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九
  四肢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别论 五脏生成篇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玉机真脏论 脏气法时论 通评虚实论 太阴阳明篇 阳明脉解篇 逆调论 疟论 气厥论 风论 厥论 大奇论 脉解篇 调经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示从容论 阴阳类论 解精微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本神篇 经脉篇 经筋篇 海论 逆顺肥瘦篇 阴阳系日月篇 本脏篇 五色篇 卫气失常篇 动输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百病始生篇 邪客篇 论疾诊尺篇 痈疽篇〉
  扁鹊难经〈四肢满闭 四肢不收 足寒〉
  张机金匮要略〈四肢肿重 寒热 酸疼 不仁 食禁 浸淫疮 转筋〉
  华佗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 死候〉
  王叔和脉诀〈四肢酸疼 死候〉

艺术典第二百九卷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九

四肢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之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也。

《阴阳别论》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注〉三阳之脉,手走头而头走足,故曰三阳在头。三阴之脉,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阴在手也。十二经脉,虽有手足阴阳之分,然皆一以贯通。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注〉三阳三阴者,太阳太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此水腑为病而逆乘脾土也。

结阳者,肿四肢。
〈注〉此言阴阳之气不和,自结而为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

《五脏生成篇》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注〉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馀,故其荣在爪。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注〉血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言冲任之血归于肝,荣于目,循行于四肢,渗于指掌而无处不到也。

《脉要精微论》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注〉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注〉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注〉寸口脉中手长者,寸脉直下于尺中,此阳邪直行于下部,故主足胫痛也。

《玉机真脏论》

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
〈注〉脾为湿土主气,湿行太过,故令人四肢不举。

《脏气法时论》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注〉脾主肌肉,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收。气伤,故善瘈而痛。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乾。

《通评虚实论》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馀脏皆如此。
〈注〉夫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盖邪从表入里,在外之气血骨肉,先为邪
病所虚,是以骨肉滑利,则邪不内侵而里亦实。表气虚则内伤五脏而里亦虚,此表里之虚实也。如气逆于上,则下虚而足寒,此上下之虚实也。如值其生旺之时则生,当其胜尅之时则死,此四时之虚实也。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注〉荣气宗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故曰脉气。盖以气口之脉可以候血,亦可以候气也。上虚者,寸口之脉气虚也。尺虚者,脉气虚于下也。上下皆虚,故曰重虚。气者,谓阳明所生之荣卫宗气也,虚则令人恇然而虚怯也。谓阳明之气虚于上,则言语无常,阳明之气虚于下,则令人行步恇然。盖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气为阳,血脉为阴,阳明之生气为阳,少阴之精气为阴,盖言以寸尺之脉,以候阳明之生气,而不效象其阴之虚也。夫气生于阳明,而发原在肾,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搏则化水谷之精微而气生矣,故主生。涩主少阴,生原已绝,故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注〉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府,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也。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故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若脉浮而涩,阴越于外而虚于内也。涩而身热,乃阳脱于内而弛于外也。言阴阳之根气脱者,皆为死證,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也。又水体泛溢,其皮肤肌腠肿胀尽满,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者,手足温则谓之从而生,手足寒则谓之逆而死。盖温则少阴之生气复,而火土之气渐旺,水寒之邪渐消,寒则少阴之生气已绝,故死。

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注〉蹠跛,行不正而偏废也。此风寒湿邪,皆为此疾。

《太阴阳明篇》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注〉言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以上下四旁,无处不到。盖脏腑阴阳十二经脉之精神气血,皆中土之所生。阴者注阴,阳者注阳,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气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阴病在下者久,而随气上逆。上先受之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注〉胃为阳土,脾属阴土,畅于四肢,坤德也。四肢者,五脏六腑之经俞也。四肢受水谷之气,由脾脏之转输,脾之转输,各因其脏腑之经隧,而受气于阳明,是以脉道不利,则筋骨肌肉,无气以生养矣。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注〉阳明者,表阳也,为五脏六腑之海,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如海之行云气于天下也。夫三阴三阳,所以受气于太阴阳明者气也。如脏腑四肢,受水谷之津液者,各因其经脉而通于太阴阳明也。

