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无量院弥陀像记元祐九年四月八日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补续芝园集、《乐邦文类》卷三
弥陀教观载于大藏,不为不多,然佛化东流,数百年间,世人殆无知者。
晋慧远法师庐山之东林,神机独拔,为天下倡,銮池栽莲,构堂立誓,专崇净业,号为白莲社
当时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生,释门之俊彦,刘遗民雷次宗文士之豪杰,皆伏膺请教,而预其社焉。
是故后世言净社者,必以东林始。
厥后善导、怀感大阐于长安智觉、慈云盛振于浙右。
末流狂妄,正道梗塞,或束缚于名相,或沉冥于豁达,故有贬念佛为粗行,忽净业为小道,执隅自蔽,瞢无所闻,虽闻而不信,虽信而不修,虽修而不勤,于是净土教门或几乎熄矣。
呜呼!
明教观孰如智者乎,临终举《观经》、赞净土而长逝矣;
达法界孰如杜顺乎,劝四众念《弥陀》,感胜相而西迈矣;
参禅见性孰如高玉、智觉乎,皆结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
业儒有才孰如刘雷、柳子厚白乐天乎,然皆秉笔书诚,而愿生彼土矣。
以是观之,自非负刚明卓拔之识,达死生变化之数者,其孰能信于此哉!
世宗师公心无党者,率用此法诲诱其徒。
由是在处立殿造像,结社建会,无豪贱、无少长,莫不归诚净土。
若观想,若名,若礼诵,若斋戒,至有见光花、观相好,生身流于舍利,垂终感于善相者,不可胜数。
净业之盛,往古无以加焉。
生当此时,得不知幸乎!
临安县实杭之巨邑,九仙山乃邑之佳境,无量院又境之精舍。
先是,道者于院之东南隅观音堂,复于堂后建弥陀殿。
其徒用渊乃募士女一千人,率财计三百缗,雕造八尺弥陀像。
元祐八年上元日,集众瞻礼,渊乃述识说偈,发大弘誓,寘像腹中。
是日供五百罗汉,设会饭僧以落之。
明年四月八日,庄严圆备,仪相妙好,辉彩焕发。
由是一方之人得以归向,百世之下得以流通,其有礼足瞻颜,称名送想,莫不拔业根于苦海,投莲种于宝池。
若夫画地聚沙,皆成佛道,低头举手,同归一乘,而况竭力经营,存诚系念,克论其利,尚可量耶!
渊闻予属意此道,累以记文为请,遂援毫直书,以塞其命。
台州慈德院重修大殿元祐二年十一月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补续芝园集
西天竺国藏佛舍利者则曰塔婆,此谓之方坟也;
安佛形像者则曰支提,此谓之庙也。
然今所谓殿者,本宫室之异名,秦汉已来,唯王者称之,盖至尊之所居也。
佛为法王,首出庶物,大千化主,群生导师,其尊可谓至矣。
自佛化东渐,王公大臣尊其道,重其教,凡圣像所在,必构以大厦,揭以胜名,而谓之殿焉。
故历代相承,其风不坠。
此院旧有佛殿,而草创低窄,岁月浸久,加复朽故,往来瞻礼,不能发越极敬之意。
宿德子瑊、主首子斌、斌之弟子仲元,乃同谋并力,导募众缘,鼎新大厦,重塑尊像。
克诚所感,众信响合,故不简豪贱,倾施金帛,所费无虑二百万钱。
发首于嘉祐戊戌,落成于治平丁未
由是材植宏壮,詹栋高敞,金彩辉映,仪相殊绝,岂止一方之荣观,抑为万世之归向也。
窃惟如来以法界身,住寂光土,清净湛然,广大虚寂,言诠不可示,情虑无以测。
经曰「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曰「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即知佛身非相,佛土无方。
然而启迪来蒙,提携弱丧,非事无以表其理,非相无以动其心,故出世也现奇妙之容颜,洎灭度也示庄严之形像。
是以优填创启于西竺摩腾,赍至于东华,为生福之胜缘,作出世之夷径。
故使散心称号,咸悟佛乘,举手低头,尽归实道。
其功叵究,其利莫穷,实设化之要门,住持之大本也。
元祐二年仲冬月,予以结界之命,因过是院,而仲元者具状本末,丐文为记。
辞不得已,试复叙云。
越州龙泉弥陀阁记大观元年八月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补续芝园集
金璧珠具,世间贵重;
道德事业,出世尊仰。
难得希有,皆名宝焉。
然出世间宝大略有四:众生妄念,天真本具,一体三宝也;
诸佛果德,清净无染,理体三宝也;
乘时利见,启迪群庶,化相三宝也;
垂裕后世,流及无穷,住持三宝也。
范金合土,彫刻丹青,住持佛也;
琅函钿轴,纸素竹帛,住持法也;
坏服毁容,升坛禀戒,住持僧也。
馀之三宝,以佛为尊,住持三宝,推僧为上,岂不以无兴替,维持在于人乎?
