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五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三十八
  目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生气通天论 评热病论 风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六论 诊要经终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脉度篇 癫狂篇 热病篇 师传篇 决气篇 五癃津液别篇 五阅五使篇 论疾诊尺篇 卫气行篇 大惑论 海论〉
  扁鹊难经〈目盲 目瞑〉
  张机金匮要略〈目瞑 目黯 目眩 目赤 目泣 目晕黄 目不识人 直视不能眴 目如脱 目肿〉
  华佗中藏经〈察目色以辨死候〉
  王叔和脉诀〈目病脉 察目色以辨病之生死〉
  孙思邈千金方〈病因并治法〉
  杨士瀛直指方〈眼属五脏 目为肝之外候 风热 眼胞合 目生瞖 偷针 服眼药法〉
  严用和济生方〈目病论治〉
  窦汉卿疮疡全书〈上下眼丹 漏睛疮〉
  刘完素六书〈眼论 目泣 目黄 风眼寒證 目盲 目瞑 论目昏赤肿瞖膜皆属于热 论目分表里易治难治辨〉
  成无己明理论〈目直视〉
  张从政儒门事亲〈风冲泣下 目疾出血最急〉

艺术典第一百五十八卷

医部汇考一百三十八

目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注〉天之五方五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肝之精气开窍于目,而复通乎天气,是天气通乎人而人气通乎天也,其阴精内藏于五脏。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注〉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秋冬阳气收藏,夏则阳气外出,故益虚而煎厥也。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伤则坏其腑,故阴寒精出而不可止也。

《评热病论》

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注〉水邪乘腹,伤胃而及脾,故微肿见于目下也。

《风论》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注〉血脉生于阳明胃腑,如风伤阳明,邪正之气并入于胃,则循脉而上至于目,盖诸脉皆系于目也。其病各因人肥瘦,而有热中寒中之分。

《气交变大论》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水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
〈注〉诸庚之岁,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肝开窍于目,故目痛眦疡。

《五常政大论》

赫曦之纪,其病疮疡,血流狂妄目赤。
〈注〉岁火太过,是谓赫曦,疮疡血流,狂妄目赤,皆火热之为病也。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目赤。
〈注〉皆肝木之为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之发,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目四肢,䐜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注〉此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戊辰、戊戌岁,太徵火运而上临太阳;癸丑癸未岁,少徵火运而太阳在泉则火气郁矣。痈肿诸證,皆火热盛而精血伤也。少气者,火为气之贼也。瞀闷肺气病也。火甚精伤故善暴死。
《至真要大论》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䪼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
〈注〉少阴在泉,卯酉岁也。目瞑者,热甚阴虚,畏阳光也。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欬,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乾、面尘、腰痛,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伤。
〈注〉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肝血伤而不能荣于目,故目昧眦伤。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乾。
〈注〉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气反从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阳运居于中,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故面赤目黄,善噫嗌乾。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铄,少腹痛,下沃赤白。帝曰:六气之复奈何?岐伯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惊瘛欬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欬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注〉少阳之气,含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三焦之脉,上入耳中,络目锐眦,故淫上而为耳痛目赤,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枯燥燔爇,惊瘛欬衄,热乘心肺也,便数憎风,表里皆热也;面如浮埃,面微有尘也。手足少阳之脉,皆上系于目,故目乃瞤瘛。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
〈注〉少阴司天二之气,乃厥阴风木,目瞑诸證,厥阴之气胜也。

《诊要经终论》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注〉戴眼、目上视也。反折、背反张也。瘈疭、手足屈伸也。阳气者,柔则养筋,太阳之经气已绝,是以筋脉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牵引也。手太阳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绝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脱,则血内亡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注〉手足少阳经脉,皆循于耳,经气绝故耳聋。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系绝、目绝系也,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而死。青者甲木之气外脱,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斜,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已绝,而无柔和之象,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外绝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注〉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血气,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主于手少阴心,朝于手太阴肺。精阳气者心肾神精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注〉骨痿坐不起,热伤肾气也;目无所见,热伤骨精也。

《经脉篇》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
〈注〉津液竭,则火热盛,故目黄口乾、鼽衄喉痹诸證,皆大肠经脉所循之部分病也。

心手少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心系上系于目,心火盛,故目黄。臑臂掌中,皆心脉所循之部分,心病而外及于经脉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耳聋目黄颊肿诸證,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
〈注〉冲头痛、目似脱诸證,病在太阳之气也。目黄泪出,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心中热,甚则憺憺大动,面亦目黄,喜笑不休。
〈注〉心中热诸證,经气之为病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等證,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注〉头痛诸證,乃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一日半死矣。
〈注〉心系上系于目系,目系转者,心气将绝也。火之精为神,水之精为志,神生于精,火生于水,故志死而神先绝也。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于天地始生之数也。

