用熏洗平肌塞窍之药。古方白蛇散治瘰𤻤成漏,以其有牵牛,能利肾经恶水,免致淋漓穿穴,但利后当量体调治,痛节酒色财气。
女人经调及经闭无潮热者可治,经闭有潮热或欬者死。古方用玉烛散治瘰𤻤和血通经,服之自消,日进一服,七八日见效。便不闭者,柴胡通经汤,升麻调经汤,久虚者,加味逍遥散,清肝益荣汤,或用二陈汤,合四物汤,加牡蛎柴胡黄芩元参神曲为末,以桑葚熬膏,捣丸菉豆大,每五十丸,温酒下,或服肾气丸尤妙。

瘰𤻤

疡證之标也,故《痨瘵类》有曰:腹中有块,颈上有核,最为难治,况成溃漏,而又清金降火,滋肾健脾,病人若不清心淡口,则潮汗渴泻,恶證蜂起,其可生乎?但视其目内,赤脉贯瞳人有几条,则知其几年死,面色白,金尅木,脉洪大,为元气虚败,俱为不治。故曰实者可治,虚者可虑。

痰核

颈项生核,不红不痛,不作脓,推之则动,乃痰聚不散也,不可误用瘰𤻤药,治宜二陈汤,加大黄连𧄍柴胡桔梗,体薄者二陈汤,加桔梗黄芩元参麦门冬及防风少许。入竹沥,多服自消。如耳后与项间,各有一块者,含化丹。
臂核或作微痛者,以内无脓,故外虽肿不红。或生背膊皆然。宜陈皮半夏茯苓防风酒芩各一钱,连𧄍二钱,皂角刺一钱半,川芎苍朮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
凡遍身有块,多是痰注,但在上体多兼风热,在下体多兼湿热,宜加味小胃丹,竹沥达痰丸,量体虚实服之,通用海带丸。

瘿皆痰与气相结而成,筋脉呈露曰筋瘿,赤脉交络曰血瘿,皮色不变曰肉瘿,随忧愁消长曰气瘿,坚硬不可移曰石瘿,其名有五者此也。内应五脏,治与瘤同。形似樱桃,一边纵大似槌而垂,皮宽不急,原因忧患所生,故又名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似也。忧恚耗伤心肺,故多著颈项及肩,劳欲邪气,乘经之虚而作。或软或硬,无痛无痒,体实者海藻散坚丸,海带丸。痰火盛者,舐掌散,神效开结散,此皆化痰行气破坚之剂。久虚者不可妄服。
通用初起者,十六味流气饮,单蜘蛛方,稍久者蜡矾丸,常服自然缩小消磨,外敷南星膏,切不可轻用刀针决破,破则脓血崩溃,渗漏无已,必至杀人。

《陶华·六书》项强

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发散则解结胸项强,有下之證,寒湿项强,成痓。太阳病项强,无汗恶风为表实,葛根汤项背强,发热有汗恶风为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误下太阴,结胸项强,大陷胸丸。一法,寒实甚者,兼与四逆汤。
项强胁下满,身热恶风手足汗而渴,小柴胡汤。阴毒初得病,项背强,咽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正阳丹。天行复作热,至晚则腰痛,头项强,身重,葛根生姜豉汤。

