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其二 请两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夫国家之制赋税也。必先导以厚生之业。
而后取其什一焉。其所取也。
量人之力。任土之宜。
非力之所出则不徵。非土之所有则不贡。
谓之通法。历代常行。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而五材之用为急。
五材者。金木水火土也。
水火不资于作为。金木自产于山泽。
唯土爰播植。非力不成。
衣食之源。皆出于此。
故可以勉人功定赋入者。惟布麻缯纩与百谷焉。
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
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
敛散弛张。必由于是。
盖御财之大柄。为国之利权。
守之在官。不以任下。
然则谷帛者。人之所为也。
钱货者。官之所为也。
人之所为者。故租税取焉。
官之所为者。故赋敛舍焉。
此又事理著明者也。是以国朝著令。
稽古作程。所取于人。
不踰其分。租出谷。
庸出绢。调杂出缯纩布麻。
非此族也。不在赋法。
列圣遗典。粲然可徵。
曷常有禁人铸钱。而以钱为赋者也。
今之两税。独异旧章。
违任土之通方。效算缗之末法。
不稽事理。不揆人功。
但估资产为差。便以钱谷定税。
临时折徵杂物。每岁色目颇殊。
唯计求得之利宜。靡论供办之难易。
所徵非所业。所业非所徵。
遂或增价以买其所无。减价以卖其所有。
一增一减。耗损已多。
且百姓所营。唯在耕织。
人力之作为有限。物价之贵贱无恒。
而乃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是将有限之产。以奉无恒之输。
纳物贱则供税之所出渐多。多则人力不给。
纳物贵则收税之所入渐少。少则国用不充。
公私二途。常不兼济。
以此为法。未之前闻。
往者初定两税之时。百姓纳绢一疋。
折钱三千二三百文。大率万钱。
为绢三疋。价计稍贵。
数则不多。及乎颁给军装。
计数而不计价。此所谓税入少而国用不充者也。
近者百姓纳绢一疋。折钱一千五六百文。
大率万钱。为绢六疋。
价既转贱。数则渐加。
向之蚕织不殊。而所输尚欲过倍。
此所谓供税多而人力不给者也。今欲不甚改法。
而粗救灾害者。在乎约循典制
而以时变损益之。臣谓宜令所司。
勘会诸州府初纳两税年绢布定估。比类当今时价。
加贱减贵。酌取其中。
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仍依庸调旧制。各随乡土所宜。
某州某年定出税布若干端。某州某年定出税绢若干疋。
其有絁绵杂货。亦随所出定名。
勿更计钱。以为税数。
如此。则土有常制。
人有常输。众皆知上令之不迁。
于是一其心而专其业。应出布麻者。
则务于纺绩。供绵绢者。
则事于蚕桑。日作月营。
自然便习。各修家技。
皆足供官。无求人假手之劳。
无贱鬻贵买之费。无暴徵急办之弊。
无易常改作之烦。物甚贱而人之所出不加。
物甚贵而官之所入不减。是以家给而国足。
事均而法行。此直稍令典之旧规。
固非创制之可疑者也。然蚩蚩之俗。
罕究事情。好骋异端。
妄行沮议。臣请假为问荅。
以备讨论。陛下诚有意乎怜悯苍生。
将务救恤。但垂听览。
必有可行。议者若曰。
每岁经费所资。大抵皆约钱数。
若令以布帛为额。是令支计无凭。
荅曰。国初约法已来。
常赋率由布帛输。二甲子制用不愆。
何独当今则难支计。且经费之大。
其流有三。军食一也。
军衣二也。内外官月俸及诸色资课三也。
军衣固在于布帛。军食又取于地租。
其计钱为数者。独月俸资课而已。
制禄唯不计钱。故三代以食人众寡为差。
两汉以石数多少为秩。盖以钱者官府之权货。
禄者吏属之常资。以常徇权。
则丰约之度不得恒于家。以权为常。
则轻重之柄不得专于国。故先王制禄以食。
而平货以钱。然后国有权而家有节矣。
况今馈饷方广。仓储未丰。
尽复古规。或虑不足。
若但据偫官月俸之等。随百役资课之差。
各依钱数少多。折为布帛定数。
某官月给俸绢若干疋。某役月给资布若干端。
所给色目精粗。有司明立条例。
便为恒制。更不计钱。
物甚贱而官之所给不加。物甚贵而私之所禀不减。
官私有准。何利如之。
生人大端。衣食为切。
有职田以供食。有俸绢以供衣。
从事之家。固足自给。
以兹制事。谁曰不然。
夫然。则国之用财。
多是布帛。定以为赋。
复何所伤。议者曰。
吏禄军装。虽颁布粟。
至于以时敛籴。用权物价重轻。
是必须钱。于何取给。
荅曰。古之圣人。
所以取山泽之蕴材。作泉布之宝货。
国专其利。而不与人共之者。
盖为此也。物贱由乎钱少。
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
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
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是乃物之贵贱。
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
在于官之盈缩。官失其守。
反求于人。人不得铸钱。
而限令供税。是使贫者破产。
而假资于富有之室。富者蓄货。
而窃行于轻重之权。下困齐人。
上亏利柄。今之所病。
谅在于斯。诚宜广即山殖货之功。
峻用铜为器之禁。苟制持得所。
则钱不乏矣。有粜盐以入其直。
有榷酒以纳其资。苟消息合宜。
则钱可收矣。钱可收。
固可以敛轻为重。钱不乏。
固可以散重为轻。弛张在官。
何所不可。虑无所给。
是未知方。议者若曰。
自定两税以来。恒使计钱纳物。
物价渐贱。所纳渐多。
出给之时。又增虚估。
广求羡利。以赡库钱。
岁计月支。犹患不足。
今若定供布帛。出纳以平。
军国之资。无乃有阙。
荅曰。自天宝以后。
师旅数起。法度消亡。
肃宗拨滔天之灾。而急于功赏。
先帝迈含垢之德。而缓于纠绳。
由是用颇殷繁。俗亦靡弊。
公赋已重。别献继兴。
别献既行。私赂竞长。
诛求刻剥。日长月滋。
积累以至于大历之间。所谓取之极甚者也。
今既总收极甚之数。定为两税矣。
所定别献之类。复在数外矣。
间缘军用不给。已尝加徵矣。
近属折纳价钱。则又多获矣。
比于大历极甚之数。殆将再益其倍焉。
复幸年谷屡丰。兵车少息。
而用常不足。其故何哉。
盖以事逐情生。费从事广。
物有剂而用无节。夫安得不乏乎。
苟能黜其情。约其用。
非但可以布帛为税。虽更减其税亦可也。
苟务逞其情。侈其用。
非但行今重税之不足。虽更加其税亦不足也。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则常足。取之无度。
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
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
虽遇灾难。下无困穷。
理化既衰。则乃反是。
量出为入。不恤所无。
鲁哀公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以盍彻。
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七十里而有馀。
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
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
卫文公承灭国之馀。建新徙之业。
革车不过三十乘。岂不甚殆哉。
而能衣大布。冠大帛。
约巳率下。通商务农。
卒以富强。见称载籍。
汉文帝接秦项积久伤夷之弊。继高吕革创多事之时。
家国虚残。日不暇给。
而能恭俭节用。静事息人。
服弋绨。履革舄。
却骏马而不御。罢露台而不修。
屡赐田租。以厚烝庶。
遂使户口蕃息。百物阜殷。
乃至乡曲宴游。乘牝㹀者不得赴会。
子孙生长。或有积数十岁不识市𢌅。
御府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红腐而不可食。
国富于上。人安于下。
生享遐福。没垂令名。
人到于今称其仁贤。可谓盛矣。
太宗文皇帝收合板荡。再造寰区。
武德年中。革车屡动。
继以灾歉。人多流离。
贞观之初。荐属霜旱。
关辅绵及三河之地。米价腾贵。
斗易一缣。道路之间。
馁殍相藉。太宗敦行俭约。
抚养困穷。视人如伤。
劳徕不倦。百姓有鬻男女者。
御府金帛。赎还其家。
严禁贪残。慎节徭赋。
弛不急之用。省无事之官。
黜损乘舆。斥出宫女。
太宗尝有气疾。百官以大内卑湿。
请营一阁以居。尚惮烦劳。
竟不之许。是以至诚上感。
淳化下敷。四方大和。
百谷连稔。贞观八年以后。
米斗至四五钱。俗阜化行。
人知义让。行旅万里。
或不赍粮。故人到于今。
谈帝王之盛。则必先太宗之圣功。
论理道之崇。则必慕贞观之故事。
此三君者。其经始岂不艰窘哉。
皆以啬用爱人。竟获丰福。
是所谓能节虽虚必盈之效也。秦始皇据崤函之固。
藉雄富之业。专力农战。
广收材豪。故能芟灭暴强。
宰制天下。功成志满。
自谓有泰山之安。贪欲炽然。
以为六合莫予违也。于是发闾左之戍。
徵太半之赋。进谏者谓之宣谤。
恤隐者谓之收恩。故徵发未终。
而宗社已泯。汉武帝遇时运理平之会。
承文景勤俭之积。内广兴作。
外张甲兵。侈汰无穷。
遂致殚竭。大搜财货。
算及舟车。远近骚然。
几至颠覆。赖武帝英姿大度。
付任以能。纳谏无疑。
改过不吝。下哀痛之诏。
罢征伐之劳。封丞相为富民侯
以示休息。邦本摇而复定。
帝祚危而再安。隋氏因周室平齐之资。
府库充实。开皇之际。
理尚清廉。是时公私丰饶。
议者以比汉之文景。炀帝嗣位。
肆行骄奢。竭耗生灵。
不知止息。海内怨叛。
以至于亡。此三君者。
其所凭藉。岂不丰厚哉。
此皆以纵欲残人。竟致蹙丧。
是所谓不节则虽盈必竭之效也。秦隋不悟而遂灭。
汉武中悔而获存。乃知惩与不惩。
觉与不觉。其于得失相远。
复有存灭之殊。安可不思。
安可不惧。今人穷日甚。
国用岁加。不时节量。
其势必蹙。而议者但忧财利之不足。
罔虑安危之不持。若然者。
太宗汉文之德曷见称。秦皇隋炀之败靡足戒。
唯欲是逞。复何规哉。
幸属休明。将期致理。
急聚敛而忽于勤恤。固非圣代之所宜言也。
其三 长吏以增户加税辟田为课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夫欲施教化。立度程。
必先域人。使之地著。
古之王者。设井田之法。
以安其业。立五宗之制。
以缀其恩。犹惧其未也。
又教之族坟墓。敬桑梓。
将以固人之志。定人之居。
俾皆重迁。然可为理。
厥后又督之以出乡游惰之禁。纠之以版图比阅之方。
训导渐微。而检制犹密。
历代因袭。以为彝章。
其理也必谨于堤防。其乱也必慢于经界。
斯道崇替。与时兴衰。
人主失之。则不可御寰区。
守长失之。则不可釐郡邑。
理人之要。莫急于兹。
顷因兵兴。典制弛废。
户版之纪纲罔缉。土断之条约不明。
恣人浮流。莫克禁止。
纵之则凑集。整之则惊离。
恒怀倖心。靡固本业。
是以赋税不一。教令不行。
长人者又罕能推忠恕易地之情。体至公徇国之意。
迭行小惠。竞诱奸氓。
以倾夺邻境为智能。以招萃逋逃为理化
舍彼适此者。既为新收而获宥。
倏忽往来者。又以复业而见优。
唯怀土安居。首末不迁者。
则使之日重。敛之日加。
是令地著之人。恒代惰游服役。
则何异驱之转徙。教之浇讹。
此由牧宰不克宏通。各私所部之过也。
及夫廉使奏课。会府考功
但守常规。不稽时变。
其所以为长吏之能者。大约在于四科。
一曰户口增加。二曰田野垦辟。
三曰税钱长数。四曰徵办先期。
此四者。诚吏职之所崇。
然立法齐人。久无不弊。
法之所沮。则人饰巧而苟避其网。
法之所劝。则人兴伪以曲附其文。
理之者若不知维御损益之宜。则巧伪萌生。
恒因沮劝而滋矣。夫课吏之法。
所贵户口增加者。岂不以抚字得所。
人益阜蕃乎。今或诡情以诱其奸浮。
苛法以析其亲族。苟益户数。
务登赏条。所诱者将议薄征。
已遽惊散。所析者不胜重税。
又渐流亡。州县破伤。
多起于此。长吏相效以为绩。
安忍莫惩。齐人相扇以成风。
规避转甚。不究实而务增户口。
有如是之病焉。所贵田野垦辟者。
岂不以训导有术。人皆乐业乎。
今或牵率黎烝。播植荒废。
约以年限。免其地租。
苟农夫不增。而垦田欲广。
新亩虽辟。旧畬反
人利免租。颇亦从令。
年限才满。复为污莱。
有益烦劳。无增稼穑。
不度力而务辟田野。有如是之病焉。
所贵税钱长数者。岂不以既庶而富。
人可加赋乎。今或重困疲羸。
力求附益。捶骨沥髓
隳家取财。苟媚聚敛之司。
以为仕进之路。不恤人而务长税数。
有如是之病焉。所贵徵办先期者。
岂不以物力优赡。人皆乐输乎。
今或肆毒作威。残人逞欲。
事有常限。因而促之。
不量时宜。唯尚强济。
丝不容织。不暇舂。
矧伊贫虚。能不奔迸。
不恕物而务先徵办。有如是之病焉。
然则引人逋逃。蹙人艰窘。
唯兹四病。亦有助焉。
此由考覈不切事情。而泛循旧辙之过也。
且夫户口增加。田野垦辟。
税钱长数。徵办先期。
若不以实事验之。则真伪莫得而辨。
将验之以实。则租赋须加。
所加既出于人。固有受其损者。
此州若增客户。彼郡必减居人。
增处邀赏。而税数有加。
减处惧罪。而税数不降。
倘国家所设考课之法。必欲崇于聚敛。
则如斯可矣。将有意乎富俗而务理。
岂不刺谬欤。当今之要。
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
下苟利矣。上必安焉。
则少损者。所以招大益也。
人既厚矣。财必赡焉。
则暂薄者。所以成永厚也。
臣愚谓宜申命有司。详定考绩。
往贵于加者。今务于减焉。
假如一州之中。所税旧有定额。
凡管几许百姓。复作几等差科。
每等有若干户人。每户出若干税物。
各令条举。都数年别一申使司
使司详覆有凭。然后录报户部
若当管之内。人益阜殷。
所定税额有馀。任其据户均减。
率计减数多少。以为考课等差。
其当管税物通比较。每户十分减三分者为上课。
十分减二分者次焉。十分减一分者又次焉。
如或人多流亡。加税见户。
比校殿罚。法亦如之。
其百姓所出田租。则各以去年应输之数。
便为定额。每岁据徵。
更不勘责检巡。增辟者勿益其租。
废耕者不降其数。足以诱导垦植。
且免妨夺农功。事简体宏。
人必悦劝。每至定户之际。
但据杂产较量。田既自有恒租。
不宜更入两税。如此。
则吏无苟且。俗变浇浮。
不督课而人自乐耕。不防闲而众皆安土。
斯亦当今富人固本之要术。在陛下举而行之。
