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让谥兄司马师武公 曹魏 · 晋文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国九命之礼,亡兄不敢受相国之位,诚以太祖常所阶历也。
谥与二祖同,必所祗惧。
萧何、张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谥文终,良谥文成,光谥宣成
必以文武为谥,请依何等就加(《晋书·景帝纪》)
读汉书五章 其二 清 · 姚燮
 押纸韵 出处:复庄诗问卷二十二
区区邓光流,罪奴不足齿。
好言泄国谋,于例亦当死。
有舌攻长城,安庸舐人痔?
奈何廉耻亡,腼然号君子。
季布无悔言,岂真金可市?
颇嫌萧酂侯,失机在更始。
精意逝九阂,平鸿颂函祉。
臣佗隶陛下,胡敢侧目视?
辽东不善封,宰羊笑于豕。
奈何矫所谋,声名妒专美。
元和郡县图志后序淳熙二年五月 南宋 · 程大昌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九
右《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唐宰相李吉甫所上也。
吉甫病古今地理家著录不得其要,独取萧何收秦图书而究天下阸塞户口多少者以为准则,则不待详阅其书,而其体要卓然可纪也已。
吉甫再相,盖元和六年,此志自载其所尝建白者二事,改复天德旧城,则在八年,更置宥州经略军,则在九年,其年十月吉甫遂薨于位,则是书又其当国日久,乃始纂述。
此于唐家郡县疆境,方面险要,必皆熟按当时图籍言之,最为可据。
又其言曰:「志凡四十七镇,镇皆有图冠其篇首,故以图志名之」。
图今亡矣,独志存焉耳。
宗经略诸镇,吉甫实赞成之,其于河北淮西,悉尝图上地形,宪宗得以坐览要害,而隃定策画者,图之助多也,惜乎其不存。
志传写久有阙逸,又讹误,不敢强补,谨书其有益者以示可传而已。
淳熙二年五月一日秘书少监大昌叙。
按:《元和郡县图志》附录,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
一令论 南宋 · 程大昌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古文集成》卷三七
国有定法,则吏有定守,民有定向。
若二三焉,则惑矣。
前法既淆于后令,而旧习固摇于新制,吏民将安所取中乎?
遵前则戾乎后,弃旧则不安乎新,扰扰焉适从之无所。
故君子当其二三,则求有以一之。
一之者,非一诸我也,一诸所安而已。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
其品章条目,上下循焉,耳目熟焉,所谓安也。
历世滋久,必有讲明世变而创为新议者焉,听其言亦切于事,揆诸世亦未戾于民,从其一旦之宜,推而行之,于是有与成法相悖者。
今日之言如此,明日之言如彼,积彼此之异,而法不胜其二三,天下始皇惑无准矣。
吾将刬去一切权宜之议,尽复前朝世守之法,则是二三而一之,复以所安者遗焉,吏守民向,皆有定而无惑矣,无亦便而易治欤?
昔日萧何削秦之苛而为九章,天下便其简当,谓之画一。
画一之法,守之以曹参之清净,镇之以孝文玄默,无增损也。
孝武亲崇给捷之士,讲故改制,务以生事相高。
张汤、杜周因得舞其智巧焉,敢为纷更而惮其言曰:「三尺律令安在哉?
前王所是著为律,后王所是疏为令,宜世是为,古之法乎」?
斯言一出,向之画一者,盖歧中又有歧矣,而不止乎二三也。
魏相之宣帝也,数陈国家便宜故事,以为古今异制,当今惟在奉行故事而已。
夫故事即画一以来承袭之旧,而武帝之所纷更者也。
以一汉世,而有所谓高帝之法焉,有所谓武帝之法焉,为吏若民,宜何从乎?
相之专行汉家故事也,所以惩武而遵高也,所以定法而一制也。
元帝尝有所关说,而宣帝不肯,以为汉家自有制度,不宜纯用周政。
其知所以而一焉,或者相之言有以启迪之欤?