《薛己医案》瘰𤻤

夫瘰𤻤之病,属三焦肝胆二经,怒火风热血燥,或肝肾二经,精血亏损,虚火内动,或恚怒气逆,忧思过甚,风热邪气,内搏于肝。盖怒伤肝,肝主筋,肝受病,则筋累累然如贯珠也,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项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恶热,咽项强痛,若寒热臖痛者,此肝火风热而气病也,用小柴胡汤,以清肝火,并服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经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若肿高而稍软,面色痿黄,皮肤壮热,脓已成也,可用针以决之,及服托里之剂。若经久不愈,或愈而复发,脓水淋漓,肌体羸瘦者,必纯补之剂,庶可收敛,否则变成九瘘。《内经》曰: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饼琥珀膏,以驱散寒邪,补接阳气,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丸,以滋肾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胆部分,结核不问大小其脉左关弦紧,左尺洪数者,乃肾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燥而筋挛,须用前药以滋化源,是治其本也。《外台秘要》云:肝肾虚热则生𤻤。《病机》云:瘰𤻤不系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散,盖不特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详脉證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则犯经禁病禁。虚虚之祸,如指诸掌,若脉洪大,元气虚败为不治;若面白,为金尅木亦不治;若眼内赤脉贯瞳人,见几条则几年死。使不从本而治,妄用伐肝之剂则误矣。盖伐肝则脾土先伤,脾伤则损五脏之源矣,可不慎哉!焮肿脉沉数者邪气实也,宜泄之。肿痛憎寒发热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发散。因怒结核或肿痛,或发热者,宜疏肝行气肿痛脉浮数者,祛风清热,脉涩者补血为主,脉弱者补气为主,肿硬不溃者补气血为主,抑郁所致者,解郁结调气血溃后不敛者,属气血俱虚,宜大补虚劳,所致者补之因有核而不敛者,腐而补之脉实而不敛或不消者下之。
张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凉剂,医家多以为室女血热,故以凉药解之,殊不知血得热则行,冷则凝,养生必用方,言之甚详,此说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疼,日渐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此由阴虚血弱,阳往乘之,小水不能灭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当养血益阴,慎毋以毒药通之,宜柏子仁丸泽兰丸。

《王肯堂·證治准绳》颈项强痛

颈项强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
颈项强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此风寒客三阳经也,宜驱邪汤。
颈项强急,动则微痛,脉弦而数,实右为甚,作痰热,客三阳经,治宜消风豁痰汤。
颈项强急,动则微痛,脉弦而涩,左为甚,作血虚邪,客太阳阳明经,治宜疏风滋血汤。
颈项强急,寒热往来或呕吐,或胁痛宜小柴胡汤,升麻防荆汤。
颈项强急,腰似折,项似拔,加味胜湿汤。
精神短少,不睡,项筋肿急难伸,禁甘温,宜苦寒,养神汤主之。
本事方椒附散,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于虚寒者为宜。
颈痛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气,饮食后服。按人多有挫闪,及久坐并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皆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宜六味地黄丸常服。

瘰𤻤

结核连续者为瘰𤻤,形长如蛤者为马刀。一云瘰𤻤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皆谓之瘰𤻤。或在胸及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
《集验》云:夫瘰𤻤疮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瘰𤻤结核寒热之殊,其證皆由忿怒气逆,忧思过甚,风热邪气,内搏于肝。盖怒伤肝,肝主筋,故令筋缩结蓄而肿也。其候多生颈项胸腋之间,结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累累相连,大小无定。初觉憎寒壮热,咽项强痛,肿结不消者,便当服散肿溃坚汤,或五香连𧄍漏芦汤之类散之。或用牡蛎大黄汤疏利三两行疮上可用十香膏之类贴之,及诸淋洗敷贴等药治之,庶得消散。若不散,可用内消丸之类消之,或隔蒜灸之,仍断欲息气,薄滋味调理之。不然,恐日久变生,寒热咳嗽,而成劳瘵之疾,不可治矣。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𤻤,但初起其状如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不然成危殆也,临證辨之。