《脉度篇》

蹻脉气不荣,则目不合。
〈注〉谓流溢于脉外之气不荣于目也。

《癫狂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注〉眦谓四际睑睫之本也。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
〈注〉心肾水火之气,上下相济,肾气少,则心气亦虚矣。心肾气虚,是以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虚气之所发也。

《热病篇》

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注〉此内热甚而外内不清也。

《师传篇》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注〉肝乃将军之官,故主为将。坚固者,五脏之有坚脆也。

目下果大,其胆乃横。
〈注〉目乃肝之窍,故目下以候胆。

《决气篇》

气脱者目不明。
〈注〉目之精明五色者,气之华,故气脱则目不明。

《五癃津液别篇》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精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注〉心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耳目者,上之空窍,津液之所注也。将、相、卫者,为君主之臣使也。肾主外者,肾主藏津液,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心悲气并者,心悲则脏腑之气皆上并于心,听令于君主也。气并于心,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乃心之盖也。肺举则液上溢,肺主气而水随气行也。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下则为欬,上则泣出矣。

《五阅五使篇》

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眦青。
〈注〉官之为言司也,言阅所司之色,则知其脏之病矣。

《论疾诊尺篇》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注〉足太阳之脉起于两目,而下出于颈项,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太阳之气,运行于肤表,此水随气而溢于皮肤之间,故目窠微肿,颈脉动而肤胀欬者,水留于皮毛而动其肺气也。风水者,因外受于风,风行而水涣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注〉此以目色而候五脏之血气也。五脏之血气行于脉中,而变见于寸口,五脏之血气变见于色而出于目中,盖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也。前节视目窠以知皮肤之水,此节视目色以知五脏之阴,皆从外以知内也。黄色不可名者,色黄而有黑、白、青、赤之间色也。病在胸中者,五脏之气皆从内膈而出,故所见之色若是。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注〉太阳为目上纲,故目脉从上下者,主太阳病。阳明为目下纲,故从下上者,主阳明病。少阳之脉循
目锐眦,故从外走内者,主少阳病。上节视目色以知五脏之阴,此诊目脉以知三阳之气,夫色为阳脉,为阴,此阴阳之变换也。

《卫气行篇》

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则气行于阴,而复合于目。
〈注〉平旦气出于阳,而目张,暮则气入于阴而目瞑。

《大惑论》

帝曰:予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予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睛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注〉清冷之台,东苑之台名也。惑、眩乱也。精、精明也。窠、藏也。眼者瞳子黑白之总名也。骨之精为瞳子肾之精也,筋之精为黑眼,肝之精也。血之精为络,心之精也。窠气之精为白眼,肺之精也。约束者,目之上下纲,肌肉之精为拘束脾之精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心主包络之精也。包络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是诸脉皆上系于目会于脑,出于项,此脉系从下而上,从前而后也。若邪中于项,则随眼系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者,其精为邪所中,则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精散则视岐而见两物矣。夫心藏神,肾藏志,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此五脏所藏之神志也。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相合传于目而睛明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心之荣也,故目乃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乱而不转,则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注〉髓海不足,则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

《扁鹊·难经》目盲

《二十难》曰: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目瞑

《二十四难》曰: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目瞑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目黯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圆主之。

目眩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目赤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目泣

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目晕黄

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目不识人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直视不能眴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目如脱

欬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目肿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华佗·中藏经》察目色以辨死候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面青目黑者死。面白目黑者十日死。面赤眼黄即时死。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面黑直视者死。面青目白者死,面黄目白者死。面目俱白者死。面目青黑者死。阴阳俱绝目眶陷者死。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心绝于肾,肩息回盼目直者一日死。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时死。
《晋·王叔和·脉诀》目病脉
三部俱弦肝有馀,目中疼痛苦痃虚。怒气满胸常欲叫,瞖蒙瞳子泪如珠。肝耎并弦本没邪,紧因筋急有些些。细看浮大更兼实,赤痛昏昏似物遮,溢关过寸口相应,目眩头重与筋疼。芤时眼暗或吐血,四肢瘫痪不能行。涩则缘虚血散之,肋胀胁满自应知。滑因肝热连头目,紧实弦沉痃癖基,微弱浮散气作难,目暗生花不耐看。三部俱浮肺脏风,鼻中多水唾稠浓。壮热恶寒皮肉痛,嗓乾双目泪酸疼。
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肠癖常瞑目。

