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六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四十一
  小儿食癖门一
  钱乙小儿直诀〈癖〉
  张从政儒门事亲〈小儿肌热〉
  朱震亨平治会萃〈食积〉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腹中有癖 痞结 积痛 积滞 食积冷热 胃气不和虚冷〉
  陶华六书〈伤食〉
  薛氏保婴撮要〈不乳食〉
  龚信古今医鉴〈癖疾论〉
  徐春甫古今医统〈积滞〉
  王肯堂證治准绳〈脾 脾弱多困 宿食 食积寒热 食积痢 积病可医者九 不可医者六 积 乳积 食积 气积 脾中积 惊积 虚中积 实积 痃癖 痞结〉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食气积癖论〉
  方一〈双紫圆 充悦圆 牛黄圆 芒硝紫圆 八岁汤 十五岁汤 牛黄双圆 牛黄𪔀甲圆 芫花圆 真珠圆 𪔀甲圆 𪔀头圆 甘草圆 桂心橘皮汤 地黄圆 半夏圆 马通粟圆 清中解郁汤 丁香化癖散 塌气退黄汤 中满分消丸 消痞丸 雄黄解毒丸 养脾丸 肥儿丸 木香丸 取癖丸 挨癖丸 槟榔丸 北柴胡散 褐丸子 七香丸 圣惠甘遂破结散 进食丸 消积丸 白饼子 白朮散 小沉香丸 芍药甘草汤 观音散 银白散 木香槟榔丸 神芎丸 是斋推气丸 槟榔丸 消食丸 快膈消食丸 香棱丸 五珍丸〉

艺术典第四百六十一卷

医部汇考四百四十一

小儿食癖门一

《宋钱乙小儿直诀》
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下之。盖小儿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于腹中,乍冷乍热,饮水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脾胃虚弱,不能传化水谷,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渐大而成疳矣。
〈注〉按前證或因小儿乳食过多,致伤脾胃,或乳食起居,七情六淫失宜所致。必先调补元气为主,佐以消散之剂,若除之不以渐,则必有颠覆之患。常治食积既去而热不退,或作呕吐少食用五味异功散胁胀少食,善怒泻青,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少食体倦泻黄,用补中益气汤。手足冷加炮姜木香,如不应,佐用四神丸。体瘦潮热口乾,大便不调,用肥儿丸。若兼颈项结核,口齿腐烂,当参前疳条主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小儿肌热
小儿身瘦肌热,面黄腹大,或吐泻腹有青筋,两胁结硬如碗之状,名乳痈癖,俗呼曰妳癖是也。乳痈得之绵帛太厚,乳食伤多,太热则病生肌,太饱则必伤于肠胃。生于肌表者,赤眼丹瘤,疥癣痈疖,眉炼赤白,口疮牙疳宣烂,及寒热往来,此乳母抱不下怀积热熏蒸之故,两手脉浮而数也。伤于肠胃者,吐泻惊疳,哽气腹胀,肌瘦面黄,肚大筋青,喜食泥土,揉鼻窍头发作穗,乳瓣不化,此皆太饱之致然也。久而不愈,则成乳痈,两手脉沉而紧,此其辨也。已上诸證,皆乳母怀抱奉养过度之罪。癖之疾,可以丁香化癖散取过数服,牛黄通膈丸甘露散益黄散等药磨之。如不愈者,有揉癖一法。
咒曰:日精月华助吾手法,敕斩减消驱毒敕摄!
右用法之人,每念一遍,望日取气一口,吹在手心自揉之。如小儿病在左壁上,用法之人亦左手揉之,在右壁上,以右手揉之,亦吹在乳癖上,令母揉之。男孩儿用单日,女孩儿用双日。大忌风雨阴晦产妇孝子见之。用法之时,宜于日中前,晴明好日色则可矣。

《朱震亨平治会萃》食积

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肝只是有馀,肾只是不足。
《明鲁伯嗣学婴童百问》腹中有癖
癖者,血膜包水侧僻于胁旁,时时作痛也。惟癖为能发潮,为能生寒热,故疟家多蓄黄水,日久而复结癖于中脘,寒热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儿脏腑和平,荣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失哺失调,三焦关格,以致水饮停滞,肠胃不能宣通,如冷气搏之,则结聚而成癖,轻者用积滞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仲阳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下之。如不早治则不能食,脾胃虚弱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痞结

痞者,塞也。结者,实也。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荣卫不能流行,脏腑不能宣通,由胀满而致痞结,势使然耳。此实热之證也。时或发为壮热,圣惠甘遂散主之。此药治小儿痞结,虽服汤药时,暂得利而滞实不去,心下坚胀,按之即啼,内有伏热诸候,并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结散气,后宜常服进食丸。

