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吐蕃宰相尚结赞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尚结赞。卿天资材术。
作辅大蕃。识通古今。
志奉忠信。义声积著。
远近流传。比闻入典枢衡。
近知还总戎务。二国所定和好首末。
是卿商量。得卿却来。
深以为慰。昨者边军状奏。
彼国兵马。踰越封疆。
朕以画界立盟。先有定分。
赞普素敦仁义。卿又特禀纯诚。
背约侵渔。必无此理。
但敕边城自备。不令辄动干戈。
若使效尤。恐成交恶。
初疑界首游奕。少有乖宜。
不谓大发师徒。渐加侵轶。
兴兵动众。必合有名。
蕃军此行。未测其故。
朕自嗣膺宝位。即与赞普通和。
敦以舅甥。结为邻援。
惩战争之弊。知礼让之风。
彼此大同。务安众庶。
乃于境上建立坛场。契约至明。
誓词至重。告于皇天后土诸佛百神。
有渝此盟。殃及其国。
朕敬奉诚约。分毫不移。
信使交欢。岁时无绝。
碑文具在。可以明徵。
岂有一事不行。一言不守(一作信)
顷令赵聿专往。近方从彼却回。
兼闻彼蕃使同来。至今独在道路。
卿所论奏。朕并未知。
待详事由。乃可商议。
既称和好。理绝相疑。
未合轻举甲兵。便踰境界。
盟誓之语。忽焉如遗。
天地神明。岂其可罔。
卿智识明达。朕所深知。
顷年犹举义师。救此灾患。
今岂不存大信。遂弃令名。
故专遣使见卿。欲得审知来意。
伫闻还奏。以副所怀。
赵聿及蕃使合到。待览表中意旨。
续即商量报卿。卿涉远而来。
当甚劳顿。今赐卿某物。
至宜领之。秋冷。
卿比平安好。将士并存问之。
尚结赞第二书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赵聿及论拱热等至。得卿表奏。
具见恳诚。省览言辞。
即称和好。及睹事迹。
唯务侵凌。矛楯若斯。
将何取信。审察书中之意。
盖求四镇北庭。如此事宜。
足得商议。既言通好。
理绝相疑。未合轻举甲兵。
便踰境界。盟誓之语。
忽焉如遗。天地神祗。
岂其可罔。又闻放纵兵马。
蹂践禾苗。边境之人。
大遭驱掠。在此未为深损。
于彼殊非远谋。卿之用心。
何乃至是。国家利害。
计须久长。和好之道既亏。
仁义之风何在。卿智识明悟。
朕所深知。顷年犹发义师。
救此灾患。今岂不存大信。
遂弃令名。故遣使见卿。
欲得审知来意。必若守其盟誓。
务在同和。即收敛兵车。
速归本界。所掠百姓。
一切放回。然后可表卿直心。
信卿来奏。续即遣使与论拱热同往。
诸事并有商量。交欢必令得所。
或密怀他意。将欲别谋。
彼虽未说实情。此亦略为准拟。
但缘誓约本重。朕意不欲先违。
以此勤勤。合有相问。
伫闻来奏。以副朕怀。
尚结赞第三书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尚结赞
蕃使论拱热等与赵聿同到。
卿所陈奏。
朕具悉之。
诚意勤勤。
志敦和好。
上以成舅甥之义。
次以结邻援之欢。
外以彰礼让之风。
内以息战争之患。
兼此数事。
昔贤所难。
非卿材越等伦。
识通今古。
岂能匡辅大国。
宏宣远图。
施美利于当时。
传盛名于不朽。
眷怀明略。
叹尚良多。
然以赞普来书。
务于叶睦。
卿之所奏。
亦贵通和。
初览其言。
实嘉德义。
及观其事。
颇讶乖违。
以卿贤明。
朕所信重。
弃义踰约。
计必不然。
未测事由。
因何至此。
顷年所定和好。
言约颇谓分明。
至如四镇北庭
元不割与蕃国。
朱泚悖逆。
作乱上都
卿仗义兴师。
请收京邑
遂许四镇北庭之地。
将以报答成功。
旋属炎蒸。
蕃军便退。
奉天之约。
岂可更论。
事甚分明。
固无疑惑。
凡言结好。
所贵和同。
通体商量。
有何不可。
大蕃必若要四镇北庭之地。
即合直以情言。
彼但露其诚心。
此亦自有分义。
岂假曲徵前事。
广起异端。
仍发师徒。
务张威势。
蕃使犹未至此。
蕃军早已越疆。
或称欲自赴朝
或云更定言誓。
既亏盟约。
且失礼仪。
言与事乖。
将何取信。
夫人君立国。
必不徒然。
惟汉与蕃。
各受天命。
胜负固有定分。
强弱宁由力争。