虽然,天下之事,不见其害,不知其利。
令之布也,知行其意之所可,而不防其二三,则一君之身,有自相舛駮者矣。
萧瑀内史高祖尝以不即宣敕责之,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
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
太宗尝敕选人诈冒者死,未几有犯者,上欲杀之。
戴胄处法当流,曰:「敕者,出于临事之喜怒;
法者,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卒得不杀。
夫后与前不相应,敕与法不相当,此法令所从二三,而天下之所为疑误者也。
高祖太宗曾不知觉,而待萧、戴之正救焉。
使微二子,则唐令惟新,自相二三矣。
是故天下不可无正救之臣也。
傅子补遗上 其三十五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律是咎繇遗训,汉命萧何广之(《御览》六百三十八)
贵助论 南宋 · 程大昌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古文集成》卷四二
独力所胜,不如兼力之轻;
独智所谋,不如兼智之明。
有助之胜乎孤立也固矣,而天下之论者曰:「才兼人者,不资助也」。
呜呼!
天施地生,日月递明,阴阳错行,犹不能无待以独成,而人独能天地、日月、阴阳之所不能者欤?
召公之求去也,周公作《书》留之,其言曰:「予往暨汝,其济小子,同末在位,诞无我责」。
吉甫之诵山甫也,曰:「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爱莫助之」。
周公、吉甫,才绝人矣,犹以召公诿责之为忧,而补衮无助之为叹,曷尝以智力有馀而了然无所事助欤?
政使无所事助,而犹得助焉,不害乎分己责以自逸也。
而况几微之兆,藏于眇忽,千里之谬,差于毫釐,固有不得师心而自是者欤?
征苗之役,舜命禹而行之,盖未有不以兵而为能柔远也。
伯益陈德以赞,而禹始班师,两阶之舞,七旬之格,非莫致。
诚使才如大禹,犹资益焉,而谓人可无助欤?
汉、唐以来,世有相,而惟萧、曹、丙、魏、房、杜、姚、宋擅声称于千百年间,未必世世无与匹,或者独智独力之所就,不如兼智兼力之宏大也。
夫惟有规而有随焉,则美成于久矣;
有宽而有严焉,则治不偏矣。
以至谋断之相因,正变之相资,率皆习彼此以成能焉。
故其能为全能,而功为全功,非独力之可跂也。
虽然,势得相兼者,数公之幸也。
致其兼而使肯相兼者,亦数公之善处也。
房玄龄之建谋也,曰:「非如晦莫能断」。
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
是如晦初未尝断,而玄龄亦无资断也。
然必归重于如晦者,若己不能决而求决焉,所以和其助也。
曹参之对惠帝,亦自以为不及萧何,故事无所变更,此其肯为之助也欤?
故夫才大则难明,势敌则易忌,挟难明之才而资以易忌之势,则势可兼而不肯兼,固有不平于其心也。
作史者不称数公之才,而俱以同心美之,其知本哉,其知本哉!
举贤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七
贤者,圣人所与共治天下者也。
故先王以举贤为急。
举贤之本,莫大正身而壹其听。
身不正,听不壹,则贤者不至;
虽至不为之用矣。
古之明君,简天下之良材,举天下之贤人,岂家至而户阅之乎?
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执大象而致之,亦云诚而已矣。
夫任诚,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
傅说,岩下之筑夫也。
高宗引而相之;
吕尚,屠钓之贱老也,文武尊而宗之;
陈平,项氏之亡臣也,高祖以为腹心。
四群不以小疵忘大德,三臣不以疏贱而自疑,其建帝王之业,不亦宜乎!
文王内举周公旦,而天下不以为私其子;
外举太公望,天下称其公。
周公诛弟而典刑立;
桓公任雠而齐国治。
苟其无私,他人之于骨肉,其于诛赏,岂二法哉?
唯至公然后可以举贤也。
夏禹有言:「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
因斯以谈,君莫贤于高祖,臣莫奇于韩信
高祖在巴汉,困矣;
韩信去楚而亡,穷矣。
夫以高祖之明,困而思士,信之奇材穷而愿进。
其相遭也,宜万里响应,不移景而相取矣。
然信归汉,历时而不见知,非徒不见知而已,又将案法而诛之。
向不遇滕公,则身不免于戮死,不值萧何,则终不离于亡命。
幸而得存,固水滨之饿夫,市中之怯子,又安得市人可驱而立半天下之功也哉?
