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四十九卷目录

 丧葬部汇考十三
  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二则 文帝元嘉四则 孝武帝孝建二则 大明二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明帝泰始一则 泰豫一则 后废帝元徽二则〉
  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一则 明帝建武二则 永泰一则 和帝中兴一则〉

礼仪典第四十九卷

丧葬部汇考十三

宋武帝永初元年冬十月,定除丧之制。
《宋书·武帝本纪》:永初元年冬十月辛卯,改晋所用王肃祥禫二十六月仪,依郑元二十七月而后除。按《礼志》:宋武帝永初元年,黄门侍郎王淮之议:郑元丧制二十七月而终,学者多云得礼。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遂以为制。江左以来,唯晋朝施用;缙绅之士,犹多遵元议。宜使朝野一体。诏可。 按《王淮之传》:高祖受命,拜黄门侍郎。永初元年,奏曰:郑元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江左以来,唯晋朝施用;缙绅之士,多遵元义。夫先王制礼,以大顺群心。丧也宁戚,著自前训。今大宋开泰,品物遂理。愚谓宜同即物情,以元义为制,朝野一体,则家无殊俗。从之。
永初二年秋九月,晋恭帝崩,葬冲平陵。
《宋书·武帝本纪》:永初二年秋九月己丑,零陵王薨。车驾三朝率百僚举哀于朝堂,一依魏明帝服山阳公故事。太尉持节监护,葬以晋礼。
《晋书·恭帝本纪》:元熙二年夏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帝乃书赤纸为诏。甲子,遂逊于琅邪第。刘裕以帝为零陵王,居于秣陵,行晋正朔,车旗服色一如其旧,有其文而不备其礼。帝自是之后,深虑祸机,褚后常在帝侧,饮食所资,皆出褚后,故宋人莫得伺其隙。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后兄叔度请后;有间,兵人踰垣而入,弑帝于内房。时年三十六。谥恭皇帝,葬冲平陵。永初三年夏五月,帝崩,秋七月,葬初宁陵,太后制三年之服。
《宋书·武帝本纪》:永初三年夏五月,上疾甚,召太子诫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郤,可以会稽、江州处之。又为手诏曰: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扬州,可置甲士千人。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备不祥人者,可以台见队给之。有征讨悉配以台见军队,行还复旧。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仗既不许入台殿门,要重人可详给班剑。癸亥,上崩于西殿,时六十七。秋七月己酉,葬初宁陵。 按《礼志》:武帝永初三年,武帝崩,萧太后制三年之服。〈又〉汉制,大行载辒辌车,四轮。其饰如金根,加施组连璧,交络,四角金龙首衔璧垂五采,析羽流苏,前后云气画帷裳,𣚛文画曲蕃,长与车等。太仆御,驾六白骆马,以黑药灼其身为虎文,谓之布施马。既下,马斥卖,车藏城北秘宫。今则马不虎文,不斥卖;车则毁也。自汉霍光、晋安平、齐王、贾充、王导、谢安、宋江夏王葬以殊礼者,皆大辂黄屋,载辒辌车。