越州馀姚龙泉寺,经始于东晋咸康中,逮今大观丁亥,凡八百五十载。
唐末会昌,天下寺宇,例遭毁废,唯兹塔庙,俨然独存。
咸通启运,吾道复兴,寺主法光大师劝募邑人詹文举等,写造大藏。
皇朝开宝二年慧文大德始建藏阁,安著经卷,待遇四方。
皇祐二年,智端蕴栖,并力化缘,别立殿宇,更为轮藏。
于是藏阁废而不用,历年滋久,舍宇隳弊,其徒不能葺治。
主首僧众具状申举,邑宰曾公给牒,命智荣者继嗣住持。
荣乃竭力募众鼎新,构立其阁,左右前后共五间。
寺首覃悦以谓净土教观,方今盛行,仍出长财,彫造丈六弥陀妙相立于当中。
旧有千佛画㡧,大悲刻像,布列左右。
重修双塔,增广堂舍,利成一院,揭号弥陀宝阁焉。
自是可以延集僧徒,焚脩报德,遵承律范,演唱利人。
三宝得以隆安,四生得以依仰,向所谓「道无兴替,维持在于人」者,为不诬矣。
大观改元仲秋晦记。
明州经院三圣立像记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补续芝园集、《乐邦文类》卷三
三圣立像,见于《观无量寿佛经》,释迦世尊无缘大悲,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启净土法门,曲示念佛三昧,将使神栖净域,故令系想圣缘,十六妙观于是乎设也。
是以落日悬鼓,指其向方;
大水凝冰,状其宝地。
林泉楼观,第而观焉,莫不皆以百宝庄严,世无与比,光色炳焕,不可具名。
已而方欲广宣,观彼佛身,光明相好,众会阶善。
俄于太虚空中,现出三圣,令韦提希见,以为发请之端。
经曰:「佛告韦提希:『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侍立左右。
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见彼佛及二菩萨。
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而得见耶』?
佛令先观华座,次观形像,后观佛身左右侍者九品徒众。
念佛三昧,于兹备矣」。
庐山远师已来,天下僧坊结系念净社,立弥陀三圣,盖出于此经,的见于斯文耳。
四明慈溪龟山福源兰若释子戒深,自入道禀具,常持是经,而笃志净业有年数矣。
以谓脩一己不若诱诸人,振一时不若存诸久。
于是纠募众信,躬往钱唐,命工彫造三圣立像。
江山千里,往返经营,历涉数载,始获完就,所费几一千缗。
立于城南开元寺经藏院之忏室,四众具瞻,叹未曾有。
一日拿舟度江,抵于芝园兰若,解囊结夏,捻香稽首,请文为记。
予忝属意此道,故乐为书之。
或曰:「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今刻木为像,世物所成,用比为佛,不知其可乎」?
对曰:佛身无相,亦不离相。
以其无相,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是佛者。
虽八万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况他物乎!
故曰:「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以其不离相,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非佛者,况相好乎!
故曰:「当知一切诸法,即是佛法」。
如能达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则山河国土,草木微尘,四生六道,翾飞蠕动,莫非诸佛法身之体。
而况范金合土,刻木绘素,庄严相好,而独非佛乎?
诸有智者当观此像。
材木、灰布、胶漆、金彩,假彼众缘,和合而成,求于众缘,皆世间之物,各有名体,孰为佛乎?
然缘无定相,物无定名,既号为佛,一切众缘莫非佛体,岂可舍此别求佛乎?
故《华严》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若此观像,不住于相,亦不离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
虽复对像,是真见佛。
经云:「若佛灭后,造立形像,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
是知末法住持,像设为胜,上中下根,莫不沾益。
是以紫檀琢削,优填创启于西乾;
白氎丹青,迦竺始流于东夏
传模既广,瑞应尤多,生灵睹相以知归,佛化承风而久住。
其有识心达本,直造上乘,至于举手低头,终成缘种。
克论弘济,讵可胜言?