萧何一言,而不世之交合,定倾之功立,岂萧何知人之明绝于高祖,而韩信求进之意曲于萧何乎?
尊卑之势异,而高下之处殊也。
高祖势尊而处高,故思进者难;
萧何势卑而处下,故自纳者易。
然则居尊高之位者,其接人之道固难,而在卑下之地者,其相知之道固易矣。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
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
舜之举咎陶难,处咎陶致天下之士易;
汤之举伊尹难,得伊尹致天下之士易。
故举一人而听之者,王道也。
举二人而听之者,霸道也。
举三人而听之者,仅存之道也。
听一人何以王也?
任明而致,也。
听二人何以霸也?
任术而设疑也。
听三人何以仅存也?
从二而求一也。
明主任人之道专,致人之道博,任人之道专,故邪不得间;
致人之道博,故下无所壅;
任人之道不专,则谗说起而异心生;
致人之道不博,则殊涂塞而良材屈。
使舜未得咎陶,汤未得伊尹,而不求贤,则上下不交,而大业废矣。
既得咎陶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大匠斫也。
群臣易位,劳神之道也。
今之人或抵掌而言,称古多贤,患世无人,退不自三省,而坐诬一世,岂不甚邪?
夫圣人者,不世而出者也。
贤能之士,世无之?
何以知其然?
舜兴而五臣显,武王兴而九贤进;
齐桓之霸,管仲为之谋;
秦孝之强,商君佐之以法。
欲王则王佐至,欲霸则霸臣出;
欲富国强兵,则富国强兵之人往。
求无不得,唱无不和。
是以知天下之不乏贤也。
顾求与不求耳。
忧天下之无人乎(《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议刑策(上)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四、《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二
治天下如治马。
马之性:刚则踶,怒则齧,气作而脉张,风逸于野,乘之者将有奔坠之患。
故必持之以辔,节之以㘅,挥之以策。
欲速则速,欲止则止,使之无一不若吾意者。
然而治马者,亦有道:行之以其涂,羁之以其节,策之以其事,调顺而不乱,约易而不烦,时其彊弱而视其力之所任,马于是乎循理而服驾矣。
有越人焉,不善治马,行之也非其涂,羁之也非其节,策之也非其事,马于是偾张狂惑而愈不知乘者之旨,则马之性妄行而乘者不得安矣。
故天下者,马也,辔衔鞭策者,法令也。
法令之使民,如鞭辔之治马。
圣人之善使民,如王良、造父之善治马。
民之不可治之以苛,如马之不可迫之以烦也。
故法贵易知,令贵易行;
必简而明,令必约而信。
使民晓然皆见上之意,则亹亹而从之矣。
而不善治民者,繁为之法,苛为之令,使天下之民前有蔚罗,后有陷阱,左则木索,右则桁杨,民皆惶骇惴慄,不知自免之路。
而愿者或有所寘,奸者或有所逃,天下之诈日起而法令益不胜。
如是祈民之和顺而循理,安可得也?
故曰:毕弋多,鸟乱于上,网罟多,鱼乱于水,扼之齐之,而马知诡衔窃辔。
故夫法密则犯者多,犯者多则法不胜。
为髡钳赭衣,本所以涅小盗也,髡钳赭衣者太半于天下,则相率而捍法,以为大盗。
任彊吏持急宪,本所以搏摘隐伏也,隐伏尽露,法不足以胜之,则不复隐伏而公为奸。
罗取细罪,本所以止民为罪也,不为罪之民既已罗入于罪而抵诛,则不复愧耻畏詟,然后为罪。
自古尚法之世,莫过于秦。
秦用商鞅、李斯之术以绳天下,令民什伍相司,偶语于市则刑,弃灰于道则诛。
然天下之所以畔秦者以法,卒所以亡秦者以刑人也。
汉祖乘之,约法为三章,萧何裁增为九章,极简易矣,宜罪有得漏而奸有得为。
然事益少,民益畏罪,至孝文而刑至于措。
其缓急繁简之不同,而治乱之势异。
何哉?