其四 论税期限迫促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
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
明君不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
故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馀财。
遂人所营。恤人所乏。
借必以度。敛必以时。
有度则忘劳。得时则易给。
是以官事无阙。人力不殚。
公私相全。上下交爱。
古之得众者。其率用此欤。
法制或亏。本末倒置。
但务取人以资国。不思立国以养人。
非独徭赋繁多。夐无蠲贷。
至于徵收迫促。亦不矜量。
蚕事方兴。已输缣税。
农功未艾。遽敛谷租。
上司之绳责既严。下吏之威暴愈促。
有者急卖而耗其半直。无者求假而费其倍酬。
所系迟速之间。不过月旬之异。
一宽税限。岁岁相承。
迟无所妨。速不为益。
何急敦逼。重伤疲人。
顷缘定税之初。期约未甚详悉。
旋属征役多故。先限量徵。
近虽优延。尚未均济。
望委转运使与诸道观察使商议。更详定徵税期限闻奏。
各随当土风俗所便。时候所宜。
务于纾人。俾得办集。
所谓惠而不费者。则此类也。
其五 请以税茶钱置义仓以备水旱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臣闻仁君在上。则海内无馁殍之人。
岂必耕而饷之。爨而食之哉。
盖以虑得其宜。制得其道。
致人于歉乏之外。设备于灾沴之前。
是以年虽大杀。众不恇惧。
夫水旱为败。尧汤被之矣。
阴阳相寇。圣何禦哉。
所贵尧汤之盛者。在于遭患能济耳。
凡厥哲后。皆谨循之。
故王制记虞夏殷周四代之法。乃云。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
无六年之蓄。曰急。
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官司徒之属亦云。掌乡里之委积。
以恤艰阨。县鄙之委积。
以待凶荒。王制既衰。
杂以权术。魏用平籴之法。
汉置常平之仓。利兼公私。
颇亦为便。隋氏立制。
始创社仓。终于开皇。
人不饥馑。贞观初
戴冑建积谷备灾之议。太宗悦焉。
因命有司。详立条制。
所在贮号为义仓
丰则敛藏。俭则散给。
高宗之代。五六十载。
人赖其资。国步中艰。
斯制亦弛。开元之际。
渐复修崇。是知储积备灾
圣王之急务也。语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言君养人以成国。人戴君以成生。
上下相成。事如一体。
然则古称九年六年之蓄者。盖率土臣庶。
通为之计耳。固非独丰公庾。
不及编氓。记所谓虽有凶旱水溢。
人无菜色。良以此也。
后代失典籍备虑之旨。忘先王子爱之心。
所蓄粮储。唯计廪庾。
犬彘厌人之食。而不知检。
沟壑委人之骨。而不能恤。
乱兴于下。祸延于上。
虽有公粟。岂得而食诸。
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养人而不先足食。人固不养矣。
足食而不先备灾。食固不足矣。
为官而备者。人必不赡。
为人而备者。官必不穷。
是故论德昏明。在乎所务本末。
务本则其末自遂。务末则其本兼亡。
国本于人。安得不务。
顷以寇戎为梗。师旅亟兴。
惠恤之方。多所未暇。
每遇阴阳愆候。年不顺成
官司所储。祗给军食。
支计苟有所阙。犹须更取于人。
人之凶荒。岂遑赈救。
人小乏则求取息利。人大乏则卖鬻田庐。
幸逢有年。才偿逋债。
敛穫始毕。糇粮已空。
执契担囊。行复贷假。
重重计息。食每不充。
倘遇荐饥。遂至颠沛。
室家相弃。骨肉分离。
乞为奴仆。犹莫之售。
或行丐𢌅里。或缢死道途。
天灾流行。四方代有。
率计被其害者。每岁常不下一二十州。
以陛下为人父母之心。若垂省忧。
固足伤恻。幸有可救之道。
焉可舍而不念哉。今赋役已繁。
人力已竭。穷岁汲汲。
永无赢馀。课之聚粮。
终不能致。将树储蓄根本。
必藉官司助成。陛下诚能为人备灾
过听愚计。不害经费。
可垂永图。近者有司奏请税
岁约得五十万贯。元敕令贮户部
用救百姓凶饥。今以蓄粮。
适副前旨。望令转运使总计诸道户口多少。
每年所得税茶钱。使均融分配。
各令当道巡院主掌。每至谷麦熟时。
即与观察使计会。散就管内州县和籴。
便于当处置仓收纳。每州令录事参军专知。
仍定观察判官一人与和籴巡院官同勾当。亦以义仓为名。
除赈给百姓已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
如时当大稔。事至伤农。
则优与价钱。广其籴数。
谷若稍贵。籴亦便停。
所籴少多。与年上下。
准平谷价。恒使得中。
每遇灾荒。即以赈给。
小歉则随事借贷。大饥则录奏分颁。
许从便宜。务使周济。
循环敛散。遂以为常。
如此。则蓄财息债者。
不能耗吾人。聚谷幸灾者。
无以牟大利。富不至侈。
贫不至饥。农不至伤。
籴不至贵。一举事而众美具。
可不务乎。俟人小休。
渐劝私积。平籴之法斯在。
社仓之制兼行。不出十年之中。
必盈三岁之蓄。宏长不已。
升平可期。使一代黎人。
永无馁乏。此尧汤所以见称于千古也。
愿陛下遵之慕之。继之齐之。
苟能存诚。蔑有不至。
其六 论兼并之家私敛重于公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国之纪纲。在于制度。
商农工贾。各有所专。
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
此王者所以节财力。砺廉隅。
是古今之所同。不可得而变革者也。
代理则其道存而不犯。代乱则其制委而不行。
其道存。则贵贱有章。
丰杀有度。车服田宅。
莫敢僭踰。虽积货财。
无所施设。是以咸安其分。
罕徇贪求。藏不偏多。
故物不偏罄。用不偏厚。
故人不偏穷。圣王能使礼让兴行。
而财用均足。则此道也。
其制委。则法度不守。
教化不从。唯货是崇。
唯力是骋。货力苟备。
无欲不成。租贩兼并。
下锢齐人之业。奉养丰丽
上侔王者之尊。户蓄偫黎。
隶役同辈。既济嗜欲。
不虞宪章。肆其贪惏。
曷有纪极。天下之物有限。
富室之积无涯。养一人而费百人之资。
则百人之食不得不乏。富一家而倾千家之产。
则千家之业不得不空。举类推之。
则海内空乏之流。亦已多矣。
故前代致有风俗讹靡。氓庶困穷。
由此弊也。今兹之弊。
则又甚焉。夫物之不可掩藏。
而易以阅视者。莫著乎田宅。
臣请又措其宅而勿议。且举占田一事以言之。
古先哲王。疆理天下。
百亩之地。号曰一夫
盖以一夫授田。不得过于百亩也。
欲使人无废业。田无旷耕。
人力田畴。二者适足。
是以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
法立事均。斯谓制度。
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
恣人相吞。无复畔限。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依托强豪。以为私属。
贷其种食。赁其田庐。
终年服劳。无日休息。
罄输所假。常患不充。
有田之家。坐食租税。
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厚敛促徵。皆甚公赋。
京畿之内。每田一亩。
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
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
降及中等。租犹半之。
是十倍于官税也。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
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
居然受利。官取其一。
私取其十。穑人安得足食。
公廪安得广储。风俗安得不贪。
财货安得不壅。昔之为理者。
所以明制度而谨经界。岂虚设哉。
斯道浸亡。为日已久。
顿欲修整。行之实难。
革弊化人。事当有渐。
望令百官集议。参酌古今之宜。
凡所占田。约为条限。
裁减租价。务利贫人。
法贵必行。不在深刻。
裕其制以便俗。严其令以惩违。
微损有馀。稍优不足。
损不失富。优可赈穷。
此乃古者安富恤穷之善经。不可舍也。
右。臣前月十一日延英奏对。
因叙赋税烦重。百姓困穷。
伏奉恩旨。令具条疏闻奏。
今且举其甚者。谨件如前。
臣闻于书曰。无轻人事惟难。
无安厥位惟危。此理之所以兴也。
又曰。厥后嗣王生则逸。
不知稼穑之艰难。此乱之所由始也。
以陛下天纵圣哲。事更忧危。
夙夜孜孜。志求致理。
往年论及百姓。必为悽然动容。
每言朕于苍生。支体亦无所惜。
臣久叨近侍。亟奉德音。
窃谓一代黔黎。必跻富寿之域。
昨奏人间疾苦。十分才及二三。
圣情已甚惊疑。皆谓臣言过当。
然则愁怨之事。何由上闻。
煦育之恩。何由下布。
典籍所戒。信而有徵。
一亏圣猷。实可深惜。
臣又闻于书曰。非知之艰。
行之唯艰。窃惟陛下所以惊疑于微臣之言者。
但闻之未熟耳。此乃股肱耳目之任。
仰负于陛下。诚所谓知之非艰。
尚未足深累圣德也。今则既知之矣。
愿陛下勿复艰于所行。居安思危。
亿兆幸甚。谨奏。
裴延龄奸蠹书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六
十一月三日
具官臣某。
惶恐顿首献书皇帝陛下。
臣闻君子小人。
用舍不并。
国家否泰。
恒必由之。
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
于是上下交而万物通。
此所以为泰也。
小人道长。
君子道消。
于是上下不交而万物不通。
此所以为否也。
夫小人于蔽明害理。
如目之有眯。
耳之有充。
嘉谷之有蟊。
梁木之有蠹也。
离娄之目。
则天地四方之位不分矣。
子野之耳。
则雷霆蝇黾之声莫辨矣。
后稷之穑。
禾易长亩。
而蟊伤其本。
则零瘁而不植矣。
虽公输之巧。
台成九层。
而蠹空其中。
则圯折而不支矣。
是以古先圣哲之立言垂训。
必殷勤切至。
以小人为戒者。
岂将有意雠而沮之哉。
诚以其蔽主之明。
害时之理。
致祸之源博。
伤善之衅深。
所以有国有家者。
不得不去耳。
其在周易则曰。
大君有命。
开国承家。
小人勿用。
必乱邦也。
尚书则曰。
除恶务本。
去邪勿疑。
在毛诗则曰。
无纵诡随。
以谨无良。
曾是掊克。
敛怨以为德。
盗言孔甘。
乱是用餤。
谗人罔极。
交乱四国。
在论语则曰。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在春秋则曰。
聚敛积实。
不知纪极。
毁信废忠。
崇饰恶言。
靖谮庸回。
服谗蒐慝。
天下之人。
谓之四凶。
在礼记则曰。
小人行险以徼幸。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必自小人矣。
小人使为国家。
而灾害并至。
虽有善人。
无如之何。
臣顷因读书。
常愤此类。
不图圣代。
目睹斯人。
户部侍郎裴延龄者。
其性邪。
其行险。
其口利。
其志凶。
其矫妄不疑。
其败乱无耻。
以聚敛为长策。
以诡妄为嘉谋。
以掊克敛怨为匪躬。
以靖谮服谗为尽节。
总典籍之所恶。
以为智术。
冒圣哲之所戒。
以为行能。
可谓尧代之共工
鲁邦之少卯。
伏惟陛下协放勋文思之德。
而鉴其方鸠僝功。
仲尼天纵之明。
而辨其顺非坚伪。
则天讨斯德。
圣化允孚。
小往大来。
孰不欣幸。
迹其奸蠹。
日长月滋。
阴秘者固未尽彰。
败露者犹难悉数。
今请粗举数事。
用明欺罔大端。
悉非隐微。
皆可覆验。
陛下若意其负谤。
则诚宜亟为辨明。
陛下若知其无良。
又安可曲加容掩。
愿择左右亲信。
兼与举朝公卿。
据臣所言。
阅实其事。
延龄罪恶无状。
即臣之奏议是诬。
宜申典刑。
以制虚妄。
俾四海法朝廷之理。
兆人戴陛下之明。
得失之间。
其体甚大。
不当复有疑虑。
使辨之不早。
以竟失天下之望也。
前岁秋首。
班宏丧亡。
特诏延龄
继司邦赋。
数月之内。
遽衒功能。
奏称勾获隐欺。
计钱二十万贯。
请贮别库。
以为羡财。
供御所须。
永无匮乏。
陛下欣然信纳。
因谓委任得人
既赖赢馀之资。
心意之欲。
兴作浸广。
宣索渐多。
延龄务实前言。
且希睿旨。
不敢告阙。
不敢辞难。
勾获既是虚言。
无以应命。
供办皆承严约。
苟在及期。
遂乃搜求市𢌅。
豪夺入献。
追捕夫匠。
迫胁就功。
以敕索为名。
而不酬其直。
以和雇为称。
而不偿其佣。
都城之中。
列肆为之昼闭。
兴役之所。
百工比于幽囚。
聚诅连偫。
遮诉盈路。
持纲者莫敢致诘。
巡察者莫敢为言。
时有致诘为言。
翻谓党邪丑直。
天子毂下。
嚣声沸腾。
四方观瞻。
何所取则。
荡心于上。
敛怨于人。
欺天陷君。
远迩危惧。
此其罪之大者也。
总制邦用。
度支是司。
出纳货财。
太府攸职。
凡是太府出纳。
皆禀度支文符。
太府依符以奉行。
度支凭按以勘覆。
互相关键。
用绝奸欺。
其出纳之数。
则每旬申闻。
其见在之数。
则每月计奏。
皆经度支勾覆。
又有御史监临。
旬旬相承。
月月相继。
明若指掌。
端如贯珠。
财货少多。
无容隐漏。
延龄务行邪謟。
公肆诬欺。
遂奏云。
左藏库司。
多有失落。
近因检阅
使置簿书
乃于粪土之中。
收得银十三万两。
其疋段杂货。
百万有馀。
皆是文帐脱遗。
并同已之物。
今所收获。
即是羡馀
悉合移入杂库。
以供别敕支用者。
其时特宣进止。
悉依所奏施行。
太府少卿韦少华抗表上陈。
殊不引伏。
确称每月申奏。
皆是见在数中。
请令推寻。
足验奸计。
两司既相论执。
理须辨鞫是非。
臣等具以奏闻。
请定三司详覆
左藏库遗漏不谬。
隐匿固合抵刑。
度支举奏是虚。
诬诳亦宜得罪。
陛下既不许差三司按问。
又不令检奏辨明。
度支言太府隐漏至多。
少华所任如旧。
太府度支奸欺颇甚。
延龄见信不渝。
枉直两存。
法度都弛。
以在库之物。
为收获之功。
以常赋之财。
羡馀之费。
罔上无畏。
示人不惭。
此又罪之大者也。
国之府库。
用寘货财。
物合入官。
则纳于其内。
事合给用。
则出乎其中。
所纳无非法之财。
所出无不道之用。
坦然明白。
何曲何私。
延龄险猾售奸。
诡谲求媚。
遂于左藏之内。
分建六库之名。
意在别贮赢馀。
以奉人主私欲。
曾不知王者之体。
天下为家。
国不足则取之于人。
人不足乃资之于国。
在国为官物。
在人为私财。
何谓赢馀。
复须别贮。
是必巧诈以变移官物。
暴法以刻敛私财。
