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策问) 宋 · 陈藻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一八、《乐轩集》卷六
《易》,性命之书也,然以筮人正悔之说见于《洪范》,而三易掌于《周官》之太卜,春秋之世,事验历历,焉得谓左氏之诬也哉?
汉有二京房,皆出焦延寿之门,延寿之师为孟喜,或以为非,而托之孟氏,要之皆阴阳灾变之学也。
孟喜之学自田王孙来,施雠梁丘贺非同堂合席者耶?
以筮显,则不闻焉,何也?
况汉言《易》者本田何丁宽田王孙张禹彭宣,施家有张、彭之学。
丁也,张也,彭也,胡为而非阴阳灾变之学耶?
专言乎是时则有若高相者,自言出于丁将军,然乎否也?
又有所谓费直者,长于卦筮,故前汉之《易》有六家,若施、若孟、若梁丘、若京氏,其立博士者四焉。
是以四家之《易》行于东都,斩焉者费、高而已矣。
费、高之不传,也?
孟也,梁丘也,京氏也,实以占筮气数工于当时,至东都之诸儒传其业者,又不以是高,也?
既不以是高,又以谓之传其业欤?
曹魏之季,唱清谈者王弼乃以《易》解行于世,故两晋易学,杂佛老而言之也。
嗟乎!
《易》有揲蓍之事,精于筮数者以谓之非《易》欤?
《易》有性命之奥,入于玄妙者以谓之非《易》欤?
故后之论《易》者,非以道德之玄妙,则以筮数之影响也。
不然,则去斯二者,而大《易》之蕴何在?
奏驳耿寿昌增海租及近籴计 西汉 · 萧望之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
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
后复予民,鱼乃出。
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
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直二万万馀,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汉书·食货志》: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五凤中奏籴三辅等郡谷,以省关东漕卒;又白增海租三倍,御史大夫萧望之奏云云,上不听。)
又上封事谏立北单于 东汉 · 袁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臣闻功有难图,不可豫见
事有易断,较然不疑。
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单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备,故匈奴遂分,边境无患。
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伐塞北。
至于章和之初,降者十万余人,议者欲置之滨塞,东至辽东,大尉宋由光禄勋耿秉皆以为失南单于心,不可,先帝从之。
陛下奉承鸿业,硕士工疆宇,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勋者也。
宜审其终,以成厥初。
伏念南单于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余年。
三帝积累,以遗陛下。
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业。
况屯首唱大谋,空尽北虏,辍而弗图,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计,违三世之规,失信于所养,建立于无功。
实知旧议,而欲背弃先恩袁宏《纪》作「背先祖,弃旧恩,非计之长也」)
夫言行,群子之枢机;
赏罚,理国之纲纪。
《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行焉」。
今若失信于一屯,则百蛮不敢复保誓矣。
乌桓、鲜卑袁宏《纪》作「阿佟诛君子,于《春秋》之义所不当立,而乌丸、鲜卑」)新杀北单于,凡人之情,咸畏仇雠,今立其弟,则二虏怀怨。
兵、食可废,信不可去。
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
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后汉·袁安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有小异。)
韦约轩秋林讲易图二首 其一 甲辰 清 · 翁方纲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九
公在山东粤东芥舟莲渚偶然同粤东学使廨有周子爱莲亭庚寅秋,予集诸生讲《易》于此。)
十年雨歇茶烟澹,一笑云披水镜空。
历下明湖如昨日,商瞿费直有遗风。
诸生著录犹能说,人坐秋漪翠霭中。
王子仪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七、《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三
古者莫不有师,为医、为圉、为弁、为追、为舞,以至镈、钟、笙、磬、弓、矢、车、舆,亦皆有之。
其在成周之时,皆为之设官,况其上传道授业,将学而为士者哉?
由秦、汉而降,唯置博士员,他师之官并废。
他师之官废,而私传习者不替,其博士反止存其名。
学者不即焉,往往各自讲问于闾巷之间,如汉之太史载于儒林者,类非出于所置博士也。
圣人之道因之离散,无以一之。
于是兰陵之为《易》者,知孟喜不知东莱费直
济南之为《书》者,知伏生不知鲁之孔安国
之为《诗》者,知申公,不知燕之韩婴,齐之辕固
齐之为《春秋》者,知胡毋,不知瑕丘之江公也。
今凡为博士者,自谓财利不征于其躬,簿书不关于其前,吾唯安坐而食尔。
著弟子之籍者,又曰非有事于学,吾退而卧其庐。
呜呼,师弟子之失其职,其亦久矣!
某念此方愧且惧,忽承足下率先裁书见过,无乃有感于仆所云者,将责仆以古之道,而不欲博士者徒存其名欤?
某切恐不胜足下之责也。
虽然,苟有问焉,某敢距其请而不接蓄其有而不陈乎?
于闻有疑,执经以来,当与足下商之,所谓非足下有得,则仆得矣。
不宣。
古周易自序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经义考》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二、《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
《易》与天地并,未有文字,已有此书。
自伏羲画八卦,以贞悔之象重之为六十四,时则有卦有象而无辞。
始卦之重,占以定体,文王作彖,总论其义,谓卦不足以尽吉凶之变,乃附著变爻及覆卦之画以演其占,时则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
周公继之,于爻画覆卦之下皆系辞焉,而《易》上下篇之文始备。
孔子承三圣,为十翼以赞易道,《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谓之《易传》。
《彖》、《象》、《系辞》,夫子所自著也,《文言》以下,弟子记夫子之言也。
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
陆德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
然则十翼之作,其初自为篇简,不与《易经》相属,此冢、壁之藏所以各得其一欤?
汉田何之《易》,其传出于孔氏,上下经、十翼离为十二篇,而解者自为章句,此古经也。
又有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卦》、《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
本传云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二经,盖解经但用《彖》、《象》、《系辞》,《汉书》本误,以「之言」字为「文言」耳。
十篇云者,史举其凡。
直之学似于每卦之后列《彖》、《象》、《系辞》,去其篇第之目而冠「传」字以总之,正如杜元凯《春秋》解,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而经自经传自传也。
然《彖》、《象》、《系辞》之名,一没不复,汩乱古经,则始于此。
刘向尝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由是诸家之学寖微于汉末而费氏独兴。
康成因之,遂省六爻之画与覆卦之画,移下上体于卦画之下而以卦名次之,移初九至用九之文而加之爻辞之上,又以彖象合之于经而加「彖曰」、「象曰」之文。
王弼《易》、《乾卦》自文言以前则故郑氏本也。
高贵乡公淳于俊问对观之,于时康成所注虽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犹在。
王弼注《易》,用康成之本,谓孔子赞爻之辞本以释经,宜相附近,及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以别之,谓之「小象」,又取《文言》附于《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于首。
若《说卦》等篇,则仍其旧,别自为卷,总曰「系辞」。
自是世儒知有《易》,而不知有所谓古经矣。
原三家之学,初欲学者寻省易了,日趋于简便,而末流之弊,学者遂废古经,使后世不见此书之纯全与圣人述作之本意,可胜叹哉!
