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七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萧氏。
乐叔以讨南宫万御说之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
相国萧何,即其后氏也(《广韵》三《萧》)
西岳华山堂阙碑铭 东汉 · 张昶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易》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然山莫尊于岳,泽莫盛于渎。
山岳有五而华处其一,渎有四而河在其数,其灵也至矣。
圣人废兴,必有其应。
岱山石立,中宗继统;
太华授璧,秦胡绝绪;
白鱼人舟,姬武建业
宝圭出水,子朝丧位。
布五方则处其西,列三条则居其中。
若广兽奇虫,《山经》有纪矣。
是以帝皇巡狩,亲五岳而告至,观方后而考礼,故经有望秩之禋,典有生殖之祀,盖所以崇山川而报功也。
四海一统,天子秉其礼;
诸侯力政,强国摄其祭。
其奉邑曰华阴也久矣,乃纪于《禹贡》而分秦、晋之境。
奉鄙晋之西则曰阴晋,边秦之东则曰宁秦
邑既迁徙,礼亦如之。
二国力争,以奉以祭。
其城险固,基趾犹存。
故老之言,未殒于民也。
逮至大汉,受命克乱,不愆不忘,旧名是复,率礼不越,故祀是尊。
历叶增修,虔恭又备。
一祷三祀,终岁而四,以迄于今。
世宗又经集灵之宫于其下,想乔、松之畴,是游是憩。
郡国方士,自远而至者,充岩塞崖。
乡邑巫觋,宗祀乎其中者,盈谷溢溪。
咸有浮飘之志,愉悦之色,必云霄之路,可升而越(《文选·沈约沈道士馆诗》注作「而起」。),果繁昌之福,可降而致也。
故殖财之宝,黄玉自出;
令德之珍,卿相是毓。
匪惟嵩高,降生申甫,此亦有焉。
天有所兴,必先废之,故殷宗、周宣,以衰致盛。
是时也,王业中缺,大化陵迟,郡县既毁,财匮礼乏,庭庙倾坏,坛场芜秽,祭祀之礼,颇有缺焉。
于是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阌乡亭侯段君讳煨宇忠明,自武威占此土,凭托河华,二灵是与。
故能以昭烈之德,享上将之尊,衔命持重,屯斯寄国,讨叛柔服,威怀是示。
群凶既除,郡县集宁,家给人足,户有乐生之欢,朝释西顾之虑。
而怀关中之恃,虽昔萧相辅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也。
解甲休士,阵而不战,以逸其力,修饰享庙,坛场之位,荒而后辟,礼废而复兴。
又造祠堂,表以参阙,建路路之端首,观壮丽乎孔
然后旅祀祈请,既有常处,虽雨沾衣,而礼不废。
于是邑之士女,咸曰宜之。
乃建碑刊石,垂示后裔。
其辞曰:
于穆堂阙,堂阙昭明。
经之营之,不日而成。
匪奢匪俭,惟德是程。
匪丰匪约,惟礼是荣。
虔恭礼祀,黍稷芬馨。
神具醉止,降福穰穰(《艺文类聚》七,《初学记》五,《古文苑》)
文质论 曹魏 · 应玚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盖皇穹肇载,阴阳初分,日月运其光,列宿曜其文,百谷丽于土,芳华茂于春。
是以圣人合德天地,禀气淳灵,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穷神知化,万物是经。
故否泰易趋,道无攸一,二政代官,有文有质。
若乃陶唐建国,成周革命,九官咸乂,济济休令,火龙黼黻,炜靴于廊庙,兖冕旂旒,舄弈乎朝廷,冠德百王,莫参其政,是以仲尼叹焕乎之文,从郁郁之盛也。
夫质者端一,玄静俭啬,潜化利用,承清泰,御平业,循轨量,守成法。
至乎应天顺民,拨乱夷世,摛藻奋权,赫奕丕烈,纪禅协律,礼仪焕别,览坟丘于皇代,建不刊之洪制,显宣尼典教,探微言之所弊。
若乃和氏之明璧,轻縠之硅裳,必将游玩于左右,振饰于宫房
岂争牢伪之势,金布之刚乎?
