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周易自序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经义考》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二、《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
《易》与天地并,未有文字,已有此书。自伏羲画八卦,以贞悔之象重之为六十四,时则有卦有象而无辞。始卦之重,占以定体,文王作彖,总论其义,谓卦不足以尽吉凶之变,乃附著变爻及覆卦之画以演其占,时则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周公继之,于爻画覆卦之下皆系辞焉,而《易》上下篇之文始备。孔子承三圣,为十翼以赞易道,《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谓之《易传》。《彖》、《象》、《系辞》,夫子所自著也,《文言》以下,弟子记夫子之言也。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陆德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然则十翼之作,其初自为篇简,不与《易经》相属,此冢、壁之藏所以各得其一欤?汉田何之《易》,其传出于孔氏,上下经、十翼离为十二篇,而解者自为章句,此古经也。又有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按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卦》、《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直本传云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二经,盖解经但用《彖》、《象》、《系辞》,《汉书》本误,以「之言」字为「文言」耳。十篇云者,史举其凡。直之学似于每卦之后列《彖》、《象》、《系辞》,去其篇第之目而冠「传」字以总之,正如杜元凯《春秋》解,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而经自经传自传也。然《彖》、《象》、《系辞》之名,一没不复,汩乱古经,则始于此。刘向尝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由是诸家之学寖微于汉末而费氏独兴。康成因之,遂省六爻之画与覆卦之画,移下上体于卦画之下而以卦名次之,移初九至用九之文而加之爻辞之上,又以彖象合之于经而加「彖曰」、「象曰」之文。今王弼《易》、《乾卦》自文言以前则故郑氏本也。以高贵乡公淳于俊问对观之,于时康成所注虽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犹在。及王弼注《易》,用康成之本,谓孔子赞爻之辞本以释经,宜相附近,及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以别之,谓之「小象」,又取《文言》附于《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于首。若《说卦》等篇,则仍其旧,别自为卷,总曰「系辞」。自是世儒知有弼《易》,而不知有所谓古经矣。原三家之学,初欲学者寻省易了,日趋于简便,而末流之弊,学者遂废古经,使后世不见此书之纯全与圣人述作之本意,可胜叹哉!然则天下之事,务趋于简便者,其弊每如此,可为作俑者之戒也。《隋经籍志》序,谓秦焚书,《易》以卜筮独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按今《说卦》乃止一篇,故先儒疑《易》文亦有亡者,不得为全书。又《说卦》之文每及于《彖》、《象》、《系辞》,必以圣人称之,先儒谓此非虙牺、文王、周公之作,然十翼之书,复有所谓《彖》、《象》、《系辞》,其名相乱,学者疑焉。仁杰案,史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颜师古曰传谓《彖》、《象》、《系辞》之属,则知伏羲、文王、周公之作固曰《彖》、《象》、《系辞》,而十翼所谓《彖》、《象》、《系辞》,乃其传也。费氏本有「传」字,故王弼于每卷必以首卦配传名之。《音义》释上经《乾》传云,传谓夫子十翼;又释《系辞上》云,王肃本《系辞上》传。由此言之,十翼所谓《彖》、《象》、《系辞》,本不与伏羲、文王、周公之名相乱,古经盖曰《彖传》、《象传》、《系辞传》也。今《易》指孔子象辞为大象,而以释爻辞之文为小象者。案《易》固有大小之象焉,大象指八卦八物之象,所谓八卦以象告,立象以尽意,如乾为天、震为雷之类。《说卦》载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苏文忠公谓古有是说,孔子从而释之者,是已。小象指六十四卦八物相配之象,所谓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如雷在天上大壮之类,孔子所著《象传》是已。