卿欲以众相侵。
以威相胁。
谓天地可罔。
谓盟誓可渝。
即当肆意所为。
不必更论和好。
傥欲守其前约。
敦以亲邻。
去就之间。
固宜有礼。
遣使来往。
足得商量。
张皇师徒。
是何道理。
和好者礼义之事。
甲兵者争夺之由。
二端悬殊。
理不并用。
今欲以用兵之势。
定和好之辞。
事必不成。
纵成何益。
卿识见通敏。
器宇沉详。
如此事宜。
不言可悉。
未知来意。
竟拟如何。
且首末论和。
是卿商议。
清水会盟之日。
卿又亲发誓辞。
将期去杀好生。
修文偃武
永安兆庶。
垂法子孙。
天下称嗟。
以为盛美。
未经数岁。
遽有变移。
非独见诮于四方。
亦将取笑于千古。
以此思度
甚欲通和。
彼虽小有侵陵。
朕亦未即交恶。
故遣某官与卿更审筹量。
卿若必务同和。
更无他意。
即宜便归本界。
遣使具述本情。
所须四镇北庭
朕当自有推议。
如或托称继好。
志在别图。
依前纵兵。
不即归国。
惟利是视。
亦识彼怀。
和与不和。
于兹决定。
书中事有不尽。
并令某官某口宣。
宜令速回。
伫望来奏。
所献方物。
深表远诚。
今赐卿某物。
至可领也。
秋冷。
比平安好。
宰臣请停大礼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朕失德致寇。再经播越。
郊庙乏主。禋祀旷时。
感愤㥽中。忧愧形外。
日月以冀。庶补前修。
赖天地降休。祖宗储庆。
再新景命。祗复皇都
自秋涉冬。已迁于律候。
因心致享。未展于孝思。
而公卿上言。邀予以备物。
都鄙兴诵。讽予以劳人。
礼将俟于他年。卜不先于近日。
永怀感慕。情实未安。
虽则嘉话重违。其如至诚难抑。
所宜参会偫彦。更择近期。
无或因循。以增不德。
答百寮请停大礼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朕再经播迁。
久旷禋祀。
不惟霜露之感。
实贻坠失之忧。
赖先泽在人。
上帝临我。
克平大难。
再复旧京。
朕之失德。
非曰能补。
旋欲请罪宗庙。
展敬郊丘。
迫以偫情。
俟于献岁
今涤牲撰吉。
甫及近期。
斋心永怀。
明发不寐。
忽览来表。
良深矍然。
虽嘉备虑之诚。
实乖昭事之意。
朕志先定。
期于必行。
即断来表也。
答百寮请停大礼第二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国之大事。首在祀典。
所宜严奉。以达至诚。
况今之所怀。又异常日。
不克嗣守。驯致寇戎。
沦陷国都。震惊园寝。
幸凭元祐。再续鸿休。
播越三时。久亏禋祀之礼。
旋归半载。未申告谢之诚。
感愧积中。若坠泉谷。
坐而待曙。跂及上春
庶乎天地灵祗。以歆精意。
胡乃股肱卿士。尚执疑谋。
出既不及告辞。入又废于朝献。
罔极之慕。何心自安。
宜洁乃诚。以祗所奉。
副予恳切。勿复频烦。
答百寮请停大礼第三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三省来表。深体乃诚。
明孝敬之大端。陈安危之上计
祗率嘉话。夫岂不怀。
永言思之。固亦难抑。
进退惭惕。罔知所裁。
中宵求衣。当馈忘食。
聿修祀事。所贵专精。
苟未至诚。则如勿祭。
今近期甫及。当齐洁敬之心。
而舆诵纷然。犹执异同之论。
礼既亏于严奉。事奚展于孝思。
以义制心。勉依来请。
重予不德。愧叹良深。
答百寮贺利州连理木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珍木呈祥。允符灵贶。
顾惟不德。何以当之。
朕闻人事聿修。天休乃答。
今则凶渠尚在。戎役方殷。
虐旱妨农。飞蝗害稼。
谅咎徵之未弭。曷嘉瑞而复臻。
所冀公卿大夫。交匡不逮。
睹兹称述。益用怀惭。
宰臣请复御膳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尝览典谟。每嘉俭德。
爱人惜费。是朕素怀。
况大兵之馀。继以荒馑。
军储国计。资用皆空。
凋户疲氓。膏泽已竭。
致人于此。过实在予。
内怀忧惭。躬自损贬。
今凶渠残灭。丰成。
皆祖宗垂休。非寡薄所致。