且少言辞者,孟僖所以答郊劳也,寡智见者,庆氏所以困相鼠也。
子弃五典之文,暗礼智之大,信管望之小,寻老氏之蔽,所谓循轨常趋,未能释连环之结也。
高帝龙飞丰、沛,虎据秦、楚,唯德是建,唯贤是与。
陆、郦摛其文辩,良、平奋其权谞,萧何其章律,叔孙定其庠序,周、樊展其忠孝,韩、彭列其威武。
明达天下者非一士之术,营宫庙者非一匠之矩也。
逮自高后乱德,损我宗刘,朱虚轸其虑,辟强释其忧,曲逆规其模,郦友诈其游。
袭据北军,实赖其畴。
冢嗣之不替,实四老之由也。
夫谏则无议以陈,问则服汗沾濡,岂若陈平敏对,叔孙据书,言辨国典,辞定皇居,然后知质者之不足,文者之有余(《艺文类聚》二十二)
丞相理曹掾 曹魏 · 高柔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
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
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魏志·高柔传》)
孟达荐王雄诏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萧何韩信邓禹吴汉,惟贤知贤也。
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姿,吾宿知之,今便以参散骑之选,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便大用之矣。
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魏志·崔林传》注引《魏名臣奏》)
征吴临行诏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
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
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
静治堂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
曹参以百战百胜之功,佐高帝定天下,相悼惠王治齐七十城,舍盖公问焉,而得所以治齐者。
后九年,代萧何丞相,又以所治齐者治天下,画一之歌,至于今诵之。
起沛中小吏,杖一剑征伐四方,定诸侯,为一时功臣之最。
其相齐也,是宜举贤尚功,变法定令,以镌磨锻鍊其民,如素所治军者。
始幡然,因齐人厌乱之心,绌诸老生异同之论,专用道家清净之说,一切反其故,顺民之欲,与之休息,而无作焉,齐以大治。
盖治军如御猛兽也,扰龙伐蛟,络马穿牛,要使不能为暴,而虎豹噬人则杀之,养民如牧羊也,去其败群者耳。
若尧牵而舜驱之,则羊之死者过半矣。
将相,一弛一张,文武异用,达乎居重驭轻之权,而不胶于所蔽,故大儒之效炳然,为汉开基之冠。
高后惠帝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参之功为多也。
今夫接于人而推徙无常者,天下有无穷之事;
循于道而汎应无方者,天下有不易之理。
揆天下之事而以一贯理之,则居简可以临民,正容可以悟物。
储精蠖濩之中,可以逆釐三神;
谈笑尊俎之间,可以折冲万里。
而世之君子好奇喜事,不安于其故始,为独言异行以駴天下,简发数米,问羊知马,先事候情,机开楗闭,设为钩距,以示神明。
民之视其上,赫然如雷霆,鬼神莫测也。
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
常,古毗陵郡也。
并楚之冲,滨吴之要,为东南舟车走集之地,素号乐土。
自建炎被兵之后,伏尸流血者十五年。
属者圣心悔祸,屈己销兵,南北解仇,江皋彻警,及是创夷呻吟疲瘵之馀,始一愒焉。
检详陈公适临是,乃直守居之北牖,辟而为堂,名之曰「静治」,取盖公所谓「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者,所以宣布上之仁,禁暴戢兵,与民息肩之意。
为吏守家法,遇吏有爱利,未尝辄笞辱,邦人安乐之,无失职之叹。
今犹未尽知也,去后乃见思耳。
余观西汉文、景、武、宣之世,最称得士,而班固传循吏,不过如是六七人。
渤海盗起,宣帝龚遂太守,而问所以屏盗之方,曰:「欲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曰:「选用贤良,欲安之也」。
夫治盗贼犹欲安之,况吾赤子,安用柱后惠文弹治之乎?