积痛

仲阳云:积痛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而痛自除,宜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胃气不和,用白朮散小沉香丸感应丸治之。又有食积肚痛有热者,芍药甘草汤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姜或加枳实亦效。

积滞

小儿有积滞,面目黄肿,肚热胀痛覆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此皆积滞也。然有乳积食积,须当明辨之。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儿,停滞不化而得之,是为乳积。肚硬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饱过,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为气积。合用木香丸主之,槟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闭者神芎丸妙。甚是斋推气亦佳。冷證下积,五珍丸亦可用。

食积冷热

巢氏云:夫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脉沉者,伤食不化故也。亦有伤乳伤食而身热者,惟肚腹之热尤甚。人之伤积,肚热,粪极臭酸,而夜间有热,伤积之明验,人所未晓也。冷者消食丸,木香丸。夜间有热,天明复凉,乃是伤寒夹食失解故也,当服白饼子,先与微利,次典参苏饮发热,地骨皮饮秦艽散退热而安。有实热者,大柴胡汤去大黄亦可服。《伤寒论》: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其喘而发热者,紫霜丸主之。冷證用进食丸尤佳。亦治食厥,乃四肢逆冷面色青黑是也,或当吐而苏。有痰者温胆汤加减服,痰定而呕自痊。冷證丁香丸可服,白饼子下痰亦可。

胃气不和虚冷

仲阳云:胃气不和,面光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肌瘦虚弱,腹痛,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胃气有实有虚,实者则有痞满内热之證,虚则有呕吐不食之證,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平胃散观音散银白散壮胃之剂,不可缺也。
《明陶华六书》伤食
海藏云:伤食宜以药下之者,当详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遽用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升麻葛根汤,太阳阳明也。惺惺散,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薛氏保婴撮要》不乳食

《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气血腑脏,俱由胃气而生,故东垣之法,一以脾胃为主,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此意也。在小儿虽得乳食,水谷之气未全,尤仗胃气,胃气一虚,则四脏俱失所养矣。故丹溪谓小儿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晃白,目无精光,口中气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疼,此胃气,虚寒之證,用五味异功散或六君子汤主之。若大便不实,兼脾虚也,加乾姜温之。中满不利,脾不运也,加木香开之。喜冷便秘,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凉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补之。禀赋胃气不足,亦用此丸。盖下焦真阳充盛,则上生脾元,自能温蒸水谷矣。

《龚信古今医鉴》癖疾论

天地气运,固有南北之殊,小儿病患,亦有彼此之异。北方小儿患癖疾者,十恒八九,南方小儿患癖疾者,百无二三,是何谓而致之?盖南方水土薄弱,饮食柔软,易于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厚实,面食坚硬,难于运动,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东垣以脾胃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小儿脾胃本自柔脆,脏腑尚且娇嫩,为之母者,多不知调护之法,惟务姑息之爱,不问咸酸甘肥之味,瓜果生冷之物,及粽湿面油腻煎炙之类,诸般稠粘乾硬难化之物,顺其所欲,食之过多,损伤脾胃,脾胃既伤,则不能消化水谷,水谷不化则停滞而痰发,发热既久则耗伤元气,元气虚则不能运动其血,血遂不行而停滞不散,留于胁肋之间,遂成血块,居于皮里膜外,不能动移,始则有如钱大,发热则日渐长,其形如龟如蛇如猪肝肺者,长短大小之不一也。内有血孔贯通,外有血筋盘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与脐相对之间,有动脉之处,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脉,则昼夜循环无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则贯入筋内,由筋入孔,由孔入癖,盖癖得血养而渐长,邪得血助而渐盛,于是正气愈惫而血愈枯矣,发为潮热,以致诸疾,或头出虚汗,或胸前项下跳动,或肚大青筋,毛焦发竖,或面黄肌瘦,四肢乾枯,淹延日久,则毒气发出,变生诸證。有变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变为头面肿大口鼻溃烂者,有变为一切疮毒流脓出血者,有变为肢体浮肿腹胀气喘者,有变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者,有变为痰嗽喘热衄吐下血者,有变为呕吐泻痢脱肛下坠者,有变为心腹疼痛疝气偏坠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变證多端,难以悉举,乃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治之先宜针灸之法以断其根,使血不贯入筋内,则癖无血所养,癖即自败矣。外以膏药贴之,内以汤丸攻之。大抵宜补脾养气以治其本,清热消块以治其标,标本兼济,又当执其权衡,以量儿之壮弱,病之轻重。若壮而轻者,则治标之药,多于治本之剂,若弱而重者,则治本之剂,多于治标之药。大概肥儿丸乌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类,乃半攻半补平和之剂,宜对證选用,于针灸之后,可收十全之功也。医斯疾者,宜详究之!