法不可极而民不可胜也。
圣宋之于法,可谓矜慎而留意矣。
太祖始语置士官太宗审刑之职,章圣皇帝又建提点刑狱之任。
岁必下宽诏、涤桎梏而厚系囚之饮食,吏有深法而枉民于刑者,废抑而不得迁,以惩其酷。
能活一囚之不当诛者,弗论岁考,弗保荐,而辄增秩,以劝其仁。
凡以疑谳闻上者皆生之。
其矜慎而留意如此,宜有汉文刑措之效也。
而天下之执重系者,岁岁加多,举天下之民能终身而不受笞箠、阖户而不在刑籍者,岁岁加少,其所以然者,臣以谓国家有轻刑之名而无轻刑之实,法苛密而轻,令烦杂而乱,别敕他禁,数倍于律,由是之致也。
自古议狱之深者,皆指秦以为首,而臣谓今之民罪有薄于偶语、弃灰而入者矣。
如之何安视而不为戚戚也!
舆地纪胜序宝庆三年九月1227年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舆地纪胜》卷首、《全蜀艺文志》卷三一、《蜀藻幽胜录》卷二、《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九、《南宋文录录》卷一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
东阳王象之仪父著《舆地纪胜》一书甚钜,书成,丐余为序,且曰:「吾书收拾天下郡县山川之精华,使人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以助其笔端,取之不禁,用之不竭」。
余告之曰:昔昌黎韩公南迁过韶州,先从张使君借图经,其诗曰:「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一逢佳处便开看」。
然则,天下郡县山川之精华,是真名人志士汲汲所欲知也。
然所在图经类多疏略舛讹,失之鄙野多矣,必得学者参伍考正而勒为成书,然后可据也。
本朝真宗时翰林学士李宗谔等承诏撰诸道图经,凡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今其书存者止十之三四,甚可惜也。
然四方一郡一邑,随所至亦各有好学之士收捃,记识甚备,其目一一见于册府纂录。
最可称者,如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东西两京新记》,及本朝龙图阁直学士宋公敏求长安》、《河南》二志,尤为该赡精密。
仪父所著,余虽未睹其全,第得首卷所纪行在所以下观之,则知其论次积日而成,致力非浅浅者,盖其书比李氏图经则加详,比韦宋所著记志庶几班焉。
使人一读,便如身到其地,其土俗、人才、城郭、民人与夫风景之美丽、名物之繁缛、历代方言之诡异、故老传记之放纷,不出户庭,皆坐而得之。
呜呼!
仪父之用心,可谓廑矣。
然余又尝语仪父曰:古人读书,往往止用资以为诗。
仪父著书,又秖资他人为诗,不亦如罗隐所谓「徒自苦而为他人作甘」乎?
仪父笑而不答。
余以是知仪父前所与余言者,特寓言耳,其意岂止此哉!
昌黎大儒也,固尝云土地之书未尝一得其门户,且谓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君子,方欲退而往学焉。
意其学也,必也穷探力究,洞贯本源,非若近世肤末昧陋为口耳之习,姑以眩人夸俗而已。
是则昌黎道术文章之盛,所以名当代而传后世者,非以此乎?
盖闻之,凡为士者学必贵于博,非博则无以至于约,然其大归必贵于有用,则始为不徒学也。
萧何沛公入关,先收秦府图书,故因以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之处,汉之得天下,此亦其大助。
东方朔、刘向皆以多识博极,获备天子访问,为国家辩疑祛惑,岂曰小补,其事今见《山海经》首。
本朝刘侍读原父奉使契丹,能知古北口、松亭、柳河道里之迂直,以诘虏人,虏相与惊顾羞恧,卒吐实以告,士君子多识博极至此,岂不足以外折四夷之奸心,表中国之有人哉!