今公以宽厚清静为一州率,民不见吏,吠犬生氂,真得古循吏之遗。
乃书而刻之堂中,以俟后之君子,庶几相循,如古之召、杜为民父母云。
讳正同字应之,故靖国名臣谏议大夫了翁之子也。
绍兴十三年六月日,晋陵孙某记(《鸿庆居士文集》卷二二。又见光绪《常郡艺文志》卷二。)
者:原无,据《全集》卷三○补。
册孙权太子登为东中郎侯文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盖河、洛写天意,符谶述圣心,昭晰著明,与天谈也。
故《易》曰:「河出图,出书,圣人则之」。
孙将军归心国朝,忠亮之节,同功佐命;
而其子当为魏将军,著在图谶,由汉光武受命,李氏为辅,王梁孙咸,并见符纬也。
斯乃皇天启佑大魏,孙氏仍世为佐。
其以登为东中郎将封县侯万户
周嘉公旦,祚流七胤;
汉礼萧何,一门十侯。
孙将军亦当如斯。
若夫长平之荣,安丰之宠,方斯蔑如(《艺文类聚》五十一)
富池 其二 南宋 · 李流谦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萧何识信在逡巡,此事从来妙若神。
不是将军难著眼,正应黄祖是凡人。
宋故左朝请郎主管亳州明道宫孙公墓志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七、《鸿庆居士文集》卷三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
建炎元年冬,大驾巡维扬,一时文武吏士上书陈得失,累数十万言,纳匦中以献。
三年朝奉郎、知徽州婺源县事孙公亦献书论五事:一曰戎酋不道,虽戴天履地,共有枕戈之怒,然人主之行异布衣匹夫。
见辱拔剑而起,不忍忿忿,试之一掷,则大事去矣。
项籍背约分王,诸将不平,高帝萧何之说,即日趣驾汉中,用张良之谋烧绝栈道,示无西意,而蹶楚诛秦,于此在矣。
二曰宣政大臣建为天下害,以误社稷,其徒讳弗言,专斥太上皇,伤天子之孝。
三曰建炎初政开广言路,憸人射利卖直钓名,作为谤书诋诬盛德,传言四方以为口实。
此犯上作乱之由,不可长。
四曰兵将骄蹇,伺寇至,奔散为盗,不可使,宜益募民为兵。
晋谢幼度纵骑八千,破苻坚百万之众;
宋武帝江左,长驱中原,秦人壮士健马弗能当也。
兵无常形,其权在将,孰云吴儿不可用耶?
五曰国蹙民穷,徵发如雨,人不堪命,宜罢省诸不急以济军兴。
书奏,会近臣有以公名闻者,诏公驰驿入对。
未至而乘舆幸建康,新将相用事,所施置皆不与公言合。
于是辞疾不果行。
久之,请祠官,因绝口不复论世事矣。
公平生无所嗜,惟读书,至老不去目。
自六艺、百家、史氏之翰林、子墨之文章,传注、笺疏之学,浮图、老子之言,靡不记。
旁穿独骛,驰骋上下,务为深博无涯涘。
属文操纸立就,雄深辩丽,顷刻千言。
至于感微托远,论美刺非,则寓于诗。
参知政事张公守、吏部尚书孙公近交荐公可备文章翰墨之选,而公病矣。
绍兴七年八月戊戌卒于家。
呜呼!
公之学足以命一世,而不遇于崇儒右文之时;
公之辩足以谋一国,而不用于用智尚贤之日。
官不过七品,仕不出州县,幸而有气力得位者推挽之,庶几遂奋拔以见于世,而又遇疾以死,悲夫!