《徐春甫古今医统》积滞

《活幼心书》云:小儿所患之證,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泡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此为陈积所伤,但有时时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小儿医者,亦惟因其轻重虚实而治之可也。
《王肯堂治證准绳》
脾主困。
实则困睡身热饮水。
虚则吐泻生风。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脾胃虚寒,则面晃白目无精光,口鼻气冷,肌体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黄散,下利用调中丸。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先用益黄散补脾,后用大青膏发散。
脾病见四季皆放馀四脏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赤目黄,五脏相反,随證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实则泄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
虚则泄泻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
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朮甘草汤主之。
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吐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
肾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肝心两脏之虚实,根其源之所起,然后救疗。盖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气盛则鬼气胜,心气亏则脾家生气不足,当用平肝气益心气,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气益心气两药。诊其脉,肝心两脏俱和,则是脾自生之疾,察其虚实而治之。
前證实者,病气实而形气虚也。若面色晃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属寒水侮土,宜用益黄散。若面青唇黯,吐泻,手足并冷,此脾土虚寒,用乾姜理中汤。若面色痿黄,手足不冷,此脾土虚弱,用人参理中汤。若伤风手足并冷,吐痰咳嗽,吐泻腹胀,此脾肺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实脾气,加防风升麻散。外邪若发干寅卯之时,用六君柴胡升麻补脾土,平肝木。然面黄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为顺,面青者,木剋土为逆,当平其所胜,以补元气为善。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朮。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
以苦泻之,黄连。
脾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證,以钱氏益黄散补之。虚则补其母,心乃肺之母,以炒盐补心。脾实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證,以钱氏泻黄散泻之。实则泻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皮泻肺。

脾弱多困

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夫胃阳也,主气,脾阴也,主血。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清气上升,糟粕下降,纳五谷,化津液,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阴阳得此,谓之橐籥。故东垣以脾胃为五脏之根本也。脾气既弱,则健运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已失职,而嗜卧多困所由生焉。法当温补其脾,脾气既旺,则腑脏清阳之气升举,易于运行,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砂仁半夏白朮倍之,姜枣煎服,诚良法也。若脾虚好睡多惊,则是心血虚而火动之,宜安神养血。若因心脾气虚有痰者,宜用人参五味子茯苓以补心气,当归芍药酸枣仁以养心血,橘红半夏以开痰。若因脾肺气虚,胸膈有痰,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胃,胆星天竺丸以化痰涎。若因饮食停滞而作,用四君子汤以益脾土,山楂神曲以消饮食。若因脾虚而好睡,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气,当归芍药以生脾血。芍药须用酒拌炒黄,不则酸寒伤脾,此假热以对假寒也。若乳母饮酒,致儿昏醉好睡者,以乾姜陈皮煎汤解之。不应,用异功散加乾葛即愈矣。脾胃不和,四君子加白朮一倍,姜枣煎。
脾困,四君子加木香砂仁人参各半钱煎。
脾胃虚弱,生气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曲没石子等分为末,入冬瓜子少许同煎。

宿食

伤寒同一发热而伤食者,惟肚腹之热为甚,且粪极酸臭,夜间潮热,尤伤积之明验也。
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神曲麦芽之属,皆腐化之物,昔贤已谓能伤胃中生发之气矣,况进而三棱莪朮乎?况又进而牵牛大黄巴豆乎?脾气一受伤于食,再受伤于药,至于下之而气已脱矣,所存几何?故夫剋食之药,不可多用,下积之药,尤不可不审其證之可下与不得不下而后用也。
钱氏论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食积寒热

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其證至夜发热,天明复凉,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足冷肚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證而兼寒热者,名曰食积寒热。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胀,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后仍痛,按之则止者补之,夹食伤寒者先散之,用参苏饮。热甚便秘者先利之,用大柴胡汤。如无外感,但只伤食不至于甚,保和丸调之。盖脾为至阴之脏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热,热而兼寒,则又见所胜者侮所不胜矣。食未消者消之,则寒热自止,食既消者补之,则寒热自痊。若手足并冷,喜热饮食,此中州虚寒也,宜温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气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间或侵晨泄泻者,脾肾俱虚也,用四神丸。手足并热,作渴饮水者,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大便秘结,用大柴胡汤。手足虽热,口不作渴,大便不实者,用白朮散,仍参腹痛腹胀积痛积滞治之。

食积痢

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物难消化,留而成积,积败为痢,腹肚微痛,先调胃气,次理积,却止痢则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虚养胃,三棱散乌犀丸助脾化积,沉香槟榔丸守中汤进食止痢。仍忌生冷粘腻等物,不致复作。