矧乎邦畿之内。馁殍尤多。
役戍之徒。伤夷未复。
孜孜训戒。克巳增修。
犹惧辱守宝图。罔答元祐。
岂宜暇逸。以厚厥躬。
卿等诚在致君。将顺其美。
顾惟虚缺。非所宜然。
答百寮请复御膳表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顷者大劳不息。至化未孚。
雨泽愆期。虫蝗为害。
朕以销灾谢谴。莫大于修诚
节用爱人。必先于克已。
顾惭愆咎。躬贬膳羞。
下以均众庶之忧。上以答昊穹之儆。
至诚或感。嘉应遂臻。
宿麦方成。元凶已殄。
庆深德薄。惕厉弥加。
忽览表章。过为称述。
虽将顺其美。则曰乃诚。
而戒慎不忘。谅惟朕志。
未喻来请。深体此怀。
蝗虫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夫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形于上。
咎徵之作。必有由然。
自去岁已来。灾沴仍集。
雨泽不降。延历三时。
虫蝗既臻。弥亘千里。
谷籴翔贵。稼穑卒痒。
嗷嗷烝人。聚泣田亩。
兴言及此。实所痛伤。
遍祈百神。曾不获应。
方悟祷祀殊救患之术。言词非谢谴之诚。
忧心如焚。深自刻责。
得非刑法舛谬。忠良郁堙。
暴贼未蠲。劳师靡息。
事或无益。而重为烦费。
任或非当。而横肆侵蟊
有一于兹。足伤和气。
本其所以。罪实在予。
百姓何辜。重罹殍馁。
所宜出次贬食。节用缓刑。
侧身增修。以谨天戒。
朕避正殿不御。百寮奏事。
并于延英处分。尚食进膳。
宜更节减。百司不急之务。
一切且除。诸军将士外。
自馀应食官粮人。及诸色用度等。
并委本使长官商量。权行停减。
以救荒馑。仍限十日内。
具元额及所釐革。条件闻奏。
待至丰稔。却令依旧。
畿内百姓。委京兆尹切加慰抚。
除正税正役外。徵科差遣
并宜禁绝。非交相侵夺。
寻常诉讼。不须追扰。
务且息人。京畿内外。
京兆府诸县。见禁囚徒。
死罪降徒。流以下一切放免。
畿内及河中同州界。应有因战阵杀戮。
遗骸暴露者。各委所在长吏随时薶瘗。
咨尔卿佐。实惟股肱。
所当一其诚心。同恤灾患。
勉修厥职。副我忧勤。
淑妃王氏为皇后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贞元二年岁次丙寅十一月丁亥朔十一日丁酉
皇帝若曰。
乾坤合德。
圣人则之。
惟帝承天。
惟后配地。
嗣续百代。
母临万邦。
位定于中。
而尊加于外。
德修诸已。
而化被于人。
御于家邦。
所系斯在。
三代崇替。
靡不由之。
予是以询众采贤。
重难兹命。
中壸虚位。
于今历年。
阴仪或亏。
宗事无主。
缺于典礼。
朕甚愧焉。
称是徽章。
聿归全德。
咨尔淑妃王氏。
天与纯粹。
气钟元和。
含章在中。
发秀于外。
卓尔风操。
穆然容辉。
周旋中规。
进退有度。
仁爱共俭。
禀于生知。
诗书礼乐。
成自师氏。
竭其孝敬。
祗事先朝。
承事无违。
克谐尊旨。
往居桂苑。
淑问已彰。
洎奉椒涂。
谦光载路。
言无伐善。
志在匿瑕。
柔嘉自持。
喜愠莫见。
六宫攸序。
九族以亲。
尝属艰迍
累从行幸。
思贤才以辅佐。
知臣下之勤劳。
庶绩伊凝。
颇资内助
永念顷筐之志。
且怀求剑之情。
崇位长秋。
永怀盛典。
矧惟元子
贞我万邦。
稽以旧章。
是宜从贵。
今遣摄太尉某官某持节册命尔为皇后
呜呼敬哉。
王教之端。
始于内范。
风美关雎之化。
雅咏思齐之德。
罔懈厥位。
忝于前修。
克念有终。
庶无后悔。
奉承休命。
可不慎欤。
嘉诚主文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贞元元年岁次乙丑六月甲子朔十二日乙亥
皇帝若曰。
王者以义睦宗亲。
以礼敦风俗。
义之深实先于友爱。
礼之重莫大于婚姻。
故春秋书筑馆之仪。
易象著归妹之吉。
予是用祗考令典。
率由旧章。
咨尔嘉诚公主
孝友柔谦。
外和内敏。
公宫禀训。
四德备修。
疏邑启封
命为公主
徽章所被。
礼实宜之。
今遣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汧国公勉持节册命。