然则天下之事,务趋于简便者,其弊每如此,可为作俑者之戒也。
《隋经籍志》序,谓秦焚书,《易》以卜筮独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按今《说卦》乃止一篇,故先儒疑《易》文亦有亡者,不得为全书。
又《说卦》之文每及于《彖》、《象》、《系辞》,必以圣人称之,先儒谓此非虙牺、文王周公之作,然十翼之书,复有所谓《彖》、《象》、《系辞》,其名相乱,学者疑焉。
仁杰案,史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颜师古曰传谓《彖》、《象》、《系辞》之属,则知伏羲、文王周公之作固曰《彖》、《象》、《系辞》,而十翼所谓《彖》、《象》、《系辞》,乃其传也。
费氏本有「传」字,故王弼于每卷必以首卦配传名之。
《音义》释上经《乾》传云,传谓夫子十翼;
又释《系辞上》云,王肃本《系辞上》传。
由此言之,十翼所谓《彖》、《象》、《系辞》,本不与伏羲、文王周公之名相乱,古经盖曰《彖传》、《象传》、《系辞传》也。
今《易》指孔子象辞为大象,而以释爻辞之文为小象者。
案《易》固有大小之象焉,大象指八卦八物之象,所谓八卦以象告,立象以尽意,如乾为天、震为雷之类。
《说卦》载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苏文忠公谓古有是说,孔子从而释之者,是已。
小象指六十四卦八物相配之象,所谓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如雷在天上大壮之类,孔子所著《象传》是已。
然则今大象当曰《象传》,小象乃孔子所以释爻辞者,当曰《系辞传》也。
孔子释爻辞之文谓之《系辞传》,则周公爻辞曰《系辞》可矣。
欧阳公曰:「系者,有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
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辞》。
苏文忠亦谓以上下系为系辞,则失之矣。
孔颖达以为系辞通指卦爻之辞言之,不专指爻辞,是不然。
按《说卦》言系辞者六:其一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此不待言而明者。
其一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此历三圣之作,象谓伏羲六十四卦之象,卦系谓文王周公彖辞、系辞也。
其一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龚深甫侍郎云系辞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
其一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正义》曰:「四象谓七八九六」。
案七八即爻之不变者,九六即爻之变者,然则此章所指亦爻辞也。
其一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言设卦所以观象,系辞所以明吉凶云尔。
卦谓彖辞,系谓爻辞,故曰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变。
又曰:「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
凡此皆互见其义,或以彖对爻,或以卦对辞。
曰卦曰彖云者,皆指夫卦辞也;
曰爻曰辞云者,皆指夫爻辞也。
简言之,则曰卦、曰彖、曰爻、曰辞;
详言之,则卦曰彖辞、爻曰系辞,截然有不可紊者。
不然,卦辞既曰彖矣,安得复以系辞名之?
《说卦》凡以卦与辞二文相对。
韩康伯苏文忠皆曰:辞,爻辞也。
杨元素侍读亦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曰系辞焉所以告也,盖指周公之所为爻辞。
以《说卦》本旨及韩、苏、龚、杨之言参之,谓系辞非专指爻辞可不可耶?
虽然,谓爻辞为《系辞》,谓小象为《系辞传》,则今所谓上下系者,复何名哉?
或曰二《系》当谓之《说卦》,与今《说卦》通为三篇,诸儒既以系辞传为小象,而上下系之名无所归,故取《说卦》前两篇名之,其实本《说卦》也。
欧阳公谓今《系辞》之文杂论《易》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
叶少蕴左丞亦曰:「太史公引『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则汉诸儒固未尝以今两篇为《系辞》,斯其为《说卦》也审矣」。
太史公以两篇为《大传》者,盖十翼皆谓之《易传》,而汉之《易》师杨何之属又著《易传》行于世,太史公受《易》于杨何,谓《说卦》之文为《大传》者,以别杨何之徒所谓传耳。
今《诗序》一名《诗大传》,亦以别毛公故训传故也。
郑东卿论《说卦》出汉宣时,而汉宣之前儒者亦多引援,岂秦火之后易家秘此而不轻传也?
太史公周行天下,多见先秦古书,此三篇之文虽未献于孝宣之时,固已先众人而见之矣。
《世家》不云乎,「孔子晚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其證也。
先儒以为序之,系之,说之,文之,于义未允,此谓序《易》及《彖传》、《象传》、《系传》、《文言》、《说卦》也。
或者又谓圣人之书不当舍经称传,案《易音义》云:经者,常也,法也。
传以传述为义,经之为经,以其可为万世之常法,传则述前人之作,如是而已,非必尊经而卑传。
十翼之文,述而不作,其体传也,其言经也,岂害其为圣人之书乎?
况史称孔子读《易》而为之传,则传也者,夫子所自名,非后人名之也。
夫如此,谓十翼《彖》、《象》、《系辞》为《彖传》、《象传》、《系辞传》,复何疑哉!
以《易》考之,䷀者,伏羲之卦也;
「元亨利贞」者,文王之彖也;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以下,此孔子所述彖之传也。
内卦☰,外卦☰者,伏羲卦中贞悔之象也;
曰「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孔子所述象之传也。
一者,文王于卦外所演变爻之画也;
「潜龙勿用」者,周公系爻之辞也;
曰「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者,文王所演覆卦之画也,曰「见群龙无首吉」者,周公之系辞也,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象述伏羲,彖述文王,系辞述周公,而象在彖后者,颖达谓当繇彖详而象略,疑不专为是。
孔子所述,其肯先文王乎?
又十翼之次,先儒所论亦有多家。
颖达独取郑氏之说,云《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说谓经分上下,则《彖》、《象》亦当随经而分,不知经为上下篇,以古者简重大故尔,若谓《彖》、《象》当随经而分,《序卦》以不分耶?
胡秘监以《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乾文言》、《坤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十篇,胡安定易之曰《上彖》一、《下彖》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文言》既不当离而为二,至以二《系》居《文言》之后,《说卦》之前,亦恐非其序矣。
仁杰谓十翼《彖传》也,《象传》也,《系辞》上、下传也,《文言》也,《说卦》上、中、下也,《序卦》也,《杂卦》也,并上、下经,是为十二篇。
上经、下经之目本之费直孟喜,《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之文本之王肃,《彖》、《象》、《系辞》、《文言》之次本之《艺文志》,而《说卦》之为三篇则河内女子所得之数也。
其篇第在古如此,而费、郑以来汩之。
呜呼,维天未丧斯文,故厄于秦而独不废,后世犹疑其非全书?