公讳杞,字德发常州晋陵县人
曾大父居约;
大父宗伋,将仕郎许州长史
父皞,以公赠朝请大夫
母张氏,封宜人
大观三年上舍,赐出身,授将仕郎,主济州郓城县簿
秩满,调太原府文水县
宜人丧去位,服除,改从政郎商州丰阳县
用举者,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实宣和五年也。
七年,转奉议郎
渊圣皇帝即位,迁承议郎
今上即位,迁朝奉郎,赐五品服。
绍兴三年,转朝散郎主管亳州明道宫
五年,转朝请郎
公在郓城,尝权左狱,囚抵罪论死者十馀人,公讯得其情,曰:「囚罪应死,原其情可以不死」。
卒全宥之,十馀人皆不死。
丰阳小邑,在山谷中,会州多显人,以得公为喜,檄召诣府,置公客右,吏退设酒食,接对移日,至终更不得还。
婺源之利,百倍丰阳,俗喜告讦,持吏短长为奸利。
公至,则指取其尤一二人寘诸法。
县人属焚剽之后,率用苇竹茨为屋,久燥则焚,公命陶瓦易之,至今无火患。
狂贼倪从庆啸聚境上,吏民汹惧,日三四惊,公丁壮为兵,日临试之,以示有备,从庆率其徒引去。
公试于事,大概如此。
公器资沈毅,寡言笑,与人侃侃然,安言徐视,惟恐伤之。
其论古今成败之迹,圣贤穷达出处之际,援證古今,踔厉骏发,一坐倾听。
居官任职,据法持议,不阿所事,必得其所守乃止。
馆寡姊,友诸弟,恩敬甚备。
女侄幼而孤,调护若己出,治命饬具装选所归,不及其他。
享年六十有五。
安人淩氏。
男曰廓,曰廙。
女嫁将仕郎李褒,馀一人在室。
孙女二人。
其年十二月庚申,葬公县之新塘乡百渎山之原上。
公弟曰彬,曰槱。
槱从公官四方,未尝一日去公侧;
集公所作诗文,以类次之,得三十卷。
彬为公买田筑室,治其家,于是过予而泣,谓知公莫如觌也,来徵铭。
觌曰:自大宗小宗之法坏而族散,忘其祖,喜不庆,凶不吊,相视如涂之人矣。
杜子美诗寄族弟唐史君,以俱后于陶唐;
韩吏部序送族兄毛仙翁,谓同出于文武。
觌与公同孙氏,同州里,同出于南唐侍御史潜之后而服尽于五,世不相闻。
既冠,始见公于乡校,后为同年进士,而公长觌八岁,魁垒辩博,实亢吾宗,始拜而兄事之。
如是二十九年,离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无閒也。
今不幸弃予而先矣,铭其可辞?
铭曰:
行直而方,学博而艺。
言不违道,交不就利。
追配古人,莫逆其韪。
朱丹其毂,大涂方轨。
一时同升,公视无愧。
不羸其身,一病而蜕。
惟其不朽,亘千万祀。
又疏谏治宫室青龙三年三月 曹魏 · 陈群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六
汉祖唯与项羽争天下,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犹非其壮丽。
今二虏未平,诚不宜与古同也。
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辞,况乃天王,莫之敢违。
前欲坏武库,谓不可不坏也;
后欲置之,谓不可不置也。
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辞言所屈;
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
汉明帝欲起德阳殿,钟离意谏,即用其言,后乃复作之;
殿成,谓群臣曰:「钟离尚书在,不得成此殿也」。
夫王者岂惮一臣,盖为百姓也。
今臣曾不能少凝圣听,不及意远矣(《魏志·陈群传》)