是则地理之书,至此始为有用之学。
至若许敬宗之对唐高宗,第能明帝邱得名所自,遂过眩其长以矜忲于人,此则为士者之所笑而不道者也。
然则,余之所望于仪父者,固以、向及刘侍读之事,岂但以资他人为诗而已乎,前言姑戏耳。
宝庆丁亥季秋三日眉山李𡌴序。
元和郡县志后序淳熙三年十一月 南宋 · 洪迈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
右,《元和郡县志》四十卷,目录二卷,唐元和八年丞相李赵公吉甫所上也。
后三百六十有三年,今京西待制张公几仲始刻版于襄阳幕府
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是书为五十四卷,《会要》析而两之。
一曰《州县郡国图》三十卷,一曰《郡国图》,其卷与《新志》同,皆冠以元和。
三者了不相似,以今所刻證之皆非也。
地理之最,莫切于图书,《周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要周知其利害。
沛公入关,萧何秦丞相府图籍,具知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基汉为雄。
光武邓禹论天下郡国,亦披舆地图乃克见。
则不出户庭而九州万里在吾目中,如策马并辔,援衣挈领,舍此谁则!
然方赵公为相,强藩悍帅狃贞元馀习,擅地自予,朝廷莫敢诃,而能以期年间易三十六镇。
田季安病,公请以滑任薛平,戍重兵邢洺,因图上河北险要。
宪宗张于浴堂门壁,每叹曰:「朕日按图,信如卿料」。
则其所著书盖已见之行事矣,岂直区区纸上语而已哉!
几仲忠烈王勋在彝鼎,为中兴社稷臣
几仲济美称家,文史声猷,有晋宋胜流风度。
方守国西门,雍容缓带,蹑叔子、元凯故迹。
一旦天子读此书,悼河山之独西,想燕冀而忼慨,眷焉北顾,思有所出,赵营不必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马伏波不必聚米为山,指画形势。
几仲知之矣,予愿拭目焉。
本作书之旨,则赵公之叙固在,今揭于篇首。
淳熙三年十一月番阳洪迈书。
按:《元和郡县志》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封将坛 明 · 李承召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三滩先生集卷之一
咸阳鹿逸望夷宫,天下竞逐皆英雄。
中有隆准真天人,手提三尺气如虹
白蛇中断委道傍,天意已属马上翁。
能屈能伸道所贵,低心忍受汉中封。
眼见楚候□□□,思得猛士心忡忡。
萧何当日荐国士,治粟都尉人中龙。
力能排天斡九地,楚汉成败在投踪。
为筑高坛大将,王心素慢今何恭。
坐陈吁谟入王腹,如鱼得水心神融。
睥睨绛灌皆庸奴,欲揽四海吞胸中。
降齐破赵如电扫,虎略龙韬用不穷。
项王已作乌江鬼,扶掖龙颜坐帝宫。
能开四百馀年业,诸将谁与淮阴功。
如何汉祖少恩信,忍使鸟尽藏良弓。
公死定应目不瞑,冤气直上干苍穹。
我今忍泪读遗传,恨杀高皇歌大风
禹贡九州地域图序(《艺文类聚》《初学记》皆作「论」) 西晋 · 裴秀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三
图书之设,由来尚矣。
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
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
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
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
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
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
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
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入其岨。
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
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检图记,罔或有差。
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
制图之体有六焉。
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
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
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
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
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
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
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
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
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晋书·裴秀传》,又《艺文类聚》六,《初学记》五。)
董鋆招同董攽阮训张培基饮城北寓馆醉后论诗并议续枕湖旧社诗以代约 清 · 姚燮
 押阳韵 出处:复庄诗问卷二十九
江云渟作寒水光,渟渟照我衣袂凉。
市门初火接残日,城闉落木吹微霜。
董君置酒集佳客,客皆诗者吾与将。
绿萝吹幕烛华短,西风老矣方夜长。
近吾以病眤诗酒,薄醉差可吟亦强(叶羌)
袒衣弄影飐须发,影在素壁同霓翔。
时十万户各梦息,不息惟饮惟斯堂。
斯堂斯人有斯夕,亦含露来媚芳。
边柳疏烟漠漠,隔烟山迥天苍苍。
苍然天色接湖气,雁声递过芙蓉塘。
座有老董辞忽狂,气可吞虎髯戟张。
几于斗室置六合,未睹门外皆浑茫。
嗣宗谐笑抵悲哭,摘缨舞槊骄排当。
主人羞默等处女,特以柔冶摧劲刚。
茂先袖手踞筵角,心则了了神故佯。
鲰生未敢厕旁议,就所伸屈聊抑扬。
大抵胸次各有郁,必不得已为慨慷。
安知爱恋一寸翼,集琐而沸皆蜩螗。
颇思湖上昔时社,列舆迭霸桓文庄。
雕戈犀甲十四队,格战谁惜头颅创?