凡到道场,宜加兢慎。
宁国院记元祐二年二月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道光《新建县志》卷二一、民国《杭州府志》卷三八、民国《新登县志》卷七
新城邑,古为东安郡宁国院在邑之南,相去五六里,地名陆渚,又在渚之北坞,所谓青峦山也。
晋郭文举者,河内人,雅好山水,晋室既乱,渡江来吴,尝栖隐于兹山。
独坐严穴,性不干俗,葛巾鹿裘,少私寡欲,受佛戒,持经法。
山中多虎,而室无藩篱,有虎张口,乃引手探之,得大横骨,便曳尾而去。
明旦,置死鹿于其室侧,其至诚感物有如此者。
既而遐逝,乡人慕之,乃塑形仪,立祠宇,以时致祭
至于旱潦患难,有所祷求,皆立见感验。
乡长孙邳率财立斋馆佛宇于祠之旁,仍闻于朝,遂赐「碧流」为其额,命僧以主香火,即东晋惠帝隆安五年也。
自是逮于唐末,经会昌,累遭废而台殿犹存。
至懿宗咸通中,孙干与众进状,乞请重创,遂复元额。
中和间巢寇作乱,例为煨烬。
至光启三年梁太师杜棱复葺廊宇,起石幢于殿砌。
晋天福八年,院僧得銶、智聆等重建大殿
吴越王钱氏始更为碧沼,以其门枕小池故也。
太平兴国四年,院僧德仁不堪治事,请全著者主之。
著付廷琏,琏付廷献,献付自与,与付自忠,忠付自南,南付善祥。
祥有道行,为人知识,出己募众,躬勤营缔,至于堂殿像设,一皆新之,受用供事,靡不充备。
主院事仅三十年,遂付今善孜。
凡八士,历一百有九载。
圣朝祥符中复改赐今号。
其院幽旷寂绝,萧然世外,流泉奇峰,竹花卉,四时佳致,足以悦耳目,养神性,禅诵经行,吟咏自适,真所谓兰若僧坊,宜乎外方高流之所道也。
故其徒居常不下二十馀众,皆节俭守行,遐迩向风。
唐贤方干,巨儒名僧,多所留咏。
元祐改元秋九月,予尝以结界之命,因寓上方数宵。
其徒有好事者,相与从予丐文为之记。
明年仲春望日,始获执笔。
既而编次事迹之本末,仍复为书后云:佛出于西竺,祗陀须逮首建祗宇精舍。
洎灭后千馀年,其教始流于东,汉明帝为摩腾法兰首建白马寺
又数百年,渐于江南,吴主为康僧会建初寺
自尔僧徒既众,寺宇益多。
五代时钱氏据有吴越,大阐吾教,造寺度僧,不可胜数,故今天下言佛法者无盛于江左矣。
且夫寺者所以安僧,僧者所以持教,教存则佛之遗化布于四海,流于无穷。
其有见者焉,闻者焉,往往回邪复正,迁善远恶,廓情尘,叩真寂,逍遥于形器之表,上以毗天子垂拱之化,下以为黎庶殖福之境。
夫如是,则梵刹之设,其济世益物可胜道哉!
凤山释元照记。
按:《淳祐临安志辑逸》卷七,武林掌故丛书本。
吴江县寿圣寺结界记元祐三年十二月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吴都法乘》卷一○下之上
言天下为佛氏者,有参禅者焉,有听教者焉,有习律者焉,以至营福杂业,事业万异,且未有一人不登坛受戒者,则知受戒乃为僧之本欤。
然受戒者必当持奉,持奉必遵制法。
制法万途不越,一者晦望说戒,二者众法羯磨。
羯磨是和僧之要术,既秘且胜,非作法之地,不能胜之,则知结界又持奉之本欤。
然而毁容坏饰,升坛禀戒,反不能持奉,伽蓝设置,历年寖久,复不能结界者,得非忘本乎?
苏州吴江县东走近二十里,有僧伽蓝,号为寿圣
考其创建之始,乃有唐大中元年乡人顾文通舍宅为之。
旧名报恩,皇朝治平中改赐今额,中间兴废,传录不书。
往世相承,未尝结界,律议法制,有所不行,负识之流,慨其忘本,尝有不足之色。