尔惟钦哉。
下嫁诸侯。
谅惟古制。
肃雍之德。
见美诗人。
和可以克家。
敬可以行已。
奉若兹道。
永孚于休。
懋敦王风。
勿坠先训。
光膺盛典。
可不慎欤。
册蜀王妃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建中二年十一月某日。皇帝若曰。
夫茂建亲戚。以敦族固本。
明慎选纳。以厚别蕃嗣。
实人伦之始。王教之端也。
朕奉若谟训。允求淑哲。
贤必有象。钟庆于令门。
姻不失亲。载光于戚里。
故某官驸马都尉田择交第若干女。生禀柔惠。
习知礼则。容德纯备。
孝睦洽闻。可以叶美好逑。
辅成乐善。是用使某官某持节册命为蜀王妃
呜呼。敬之哉。
备礼以崇其好合。起家而居其爵位。
非义信不固。非温顺不亲。
克恭匪懈。则罔攸悔。
朕言必复。可不慎欤。
王妃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建中二年十一月某日甲子。皇帝使某官持节册命某官窦兟第若干女为王妃
曰。于戏。
礼以大婚崇继嗣。本人伦之教。
诗言淑女配君子。系王化之纲。
盖率人成风。由内及外。
得不采嘉耦以固盘石。刑闺门以御家邦。
详求惟难。历选兹久。
时乃之择。得于旧姻。
柔婉禀乎天和。礼乐成于家法。
明章妇顺。虔奉姆仪。
克茂鹊巢之规。叶宣麟趾之美。
其祗膺嘉礼。钦率内教
淑慎厥心。无替于后。
呜呼。可不慎欤。
李纳王武俊等铁券文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兴元元年岁次甲子正月癸酉朔二日甲戌
皇帝咨尔具官某。
呜呼。
君者所以抚人。
失于所抚则叛。
下者所以奉上。
失于所奉则刑。
各当其理。
德用不扰。
各违其分。
乱于是生。
朕德薄化浅。
昧于君道。
罔知省已。
姑务责人。
是以徵师徂征。
连岁靡息。
惟尔以诚志之不达。
反仄于厥衷。
阻众兴戎。
结党拒命。
岂非上失于所抚。
而下失于所奉与。
书曰。
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
我实不德。
兆人何咎。
俾废其生业。
离于室家。
陷于困穷。
死于战阵。
老疾废养。
孤茕靡依。
怨结苍生。
感伤和气。
朕为人父母。
得不愧于心哉。
晨兴以思。
夕惕以悼。
自嗣位。
迄今六载。
天将悔祸。
朕方觉悟。
尔亦知众心之厌乱。
思所以保安
叶于朕怀。
若应符契。
非天地合德。
人神合谋。
将茂育偫生。
则何以臻此。
朕是用上顺天意。
俯从人心。
涤尔疵瑕。
复尔爵位。
坦然靡阻。
君臣如初。
功载鼎彝。
名藏王府。
子孙代代。
为国勋臣。
河山带砺
传祚无绝。
朕方布大信。
承天子人。
若食其言。
何以享国。
呜呼。
其祗若明命。
用保无疆之休。
安西管内黄姓纛官铁券文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贞元二年岁次丙寅八月丁巳朔三日已未。皇帝若曰。
咨尔四镇节度管内黄姓纛官骠骑大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试太常卿顿啜护波支。惟尔乃祖乃父。
代服声教。勤劳王家。
勋书于鼎彝。族列于藩籍。
尔克绍先祖之烈。而重之以忠贞。
嗣守职官。祗若朝化。
率其种落。保我边陲。
丹诚向化。万里如近。
是用稽诸令典。锡以券书。
若金之坚。永代无变。
子孙继袭。作我藩臣
尔其钦承。勿替休命。
策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皇帝若曰。
朕承祖宗之鸿烈。
获主神器。
大守重。
惧不克堪。
思与贤士大夫。
共康理道。
虚襟以伫。
侧席以求。
而偫议纷然。
所见异指。
或牵古义而不变。
或趋时会而不经。
依违以来。
七年于兹矣。
国制多缺。
朕甚恧焉。
今子大夫博习坟典。
深明教化。
袖然充举。
咸造于庭。
其极思精心。
以喻朕之未寤。
仲尼叙礼乐。
删诗书。
修春秋。
广易道。