察目色以辨病之生死

欲愈之病目眦黄,眼胞忽陷定知亡。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难当。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衮其身。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面赤目青众恶伤,荣卫不通立须亡。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面青目黄中时死,馀候须看两日强。目无精光齿龈黑,面白目黑亦灾殃。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
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却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唐·孙思邈·千金方》《病因并治法》
凡人年四十五已后,渐觉眼暗,至六十已后,还渐目明。治之法五十已前可服泻肝汤,五十已后不可泻肝。目中有疾,可傅石胆散等药,无病不可辄傅,但补肝而已。目病肝中有风热,令人眼昏暗者,当灸肝腧,及服除风汤圆散数十剂当愈。
生食五辛 接热饮食 熟餐面食 饮酒不已房室无节 极目远视 数看日月 夜视星火夜读细书 月下看书 抄写多年 雕镂细作博奕不休 久处烟火 泣泪过多 刺头出血多右十六件并是丧明之本,养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驰骋畋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亦是伤目之媒也。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欤?凡人少时不自将慎,年至四十即渐昏暗,若能依此慎护,可得白首无他,所以人年四十已去,常须瞑目勿顾他视,非有要事不宜辄开,此一术慎护之极也。其读书、博奕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若欲治之,非二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徒自泻肝及作诸治,终是无效。人有风疹,必多眼昏,先攻其风,其暗自愈。
鼻洞者浊下不止,传为鼽瞢,瞑目,得之气厥。足阳明有侠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馀,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阳交于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绝则瞑目。
《宋·杨士瀛·直指方》眼属五脏
首尾赤眦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胞属脾,而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

目为肝之外候

目者肝之外候,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母相合,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运眩。心者神之舍,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盖心主血,肝藏血,血能生热,凡热冲发于眼,皆当清心凉肝。

风热

风肿则软,热肿则硬,乌轮突起,里热刺痛为热眼。大凡眼患多生于热,治法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先。

眼胞合

热气蓄聚而伤胞,所以胞合,宜羚羊角散洗眼汤。
自生瞖
凡瞖起于肺家受热,轻则矇胧重则生瞖。虽瞖自热生,然治法先退瞖而后退热者,谓热极生瞖,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冰而瞖不能去矣。

偷针

脾间积热,兼宿食不消,则生偷针。秦皮剉和砂糖煎水,调大黄末一钱服,利之即消。

《服眼药法》

凡补肾治眼之药,必须于五更初肾气开未言语前服之,乃效。

《严用和·济生方》《目病论治》

《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属肾,筋之精为黑眼,属肝,血之精为络,裹属心,气之精为白睛,属肺,肉之精为约束,属脾。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由此观之,人能善自调摄,养气存神,安心惜视,然后心气通畅,肝气和平,精气上注于目,则目不致有疾矣。倘将养失宜,六淫外伤,七情内郁,嗜欲不节,饮食无度,彻夜奕博,热啖煎炙,久视勤书,忧郁悲泣,皆能病目。目之为病,睛之色赤者病在心,色白者病在肺,色青者病在肝,色黄者病在脾,色黑者病在肾,方论载有五轮八廓,内障外障,青盲雀盲,倒睫拳毛,努肉攀睛,风沿烂眼,能近视不能远视,能远视不能近视等證,兹不及备叙,治之之法,须洞察形證,细究根源,自无失误。病眼之人切忌当风看日,喜怒房劳,饮酒食热,惟当宽缓情性,谨慎调护,自无不痊矣。

《窦汉卿·疮疡全书》上下眼丹

此毒受在心肝,气毒上攻,壅而聚此。丹毒当用清心流气饮治之,兼服黄连败毒丸,外敷搽药。

漏睛疮

夫漏睛疮者,肝脏毒气,小肠邪风,外攻肾端,灌于瞳人,初生疼痒,渐成脓水,其色如疳,日久睛昏,气败肝绝,难救之證,慎之慎之!宜先服黄芪、当归、川芎、生地、白芍、黄芩、薄荷、荆芥、连𧄍、白芷、升麻、桔梗、天花粉之类,次用黄连、地骨皮、当归煎汤,温洗。治方关要,惟补肾宣肝为急,不可轻视也。
《金·刘完素·六书》《眼论》
《素问》云:目得血而能视,手得血而能握,其證足厥阴之经络所主也,肝脏若受虚而即补肾,实而即泻心。夫人之眼目者,似天地之日月也,若人无双目,岂能辨别贤愚?天无日月,万物安能照耀?是以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外应肝,候肝脏,虚而风邪郁,风邪郁而热蕴,冲火炎上行,故攻目昏,渗涩疼痛,赤丝皆发。荣卫实,则能视,荣卫虚,则昏暗,凡人多餐热物,或嗜食五辛,坐湿当风,凌寒冒暑,将息失度者,皆丧目之源也。