遂以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命知律僧主法行事,随方维以立标,约步量以集众,唱相以告之,秉法以加之。
是夕二鼓,厥功告成。
翌日,将勒界相,垂诸不朽。
仍书其始末,以告来者云。
馀杭释元照叙。
福圣院结界记政和元年十月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四○
会稽郡江北纂风镇福圣院,昔钱氏有吴越广顺元年,乡宦蒋钦等状,乞以严可瑛所舍之地建堂屋三间,以为乡众焚修设斋植福之处,仍请兴福院省諲主之。
得旨依申,以延寿为额。
厥后徒侣既众,舍宇渐增。
本朝祥符初,天下寺观例赐名额,始易今号。
然虽堂殿完密,像设严整,而往世因循,未尝结界,伽蓝制度,有所未备。
□城开元寺讲僧履渊,结生□□,募道俗一万人同修净业,化缘届此,人颇从之。
又观院众率多□学,各尚熏修,于是率谕上下,具疏展礼,命予□□待结界法。
随方立标,区别于中外;
约量集众,检校于和别。
唱相以告之,秉法以加之,三相无差,十缘斯具。
自从众□□,可举而行,摄僧护净,各有分齐。
上从标际,下彻金轮,无作神功,住持常在,故使龙天之所翼卫,灾劫不能漂焚。
政和元年十月二十五日也,馀杭灵芝兰若释元照记。
按:光绪上虞县志》卷三七,光绪十七年刊本。
明州开元寺戒坛誓文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苑遗编》卷中
释迦遗法,比丘元照恭于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宋国明州开元寺建筑戒坛,敬造护法神王,立于坛上。
我闻神王有大弘誓,于末法中护持塔像,住持佛法,利乐群生。
我今建此坛场,直欲报答佛恩,令戒律兴隆,三宝住世。
仰愿同轸威神,常来拥护。
若有毁戒作恶之人,为求名利,妄居师首,秉实圣法,误彼来蒙,即请驱逐令退,勿使登坛。
或将腥酒触污此处,即时诛罚,令知畏敬。
将有水火风劫盗等难,愿同力捍护,不令毁坏。
且使此坛在世久固,令无量人登上受戒,发大道心,行菩提行,展转授受,佛种不断,尽未来际兴佛事。
绍圣五年二月十五日沙门元照谨誓。
沙弥辨衣钵文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苑遗编》卷中
戒从心发,法假缘成。
律制,沙弥须辨三衣一钵,资缘既备,戒品方生,问难之时,须当审实,羯磨词内,牒以告僧。
近世浮讹,率多慢易,或从他借得,或临时税来,欺诳圣贤,妄云己有。
且比试者极受难苦,进纳者稍废资财,及至受缘,反同儿戏。
非唯慢律慢法,实乃带祸招殃。
律制作法不成,定是一生无戒,虚消信施,滥在福田,四事难消,三途定入,丧佛门入道之本,亏国家祝度之恩。
在理既乖,为过非小。
今遍行告示,仰各知委,宜准律科,早须营辨。
秀州吕氏灵骨赞(并序跋)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
秀州海盐广陈镇普照院释智圆母丧,以遗骨盛于小匣,日诵《毗卢灌顶咒》,加持净土,覆于骨上,殆至盈尺。
一日,顶骨忽涌于土面,初不以为然,仍旧覆之。
翌日复尔,众皆惊骇。
适会武夷公权镇,作记以广其事,青山安忍子复作赞曰:
噫彼遗形,兀如无情。
既积土而馀尺,何自底而还升?