六经之教。
所尚各殊。
岂学者修行。
理当区别。
将圣人立意。
本异宗源。
施之于时。
孰为先后。
考之于道。
何者浅深。
差次等伦。
指明其义。
夫知本乃能通于变。
学古所以行于今。
今之教人。
则异于是。
工祝陈礼乐之器。
而不知其情。
生徒诵礼乐之文。
而不试以事。
欲人无惑。
其可得耶。
将革前非。
固有良术。
尧舜率天下以义。
比屋可封。
桀纣率天下以暴。
比屋可戮。
然则上之化下。
罔或不从。
而三仁四凶。
较然自异。
有教无类。
岂虚言哉。
作乐移风
闻诸昔典。
夫至雅必淡。
至音希声。
文侯列国之贤君。
犹曰则惟恐寐。
矧彼流俗。
其能化乎。
将使天地同和。
灾沴不作。
黎人丕变。
奸慝不萌。
何施何为。
以致于此。
王者制理。
必因其时。
故忠敬质文。
更变迭救。
三代之际。
罔不由之。
自秦刬古法。
汉杂霸道。
纷纶干祀。
王教不兴。
国家接周隋之馀。
俗未淳一。
都邑者。
利巧而无耻。
服田亩者。
朴野而近愚。
尚文则弥长其浇风。
复质又莫救其鄙俗。
立教之本。
将安所从。
自昔哲王。
惟以三正互用。
后之术士。
乃言五运相生。
以汉应火行。
则周为木德。
礼称尚赤。
义例颇乖。
永言于兹。
莫识厥理。
九流得失之论。
历代兴亡之由。
王郑识理之异同。
公谷传经之优劣。
必精必究。
用沃虚怀。
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皇帝若曰。
朕遐观典谟。
详求理道。
三代之际。
粲然可徵。
未尝不文武并兴。
农战兼务。
故能居则足食。
动则足兵。
兵足则威。
食足则固。
威则暴乱息。
固则教化行。
理国之本。
实在于此。
秦汉已降。
王制不修。
选士废射御之仪。
教人无蒐狩之礼。
即戎者不知其稼穑。
力本者罕习于干戈。
于是异文武之人。
分农战之道。
守则乏食。
征则鲜兵。
历兹千年。
竟莫能复。
抑知者盖寡。
将行之惟艰欤。
朕念之甚勤。
思继前躅。
良以军旅之士。
役戍靡宁。
勋庸既多。
爵秩咸贵。
俾服田亩。
虑兴怨咨。
仰给县官
不可胜计。
由是版图日减。
阡陌岁荒。
水旱小愆。
廪饷咸竭。
欲使军人悦归于耒耜。
儒者兼达于韬钤。
田莱尽耕。
攻取必胜。
诱人孔易。
其术安施。
王者之师。
本于立德。
兵家之法。
方务出奇。
德以信成
奇以诈胜。
理有违反。
将何适从。
宋襄成列而败军。
见嘉鲁策。
韩信决囊以摧敌。
取贵汉朝
然则丧国亡身。
霸王之道。
冒危乘厄。
非仁谊之心。
所宜讨论。
以定褒贬。
夫众寡不敌。
克必以谋。
乐生下齐。
孙子破楚。
魏武之胜袁绍
宋高之灭姚浤。
成败之由。
备陈本末。
古人有言曰。
诛伐不可偃于天下。
又曰。
善为国者。
不师二端。
异焉其有深旨。
子房序次兵法。
任宏论撰军书。
指明异同。
详录名氏。
想闻商略。
择善而行。
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其一 论两税之弊须有釐革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
一曰租。二曰调。
三曰庸。古者一井之地。
九夫共之。公田在中。
藉而不税。私田不善则非吏。
公田不善则非民。事颇纤微。
难于防检。春秋之际。
已不能行。故国家袭其要而去其烦。
丁男一人。授田百亩。
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
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
古者任土之宜。以奠赋法。
国家就因往制。简而一之。
每丁各随乡土所出。岁输若绢若绫若絁。
共二丈。绵三两。
其无蚕之处。则输布二丈五尺。
麻三斤。以其据丁户。
调而取之。故谓之调。
古者用人之力。岁不过三日。
后代多事。其增十之。
国家斟酌物宜。立为中制。
每丁一岁定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日准三尺。以其出绢而当庸直。