然则今大象当曰《象传》,小象乃孔子所以释爻辞者,当曰《系辞传》也。夫孔子释爻辞之文谓之《系辞传》,则周公爻辞曰《系辞》可矣。欧阳公曰:「系者,有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辞》。苏文忠亦谓以上下系为系辞,则失之矣。然孔颖达以为系辞通指卦爻之辞言之,不专指爻辞,是不然。按《说卦》言系辞者六:其一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此不待言而明者。其一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历举三圣之作,象谓伏羲六十四卦之象,卦系谓文王、周公彖辞、系辞也。其一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龚深甫侍郎云系辞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其一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正义》曰:「四象谓七八九六」。案七八即爻之不变者,九六即爻之变者,然则此章所指亦爻辞也。其一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言设卦所以观象,系辞所以明吉凶云尔。卦谓彖辞,系谓爻辞,故曰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变。又曰:「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凡此皆互见其义,或以彖对爻,或以卦对辞。曰卦曰彖云者,皆指夫卦辞也;曰爻曰辞云者,皆指夫爻辞也。简言之,则曰卦、曰彖、曰爻、曰辞;详言之,则卦曰彖辞、爻曰系辞,截然有不可紊者。不然,卦辞既曰彖矣,安得复以系辞名之?《说卦》凡以卦与辞二文相对。韩康伯、苏文忠皆曰:辞,爻辞也。杨元素侍读亦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曰系辞焉所以告也,盖指周公之所为爻辞。以《说卦》本旨及韩、苏、龚、杨之言参之,谓系辞非专指爻辞可不可耶?虽然,谓爻辞为《系辞》,谓小象为《系辞传》,则今所谓上下系者,复何名哉?或曰二《系》当谓之《说卦》,与今《说卦》通为三篇,诸儒既以系辞传为小象,而上下系之名无所归,故取《说卦》前两篇名之,其实本《说卦》也。欧阳公谓今《系辞》之文杂论《易》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叶少蕴左丞亦曰:「太史公引『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则汉诸儒固未尝以今两篇为《系辞》,斯其为《说卦》也审矣」。太史公以两篇为《大传》者,盖十翼皆谓之《易传》,而汉之《易》师杨何之属又著《易传》行于世,太史公受《易》于杨何,谓《说卦》之文为《大传》者,以别杨何之徒所谓传耳。今《诗序》一名《诗大传》,亦以别毛公故训传故也。郑东卿论《说卦》出汉宣时,而汉宣之前儒者亦多引援,岂秦火之后易家秘此而不轻传也?案太史公周行天下,多见先秦古书,此三篇之文虽未献于孝宣之时,固已先众人而见之矣。《世家》不云乎,「孔子晚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其證也。先儒以为序之,系之,说之,文之,于义未允,此谓序《易》及《彖传》、《象传》、《系传》、《文言》、《说卦》也。或者又谓圣人之书不当舍经称传,案《易音义》云:经者,常也,法也。传以传述为义,经之为经,以其可为万世之常法,传则述前人之作,如是而已,非必尊经而卑传。十翼之文,述而不作,其体传也,其言经也,岂害其为圣人之书乎?况史称孔子读《易》而为之传,则传也者,夫子所自名,非后人名之也。夫如此,谓十翼《彖》、《象》、《系辞》为《彖传》、《象传》、《系辞传》,复何疑哉!以《易》考之,䷀者,伏羲之卦也;「元亨利贞」者,文王之彖也;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以下,此孔子所述彖之传也。内卦☰,外卦☰者,伏羲卦中贞悔之象也;曰「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孔子所述象之传也。一者,文王于卦外所演变爻之画也;「潜龙勿用」者,周公系爻之辞也;曰「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者,文王所演覆卦之画也,曰「见群龙无首吉」者,周公之系辞也,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象述伏羲,彖述文王,系辞述周公,而象在彖后者,颖达谓当繇彖详而象略,疑不专为是。孔子所述,其肯先文王乎?又十翼之次,先儒所论亦有多家。颖达独取郑氏之说,云《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说谓经分上下,则《彖》、《象》亦当随经而分,不知经为上下篇,直以古者竹简重大故尔,若谓《彖》、《象》当随经而分,《序卦》何以不分耶?