积病可医者九

面上虚肿是积。积者是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应面,故知是脾积。其脾系土,土无正形,故早晚浮肿不定,多则早浮,其睡则脾不磨,上面作肿,若病后此證,则是虚中积,宜用调脾消积行气等药。
面合地卧是积。何以合地?其受积在脾,是冷积。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属阴,故知伤冷硬食得之,宜下热积气药耳。
腹胀是积,其积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气,才当受积,其气便冷,腹胀满气急,故知在肺。如腹胀先宜调气后转,转后更宜调气。
小便如油是积,其积在小肠。何以知之?其积受于脾,脾当传心,心不受触则入小肠,小肠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肠,则节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发黄是积。是积气伤心,心主血脉,荫遍身毛发,被积气所干则发黄,故知是积。伤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积药,此人必时复发热也。
赤白痢是积,其积在肺,受传大肠及有外伤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后赤,则是外邪。故知肺传大肠,则为赤白痢也,宜取后调气。两眼黄赤睛青是积,其积在肝。何以知之?肝主东方甲乙木,色青,却被积气所干,即黄赤睛青者,眼属五脏,肝是其主,脾若受积,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积若传胆,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凉药退之。遍身虚肿是积,其积不在脏只在腑。何以知之?为其积曾取后被药发动,即不在脏,故出皮肤之间为肿也,只宜下,取虚中积药然后补之。
多泻白粪是积,是受冷积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积在脾,冷滑而泻白粪,故知在脾,宜先转后热药补之。

不可医者六

喘急是肺积。肺主气,其喘急则肺绝,其人当面白全无血色,故不可医也。
面黑是肾积。其人面黑者,是肾绝也,人当不辨好恶,眼直无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热气是荣积。其不医者,是血绝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热气不止耳。
手脚心生疮是卫积。卫者气也,胃气不生,故手足生疮,若卫绝则气不回,只得半日也。
恶心吐乾呕是胃积。何以不医?胃主化食,其胃热则恶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吐呕,面色青黄无血色也。
泻久住又泻是积。咬脾烂,何以知其脾烂?其人当泻白粪,为食不消住了却放粪赤黑而死,即知脾烂不可治。

小儿五积,为脏气不行,蓄积一处不动,故曰积。夫心为伏梁在脐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为痞气在胃口,上横之肝为肥气,在脐之左边,肺为息贲,在脐之右畔,肾为贲豚,在脐下,各有变动,非食之所成,乃气积也。脏属阴,故在一处而不动也。
聚谓六腑之气留聚也。腑属阳,阳气运转不停,故其聚不定一处,发而腹痛。积聚之候,皆面黄瘦劣,嗞啀,不生肌肉,发立,或肌体浮肿,腹急多困,多为水气。虚中积候,凡惊中虚积者,谓因惊取复惊发动是也。所下粪青秽,凡虚中有积者,因伤食而泻又吐如此渐虚,其病未瘥,故曰虚积也。又虚中之积,有积而频频取转,却取转不著,致其积尚伏,故亦曰虚中积。若惊积取下,则粪随惊青,如是食积即粪成块子。凡疳中虚积者,因疳病转泻虚而疳不退,故虚中尔,所取下粪里白色也。
凡婴孩所患积證,如觉一二日,先以百伤饮发表,次当归散水姜煎服,温动积滞,方下。乌犀丸六圣丸重与宽利,后用匀气散调补。
凡有积滞,须辨虚实。况孩儿虚瘦长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论也。予今之法,实者可服进食丸,虚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儿丸。
初患元气未损之时,或腹胀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饼子或木香槟榔丸下之,下后以白朮散或五味异功散和之。渴加乾葛,吐加半夏。下而热不退,或作呕作泻,饮食不思,此脾胃俱伤也,用六君子汤。手足指冷,喜饮热汤,此脾胃虚寒也,前方加炮姜木香。面色黄白,目无精光,脾肺俱虚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痢下重,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发热晡热,或泻未已,脾气下陷也,潮热口渴,大便不调,欲变疳證也,并用补中益气汤,佐以肥儿丸。《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必以调脾为主,而以消导佐之,古人所谓养正积自除正此意也。

乳积

其候但是吐下,乳来有馊臭气,因啼叫未已,遽与乳吃,停滞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调胃,后下牛黄丸取下妳积,后下匀气散。常服健脾散即愈。乳癖之候,面色青黄,发渴壮热,吐乳多睡,口内生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由乳母食饮无常,醉饱过度,便即乳儿。或乳母偏卧一向,乳儿不能回转,儿亦睡著,乳滞偏于胁下,因兹结聚成块而痛者是也。

食积

肚硬而热于他处,或泻或呕,因饮食过饱,饱后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黄丸取积,后用匀气散调理,常服万灵丸即愈。

气积

其候面色黄白,不进食,腹痛,夭矫啼叫,痢如蟹渤,此因荣卫不和,二气乖忤,日久得之。
茅先生用万灵丸匀气散醒脾散健脾散之类,相夹调理。
《秘录》云:治小儿气癖,取三棱针作羹粥,以米面为之,与乳母食之。治小儿十岁以下,及新生百日,无问痫热无辜痃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脾中积