《文献通考》:宋崔元凯丧仪云:铭旌,今之旐也。天子丈二尺,皆施跗树于圹中。遣车九乘,谓结草为马,以泥为车,疏布,四面有障,置圹四角。以载遣奠牢肉,斩取骨胫,车各一枚。
少帝景平元年春二月,太皇太后崩。三月,开别圹,祔葬兴宁陵。
《宋书·少帝本纪》:景平元年春二月丁丑,太皇太后崩。三月壬寅,孝懿皇后祔葬于兴宁陵。 按《孝懿萧皇后传》:后,讳文寿。孝穆后殂,孝皇帝聘为继室,高祖受晋禅,太后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少帝即位,加崇曰太皇太后。景平元年,崩于显阳殿,时年八十一。遗令曰:孝皇背世五十馀年,古不祔葬。且汉世帝后陵皆异处,今可于茔域之内,别为一圹。孝皇陵坟本用素门之礼,与王者制度奢俭不同,妇人礼有所从,可一遵往式。乃开别圹,与兴宁陵合坟。初,高祖微时,贫约过甚。孝皇之殂,葬礼多阙;高祖遗旨,太后百岁后不须祔葬。至是故称后遗旨施行。景平二年五月,皇太后废帝为营阳王,六月崩。按《宋书·少帝本纪》:景平二年夏五月乙酉,皇太后令曰:先帝创业弗永,弃世登遐。义符长嗣,属当天位,不谓穷凶极悖,一至于此。远近叹嗟,人神怨怒。社稷将坠,岂可复嗣守洪业,君临万邦。今废为营阳王,一依汉昌邑、晋海西故事。奉迎镇西将军宜都王义隆入纂皇统。六月癸丑,徐羡之等使中书舍人邢安泰弑帝于金昌亭。帝有勇力,突走出昌门,追以门关踣之,致殒。时年十九。
文帝元嘉十七年七月,元皇后崩,有司议太子心丧三年,不应有禫,诏从之,九月,葬长宁陵诏停挽郎。
《宋书·文帝本纪》:元嘉十七年秋七月壬子,皇后袁氏崩。九月壬子,葬元皇后于长宁陵。 按《礼志》:宋文帝元嘉十七年七月壬子,元皇后崩。兼司徒给事中刘温持节监丧。神虎门设凶门柏历至西上閤,皇太子于东宫崇正殿及永福省并设庐。诸皇子未有府第者,于西廨设庐。皇太子心丧三年。礼心丧者,有禫无禫,礼无成文,世或两行。皇太子心丧毕,诏使博议。有司奏:丧礼有禫,以祥变有渐,不宜便除即吉,故其闻服以綅缟也。心丧已经十三月,大祥十五月,禫变除,礼毕馀一期,不应复有禫。宣下以为永制。诏可。按《文帝袁皇后传》:后,讳齐妫,陈郡阳夏人,太祖初拜宜都王妃。生子劭。元嘉十七年,疾笃,上执手流涕问所欲不言,后视上良久,乃引被覆面。崩于显阳殿,时年三十六。上甚相悼痛,诏前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哀策,文甚丽。策既奏,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以致其意焉。
《杜佑·通典》:元嘉十七年,元皇后崩,诏停选挽郎。元嘉二十三年,海盐公主生母蒋美人丧,以博士立议乖舛,诏敬叔白衣领职,馀免官禁锢。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元嘉二十三年七月,白衣领御史中丞何承天奏:尚书刺:海盐公主所生母蒋美人丧。海盐公主先离婚,今应成服,撰仪注参详,宜下二学礼官博士议公主所服轻重。太学博士顾雅议:今既咸用士礼,便宜同齐衰削杖,布带疏履,期,礼毕,心丧三年。博士周野王议又云:今诸王公主咸用士礼。谯王、衡阳王为所生太妃皆居重服,则公主情礼,亦宜家中期服为允。其博士庾邃之、颜测、殷明、王渊之四人同雅议;何惔、王罗云二人同野王议。如所上台案。今之诸王,虽行士礼,是施于傍亲及自己以下。至于为帝王所厌,犹一依古典。又永初三年九月,符修仪亡,广德三主以馀尊所厌,犹服大功。海盐公主体自宸极,当上厌至尊,岂得遂服。台据《经》、传正文,并引事例,依源责失。而博士顾雅、周野王等捍不肯怗,方称自有宋以来,皇子蕃王,皆无厌降,同之士礼,著于故事。