胡秘监旦以《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乾文言》、《坤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十篇,胡安定易之曰《上彖》一、《下彖》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文言》既不当离而为二,至以二《系》居《文言》之后,《说卦》之前,亦恐非其序矣。仁杰谓十翼《彖传》也,《象传》也,《系辞》上、下传也,《文言》也,《说卦》上、中、下也,《序卦》也,《杂卦》也,并上、下经,是为十二篇。上经、下经之目本之费直、孟喜,《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之文本之王肃,《彖》、《象》、《系辞》、《文言》之次本之《艺文志》,而《说卦》之为三篇则河内女子所得之数也。其篇第在古如此,而费、郑以来汩之。呜呼,维天未丧斯文,故厄于秦而独不废,柰何后世犹疑其非全书?其失在传注之家以传参杂于经而然也。今举费、郑、王《易》本各一卦列于右方,用见经传参杂源流之所自。易筮之法,揲蓍求爻,重爻为卦,所画者卦耳。如下体画☷,上体画曲,是为䷓卦。从其变爻所之,六四爻变则为䷋卦,是筮者止当画卦而已也,何以名为?《左氏春秋传》既画卦曰遇䷓之䷋,又载卦名曰《观》、《否》。杨子云有言: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太玄》者数其画而定之,以卦即其名也。今画卦而又名焉,亦已近赘,《左氏》盖两存之。《正义》谓丘明不画卦,今书有画卦者,后学私画以备忘耳。是未知卦在所当画而名为可略也。六十四卦,卦为六位,而《乾》、《坤》于六位之外又有用九、用六之爻。《左传》正义云:《乾》六爻皆阳,《坤》六爻皆阴,其爻既纯,别总其用而为之辞。此说未为失之,顾圣人设此爻于六位之外,用以为占,要当有所归宿耳,非可但以虚辞解也。子云曰:《易》始八卦,文王六十四;《淮南书》曰:伏羲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帝王世纪》曰:文王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案文王所演非今六十四卦,焦赣所谓每卦变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六卦者也。盖伏羲以一卦重之为八卦,极其变而为六十有四,文王以一卦演之为六十四卦,极其变而为四千九十有六,此所以伏羲八卦而为文王六十四也。所增之爻,其九六则卦外六爻之画,在《乾》为初九至上九,爻之变者也;七八则覆卦之画,在《乾》为用九,爻之不变者也。或以卦外爻画为疑,案《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正义》谓「既观变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于刚柔两画而生变动之爻」,则卦外别生变爻明矣。下文「易六画而成卦」,又曰「易六位而成章」,犹此意也。张汝明《易索》云:六画成卦,重卦也;六画成章,变卦也。重卦指虙牺,变卦指文王。春秋蔡墨诸人举易虽不筮,亦以变爻为言,如举《乾》之初九、用九,则云「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初九举各爻之变,而用九总六爻之变,所谓变卦者也。伏羲重一卦为八卦者,以《乾》卦例之:☰为内卦,重三成六,重之以☷则为《泰》,重之以☳则为《大壮》,得曲而为《小畜》,得☵而为《需》,得☲而为《大有》,得☶而为《大畜》,得☱而为《需》,复得本卦为《乾》。刘牧论八八之变曰:四营成易,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以成六十四。其说谓《姤》、《易》、《否》、《观《、》剥》、《晋》、《大有》七卦由《乾》而出,并《乾》为八。案伏羲重八卦,以卦之全体而重;文王演六十四卦,以爻之积画而演,刘所论盖占筮之法。八纯卦自一世至五世,而次之以游魂、归魂者也,此七卦其以积画变者六,以全体变者一,岂得为重卦本体,刘说误矣。文王演一卦为六十四者,以《乾》卦例之:其一爻动而变他卦者六,初九变而为《姤》、九二变而为《同人》、九三为《履》、九四为《小畜》、九五为《大有》、上九为《夬》,其两爻动而变他卦者,由《遁》而下为十有五卦,三爻动者由《否》而下为二十卦,四爻动者由《观》而下为十五卦,五爻动者由《剥》而下为六卦,六爻皆动者一,是为《坤》,六爻皆不动者一,是为《乾》。凡变他卦者六十有三,而不变者一。案伏羲画卦以定体为占,故《乾》复为《乾》而无所事变。文王作《易》,名以变为义,占以变为法,道以变动,不居为体,无往而非变也。若六爻不动而但为本卦,不可谓之变,此不谓之变则每卦所变止于六十有三,其究才四千三十二卦,安得如上所云者哉?仁杰案卦遇六爻不动,当覆而占之,覆者从上倒覆而下,是亦一变也。如《剥》六爻不动,覆而占之,其卦为《复》。子曰「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又曰「上下无常」。《正义》谓《剥》穷上位之极,又下来居于初。此以《覆》卦论也。朱子发翰林论《易》变,亦知《剥》之上九穷而反初,乃成《复》卦,第未深考《覆》卦之变耳。《覆》卦大抵相反而相为,往来不穷之地。