面黄如土色,或面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才食便言,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此因先食硬物或冷物,所伤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取下脾中积,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常服健脾散万灵丸即愈。

惊积

有时时泻清水如生米汁,是受伤而复有积,烦闷啾唧,常以生嗔,名为惊积,先解惊,后理积。解惊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积三棱散或乌犀丸,及三解散炒神曲生姜煎汤调服。醒脾散沉香槟榔丸宁惊化积,壮气和胃。仍节冷乳,自然平治。

虚中积

其候浑身微热,不思饮食,昏昧神缓,抱著一似睡未觉,肚热足冷者,多因吐泻大病及攻击之后而得。此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积,后用匀气醒脾散调理,常服万灵丸保童丸即愈。

实积

其候大便不通,风毒疮疖,喉闭咋腮,咽中涎响,茅先生先用夺命散吐下热涎,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常服牛黄膏天竺黄散镇心丸即愈。

痃癖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五个月日上至七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如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数类。在左胁下痛者名痃气,在右胁下痛者名癖气,下蓬莪朮散夹健脾饮与服即愈。如见面黑眼直视泻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进食者死。
钱氏论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或喘嗽,与潮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热发,故引饮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仁斋曰:癖者血膜包水侧僻于胁旁,时时作痛也。惟癖为能发潮,为能生寒热,故疟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复结癖,寒热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儿脏腑和平,荣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哺失调,三焦关隔,以致水饮停滞,肠胃不能宣通,如冷气搏之,则结聚而成癖。轻者用导滞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
曾氏曰:婴儿始生,禀赋未完,失于襁褓之不谨,乳哺之不节,外为六淫侵袭,内因五脏气虚,冷积久停于脾,不能剋化,结成癖块,突于胁下或左或右,其疾皆因积滞蕴作,致有寒热,或腹肚疼痛,或昼凉夜热。治疗之法;气实者亦须温正胃气,后用乌犀丸或水晶丹下之。如过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尽,方投补益之剂。气虚者先与调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饮食进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虚甚,用三棱散化癖丸渐消之,顺适阴阳,以平为期。然先补后泻,行迎夺之法,则取去陈寒冷积,若面黄唇白,发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但徐徐用药,消化调理为上。若儿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饮使药从乳过,亦少助也。

痞结

此痞在腹内,与心下之痞不同,宜常服进食丸。按进食丸有巴豆,岂宜常服?甘遂有大毒,泻水如决江河,非十分壮实,十分危急十分水气,三者俱备,未可轻用,今以为痞结主方谬矣。
痞癖既久,饮食减少,脾气心虚,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气为主,使养正则积自除。若欲直攻其结,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损其脾土,脾土既亏,必变證百出矣。当参各类及随见證而主治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食气积癖论

小儿积聚癖症者,其證不同。积聚乃气之所致,不可轻治。脾胃既已虚冷,饮食先已不化,乳哺再稍失其宜,便乃成伤也。其候身体壮热,口中气温,面黄腹胀,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喜睡,四肢垂亸,畏食壮热,大便酸臭,或为吐泻,水谷不消,须宜稳药剋化,不可便行駃药取转,小儿气实脾胃壮者,化之有渐,若气怯脾胃弱者,但稍失调养,便成伤也。
方一双紫圆《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身热头痛,饮食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今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差駃病重者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是赤丸也。

巴豆霜, 蕤核仁,各十八铢。 麦门冬十铢,
甘草五铢, 甘遂, 朱砂飞,各二铢。 牡蛎,
蜡,各八铢。
右八味,以熟汤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内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
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充悦圆

治小儿胎中宿热,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乳哺不为肌肤,心腹痞满,萎黄瘦瘠,四肢痿躄缭,服之可令充悦。

芍药, 柴胡,各二两。 大黄, 人参,各一两。
乾姜如热以枳实代, 甘草,各半两。 𪔀甲,茯苓,各一两半。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岁已上乳服三丸,七岁儿服十丸,日二。

牛黄圆

治小儿宿乳不消,腹痛惊啼。

真牛黄三铢, 附子二枚, 真珠, 巴豆霜,
杏仁,各一两。
右五味,捣附子真珠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内药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药成,若乾入少蜜足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完出为度。
硭硝紫圆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欲食,消瘦。

硭硝, 大黄,各四两。 半夏, 甘遂,各二两。
代赭一两, 巴豆二百枚, 杏仁一百二十枚。
右七味为末,别捣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内药末捣三千杵,令相和合,强者内少蜜,百日儿服如胡豆一丸,过百日至一岁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节度,当候儿大便中药出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八岁汤