为毗卢之本誓,为濯顶之胜能,为慈母之积德,为孝子之克诚。
考众缘而罔知所自,诘至理而寂尔无名。
不见所宰,孰示斯徵?
无师上智未足测,悬河妙辩无以评。
唯其莫测莫评兮,所以为灵。
吾佛初成正觉,即结上乘戒,首曰孝顺至道之法。
次命其徒曰:「我初出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当先度之」。
逮还本国,父王展礼,即踊身虚空七多罗树,若有所不敢当也。
寻升忉利天,为母一夏说法,由是二亲皆获果證。
父丧既殓,率难陀阿难罗,云共舁棺就葬,顾谓众曰:「吾恐当来凶暴,不知报恩故也」。
其苦勉深诫,遍见于大小乘经律论,学者共知,不复备举。
然有晚辈不从师范,肆意狂走,弃亲远游,殊不念倚门延颈、拊膺饮泪,积思而成病者,往往有之。
矧复知病而不归省,闻讣而不奔丧,临丧而不展哀,履时而不致祭,乃引洞山拽杀母,玄沙不救父,以为方外达人,不在是也。
吁!
汝谓吾佛方外耶,方内耶?
达耶,不达耶?
何拳拳奉亲,不违生事死葬之礼乎?
哀彼二师,但肆一时之特异,不顾后世之冒滥,害伤名教,不为不甚。
且夫辞亲割爱者,盖所以平亲疏彼我之见,息爱恶取舍之情,然后生佛等观,怨亲无外。
四生六道,孰非吾亲,服勤侍养,未害为达。
是以睦州供母,手自编蒲道纪报亲,肩常负担。
安有辜恩悖德而为达乎?
若乃寻师访道,夕惕朝勤,不弃分阴,犹不免过,而况任性嬉游,烂眠饱食,则无间极苦,未足为报。
尝览吕氏《灵骨记》,爱其所谓报恩求法两存而并行,有以见武夷簿公不独知圆师之所存,是亦深契吾佛垂训之意,有足警寤于吾曹也。
因题赞末,以广其致云。
按:《芝园集》卷下,续藏经第二编第一○套第四册。
无量寿佛赞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乐邦文类》卷二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弥陀,十万亿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净土。
净秽虽隔,岂越自心;
生佛乃殊,宁乖己性。
心体虚旷,不碍往来;
性本包容,何妨取舍。
是以举念即登于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
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
机生负德,枉受沈沦。
今日投诚,必蒙拯济。
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历尘刹而称赞。
十六观颂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乐邦文类》卷五
灵山众会,耆阇山没,王宫中出。
事毕还归,阿难重述。
韦提请法,禁闭深宫,发起大事。
浊恶众生,于今受赐。
第一日观
落日悬鼓,出生死路。
十二时中,系念一处。
第二水观。
大水澄清,凝然冰结。
表琉璃地,内外映彻。
第三地观。
琉璃地上,庄严众相。
了见分别,除疑破障。
第四树观。
行树七重,珠网华宫。
清阴垂布,妙好无穷。
第五池观。
八池德水,七宝妙色。
莲开鸟鸣,洗除烦惑。
第六总观。
楼中天乐,赞佛法僧。
宝树地池,一念圆成。
第七座观。
大莲华座,百宝严饰。
微妙难思,法藏愿力。
第八像观。
托像凝真,见真忘像。
三圣炳然,尚名粗想。
第九佛观。
观佛相好,一经宗要。
三昧现前,始知深妙。
十观音观。
光临五道,佛立顶冠。
闻名获福,何况谛观。
十一势至观。
光通诸佛,力救群苦。
顶瓶盛光,普现佛土。
十二普观
趺坐莲中,莲华开合。
依正庄严,一切俱摄。
十三杂
卓乎池上,一丈六像。
变现大小,了无定相。
十四上品上生。
三心圆发,谛理深明。
金台随往,即證无生。
上品中生。
达诸法空,了无惊动。
有愿即生,不必读诵。
上品下生。
但发道心,未穷妙理。
到彼开明,获菩提记。
十五中品上生。
诸戒久持,往生如愿。
闻说苦空,得阿罗汉。
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奉戒愿求。
莲开见佛,即预圣流。
中品下生。
孝友仁慈,知识开悟。
遇二菩萨,闻法得度。
十六下品上生。
生平积恶,死遇良师。
一称佛号,生莲华池
下品中生。
毁戒业深,狱火俱至。
闻法回心,众圣迎去。
下品下生。
十恶五逆,临终苦逼。
教称十念,华开金色。
湖州八圣寺寺主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师名惟鉴,字公照,德清嘉育沈氏之子。
少厌尘俗,依寺僧有章脱素,年十六试经业剃度。
既具戒品,从长水子璿缙云仲希学《贤首》、《经论》,又从安吉罗汉长老参问禅理。
晚归本居,众推以董寺事。
师口不沾荤,囊无馀积,所获施利,毕归营福。
言行绳准,举措公正,其徒莫不敬服。
观音院,启长堂,铸钟结界,皆勠力为之,募万馀人为社,同崇净业。
以旃檀木刻西方三圣,早暮忏念,中宵施食,终身不辍。
阅大藏一周,诵《法华》千部,《光明》万部,如是凡三十馀年,孜孜不懈,而世鲜有知者。
噫,非《僧传》所谓高而不名者欤
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微恙不起。
越三日午时,澡浴易衣,集众持讽,加趺瞑目,屈指为印,泊然化去。
数日方殓,体貌俨如。
俗齿七十九,僧夏六十三。
弟子辈以明年三月十三日阇维之,仍录平生事业,请文于余,故为编次,庶有补于同道云。
蕲州著法师行业记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法师名慧普,本郡蕲水宋氏之子。
禀赋疏朗,器识超迈,既具戒品,操守颇严。
元和初尝过广济邑,北望数里,峰岫峭卓,郁如屏障,遂有终焉之志。
乘兴曳策,趋而登之,得一巨岩,结庐其下。
誓诵《大涅槃经》,以为常业。
历年滋久,一部通彻,凡四十二卷。
或疑其诞妄趣举,品题以试之,师应声连续,了无涩滞,闻者莫不叹伏。
而师初不介意,躬力耕种,用备辰羞,卉服布裘,以度伏腊。
居常诵经,朝夕匪懈,梵音清朗,响应空谷。
山深路僻,人迹罕到,唯樵叟往还,每见一青衣随侍坐起。
自是绝粒,更无他营,议者以为必有幽灵奉供,或有扣问,师终不言。
乡俗称异,乃以青著名其山焉。
至十年,有徒道进纠率檀信开基搆厦,创为伽蓝,即以山名揭其院额。
大中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怡然无疾,澡浴更衣,集众告别,加趺收视,奄尔长逝。
弟子辈以香泥缠饰,建塔于院之东峰
皇朝初,第三世孙德明患其居处崄绝,艰于登降,乃迁院基于山下,徙塔当其前峰。
熙宁末,七世孙智华、智潭又虑院塔相辽,事奉有间,复徙塔于院之西北隅,傍溪增筑,用接廊庑。
逮今八世,几二百年,香火不绝。
予尝览三代《高僧传》,其间诵经一科,多叙临终异事,岂非博闻多学,未若专业一经?
寓目妙乘,不参世论,游心圣境,顿息妄缘。
是以生则德动神明,死乃全身不坏,振一时之清望,垂千载之令模,岂与夫恃爝火之明、衒鼯鼠之伎者,同日而语哉!