故谓之庸。此三道者
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
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
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
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
法制均一。虽欲转徙。
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
而事有定制。以之厚生。
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
则不较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
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
则下不困而上用足。三代创制。
百王是程。虽维御损益之术小殊。
而其义则一也。天宝季岁。
羯胡乱华。海内波摇。
兆庶云扰。版图隳于避地。
赋法坏于奉军。建中之初
再造百度。执事者知弊之宜革。
而所作兼失其源。知简之可从。
而所操不得其要。旧患虽减。
新沴复滋。救跛成痿。
展转增剧。凡欲拯其积弊。
须穷致弊之由。时弊则但理其时。
法弊则全革其法。而又揆新校旧。
虑远图难。规略未详悉。
固不果行。利害非相悬。
固不苟变。所为必当。
其悔乃亡。若好革而不知原始要终。
斯皆以弊易弊者也。至如赋役旧法。
乃是圣祖典章。行之百年。
人以为便。兵兴之后。
供亿不恒。乘急诛求。
渐隳经制。此所谓时之弊。
非法弊也。时有弊而未理。
法无弊而已更。埽庸调之成规。
创两税之新制。立意且爽。
弥纶又疏。竭耗编氓。
日日滋甚。夫作法裕于人。
未有不得人者也。作法裕于财。
未有不失人者也。陛下初膺宝位。
思致理平。诞发德音。
哀痛流弊。念徵役之烦重。
悯烝黎之困穷。分命使臣
敷扬惠化。诚宜损上益下。
啬用节财。窒侈欲以荡其贪风。
息冗费以纾其厚敛。而乃搜摘郡邑。
劾验簿书。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
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
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
以立恒规。是务取财。
岂云恤隐。作法而不以裕人拯病为本。
得非立意且爽者乎。夫财之所生。
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
拙而兼惰则窭空。是以先王之制赋入也。
必以丁夫为本。无求于力分之外。
无贷于力分之内。故不以务穑增其税。
不以辍稼减其租。则播种多。
不以殖产厚其征。不以流寓免其调。
则地著固。不以饬励重其役。
不以窳怠蠲其庸。则功力勤。
如是。然后能使人安其居。
尽其力。相观而化。
时靡遁心。虽有惰游不率之人。
亦已惩矣。两税之立。
则异于斯。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
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
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
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囤仓。
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
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
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