《剥》之为《复》,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覆之为《剥》,则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七日来复者,由《剥》六爻至《复》之初爻凡七易,以爻主一日也。举隅而言,阳七日而复则由《复》六爻至《剥》之初爻,亦七日而《剥》矣。辰以子午分阴阳,自子至午,自午至子,皆七日,故两卦互以天行为言,盖物极则反,刚长之极,其势必至于剥,而小人道长之极,亦未尝不复天之道也。《复》极则《剥》,《剥》极则《复》,两卦相循,如环无端,以一消一息,一盈一虚,往来而不穷。凡卦之否泰损益、《杂卦》所论或乐或忧,或与或求,起止伏见,新故久速之理,无不尽然。以至日月寒暑之推移,吉凶祸福之倚伏,与夫死生出入,神奇臭腐之变化,始而终,终而始者,举不外乎此。伊川先生蔽之以一言,曰「《易》中止是言反覆往来上下」,所以发千载之秘以悟后学者多矣。康成不知覆卦之画与正卦异也,而辄去之,代以用九、用六之文,而覆卦泯矣。《易》有覆卦、对卦二体,六爻皆动则占对卦,六爻皆不动则占覆卦,其用不同。对卦亦谓之变卦,《正义》曰:六十四卦,卦卦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惟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离》、《坎》《、大过》、《颐》、《中孚》、《小过》是也。案六十四卦皆有对有覆,今分五十六卦为覆,八卦为对,未之尽也。以二二相偶言之则可尔。五十六卦固自有对卦之体,而八卦亦未尝无覆卦之体也。王辅嗣曰:「卦者,时也。时有否泰,用有行藏。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然知覆卦反对而已,元不知覆卦之用。夫《易》穷则变,变则通。爻自初而至上,卦之穷也,筮焉而皆遇;七八占之穷也,不有以变而通之,将若之何?圣人为是设覆卦,与六爻通之为七。上爻处卦穷之地,则以是变而之初爻。六爻皆遇,七八不动,则以是变而之九六。观五十六卦覆之而成两卦,则以偶相比;八卦覆之,惟成一卦,则各居其所焉。圣人之意,殆非偶然者矣。邵康节以《乾》、《坤》、《离》、《坎》《、大过》、《颐》、《中孚》、《小过》为不可易,盖五十六卦覆之则变它卦,惟此八卦覆之不失本卦之体,此其与诸卦异而不可易者也。伏羲画卦八,此有《乾》、《坤》、《离》、《坎》,而《震》、《艮》、《巽》、《兑》不与焉者,案八纯卦固有对覆存乎其间,《震》、《艮》、《巽》、《兑》覆之亦成两卦,《乾》、《坤》、《离》、《坎》覆之亦惟成一卦,故康节谓八卦之象不易者四,重卦之象不易者八。然《震》、《艮》、《巽》、《兑》非不与乎此,《颐》、《小过》、《震》、《艮》之寓也,《中孚》、《大过》、《巽》、《兑》之寓也。先儒谓初画八卦,设奇偶两画以象阴阳,又曰六十四卦皆从《乾》、《坤》而来,凡奇皆《乾》而凡偶皆《坤》也。用是知《离》、《坎》以下六卦之体,覆正若一,与《乾》、《坤》等,而九六之用独见于二卦者,以《乾》、《坤》奇偶之画足以包六十二卦,而六阴六阳之画纯一不驳,亦六卦之所无也。此两卦六爻皆遇七则覆卦,而以用九占之;皆遇八则覆卦,而以用六占之。《离》、《坎》以下六爻皆遇七八,亦以覆卦为占,六卦非纯画也,六位之外无他爻,则各占其卦下之辞。至若五十六卦,《屯》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蒙》,《蒙》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屯》,他卦仿此占焉。夫六爻不动而以覆体为占,始于《乾》,终于《未济》,诸卦之所同也。如此而后,一卦之变可以为六十四,而六十四卦之变可以为四千九十六矣。刘梦得曰:筮为《乾》者常遇七,斯得《乾》矣;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得《坤》矣。沈存中曰: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眹。今人以《易》筮者,虽不动亦引爻辞断之。《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岂亦未悟覆卦之变耶?覆卦六十四,专为七八爻设,夫使六爻皆遇七八而终于不动,非《易》穷则变之旨也。《列禦寇》曰:「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苏文忠亦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据其末而反求其本者也,故曰《易》逆数也」。其有见于此乎?且卦遇七八固当以九六为占,《列禦寇》谓七变而为九,穆姜筮遇《艮》之八变,而占随之六二,是七可变而九,八可变而六。如《乾》上爻本得七,覆卦则为初九矣,故曰用九。《坤》上爻本得八,覆卦则为初六矣,故曰用六。所谓七八未尝不动也,惟穷则变焉尔。先儒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伊川先生以为不然,曰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都氏因先儒之误,遂以上九、用九合之,曰:此《乾》之《夬》也,自一阳来复,至五阳为《夬》,进而不已。