其孙择言尝慨先祖之遗美,虽传录所载,而脱略舛误,未足取信于世。
远游江表,累造吾庐,检录事条,首命纂缉,将谋勒石,以永其传。
予喜其为人敏锐好学,复能念祖尚德,故为笔削,以塞其请云。
东林禅慧大师行业录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大师湖州归安县东林吴氏之子,智印讳也,复之字也。
少厌尘网,志慕超拔,父母奇之,乃听出家。
年甫弱冠,礼只园寺宗盛为师,未几经业通利,比试得度。
既而登坛禀戒,便欲裹粮负笈,四出游学。
无何,师老且死,遂嗣其居,弗果先志,每以为恨。
然凡遇知法有道之士,钦羡敬服,避席请教,一有所闻,则忻然顶受,拳拳不敢忘。
于是经律论藏、戒定慧学,皆薄知其梗槩。
中年闻净土教观决能超绝诸有,至无退转,自是专勤礼诵,凝神系想,日无虚度。
师天资质直,不喜巧言谄容,迎合人意。
历掌众事,而公白廉慎,上下悦伏。
身无妄为,语不轻发,道俗往还,止以因果死生之理以相警励。
由是闾里向风,率从善诱。
元符改号暮秋月得疾,乃摒去人事,不接宾侣,扶羸牵强,不卧枕席,独于常课愈加精至。
一日语其徒曰:「吾此疾不复起也,吾平居誓生安养,时其至矣,宜集寺僧以佛事相助」。
十月二十一日辰时,寺众云拥声磬,讽《阿弥陀经》殆至卷末,师乃加趺瞑目,泊然长逝。
经夕神色如生,乡俗闻之,持香奔赴,稽首称叹,不可遽数。
寿六十九,腊四十五。
弟子曰善钦,曰有邦,曰思尚,皆他适,独思坦者侍疾至终。
越明年二月十一日,依天竺法火葬于近郊,收舍利葬于本居之后园,立塔以识之。
元祐中以结界之命,尝至此寺,寓大师房数宵,因语及净业,师颇以为然。
自此相别十馀年,踪迹南北,殆不知师之在否。
比坦者至,具道先师平生本末,袖出行状,请文为记。
予追感不已,故为编缉,且欲以始终见證警诸同道,庶几笃志西想,无复自疑自障,致亏于发足耳。
杭州祥符寺久阇梨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释可久字佚老钱唐钱氏子。
少厌俗,遇天圣覃恩得度。
尝从霅溪法师天台教,喜为古律诗,大抵造于平淡清苦,比夫然彻清塞之流,未相上下。
左丞蒲公钱唐古今诗,从师求稿,师曰:「随得随去,未始留也」。
人亦颇高之。
晚年杜门绝迹,送客指门阈为界,内翰苏公、枢密林公一时名贤,倾盖相访,亦未始屈也。
予初闻之,作诗嘲曰:「拗折床头旧仗,任教李自成蹊。
如何昔日庐山远,却为陶潜一过溪」。
师笑而不答。
居室荒陋,人不堪忧,庭下唯红蕉数本,翠竹数百竿,自号萧萧堂,师居堂上,经行宴坐裕如也。
既病将卒,辄语人曰:「吾死蕉亦死,择瑛公亦死」。
是时瑛公尚无恙,后皆果其言,人亦莫能测。
临行口占颂曰:「生老病死,乐在其中。
已矣乎,传语风花雪月」。
言讫长往,寿八十,其徒葬骨于北山禅宗兰若。
予平时常敬事之,每过旧居,怆然有所感,因提数事,以示来者。
秀州超果惟湛法师行业记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法师东阳义乌宋氏之子,惟湛名也,子照字也。
未生之日,有神异僧谓其父曰:「汝当生子六人,其第五者慎勿留之,宜令出家,必弘大教」。
祥符中,母陈氏始生法师,龆年便怀出俗,父母难之,因而致疾。
其父方悟畴昔异僧之言,乃从其志,遂礼双林寺慧勤为师,寺即梁朝大士所居处也。
真宗天禧中普度天下僧尼,法师乃获剃染。
明年即具戒品,严奉彝范,深乐圆乘。
天台之教大振于江左,遂投天台东掖山神照法师而求学焉。
昼探妙义,夕奉忏摩,三业翘勤,寸阴不废,故同学辈以道人称之。
复诣四明广智之门,旁求异闻,博究精义,一坐十载,大有所成,乃曰:「大师所得,我亦得之」。
遂升堂请益,为众激扬,四方向风,群学畏服。
复自思曰:「大师所授,吾不复疑矣。
若夫圆顿绝待之旨,非深造自得,吾窃不敢自许」。
乃优而柔之,积而思之,忽于智者祖师言下廓然自悟,涣如冰释。
乃与同学先达辈相与讲论,或稽首伏从者,或攘臂拒斥者,法师喟然叹曰:「吾佛之道,得之者谓之无诤,三昧尚非言思所到,宁容戏论乎」?
遂卷衣还乡,栖止旧隐。
进月,远继大苏之风;
菜食水斋,高慕赤城之节,宴晦林野,禅诵自适。
既而思曰:「吾祖有训,弘法是务,莫作最后断佛种人。
吾今专门独善,岂其孙谋耶」?
于是负锡来吴,辟绛纱于钱唐香严兰若。
次迁东越,后居云间,即超果道场也。
法师才至,士庶风偃,学众云集有时。
启贝文,挥犀柄,圆音落落,骇于群听。
或升其堂,或入其室,一云所雨,莫不沾益。
讲习之馀,志在兴建,导诱豪族,力营福事。
雕弥陀圣像,敞净土忏室,讲堂函丈,周遭舍宇,所须供事,一皆新之。
自是天台之道、净土之教流于中吴者,由师始也。
山家教观,大小部帙,轮环讲授,不可具录。
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忏会,与众同修,期满七日。
临将解散,召集徒属,遽然告曰:「吾报缘齐此,欲与汝辈诀别,宜听吾言」。
即举《涅槃》、《遗教》等文,殷勤嘱累,其词哀切,举众垂泪。
言讫加趺,俨然而逝。
异日火化,得舍利数百粒,粲然如珠,火锻铁击,铿然不坏,非戒定慧力,曷至于是?