权承旨(揽)荣亲宴诗 其二 明 · 李承召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三滩先生集卷之二
鸣世生膺五百期,文忠遗烈弓星垂。
酂侯功茂山河誓,司马名高走卒知。
一代文章推大雅,三韩道学仰宗师。
当时事业如相问,须见高皇御赐诗。
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905年10月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渥。
字子章
范阳人
卢氏出于齐。
齐之始祖。
以姬周克享于仁。
乃佐文武定天下。
弛刑之后。
其裔孙又能以大义匡奉
且救诸侯之患。
宜其百代昌盛矣。
及拓跋陷幽冀之域。
士人之整饬官姻不失其旧者。
推于周党
所为甲门。
高齐通公黄门远公八世祖。
曾祖某官。
祖某官。
皆以德义显本朝。
先公讳某。
兼以儒术吏治。
历仕终某州刺史
清河夫人。
生公
公植德秉仁。
而识致远大。
济之强学。
发为文章。
故未就乡学举。
则时辈后生皆以为杰出。
虽文场迂滞。
然时者亦历指要显
不敢徒以负地待之。
会府方重首荐。
公为主试者所强。
举子未效其业于主师。
则踵门投贽者已数百辈。
宣宗锐意文治。
白衣稍出。
流类亦往往上门。
故公中选甲科。
籍则待制
名臣亦以得人为贺。
皆为儒风隆替。
当系于公。
累辟诸侯府。
亦以公去就为轻重。
御史丞将选僚属。
递相告约。
才及升班之限。
台命已行。
太夫人在洛。
乞以散秩就养。
国子博士分务殆十年。
公议所迫。
侍御史
专领东台之务。
徵起居。
转司封员外知杂事
正色谠言。
举劾不挠。
司勋郎中
时宰所忌。
出倅宣武军以缓之。
未更岁入为某曹郎
迁拜万年令。
京兆每引见必优礼。
言则规禀。
诸曹请事。
若奉严师。
其政可知也。
诰命极选所以内训百辟。
外训四方。
元和中
若韩李二文公裴晋公令狐相国白李淮南联处内外之制。
任征伐约束。
佽助大朝。
其后取人。
多以时望。
望胜则人以地优。
用轻则才以势轧。
兼而不怍。
乃属于公。
拜某官知制诰
每涉委廉。
则堂列耸眙。
宰相详议大政。
亦俟入直乃行。
前后六年。
编录盈笥。
实一时之典则也。
丁内忧。
哀毁逾礼。
士大夫莫不感伤。
免丧。
拜陕虢观察使御史中丞
前涖是邦。
或出禁侣恇畏内臣
护军刘重美党类豪侈
傲视廉使
橐奸黩货。
得以自专。
及公至镇。
待之有制。
重美虽渐敛束
故态未锄。
公举其坏政之甚者。
面数以挫其锋气。
卒俛首受教。
权不外夺。
教人自苏息矣。
江岭宿兵。
边戍乏食。
滑州军奋臂标回。
开折天侣。
及骤至墙下。
吏士缩慄。
皆请闭关拒守。
公曰。
彼冻馁所迫。
未闻肆毒。
吾因而抚之。
冀其返善。
若首唱其恶。
彼畏彰闻
则怀疑蜂溃矣。
廷议力未能制。
且当遏其所归。
奈何。
反开门具饩劳。
主将亲谕之。
果遽感悟而东。
逮出境。
人无罹其患。
噫。
古所谓仁勇。
难哉。
其他惠爱廉平
犹可徵诸故老。
初公报政当陟。
且悬文柄之命。
权倖所沮。
事未克行。
及此传闻。
中外推敬。
故宰职得伸其所志。
冬十月
礼部侍郎
偫辈之躁聚势门。
欲以浮论笼驾主司者。
迎自咎其牙角。
洎入贡署。
才引明经
则美称已哗于外议。
遇大驾南幸。
乃中辍。
人至今惜之。
明年春。
自都潜出。
二月至中条。
舍于幕吏司空图
被疾浃旬方至洛。
由汉阴诣蜀。
舟行迂滞。
尚以后至授国子祭酒
公论逾郁。
御史丞兼左丞
柬拔端良
风威益振。
驾回未几。
又徒步扈从于宝鸡
褒中
歧蜀阻。
兵食俱困。
主相深念。
计无所施。
乃拜公户部尚书兴元留事知节度使事。