治八岁已上,儿热结痰实,不能食,自下。

白芍药, 栀子仁, 知母, 生大黄,各二两。
柴胡二两六铢, 升麻, 黄芩, 黄连,各二两半。竹叶切一升半, 桔梗一两半, 细辛十五铢。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分,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岁儿为三服。
一方有枳实杏仁各一两半,无桔梗黄连。

十五岁汤

治小儿十五已下,热结多痰,饮食减。

大黄, 柴胡, 黄芩,各三两。 枳实一两十八铢,川升麻, 赤芍药, 知母, 栀子仁,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 杏仁二两, 竹叶切一升半。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岁至十五者分三服。

牛黄双圆

治小儿结实,乳食不消,心腹痛。

牛黄, 太山甘遂,各半两。 真珍六铢, 杏仁,芍药, 黄芩,各一两。 巴豆十八铢。
右七味为末,蜜丸,一岁儿饮服如麻子二丸,但随儿大小加减之。

牛黄𪔀甲圆

治小儿癖实壮热,食不消化,中恶忤气。

牛黄, 厚朴, 桂心, 芍药, 乾姜,各半两。
茯苓, 麦曲, 柴胡, 大黄, 𪔀甲, 枳实,芎藭,各一两。
右十二味为末,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芫花圆

治小儿心下痞,痰癖结聚,腹大胀满,身体壮热,不欲哺乳。

芫花, 黄芩,各一两。 大黄, 雄黄,各二半两。
右四味为末,蜜和更捣一千杵,三岁儿至一岁已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内儿喉中,令母与乳。若长服消病者,当以意消息与服之,与乳哺相避。

真珠圆

治小儿痰实结聚,宿癖羸露,不能饮食。

真珠半两, 麦门冬一两, 蕤核仁二百枚,
巴豆四十枚。
右四味为末,蜜丸,期岁儿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儿服如麻子二丸,渐增以知为度,当下赤黄白黑葵汁勿绝,药病尽下自止。久服,使小儿肥白,已试验。

𪔀甲圆

治少小腹中结坚,胁下有疹,手足烦热。

𪔀甲, 芍药, 大黄,各三十铢。 茯苓, 柴胡,乾姜,各二十四铢。 桂心六铢, 䗪虫瓦炙,蛴螬,各二十枚。
右九味为末,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渐渐加之,以知
为度。

𪔀头圆

治小儿痞气,胁下腹中有积聚坚痛。

𪔀头炙一枚, 甘皮半两, 虻虫, 䗪虫俱炙,桃仁,各十八铢。
右五味为末,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黄十八铢,以知为度。

甘草圆

治小儿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

甘草五两。
右为末,蜜丸,一岁儿如小豆十丸,日三服,尽即更合。

桂心橘皮汤

治小儿五六日不食,气逆。

桂心, 人参,各半两。 橘皮, 薤, 黍米。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地黄圆

治少小胃气不调,不嗜食,生肌肉。

乾地黄, 大黄,各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当归, 柴胡, 杏仁,各半两。
右六味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

半夏圆

治小儿暴腹满欲死。

半夏随多少微火炮之。
捣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马通粟圆

治少小胁下有气,内痛喘逆,气息难,往来寒热,羸瘦不食。

马通中粟十八铢, 杏仁, 紫苏, 细辛,各半两。五味子, 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各六铢。
右九味为末,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不知加至二十丸。
 清中解郁汤《直诀方》 治脾气虚弱,饮食停滞,郁热生痰,或身发赤晕。白朮炒, 茯苓, 陈皮, 山栀仁炒, 山楂,
神曲炒, 麦芽炒, 川芎, 桔梗, 炙草,各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水煎。

丁香化癖散《儒门事亲》

治小儿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舶上硫黄,已上各二钱。
硇砂半钱, 轻粉少许。
右研细末,每见一岁服半钱,男病女乳调,女病男乳调,出下黑粪为度,后用通膈丸泄之。

塌气退黄汤《兰室秘藏》下同〉

一名茯苓渗湿汤,治小儿面色痿黄,腹满胀,食不能下。

白朮, 柴胡,各半分。 川升麻一分, 桂枝,
麻黄炒, 吴茱萸, 厚朴, 羌活, 草豆蔻,
神曲, 苍朮, 泽泻, 白茯苓, 猪苓, 黄檗,橘红,各二分。 青皮, 黄连,各五分。 杏仁二个。
右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

中满分消丸

枳实, 黄连, 厚朴,各五分。 生姜, 姜黄,
猪苓,各一钱。 橘皮, 甘草, 白朮,各一钱半。砂仁, 泽泻, 茯苓,各三钱。 半夏曲四钱,
黄芩一两二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下。

消痞丸

黄连五钱, 黄芩二钱, 厚朴七分, 姜黄五分,乾生姜, 人参,各四分。 甘草三分, 枳实二分,橘皮一分。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随乳下。