《治法》

治疗次第,初觉憎寒壮热,咽项强痛,肿结不消者,以羌活连𧄍汤,又宜常服消𤻤丸,却以棱针刺破出血,以拔毒汤热淋洗,一日洗五七次,针五七次,放蟾酥末少许于针处上,以琥珀膏贴之,更以内消膏贴之,久久自然而消也。如不散者,用铁筒拔毒膏,点破,次以下品锭子取去恶肉,可作溃疡治之,用十宣散之类托里。若毒攻心呕吐者用粉乳托里散发出毒,此要兼针灸法同施若已溃不愈者,宜益气养荣汤,八物汤,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附子贝母,多服取效。凡用锭子药线,必用托里之剂服之。焮赤肿痛,脉沉数者,邪气实也,宜泄之,以化毒消肿和里散加减。肿痛憎寒发热,或拘急脉浮数者,邪在表也,宜散表,以荆防败毒加减。因怒结核或肿痛或发热者,宜疏肝行气,以小柴胡汤加青皮青木香红花桃仁。肿硬不溃者,宜补气血以益气养荣汤。抑郁所致者,解郁结调气血以益气养荣汤。溃后不敛者,属气血俱虚,宜大补以益气养荣汤。次用十全大补汤,加香附子贝母远志。虚劳所致者宜补之,先以补中益气汤,次以益气养荣汤加减。因有核溃而不敛者,腐而兼补,以针头腐之,以益气养荣汤补之。脉实而不敛或不消者,下之以羌活连𧄍汤。肿痛发寒热大便秘,以羌活连𧄍汤,次以神仙活命饮。耳下结核肿痛,发寒热,宜荆防败毒散,表證悉退,以散肿溃坚汤。溃后核不腐,以益气养荣汤,更敷针头散腐之。肿硬久不消,亦不作脓,服散坚败毒药,不应,宜灸肘尖肩尖,服益气养荣汤而消。气血壮实之人,脉沉实而大者,亦不觉损,方可进必效散,遇仙无比丸,下其毒。若其毒一下,即止二药,更服益气养荣汤调理。疮口不敛,宜用豆豉饼灸之,以琥珀膏十香膏贴之溃后发热,烦躁作渴,脉大无力,此血虚也,宜以当归补血汤,次以圣愈汤,再以八物汤,加贝母远志。劳心过度,颈肿发热,服败毒药愈甚,以补中益气数剂而消。

百脉疽

《鬼遗》云:百脉疽肿起环,颈项疼痛,身体大热,不敢动止,悁悁不能食,此有大畏,恐骇上气欬嗽,其发引耳,不可以肿,十五日可刺导引,不刺导引见血,八十日必死。

颈痈

或问颈上生痈疽何如?曰:是颈痈也,属手少阳三焦经,郁火积愤惊惶所致。初觉即隔蒜灸,服活命饮,加元参桔梗升麻及胜金丹夺命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若溃而不敛烦躁胀满,小便如淋,呕吐者死。

项中疽

或问颈后脑下发疽何如?曰:此即对口疮也。属督脉。阳独盛,气有馀,火炎上而发疽也。急服乌金散胜金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稍迟溃出脓水,入风发搐者,难治。有毒邪壅盛鲜血暴涌者死。毒攻心腹膨胀谵语者死。此證焮赤肿痛可治,若根大精神昏愦即难治也。量表里虚实而为汗下,内托内消,外用大围药箍住,中点六灰膏之类,破泄其毒,不可走失根脚,若欲流两肩脊者,不可疗也。或云先服追疔夺命汤二贴,后服活血化毒汤。

天柱疽

或问天柱骨上,极瘥入骨,恶心吐逆,肩背拘急何如?曰:此名天柱疽,急隔蒜灸,痒止为度,无蒜明灸可治,服活命饮,加羌活桔梗。乌金散胜金丹选用。灸而有泡者吉,无泡者凶,服汗剂得汗可治,无汗难治。若溃烂神昏,呕哕恶心,血不止者死。

杼疽

或问颈上两耳后生疽何如?曰:此名杼疽,初不甚肿,但痛痒不时而出清水,渐渐长大,如玳瑁斑点者,是也。亦名化骨疮。急服八阵散,夺命丹,活命饮,加桔梗柴胡。若过时溃烂,日久出骨者,大恶之證也。此證多生于积郁之人,七恶多见,犯禁者不治。