《阳明脉解篇》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注〉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故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逆调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铄也。
〈注〉此论表里阴阳之不和也。四肢为诸阳主气,四肢热者,阳热之气在表也,逢风寒而如灸如火者,邪正相搏,因表阳之热而热更盛极也。阴气虚者,里阴之气虚也。阳气盛者,表阳之气盛也。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四肢者,阳明之所主也。两阳,阳明也。两阳合明,故曰阳明。相得者,自相得而为热也。阴气少者,少阴之气少也。少水者,津液少也。津液少而不能还入胃中,则火盛而不能灭矣。夫肾主藏精,阳明之所生也。肾之精气,复上与阳明相合,戊癸合而化大火土之气,阴气虚少则阳独治矣然独阳不生,谓不能再生长其阳热,惟此独胜而止矣。二阳之气,在于皮肤肌腠之间,而又逢风热之阳邪,邪正相搏,则火热炽而销铄其肌肉矣。

《疟论》

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注〉如邪中于头项。卫气行至头项而病作。中于腰背手足,邪即舍于腰背手足之间,卫气行至腰背,与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卫气行至手足,与手足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注〉其但热不寒者,邪气藏于骨髓之中,而肾阴之气,先与骨气相绝,是外邪不及于里阴,而独发于阳也。热伤气,故少气,心恶热,故烦冤。手足为诸阳之本,故手足热。《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此温疟之不复寒者,名曰瘅疟。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

《气厥论》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注〉五脏六腑之生气,皆取决于胆,胆气燥热,则生阳不升,故四肢懈惰。胃气热则消谷善饥,故亦曰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注〉胃主受纳水谷,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热邪反逆乘于胃,是以胃热则消谷善食,阳明燥热则荣卫津液不生,故虽能食而瘦,亦解㑊也。谓虽能食,而四肢懈惰,故又谓之食亦。

《风论》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注〉脾主肌肉,四肢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气病也。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经络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诊在鼻。

《厥论》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注〉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侠脊抵腰中,下贯臀,人腘中,循腨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眩仆。太阳为诸阳主气,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骨,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注〉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此厥在气分,故主三日死,谓三阴之气厥绝也。若厥在经脉,则为厥状病,不能至于死矣。

《大奇论》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注〉雍者,谓脏气满而外壅于经络也。肾脉起于足下,循内踝,上腨内,属肾络膀胱,故自脚下至少腹满。肾主骨而寒水主气,故足胫有大小髀胻大,而
跛变易为偏枯,此论脏气雍于经脉而为此病,与邪在三焦之不得小便,虚邪偏客于形身,而发为偏枯之因證不同也。

《脉解篇》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注〉此言太阳之气,生于冬令水中,寒水之气有所不足,以致太阳之气亦虚,而为偏枯跛足也。

少阳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注〉色色不能,犹言种种不能自如也。此言少阳主七八月为首,七月之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阴阳不定,而未有所主,是以色色不能,而亦未有定也。秋气始至,则阳气始下,而未盛于内,阴气正出而阴气内虚,则阴阳之气夺于内矣。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调经论》

形有馀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注〉脾主四肢,故虚则不用。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注〉诸甲之岁,土运太过,土胜则制水,故肾脏病而脚下痛。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则喘欬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
〈注〉肃杀太甚,则金气自虚而火气来复也。喘欬逆气,肺病也。肺俞在肩背,故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胻皆病者,金气虚而下及于所生之水脏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则胕肿。
〈注〉六癸之岁,水运不及,土乃胜之,故湿气大行,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此诸病。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两臂内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
〈注〉岁火不及,六癸岁也。足不任身,寒湿之證。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坼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注〉埃云润泽,土之德化也。鸣条鼓坼木之政令也。此气之和平无胜复也。振拉腾,木淫而胜土也。肃杀霖霪,秋金之复也。土王四时,故曰四维,曰不时。心者,胃脘之分,腹者,脾土之郛郭也。

《五常政大论》

土太过曰敦阜,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病腹满,四肢不举。
〈注〉土气盛而化气布于四方,故为广化,其经合于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其脏合于脾肾,其腹满四肢不举,水湿之为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

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病。
〈注〉此夏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
〈注〉四之客气,乃太阳寒水故为腰尻股胻足病,皆太阳之经證,同气相感也。次之气,乃厥阴风木,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證,盖木淫而土病也。终之客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太阳寒水溲便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