缌功之服,不废于末戚,顾独贬于所生,是申其所轻,夺其所重;夺其所重,岂缘情之谓。台伏寻圣朝受终于晋,凡所施行,莫不上稽礼文,兼用晋事。又太元中,晋恭帝时为皇子,服其所生陈氏,练冠縓缘,此则前代施行故事,谨依礼文者也。又广德三公主为所生母符修仪服大功,此先君馀尊之所废者也。元嘉十三年,第七皇子不服曹婕妤,止于麻衣,此厌乎至尊者也。博士既不据古,又不依今,背违施行见事,而多作浮辞自卫。乃云五帝之时,三王之季。又言长子去斩衰,除禫杖,皆是古礼,不少今世。博士虽复引此诸条,无救于失。又诘台云蕃国得遂其私情,此义出何经记。臣案南谯、衡阳太妃并受朝命,为国小君,是以二王得遂其服,岂可为美人比例。寻蕃王得遂者,圣朝之所许也。皇子公主不得申者,由有厌而然也。台登重更责失制不得过十日,而复不詶答。既被催摄二三日,甫输怗辞。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臣闻丧纪有制,礼之大经;降杀攸宜,家国旧典。古之诸侯众子,犹以尊厌;况在王室,而欲同之士庶。此之僻谬,不俟言而显。太常统寺,曾不研却,所谓同乎失者,亦未得之。宜加裁正,弘明国典。谨案太学博士顾雅、国子助教周野王、博士王罗云、颜测、殷明、何惔、王渊之、前博士迁员外散骑侍郎庾邃之等,咸蒙抽饰,备位前疑,既不谨守旧文,又不审据前准,遂上背经典,下违故事,率意妄作,自造礼章。太常臣敬叔位居宗伯,问礼所司,腾述往反,了无研却,混同兹失,亦宜及咎。请以见事并免今所居官,解野王领国子助教。雅、野王初立议乖舛,中执捍愆失,未违十日之限。虽起一事,合成三愆,罗云掌押捍失,三人加禁锢五年。诏敬叔白衣领职。馀如奏。
元嘉二十九年,南平王铄生母吴淑仪薨,有司奏以后皇子皆申母服。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元嘉二十九年,南平王铄所生母吴淑仪薨,依礼无服,麻衣练冠,既葬而除。有司奏:古者与尊者为体,不得服其私亲。而比世诸侯咸用士礼,五服之内悉皆成服,于其所生,反不得遂。于是皇子皆申母服。
元嘉三十年春二月,帝崩,三月,葬长宁陵。
《宋书·文帝本纪》:元嘉三十年春二月甲子,上崩于含章殿,时年四十七。三月癸巳,葬长宁陵。
孝武帝孝建元年夏六月,皇弟休倩薨,有司奏议服制,湘东国太妃以闰月薨,周忌用闰所附之月。
《宋书·孝武帝本纪》:孝建元年夏四月癸巳,封第十六皇弟休倩为东平王。未拜,薨。 按《礼志》:孝武帝孝建元年六月己巳,有司奏:第十六皇弟休倩薨夭,年始及殇,追赠谥东平冲王。服制未有成准,辄下礼官详议。太学博士陆澄议:案礼有成人道,则不为殇。今既追胙土宇,远崇封秩,圭黻备典,成孰大焉。典文式昭,殇名去矣。夫典文垂式,元服表身,犹以免孺子之制,全丈夫之义。安有名颁爵首,而可服以殇礼。有司寻澄议无明證,却使秉正更上。澄重议:窃谓赠之为义,所以追加名器。故赠公者便成公,赠卿者便成卿。赠之以王,得不为王乎。然则有在生而封,或既没而爵,俱受帝命,不为吉凶殊典;同备文物,岂以存亡异数。今玺策咸秩,是成人之礼;群后临哀,非下殇之制。若丧用成人,亲以殇服,末学含疑,未之或辨。敢求详衷如所称。左丞臣羊希参议:寻澄议,既无画然前例,不合准据。案《礼》,子不殇父,臣不殇君。君父至尊,臣子恩重,不得以幼年而降。又曰,尊同则服其亲服,推此文旨,旁亲自宜服殇,所不殇者唯施臣子而已。诏可。〈又〉湘东国刺称国太妃以去三十年闰六月二十八日薨。未详周忌当在六月。为取七月。勒礼官议正。博士丘迈之议:案吴商议,闰月亡者,应以本正之月为忌。谓正闰论虽各有所执,商议为允。左仆射建平王宏谓:闰月亡者,以闰之后月祥。宜以来七月为祥忌。孝建三年,有司以义阳王师王偃祖葬日帝后服制上请诏从建平王宏议。