其失在传注之家以传参杂于经而然也。
费、郑、王《易》本各一卦列于右方,用见经传参杂源流之所自。
易筮之法,揲蓍求爻,重爻为卦,所画者卦耳。
如下体画☷,上体画曲,是为䷓卦。
从其变爻所之,六四爻变则为䷋卦,是筮者止当画卦而已也,何以名为
《左氏春秋传》既画卦曰遇䷓之䷋,又载卦名曰《观》、《否》。
杨子云有言: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太玄》者数其画而定之,以卦即其名也。
今画卦而又名焉,亦已近赘,《左氏》盖两存之。
《正义》谓丘明不画卦,今书有画卦者,后学私画以备忘耳。
是未知卦在所当画而名为可略也。
六十四卦,卦为六位,而《乾》、《坤》于六位之外又有用九、用六之爻。
《左传》正义云:《乾》六爻皆阳,《坤》六爻皆阴,其爻既纯,别总其用而为之辞。
此说未为失之,顾圣人设此爻于六位之外,用以为占,要当有所归宿耳,非可但以虚辞解也。
子云曰:《易》始八卦,文王六十四;
淮南书》曰:伏羲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帝王世纪》曰:文王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
文王所演非今六十四卦,焦赣所谓每卦变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六卦者也。
盖伏羲以一卦重之为八卦,极其变而为六十有四,文王以一卦演之为六十四卦,极其变而为四千九十有六,此所以伏羲八卦而为文王六十四也。
所增之爻,其九六则卦外六爻之画,在《乾》为初九至上九,爻之变者也;
七八则覆卦之画,在《乾》为用九,爻之不变者也。
或以卦外爻画为疑,案《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正义》谓「既观变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于刚柔两画而生变动之爻」,则卦外别生变爻明矣。
下文「易六画而成卦」,又曰「易六位而成章」,犹此意也。
张汝明《易索》:六画成卦,重卦也;
六画成章,变卦也。
重卦指虙牺,变卦指文王
春秋蔡墨诸人易虽不筮,亦以变爻为言,如《乾》之初九、用九,则云「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初九各爻之变,而用九总六爻之变,所谓变卦者也。
伏羲重一卦为八卦者,以《乾》卦例之:☰为内卦,重三成六,重之以☷则为《泰》,重之以☳则为《大壮》,得曲而为《小畜》,得☵而为《需》,得☲而为《大有》,得☶而为《大畜》,得☱而为《需》,复得本卦为《乾》。
刘牧论八八之变曰:四营成易,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以成六十四。
其说谓《姤》、《易》、《否》、《观《、》剥》、《晋》、《大有》七卦由《乾》而出,并《乾》为八。
案伏羲重八卦,以卦之全体而重;
文王演六十四卦,以爻之积画而演,刘所论盖占筮之法。
八纯卦自一世至五世,而次之以游魂、归魂者也,此七卦其以积画变者六,以全体变者一,岂得为重卦本体,刘说误矣。
文王演一卦为六十四者,以《乾》卦例之:其一爻动而变他卦者六,初九变而为《姤》、九二变而为《同人》、九三为《履》、九四为《小畜》、九五为《大有》、上九为《夬》,其两爻动而变他卦者,由《遁》而下为十有五卦,三爻动者由《否》而下为二十卦,四爻动者由《观》而下为十五卦,五爻动者由《剥》而下为六卦,六爻皆动者一,是为《坤》,六爻皆不动者一,是为《乾》。
凡变他卦者六十有三,而不变者一。
案伏羲画卦以定体为占,故《乾》复为《乾》而无所事变。
文王作《易》,名以变为义,占以变为法,道以变动,不居为体,无往而非变也。
若六爻不动而但为本卦,不可谓之变,此不谓之变则每卦所变止于六十有三,其究才四千三十二卦,安得如上所云者哉?
仁杰案卦遇六爻不动,当覆而占之,覆者从上倒覆而下,是亦一变也。
如《剥》六爻不动,覆而占之,其卦为《复》。
子曰「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又曰「上下无常」。
《正义》谓《剥》穷上位之极,又下来居于初。
此以《覆》卦论也。
朱子发翰林论《易》变,亦知《剥》之上九穷而反初,乃成《复》卦,第未深考《覆》卦之变耳。
《覆》卦大抵相反而相为,往来不穷之地。
《剥》之为《复》,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覆之为《剥》,则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七日来复者,由《剥》六爻至《复》之初爻凡七易,以爻主一日也。
举隅而言,阳七日而复则由《复》六爻至《剥》之初爻,亦七日而《剥》矣。
辰以子午分阴阳,自子至午,自午至子,皆七日,故两卦互以天行为言,盖物极则反,刚长之极,其势必至于剥,而小人道长之极,亦未尝不复天之道也。
《复》极则《剥》,《剥》极则《复》,两卦相循,如环无端,以一消一息,一盈一虚,往来而不穷。
凡卦之否泰损益、《杂卦》所论或乐或忧,或与或求,起止伏见,新故久速之理,无不尽然。
以至日月寒暑之推移,吉凶祸福之倚伏,与夫死生出入,神奇臭腐之变化,始而终,终而始者,不外乎此。
伊川先生蔽之以一言,曰「《易》中止是言反覆往来上下」,所以发千载之秘以悟后学者多矣。
康成不知覆卦之画与正卦异也,而辄去之,代以用九、用六之文,而覆卦泯矣。
《易》有覆卦、对卦二体,六爻皆动则占对卦,六爻皆不动则占覆卦,其用不同。
对卦亦谓之变卦,《正义》曰:六十四卦,卦卦相偶,非覆即变。
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
变者,反覆惟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离》、《坎》《、大过》、《》、《中孚》、《小过》是也。
案六十四卦皆有对有覆,今分五十六卦为覆,八卦为对,未之尽也。
以二二相偶言之则可尔。
五十六卦固自有对卦之体,而八卦亦未尝无覆卦之体也。
王辅嗣曰:「卦者,时也。
时有否泰,用有行藏。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
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故卦以反对」。
然知覆卦反对而已,元不知覆卦之用。
夫《易》穷则变,变则通。
爻自初而至上,卦之穷也,筮焉而皆遇;
七八占之穷也,不有以变而通之,将若之何?
圣人为是设覆卦,与六爻通之为七。
上爻处卦穷之地,则以是变而之初爻。
六爻皆遇,七八不动,则以是变而之九六。
观五十六卦覆之而成两卦,则以偶相比;
八卦覆之,惟成一卦,则各居其所焉。
圣人之意,殆非偶然者矣。
邵康节以《乾》、《坤》、《离》、《坎》《、大过》、《》、《中孚》、《小过》为不可易,盖五十六卦覆之则变它卦,惟此八卦覆之不失本卦之体,此其与诸卦异而不可易者也。
伏羲画卦八,此有《乾》、《坤》、《离》、《坎》,而《》、《艮》、《巽》、《兑》不与焉者,案八纯卦固有对覆存乎其间,《》、《艮》、《巽》、《兑》覆之亦成两卦,《乾》、《坤》、《离》、《坎》覆之亦惟成一卦,故康节谓八卦之象不易者四,重卦之象不易者八。
然《》、《艮》、《巽》、《兑》非不与乎此,《》、《小过》、《》、《艮》之寓也,《中孚》、《大过》、《巽》、《兑》之寓也。
先儒谓初画八卦,设奇偶两画以象阴阳,又曰六十四卦皆从《乾》、《坤》而来,凡奇皆《乾》而凡偶皆《坤》也。
用是知《离》、《坎》以下六卦之体,覆正若一,与《乾》、《坤》等,而九六之用独见于二卦者,以《乾》、《坤》奇偶之画足以包六十二卦,而六阴六阳之画纯一不驳,亦六卦之所无也。
此两卦六爻皆遇七则覆卦,而以用九占之;
皆遇八则覆卦,而以用六占之。
《离》、《坎》以下六爻皆遇七八,亦以覆卦为占,六卦非纯画也,六位之外无他爻,则各占其卦下之辞。
至若五十六卦,《屯》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蒙》,《蒙》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屯》,他卦仿此占焉。
夫六爻不动而以覆体为占,始于《乾》,终于《未济》,诸卦之所同也。
如此而后,一卦之变可以为六十四,而六十四卦之变可以为四千九十六矣。
刘梦得曰:筮为《乾》者常遇七,斯得《乾》矣;
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得《坤》矣。
沈存中曰: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眹。
今人以《易》筮者,虽不动亦引爻辞断之。
《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岂亦未悟覆卦之变耶?
覆卦六十四,专为七八爻设,夫使六爻皆七八而终于不动,非《易》穷则变之旨也。
列禦寇》曰:「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苏文忠亦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据其末而反求其本者也,故曰《易》逆数也」。
其有见于此乎?
且卦七八固当以九六为占,《列禦寇》谓七变而为九,穆姜《艮》之八变,而占随之六二,是七可变而九,八可变而六。
如《乾》上爻本得七,覆卦则为初九矣,故曰用九。
《坤》上爻本得八,覆卦则为初六矣,故曰用六。
所谓七八未尝不动也,惟穷则变焉尔。
先儒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
伊川先生以为不然,曰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
都氏因先儒之误,遂以上九、用九合之,曰:此《乾》之《夬》也,自一阳来复,至五阳为《夬》,进而不已。
六阳为《乾》,故有用九之义,而变体为《夬》。
案蔡墨以用九为《乾》之《坤》,盖取六阳之变言之,不变则固为《乾》。
今去其一而以五为义,非也。
上九、用九之辞,正尔相反,上九处六爻之极,为群龙之首,史所谓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故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若用九则舍首爻之亢极而复居初爻隐潜之地,经所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孰谓二爻可一也哉?