六阳为《乾》,故有用九之义,而变体为《夬》。案蔡墨以用九为《乾》之《坤》,盖取六阳之变言之,不变则固为《乾》。今去其一而以五为义,非也。矧上九、用九之辞,正尔相反,上九处六爻之极,为群龙之首,史所谓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故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若用九则舍首爻之亢极而复居初爻隐潜之地,经所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孰谓二爻可一也哉?注疏之说,大抵以初为首。如《比》之初六,注曰:「处比之始,为比之首」。其上六「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正义》曰:不能为比之初首,故无终。是不以上为首也。王辅嗣谓初上无阴阳定位,然以为尊者,阳之所处,故阳居尊位。今上爻居一卦之首,可不谓尊乎?苏文忠曰:「初上者,本末之地也,以阳居之则正,以阴居之则颠」。案《比》之上六阳不为首,而以阴居之,不得其正,故曰无首。文忠解此爻则又曰:「比之无首,犹言无素也,穷而后比,是无素也」。盖无首或以事言,或以象言。《比》之无首,以事言者也;用九之无首,以象言者也。先儒谓凡以首以角而取象者,未尝不在于上;以足以尾言者,未尝不在于初。观《既济》、《未济》初上之辞,则槩可见矣。辅嗣亦曰:「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故《乾》吉在无首」。颖达亦曰:「天德刚健,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又曰:「人君位实尊高,故云首出;志须卑下,故云无首吉」。然知以《乾》为首而不能推明上爻为首之义,何哉?惟朱子发谓「以画卦言之,则初为始,上为终;以成卦言之,则上为首,初为尾」。其言最为明了勾微,云:「加用九、用六之虚位,欲明君臣进退之理」。案用九、用六,论正卦固不在六位之数,论覆卦则与六爻通之为七。辅嗣谓爻之所处即谓之位,二用而为虚位,其然岂其然乎?至言君臣进退之理,则为近之。盖《乾》之上九如尧在位七十载之时,至用九则如授舜之后,其天下已治而圣人退藏于密之象欤?《坤》之上六如周公诞保文武受命七年之时,至用六则如居东之后,亦大臣功成名遂身退之象欤?渊乎,二用之旨也!圣人以此垂万世君臣之大法,宜他卦莫得而并欤!《乾》正卦有「时乘六龙」之文,合六阳而为卦也。覆卦有「见群龙」之文,合六阳而为爻也。又卦与爻皆以乾元为称,其本者,覆卦以上为初耳。《坤》卦类此。今侧注初上之文,以见覆卦之象,并变卦、对卦、覆卦,各为之图。古经以卦为名而象寓其中,以画为九六及二用,以位积之为初上。至十翼而后,卦以名列,象著两体,爻书九六、二用,位有初上、二、四、三、五之文。今举从其初,以《彖辞》归之卦下,以《系辞》归之爻下,以下上体归之《象传》,以卦名及初上、九六、二用之文归之《系辞传》。以上、下经仍为两篇,传为十篇,然后古十二篇之《易》复得其全矣,疑此孔氏之旧也。凡经传之文,去其后儒所加「彖曰」、「象曰」、「文言曰」及卦名《比《、》大有》、爻位「用九」、「用六」之类,省文则仍旧贯阙之。叶左丞论《坎》卦云,卦辞首曰「习坎」,《彖》曰「习坎,重险也」,以为卦固名《坎》而「习坎」乃其卦辞,传经者阙其「坎」字。及徐氏亦云上脱一字。晁以道詹事云:「例诸今文则脱,在古文则不脱,古文即以其卦为其名故也」。是说固然,第经虽不脱而《彖》文脱之。又《同人》,《彖》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王昭素谓此「同人曰」三字错。案《正义》云:「《彖》有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同人》之《彖》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同人于野,亨』,是《同人》卦下之文也」。如此则「同人曰」三字乃其卦名,故《彖》传引之非错也。《彖》传有《同人》卦名,今卦阙其名者,意经传参杂,后儒见卦名《同人》,与卦辞「同人于野,亨」连文,遂省「同人」字,不知卦名与卦下之文本自异卷,弗可省已。《履》、《否》诸卦亦如之。本文当云:「《同人》,同人于野,亨」。《履》当云:「《履》,履虎尾」。《否》当云:「《否》,否之匪人」。《艮》当云:「《艮》,艮其背」。《坎》当云:「《坎》,习坎有孚,维心亨」。五卦凡省六字,传不附经,则此五卦在《系辞传》独无卦名矣,于文宜复。今但注逐卦下,弗敢传,盖谨缺文也。夫《易》之为书至矣,其蕴奥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仁杰不佞,未尝一得其门户,独次其旧文而欲复之。绍兴辛巳之冬,书始萌芽,博考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后定。古经一失,复之之难如是哉,是以君子重变古也。噫!复之难,而知之为尤难,后世子云其有无要不可以逆计而知。或靳之曰:今《易》尚不能明,如古《易》何?覆瓿之讥,固前知其如此,此则非仁杰之所恤也,姑以待好古不惑之君子而折衷焉。河南吴仁杰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