焚剽之后。
百姓逃窜。
公躬自招抚
且徵赋食。
山氓相勉贡输。
军声大振。
时议以为萧何大勋。
实非公不济。
上每敛容优异。
许以入辅者数矣。
公坚让乞退。
至京。
尚以检校司空太常卿畴庸。
尚书右仆射
自古澄汰稍厉。
多碍于时。
苟訾失实。
则受制偫
驱之仇敌。
反为国病矣。
公谓轨律在已。
足以正人。
未尝惑爱憎之言。
遽出升黜。
而尤者自去。
明恕以彰。
又古所谓得大臣之体者乎。
仁哉。
累授保傅。
寻以检校司徒致仕。
从坚请也。
大驾移幸。
公自华至洛。
天祐二年九月十日
寝疾薨于长寿佛宇
享年八十六。
嗣王辍朝。
赠某官。
谥曰某
噫。
古之硕贤
或享高位上寿。
盖尸其柄者时显至公。
以警于昭幽。
俾为善者不悔耳。
公孝于家。
勤于国。
宜于人。
既于是。
而报应又如此。
果使后之追企者唯恐不逮。
以邀福于神明。
然则善人之化于人。
虽没世而弥彰矣。
且家邦将盛。
必有所繄。
盖感致之效。
当究其源耳。
初公既属文。
太夫人知其友爱诸弟。
且命相敦诱
故诸弟子亦能相师禀。
就其所业。
及公中第。
即又孜孜指导进取。
果岁继捷。
皆籍于显地
禄养之荣。
孝敬之美。
一时罕及也。
推是而言。
所谓施于兄弟。
至于家邦。
公宜与圣人之徒。
亘百代而合契美哉。
公介弟尚书公绍。
尤检剋。
亦能率其子弟。
俾幼无违者。
仲弟治。
考功郎中
季弟沈。
右补阙从事洛都守府
盖雅族积祐。
有以保持。
公以其年十月某日。
附葬于缑氏某乡某里。
礼也。
夫人姑臧君李氏。
柔顺明淑。
叶公慈恤。
内外孤婺。
赖之获济。
先公而终。
刑部侍郎膺。
实惟冢嗣。
敏材慎行。
嚣竞不能入。
弟赓。
左补阙
整整唯谨。
目为令人。
有以见绵祚无穷也。
自昔负大名拥大望。
苟无其实。
必若负重而趋。
虽非有力者挤之。
亦当自蹶矣。
宣懿之际。
士类方竞其间。
与公别著亲友之分者。
崱崱当世。
止有数贤。
皆退可革天下之浇风。
进可效天下之大任。
殁则金石之。
缀史氏之笔端。
岂容易而品级哉。
千载之下。
必得其人。
盖知始无愧耳。
今年秋八月
愚诏追洛。
拜公床下。
明日继谒。
蒙手授以
且有释氏多言宿分深之句。
瞪视不言。
若属意于纪述。
默至感悟。
誓竭菲才。
况业履谟庸。
三纪备熟。
虽有文酋之工。
亦莫能详悉。
然则刊尔信实。
门人焉得为让。
铭曰。
姜佐宗姬
仁移于谊。
驰及厥裔。
亦恢四履。
纫绝扶微。
益延世祀。
战国横溃。
独整士风。
汉氏之东。
植显大宗
黄门魁伟。
州党所宗。
逮我太师
教义足维。
出入允宜。
万方廷萃。
珍贶叠委。
待公为瑞。
秉文慎择。
列曹骤历。
乃训百辟。
国事洞疑。
王旅阻饥。
惟公是咨。
冠裳奕奕。
礼义是则。
公庸乃陟。
或道之亨。
孰喜孰戚。
华崇之趾。
吾老如此。
克跻寿祉。
皆极报德。
照彼日星。
摩地载扃。
镵石张铭。
济我淑贞。
勖尔后生。
王总卿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澹斋集》卷一二
伏以别德城隅,郁犬马恋轩之恨;
溯风天末,渺川河赴海之心。
虽缄縢莫写其精微,然情素或披于彷佛。
少回荧照,俯洞寸丹。
某官岱华自高,球琳不琢,绝一世之才而持之以道,贯千古之学而通之以权。
觉实先民,器不留物。
道机冥运,莫鬼神之旁窥;
智刃略施,忽电雹之交下。
整顿乾坤人尔,岂歛散金谷者乎。
萧何关中而位冠元台寇恂河内而功参佐命。
稽《洪范》之八政,以食为先;
考《周官》之一书,理财居半。
视今尤急,舍我曷居。
盖国论稍新于前闻,而敌情益险于难测。
谓宜厚敖仓之蓄,可但信平凉之盟?