注疏之,大抵以初为首。
如《比》之初六,注曰:「处比之始,为比之首」。
其上六「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正义》曰:不能为比之初首,故无终。
是不以上为首也。
王辅嗣谓初上无阴阳定位,然以为尊者,阳之所处,故阳居尊位。
今上爻居一卦之首,可不谓尊乎?
苏文忠曰:「初上者,本末之地也,以阳居之则正,以阴居之则颠」。
案《比》之上六阳不为首,而以阴居之,不得其正,故曰无首。
文忠解此爻则又曰:「比之无首,犹言无素也,穷而后比,是无素也」。
盖无首或以事言,或以象言。
《比》之无首,以事言者也;
用九之无首,以象言者也。
先儒谓凡以首以角而取象者,未尝不在于上;
以足以尾言者,未尝不在于初。
观《既济》、《未济》初上之辞,则槩可见矣。
辅嗣亦曰:「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故《乾》吉在无首」。
颖达亦曰:「天德刚健,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
又曰:「人君位实尊高,故首出;
志须卑下,故无首吉」。
然知以《乾》为首而不能推明上爻为首之义,何哉?
朱子发谓「以画卦言之,则初为始,上为终;
以成卦言之,则上为首,初为尾」。
其言最为明了勾微,:「加用九、用六之虚位,欲明君臣进退之理」。
案用九、用六,论正卦固不在六位之数,论覆卦则与六爻通之为七。
辅嗣谓爻之所处即谓之位,二用而为虚位,其然岂其然乎?
至言君臣进退之理,则为近之。
盖《乾》之上九如尧在位七十载之时,至用九则如授舜之后,其天下已治而圣人退藏于密之象欤?
《坤》之上六如周公诞保文武受命七年之时,至用六则如居东之后,亦大臣功成名遂身退之象欤?
渊乎,二用之旨也!
圣人以此垂万世君臣之大法,宜他卦莫得而并欤!
《乾》正卦有「时乘六龙」之文,合六阳而为卦也。
覆卦有「见群龙」之文,合六阳而为爻也。
又卦与爻皆以乾元为称,其本者,覆卦以上为初耳。
《坤》卦类此。
今侧注初上之文,以见覆卦之象,并变卦、对卦、覆卦,各为之图。
古经以卦为名而象寓其中,以画为九六及二用,以位积之为初上。
至十翼而后,卦以名列,象著两体,爻书九六、二用,位有初上、二、四、三、五之文。
从其初,以《彖辞》归之卦下,以《系辞》归之爻下,以下上体归之《象传》,以卦名及初上、九六、二用之文归之《系辞传》。
以上、下经仍为两篇,传为十篇,然后古十二篇之《易》复得其全矣,疑此孔氏之旧也。
凡经传之文,去其后儒所加「彖曰」、「象曰」、「文言曰」及卦名《比《、》大有》、爻位「用九」、「用六」之类,省文则仍旧贯阙之。
叶左丞论《坎》卦,卦辞首曰「习坎」,《彖》曰「习坎,重险也」,以为卦固名《坎》而「习坎」乃其卦辞,传经者阙其「坎」字。
及徐氏亦上脱一字。
晁以道詹事:「例诸今文则脱,在古文则不脱,古文即以其卦为其名故也」。
固然,第经虽不脱而《彖》文脱之。
又《同人》,《彖》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王昭素谓此「同人曰」三字错。
案《正义:「《彖》有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同人》之《彖》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于野,亨』,是《同人》卦下之文也」。
如此则「同人曰」三字乃其卦名,故《彖》传引之非错也。
《彖》传有《同人》卦名,今卦阙其名者,意经传参杂,后儒见卦名《同人》,与卦辞「同人于野,亨」连文,遂省「同人」字,不知卦名与卦下之文本自异卷,弗可省已。
《履》、《否》诸卦亦如之。
本文当:「《同人》,同人于野,亨」。
《履》当:「《履》,履虎尾」。
《否》当:「《否》,否之匪人」。
《艮》当:「《艮》,艮其背」。
《坎》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
五卦凡省六字,传不附经,则此五卦在《系辞传》独无卦名矣,于文宜复。
今但注逐卦下,弗敢传,盖谨缺文也。
夫《易》之为书至矣,其蕴奥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
仁杰不佞,未尝一得其门户,独次其旧文而欲复之。
绍兴辛巳之冬,书始萌芽,博考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后定。
古经一失,复之之难如是哉,是以君子重变古也。
噫!
复之难,而知之为尤难,后世子云其有无要不可以逆计而知。
或靳之曰:今《易》尚不能明,如古《易》
覆瓿之讥,固前知其如此,此则非仁杰之所恤也,姑以待好古不惑之君子而折衷焉。
河南吴仁杰书。
费尚书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五、《性善堂稿》卷七
四月十七日,具位度正谨再拜上书尚书给事侍读史执事闻天下之所甚尊,而重者莫如师,而其所可信者莫如门人弟子。
师焉者道之所在,而门人弟子者,所以承斯道而传之者也。
夫子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以立于世,天下从而师之者凡三千人,颜子之礼乐、曾子之一贯固已许之不疑矣。
自馀仲弓子路之徒,或可使南面,或可使为宰,或可使与宾客言,一善之可称,一能之可录,盖门目而品题之无遗也。
夫子一日得政于鲁,它未有所取,而公西赤使齐,原思为之宰。
使夫子得政于天下而复文、武、周公之盛,则所谓三千子者,愚知其必有以处之也。
孟子受业子思,从者数百人,其高弟弟子乐克、公孙丑之徒尤其所深许者也。
正子用于鲁,孟子喜而不寐,而正子亦汲汲然惟其师之称。
正子非私于其师也,其意若曰,使吾之师而行其道于天下,所谓数百人者庶几皆有行焉耳。
逮汉之兴,费直传《易》,伏生传《书》,申公传《诗》,戴德传《礼》,董仲舒传《春秋》,皆自孔氏,而孔子之书赖之以存。
史氏从而系之,曰官卿相者几人,官列卿者几人,官郡邑者又几人,所以叹其徒之盛而美其师道之不替也。
下而迄于唐,其所以扶持斯道而振起之者莫如韩、柳。
昌黎先生雅以师道自任,故其成就者尤为俊伟,而河东先生凡所指教者亦皆有闻于世。
故唐之文物所以光明硕大,驾两汉而追三代者,皆两先生涵养作成之力而推挽之功也。
伏惟尚书得孔孟之传于千载之下,表里道德,践履纯固。
自为布衣,发言立论深极乎《诗》、《书》之奥,天下学者翕然师尊之。
簪履升朝,天子置之经筵,访以学问,非天民之先觉而何!
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得其门而升堂入室者何限?
固不肖,固不足以测知万一,重念尚书分教遂宁,尝获执经座下,亲道德之容,听大之论,不为不久。
不肖之资固不足以有立,然至于循其师之说,笃信力行,终其身而不畔者,亦或自许其庶几焉。
今者夫子当路于朝,渊、骞环列也不远千里,一趋函丈,附于由、求之下,以自献其不肖之身,或可使南面,或可使为之宰,或可使与宾客言,惟夫子所以命。
使天下后世称之,曰尚书之门至某官者几人,至某官者几人,而同其善于天下,且使汉唐大儒不独专美于前,夫岂惟小人之幸,师门之幸也。
传曰,颜渊孔子更相称誉,不为比周,执事尚何疑!