舍此二途。
其将焉取。
陛下方务崇信。
不加检裁
延龄既怙宠私。
益复放肆。
遂录积久逋欠。
妄云察获奸赃。
总计缗钱八百馀万。
听其言则利益虽大。
考其事则虚诞自彰。
或是水火漂焚。
或缘旱涝伤败。
或因兵乱散失。
或遭寇贼敚𭤑。
或准法免徵。
或经恩合放。
或人户逃逸。
无处追寻。
或纲典拘囚。
不克填纳。
或没入店宅
岁久摧残。
或收获舟船。
年深破坏。
类皆如此。
难以殚论。
在人者并无可科徵。
属官者悉不任货卖。
但存名额。
虚挂簿书
大抵钱谷之司。
皆耻财物减少。
所以相承积累。
不肯涤除。
每当计奏之时。
常充应在之数。
延龄苟称察获。
遂请徵收。
恢张利门。
诱动天听。
贻诮侮于方岳。
贾愁怨于烝黎。
于兹累年。
一无所得。
其为疏妄。
亦曰殆哉。
陛下姑欲保持。
曾无诘问。
延龄谓能蔽惑。
不复惧思。
奸威既沮于四方。
憸态复行于内府
由是蹂躏官属
倾倒货财。
移东就西
便为课绩。
取此适彼。
遂号羡馀
愚弄朝廷。
有同儿戏。
诸州输送布帛。
度支不务准平。
抑制市人。
贱通估价。
计其所折。
即更下徵。
重困疲氓。
展转流弊。
既彰忍害。
且示不诚。
及其支送边州。
用充和籴。
则于本价之外。
例增一倍有馀。
布帛不殊。
贵贱有异。
剥徵罔下。
既以折估为名。
抑配伤人。
又以出估为利。
事多矛盾。
交骇物情。
穷边穑夫。
痛愤切于骨髓。
下土编户。
冤叫彻于苍旻。
延龄以冒取折估为公忠。
苟得出估为剩利。
所谓失人心而聚财贿。
亦何异割支体以徇口腹哉。
殊不寤支体分披。
口安能食。
人心离析。
财岂能存。
此又罪之大者也。
平原远镇。
扼制蕃戎。
五原要冲。
控带灵夏。
芟夷榛秽。
剪逐豺狼。
崎岖缮完。
功力才毕。
地犹夐绝。
势颇孤危。
新集之兵。
志犹未固。
尤资赡恤。
俾渐安居。
频敕度支
令贮军粮。
常使平原有一年之蓄。
盐州积半年之储。
循环转输。
不得阙数。
近者二镇告急。
俱称绝粮。
陛下召延龄令赴中书
遣希颜宣旨质问。
延龄确言馈饷不绝。
储蓄殊多。
岁内以来。
必无阙乏。
希颜惧其推互。
令草状自陈。
状亦如言。
略无疑畏。
陛下览其所奏。
翻谓军吏不诚。
遂遣中官驰往检覆。
道路无转运之迹。
军城无旬日之储。
将卒嗷嗷。
几将不守。
有如是之颠沛。
有如是之欺谩。
按验既明。
恩劳靡替。
其为蛊媚。
旷代罕闻。
此又罪之大者也。
国之宪度。
会府是司。
位列诸郎。
犹应辰象。
任居六事
实代天工。
总辖于庶官。
外敷化于列郡。
举措系生灵之命。
得失关理乱之源。
为人轨仪。
安可容易。
未有大官弛纵。
而能使偫吏服从。
朝典陵迟。
而欲禁天下暴慢。
是以天宝将季。
杨国忠吏部尚书
亟于私庭铨集选士。
果令逆竖得以为词。
史册书之。
足为国耻。
延龄放情乱纪。
又甚国忠
懈于夙兴。
多阙会朝之礼。
徇其鄙欲。
大隳省署之仪。
郎曹于里闾。
视公事于私第。
尽室饫官厨之膳。
填街持簿领之书。
复有诸部参辞。
四方申请。
决遣资其判署。
去就俟其指撝。
延龄或聚客大誇。
不令白事。
或纵酒凭怒。
莫敢入言。
至有迫切而来。
逾旬未省。
输纳之后。
累月不归。
资粮罄于滞淹。
筋力困于朝集。
晨趋夕散。
十百为偫。
里中喧阗。
常若阛阓。
衢巷列屠沽之肆。
邑居成逆旅之津。
离次慢官。
虐人斁法。
求之今古。
鲜有其伦。
此又罪之大者也。
总领财赋
号为殷繁
自必识究变通。
智权轻重。
大不失体。
细能析微。
济之以均平。
莅之以勤肃。
近无滞事。
远无壅情。
纲条之下无乱绳。
鉴照之内无隐匿。
然后人不困而公用足。
威不厉而奸吏惩。
苟或未然。
则非称职。
延龄以素本僻戾之质。
而加之以狂躁满盈。
既懵且骄。
事何由理。
遂以国家大计。
委于胥吏末流。
当给者无贿而不支。
应徵者受赇而纵免。
纪纲大坏。
货赂公行。
苟操利权。
实窃邦柄。
近者度支小吏
屡为府县所绳。
鞫其奸赃。
无不狼籍。
通结动连于节将。
交私匪止于苞苴。
威福潜移。
乃至于是。
职司失序。
固亦可知。
此又罪之大者也。
风教之大。
礼让为先。
礼让之行。
朝廷为首。
朝廷者。
万方之所宗仰。
偫士之所楷模。
观而效焉。
必有甚者。
是以朝廷好礼。
则俗尚敬恭。
朝廷尊让。
则时耻贪竞。
朝廷有失容之慢。
则凌暴之弊播于人。
朝廷有动色之争。
则攻斗之祸流于下。
圣王知其然也。
故选建贤德。
以为公卿。
使人具瞻。
不谕而化。
昔周之方盛。
多士盈朝。
时靡有争。
用能俾乂。
故其诗曰。
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又曰。
有来雍雍。
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
言偫臣相与事上。
敬而能和。
言语动作。
靡有不善也。
周德既衰。
小人在位。
务相侵侮。
以至危亡。
故其诗曰。
方茂尔恶。
相尔矛矣。
又曰。
既之阴汝。
反予来赫。
又曰。
凉曰不可。
覆背善詈。
言小人得志。
恶怒是凭。
肆其褊心。
以相诟病也。
陛下勤修仪式。
以靖四方。
慎选庶官。
以贞百度。
内选则股肱耳目。
外选则垣翰藩维。
济济师师
咸钦至化。
庶相感率。
驯致大和。
度支凭宠作威。
恃权纵暴。
侵刻军镇。
匮阙资粮。
将帅每使申论。
延龄率加毁訾。
或指诬隐盗。
或谤讦阴私。
或数其出处贱微。
或亿其心志邪悖。
词皆丑媟
事悉加诬。
匹夫见凌。
犹或生患。
将帅素加委遇。
多著勋庸。
纵有踰分取求。
但宜执理裁处。
苟当其所。
孰敢不从。
岂可对彼偏裨
恣行侵辱。
使其惭腼于麾下。
愤耻于朝廷。
惟口起羞。
谅非细故。
为国聚衅。
实由斯人。
而又虐害偫司。
幸其阙败。
蔑彼彝典。
逞于凶怀。
气吞等夷。
隶蓄郎吏
时有履道而不为屈挠。
守官而莫肯由从。
遭其诋诃。
事则尤剧。
或辱兼祖父。
或毁及家门。
皆名教所不忍闻。
叙述所不堪纪。
其为构陷。
抑复多端。
故示凶威。
使人慑惮。
人之狂险。
乃至于斯。
上亏大猷。
下扇流俗。
炰炰礼义之府。
蔑污清明之朝。
此又罪之大者也。
度支旧管牛驴三千馀头。
车八百馀乘。
循环载负。
共馈边军。
既有番递之伦。
永无科配之扰。
延龄苟逞近效。
不务远图。
废其葺修。
减其刍秣。
车破畜耗。
略无孑遗。
每须载运军资。
则令府县差雇。
或有卒承别旨。
须赴促期。
遂于街市之间。
虏夺公私杂畜。
披猖颇甚。
费损尤多。
吏因生奸。
人不堪命。
所减者则奏以为利。
所费者则隐而不论。
破实徇虚。
多如此类。
度支应给宫内及诸司使刍稿薪炭等。
除税草之外。
馀并市供。
所用既多。
恒须贮备。
旧例每至秋穫之后。
冬收之时。
散开诸场。
逐便和市。
免费高价。
复资贫人。
公私之间。
颇谓兼济。
延龄悉隳旧制。
但饰奸情。
旋计刍薪价钱。
以为节减剩利。
及乎春夏之际。
稿秸已殚。
霖潦之中。
樵苏不继。
军厩辍莝。
官厨待然。
告阙频烦于圣聪。
徵催络绎于省署。
崎岖求买。
何暇计量。
糜损官钱。
不啻累倍。
联蹇狼狈。
率以为常。
此则睿鉴之所明知。
物情之所深骇。
事之舛缪。
触绪皆然。
臣愚以谓若斯之流。
不过岁费国家百万缗钱。
及事体非宜耳。
其为罪恶。
未足倾危。
事之可忧。
不在于此。
是以不复详举。
以烦听览也。
至如矫诡之态。
诬罔之辞。
遇事辄行。
应口便发。
靡日不有。
靡时不为。
自非状迹尤彰。
足致其祸者。
又难以备陈也。
延龄有诈伪乱邦之罪七。
而重之以耗斁阙遗。
愚智共知。
士庶同愤。
以陛下英明鉴照。
物无遁情。
固非延龄所能蔽亏而莫之辨也。
或者圣旨以其甚招嫉怨。
而谓之孤贞
可托腹心。
以其好进谗谀。
而谓之尽诚。
可寄耳目。
以其纵暴无畏。
而谓之强直。
可肃奸欺。
以其大言不疑。
而谓之智能。
可富财用。
将欲排众议而收其独行。
假殊宠而冀其大成。
倘陛下诚有意乎在兹。
臣窃以为过矣。
夫君天下者。
必以天下之心为心。
而不私其心。
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
而不私其耳目。
故能通天下之志。
尽天下之情。
夫以天下之心为心。
则我之好恶。
乃天下之好恶也。
是以恶者无谬。
好者不邪。
安在私托腹心。
以售其侧媚也。
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
则天下之聪明。
皆我之聪明也。
是以明无不鉴。
聪无不闻。
安在偏寄耳目。
以招其蔽惑也。
夫布腹心而用耳目。
舜与俱用之矣。
舜之意务求已之过。
以与天下同欲。
而无所偏私。
由是天下臣庶。
莫不归心。
忠谠既闻。
元德逾迈。
故虞书云。
臣作朕股肱耳目。
又云。
明四目
达四聪。
言广大也。
之意务求人之过。
以与天下违欲。
而溺于偏私。
由是天下臣庶。
莫不离心。
险诐既行。
昏德弥炽。
故商书云。
崇信奸回。
大雅云。
流言以对。
寇攘式内。
言邪僻也。
与天下同欲者。
谓之圣帝。
与天下违欲者。
谓之独夫。
其所以布腹心而任耳目之意不殊。
然于美恶成败。
若此相远。
岂非求过之情有异。
任人之道不同哉。
太宗尝问侍臣。
何者为明君。
何者为暗主。
魏徵对曰。
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
又曰。
秦之胡亥偏信。
赵高肆其奸欺。
卒至颠覆。
徵之此说。
理致甚明。
简册备书。
足为鉴戒。
赵高指鹿为马
愚弄厥君。
历代流传。
莫不痛愤。
陛下每览前史。
详考兴亡。
固亦切齿于斯人。
伤心于其主。
臣谓鹿之于马。
物类犹同。
岂若延龄掩有而为无。
指无而为有。
陛下若不以时省察。
得无使后代嗟诮
又甚赵高者乎。
斯愚臣所以焦虑疚怀。
以陛下为过者。
良有所以也。
夫理天下者。
以义为本。
以利为末。
以人为本。
以财为末。
本盛则其末自举。
末大则其本必倾。
自古及今。
义立而利用不丰。
人庶安而财货不给。
因以丧邦失位者。
未之有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有德必有人。
有人必有土。
有土必有财。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盖谓此也。
自古及今。
德义不立。
而利用克宣。
人庶不安。
而财货可保。
因以兴邦固位者。
亦未之有焉。
故曰财散则人聚。
财聚则人散。
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
无令侵削兆庶。
以为天子取怨于下。
其有若此者。
行罚无赦。
盖为此也。
殷纣以贪冒失人而亡。
周武以散发得人而昌。
之多藏。
适所以为害巳者之资耳。
尚何赖于财贿哉。
太宗亦云。
务蓄积而不恤人。
甚非国家之计。
隋氏不道。
聚敛无厌。
所实洛口诸仓
卒为李密所利。
此则前代已行之明效。
圣祖垂裕之格言。
是而不惩。
何以为理。
陛下初膺宝历。
志剪偫凶。
师旅繁兴。
徵求寖广。
榷算侵剥。
下无聊生。
是以泾原叛徒。
乘人怨咨。
白昼犯阙。
都邑氓庶。
恬然不惊。
反与贼众相从。
比肩而入宫殿。
虽蚩蚩之性。
靡所不为。
然亦由德泽未浃于人。
而暴令驱迫。
以至于是也。
于时内府之积。
尚如邱山。
竟资凶渠。
以饵贪卒。
此时陛下躬睹之矣。
是乃失人而聚货。
夫何利之有焉。
车驾既幸奉天
逆泚旋肆围逼。
一垒之内。
万众所屯。
窘如涸流。
庶物空匮。
尝欲发一健步。
出视贼军。
其人恳以苦寒为辞。
跪奏乞一襦裤。
陛下为之求觅不致。
竟悯默而遣之。
又尝宫壸之中。
服用有阙。
圣旨方以戎事之急。
不忍重烦于人。
乃剥亲王饰带之金。
卖以给直。
是时行从将吏。
赴难师徒。
仓黄奔驰。
咸未冬服。
渐属凝冱。
且无薪蒸。
饥冻内攻。
矢石外迫。
昼则戈奋迅。
夜则映堞呻吟。
凌风飙。
冒霜霰。
踰旬而众无携贰。
卒能走强贼。
全危城者。
陛下岂有严刑重赏。
使之然耶。
唯以不厚其身。
不藏其资。
与众庶同其忧患。
与士伍共其有无。
乃能使捐躯命而捍寇雠。
馁之不离。
冻之不憾。
临危而不易其守。
见死而不去其君。
所谓圣人感人心。
而天下和平。
此其效也。
及乎重围既解。
诸道稍通。
赋税渐臻。
贡献继至。
乃于行宫外庑之下。
复列琼林大盈之司。
未赏功劳。
遽私贿玩。
甚沮惟新之望。
颇携死义之心。
于是舆诵兴讥。
而军士始怨矣。
财聚人散。
不其然欤。
旋属蟊贼内攻。
翠华南狩。
奉天所积财货。
悉复歼于乱军。
既迁岷梁。
日不暇给。
独凭大顺。
遂复皇都
是知天子者以得人为资。
以蓄义为富。
人苟归附。
何患蔑资。
义苟修崇。
何忧不富。
岂在贮之内府
方为已有哉。
故藏于天下者。
天子之富也。
藏于境内者。
诸侯之富也。
藏于囷仓箧椟者。
农夫商贾之富也。
奈何以天子之贵。
海内之富。
而猥行诸侯之德。
蹙守农商之鄙业哉。
陛下若谓厚取可以恢武功。
建中之取。
既无成矣。
若谓多积可以为已有。
建中之积。
又不在矣。
若谓徇欲不足伤理化
建中之失。
伤已甚矣。
若谓敛怨不足致危亡。
建中之乱。
危亦至矣。
然而遽能靖滔天之祸。
成中兴之功者。
良以陛下有侧身修励之志。
有罪巳悔惧之词。
罢息诛求。
敦尚节俭。
涣发大号
与人更新。
故灵祇嘉陛下之诚。
臣庶感陛下之意。
释憾回虑。
化危为安。
陛下亦当为宗庙社稷建不倾不拔之永图。
为子孙黎元垂可久可大之休业
惩前事徇欲之失。
复日新盛德之言。
岂宜更纵憸邪。
复行刻暴。
事之追悔。
其可再乎。
臣又窃虑陛下纳彼盗言。
堕其奸计。
以为搏噬拿攫。
怨集有司。
积聚丰盈。
利归君上
是又大缪。
所宜慎思。
夫人主昏明。
系于所任。
咎繇夔契之道长。
虞舜享浚哲之名。
皇甫棸楀之嬖行。
而周厉婴颠覆之祸。
自古何尝有小人柄用。
而灾祸不及邦国者乎。
譬犹操兵以刃人。
天下不委罪于兵。
而委罪于所操之主。
蓄蛊以殃物。
天下不归咎于蛊。
而归咎于所蓄之家。
理有必然。
不可不察。
臣窃虑陛下以延龄之进。
独出圣衷。
延龄之言。
多顺宸旨。
今若以罪寘辟。
则似为众所挤。
故欲保持。
用彰坚断。
若然者。
陛下与人终始之意则善矣。
其于改过不吝去邪勿疑之道。
或未尽善焉。
夫人之难知。
著自淳古。
试可乃已。
载于典谟。
陛下意其贤而任之。
知其恶而之。
此理之常。
于何不可。
倘陛下犹未知恶。
但疑见挤。
固有象恭挟诈之人。
亦有党邪害直之士。
所资考覈。
两绝欺诬。
陛下以延龄为能。
愚臣以延龄为罪。
能必有迹。
罪必有端。
陛下胡不指明其所效之能。
以表忠贤。
按验其所论之罪。
以考虚实。
与众同辨。
示人不私。
若能迹可称。
而罪端无据。
则是党邪害直之验也。
陛下当绳其伤善。
以励事君。
罪端有徵。
而能迹无实。
则是象恭挟诈之验也。