《陈实功·外科正宗》《脑疽论》

夫脑疽者,俗称对口是也。但所发不同,其源有二。得于湿热交蒸,从外感受者轻,五脏蕴结,从内发外者重。其理何也?湿热之为病,天行气候,寒暑不调,节序温凉,阴阳失度,凡有体虚者,易于侵袭,项后虽属督脉,又主太阳寒水司行之道,所有侵袭,气血必凝,凝则后必为肿,此从外感受者,其患初起,有头多生正穴,三四日间多作焮痛,始生寒热,口和而乾,色红根活,疮势渐高,形不散大,时止时疼,易脓易腐,饮食知味,起坐寻常,外势虽可畏,而内无七恶之證相干,此属阳證,其由从外来矣,故多不治可愈。所有五脏蕴结而成者重,其源有五:盖心主血,故心绪烦扰,煽动不宁,以致火旺而沸腾,行于项间,与寒水交滞而为肿者,一也。肝统筋,故恼怒伤肝,项乃三阳统筋之所,肝伤则血脉不潮,筋无荣养,凝结为肿,故项紧急强,痛不能转,侧其患未溃前,肉色紫暗,坚硬漫肿,破流血水,不痛无脓,此等之證,皆肝气受伤者,二也。脾主肌肉,故思虑伤脾,脾气日损,又或膏粱损胃,胃汁乾枯,以致中脘否塞,气不运行逆于肉里,乃生臃肿,其患外皮虽腐,而内坚不溃,口燥舌乾,饮食不进,根脚走散,脓秽色败,此等之證,皆脾气受伤者三也。肺主皮毛,故忧郁伤肺,肺伤则毛窍闭塞,腠理不通,气不舒畅,纵横经络,结而为肿,其形疮多平陷,色淡不华,皮腐脂流形如汤泼,气粗短促,面黴鼻掀,碌碌生痰,殷殷发嗽,此等之證,皆肺气受伤者,四也。肾主骨髓故恣欲伤肾,肾伤则真阴之气败矣,真阴一败,相火自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动或静,煎熬脏腑,消铄津液,更变形容,改换声音,疮形紫黑,脉数乖度,烦躁口乾,随饮随渴,此等之證,皆肾气受伤者,五也。凡治此證,必内分虚实,外辨阴阳,体顺天时,察其病理,七日以前,疮势未成者,当通窍以汗发之,七日已后,病势已成,治当兼补以托之。此则毒不内攻,外无变證,如药攻利太过,元气受伤,毒多难出,又敷围凉药,气血冰凝,则肌肉多死,反难腐溃。予尝治此及诸发背初起未成者,用铍针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其疮窍,随插蟾酥条直至疮底,外用膏盖,内服万灵丹,或蟾酥丸,发其大汗解散内蕴之毒;次日患止,或肿或不肿,或痛或不痛,仍插仍贴,直至患顶肿高,根脚突起,四围裂缝有脓,方住插药。轻浅者,九日后吐出病根坚硬不化之物,毒甚者,不能顿然脱落,亦可渐腐成脓,为转重就轻之良法。外用玉红膏长肉,内服补托收敛,其患不久自愈。如阳證轻浅者,候自腐溃,不用前法针刺。如不肿不疼,灸亦不痛,阴證尤当速用,不必迟延,此为移深居浅之大法也。

《看法》

初起顶高根活,色红皮薄,作疼焮热,肿不开散者,顺。已成无论偏正,疮形献起,疼痛发热,易脓易腐者,顺。已溃脓稠,肉色红活,瘀腐易脱,焮肿渐消,痛减者,顺。溃后腐脱,新肉便生,疮口渐敛,凝结痴脓作痒者,顺。初生一点黄泡,或似疙瘩,不肿不疼,自不知觉者,逆。已成不发高肿亦不焮痛,疮顶软陷,根脚平散者,逆。已溃脓清,肉色紫黑,外皮不腐,内生臭秽?不食者,逆。腐肉虽尽,新肉不生,疮口散大,软陷无神,色败者,逆。

《治法》

初起有头或无头,大痛或不痛,俱隔蒜灸,兼服解毒。已成坚硬发热,焮痛,口乾便秘者,邪在内也,宜泄之。坚肿不痛,发热恶寒,头疼四肢拘急者,兼发表攻里。肿硬日深,形色紫黑,外皮不腐,内脓不溃,宜行拔法。肿强头面焮热,口燥恶心呕吐者,邪在上也,宜清之。焮热肿痛,红色光亮,疼苦有时,内脓胀痛者,急开之。将溃不溃,微热微红,不作腐溃者,脾胃虚也,宜补之。溃后腐肉不脱,脓水清稀,肿痛仍作者,当大养气血。大便多溏,小便短涩,自汗食少,脉细身凉,温中健脾。