狂斐若干篇具之别卷,尚书其加察。
不宣。
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水衡监二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
水衡列职。池苑分曹。
既知游观之娱。兼总铸钱之府。
河堤谒者。服彼贤冠。
都水使司。佩其苍王。
允釐舟楫。肃掌陂池。
陈协之绩既深。王延之效斯重。
斗柄停午。律中蕤宾。
葛亮涉泸之时。田文始生之日。
续命之缕。渐染成风。
辟兵之缯。因循不绝。
朱丝约粽。变成南楚之宜。
紫艾禳灾。大启中州之俗。
剪鸲鹆之舌。必是能言。
收乌鹊之脑。自然怀恋。
爰因此日。竞渡为欢。
兰桡鸣鹤之舟。桂棹晨凫之舸。
鸭头泛滥。与青雀而争飞。
鹢首参差。共飞龙而竞逐。
黄头执棹。疑素鲤之凌波。
白衣扬橹。类苍乌之拂浪。
竞渡所用。轻利为工。
创修十只之舟。费直五千馀贯。
金舟不可以泛水。玉楫不可以乘湍。
造数计则无多。用钱如何太广。
玩物丧志。所宝惟贤。
岂将有限之财。以供无益之费。
所请非急。未可辄依。
厚斋易学自序嘉定十年五月 宋 · 冯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一、《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一
《周易》一经,文王困于羑里,即包牺氏所画之卦,立大衍之法,推七八九六之数,以生爻而系之辞者也。
古有官占,即画观象,以事揆理,而遂知休咎。
至夏、商各为一书,曰《连山》、《归藏》,意每卦为之辞矣,盖间或略见于传记也。
然庖牺氏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尽其变,故《连山》、《归藏》之辞,至六十又四而止。
文王则以所重之卦,复衍其爻为三百八十又四,乃别为辞以系卦,于以体其常,创为辞以系爻,于以尽其变故,定名曰《易》。
文王既没,周之子孙乃著其代,以别夏、商,而曰《周易》。
然犹与《连山》、《归藏》并列于卜筮之官,而谓之三易者,盖因周之《易》云尔,其实、商以前不谓之《易》也。
孔子定六经,止赞《周易》,门人又述其绪言,以为之传,而《连山》、《归藏》始废,《易》道始尊。
先汉以来,儒家者流宗主孔氏,遂以孔赞与《周易》并行,以孔赞等篇为传,而改上下篇为上下经。
此其始变也。
后以孔赞参入经文,自费直郑康成倡之,王辅嗣和之,而世不复知有文王之《易》矣。
何也?
取信于孔子之赞,而不复推究文王之本指,一也。
孔子推明人事,而象数之本言焉而不发,至使后世屏弃之;
间知学此,则又多穿凿傅会以为之说,二也。
甚至系卦之辞为彖,孔子题彖以推明之,而今系以「彖曰」,而彖反为孔子之传矣。
系爻之辞为象,孔子题象以推明之,而今系以「象曰」,而象亦为孔子之传矣。
孔门《说卦》三篇,将以推明《系辞》之指,今题以《系辞》上下,而《系辞》又为孔子之传矣。
《易》之称周,或以为周匝庖牺之卦例以为《易》,八卦之重以为文王,六爻之辞以为周公
凡一经之名义错乱,无一存者,况文王之本指乎!
天开我宋,圣道日明,康节邵氏,首定经传之序,吕氏微仲晁氏以道从而订之,近日吴斗南复是正之,沙随程可久晦庵朱文公先生皆以注解传,虽名义微有未尽当,而文王之全经则天高日白矣。
自束发受《易》于先人,盖伯祖父以此经鸣于三舍。
予数十年来,博亲师友,搜揽众说,遂以文王之本文,如王氏所传《乾卦》之文为正,而为之辑注,订其音切,释其文义,辩其异同,使读者粲然识其大指,不惑于支离。
然后辑孔子赞传,左氏占辞,及诸儒之说,撮其不悖于大义者,釐为辑传。
义有未备者,傅以己意。
又于孔子之传,裒辑众说,别为一书,庶不相乱,俾万世复见文王之全经。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信哉!
伯祖父盖黼其名。
宋嘉定十年丁丑岁夏五月辛卯既望,草堂冯椅序。
按:《厚斋易学》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厚斋易学又序嘉定十年五月 宋 · 冯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一、《厚斋易学》卷首、《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一
孔子之赞《易》,止于彖爻,盖其成书也,孔安国称先君孔子赞《易》道,以黜《八索》,此书是已。
盖述周文王之《易》,而赞述其义,声韵相叶,实赞体也。
孔子没,门人追述其平日讲说问答之辞,与夫所传于古而记之有补于《易》者为之传,则《文言》《说卦》是已。
何以知之?
以其书有子曰,有古语,有占法,而知之也。
至于《序卦》、《杂卦》,其犹孔子之遗书与?
不然何《杂卦》之声韵与赞相似也?
史谓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门人记其言,有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之于群经,初不若是其绸缪也,而独于《易》焉见之,何哉?
盖昔者文王之作经也,即庖牺所重之卦,演而生爻,以阴阳奇耦之数,位画杂居之象,仰探造化,旁稽物理,近察人情,自为类例。
字字有据,然不明言其故,而使人观象玩占,以见诸行事。
孔子时,与《连山》、《归藏》并列于卜筮,占者不胜异说而《易》道晦矣。
孔子忧之,于是即卦之彖、爻之象,以知之所及者为之赞,又间以新意,推广文王所未言者,此非沈酣䌷绎,不能以臻此也。
至于《文言》、《说》、《序》、《杂卦》诸篇,又其平日之与门人讲说,与夫记录古语之旧者。
天下后世以信孔子而信《周易》,故异说屏除,而《连山》、《归藏》与《八索》俱废。
文王之经,如离明当天,而众星蔑矣。
中更秦火,而此书独以卜筮获存,亦可知天意之未丧斯文也。
奈之何儒生坑戮解散,间得所传者,私自名家,大义纷错。
《文言》止于乾坤,故费直参入于经。
《说卦》三篇,汉初出于河内女子,今止存其一,而又有《系辞》上下二篇。
夫「系辞」云者,文王之经而非传也,意者后人以其间推明《系辞》之指而目之与?
要即所谓《说卦》上中篇也,今所谓《说卦》者,乃止下篇尔。
是说也,近世吴斗南知之。
若夫所谓「十翼」云者,以其羽翼《周易》盖十篇也。
十篇之次,犹多异说,然其概可知也。
彖、象之赞,各釐上下篇为四,《说卦》合今之《系辞》上下篇为三,《文言》、《序卦》、《杂卦》各一,是其目也。
今釐赞于经,以合于传,复孔门全书之旧,裒稡诸儒之说,为之辑注,庶有补于世教云尔,斯亦孔子赞《易》之心也。
是日又叙。
大易赋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一、《北山文集》卷一○、《历代赋汇》卷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八九
观如居士既取汉魏以来《易》学参订其说,窃拾馀意,撰《窥馀》十五卷。
每旦,又陈《易》书案上,往复诵之,作《大易赋》。
风雨冥冥,炉香昼清,初韨濯以危坐,徐玩味乎羲经。
有奇偶兮,探《洛书》之数;
有肩足兮,具《河图》之形。
彼《连山》、《归藏》兮,虽绝编之已久;
文王孔子兮,尚端拜以犹生。
秘七八而勿示,著九六以通灵。
极三才而尽变,郁万化以含精。
得鬼神以至理,发虫鱼之隐情。
圣人谓象而用之,必有物也,故有以万有二千五百二十之数,藏之于四十九茎。
大矣哉!