惟公之谋,必有以察微;
则事之至,固可以应猝。
相天子在此行矣,视廷臣何以过之。
某始由世赏而窃世科,已在诸生之末;
初班吏版而托吏属,又居列邑之中。
方剡章遍及于群英,顾书考独赊于数月。
似蒙记恤,亦许甄收。
谨数日而得得来,且顺风而拳拳请。
连帅误加于论荐,指盛门尤切于归依。
大府崇严,拜孤函而汗浃;
修途隔邈,遣一介以神驰。
唯怜其轻千里之诚,少慰其成九仞之志。
南风斯竞,大火正中。
祈安舍于道和,益仰崇于宸渥。
弥深颂祝,莫既编摩。
杨总卿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澹斋集》卷一二
论一时人物之英,独勤慕用;
假半席儒宫之地,偶托帡幪。
方当大幕府之开,尚稽下执事之庆。
惧贻诛于后至,辄修敬于下尘。
某官皎皎高姿,翘翘峻宇。
川流海注,嬉笑怒骂成文;
麟游凤仪,动容周旋中礼。
步武昔参于霞袂,姓名尝列于瑶镌。
著昆崙薄蓬莱,不遇故去;
弭灵旂回绛节,自当复来。
方天子坐明堂,以大臣制国用。
尤注意于外计府,故选才于近侍臣。
式光九列之除,爰重四蜀之寄。
念远俗积贫而久困,疮痏莫瘳;
在仁人孰计而深图,毫发不扰。
益完邦本,弥结眷知。
萧何之转关中,竟跻上宰
寇恂之输河内,当冠元侯
惟公以之,在此行矣。
某以秕学据有若之坐,无经笥解孝先之嘲。
托刺史天,我独有而自喜;
无官长骂,饭不足而奚嗟!
属炎候之方隆,祈生经之益毖。
辛毗青龙初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
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
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魏志·辛毗传》)
陈群谏治宫室青龙三年三月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王者宫室亦宜并立,灭贼之后,但当罢守耳,岂可复兴役邪?