《瘰𤻤论》

夫瘰𤻤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又有瘰𤻤筋𤻤痰𤻤之殊。风毒者,外受风寒,縳于经络,其患先寒后热,结核浮肿。热毒者,天时亢热,暑中三阳,或内食膏粱厚味,酿结成患,色红微热,结核坚肿气毒者,四时杀厉之气感冒而成,其患耳项胸腋,骤成肿块令人寒热头眩,项强作痛,瘰𤻤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此不足寒热,其患得于误食虫蚁鼠残不洁之物。又或汗液宿茶陈水混入而餐,其患先小后大,初不觉疼,久方知痛。筋𤻤者,忧愁思虑,暴怒伤肝,盖肝主筋,故令筋缩,结蓄成核,生于项侧筋间,形如棋子坚硬,大小不一,或陷或突,久则虚羸,多生寒热,劳怒则甚。痰𤻤者,饮食冷热不调,饥饱喜怒不常,多致脾气不能传运,遂成痰结,初起如梅如李,生及遍身,久则微红,后必溃破,易于收敛。凡观此證,别其风毒者,散其风,除其毒,如防风解毒汤之类是也。热毒者,清其脾,泻其热连𧄍消毒饮之类是也。气毒者,调其血,和其气,藿香正气散之类是也。瘰𤻤者,散其坚,和其血,散肿溃坚汤之类是也。筋𤻤者,清其肝,解其郁,柴胡清肝汤之类是也。痰𤻤者,豁其痰,行其气,芩连二陈汤之类是也。又有寡妇尼僧,鳏夫庶妾志不得发,思不得遂,积想在心,过伤精力,此劳中所得者,往往有之,最为难治。有此,先养心血,次开郁结,益肾安神,疏肝快膈,如归脾汤益气养荣汤,俱加香附青皮山栀贝母木香之类是也。又男人不宜太阳青筋,潮热咳嗽,自汗盗汗,女人又忌眼内红丝,经闭骨蒸,五心烦热。男妇有此,后必变为痨瘵难治之證。但此体实者,初起可服散肿溃坚攻利之药,得效者十中三四。有不察虚实,尽剂追伐,损伤元气,致成坏病者,十有八九。此非患者之命,自出医人之手。予常治初起成核,服前药未效者,用针刺核内,深入三四分,用冰蛳散撚成条子,插入核内,糊纸封上,待至二七后,核子自然落出,随用红黑二膏搽贴,内服补剂,不久便愈。又常见螌蝥牵牛巴霜大黄追蚀等用往往致其危亡者多矣,切宜戒之。

《看法》

初起,核高肿痛,色红软活,微作寒热,肩项不强者,易。已成,根不坚硬,内无小核相丛,脾健气血不衰者,易。已溃,脓稠,肉色红活,核肿渐消,肩项自便渐敛者,顺。溃后易消易敛,气体平和,胸膈宽利,饮食知味者,顺。未成,形体消瘦,寒热往来,结核顽硬,痰嗽相兼者,险。已成,核坚连续如珠,大小不等项强筋急脉虚者,险。已溃,脓水清稀,肌肉消铄,自汗盗汗,寒热不睡者,逆。溃后阴虚烦躁,作渴泄秘,男子骨蒸,女人经闭,俱逆。

《治法》

初起肿痛,憎寒壮热,四肢拘急,项强头眩者,表散之。肿硬发热,便秘口乾,胸膈不利,恶心脉实,宜利之。膏粱厚味,醇酒积热,湿痰凝结而成,化痰降火,清中。忧思过度,郁怒伤肝,筋缩结核者,宜养血开郁疏肝。房欲劳伤,阴虚,晡热,自汗,欬嗽,形消瘦者,滋肾健脾。失利忘名,怀抱郁结,积想在心,所如不得,乖隔阴阳,虚嗷岁月,所得此者,精血俱伤,先养正气,次治标病,坚而不溃,腐而溃之,溃而不敛,补而敛之,皆活法也。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瘰串
瘰串乃鼠食之物,人不知食之,多生此病。然亦有郁气者,乃易成而不愈也。方用白芍白芥子紫贝天葵茯苓香附当归各三两,人参柴胡各五钱,蒲公英一两,白朮五两,砂仁二钱,各为末,米饭为丸,如细米一半大。每日白滚水送下三钱,日三服,一月即消,二月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