槩其凡,虽曰洁静精微,其教也,乃若挈天地、袭气母者,要不可以容声。
扬子云之骨朽矣,孰吊之曰:「此三大圣相授之妙,而方州部家敢以准自名乎」?
吃魄不能对。
有客出而难予曰:「子谓《易》不可谈,则今之学,古之学也。
按隋《经籍志》,自汉抵魏,费直古文之训,康伯《系辞》之作,郑玄之《易》,王弼之《卦》,合四家之注,已二十二卷,岂其皆糟粕欤?
诸授业师探微抉隐,邃者称圣,雄者折人角,河内女子亦得以《说卦》三篇补散落。
子患言之多,曷不泛其浩浩而守其卓也」?
予曰:「噫嘻!
客孰知无迹则橐籥虚,窍多则浑沌凿。
字三写而乌焉不真,语再传而唾剉皆错。
是以说象则义遗,论数则象格。
至有以龙为䮾,羊为羔,果蓏为果堕。
是皆好奇之病,无病而进药。
又怪则五行傅会,六情假托。
如蛇下梁,鱼入寺,一牛两首,逆陈幸中,仅巫祝之相若。
大抵《春秋》可以言灾异,而谈谐射覆或流为东方朔也」。
客辞屈,则拜而请曰:「先生之《易》何如」?
曰:「我知我愚,我戒我慧,实拥肿之似,而罔象之比。
中夜以兴,未明而起,高揖圣贤,如忽相值。
读《乾》《坤》知覆载之恩,推《损》《益》洞盈虚之旨。
《恒》则可亨,《蹇》则当止。
谓《中孚》兮则好爵之可縻,惟《无妄》兮则勿药而有喜。
既远实兮斯为《困》、《蒙》,矧考祥兮天常视《履》。
《壮》兮则为触藩之羊,《睽》兮则见负涂之豕。
危厉已熏于《艮》背,迟泥必成于《遁》尾。
故折狱致刑者《丰》之用,而赦过宥罪者《解》之理。
火在天上兮,当出门而《同人》;
天与水违兮,作事而谋始。
飞鸟以凶兮,盖山有雷;
尚口乃穷兮,岂泽无水。
《泰》兮则小往而大来,《震》兮则惊远而惧迩。
益戒颠颐,无忘灭趾。
《井》念羸瓶,《鼎》思出否,勿在《旅》以焚巢,将济《涣》以奔机。
卑以自牧,立不易方,然后藉用白茅,而为慎之至。
吾之所得于《易》者,如斯而已。
乃若兼收象义,精粗不弃,窥窃众说,拾其馀意,肴蓛同甘,莫分彼是。
集而藏之,所以备遗忘于衰龄,教箕裘于不肖之裔,客勿视为京郎之细也。
周易窥馀序1152年1月1日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北山文集》卷二五、《周易窥馀》卷二、《经义考》卷二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五、《皕宋楼藏书志》卷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
《窥馀》,窥窃《易》家馀意,缀缉而成也。
老来心志凋落健忘,自觉所学渐次遗失。
恐他时儿童辈有问,寖就荒唐无以对,故取平时所诵今昔《易》学与意会者,辄次第编录,时自省览。
此《窥馀》之所为作、所为名、序之所为缕缕也。
伏羲氏画八卦,古无异论,至重卦则指名不一。
郑康成辈谓神农,孙盛大禹,史迁、扬雄文王
攻为神农之说者曰:「耒耨之利,日中之市,固已取诸《益》、取诸《噬嗑》,岂应后来方重卦」?
神农之说破,则以下自当无语矣。
孔颖达王弼又谓伏羲氏始用,十有八变而成卦。
观变之数,则用犹在六爻之后,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而书契之作,取诸《益》,重卦者非伏羲乎?
伏羲氏画卦,又为重卦;
文王为卦下之辞,又分上下经;
孔子为十翼;
周公为爻辞。
此《易纬》所谓三圣人,而周公不与者,周公本文考之志而为之,举文王则知周公之圣也。
颖达既坚守论不移,后之立异相可否者犹未已。
要是指擿相胜,无明白證据,当以王、孔为允。
复有疑者曰:爻辞亦文王所作,非周公也。
此盖不考《明夷》尔。
文在羑里,无自谓文王之理,亦不得先谓箕子为《明夷》。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则公作爻辞何疑?
马融陆绩皆知此意也。
《系辞》曰:「知者观《彖辞》,则思过半矣」。
又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遂又疑夫子不应自赞如此,《彖》、《系》必文王所为也。
曾不知卦下之辞,乃文王所系,其所系辞亦可谓之《彖》。
夫子于上下《系》特赞序之,与夫子所为《彖辞》自不相碍。
范谔误疑《乾·彖》与《文言》重复,而谓文王为《彖》者,亦此类也。
至于十翼之目,亦复纷纷。
以《彖》、《象》、《系辞》三者各分上下,而与《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四篇号为十者颖达主之;
以《彖》也,大小《象》也,上下《系辞》也,乾、坤《文言》也,而与《序卦》、《说卦》、《杂卦》三篇号为十者胡旦主之。
以《象》分大小,而不以《彖》分上下,说为胜;
以《文言》分乾、坤,似未安。
去古远矣,学者要当以意所安者为是,故两存之,以俟来哲。
通乎此,然后可以读《易》。
或问曰:「子为书,始《屯》、《蒙》,何也」?
曰:「予于《乾》、《坤》,不敢谈也。
《易》者,天地万物之奥,《乾》、《坤》则又《易》之奥。
圣人妙《易》书之神而藏之《乾》、《坤》,其所示人者,犹委曲载之《文言》,孰谓学者可以一言定乎?
尊《乾》、《坤》而不敢论,自《屯》、《蒙》而往,以象求爻,因爻识卦,万有一见其彷佛,则随子索母,沿流寻源,《乾》《坤》之微,或可得而探也。
今固未敢妄有窥焉」。
又问:「《易》曰商瞿子木亲受业夫子,下抵汉魏,专门名家者不胜计,虽互有得失之论,大槩不过象、义二者。
就其意趣不合最甚者,惟李鼎祚王弼
其专用象变三十馀家,而不足义者,鼎祚也;
尽扫象变,不用古注,而专以意训者,也。
子为书,为象乎?
为义乎」?