王周一替众侯解,魏韩割裂齐楚亡。
及今寖微不可复,转令感旧吁乎伤。
美人籥翟空西方,禾麦既偃馀苞稂。
宜哉泗上牧牛子,多思赤手摩芒砀。
我虽邾莒最孱国,犹愿执戟驱前行。
奈何按骑不踊跃,徒悬大鼓相击镗。
出门仰睹中霄潢,驱来乱翳如群羊。
文星失照十年屋,沧海已有千尺
今宵良会足遥继,毋谓乌合思隼飏。
倘遵约法等萧相,讵愁阻驾来臧仓
明朝十月春小阳,乾坤递入梅花香。
好吹温煦补凄洌,子有琴筑吾瑟簧。
和平导使乖戾忘,致尔福寿增无量。
不然止蹶行踉跄,暮随归鸟朝随旸。
枉张大口恣餔啜,彼博奕者犹足强。
谈兵吓鬼鬼未怕,已先笑杀邻妪盲。
次韵吕仁父十九日朝谒初自宫南门 北宋末 · 周紫芝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未央宫阙转光风,谁识萧何第一功。
禁殿潮连银海阔,御楼霞似赤城红。
旧来双舄飞(明抄、金本作飞舄双)翻处,今在春(诸本作千)秋赞祝中。
自此翔麟驾君辇,试从紫陌(徐本作焰)看方瞳。
乐庵老人刘氏墓志铭1274年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一、《文山全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赣州市
余读《汉陆贾传》,甚羡余邻翁乐庵刘氏。
贾择田地,家好畤,出橐中千金,析其五男,安车过之。
数击鲜,十日而更,以寿终
余尝谓人生晚福优游,宜莫如贾。
当是时,韩、彭俎醢,酂侯周勃犹不免械系,求为贾一日,得乎?
翁生四子,皆有才智。
四十年即弃家政,就养诸子,以次第循环,五日一更,其设馔务为相高,惟恐不得其欢心。
翁饥来得食,渴来得饮,早眠晏起,一切不顾人间事。
惟时时接方外士,讲铅汞之术。
间取松柏,惟意咀啖。
翁年过七十,而颜色如童,摄生有助焉。
或谓陆生作《新语》,为汉达官,非翁匹。
余曰不然,贾艰难嬴、项间,从马上公为客,一再使,崎岖万里
翁生于世,长于世,老于世,不出乡,终其天年,有乐于其身,无忧于其心。
贾复生,校翁失得,未必以彼易此。
翁又有数事异甚,里传鬼车鸣者,未夜相戒,灭明,屏息户内。
翁开楼大呼,愿见鬼车,卒无有。
有神以祸福惊人,翁过其祠,持牛炙如常,人莫不危恐,翁休休如也。
尝有所营造,忌某星直某方,翁曰:「犯者殆乎,请身当之」。
某星迄不验。
为子简妇,或云妇不利于长,翁不为夺,自是诸昏嫁历家说格不用。
中年卧疾,家人私召女巫,谋为厌胜。
翁廉知之,强起逐之出门。
未属纩,翁默自念作其像赞,若辞而远游者,顾左右曰:「吾死,勿事缁黄,吾志也」。
医以药进,麾使去。
问日入乎,曰然,反面而逝。
江南之俗尚鬼,其人畏死而信巫。
翁能自不惑,非由耳传口授,殆一至之性然也。
翁名邦美,字才卿乐庵其自号也。
始祖邽,长沙人,为吉州刺史,家西昌九洲,后徙庐陵富川
三世曰德远、文焕、子玉,妣曾氏。
娶陈氏,先三十七年卒。
继祁氏。
其子孙实蕃,济生机,洪生、植、模,深生朴、柚,乡贡进士浩生枢、楫。
复生癸孙。
女二,于梦牛、曹雷应。
孙女五,邹、曹,许曹、罗,一幼。
翁八岁丧母,十六岁丧父,移其事父母事兄长终身。
岁时上丘冢拜祖祢,率诸后生,尚有典刑。
富寿安逸,推其一念孝友,殆命物所知。
诸孙方将以诗书大其门,翁必为人宗乎。
翁生庆元戊午二月庚午,殁咸淳癸酉正月丙辰
后二年正月,葬于淳化乡凫塘之原。
余家距翁一垣,翁年吾祖之下,吾父之上,谂翁有年数矣。
深与余游且厚,来请铭。
铭曰:
其生也有涯,其死也有时。
尔世其昌,匪我铭其谁。
表上诸葛氏集目录 西晋 · 陈寿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丞相诸葛亮故事。
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其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左将军刘备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