其徒以馀骨建塔于县西余山之慧日院。
春秋六十五,僧腊五十三。
亲度弟子曰贽通,曰宗永,曰宗式,曰宗古,登门受法者不可胜计。
慧圆师实得法之高弟,一日状其行业从予丐文。
辞不得已,因为编叙,庶有补于僧史云
杭州雷峰广慈法师行业记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师名慧才字昙远永嘉乐清王氏之子。
少有奇操,乐道厌俗,五岁投本邑白鹤寺怡芳为师。
祥符覃恩得剃度,十三进具戒。
四明法智大师传天台宗教,法席颇盛,遂往听习。
而禀赋昏鲁,罔无所措,乃曰:「吾闻观音大士弘誓利物,有求必应,吾将持观音名,课《大悲咒》,庶几心智明发,学通祖教」。
一夕恍若睡梦,见一梵僧长数丈,辄呼师名,因脱所著袈裟与师披挂,嘱云:「尽生记吾,吾当助汝」。
翌日,一临讲会,廓然开悟,目瞩耳听,有如夙习,前后所闻,无不洞晓。
朋俦惊异,摩肩叠足,咨询扣击,应酬无滞。
法智乃命为众点读,凡请益答义,学众环绕。
法智每于众前称其所得,从此名流四方,前辈推伏。
后诣钱唐天竺慈云法师座下,服勤北面,益有异闻。
既而解行老成,学者蚁慕,遂于宝山广严院领徒讲授。
三年,迁孤山竹阁,又三年,迁南山佛慧寺二十馀年。
度支毛公请住衢州浮石院。
治平初知府沈公请归住法慧宝阁太尉卢公奏广之号。
年老求退,人惜其去,建庵于南山之雷峰。
寿八十六,腊七十三。
讲过经论,为众授戒,不可胜数,感应事迹,避诞不书。
师平生以《大悲咒》为凭伎,少时尝翘跪一昼,后诵之无倦色。
自后每一跪以百八为期,又欲誓生安养,翘跪一昼夜,课弥陀名。
其至诚皆类此。
将终,得异梦,乃曰:「吾生净土决矣」。
遂更衣起坐,书偈赞佛,偈毕,泊然而化,实元丰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也。
是年闰六月十日,其徒奉全身葬于庵之右,立塔以识之。
师性恬貌古,少语寡欲,举止沉厚,与人慈和
天台教门诸家异论,师资相戾,喧动江浙,而师尽己所知,循循讲训,善否短长,未尝形齿,高而不介,而不流。
往来钱唐四十馀年,不与俗接,所在领众供事充给,公卿仕人望风师敬。
养高任世,凡百不谋而至,非福慧兼备,曷至于此哉?
平居大小二食,朝晚讲诲,虽病未尝违众。
辞老入庵,终身不出,虽威权豪势,竟不能屈,真一代之高僧也。
登门授道不计数,亲度弟子凡十人。
法宗者一日条目其事,以记文见嘱,予尝从师禀戒,知师颇详,因为编叙,以备后世作传者云。
温州僧正持正大师行业记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大观元年九月十五日午未间,永嘉僧正持正律师归寂于城西之寿圣院。
前三日,命众僧讽《十六观》、《弥陀》等经,师亦合掌虔恭,随声而和。
将终,乃指西向云:「此吾所归处也」。
良久奄然息绝。
至十月二十三日,茶毗于西郊,发棺投炬,肤体如生,唇颊如红莲
火灭,得舍利不胜数。
至明年某月某日,葬遗骨于西岑驻旌亭之南郊,立塔以识之。
亲度上首曰知孟,具状先师平生行业,求文为记。
予尊僧正实为先达,僧正视予不以晚辈,抑与师有旧,故不敢辞。
师讳灵玩,字占叔,本郡宋氏子。
童年厌世,礼开元寺妙明僧正昙可为师,二十三试经业,得剃度。
当年纳具戒,即有志于学。
闻天台真悟律师辟绛纱于钱唐,遂与同友仲卿而就学焉。
敏锐剋勤,寸阴不废,儒老百氏,馀力旁求。
当时卿、玩之名,藉藉称于教肆。
既而还乡,卿乃导诱亲族,重建戒坛
坛成未几,不幸早世。
其先,坛上不立佛像,师欲立之,而众议纷挐,是否未决。
师于众中袖出《戒坛经》證之,众遂默伏。
自是坛场制度一禀于师,仍立南山祖堂于坛院之左。
既而学业内充,名闻外溢,于是众命住本寺教院。
法明忠老当代之名匠,一日过门,正当讲次,因而就听讲罢,执师手曰:「吾乡善讲,唯师一人而已」。
自后凡有登门,指令从师先学戒律,然后可习经论。
次住永安常宁律院,又迁东安教院,复迁杭州普宁寺,寻归本寂禅院,后居大云律省。
师以不倦诲人,来学辐凑,舍宇为之不容。
众信倾财,鼎新盖造,不数载而成。
因命演法处为毗尼讲堂,塑律宗祖像列祀于阁,置律乘教藏缄于丈室。