太阳在泉,寒复内馀,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注〉寒复内馀者,太阳寒水之客气,入于内而复内有馀也。腰尻股胫足痛者,太阳之经證也。屈伸不利者,太阳之主筋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足外反热。
〈注〉阳明在泉,子午岁也。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
〈注〉少阴司天,初气乃太阳寒水,甚则胕肿,乃太阳寒水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欬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注〉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有血,手热者,火发于外也。君相之脉,皆循于手,故为手热。

《示从容论》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懈惰,喘欬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注〉此明肾之精水,贯乎地中,上通于天也。于此有人者,言即于此肾脏,而有人病四肢懈惰诸證也。此何物者,言如此之病,当以何物比类也。圣人治病,循阴阳之法度,引物比类,譬以鸿飞,亦冲于天,犹人之肾精中贯于脾胃,而上合于肺也。故圣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仅守其经乎?脾气外绝者,不行于肌腠也。去胃外归阳明者,去中胃而外归阳明之经也。二火者,君火相火也。三水者,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是地之水湿也,太阳之上,寒水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肾为水脏,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则火不能胜之,是以脉乱无常。盖心主血,心主包络,主脉水并于脉中,而君相之阳不能胜,故脉乱而血妄行也。四肢懈惰者,脾土之精气,不行于肌腠也。喘欬者,下焦之水气,并于阳明之经也。血泄者,水气并于脉中,则脉急而无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其比类之义而以狂论也。不援物比类,是以知之不明也。言肾精之上交于肺者,必由中土而上,今反乘于脉中,故君相之火伤。

《阴阳类论》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注〉此言水从中土而上交于肺,复随天气而运行于上下四旁,二阴谓少阴所主之两肾,一阳乃肾脏所生之少阳,空窍谓汗空,乃肺主之毛窍,如水不随气运行于肤表,则空窍闭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渗入于土中之理路,则堤闭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气于中土矣。此缘肾脏病而津液少不能渗灌于脾肺,其虚气反从少阳而客游于心下也。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
〈注〉此二阴二阳相类而为病也。夫肾精之上通于肺者,从脾土而上升,若鸿渐之冲天也。二阴二阳相类,而病在肺者,肾水从阳明而直乘于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阴脉沉,是心肾不交矣。水不济火,则火热炎上而胜肺,水不灌于土中,则土燥而脾气损伤,外伤四肢,盖土受水津之湿,而后能灌溉于四旁。

《解精微论》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井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注〉肾为阴脏而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逆,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

《本神篇》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
〈注〉忧愁,肺之情也。如脾因忧愁不解,则伤脾脏之意。意伤则悗乱而四肢不举,盖意乃心之所生,而脾主四肢也。

脾藏荣,荣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注〉脾主四肢,虚则四肢不用,土灌四脏,是以五脏不安。

《经脉篇》

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注〉《平脉篇》曰: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荣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湿疟。汗出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经气热也。口喎唇胗颈肿喉痹腹肿膝病膺股骭跗皆痛者,阳明经脉之为病也。

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注〉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足大指不用,经病之在外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髀不可以屈,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踹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主筋所生之病,腰背腘踹诸證,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心主血而包络代君行令,故主脉,是主脉之包络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阳加于阴则汗出也。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少阳属肾,故主骨所生病者,为髀膝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少阳主骨,故诸节皆痛也。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
〈注〉此经筋之为病也。

足少阳之筋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伤左角则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维筋者,阳维之筋也。阳气从左而右维筋,左右之交维也。左络于右,故伤左角者,病从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从上而下也。

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注〉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乃厉兑之外间,循髀股而上经于颈,结于口鼻耳目之间,其病支胫伏兔转筋,脚跳而坚,经筋之为病也。

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注〉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内侧之隐白间,循膝股而上于胸腹,其内者著于脊,其病在经筋之部分而为痛。

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
〈注〉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病在此所过所结者,主痫瘛痉强,亦经筋之为病也。

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
〈注〉足厥阴之筋,起于足大指之大敦,循胫股而结于阴器,络诸筋,阴器乃宗筋之会,厥阴主筋,故连络于三阴三阳之筋也,其病乃筋之所过而结者,为痛,为转筋,为阴器不用。