陛下当纠其包祸。
以戒乱邦。
如此。
则上之于下。
释嫌构之疑。
下之于上。
绝偏惑之议。
何必忠邪无辨。
枉直莫分。
薰莸同藏。
其臭终胜。
此则小人道长之象也。
实时运否泰安危之所系。
岂但有亏圣德。
不利善人而已乎。
陛下若必以与已同者为忠良。
自我作者无改变。
如此。
则上之所欲莫不謟。
上之所失莫不从。
水火相济不为非。
金砺相须不为是。
耻过作非不足戒。
舍己从人不足称。
惟意是行。
则匡辅或几乎息矣。
匡辅息。
则理不可致。
仲尼所谓一言丧邦者。
在于予之言而莫予违也。
关兴亡。
固不可忽。
希旨顺默。
浸已成风。
奖之使言。
犹惧不既。
若又阻抑。
谁当贡诚。
伏恐未亮斯言。
请以一事为證。
只如延龄凶妄
流布寰区。
上自公卿近臣。
下逮舆台贱品。
諠諠谈议。
亿万为徒。
能以上言。
其人有几。
陛下试令亲信。
博采舆词。
参校比来所闻。
足鉴人间情伪。
臣以卑鄙。
任当台衡。
既极崇
又承渥泽。
岂不知观时附会。
足保旧恩。
随众沉浮。
免贻厚责。
谢病黜退。
获知几之名。
党奸苟容。
无见嫉之患。
何急自苦。
独当豺狼。
上违欢情。
下饵谗口。
良由内顾庸昧。
一无所堪。
夙蒙眷知。
唯在诚直。
绸缪帐扆。
一纪于兹。
圣慈既以此见容。
愚臣亦以此自负。
从陛下历播迁之臲卼。
睹陛下致兴复之艰难。
至今追思。
犹为心悸。
所以畏覆车而骇惧。
虑燬室而悲鸣。
盖情激于中。
虽欲罢而不能自默也。
因事陈执。
虽已频繁。
天听尚
未垂谅察
辄申悃款。
以极愚诚。
忧深故语烦。
恳迫故词切。
以微臣自固之谋则过。
为陛下虑患之计则忠。
糜躯奉君。
非所敢避。
沽名衒直。
亦不忍为。
愿回睿聪。
为国熟虑。
社稷是赖。
岂唯微臣。
不胜荷恩报德之诚。
谨昧死奉书以闻。
臣诚惶诚恐顿首再拜。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七
内侍冀宁奉宣圣旨。缘两河寇贼未平殄。
淮西凶党攻逼襄城。卿识古知今。
合有良策。宜具陈利害封进者。
臣质性凡钝。闻见陋狭。
幸因乏使。簪组升朝。
荐承过恩。文学入侍。
每自奋励。思酬奖遇。
感激所至。亦能忘身。
但以越职干议。典制所禁。
未信而言。圣人不尚。
是以循循默默。尸居荣近。
日日以愧。自春徂秋。
心虽怀忧。言不敢发。
此臣之罪也。亦臣之分也。
陛下天纵圣德。神授英谋。
明照八表。思周万务。
犹虑阙漏。下询刍荛。
尧舜舍己从人。好问而好察迩言之意也。
臣每读前史。见开说纳忠之士。
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
皆以进议见拒。恳诚激忠。
遂至发愤踰礼。而不能自止故也。
况今势有危迫。事有机宜。
当圣主开怀访纳之时。无昔人逆鳞颠沛之患。
傥又上探微旨。虑匪悦闻。
傍惧贵臣。将为沮议。
首尾忧畏。前后顾瞻。
是乃偷合苟容之徒。非有扶危救乱之意。
此愚臣之所痛心切齿于既往。是以不忍复躬行于当世也。
心蕴忠愤。固愿披陈。
职居禁闱。当备顾问。
承问而对。臣之职也。
写诚无隐。臣之忠也。
谨具件如后。惟明主循省而备虑之。
岂直微臣独容纳之恩。实亿兆之幸。
社稷之福也。臣本书生。
不习戎事。窃惟霍去病
汉将之良者也。每言行师用军之道。
顾方略何如耳。不在学古兵法。
是知兵法者无他。见其情而通其变。
则得失可辩。成败可知。
古人所以坐筹樽俎之间。制胜千里之外者。
得此道也。臣才不逮古人。
而颇窥其意。是敢承诏不默。
辄陈狂愚。伏以克敌之要。
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
在乎操得其柄。将非其人者。
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
将虽材不为。兵不足恃。
与无兵同。将不为
与无将同。将不能使兵。
国不能驭将。非止费财玩寇之弊。
亦有不戢自焚之灾。自昔祸乱之兴。
何尝不由于此。今两河淮西
为叛乱之帅者。独四五凶人而已。
尚恐其中或有傍遭诖误。内蓄危疑。
苍黄失图。势不得止。
亦未必皆是处心积虑。果为奸逆。
以僭帝称王者也。况其馀众。
盖并胁从。苟知全生。
岂愿为恶。若招携以法。
悔祸以诚。使来者必安。
安者必久。斯道积著。
人谁不怀。纵有野心难驯。
臣知其从化者必过半矣。舞干苗格。
岂独虚言。假使四五凶渠。
俱禀枭鸱之性。其下同恶。
复有十百相从。是皆卒伍庸流。
阘茸下品。其志好不过声色财货之乐。
其材用不过蹴鞠距踊之能。其约从缔交。
则迭相侮诈。以为智谋。
其御众使人。则例质妻孥。
以为术数。斯乃盗窃偷安之伍。
非有奸雄特异之资。以陛下英神。
志期平壹。君臣之势不类。
逆顺之理不侔。形势之大小不伦。
师徒之众寡不敌。然尚旷岁持久。
老师费财。加算不止于舟车。
徵卒殆穷于闽濮。笞肉捶骨。
呻吟里闾。送父别夫。
号呼道路。杼柚已空。
兴发已殚。而将帅者。
尚曰财不足。兵不多。
此微臣所以千虑百思。而不悟其理也。
未审陛下尝徵其说察其由乎。股肱之臣。
日月献纳。复为陛下察其事乎。
臣愚无知。实所深惑。
遂乃过为臆度。辄肆讨论。
以为尅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
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将非其人者。兵虽众不足恃。
操失其柄者。将虽材不为
今以陛下效其明圣。偫帅畏威。
虽万无此虞。然亦不可不试省察也。
陛下若谓臣此说盖虚体耳。不足徵焉。
臣请复为陛下效其明徵。以实前说。
田悦唱乱之始。气盛力全。
恒赵青齐。迭为唇齿。
陛下特诏马燧。委之专征。
抱真李芃。声势相援。
于时士吏畏法。将帅感恩
俱蕴胜残尽敌之诚。未有争功邀利之衅。
故能累摧坚阵。深抵穷巢。
元恶幸脱于俘囚。凶徒几尽于锋刃。
臣故曰尅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
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此其明效也。田悦既败。
力屈势穷。且皆离心。
莫有固志。乘我师胜捷之气。
蹑亡虏伤夷之馀。比于前功。
难易百倍。既而大军遂驻。
遗孽复安。其后馈运日增。
师徒日益。于兹再稔。
竟不交锋。量兵力则前者寡而今者多。
议军资则前者薄而今者厚。论气势则前者新集而今者乘胜。
度攻具则前者草创而今者缮完。计凶党则前者盛而今者残。
揣敌情则前者锐而今者挫。然而势因时变。
事与理乖。当易而反难。
当进而中止。本末殊趣。
前后易方。顺理之常。
必不如此。臣故曰将非其人者。
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
将虽材不为。此自昔必然之效。
但未审今兹事实。得无近于此乎。
在陛下熟察而亟救之耳。固不在益兵以生事。
加赋以殄人。无纾目前之虞。
或兴意外之患。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兵者财之蠹也。
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
而根柢蹶拔矣。惟陛下重慎之。
悯惜之。今师兴三年。
可谓久矣。税及百物。
可谓繁矣。陛下为之宵衣旰食
可谓忧勤矣。海内为之行赍居送。
可谓劳敝矣。而寇乱有益。
剪灭无期。人摇不宁。
事变难测。是以兵贵拙速。
不尚巧迟。速则乘机。
迟则生变。此兵法深切之诫。
往事明著之验也。夫投胶以变浊。
不如澄其源而浊变之愈也。扬汤以止沸。
不如绝其薪而沸止之速也。是以劳心于服远者。
莫若修近而其远自来。多方以救失者。
莫若改行而其失自去。若不靖于本。
而务救于末。则救之所为。
乃祸之所起也。修近之道。
改行之方。易于举毛。
但在陛下然之与否耳。傥或重难易制。
姑务持危。则当校祸患之重轻。
辩攻守之缓急。臣谓幽燕恒魏之寇。
势缓而祸轻。汝洛荥汴之虞。
势急而祸重。缓者宜图之以计。
今失于屯戍太多。急者宜备之以严。
今失于守禦不足。何以言其然也。
自胡羯称乱。首起蓟门。
中兴已来。未暇芟荡。
因其降将。即而抚之。
朝廷置河朔于度外。殆三十年。
非一朝一夕之所急也。田悦累经覆败。
气沮势羸。偷全馀生。
无复远略。武俊蕃种。
有勇无谋。朱滔卒材。
多疑少决。皆受田悦诱陷。
遂为猖狂出师。事起无名。
众情不附。进退惶惑。
内外防虞。所以才至魏郊。
遽又退归巢穴。意在自保。
势无他图。加以洪河太行禦其冲。
并汾洺潞压其腹。虽欲放肆。
亦何能为。又此郡凶徒。
互相劫制。急则合力。
退则背憎。是皆苟且之徒。
必无越轶之患。此臣所谓幽燕恒魏之寇。
势缓而祸轻。希烈忍于伤残。
果于吞噬。据蔡许富全之地。
益邓襄卤获之资。意殊无厌。
兵且未衄(一作恤)。东寇则转输将阻。
北窥则都城或惊。此臣所谓汝洛荥汴之虞。
势急而祸重。代朔邠灵之骑士。
自昔之精骑也。上党盟津之步卒。
当今之练卒也。悉此彊劲。
委之山东。势分于将多。
财屈于兵广。以攻则旷岁不进。
以守则数倍有馀。各怀顾瞻。
递欲推倚。此臣所谓缓者宜图之以计。
今失于屯戍太多。李勉以文吏之材。
当浚郊奔突之会。哥舒曜以乌合之众。
捍襄野豺狼之偫。陛下虽连发禁军。
以为继援。累敕诸镇。
务使协同。睿旨殷忧。
人思自效。但恐本非素习。
令不适从。奔鲸触罗。
仓卒难制。首鼠应敌。
因循莫前。此臣所谓急者宜备之以严。
今失于守禦不足。陛下若察其缓急。
审其重轻。使怀光帅师救襄城之围。
李芃还镇为东都之援。汝洛既固。
梁宋亦安。是乃取有馀。
救不足。罢关右赋车籍马之扰。
山东飞刍挽粟之劳。无扰则祸乱不生。
息劳则物力可济。非止排难于变切。
亦将防患于未然。徵发既停。
守备且固。足得徐观事势。
更选良图。此于纾乱解纷。
抑亦计之次也。议者若曰。
河朔偫盗。尚未歼夷。
傥又减兵。必更生患。
此盖好异不思之说耳。臣请有以诘之。
前岁伐叛之初。唯马燧抱真李芃三帅而已。
以攻必克。以战必彊。
是则力非不足明矣。洎迟留不进。
乃请益师。于是选神策锐卒以继之。
李晟往矣。犹曰未足。
复请益师。于是徵朔方全军以赴之。
而怀光往矣。几遣加半之戍。
竟无分寸之功。是则师不在众又明矣。
然而可托以为解者。必曰王师虽益。
贼党亦增。曩独田悦宝臣。
今兼朱滔武俊。臣请再诘以塞其辞。
曩之田悦宝臣。皆蓄锐养谋。
剧贼之方彊者也。寻而田悦丧败。
宝臣歼夷。虽复朱滔武俊加于前。
亦有孝忠日知乘其后。是则贼势不滋于曩日。
王师有溢于昔时又明矣。曩以太原泽潞河阳三将之众。
田悦朱滔武俊三寇之兵。今朱滔遁归。
武俊退缩。唯此田悦
假息危城。设使我师悉归。
彼亦才能自守。况留抱真马燧
足得观衅讨除。是则减兵东征。
势必无患又明矣。留之则彼为冗食。
徙之则此得长城。化危为安。
息费从省。举一而兼数利。
惟陛下图之。谨奏。
关中事宜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七
右。臣顷览载籍。
每至理乱废兴之际。必反覆参考。
究其端由。与理同道罔不兴。
与乱同趣罔不废。此理之常也。
其或措置不异。安危则殊。
此时之变也。至于君人有大柄。
立国有大权。得之必彊。
失之必弱。是则历代不易。
百王所同。夫君人之柄。
在明其德威。立国之权。
在审其轻重。德与威不可偏废也。
轻与重不可倒持也。蓄威以昭德
偏废则危。居重以驭轻。
倒持则悖。恃威则德丧于身。
取败之道也。失重则轻移诸已。
启祸之门也。陛下天锡勇智。
志期削平。忿兹昏迷。
整旅奋伐。海内震謺。
莫敢宁居。此诚英主拨乱拯物。
不得已而用之。然威武四加。
非谓蓄矣。所可兢兢保惜。
慎守而不失者。唯居重驭轻之权耳。
陛下又果于成务。急于应机。
竭国以奉军。顷中以资外。
倒持之势。今又似焉。
臣是以疚心如狂。不觉妄发。
辄踰顾问之旨。深测忧危之端。
此臣之愚于自量。而忠于事主之分也。
古人所谓愚夫言之。而明主择之。
惟陛下幸留听焉。臣闻国家之立也。
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又闻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则大小适称而不悖焉。
身所以能使臂者。身大于臂故也。
臂所以能使指者。臂大于指故也。
王畿者。四方之本也。
京邑者。又王畿之本也。
其势当令京邑如身。王畿如臂。
四方如指。故用则不悖。
处则不危。斯乃居重驭轻。
天子之大权也。非独为御诸夏而已。
抑又有镇抚戎狄之术焉。是以前代之制。
转天下租税。委之京师
徙郡县豪杰。处之陵邑。
选四方壮勇。实之边城。
其赋役则轻近而重远也。其惠化则悦近以来远也。
太宗文皇帝既定大业。万方厎乂。
犹务戎备。不忘虑危。
列置府兵。分隶禁卫。
大凡诸府八百馀所。而在关中者殆五百焉。
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
承平渐久。武备浸微。
虽府卫具存。而卒乘罕习。
禄山窃倒持之柄。乘外重之资。
一举滔天。两京不守。
赖经制。颇存典刑。
彊本之意则忘。缘边之备犹在。
加以诸牧有马。每州有粮。
肃宗得以为资。中复兴运。
乾元之后。大憝初夷。
继有外虞。悉师东讨。
边备既弛。禁戎亦空。
吐蕃乘虚。深入为寇。
故先皇帝莫与为禦。避之东游。
是皆失居重驭轻之权。忘深根固柢之虑。
内寇则崤函失险。外侵则汧渭为戎。
于斯之时。朝市离析。
事变可虑。须臾万端。
虽有四方之师。宁救一朝之患。
陛下追想及此。岂不为之寒心哉。
尚赖宗社威灵。先皇仁圣。
攘却丑类。再安宸居。
城邑具全。宫庙无霣。
此又非常之幸。振古所未闻焉。
足以见天意之于皇家。保祐深矣。
故示大儆。将宏永图。
陛下诚宜上副天心。下察时变。
远考前代成败。近鉴国朝盛衰。
垂无疆之休。建不拔之业。
今则势可危虑。又甚于前。
伏惟圣谋。已有成算。
愚臣未达。敢献所忧。
先皇帝还自陕郛。惩艾往事。
稍益禁卫。渐修边防。
是时关中有朔方泾原右三帅。以捍西戎
河东太原全军。以控北虏。
此四军者。皆声势雄盛。
士马精彊。又徵诸道戍兵。
每岁乘秋备塞。尚不能保固封守。
遏其奔冲。京师戒严。
比比而有。陛下嗣膺宝位。
威慑殊邻。蠢兹昆夷。
犹肆毒蠚。举国来寇。
志吞岷梁。贪冒既深。
覆亡几尽。遂求通好。
少息交侵。盖缘马丧兵疲。
务以计谋相缓。固非畏威怀德。
必欲守信结和。所以历年优柔。
竟未坚定要约。息兵稍久。
育马渐蕃。必假小事忿争。
因复大肆侵掠。张光晟又于振武诱杀偫胡。
自尔已来。绝无虏使。
其为嫌怨。足可明徵。
借如吐蕃实和。回纥无憾。
戎狄贪诈。乃其常情。
苟有便利可窥。岂肯端然自守。
今朔方太原之众。远在山东
神策六军之兵。继出关外。
傥有贼臣啖寇。黠虏窥边。