自此人皆号为毗尼师焉
郡倅唐公彀举师为僧判,次迁副僧正
郡守张公济性严少交游,待师独厚,又迁都僧正,给帖令揭额为十方律院。
郡守杨公蟠知师公正,凡僧门事尽委处断,仍为亲书额字,赠《毗尼讲堂诗》,见于《永嘉百咏》。
大夫吴公君平赞师画像,盛称其美。
自僧判至都正,掌握教门二十馀年,略无遗缺。
数以病辞,后方获免。
师昔尝临坛度戒,位在第三。
知郡石公景立以为度戒事重,宜选德人,馀皆黜退,独留师一人,仍推为坛长,万口皆谓纲纪坛场得其人矣。
师少居学地,不惮劳苦,至于祖师三大部、本讲十记,诸馀卷帙,皆亲手书之。
逮本寺遭爇,悉为煨烬,复出钱唐传写,以备检阅
师讲学外,于西方净业信愿甚笃,尝命工绘弥陀、观音、势至三圣像,随身奉事,至老愈勤。
凡有少善,悉严净域,故随处坐卧,面不背西。
日诵《弥陀经》四十八遍,酷爱飞山《往生传》,镂板印施,为众销释。
讲《行事钞》十五过,《羯磨疏》七过,《戒本疏》八过,诸小部帙不可悉数。
自馀《法华》、《光明》、《十六观》、《普贤行愿》诸小经咒,日别看诵,以为常业。
凡所施物,随得随散,衣盂之外,唯教乘数百轴耳。
登门受道,前后往来二千馀人,散布诸方,分灯传化。
俗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三。
评曰:弃俗为道,其要在三:一曰行己,二曰利他,三曰护法。
窃惟僧正自入道至终,禀律奉戒,不亏其节,不辱其身,礼诵焚修,日无虚度,则其行己不为不勤矣。
尝患乡闾律学不振,远涉江山,寻师受业,晨夕讲演,训诱来蒙,故使南山宗部遐迩获闻,流演无穷,由师为始,则其利它不为不博矣。
四十馀年弘阐律藏,播迁南北,一志流通,魁镇教门,肃清海众,主持坛席,纠正轨仪,法轻生,死而后已,则其护法不为不笃矣。
晚年谢事,退养幽居,建志存诚,专期西迈,临终正念,奄尔迁神。
逮至荼毗,道俗奔赴,众睹异相,追慕哀号。
斯可谓始卒两全,美善俱尽。
存诚法,孰能至于此哉?
于戏!
人有片善,犹足可绝,况备斯众德,而无述乎?
故直笔编其始末,以俟异日作传者云。
广陈马氏礼经录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下
清信女马氏,世居秀州海盐县广陈镇,父讳喜。
生而柔顺,长归镇人陈世华,躬勤妇事,协和亲族。
夙植所资,笃奉佛教,乐善恤物,节用好施。
至有僧道过门,孤寒投谒,皆能辍己给人所欲。
年甫三十,忽若自悟,辄慨女报,极为鄙浊,深厌劳生,无足可乐,乃曰:「年光易去,薄命难保。
苟为耽湎世乐,不自策修,一旦长往,前途何恃?
金玉虽贵,不足延龄,骨肉至亲,岂能相代」?
由是削去尘事,扫治净室,誓礼佛经,以为常课。
香灯继日,孜孜弗暇,逮于垂暮,役奉愈勤。
所遇经忏,无问丰约,皆一字一礼,历年滋多,遂盈卷帙,以字校礼,殆不胜数。
又常奉六斋,终身不缺,累受五八戒,守持颇严。
元丰五年仲夏间,微疾不起,忽见一沙门合掌而至,俄顷失之。
翌日将午,顾谓侍人曰:「日当午耶」?
又见沙门迎前相命,乃整容趺坐,屈指为印,奄然而化,是月十七日也,享寿六十六。
生三男:曰惟照,次曰惟恭,早亡,又次曰惟正。
三女皆已出适。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葬于本邑之华亭乡。
诸子号泣,以谓慈母积善,有足闻者,而不能称之,非孝道也。
遂状其实,从予丐文以识之。
予曰:吾佛之教,广大宏远,无往不利。
其教之所被,无士女、无豪贱、无老幼、无贤愚,至有笃信者焉,躬行者焉。
然后于无所得中而无不得,由来不为不多矣。
若马氏之事佛,虽莫知其肤奥,考其世善令终,亦可谓有得矣。
儒谓「女子小人是为难养」,吾以为人不可以类取,在其志而已。
且人有倥侗不可教者,虽可教而能不自守者。
于亲不能尽其养,于君不能尽其忠,吝财荒色,酣酒嗜音,醺醺终日,空空卒世。
彼虽丈夫,非丈夫也;
此虽妇人,非妇人也。
后世览此,尚不能一思齐耶?
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