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
〈注〉此筋之所过而结者,为肿,为筋痿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
〈注〉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关冲穴,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颈,其病当所过之处,即支分而为转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注〉手少阴之筋起于手小指侧之少冲间,循肘腋,其病当筋之所过者,为转筋筋痛。

《海论》

髓海有馀,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注〉精液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故髓海有馀,则足劲轻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从骨空,循骨度而上通于脑,故有馀则自过其度矣髓海不足,则津液竭,津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也。

《逆顺肥瘦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注〉此言手足阴阳之脉,上下外内,逆顺而行,应地之经水也。

《阴阳系日月篇》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注〉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日以应火,月以应水,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故在上者,为阳以应日,在下者,为阴以应月。十日应天之十干,十二月应地之十二支,是以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手之十指,以应十日,人秉天地水火而生,故与天地相参。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注〉岁半以上为阳,而主少阳太阳,岁半以下为阴,而主少阴太阴,犹两仪之分四象也。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阴三阳也。男生于寅,故始于正月之少阳,女生于申,故始于七月之少阴,阳从左,故左而右,阴从右,故右而左。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注〉太阳主日,少阳主火,故两火并合,是为阳明。阳明者,离明之象也。明两作离,故两火并合。两阳合明,是为阳明。手少阴君火主日,手太阴肺金主天,故应手之十指,此阳中有阴也。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注〉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此阴阳之定位。手经有阴,足经有阳,乃上下之气交。

《本脏篇》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注〉朱氏曰:爪者筋之馀,故肝应爪,视爪之好恶,以知胆之厚薄缓急也。

《五色篇》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卫气失常篇》

皮有部皮之部,输于四末。
〈注〉卫气行于皮,输于四末,为所主之部。盖卫气出于阳,从头目而下注于手足之五指,故以四末为部也。

《动输篇》

黄帝曰:荣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此之谓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外踝肥,血多气少则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外踝瘦无肉。
〈注〉足少阳经脉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辅骨之前,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肤分肉之血气盛,则外踝肥,血多则皮坚而厚,血少则皮薄而软。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注〉转筋踵下痛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注〉手阳明经脉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两筋之间,出合谷,故血气盛则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也。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捲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注〉手少阳经脉之下行者,从肩臑肘臂而上出于手腕,故血气盛则手捲多肉以温,盖手少阳之血气,循手表腕,盛则皮缓肉淖,故善于捲握也。多脉者,皮肉瘦而脉络多外见也。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注〉手太阳之脉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于手腕,是以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也。

《百病始生篇》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注〉输者,转输血气之经脉,即脏腑之经隧也。脏腑之大络,左右上下,并经而出布于四末,故邪留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之肢节痛也。腰脊乃强者,脏腑之大络,通于督脉之长强也。

《邪客篇》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论疾诊尺篇》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注〉手太阴之脉从指井之少商,过于轮,行于经,而入于肘之尺泽。脉外之气血,从手阳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鱼,相逆顺而行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所自尺而上,寸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此诊足肤以候形身之上下,故与脉候之上下反其诊也。肘前乃手厥阴之曲泽处,肘后乃手少阳之天井处,盖以两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夫所谓肘所手所者,论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鱼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为阳,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阴,故候腰腹肠胃之内。即尺外以候季胁,尺里以候腹中之大义相同也。

大便赤办,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注〉大便赤办者,谓黄赤之间别也,盖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为血,独行于经隧,命曰荣气,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济泌别汁而渗入于膀胱,如大便赤办,乃中焦之血与糟粕并下矣。飧泄,大肠虚而不能济泌矣,此肠胃虚泄于下,中焦之汁,不能荣于脉中,故脉小也。若手足温者得下焦之生气,故泄易已。

《痈疽篇》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注〉发于股胫,足少阴之毒也。其状不甚变者,毒附于骨而不外发,故皮肤不甚变,为痈毒之状也。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注〉股阴,足三阴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于阴部,故名赤施。六者,水之成数,十日者,阴数之终也。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注〉膝者,筋之会,足少阳之分也。色不变者,色与皮肤相同而不赤也。其状如大痈而色不变者,毒在外内之间也。盖少阳主枢,故其色状如此而为寒热也。如坚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则死,毒气入于内也。须其柔耎而石之者生,毒气出于外也。盖少阳主枢,可内而可外也。