伺隙乘虚。微犯亭障。
此愚臣所窃为忧者也。未审陛下其何以禦之。
侧闻伐叛之初。议者多易其事。
佥谓有征无战。役不逾时。
计兵未甚多。度费未甚广。
于事为无扰。于人为不劳。
曾不料兵连祸拿。变故难测。
日引月长。渐乖始图。
故前志以兵为凶器。战为危事。
至戒至慎。不敢轻用之者。
盖为此也。当胜而反败。
当安而倒危。变亡而为存。
化小而成大。在覆掌之间耳。
何可不畏而重之乎。近事甚明。
足以为鉴。往岁为天下所患。
咸谓除之则可致升平者。李正已李宝臣梁崇义田悦是也。
往岁为国家所信。咸谓任之则可除祸乱者。
朱滔李希烈是也。既而正已死。
李纳继之。宝臣死。
惟岳继之。崇义卒。
希烈叛。惟岳戮。
朱滔携。然则往岁之所患者。
四去其三矣。而患竟不衰。
往岁之所信者。今则自叛矣。
而又难保。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
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
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
舟中敌国也。陛下岂可不追鉴往事。
惟新令图。循偏废之柄以靖人。
复倒持之权以固国。而乃孜孜汲汲
极思劳神。徇无已之求。
望难必之效。其于为人除害之意。
则已至矣。其为宗社自重之计。
恐未至焉。自顷将帅徂征。
久未尽敌。苟以藉口。
则请济师。陛下乃为之辍边军。
环卫。虚内厩之马。
竭武库之兵。占将家之子以益师。
赋私养之畜以增骑。犹且未战。
则曰乏财。陛下又为之算室庐。
贷商贾。倾司府之币。
设请榷之科。关辅之间。
徵发已甚。宫苑之内。
备卫不全。万一将帅之中。
又如朱滔希烈。或负固边垒。
诱致豺狼。或窃发郊畿。
惊犯城阙。此亦愚臣所窃为忧者也。
未审陛下复何以备之。以陛下圣德君临。
率土欣戴。非常之虑。
岂所宜言。然居安备危。
哲王是务。以言为讳。
中主不行。若备之已严。
则言亦何害。傥忽而未备。
又安可勿言。臣是以罄陈狂愚。
无所讳避。罔敢以中主不行之事。
有虞于圣朝也。惟陛下熟察之。
过防之。且今之关中
即古者邦畿千里之地也。王业根本。
于是在焉。秦尝用之以倾诸侯。
汉尝因之以定四海。盖由凭山河之形胜。
宅田里之上腴。弱则内保一方。
当天下之半。可以养力俟时也。
彊则外制东夏。据域中之大。
可以蓄威昭德也。豪勇之在关中者。
与籍于营卫不殊。车乘之在关中者。
与列于厩牧不殊。财用之在关中者。
与贮于帑藏不殊。有急而须。
一朝可聚。今执事者先拔其本。
弃重取轻。所谓倒持太阿。
授人以柄。议制置则彊干弱枝之术反。
语绥怀则悦近来远之道乖。求诸通方。
无适而可。顾臣庸懦。
窃为陛下惜之。往者不可追。
来者犹可补。臣不胜恳恳忧国之至。
辄敢效其狂鄙。以备采择之一端。
陛下倘俯照微诚。过听愚计。
使李芃东洛。怀光救襄城
希烈凶徒。势必退衄。
则所遣神策六军士马及点召节将子弟东行应援者。悉可追还。
河北既有马燧抱真。固亦无藉李晟
亦令旋旆。完复禁军。
明敕泾陇邠宁。但令严备封守。
仍云更不徵发。使知各保安居。
又降德音。劳徕畿甸。
具言京辇之下。百役殷繁。
且又万方会同。诸道朝奏。
恤勤怀远。理合优容。
京城及畿县所税间架榷酒抽贯贷商点召等。诸如此类。
一切停罢。则冀已输者弭怨。
见处者获宁。人心不摇。
邦本自固。祸乱无从而作。
朝廷由是益尊。然后可以度时宜。
施教令。弛张自我。
何有不从。端本整棼。
无易于此。谨奏。
论叙迁幸之由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七
臣前日蒙恩召见。陛下叙说泾原叛卒惊犯宫阙。
及初行幸之事。因自尅责。
辞旨过深。臣奏云。
陛下引咎在躬。诚尧舜至德之意。
臣窃有所见。以为致今日之患者。
偫臣之罪也。陛下又曰。
卿以君臣之礼。不忍归过于朕。
故有此言。然自古国家兴衰。
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
虽则是朕失德。亦应事不由人。
未及对诏之间。陛下遂言及宗祧。
涕泗交集。主忧臣愤。
人理之常。情激于衷。
不觉呜咽。旋属游瑰请对。
臣言未获毕辞。今辄上烦。
以尽愚恳。臣所谓致今日之患。
是偫臣之罪者。非敢徒饰浮说。
苟宽圣怀。事皆有由。
言庶可复。自胡羯称乱。
遗患未除。朝廷因循。
久务容养。事多僭越。
礼阙会朝。陛下神武统天。
将壹区宇。乃命将帅
四征不庭。凶渠稽诛。
逆将继乱。兵连祸结。
行及三年。徵师四方。
无远不暨。父子诀别。
夫妻分离。一人征行。
十室资奉。居者有馈送之苦。
行者有锋刃之忧。去留骚然。
而闾里不宁矣。聚兵日众。
供费日多。常赋不充。
乃令促限。促限才毕。
复命加徵。加徵既殚。
又使别配。别配不足。
于是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
禁防滋章。条目纤碎。
吏不堪命。人无聊生。
农桑废于徵呼。膏血竭于笞捶。
市井愁苦。室家怨咨。
兆庶嗷然。而郡邑不宁矣。
边陲之戍。用保封疆。
禁卫之师。以备巡警
二者或阙。则生戎心。
国之大防。莫重于此。
陛下急于靖难。累遣东征。
边备空虚。亲军寡弱。
寻又搜阅私牧以取马。簿责将家以出兵。
凡有私牧者。例元勋贵戚之门。
所谓将家者。皆统帅牧之后。
是乃尝蒙亲委。或著忠劳。
复除征徭。固有常典。
今忽夺其畜牧。事其子孙。
有乞假以给资装。有破产以营卒乘。
道路悽悯。部曲感伤。
贵位崇勋。孰不解体。
加以聚敛之法。毂下尤严。
邸第侯王。咸输屋税。
裨贩夫妇。毕算缗钱。
贵而不见优。近而不见异。
其为愤戚。又甚诸方。
诛求转繁。庶类恐惧。
兴发无已。偫情动摇。
朝野嚣然。而京邑关畿不宁矣。
陛下又以百度弛废。志期肃清。
持义以掩恩。任法以成理。
神断失于太速。睿察伤于太精。
断速则寡恕于人。而疑似之间。
不容辩也。察精则多猜于物。
而臆度之际。未必然也。
寡恕则重臣惧祸。反侧之衅易生。
多猜则偫下防嫌。苟且之风渐扇。
是以叛乱继起。怨讟并兴。
非常之虞。亿兆同虑。
惟陛下穆然凝邃。独不得闻。
至使凶卒鼓行。白昼犯阙。
重门无结草之禦。环卫无谁何之人。
自古祸变之兴。未有若斯之易。
岂不以乘我间隙。因人携离哉。
陛下有股肱之臣。有耳目之任。
有谏诤之列。有备卫之司。
见危不能竭其诚。临难不能效其死。
所谓致今日之患。是偫臣之罪者。
岂徒言欤。圣旨又以家国兴衰。
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
应不由人者。臣志性介劣。
学识庸浅。凡是占算秘术。
都不涉其源流。至于兴衰大端。
则尝闻诸典籍。书曰。
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听。
又曰。德惟一。
动罔不吉。德二三。
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
惟天降灾祥在德。又曰。
天难忱。命靡常。
常厥德。保厥位。
厥德靡常。九有以亡。
此则天所视听。皆因于人。
天降灾祥。皆考其德。
非于人事之外。别有天命也。
祖伊之辞曰。我生不有命在天。
武王之罪曰。吾有命罔惩其侮。
此又舍人事而推天命必不可之理也。易曰。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仲尼以为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
又以尚贤。是以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又曰。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理者也。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理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又曰。
视履考祥。又曰。
吉凶者。得失之象也。
夫易之为书。穷变知化。
其于性命。可谓研精。
及乎论天人祐助之由。辩安危理乱之故。
必本于履行得失。而吉凶之报象焉。
此乃天命由人。其义明矣。
春秋传曰。祸福无门。
唯人所召。又曰。
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以有动作威仪礼义之则以定命。能者养之以福。
不能者败以取祸。礼记引诗而释之曰。
大雅云。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仪监于殷。
骏命不易。言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也。又引书而释之曰。
康诰云。惟命不于常。
言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
此则圣哲之意。六经会通。
皆为祸福由人。不言盛衰有命。
盖人事著于下。而天命降于上。
是以事有得失。而命有吉凶。
天人之间。影响相准。
诗书已后。史传相承。
理乱废兴。大略可记。
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
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
六经之教既如彼。历代明验又如此。
尚恐其中有可疑者。臣请复以近事證之。
自顷征讨颇频。刑网稍密。
物力竭耗。人心惊疑。
如居风涛。汹汹靡定。
上自朝列。下达烝黎。
日夕族党聚谋。咸忧必有变故。
旋属泾原叛卒。果如众庶所虞。
京师之人。动逾亿计。
固非悉知算术。皆晓占书。
则明致寇之由。未必尽关天命。
伏惟陛下鉴既往之深失。建将来之令图。
拯宗社阽危。刷亿兆愤耻。
在于审察时变。博询人谋。
王化聿修。天祐自至。
恐不宜推引厄运。谓为当然。
挠追咎之诚。沮惟新之望。
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
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
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
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
无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今生乱失守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
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勉励而谨修之。
当至危至难之机。得其道则兴。
失其道则废。其间不容复有所悔也。
惟陛下勤思焉。熟计焉。
舍己以从众焉。违欲以遵道焉。
远憸佞而亲忠直焉。推至诚而去逆诈焉。
杜谗沮之路。广谏诤之门焉。
埽求利之法。务息人之术焉。
录片善片能。以尽偫材焉。
忘小瑕小怨。俾无弃物焉。
斯道甚易知。甚易行。
不劳神。不苦力。
但在约之于心耳。又陛下天资睿哲。
有必致之具。安得舍而不为哉。
斯道夕誓之于心。则可以感神明。
动天地。朝施之于事。
则可以服庶类。怀万方。
何忧乎乱人。何畏乎厄运。
何患乎天下不宁。昔太王以避狄而兴周。
文王以百里而王。是乃因危难而恢盛业。
由僻小而阐丕图。况陛下禀英姿。
承宝历。四海之利权由己。
列圣之德泽在人。苟能增修。
蔑有不济。至如东北偫孽。
荏苒逋诛。泾原乱兵。
仓卒犯禁。盖上天保祐陛下。
恐陛下神武果断。有轻天下之心。
使知艰难。将永福祚耳。
伏愿悔前祸以答天戒。新圣化以承天休。
勿谓时钟厄运而自疑。勿谓事不由人而自解。
勤励不息。足致升平。
岂止荡涤祅氛。旋复宫阙而已。
愚臣不胜区区忧国奉君之至。诚有所切。
辞不觉烦。伏惟陛下不以人废言
不以言废直。千虑一得。
或有取焉。谨奏。
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八
隐朝昨日奉宣圣旨。
逆贼虽退。
犹未收城。
令臣审思当今所务。
何者最切。
具条录奏来者。
伏以初经大变。
海内震惊。
无论顺逆贤愚。
必皆企竦观听。
陛下一言失则四方解体。
一事当则万姓属心。
动关安危。
不可不慎。
臣谓当今急务。
在于审察偫情。
若偫情之所甚欲者。
陛下先行之。
偫情之所甚恶者。
陛下先去之。
欲恶与天下同。
而天下不归者。
自古及今。
未之有也。
夫理乱之本。
系于人心。
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
在危疑向背之际。
人之所归则植。
人之所去则倾。
陛下安可不审察偫情。
同其欲恶。
使亿兆归趣。
以靖邦家乎。
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然尚恐为之不易者。
盖以朝廷播越。
王命未行。
施之空言。
人或不信。
何以言其然。
今天下之所欲者。
在息兵。
安业
天下之所恶者。
在敛重。
在法苛。
陛下欲息兵。
则寇孽犹存。
兵固不可息矣。
安业
则征徭未罢。
业固未可安矣。
欲薄敛。
则郡县惧乏军用。
令必不从矣。
欲去苛。
则行在素霁威严。
言且无验矣。
此皆势有所未制。
意有所未从。
虽施于德音。
足慰来苏之望。
而稽诸事实。
未符悔祸之诚。
且动人以言者。
其感不深。
动人以行者。
其应必速。
盖以言因事而易发。
行违欲而难成。
易发故有所未孚。
难成故无思不服。
今陛下将欲平祸乱。
拯阽危。
恤烝黎。
安反侧。
既未有息人之实。
又乏于施惠之资。
唯当违欲以行已所难。
布诚以除人所病。
乃可以彰追咎之意。
副惟新之言。
若犹不然。
未见其可。
顷者窃闻舆议。
颇究偫情。
四方则患于中外意乖。
百辟又患于君臣道隔。
郡国之志。
不达于朝廷。
朝廷之诚。
不升于轩陛
上泽阙于下布。
下情壅于上闻。
实事不必知。
知事不必实。
上下否隔于其际。
真伪杂糅于其间。
聚怨嚣嚣。
腾谤籍籍。
欲无疑阻。
其可得乎。
物论则然。
人心可见。
盖谓含宏听纳。
是圣主之所难。
郁抑猜嫌。
是众情之所病。
伏惟陛下神无滞用。
鉴必穷微。
愈其病而易其难。
如淬锋溃疣。
决防注水耳。
可以崇德美。
可以济艰难。
陛下何虑不行。
而直为此懔懔也。
臣谓宜因文武偫官入参之日。
陛下特加延接。
亲与叙言。
备询祸乱之由。
明示咎悔之意。
各使极言得失。