雄黄解毒丸《片玉心书》下同〉

下痰去热,追虫打积。

雄黄一钱另研, 郁金三钱, 巴豆霜二钱。
共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
痰涎壅甚竹叶汤下。
积痛茴香汤下。
缠喉风,滚白水化开吐痰。
虫痛苦楝子根白皮汤下,先以鸡卵油煎空心时令儿闻之,然后服药,必要上半月,谓其虫之头向上故也。

养脾丸

治小儿脾胃虚弱,不思乳食,伤食癖积,面色黄,呕吐泻泄,腹痛膨胀,并皆治之。

苍朮制, 陈皮,各五钱。 缩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各二钱。 厚朴, 神曲, 麦芽炒,各三钱。
共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饮下。
脾胃虚弱,米汤下。
呕吐,煨姜汤下。
食积,山楂汤下。腹痛,茴香汤下。
肿胀,萝卜汤下。
寒泄,姜枣汤下。

肥儿丸《育婴家秘》下同〉

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素强健,偶因伤食成积而瘦,或因火病之后而瘦者,宜服之。

人参, 白朮,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钱半。
甘草炙, 木香, 缩砂仁, 青皮, 神曲炒,
史君子肉,各一钱。 山药, 莲肉去心,各二钱。桔梗一钱,
共为细末,荷叶浸汤,煮粳米粉为丸,米饮下,此参苓白朮散加减,以治疳病将成之圣药也。
腹中有癖者,加三棱莪朮,各煨九肋𪔀甲醋炙,各一钱半。
有热者,加北柴胡二钱,黄芩黄连芦荟,乾烧存性,各一钱半。
瘦太甚者,加当归川芎,各二钱。
泄泻者,加肉豆蔻面包煨诃子肉,各一钱。
疳瘦食少者,去麦芽神曲。

木香丸《婴童百问》下同〉

治吐乳泻乳,其气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热渴吐泻,由饮食无度,过饱即睡,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是为气积。疟后肚内结癖成块。

木香, 蓬朮, 砂仁, 青皮去穰, 朱砂研细,代赭石, 大丁香,各一钱。 巴豆去油二钱。
右为细末,和匀,飞白面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伤乳汁下,食伤米饮下。

取癖丸

治小儿癖块大痛,用之如应。

甘遂, 芫花俱微炒, 黑牵牛半炒半生取末,辣桂, 蓬朮, 青皮去穰, 木香, 桃仁炒,五灵脂,各二钱。 巴豆去油一钱。
右为末,研和十分细嫩,飞白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汤灌下,泄后冷粥补,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谷症,腹中块痛。

青皮, 木香, 代赭石火煅酢淬研极细末,蓬朮, 生地黄,各三钱。 巴豆压去油一钱。
右为细末,酢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姜汤下。

槟榔丸

治小儿伤食得之,痛刺胁肋,心胸烦闷,饮食不下,吐逆恶心,久不医治,渐成痞癖。

青皮五钱去穰,巴豆三十粒去壳,同炒去巴豆。陈米半合,炒法亦用巴豆同青皮。 槟榔五钱,木香面裹煨三钱。
右为细末,蒸饼丸如黍米大,用米饮,食前服。丸数多少,量儿大小虚实加减。

北柴胡散

治小儿因伤血得之,胸膈郁闷,痛引小腹,时或攻筑,上抢心胸,渐成瘕结之證。

人参, 北柴胡, 广木香, 枳壳, 京三棱,
槟榔,各三钱。
右为细末,陈皮煎汤调,食远服。

褐丸子

治小儿因伤气得之,心腹膨胀,肚大胁痛,面黄肌瘦,倦怠无力,久而不治,渐成痞块。

陈皮, 青皮, 三棱, 萝卜子炒, 莪朮,各五钱。木香, 胡椒,各一钱。 黑丑炒取头末三钱。
右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生姜三片,泡汤送下二三十丸。

七香丸

治小儿因伤积得之,其證如肠澼之疾,便利无度,滑不成粪,似痢非痢,结成癖块。

丁香, 木香, 大茴炒,各一钱半。 枳壳, 三棱,青皮, 莪朮同巴豆七粒炒赤色,去巴豆各一钱。
右为细末,煮糊丸如黍米大,每用三十丸,米饮空心服。

圣惠甘遂破结散

治小儿心胸痞结,蕴聚痰水,虽服汤药,暂利而滞实不去,心下坚胀,按之辄啼,内有伏热所结。

甘遂面裹煨令黄色二钱半, 青皮, 黄芩,
川大黄煨,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和服,量大小加减,得通利即止。后以冷粥补之。