发于胫,名曰兔齧,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注〉兔乃阴类,发于胫,名曰兔齧者,发于阴胫也。其状赤至骨者。从外而内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犹言外贼之来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注〉夫痈疽之变,有病因于内而毒走于外者,有肿见于外而毒气走于内者,此邪留于脉而不行,故名曰走缓,其状若痈而色不赤也。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以上腨内,故当数石其输,去其邪而止其寒热。盖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故能为寒为热也。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注〉四淫者,邪气淫于左右之太少也。少阳主初阳之生气,而发于肾脏,太阳乃肾之府,而为诸阳主气,故当急治之,不则阳气伤而百日死矣。
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
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注〉足阳明之脉,起于足大指次指之厉兑,故发于足旁,名曰厉瘫。黑者,水之色,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则寒淫而土败矣。

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注〉此足少阴之毒,从内而发于外,故曰脱痈,谓从阴而脱出于阳也。发于足指者,发于足大指也。夫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其状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为不治之死證。不赤黑者,其毒气少衰,故为不死。如痈肿不衰,急斩去其指不则毒气注于诸经之络而死矣。

《扁鹊·难经》四肢满闭

假令得肝脉,其外證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證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四肢不收

假令得脾脉,其外證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證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饮食劳倦,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足寒

假令得肾脉,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内證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中湿,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汉·张机·金匮要略》四肢肿重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寒热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酸疼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乾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不仁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食禁

时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肿。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痛不可忍,各蛟龙病方治之。
浸浮疮

浸淫疮

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转筋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

《华佗·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

人病脚气与气脚无异者,为邪毒从内而注入脚,名曰脚气也。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渐传于内者,名曰气脚也。皆以邪夺其正,使人病形颇相类例。其于治疗,亦有上下先后也。故分别于耳目。一揆而不察其由,无理致其瘳也。又喜怒忧思寒热毒邪之气,流入肢节,或注于脚膝,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臃肿之證,但入其脚膝,谓之气脚也。若从外入足入脏者,谓之脚气也。脚气者,先治内而次治外,实者利之,虚者益之。又病脚气多者,何也?谓人之心肺二经起于手脾肾肝三经起于足,手则清邪中之,足则浊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则最重者艰苦,故风寒暑湿之气,多中于足,以此脚气病多也。然而得此病者,从渐而生,病但始萌而不悟,悟者不晓,医家不为脚气,将为别疾,治疗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厄矣。本从微起,渐成巨候,流入脏腑,伤于四肢头项腹背,未甚,终不能知觉也。时因他而作,或如伤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节不仁,或语言错乱,或精神昏昧,或时喘乏,或暴盲聋,或饮食不入,或脏腑不通,或挛急不遂,或舒缓不收,或口眼牵搐,或手足颤掉,种种多状,莫有达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无告疗,仁者见之,岂不伤哉?今始述本末,略示后学浅深消息。至于醉入房中,饱眠露下,当风取凉,对月贪欢,沐浴未乾而熟睡,房室才罢而冲轩,久立于低湿,久伫于水泾,冒雨而行,侵寒而寝,劳伤汗出,食饮悲生,犯诸所禁,因成疾矣。其于不正之气,中于上则害于头目,害于中则蛊于心腹,形于下则失于腰脚,及于旁则妨于肢节,千状万證,皆属气脚。起于脚膝,乃谓脚气也。形候脉理,亦在详明。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虚,牢而坚者,起于实。在于上则发于上,在于下则发于下,在于中则发于中。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风者汗而愈,湿者温而愈。热则解而愈,寒则熨而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气则流之,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脚气之病,传于心肝,十死不治。入心则恍惚妄谬,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定,左手寸口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是也。入肾则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不绝,目额皆黑色,时上冲胸腹而喘,其左尺中脉绝者是也。切宜明审矣。

死候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肾绝足肿者,九日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晋·王叔和·脉诀》四肢酸疼
滑脉关前热在胸,到关翻胃几千重。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死候

足趺趾踵膝如斗,十日须知难保守。
手足甲青叫骂多,筋绝九日定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