仍令一一面陈。
军务之际。
到即引对。
不拘时限。
用表忧勤。
周公勤握发吐餐。
而天下归心。
则此义也。
又当假之优礼。
悦以温颜。
言切而理惬者。
必赏导以尽其情。
识寡而辞拙者。
亦容恕以嘉其意。
有谏诤无隐者。
愿陛下叶成汤改过之美。
褒其直而勿吝其非。
有谋猷可用者。
愿陛下体大禹拜言之诚。
奖其能而亟行其策。
至于匹夫片善。
采录不遗。
庶士传言。
听纳无倦。
是乃总天下之智以助聪明。
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
则君臣同志。
何有不从。
远迩归心。
孰与为乱。
化疑梗为䜣合。
易怨谤为讴歌。
浃辰之间。
可使丕变。
陛下傥行之不厌。
用之得中。
从义如转圜。
进善如不及。
推广此道。
足致和平。
其于昭德塞违。
恐不止当今所急也。
虑有愚而近道。
事有要而似迂。
冀垂睿思。
反覆详览。
必或无足观采。
舍弃非遥。
谨奏。
奉天论前所荅奏未施行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八
臣某言。贼泚逋诛。
尚穴宫禁。陛下思念宗庙。
痛伤黎元。仁孝交感。
至于愤激。猥以急务。
下询微臣。臣虽鄙懦。
尊慕仁义。陛下知己之遇。
感陛下思理之诚。愚衷所怀。
承问辄发。不以浅深自揆。
不以喜怒上虞。诚缺于周防承顺之规。
是亦忠于陛下一至之分也。前奉诏问。
寻具上陈。请延偫臣。
稍与亲接。广咨访之路。
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
宏采拔之道。自献荅奏。
迨兹弥旬。不闻施行。
不赐酬诘。未审宸旨。
以为何如。昧于忖量。
但务竭尽。恐由辞理蹇拙。
不能畅达事情。慺慺血诚。
敢愿披沥。频烦黩冒。
岂不惭惶。盖犬马感恩思效之心。
眷眷而不能自止者也。臣闻立国之本。
在乎得众。得众之要。
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
言理道所由生也。是则时之否泰。
事之损益。万化所系。
必因人情。情有通塞。
故否泰生。情有厚薄。
故损益生。通天下之情者。
莫智于圣人。尽圣人之心者。
莫深于易象。其别卦也。
乾下坤上则曰泰。坤下乾上则曰否。
其取象也。损上益下则曰益。
损下益上则为损。乾为天为君。
坤为地为臣。天在下而地处上。
于位乖矣。而反谓之泰者。
上下交故也。君在上而臣处下。
于义顺矣。而反谓之否者。
上下不交故也。气不交则庶物不育。
情不交则万邦不和。天气下降。
地气上腾。然后岁功成。
君泽下流。臣诚上达。
然后理道立。损益之义。
亦犹是焉。上约已而裕于人。
人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
上蔑人而肆诸已。人必怨而叛上矣。
岂不谓之损乎。然则上下交而泰。
不交而否。自损者人益。
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
岂容易哉。故喻君为舟。
喻人为水。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舟即君道。
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
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
失则危。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
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
乃至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夫几者。事之微也。
以圣人之德。天子之尊。
且犹慎事之微。乃至一日万虑。
岂不以居上接下。惧失其情欤。
书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微则万几之虑。
不得不精也。危则覆舟之戒。
不得不畏也。夫揆物以意。
宣意以言。言或是非。
莫若考于有迹。迹或成败。
莫若验于已行。自昔王业盛衰。
君道得失。史册尽在。
粲然可徵。与众同欲靡不兴。
违众自用靡不废。从善纳谏靡不固。
远贤耻过靡不危。故诗书称尧德。
则曰稽于众。舍巳从人。
数舜之功。则曰明四目
达四聪。言务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兴。则曰益赞于禹。
禹拜昌言。述汤之所以王。
则曰用人惟已。改过不吝。
言能纳谏也。歌文王作周。
则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武王克殷。则曰乱臣十人。
同心同德。言皆从善也。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者。
天下之盛王也。莫不从谏以辅德。
询众以成功。是则德益盛者虑益微。
功愈高者意愈下。及代之衰也。
则道亦反焉。故书曰。
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言违众也。诗曰。
汝炰炰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又曰。虽无老成人
尚有典刑。曾是莫听。
大命以倾。言远贤也。
书曰。谓人莫已若者亡。
诗曰。惟彼不慎。
自独俾臧。自有肺肠。
俾人卒狂。言自用也。
前史数桀纣之恶曰。强足以拒谏。
辩足以饰非。言耻过也。
考得失于已行之迹。鉴盛衰于已验之符。
孰失道而不衰。孰得理而不盛。
报应以类。影响不差。
胡可不则而象之。敬而畏之乎。
粤自秦汉。暨于周隋。
其间将历千祀。代兴者非一姓。
继覆者非一君。虽所遇殊时。
所为异迹。然失众必败。
得众必成。与尧舜禹汤同务者必兴。
桀纣幽厉同趣者必覆。全失众则全败。
全得众则全成。多同于善则功多。
甚同于恶则祸甚。善恶从类。
端如贯珠。成败象行。
明若观火。此历代之元龟也。
尚恐议者曰。时异事异。
臣请复为陛下粗举近效之尤章章者以辩焉。太宗文皇帝以天纵之才。
有神器之重。武定祸乱。
文致太平。威行如雷霆。
明照侔日月。英略施于百务。
圣功被于九歌。固非庶品之所度量。
常情之所钻仰。然犹兢兢畏慎。
惧失人心。每戒臣下献规。
恒以危亡为虑。夙兴听理。
日旰忘劳。公卿迭趋。
庭奏庶务。评议得失。
与众共之。下无滞情。
上无私断。退朝之暇。
宴接侍臣。咨访谋猷。
询求过阙。或论往古成败。
或问人间事情。每言及暗主乱朝。
则省惧自戒。言及贤君理代。
则企竦思齐。言及稼穑艰难。
则上下相匡。务遵勤俭。
言及闾阎疾苦。则君臣同虑。
议息征徭。懋德惩违。
触类滋长。尚恐过言谬举。
既往难追。每召宰相平章。
必遣谏官俱入。小有颇失。
随即箴规。得一善必遽命甄升。
听一谏必明加褒锡。故得时无阙事。
人乐输诚。又引文学之流。
更直宿于内署。或讲求典礼。
或讽诵诗书。每至夜分。
情忘厌倦。夫以太宗德美
贞观之理安。且犹务得人心。
其勤若此。是则人心之于理道。
可一日而不接乎。高宗始年。
亦亲听纳。故当时翕然归美。
以为有贞观之风。兼赖遗泽在人。
先范垂裕。幸无改作。
俗以阜康。数十年间。
天下无事。承平之业滋久。
倦勤之意颇彰。燕居益深。
接下弥简。前哲之耿光浸远。
中宫之威柄潜移。卒有嗣圣临朝。
天授革命。岂不以经邦之道。
阙畴咨于大猷。宴安之怀。
溺偏信于近狎。驯致祸变。
几将倾邦。虽乱匪自他。
然其失一也。弊俗一靡。
馀风遂流。讫神龙景云之间
皆嬖倖乱朝。聪明不达。
元宗躬定大难。手振宏纲。
开怀纳忠。克巳从谏。
尊用旧老。采拔偫材。
大臣不敢壅下情。私昵不敢干公议。
朝清道泰。垂三十年。
谓化已行。谓安可保。
耳目之娱渐广。忧勤之志稍衰。
侈心一萌。邪道并进。
贪权窃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
焉用劳神。承意趣媚者。
则曰时已太平矣。胡不为乐。
有深谋远虑者。谓之迂诞惊众。
有谠言切谏者。谓之诽谤邀名。
至尊收视于穆清。上宰养威于廊庙。
议曹以颂美为奉职。法吏以识旨为当官。
司府以厚敛为公忠。权门以多赂为问望。
外宠持窃国之势。内宠擅回天之谣。
祸机炽然。燄燄滋甚。
举天下如居积薪之上。人人惧焚。
而朝廷相蒙。曾莫之省。
日务游宴。方谓有无疆之休。
大盗一兴。至今为梗。
岂不以忽于戒备。逸于居安。
惮忠鲠之怫心。甘谀诈之从欲。
渐渍不闻其失。以至于大失者乎。
肃宗惩致寇之由。蕴拨乱之略。
虚受广纳。同符乎太宗
招延询谋。辍食废寝。
洞启诚腑。推心与人。
豁披胸襟。忘已应物。
故得来苏之望允塞。配天之业勃兴。
先皇帝继守恭勤。而益之以和惠。
惠则有感。和则有亲。
虽时继艰屯。而众不离析。
理尚宽大。务因循而重作为。
然于紫宸听朝。常限三人奏事。
亦宣谕德令。课责侍臣。
或赏其尽规。或让以容默。
性本仁恕。事多含宏。
谏虽未从。且不深忤。
情苟有阻。终获上通。
故君臣相安。而人亦小息。
陛下英姿逸辩。迈绝人伦。
武略雄图。牢笼物表。
愤习俗以妨理。任削平而在躬。
以明威照临。以严法制断。
流弊日久。浚恒太深。
远者惊疑而阻命。逃死之乱作。
近者畏慑而偷容。避罪之态生。
君臣意乖。上下情隔。
君务致理。而下诛夷。
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
故睿诚不布于偫物。物情不达于睿聪。
臣于往年。曾任御史
获奉朝谒。仅欲半年。
陛下严邃高居。未尝降旨临问。
偫臣跼蹐趋退。亦不列事奏陈。
轩墀之间。且未相谕。
宇宙之广。何由自通。
虽复例对使臣。别宰辅。
既殊师锡。且异公言。
未行者则戒以枢密勿论。已行者又谓之遂事不谏。
渐生拘碍。动涉猜嫌。
由是人各隐情。以言为讳。
至于变乱将起。亿兆同忧。
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
陛下以今日之所睹。验往时之所闻。
孰真孰虚。何得何失。
则事之通塞。备详之矣。
人之情伪。尽知之矣。
列圣升降之效。历历如彼。
当今理乱之由。昭昭如此。
未有不兴于得众。殆于失人。
裕于佥谐。蔽于偏信。
济美因乎纳谏。亏德由乎自贤。
善始本乎忧勤。失全萌乎安泰
今陛下将欲悔祸徼福。去危从安。
若不循太宗创业之规。袭肃宗中兴之理。
鉴天宝致乱之所以。惩今者迁幸之所由。
则何以孚圣怀。令问。
新远迩之听。归反侧之心乎。
承德音。访及庸鄙。
敢缘私议。辄以献闻。
自尔已来。反覆千虑。
愚智有分。信非可移。
至今拳拳。犹滞所见。
不胜愚诚恳款。谨复布露以闻。
臣某惶怖死罪。谨言。
奉天请数对偫臣兼许令论事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八
朝隐奉宣圣旨。
频览卿表状。
劝朕数对偫臣。
兼许令论事。
辞理恳切。
深表尽忠。
朕本心甚好推诚。
亦能纳谏。
但缘上封事及奏对者。
少有忠良。
多是论人长短。
或探朕意旨。
朕虽不受谗谮。
出外即谩生是非。
以为威福。
朕往日将谓君臣一体。
都不堤防。
缘推诚信不疑。
多被奸人卖弄
今所致患害。
朕思亦无他故。
却是失在推诚。
谏官论事。
少能慎密。
例自矜衒。
归过于朕。
以自取名。
朕从即位以来。
见奏对论事者甚多。
大抵皆是雷同。
道听涂说。
试加质问。
即便辞穷。
若有奇才异能。
在朕岂惜拔擢。
朕见从前已来。
事秪如此。
所以近来不多取次对人。
亦不是倦于接纳。
卿宜深悉此意者。
圣德广大。
如天包容。
俯矜狂愚。
仍赐奖谕。
嘉臣以恳切。
目臣以尽忠。
虽甚庸驽。
实怀感励。
夫知无不言之谓尽。
事君以义之谓忠。
臣之夙心。
久以自誓。
以此为奉上之道。
以此为报主之资。
幸逢休明。
获展诚愿。
既免罪戾。
又蒙褒称。
庶奉周旋。
不敢失坠。
傥陛下广推此道。
施及万方。
咸奖直以矜愚。
各录长而舍短。
人之欲善。
谁不如臣。
自然圣德益彰。
偫心尽达。
愚衷恳恳。
实在于斯。
睿眷特深。
缕宣密旨。
备该物理。
曲尽人情。
其于虑远防微。
固非常识所逮。
然臣窃谓天子之道。
与天同方。
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
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
帝王之盛。
莫盛于尧。
虽四凶在朝。
而佥议靡辍。
故曰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
是知人有邪直贤愚。
在处之各得其所而已。
必不可以忠良者少。
而阙于询谋献纳之道也。
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又有惧溺而自沉者。
其为矫枉防患之虑。
岂不过哉。
愿陛下取鉴于兹。
勿以小虞而妨大道也。
臣闻人之所助在乎信。
信之所立由乎诚。
守诚于中。
然后俾众无惑。
存信于已。
可以教人不欺。
唯信与诚。
有补无失。
一不诚则心莫之保。
一不信则言莫之行。
故圣人重焉。
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
又曰。
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物者事也。
言不诚则无复有事矣。
匹夫不诚。
无复有事。
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
而可不诚于人乎。
陛下所谓失于诚信以致患害者。
臣窃以斯言为过矣。
孔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智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由此论之。
陛下可审其所言。
而不可不慎。
信其所与。
而不可不诚。
海禽至微。
犹识情伪。
含灵之类。
固必难诬。
前志所谓众庶者至愚而神。
盖以蚩蚩之徒。
或昏或鄙。
此其似于愚也。
然而上之得失靡不辨。
上之好恶靡不知。
上之所秘靡不传。
上之所为靡不效。
此其类于神也。
故驭之以智则人诈。
示之以疑则人偷。
接不以礼。
则徇义之意轻。
抚不以恩。
则效忠之情薄。
上行之则下从之。
上施之则下报之。
若响应声。
若影从表。
表枉则影曲。
声淫则响邪。
怀鄙诈而求颜色之不形。
颜色形而求观者之不辨。
观者辨而求众庶之不惑。