深谓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既宿服仰,又睹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
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为军师将军称尊号,拜丞相录尚书事。
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皆专之。
于是外运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萧何韩信管仲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矣!
论者或怪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
周公圣人也。
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
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谨录写上诣著作。
臣寿诚诚惶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蜀志·诸葛亮传》)
赏定新律诸臣诏正月丙戌 其一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汉氏以来,法令严峻。
故自元成之世,及建安嘉平之间,咸欲辩章旧典,删革刑书
述作体大,历所无成。
先帝悯元元之命陷于密网,亲发德音,厘正名实。
车骑将军贾充,奖明圣意,咨询善道。
太傅郑冲,又与司空荀顗、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祜、中护军王业及廷尉杜友、守河南尹杜预、散骑侍郎裴楷、颍川太守周雄、齐相郭颀、骑都尉成公绥荀煇尚书郎轨等,典正其事。
朕每鉴其用心,常慨然嘉之。
法律既成,始班天下,刑宽禁简,足以克当先旨。
萧何以定律受封,叔孙通以制仪为奉常,赐金五百斤,弟子皆为郎。
夫立功立事,古之所重。
太傅、车骑以下,皆加禄赏,其详依故典(《晋书·贾充传》)
赏定新律诸臣诏正月丙戌 其二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萧何以定律令受封,叔孙通制仪为奉常,赐金五百斤,弟子百人皆为郎。
夫立功立事,故今之所重。
宜加禄赏,其详考差叙,辄如诏简异弟子百人,随才品用,赏帛万馀匹(《晋书·刑法志》)
何曾太宰九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太傅明朗高亮,执心弘毅,可谓旧德老成,国之宗臣者也。
而高尚其事,屡辞禄位。
朕以寡德,凭赖保佑,省览章表,实用怃然。
虽欲成人之美,岂得遂其雅志,而忘翼佐之益哉!
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
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太傅钟繇故事。
赐钱百万,绢五百匹及八尺床帐簟褥自副,置长史掾祭酒及员吏,一依旧制。
所给亲兵官骑如前。
主者依次按礼典,务使优备(《晋书·何曾传》)
陈骞京城诏三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元勋旧德,统乂东夏,方弘远绩,以一吴会,而所苦未除,每表恳切,重劳以方事。
今听留京城,以前太尉府大司马府,增置祭酒二人,帐下司马、官骑、大车、鼓吹皆如前。
亲兵百人,厨田十顷,厨园五十亩,厨士十人,器物经用皆留给焉。
又给乘舆辇,出入殿中加鼓吹,如汉萧何故事(《晋书·陈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