是故君之职,萧何之大略也(《魏志·陈群传》)
樊运使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澹斋集》卷一三
万里造朝,已锡赐环之渥;
十行制诏,遽增揽辔之华。
盖漕关中者,深倚酂侯
故对宣室者,少淹贾傅
邮音插羽,欢颂殷雷。
恭惟诚明自将,刚大不挠。
学贯群伦而弗杂,才该众务而具宜。
四把州麾,流落有如此者;
一瞻黼坐,掀翔若在兹乎。
将鼓楫于三峡之涛,乃出纶于一封之传。
盖上方临控于江南北,而中实忧顾于蜀东西。
赞我庙谟,固资硕画;
足予边饷,尤宽远忧。
爰改命于输将,诚挂心于屯垒。
时丁艰棘,固亡轻外之嗟;
才任安危,当有康屯之业。
使万旅不枵服以抗敌,则两禁将虚席以待公。
某先世获耐久之朋,小人逢易事之长,不敢恃二天而自惰,固将鞭十驾以求知。
负弩道周,即遂迎尘之拜;
染笺记府,徒深背汗之惊。
上书自理 西晋 · 王浚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臣前被庚戌诏书曰:「军人乘胜,猛气益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
臣被诏之日,即便东下。
又前被诏书云「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胄及浑、浚彬等皆受充节度」,无令臣别受浑节度之文。
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知孙皓穷踧,势无所至。
十四日至牛渚,去秣陵二百里,宿设部分,为攻取节度
前至三山,见浑在北岸,遣书与臣,可暂来过,共有所议,亦不语臣当受节度之意。
臣水军风发,乘势造贼城,加宿设部分行有次第,无缘得于长流之中回船过浑,令首尾断绝。
须臾之间,遗使归命。
臣即报浑书,并写笺,具以示浑,使速来,当于石头相待。
军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浑所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将所领,还围石头,备越逸。
又索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
臣以为已来首都亭,无缘共合空围。
又兵人定见,不可仓卒,皆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
中诏谓臣忽弃明制,专擅自由。
伏读严诏,惊怖悚慄,不知躯命当所投厝
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
世受国恩,任重事大,常恐托付不效,孤负圣朝。
故投身死地,转战万里。
被蒙宽恕之恩,得从临履之宜。
是以凭赖威灵,幸而能济,皆是陛下神策庙算。
臣承指授,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臣以十五日至秣陵,而诏书以十六日起洛阳,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则臣之罪责宜蒙察恕,假令孙皓犹有螳螂举斧之势,而臣轻军单入,有所亏丧,罪之可也。
臣所统八万余人,乘胜席卷。
以余叛亲离,无复羽翼,匹夫独立,不能庇其妻子,雀鼠贪生,苟乞一活耳。
而江北诸军不知其虚实,不早缚取,自为小误。
臣至便得,更见怨恚,并云守贼百日,而令他人得之,言语噂沓不可听闻。
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犹有专辄。
臣虽愚蠢,以为事群之道,唯当竭节尽忠,奋不顾身,量力受任,临事制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若其顾护嫌疑,以避咎责,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实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臣不自料,忘其鄙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凶逆,清一宇宙,愿令圣世与唐虞比隆。
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任,委臣以征讨之事。
燕王之人乐毅汉祖之任萧何,无以加焉。
受恩深重,死且不报,而以顽疏,举错失宜。
陛下弘恩,财加切让,惶怖怔营,无地自厝,愿陛下明臣赤心而已(《晋书·王浚传》)
一赋(以为文首出得数之先为韵) 唐 · 王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九
昔庖氏为君。斯文始分。
画卦而初成阳位。造书而肇见人文。
岂非本自道生。终云神得。
俾大衍以虚数。从黄钟而立则。
君子守以制性。圣人抱而临极。
然后彤弓是锡。天王重耳之勋。
箪食见称。夫子美颜回之德。
万物生焉。惟兹处先。
况乃闻而知十。用以当千。
名立兮卓尔。形标兮孑然。
许子之瓢既弃。陈公之榻犹悬。
或有钱囊讥世。刍束称贤。
改其月而为正月。号其年而曰元年。
若夫李陵呼时。荆轲去日。
歌兴三叹之唱。智惭百虑之失。
为山用篑。鲁论之义足徵。
载鬼以车。周易之文斯出。
借如寒暑相推。薰莸可知。
鹗百鸟而匪匹。龙三人而共为。
俭德弥彰。平仲之众裘安在。
仁心远播。成汤之三网犹施。
既闻兴国之言。亦有倾城之顾。
措辞虽屈于子夏。重诺常推于季布
天得地得。膺千年出圣之期。
彼时此时。叶四海为家之数。
琴瑟专矣。车书混之。
分杯羹而孰忍。缝尺布以堪悲。
虽云管仲能匡。因成霸业。
未若萧何如画。永作邦基。
是知王居四大之初。日冠三光之首。
目所加而可取。毛不拔而何有。
愚则立节无二。干时不偶。
幸麟角以成功。庶桂枝而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