曰:「有象则有义,以义训者,不可以遗象也;
义不由象出,是犹终日论影,而不知形之所在。
偏于一而废其一,学者所以难,予《窥馀》所不然也。
近世程颐正叔尝为《易传》,朱震子发又为《集传》。
二书颇相弥缝于象义之间,其于发古今之奥为有功焉。
但《易》之道广大变通,诸家不能以一辞尽。
有可窥之馀,吾则兼而取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载晋太康元年汲县发旧冢,大得古书,皆科斗文字,不可训知,独《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
《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而无《彖》、《象》、《文言》、《系辞》。
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远国,而《汉艺文志》「《易经》十二篇」,谓上下经及十翼也。
以是考之,汉之《易》已十二篇,但经与十翼自为篇秩,非若今《易》之各附卦爻。
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谓王辅嗣《象》本释经,欲相附近,故辞与《象》,各附于当爻。
要之取古本辄相分合,二子不容无过,然圣人之旨未大悖也。
并见于序之末。
绍兴壬申正月旦观如居士山斋书。
请建新麟州岚州裴家山奏庆历元年十月丁亥 北宋 · 杨偕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四、《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八之七(第八册第七六一三页)、《宋史》卷三○○《杨偕传》、道光《榆林府志》卷三九
麟、丰二州及宁远寨并在河外,与贼接界,无尺帛斗粟之输以佐县官,而麟州岁费缗钱百万。
丰州、宁远寨已为贼所破。
麟州孤垒,距府州百四十里,远在绝塞。
宁远介二州之间,可以为策应兵马宿顿之地,又其中无水泉可守,若议修复,徒费国用。
今请建新麟州岚州合河津黄河东岸裴家山,其地四面绝险,有水泉,河西对岸又有白塔地,亦可建一寨,以屯轻兵。
河西俱是麟州地界,且不失故土。
见利则进,否则固守之。
旧州势危而兵寡,多屯则粮不继,少则难守,所以迁远而就近,非为蹙国之疆土也。
若谓麟州既迁,则贼压吾境,是不知夷狄迁徙鸟举,不能以久处。
设其来居,必须耕凿其地,我于河西偏师以挠之,彼安能持自完之策哉。
故臣谓迁有五利,不然,则有三害。
省国用,惜民力,利一也。
内禦岢岚保德火山及岚、石、府州沿河一带贼所出路,利二也。
我据其要,则河冰虽合,贼不敢逾河而东,利三也。
商旅往来,以通货财,利四也。
方河冻时,得所屯兵马五七千人,沿河以张军势,利五也。
麟州转输束刍斗粟,费直千钱,若因循不迁,则河东之民困于调发,无有已时,害一也。
以孤垒饵敌,害二也。
道路阻艰,援兵难继,害三也。
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支尽废而首面心腹之独存也。
契丹又与西贼共谋,待冰合来攻河东
若朝廷不思禦捍之计而修宁远寨,是求虚名而忽大患也。
况灵、二州,皆唐、汉古郡,一旦弃之,一麟州何足惜哉!
嵩山晁氏卦爻彖象说1182年6月1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
《汉·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颜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是则《彖》、《象》、《文言》、《系辞》始附卦、爻而传于汉欤。
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其初费氏不列学官,惟行民间。
至汉末,陈元、郑康成之徒学费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
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乱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
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惜哉(熹按《正义》曰,夫子所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以自卑退,不敢干乱先圣正经之辞。及王辅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宜相附近,其义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此晁氏所引以證王弼分合经传者。然其言夫子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则孔氏亦初不见十二篇之《易》矣。又不于《彖》及《大象》发之,似亦有所未尽。)
奈何后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于经,宋衷、范望辈散《太玄》《赞》与《测》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
揆观其初,乃如古文《尚书》司马迁班固序传,扬雄《法言》序篇云尔。
今民间《法言》列序篇于其篇首,与学官书不同,概可见也。
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则又效小王之过也。
刘牧云,《小象》独《乾》不系于爻辞,尊君也。
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属之于后者,让也。
呜呼,他人尚何责哉(熹按《诗》疏云,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而《艺文志》所载《毛诗故训传》亦与经别。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而就经为注。据此,则古之经传本皆自为一书。故高贵乡公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十二卷之古经传也。所谓注连之者,郑氏之注具载本经而附以《彖》、《象》,如马融之《周礼》也。晁氏于此不如吕氏之有据,然吕氏于《乾》卦经传之次第所以与他卦不同者,则无说焉。愚恐晁氏所谓初乱古制时犹若今之《乾》卦而卒大乱于一王弼者,似亦未可尽废也。因窃记于此云云。《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
李仲永易解序淳熙二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三、《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五、《经义考》卷二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一
孔子既没,《易》道微矣。
汉魏迄今,学《易》者不知几人,欧阳子独称王弼,何也?
予尝考东坡、横渠、伊川学以求其说,又尝闻龟山文定紫岩、寂照、了翁、汉上诸老先生謦欬,然后知欧阳子之学盖本于
夫《易》至汉分为三,田何也,焦赣也,费直也。
田氏始于子夏,传之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系辞》《文言》等十篇,而说者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凡学章句者皆祖焉。
焦氏无所师授,自言得之隐者,专于阴阳占察之术。
阳子谓不类圣人之经,凡学阴阳占察者皆祖焉。
费氏无章句,亦无师授,颛以《彖》《象》《文言》参解上下经,凡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皆祖焉。
费氏初微,至东京,陈元、郑康成之徒皆学费氏,而田学遂衰,古十二篇遂亡其本。
注亦用《彖》《象》相杂之经。
自晋已后,学独行,欧阳子凡说《易》必祖不解《系辞》,止解大衍四十有九。
阳子亦谓《系辞》庞杂,七八九六无老少,《乾》《坤》无定策。
且曰:「《易》无王弼,其沦于异端之说乎」!
愚故谓欧阳子之学盖本于
某故人番阳逍遥公李仲永潜心《易》学,卫道甚严,一旦梦弼而有得,遂成一家之书,殆与欧阳子之意默契。
其门人府庠校正云岩吴君说之摄其枢要,冠于篇首,丐予正其说,则曰「就有道而正焉」。
某固辞不获,遂书其始末。
昔蜀人赵宾为《易释文》授孟喜死,因不遵师说。
博士缺出,众人荐,汉帝闻喜改师法,遂不用
若说之,可谓不背本矣。
圣上锐精经术,某顷侍迩英,备员侍读,得旨进六经解,侧闻不辍丙夜之观。
倘逍遥之书达圣听,说之当遂补博士缺矣。
孟喜有知,得不泚其颡?
仲永名椿年,尝直学士院云。
淳熙乙未
传易图序1039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一、《圣宋文选》卷二、《群书考索》续集卷三、《黄氏日钞》卷四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好学者,岂独忽于书哉?
盖其自伤不得亲见圣人之作,而传者失其真,莫可考正而云也。
然岂独无书之如此,余读经解,至其引《易》曰「差若毫釐,谬以千里」之说,又读今《周易》有「何谓」、「子曰」者,至其《系辞》则又曰「圣人设卦」、「系辞焉」,欲考其真而莫可得,然后知孟子之叹,盖有激云尔。
说者言当秦焚书时,《易》以卜筮得独不焚。
其后汉兴,他书虽出,皆多残缺,而《易经》以故独完。
然如经解所引,考于今《易》亡之,岂今《易》亦有亡者耶,是亦不得为完书也。
孔子门人追记其言作《论语》,书其首必以「子曰」者,所以别夫子与弟子之言。
又其言非一事,其事非一时,文联属而言难次第,故每更一事必以「子曰」以起之
若《文言》者,夫子自作,不应自称「子曰」。
又其作于一时,文有次第,何假「子曰」以发之?
乃知今《周易》所载,非孔子《文言》之全篇也。
盖汉之《易》师,择取其文以解卦体,至其有所不取,则文断而不属,故以「子曰」起之也。
其先言「何谓」而后言「子曰」者,乃讲师自为答问之言尔,取卦体以为答也,亦如公羊、谷梁传《春秋》,先言「何」、「曷」,而后道其师之所传以为传也。
今《上系》凡有「子曰」者,亦皆讲师之说也。
然则今《易》皆出乎讲师临时之说矣,幸而讲师所引者,得载于篇,不幸其不及引者,其亡岂不多邪?
呜呼!
历弟子之相传,经讲师之去取,不徒存者不完,而其伪谬之失,其可究邪!
夫系者,有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是故谓之爻,言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
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辞。
而今乃以孔子赞《易》之文为上、下《系辞》者,何其谬也!
卦爻之辞,或以为文王作,或以为周公作。
孔子言圣人设卦系辞焉,是斥文王周公之作为系辞,不必复自名其所作又为《系辞》也。
况其文乃概言《易》之大体,杂论《易》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也。
必然自汉诸儒已有此名,不知从何而失之也?
汉去周最近,不应有失。
然汉之所为《系辞》者,得非不为今之《系辞》乎?
《易·需》之辞曰:「需于血,出自穴」。
《艮》之辞曰:「艮其限,列其夤」。
《睽》之辞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是皆险怪奇绝,非世常言,无为有训故、考證,而学者出其臆见,随事为解,果得圣人之旨邪?