其流实繁。一槩计估算缗。
宜其失平长伪。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
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
每困于徵求。此乃诱之为奸。
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
风俗不得不讹。闾井不得不残。
赋入不得不阙。复以创制之首。
不务齐平。但令本道本州。
各依旧额徵税。军兴已久。
事例不常。供应有烦简之殊。
牧守有能否之异。所在徭赋
轻重相悬。既成新规。
须惩积弊。化之所在。
足使无偏。减重分轻。
是将均济。而乃急于聚敛。
惧或蠲除。不量物力所堪。
唯以旧额为准。旧重之处。
流亡益多。旧轻之乡。
归附益众。有流亡。
则已重者摊徵转重。有归附。
则已轻者散出转轻。高下相倾。
势何能止。又以谋始之际。
不立科条。分遣使臣
凡十馀辈。专行其意。
各制一隅。遂使人殊见。
道异法。低昂不类。
缓急不伦。逮至复命于朝。
竟无类会裁处。其于蹖驳。
胡可胜言。利害相形。
事尤非便。作法而不以究微防患为虑。
得非弥纶又疏者乎。立意且爽。
弥纶又疏。凡厥疲人。
已婴其弊。就加保育。
犹惧不支。况复亟缭棼丝。
重伤宿痏。其为扰病。
抑又甚焉。请为陛下举其尤者六七端。
则人之困穷。固可知矣。
大历中。纪纲废弛。
百事从权。至于率税少多。
皆在牧守裁制。邦赋既无定限。
官私惧有阙供。每至徵配之初。
例必广张名数。以备不时之命。
且为施惠之资。应用有馀。
则遂减放。增损既由郡邑。
消息易协物宜。故法虽久刓。
而人未甚瘁。及总杂徵虚数。
以为两税恒规。悉登地官
咸系经费。计奏一定。
有加无除。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一也。本惩赋敛繁重。
所以变旧从新。新法既行。
已重于旧。旋属征讨。
国用不充。复以供军为名。
每贯加徵二百。当道或增戎旅。
又许量事取资。诏敕皆谓权宜。
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
加税如初。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二也。定税之数。
皆计缗钱。纳税之时。
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疋。
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疋。
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
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
而私已倍输。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三也。诸州税务。
送至上都度支颁给偫司。
例皆增长本价。而又缪称折估。
抑使剥徵。奸吏因缘。
得行侵夺。所获殊寡。
所扰殊多。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四也。税法之重若是。
既于已极之中。而复有奉进宣索之繁。
尚在其外。方岳颇拘于成例。
莫敢阙供。朝典又束以彝章。
不许别税。绮丽之饰。
纨素之饶。非从地生。
非自天降。若不出编户之筋力膏髓。
将安所取哉。于是有巧避微文。
曲承睿旨。变徵役以召雇之目。
换科配以和市之名。广其课而狭偿其庸。
精其入而粗计其直。以召雇为目而捕之。
不得不来。以和市为名而迫之。
不得不出。其为妨抑。
特甚常徭。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五也。大历中
非法赋敛。急备供军。