目泣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上目,皆津液所生为泣也。

目黄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目眦,肥人气不外泄,为热中,目黄之病也。

风眼寒證

风入系头则血脉凝滞,不能上下,通流于目,令风寒客之,为风眼寒也。

目盲

阳气烦劳积于夏,令人热厥,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人参散主之。

目瞑

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于脑,阳络溢血,妄行在鼻窍,则衄蔑目瞑者,定命散主之。

《论目昏赤肿瞖膜皆属于热》

目眛不明,目赤肿痛,瞖膜眦疡,皆为热也。及目瞑,俗谓之眼黑,亦为热也,然平白日无所见者,热气郁之甚也。或言目眛为肝肾虚冷者,误也,是以妄谓肝主于目,肾主瞳子,故妄言目眛为虚而冷也。然肾水冬阴也,虚则当热,肝木春阳也,虚则当冷,肾阴肝阳,岂能同虚而为冷者欤?或通言肝肾之中,阴实阳虚而无由目眛也,俗妄谓肝肾之气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不知经言热甚目瞑眼黑也,岂由寒尔?又如仲景言伤寒病热极,则不识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元府者,谓元微府也,然元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夫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故元阳子《解清静经》曰:大道无形,非气不足以长养万物,由是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气不有。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元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故知热郁于目,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元府闭小也。隔缣视物之象也,或视如蝇翼者,元府有所闭合者也,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甚而发之于目,亢则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气液昧之,以其至近,故虽视而亦见如黑花也。及冲风泣而目暗者,由热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经言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气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气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肿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而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于目也,阳气内守于睛,是火气燔目,故见风泣下。

《论目分表里易治难治辨》

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除风散热者,泻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妇人熟乾地黄丸是也。或有体肥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者,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气浊上行也,重则为痰厥,亦能损目,常使胸中气清,无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药多而损气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欲视物,此目少血之验也,熟乾地黄丸,消风散、定志丸,相须而养之。或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此谓之肾气弱也,宜补肾水,驻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谓眼居诸阳交之会也,而阴反闭之,此风邪内满当有不测之疾也。瞖膜者风热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表也。瞖膜已生在表明矣,当发散而去之,反疏利则邪气内蓄,为瞖则深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瞖而浮;邪气已定,谓之冰瞖而沉;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瞖,当以焮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瞖膜乃浮,辅以退瞖之药,则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当以岁月除之。

《成无己·明理论》目直视

伤寒直视,何以明之?直视者,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是也。若目睛转者,非直视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荣焉。《针经》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五脏血气,调和精气,充荣则目和而明矣。伤寒目直视者,邪气拥盛,冒其正气,使神智不慧,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视,伤寒至于直视,为邪气已极,證候已逆,多难治。《经》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则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以肝受血而能视。亡血家肝气已虚,目气已弱,又发汗亡阳,则阴阳俱虚所致也,此虽错逆,其未甚也。逮乎狂言反目直视,又为肾绝,直视摇头,又为心绝,皆脏气脱绝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又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皆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證,大便难,身微热者,是非直视也,此为内实也,可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下之。直视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为可治之候二者形證相近,其为工者宜熟视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风冲泣下
夫风冲泣下者,俗呼风冷泪者是也,《内经》曰:太阳经不禁固也。又曰:热则五液皆出,肝热故泪出,风冲于外,火发于内,风火相搏,由此而泣下也。治之以贝母一枚,白腻者,胡椒七粒,不犯铜铁,研细临卧点之愈。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然年少之人间有不及,而年老之人其间亦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頞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凡血之为物,太多则溢,太少则枯,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属木,木之为物太茂而蔽密,太衰而枯瘁矣。夫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睛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而不知病之理,岂知目不因火则不病,何以言之?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瞖,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内经》曰:热胜则肿。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瞖目矇,皆火热之所为也。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瞖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囟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然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内经》曰:血实者宜决之。又《经》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䤵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调盐汕以涂发根,甚者虽至于再至于三可也,量其病势,以平为期。
《经》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则寒中而泣出,此中风寒泪出也,河间当归汤主之。东垣云:水附水势,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肝木寡于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