《文言》、《系辞》有可考者,其證如此,而其非世常言无可考者,又可知矣。
今徒从夫臆出之说,果可尽信之邪?
孟子所叹其不如亡者也。
《易》之传注比他经为尤多,然止于王弼
其后虽有述者,不必皆其授受,但其传之而已。
大抵《易》至汉分为三:有田何之《易》,焦赣之《易》,费直之《易》。
田何之《易》传自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等,自为十篇,而有章句。
凡学有章句者,皆祖之田氏。
焦赣之《易》无所传授,自得乎隐者之学,专于阴阳占察之术。
凡学阴阳占察者,皆祖之焦氏。
费直之《易》亦无所授,又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
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者,皆祖之费氏。
田、焦之学,废于汉末。
费氏独兴,递传至郑康成
王弼所注,或用康成之说(比卦六四之类。),是即郑本而为注。
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源出于费氏也,孔子之古经亡矣。
季父易藁序1247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七、《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莆阳文献》卷九、《南宋文范》卷五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易》学有二:数也,理也。
汉儒如京房费直诸人,皆舍章句而谈阴阳灾异,往往揆之前圣而不合,推之当世而少验。
王辅嗣出,始研寻经旨,一扫汉学,然其弊流而为玄虚矣。
本朝数学有华山陈氏、河南邵氏。
今邵氏之书虽存,通者极少。
理学有伊川程氏、新安朱氏,举世诵习,众说几废。
余尝恨程、邵同时,不相折衷,曰《传》,曰《皇极经世图谱》,遂判为二书而不可合。
天下岂有难通之书,亦岂有理外之数哉!
噫,《易》更三圣,说《易》者非一家。
程氏排临川之学者,及教人读《易》必辅嗣介甫
朱氏尊伊川之言者也,至《本义》则多程之所未发。
议论以难疑问答而详,义理以讲贯切磋而精,此季父《易藁》之所为作也。
初,余为建阳,季父访余县斋,因质《易》疑于蔡隐君伯静
后二十馀年而书成,大旨由朱、程以求周、孔,由周、孔以求羲、文。
其笃守师说,虽谯天授袁道洁无以加,视世之高谈先天、径造微妙者,彼虚而此实矣。
季父名弥邵,字寿翁
中岁弃科举,闭门著书,动必由礼,行义为乡先生
家贫,食于学。
晚舍去,并学俸却之。
太守眉山杨侯栋、郡博士括苍俞君来,即学为堂,示舍盖之意,季父仅一至焉。
杨侯使本道,又论荐于朝,不报。
卒年八十二。
俞君乃取昔所却俸为刊《易藁》,而授简其犹子克庄序之。
请饬边吏各守分界疏绍兴九年十月 南宋 · 喻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二、《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七
古之人君,恢然有帝王之度,而其明哲英睿,足以权天下强弱利害之势者,西京文帝东京光武是也。
臣尝读两《汉书》,有以少识文帝光武之用心,啬于用兵而厚于惜天下之力,所以为后世计至深远也。
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单于乃以尺二牍,又印封皆同广长大,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文帝乃复夷然安之不异也,未尝复加大名而胜之也。
光武用兵机速若神,然天覆北胡,极容隐纳,胸中旷然,而外之于寒露不毛之地。
臧宫马武诵言而欲诛之,帝惜其言,弗用也。
由是观之,是二圣人者,其真有帝王之度哉!
逮我巨宋,道德宽大,渊然有帝王之度者,仁宗皇帝是也。
庆历中富弼知制诰、资政院学士尚书户部侍郎使契丹刘六符馆之。
既谒虏主,退请崇侈,乃委曲晓之,虏谋遂折,增岁赂二十万。
还复命,仁宗宠嘉之,以为枢密副使
王拱辰之谗也,败之曰:「第能弊中国以奉夷狄耳,胡功之为」?
仁祖委其语,待滋厚,遂升右府,已而相之。
臣切考汉家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馀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
永初中,羌有桀心,剥乱西鄙十有四年,靡二百四十万亿。
永和之末,复经七年,八十馀亿。
段纪明之平东羌,凡百八十战,而费四十四亿。
由是论之,王拱辰以增币为中国之弊,是盖不知自汉以来,屯戍转输,岁与虏者,其费可胜支哉!
吴克齐,子胥惧;
晋侯败楚,子燮吊。
赵孟先楚,信闻诸侯;
悼公和戎,威伯中夏
然则天下利害强弱之势,不即其隐密之所而逆制之,幸于一胜而忘其败,姑恃其细娱而忽其大忧,此固有天下之至禁也。
臣又尝考唐之中叶,方镇狺然,狃恩恃功,侮嫚不忌。
唐之巨臣,引兵而战魏博、折镇冀、临菑青,然皆暂驯而复扰,阳假而阴携,困而不支,唐日以微。
论者乃谓其源肇于天宝乾元之初,其流漫于大历贞元之后。
自臣观之,太宗所以为后世计者过也。
左举而颉利亡,右举则高昌亡,中举则吐谷浑、薛延陀之众亡,唐之武威亦能振于天下矣。
乃复悉卒并军,而身博之于辽水之上。
太宗侈于用兵而厚于费天下之力,其毒延于代宗、德宗之世,日斗天下之士,而唐之谋臣不知所以解之也。
方镇之士复专兵一方,共起而危唐,而唐之谋臣不知所以禁之也。
唐日斗天下之士以弊方镇,方镇斗河北之士而弊唐,而唐日以微也。
臣故曰唐太宗所以为后世计者过也。
故曰,天生五材而用之,力尽而弊之,不可复振,此有天下之至禁也。
臣切伏睹陛下讲信缔好,以交两国之欢;
寝兵休士,以重万民之命;
省征伐之用,肥仁义之训,绥静方国,以承天休。
然则陛下之神谋昭鉴,固知兵力之不可尽,而思有以啬之也;
固知天下之力不可费,而思有以息之也;
固知后世生事邀功之臣开边以羸中国,而思有以戒之也。
然区区之愚,尚有谒焉。
宋国不竞,楚国请交;
羊祜务德,吴人胥悦。
一境交和,国家赖之。
伏愿陛下饬边吏各守分界,无隐奸,无专利,无邀功,以仰副陛下睦邻好、纾吾民之嘉惠,永为万世不穷之休。
黎州蛮所售马不可却奏 宋 · 袁抗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宋史》卷三○一《袁抗传》
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
今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
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
题焦氏易林 南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
宣和末,长庆福崔相公任州日,其时晏清无事,思此圣书,虔诚自卜,得《大过》卦,云「典册法书,藏在兰台
虽遭乱溃,独不遇灾」。
之《遁》卦,辞曰:「坐席未温,忧来扣门,踰墙北走。
兵来我后,脱于虎口」。
其时卜后十日,州乱,崔相公踰墙而出,家族不损,无事归京,乃知此书贤人所制,初虽难会,后详无不中节。
见者当所敬重,黄金自贵,未能蒙于此书。
绍兴末完颜亮入寇,时有人以焦赣《易林》筮,遇《解》之《大壮》,其辞曰:「骄胡火形,造恶作凶。
无所能成,遂自灭身」。
其亲切应验如此,虽天纲、淳风不能过也。
开辟以来,惟亮可以当之,延寿著书,何以知后世有也?
汉焦延寿传《易》于孟喜,行事见《儒林传》中,此其所著书也。
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变」。
又有唐王俞序,所书每卦变六十四,总四千九十六首,皆为韵语,与《左氏传》载「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
岂古之卜者,有此等书耶?
按:《焦氏易林》卷首,津逮秘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