众庶惑而求叛乱之不生。
自古及今。
未之得也。
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若不尽于已而望尽于人。
众必绐而不从矣。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
众必疑而不信矣。
今方岳有不诚于国者。
陛下则兴师以伐之。
臣庶有亏信于上者。
陛下则出令以诛之。
有司顺命诛伐而不敢纵舍者。
盖以陛下之所有。
责彼之所无故也。
向若陛下不诚于物。
不信于人。
人将有辞。
何以致讨。
是知诚信之道。
不可斯须去身。
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
恐非所以为悔者也。
臣闻春秋传曰。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易曰。
日新之谓盛德。
礼记曰。
德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商书仲虺成汤之德。
曰用人惟已。
改过不吝。
周诗吉甫宣王之功。
曰衮职有阙。
仲山甫补之。
夫礼易春秋。
百代不刊之典也。
皆不以无过为美。
而谓大善盛德。
在于改过日新。
成汤圣君也。
仲虺圣辅也。
以圣辅而赞扬圣君。
不称其无过。
而称其改过。
周宣中兴之贤主也。
吉甫文武之贤臣也。
以贤臣而歌诵贤主。
不美其无阙。
而美其补阙
是则圣贤之意。
较然著明。
唯以改过为能。
不以无过为贵。
盖谓人之行已。
必有过差。
上智下愚。
俱所不免。
智者改过而迁善。
愚者耻过而遂非。
迁善则其德日新。
是为君子。
遂非则其恶弥积。
斯谓小人。
闻义能徙者。
常情之所难。
从谏勿咈者。
圣人之所尚。
至于赞扬君德。
歌述主功。
或以改过不吝为言。
或以有阙能补为美。
中古已降。
淳风浸微。
臣既尚谀。
君亦自圣。
掩盛德而行小道。
于是有入则造膝。
出则诡辞之态兴矣。
奸由此滋。
善由此沮。
帝王之意由此惑。
谮臣之罪由此生。
媚道一行。
为害斯甚。
太宗文皇帝挺秀千古。
清明在躬。
再恢圣谟。
一变流弊。
以虚受为理本。
以直言为国华。
有面折廷争者。
必为霁雷霆之威。
而明言奖纳。
有上封献议者。
必为黜心意之欲。
而手敕褒扬。
故得有过必知。
知而必改。
存致雍熙之化。
没齐尧舜之名。
向若太宗徇中主之常情。
滞习俗之凡见。
闻过则羞已之短。
纳谏又畏人之知。
虽有求理之心。
必无济代之效。
虽有悔过之意。
必无从谏之名。
此则听纳之实不殊。
隐见之情小异。
其于损益之际。
已有若此相悬。
又况不及中才。
师心自用
肆于人上。
以遂非拒谏。
孰有不危者乎。
且以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
有厎定祸乱之武。
有躬行仁义之德。
有致理太平之功。
其为休烈耿光。
可谓盛极矣。
然而人到于今称咏。
以为道冠前古。
泽被无穷者。
则从谏改过为其首焉。
是知谏而能从。
过而能改。
帝王之美。
莫大于斯。
陛下所谓谏官论事。
少能慎密。
例自矜衒。
归过于朕者。
臣以为不密自矜。
信非忠厚。
其于圣德。
固亦无亏。
陛下若纳谏不违。
则传之适足增美。
陛下若违谏不纳。
又安能禁之勿传。
伏愿以贞观故事为楷模。
使太宗风烈。
重光于圣代。
恐不可谓此为归过。
而阻绝直言之路也。
臣闻虞舜察迩言。
故能成圣化。
晋文听舆诵。
故能恢霸功。
大雅有询于刍荛之言。
洪范有谋及庶人之义。
是则圣贤为理。
务询众心。
不敢忽细微。
不敢侮鳏寡。
侈言无验不必用。
质言当理不必违。
逊于志者不必然。
逆于心者不必否。
异于人者不必是。
同于众者不必非。
辞拙而效速者不必愚。
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
是皆考之以实。
虑之以终。
其用无他。
唯善所在。
则可以尽天下之理。
见天下之心。
夫人之常情。
罕能无惑。
大抵蔽于所信。
阻于所疑。
忽于所轻。
溺于所欲。
信既偏则听言而不考其实。
由是有过当之言。
疑既甚则虽实而不听其言。
于是有失实之听。
轻其人则遗其可重之事。
欲其事则存其可弃之人。
斯并苟纵私怀。
不稽皇极。
于以亏天下之理。
于以失天下之心。
故常情之所轻。
乃圣人之所重。
图远者先验于近。
务大者必慎于微。
将在博采而审用其中。
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
陛下所谓比见奏对论事。
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者。
臣窃以众多之议。
足见人情。
必有可行。
亦有可畏。
恐不宜一槩轻侮。
而莫之省纳也。
陛下又谓试加质问。
即便辞穷者。
臣窃以陛下虽穷其辞。
而未尽其理。
能服其口。
而未服其心。
何以知其然。
臣每读史书。
见乱多理少。
因怀感叹。
尝试思之。
窃谓为下者莫不愿忠。
为上者莫不求理。
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
上每苦下之不忠。
若是者何。
两情不通故也。
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
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
然而下恒苦上之难达。
上恒苦下之难知。
若是者何。
九弊不去故也。
所谓九弊者。
上有其六。
而下有其三。
好胜人。
耻闻过。
骋辩给。
眩聪明。
厉威严。
恣彊愎。
此六者。
君上之弊也。
谄谀。
顾望。
畏愞。
此三者。
臣下之弊也。
上好胜。
必甘于佞辞。
上耻过。
必忌于直谏。
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旨。
而忠实之语不闻矣。
上骋辩。
必剿说而折人以言。
上眩明。
必臆度而虞人以诈。
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
而切磨之辞不尽矣。
上厉威。
必不能降情以接物。
上恣愎。
必不能引咎以受规。
如是则下之畏愞者避辜。
而情理之说不申矣。
夫以区域之广大。
生灵之众多。
宫阙之重深。
高卑之限隔。
自黎献而上。
获睹至尊之光景者。
踰亿兆而无一焉。
就获睹之中。
得接言议者。
又千万无一。
幸而得接者。
犹有九弊居其间。
则上下之情。
所通鲜矣。
上情不通于下则人惑。
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
疑则不纳其诚。
惑则不从其令。
诚而不见纳。
则应之以悖。
令而不见从。
则加之以刑。
下悖上刑。
不败何待。
是使乱多理少。
从古以然。
考其初心。
不必淫暴。
亦在乎两情相阻。
驯致其失。
以至于艰难者焉。
昔龙逢诛而夏亡。
比干剖而殷灭。
宫奇去而虞败。
屈原放而楚衰。
臣谓夏殷虞楚之君。
若知四子之尽忠。
必不剿弃。
若知四子之可用。
必不违拒。
所以至于忍害而舍绝者。
盖谓其言不足行。
心不足保故也。
四子既去。
四君亦危。
然则言之固难。
听亦不易。
赵武呐呐而为晋贤臣。
绛侯木讷而为汉元辅
公孙宏上书论事。
帝使难宏以十策。
宏不得其一。
及为宰相
卒有能名。
周昌进谏其君。
病吃不能对诏。
乃曰臣口虽不能言。
心知其不可。
然则口给者事或非信。
辞屈者理或未穷。
人之难知。
尧舜所病。
胡可以一酬一诘。
而谓尽其能哉。
以此察天下之情。
固多失实。
以此轻天下之士。
必有遗才。
臣是以窃虑陛下虽穷其辞。
而未穷其理。
能服其口。
而未服其心。
良有以也。
古之王者。
明四目
达四聪。
盖欲幽抑之必通。
且求闻巳之过也。
垂旒于前。
黈纩于侧。
盖恶视听之太察。
唯恐彰人之非也。
降及末代。
则反于斯。
聪明不务通物情。
视听祇以伺罪衅。
与众违欲。
与道乖方。
于是相尚以言。
相示以智。
相冒以诈。
而君臣之义薄矣。
以陛下性含仁圣。
意务雍熙。
而使至道未孚。
臣窃为陛下怀愧于前哲也。
古人所以有耻君不如尧舜者。
故亦以是为心乎。
夫欲理天下。
而不务于得人心。
则天下固不可理矣。
务得人心。
而不勤于接下。
则人心固不可得矣。
务勤接下。
而不辨君子小人。
则下固不可接矣。
务辨君子小人。
而恶其言过。
悦其顺巳。
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
趣和求媚。
人之甚利存焉。
犯颜取怨。
人之甚害存焉。
居上者易其害而以美利利之。
犹惧忠告之不蔇。
况有疏隔而勿接。
又有猜忌而加损者乎。
天生烝人。
本以为国。
人之有口。
不能无言。
人之有心。
不能无欲。
言不宣于上。
则怨讟于下。
欲不归于善。
则凑集于邪。
圣人知众之不可以力制也。
故植谤木。
陈谏鼓。
争臣之位。
置采诗之官。
其言。
尊礼义。
安诚信。
厚贤能之赏。
广功利之途。
以归其欲。
使上不至于亢。
下不至于穷。
则人心安得而离。
乱兆何从而起。
古之无为而理者。
其率由此欤。
苟有理之之意。
而不知其方。
苟知其方而心守不壹。
则得失相半。
天下之理乱。
未可知也。
其又违道以师心。
弃人而任巳。
谓欲可逞。
谓众可诬。
谓专断无伤。
谓询谋无益。
谀说为忠顺。
谓献替为妄愚。
谓进善为比周。
谓嫉恶为嫌忌。
谓多疑为御下之术。
谓深察为照物之明。
理道全乖。
国家之颠危。
可立待也。
理乱之戒。
前哲备言之矣。
安危之效。
历代尝试之矣。
旧典尽在。
殷鉴足徵。
其于措置施为。
在陛下明识所择耳。
伏愿广接下之道。
开奖善之门。
宏纳谏之怀。
励推诚之美。
其接下也。
待之以礼。
煦之以和。
虚心以尽其言。
端意以详其理。
不禦人以给。
不自眩以明。
不以先觉为能。
不以臆度为智。
不形好恶以招谄。
不大声色以示威。
如权衡之悬。
不作其轻重。
故轻重自辨。
无从而诈也。
如水镜之设。
无意于妍蚩。
而妍蚩自彰。
莫得而怨也。
有犯颜谠直者。
奖而亲之。
有利口谗佞者。
疏而斥之。
自然物无壅情。
言不苟进。
君子之道浸长。
小人之态日消。
何忧乎少忠良。
何有乎作威福。
何患乎妄说是非。
如此则接下之要备矣。
其奖善也。
求之若不及。
用之惧不周。
如梓人之任材。
曲直当分。
如沧海之归水。
洪涓必容。
能小事则处之以小官。
立大劳则报之以大利。
不忌怨。
不避亲。
不抉瑕。
不求备。
不以人废举。
不以巳格人。
闻其才必试以事。
能其事乃进以班。
自然无不用之才。
亦无不实之举。
如此则奖善之道得矣。
其纳谏也。
以补过为心。
以求过为急。
以能改其过为善。
以得闻其过为明。
故谏者多。
表我之能好。
谏者直。
示我之能贤。
谏者之狂诬。
明我之能恕。
谏者之漏泄。
彰我之能从。
有一于斯。
皆为盛德。
是则人君之与谏者交相益之道也。
谏者有爵赏之利。
君亦有理安之利。
谏者得献替之名。
君亦得采纳之名。
然犹谏者有失中而君无不美。
唯恐谠言之不切。
天下之不闻。
如此则纳谏之德光矣。
其推诚也。
在彰信。
在任人。
彰信不务于尽言。
所贵乎出言则可复。
任人不可以无择
所贵乎已择则不疑。
言而必诚。
然后可求人之听命。
任而勿贰。
然后可责人之成功。
诚信一亏。
则百事无不纰缪。
疑贰一起。
则偫下莫不忧虞。
是故言或乖宜。
可引过以改其言。
而不可苟也。
任或乖当。
可求贤以代其任。
而不可疑也。
如此则推诚之义孚矣。
微臣所以屡屡尘黩而不能自抑者。
盖以陛下有拯乱之志。
而多难未平。
有务理之诚。
而庶绩未乂。
尧舜聪明之德。
而未光宅于天下。
有覆载含宏之量。
而未翕受于众情。
故臣每中夜静思。
无不窃叹而深惜也。
向若陛下有其位而无必行之志。
有其志而无可致之资。
则臣固已从俗浮沉。
何苦而汲汲如是。
惟陛下详省所阙。
亟行所宜。
归天下之心。
济中兴之业。
此臣之愿也。
亿兆之福也。
宗社无疆之休也。
谨奏。
奉天尊号加字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冀宁奉宣圣旨。
往年百官请上尊号曰圣神文武皇帝。今缘经此寇难。
诸事并宜改变。众议欲得于朕旧号之中。
更加一两字。卿宜商量事体稳便得否者。
伏以睿德神功。参天配地。
巍巍荡荡。无得而名。
臣子之心。务崇美号。
虽或增累盈百。犹恐称述未周。
陛下既越常情。俯稽至理。
愚衷未谕。安敢不言。
窃以尊号之兴。本非古制。
行于安泰之日。已累谦冲。
袭乎丧乱之时。尤伤事体。
今者銮舆播越。未复宫闱
宗祏震惊。尚愆禋祀。
中区多梗。大憝犹存。
此乃人情向背之秋。天意去就之际。
陛下诚宜深自惩励。以收揽偫心。
痛自贬损。以答谢灵谴。
岂可近从末议。重益美名。
既亏追咎之诚。必累中兴之业。
以臣庸蔽。未见其宜。
乞更详思。不为凶孽所幸。
此臣之至愿也。谨奏。
重论尊号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
冀宁奉宣圣旨。
卿所商量加尊号事
虽则理体甚切。
然时运必须小有改变。
亦不可执滞不信。
卿宜为朕更审思量。
应亦无妨者。
臣闻德合天者谓之皇。
德合地者谓之帝。
德合人者谓之王。
父天母地以养人理物各得其宜者谓之天子。
是皆至尊之殊号。
极美之大名
虽欲变更。
无踰于此。
故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自生人已来。
君德之最神圣者。
天下尊之美之。
亦已至矣。
而其指以为号者。
或曰皇。
或曰帝。
唯目一字。
且犹不兼。
禹汤继兴。
莫匪大圣。
尚自菲薄。
降号为王。
嬴秦德衰于殷周。
而名窃于羲皞。
兼皇与帝。
始总称之。
流及后代。
昏僻之君。
乃有圣刘天元之号。
是知人主轻重。
不在名称。
崇其号无补于徽猷。
损其名不伤于德美
然而损之有谦光稽古之善。
崇之获矜能纳谄之讥。
得失不侔。
居然可辩。
况今时遭屯否。
事属艰难。
尤宜惧思。
以自贬抑。
必也俯稽术数。
须有变更。
与其增美称而失人心。
不若黜旧号以祇天戒。
天时人事。
理必相扶。
人既好谦。
天亦助顺。
陛下诚能断自宸鉴。
涣发德音。
引咎降名。
深自尅责。
惟谦与顺。
一举而二美从之。
外可以收物情。
内可以应元运。
上可以高德于夐古。
下可以垂法于无穷。
兴废典。
矫旧失。
至明也。
损虚饰。
收美利。
大智也。
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
常为称首者。
达于兹义而已矣。
陛下何吝而不革。
反欲加冗号以受实患哉。