进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胀满,壮热喘粗,呕吐痰逆,腹鸣泄泻,米谷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后重,及食症乳癖,痃气痞结,并皆治之。小儿胸膈热实,腹内有留饮,致令荣卫痞塞,脏腑之气不得宣通,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或壮热,凡有此疾,当疏利大便,破结散气,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钱, 朱砂飞五钱, 枳壳炒五钱,
当归泔浸炒,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各三钱。木香五钱, 麝少许。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一丸,米饮下,更量虚实加减,食后服,治食积发热,羸瘦肚大,青筋疳积,肚疼哺露。

消积丸

治乳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粒, 史君子五个,
乌梅三个。
右为末,烂饭丸麻子大,加巴豆三粒,去尽油同丸,每服三丸,陈皮汤下。

白饼子

治小儿夹食伤寒,其證发热呕吐,亦有肚疼者,嗳气辨得分晓,先用此药,一服推下食积,却用平和药发散调治,如惺惺散加减参苏饮,皆可服,却不可服冷药。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细如泥。
右三味,捣罗为末,入巴豆霜,次入轻粉,又研匀,却入馀药末,令匀,糯米饮丸,如菉豆大,量小儿壮瘦虚实用药。三岁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苏汤空心下,忌热物。若三五岁儿壮实者,不以此拘,加至三十丸,以利为度。
一方加白附子一钱。

白朮散

治泻渴兼吐泻。

人参二钱半, 白茯苓, 白朮, 藿香叶,各半两。木香二钱, 甘草一钱, 乾葛半两渴者加一两。
右剉散水煎。
发热甚渴者去木香。
肚痛加白芍药。

小沉香丸

和中顺气,嗜食消痰。

砂仁煨, 蓬朮煨,各四钱。 香附米炒一两,
真沉香六钱, 甘松三两六钱, 益智仁炒,
炙草,各一两半。 舶上丁香皮二两四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后温生姜汤下,或嚼破更妙。

芍药甘草汤

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烦数,微恶寒,脚挛急拘疼,及治肚腹胸胁大痛。

白芍药炒五两, 甘草一两。
右剉散,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观音散

石莲肉, 人参, 神曲炒,各三钱。 白茯苓二钱,甘草炙, 木香, 绵黄芪炙, 白扁豆炒去皮,白朮,各一钱。
右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空心温服。

银白散

止吐泻,壮胃气,治粪青。

糯米, 扁豆,各二两。 藿香, 白朮土炒,各一两。丁香二钱, 甘草炙三钱。
右为末,紫苏米饮调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加炮白附全蠍木香石莲姜煎服。

木香槟榔丸

疏导三焦,宽利胸膈,破痰逐饮,通润大肠。

郁李仁, 皂角醋炙, 半夏曲, 枳壳麸炒,青皮, 杏仁面炒, 木香不见火, 槟榔,各一钱。
右为细末,别用皂角四两,用浆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儿服可丸如菉豆大,食后生姜汤送下。

神芎丸

治风热壅滞,头目昏眩,口舌生疮,牙齿疳蚀,或遍身疮疥,咬牙,惊惕,怔忡,烦躁多渴,或大小便涩滞,或积热腹满,惊风潮搐,并皆治之。

生大黄, 黄芩,各二两。 生牵牛头末三两,
滑石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温水下。
一方加蒲黄,止血證亦用。

是斋推气丸

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胸膈胀满,大便闭涩,小便赤少。
大黄, 陈皮, 槟榔, 枳实小者去穰, 黄芩,
黑牵牛,各等分。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菉豆大,临卧温熟水下二三十丸,量虚实加减。

槟榔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胸膈痞闷,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萝卜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两。 黑牵牛半两微炒。
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消食丸

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 陈皮, 三棱, 蓬朮, 神曲炒, 麦芽炒,香附泔浸一宿炒, 枳壳, 槟榔, 乌梅,各五钱。丁香二钱五分。
右为末,面糊丸如菉豆大,食后紫苏汤送下二三十丸。

快膈消食丸

治小儿宿食停滞,腹胀疼痛。

三棱煨, 蓬莪朮煨, 拣缩砂去壳, 橘皮去白,神曲炒, 麦芽炒,各五钱。 香附子炒一钱。
右为细末,蒸饼丸如黍米大,生姜煎汤或白汤,或将饼子磨,食远服。
一方加制枳壳。

香棱丸

治小儿积气发热,肚腹膨胀,肢体瘦弱,饮食不滋肌肤。

木香, 丁香, 槟榔去脐, 枳壳炒, 甘松,
史君子去壳, 神曲炒, 麦芽炒,各二钱半。
三棱煨, 莪朮, 青皮, 陈皮, 香附炒,各五钱。胡黄连一钱。
右为细末,蒸饼丸如黍米大,用米饮,食远服。

五珍丸

治酒食积通用。

青皮, 乾姜烧存性, 蓬朮, 五灵脂,各一两。巴豆去半油一钱。
右为末,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