折估宣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矣。
今于两税之外。非法之事。
复又并存。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六也。建中定税之始。
诸道已不均齐。其后或吏理失宜。
或兵赋偏重。或疠疾钟害。
或水旱荐灾。田里荒芜。
户口减耗。牧守苟避于殿责。
罕尽申闻。所司姑务于取求。
莫肯矜恤。遂于逃死阙乏税额。
累加见在疲氓。一室已空。
四邻继尽。渐行增广。
何由自存。此则人益困穷。
其事七也。自至德讫于大历。
二十年馀。兵乱相乘。
海内罢弊。幸遇陛下绍膺宝运。
忧济生灵。诞敷圣谟。
痛矫前弊。重爱人节用之旨。
宣轻徭薄赋之名。率土烝黎。
感涕相贺。延颈企踵。
咸以为太平可期。既而制失其中。
敛从其重。颇乖始望。
已沮偫心。因之以兵甲。
而烦暴之取转加。继之以献求。
而静约之风浸靡。臣所知者。
才梗槩耳。而人益困穷之事。
已有七焉。臣所不知。
何啻于此。陛下倘追思大历中所闻人间疾苦。
而又有此七事。重增于前。
则人之无聊。不问可悉。
鲁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
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哀公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有若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曰。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而无怨。节而无贫。
和而无寡。安而无倾。
汉文恤患救灾。则命郡国无来献。
是以人为本。以财为末。
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
今百姓艰穷。非止不足。
税额类例。非止不均。
求取繁多。非止来献。
诚可哀悯。亦可忧危。
此而不图。何者为急。
圣情重慎。每戒作为。
伏知贵欲因循。不敢尽求釐革。
且去其太甚。亦足小休。
望令所司与宰臣参量。据每年支用色目中。
有不急者无益者罢废之。有过制者广费者减节之。
遂以罢减之资。回给要切之用。
其百姓税钱。因军兴每贯加徵二百者。
下诏停之。用复其言。
俾人知信。下之化上。
不令而行。诸道权宜加徵。
亦当自请蠲放。如是。
则困穷之中。十缓其二三矣。
供御之物。各有典司。
任土之宜。各有常贡。
过此以往。复何所须。
假欲崇饰燕居。储备赐与。
天子之贵。宁忧乏财。
但敕有司。何求不给。
岂必旁延进献。别徇营求。
减德市私。伤风败法。
因依纵扰。为害最深。
陛下临御之初。已宏清净之化。
下无曲献。上绝私求。
近岁以来。稍渝前旨。
今但涤除流误。振起圣猷。
则淳风再兴。贿道中寝。
虽有贪饕之辈。曷由复肆侵渔。
州郡羡财。亦将焉往。
若不上输王府。理须下纾疲人。
如是。则困穷之中。
十又缓其四五矣。所定税物估价。
合依当处月平。百姓输纳之时。
经州县简阅。事或涉于奸冒。
过则不在户人。重重剥徵。
理甚无谓。望令所司。
应诸州府送税物到京。但与色样相符。
不得虚称折估。如滥恶尤甚。
给用不充。惟罪元纳官司。
亦勿更徵百姓。根本既自端静。
枝叶无因动摇。如是。
则困穷之中。十又缓其二三矣。
然后据每年见供赋税之处。详谕诏旨。
咸俾均平。每道各令知两税判官一人赴京。
度支类会参定。通计户数。
以配税钱。轻重之间。
大约可准。而又量土地之沃瘠。
计物产之少多。伦比诸州。
定为两等。州等下者。
其每户配钱之数少。州等高者。
其每户配钱之数多。多少已差。
悉令折衷。仍委观察使更于当管所配钱数之内。
均融处置。务尽事宜。
就于一管之中。轻重不得偏并。
虽或未尽齐一。决当不甚低昂。
既免扰人。且不变法。
粗均劳逸。足救凋残。
非但徵赋易供。亦冀逋逃渐息。
俟稍宁阜。更择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