元元道德经曰。
王侯自谓孤寡不谷。
以贱为本也。
周襄王遭乱出居于
告于诸侯曰。
不谷不德。
鄙在地。
春秋礼之。
以其能降名也。
光武诏令上书者不得言圣。
史册称之。
以其能损已也。
臣顾以贱微。
获承访议。
伊尹耻其君不如尧舜
臣亦耻之。
是以诚发于中。
不复防虑忌讳。
赦其愚而鉴其理。
惟明主行焉。
谨奏。
奏天论赦书事条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
朝奉宣圣旨。
并以中书所撰赦文示臣。
令臣审看可否。
如有须改张处。
及事宜不尽。
条录奏来者。
臣谨如诏旨。
详省再三。
犹惧所见不周。
兼与诸学士等参考得失。
佥以为纲条粗举。
文理亦通。
事多循常。
辞不失旧。
用于平昔。
颇亦可行。
施之当今。
则恐未称。
何则。
履非常之危者。
不可以常道安。
解非常之纷者。
不可以常语谕。
自陛下嗣承大宝。
志壹中区
穷用甲兵。
竭取财赋。
氓庶未达于暂劳之旨。
而怨咨已深。
昊穹不假以悔祸之期。
而患难继起。
复以刑谪太峻。
禁防伤严。
上下不亲。
情志多壅。
乃至变生都辇。
盗据宫闱
九庙鞠陷于匪人。
六师出次于郊邑。
奔逼忧厄。
言之痛心。
自古祸乱所钟。
罕有若此之暴。
今重围虽解。
逋寇尚存。
裂土假王者四凶。
滔天僭帝者二竖。
又有顾瞻怀贰。
叛援党奸。
其流实繁。
不可悉数。
皇舆未复。
国柄未归。
劳者未获休。
功者未及赏。
困穷者未暇恤。
滞抑者未克伸。
将欲纾多难而收偫心。
唯在赦令诚言而已。
安危所属。
其可忽诸。
动人以言。
所感已浅。
言又不切。
人谁肯怀。
成汤遇灾而祷于桑野。
躬自瞢剔以为牺牲。
古人所谓割发宜及肤。
剪爪宜侵体。
良以诚不至者物不感。
损不极者益不臻。
今兹德音。
亦类于是。
悔过之意。
不得不深。
引咎之辞。
不得不尽。
招延不可以不广。
润泽不可以不宏。
宣畅郁堙。
不可不洞开襟抱。
洗刷疵垢。
不可不荡去瘢痕。
使天下闻之。
廓然一变。
若披重昏而睹朗曜。
人人得其所欲。
则何有不从者乎。
应须改革事条。
谨具别状同进。
除此之外。
尚有所虞。
窃以知过非难。
改过为难。
言善非难。
行善为难。
假使赦文至精。
止于知过言善。
犹愿圣虑。
更思所难。
易曰。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夫感者。
诚发于心。
而形于事。
人或未谕。
而宣之以言。
言必顾心。
心必副事。
三者符合
不相越踰。
本于至诚。
乃可求感。
事或未致。
则如勿言。
一亏其诚。
终莫之信。
伏惟陛下先断厥志。
乃施于辞。
度其可行而宣之。
其不可者措之。
无苟于言。
以重其悔。
言克诚而人心必感。
人心既感而天下必平。
事何可不详。
言何可不务。
罄输愚恳。
伏听圣裁。
谨奏。
奉天论拟与翰林学士改转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
冀宁奉宣敕旨。
卿及诸学士名衔。
宜并钞录进来。
冀宁又向臣说云。
圣意以臣等自到奉天
书诏填委。
欲与改转
以奖勤劳者。
承命竦恧
顾惭非宜。
进退徬徨。
不知所措。
臣谬以儒学。
选居翰林
虽职异吁谋。
而恩参近侍。
当陛下用兵之会。
乏决胜之筹。
从陛下避狄之游。
靡出奇之计。
见危阙授命之节。
知难无伏死之争。
事君大猷。
臣则皆旷。
屑屑供职。
曾何足云。
夫君之有臣。
以济理也。
理不失道。
乱何由生。
乱之浸兴。
由理乖也。
君之及难。
实臣罪也。
是以主忧则臣辱。
主辱则臣死。
今陛下躬罹逼胁。
露处郊畿。
园庙震惊。
斯谓辱矣。
寇雠密迩。
亦云忧矣。
臣窃谓凡今在位。
任重者其罪大。
职近者其责深。
臣之职司
颇亦为近。
是宜当责。
安可增荣。
又闻初到奉天
已颁诏命。
应是扈从将吏。
一例并加两阶。
今若翰林之中。
独蒙改转
乃是行赏不类。
命官以私。
录微劳则臣等迁位过优。
劝来者则从官加阶太薄。
先后失次。
轻重不伦。
凡百具寮。
谁不解体。
夫行罚先贵近而后卑远。
则令不犯。
行赏先卑远而后贵近
则功不遗。
至如徇主忘家。
固是臣子常分。
追陪辇跸。
曷足甄称
陛下必以朝官之中。
有来有否。
事须旌别。
以儆不从。
则望先录大劳。
次遍偫品。
然后以例均被。
臣亦何敢独辞。
殊渥曲临。
实伤大体。
不任腼惧之至。
谨奉状以闻。
谨奏。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
臣闻作法于凉。
其弊犹贪。
作法于贪。
弊将安救。
示人以义。
其患犹私。
示人以私。
患必难弭。
故圣人之立教也。
贱货而尊让。
远利而尚廉。
天子不问有无。
诸侯不言多少。
百乘之室。
不畜聚敛之臣。
夫岂皆能忘其欲贿之心哉。
诚惧贿之生人心而开祸端。
伤风教而乱邦家耳。
是以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
匹夫之富也。
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
天子之富也。
天子所作。
与天同方。
生之长之。
而不恃其为。
成之收之。
而不私其有。
付物以道。
混然忘情。
取之不为贪。
散之不为费。
以言乎体则博大。
以言乎术则精微。
亦何必挠废公方。
崇聚私货。
降至尊而代有司之守。
辱万乘以效匹夫之藏。
亏法失人。
诱奸聚怨。
以斯制事。
岂不过哉。
今之琼林大盈。
自古悉无其制。
传诸耆旧之说。
皆云创自开元。
贵臣贪权。
饰巧求媚。
乃言郡邑贡赋所用。
盍各区分。
税赋当委之有司。
以给经用。
贡献宜归乎天子。
以奉私求。
元宗悦之。
新是二库。
荡心侈欲。
萌柢于兹。
迨乎失邦。
终以饵寇。
记曰。
货悖而入。
必悖而出。
岂非其明效欤。
陛下嗣位之初。
务遵理道。
敦行约俭。
斥远贪饕。
内库旧藏。
未归太府
而诸方曲献
不入禁闱。
清风肃然。
海内丕变。
议者咸谓汉文却马。
晋武焚裘之事。
复见于当今矣。
近以寇逆乱常。
銮舆外幸。
既属忧危之运。
宜增儆励之诚。
臣昨奉使军营。
出游行殿。
忽睹右廊之下。
榜列二库之名。
戄然若惊。
不识所以。
何则。
天衢尚梗。
师旅方殷。
疮痛呻吟之声。
喔咻未息。
(一作辛)勤战守之效。
赏赉未行。
而诸道贡珍
遽私别库。
万目所视。
孰能忘怀。
窃揣军情。
或生觖望。
试询候馆之吏。
兼采道路之言。
果如所虞。
积憾已甚。
或忿形谤讟。
或丑肆讴谣。
颇含思乱之情。
亦有悔忠之意。
是知氓俗昏鄙
识昧高卑。
不可以尊极临。
而可以诚义感。
顷者六师初降。
百物无储。
外捍凶徒。
内防危堞。
昼夜不息。
迨将五旬。
冻馁交侵。
死伤相枕。
毕命同力。
竟夷大艰。
良以陛下不厚其身。
不私其欲。
绝甘以同卒伍。
辍食以啖功劳。
无猛制而人不携。
怀所感也。
无厚赏而人不怨。
悉所无也。
今者攻围已解。
衣食已丰。
谣讟方兴。
军情稍阻。
岂不以勇夫恒性。
嗜货矜功。
其患难既与之同忧。
而好乐不与之同利。
苟异恬默。
能无怨咨。
此理之常。
固不足怪。
记曰。
财散则民聚。
财聚则民散。
岂非其殷鉴欤。
众怒难任。
蓄怨终泄。
其患岂徒人散而已。
亦将虑有构奸鼓乱。
干纪而强取者焉。
夫国家作事。
以公共为心者。
人必乐而从之。
以私奉为心者。
人必咈而叛之。
燕昭筑金台。
天下称其贤。
殷纣作玉杯。
百代传其恶。
盖为人与为己殊也。
周文之囿百里。
时患其尚小。
齐宣之囿四十里。
时病其太大。
盖同利与专利异也。
为人上者。
当辨察兹理。
洒濯其心。
奉三无私。
以壹有众。
人或不率。
于是用刑。
然则宣其利而禁其私。
天子所恃以理天下之具也。
舍此不务。
而壅利行私。
欲人无贪。
不可得已。
今兹二库。
珍币所归。
不领度支
是行私也。
不给经费。
非宣利也。
物情离怨。
不亦宜乎。
智者因危而建安
明者矫失而成德。
以陛下天姿英圣。
傥加之见善必迁。
是将化蓄怨为衔恩。
反过差为至当。
促殄遗孽。
永垂鸿名。
易如转规
指顾可致。
然事有未可知者。
但在陛下行与否耳。
能则安。
否则危。
能则成德。
否则失道。
此乃必定之理也。
愿陛下慎之惜之。
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
追戒平居之专欲。
器用取给。
不在过丰。
衣食所安。
必以分下。
凡在二库货贿。
尽令出赐有功。
坦然布怀。
与众同欲。
是后纳贡。
必归有司。
每获珍华。
先给军赏。
瑰异纤丽。
一无上供。
推赤心于其腹中。
降殊恩于其望外。
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
人思建功。
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
孰不归德
如此则乱必靖。
贼必平。
徐驾六龙。
旋复都邑
兴行坠典。
整缉棼纲。
乘舆有旧仪。
郡国有恒赋。
天子之贵。
岂当忧贫。
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也。
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
举一事而众美具。
行之又何疑焉。
吝少失多。
廉贾不处。
溺近迷远。
中人所非。
况乎大圣应机。
固当不俟终日。
不胜管窥愿效之至。
谨陈冒以闻。
谨奏。
奉天论解萧复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冀宁奉宣圣旨。
缘国家赋税。多出江淮
既未收复京城。恐远路传说过甚。
所以欲得遣一大臣。往彼宣慰。
以安远近之情。初欲简择此使。
并先共宰相商量。皆云萧复久任江外刺史
谙彼事宜。又就宰相之中。
名望最重。令其往彼宣慰。
人必望风悦服。其时萧复亦自见此商议。
更无异同。朕犹不能自断。
遂唤诸朝士般次对见。一一亲向说宣慰之意。
问其稳便与否。皆云至要。
并无异辞。朕所以更不疑惑。
已与择得发日。及其临行。
从一等却论奏。欲得且留萧复
又频有朝官上封事。亦与从一等意同。
朕忽见此翻覆。非常怅恨。
数日思量。不测其故。
意者必是萧复计会。遣其论奏。
萧复又有何事。苦欲得住。
其意深不可会。卿比来谙此人性行否。
兼与朕子细思料。若不肯去。
其意何在者。萧复往年曾任常州刺史
臣其时寄住常州。首尾二年。
阅其理行。及到京邑
多与往来。岁月滋深。
情意相得。复之志性。
臣则备谙。本是贵门。
又联戚属。痛自修励。
慕为清贞。矫枉太深。
时或过当。论经义则以守死善道执心不回为本。
议人物则以魏元忠宋璟为师。己之所行。
皆欲尽善。故涉好名之累。
亦无应变之才。用虽不周。
行则可保。至如二三爽德。
翻覆挟奸。复之为人。
必不至是。安有亲承计议
退自变渝。私诱官僚。
曲令干说。是同儿戏。
非近人情。虽甚狂愚。
犹应不敢。若稍恭慎。
固当不为。况乃见称名流。
获践清贯。备股肱之任。
承渥泽之私。何心何颜。
忍至于此。假令萧复之意。
或欲逗留。在于从一之徒。
宁肯附会。臣缘自到行在。
常居禁中。向外事情。
视听都绝。忽承顾问。
莫测端由。陛下必欲研穷斯理。
不为难察。初举萧复充使。
本是从一等商量。后请萧复不行。
又是从一等论奏。一矛一楯。
理必有归。或遣或留。
意将安在。但垂睿诘。
孰敢面谩。萧复若相属求。
则从一等何容为隐。从一等傥自回互。
萧复不当受疑。陛下奚惮而不辩明。
乃直为此怅恨也。夫明则罔惑。
辩则罔冤。惑莫甚于逆诈而不与明。
冤莫痛于见疑而不获辩。是使情伪相糅。
忠邪靡分。兹实居上御下之要枢。
惟陛下留意幸察。谨奏。
奉天袁高等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袁高
杨顼(已上二人并曾任御史中丞
裴谞(曾任金吾将军
孙咸(曾任京兆少尹
周皓(曾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
裴冑(曾任宣州刺史
崔造
殷亮
李舟(以上并任郎官何士干
姚南仲
陆淳
沈既济(已上曾任补阙拾遗)
右。
臣近因奏对。
言及任人。
陛下累叹乏才。
惘然忧见于色。
臣退而思省。
且喜且惭。
所喜者乐陛下急于求贤。
明君致理之资也。
所惭者耻近侍不能荐士。
微臣窃位之罪也。
辄自揣择。
思举所知。
犹惧鉴识不明。
品藻非当。
反覆参校。
未果上闻。
昨蒙宣示。
中书进拟量移官。
令臣审看可否者。
因悟贬降之辈。
其中甚有可称。
臣以素所谙知。
兼闻公议。
此状之内。
仅得十人。
状所不该。
又有三四。
或因连累左黜。
或遭谗忌外迁。
互有行能。
咸著名迹。
寘之清列。
皆谓良材。
若但准例量移。
及令仍旧出守。
固非陛下爱贤之意。
亦乖海内望理之心。
傥蒙特恩
追赴行在。
试垂访接。
必有可观。
录用弃瑕。
既符德号。
振淹求旧。
亦阐大猷。
谨录荐陈。
庶备采择。
其馀差序远近。
并具别状以闻。
谨奏。
奉天李晟所管兵马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右。
贼泚稽诛。
保聚宫苑。
势穷援绝。
引日偷生。
怀光总仗顺之师。
乘制胜之气。
鼓行芟剪。
易若摧枯。
而乃寇奔不追。
师老不用。
诸帅每欲进取。
怀光辄沮其谋。
据兹事情。
殊不可解。
陛下意在全后。
委曲听从。
观其所为。
亦未知感。
若不别务规略。
渐相制持。
唯以姑息求安。
终恐变故难测。
此诚事机危迫之秋也。
固不可以寻常容易处之。
李晟奏请移军。
适遇臣衔命宣慰怀光。
偶论此事。
臣遂讯问所宜。
怀光乃云。
李晟既欲别行。
某亦都不要藉。
臣犹虑有翻覆。
因美其军盛强。
怀光大自矜誇。
转有轻之意。
臣又从容问云。
昨发行在之日。
未知有此商量。
今者从此却回。
或恐圣旨顾问。
事之可否。
决定何如。
怀光已肆轻言。
不可中变。
遂云。
恩命许去。
事亦无妨。
要约再三。
非不详审。
虽欲追悔。
固难为辞。
伏望即以李晟表出付中书
敕下依奏。
别赐怀光手诏。
示以移军事由。
其手诏之大意云。
昨得李晟奏。
请移军城东。
以分贼势。
朕缘未知利害。
本欲委卿商量。
适会陆贽从彼宣慰回。
奏云见卿论叙军情。
语及于此。
仍言许去。
事亦无妨。
遂敕本军。
允其所请。
卿宜授以谋略。
分路夹攻。
务使叶齐平寇孽。
如此则词婉而直。
理顺而明。
虽蓄异端。
何由起怨。
臣初奉使谕旨。
本缘粮赐不均。
偶属移军。
事相谐会
又幸怀光诡对。
且无阻绝之言。
机宜合并。
若有幽赞。
一失其便。
后悔何追。
伏望圣聪。
速垂裁断。
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