《宋书·孝武帝本纪》:孝建三年春二月癸亥,右光禄大夫王偃卒。 按《礼志》:孝武孝建三年三月,有司奏:故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义阳王师王偃丧逝。至尊为服缌三月,成服,仍即公除。至三月竟,未详当除服与不。又皇后依朝制服心丧,行丧三十日公除。至祖葬日,临丧当著何服。又旧事,皇后心丧,服终除之日,更还著未公除时服,然后就除。未详今皇后除心制日,当依旧更服。为但释心制中所著布素。勒礼官处正。太学博士王膺之议:尊卑殊制,轻重有级,五服虽同,降厌则异。礼,天子止降旁亲;外舅缌麻,本在服例,但衰绖不可临朝飨,故有公除之议。虽释衰袭冕,尚有缌月之制。愚谓至尊服三月既竟,犹宜除释。又议:吉凶异容,情礼相称。皇后一月之限虽过,二功之服已释。哀丧所极,莫深于尸柩,亲见之重,不可以无服。案周礼,为兄弟既除丧,及其葬也,反服其服。轻丧虽除,犹畜衰以临葬。举轻明重,则其理可知。愚谓王右光禄祖葬之日,皇后宜反齐衰。又议:丧礼即远,变除渐轻;情与日杀,服随时改。权礼既行,服制已变,岂容终除之日,而更重服乎。案晋太始三年,武帝以期除之月,欲反重服拜陵,频诏勤勤,思申棘心。于时朝议譬执,亦遂不果。愚谓皇后终除之日,不宜还著重服,直当释除布素而已。太常丞朱膺之议:凡云公除,非全除之称。今朝臣私服,亦有公除,犹自穷其本制。膺之云,晋武拜陵不遂反服,此是权制。既除衰麻,不可以重制耳,与公除不同。愚谓皇后除心制日,宜如旧反服未公除时服,以申创巨之情。馀同膺之议。国子助教苏玮生议:案三日成服即除,及皇后行丧三十日,礼无其文。若并谓之公除,则可粗相依准。凡诸公除之设,盖以王制夺礼。葬及祥除,皆宜反服。未有服之于前,不除于后。虽有齐斩重制,犹为功缌除丧。夫公除暂夺,岂可遂以即吉邪。愚谓至尊三月服竟,故应依礼除释。皇后临祖,及一周祥除,并宜反服齐衰。尚书令、中军将军建平王宏议谓:至尊缌制终,止举哀而已,不须释服。馀同朱膺之议。前祠部郎中周景远议:权事变礼,五服俱革,缌麻轻制,不容独异。谓:至尊既已公除,至三月竟,不复有除释之义。其馀同朱膺之议。重加研详,以宏议为允。诏可。
大明五年秋闰九月,皇太子妃薨,议御服及皇太后、皇后、太子并宫人宫臣服制。
《宋书·孝武帝本纪》:大明五年秋闰九月戊子,皇太子妃何氏薨。 按《礼志》:大明五年闰九月,皇太子妃薨。樟木为榇,号曰樟宫。载以龙輴。造陵于龙山,置大匠卿断草,司空告后土,谓葬曰山茔。祔文元皇后庙之阴室,在正堂后壁之外,北向。御服大功九月,设位太极东宫堂殿。中监、黄门侍郎、仆射并从服。从服者,御服衰乃从服,他日则否。宫臣服齐衰三月,其居宫者处宁假。有司奏:依礼皇太后服太子妃小功五月,皇后大功九月。右丞徐爰参议:宫人从服者,若二御哭临应著衰时,从服者悉著衰,非其日如常仪。太子既有妃期服,诏见之日,还著公服。若至尊非哭临日幸东宫,太子见亦如之。宫臣见至尊,皆著朱衣。又奏:至尊、皇后并服大功九月,皇太后小功五月,未详二御何当得作鼓吹及乐。博士司马兴之议:案《礼》,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今临轩拜授,则人君之大典,今古既异,赊促不同。愚谓皇太子妃祔庙之后,便可临轩作乐及鼓吹。右丞徐爰议:皇太子妃虽未山茔,临轩拜官,旧不为碍。樟棺在殡,应县而不作。祔后三御乐,宜使学官拟礼上。兴之又议:案礼,大功至则辟琴瑟,诚无自奏之理。但王者体大,理绝凡庶。故汉文既葬,悉皆复吉,唯县而不乐,以此表哀。今准其轻重,侔其降杀,则下流大功,不容撤乐终服。夫金石宾飨之礼,箫管警涂之卫,实人君之盛典,当阳之威饰,固亦不可久废于朝。又礼无天王服嫡妇之文,直后学推贵嫡之义耳。既已制服成丧,虚悬终窆,亦足以甄崇冢正,摽明礼归矣。爰参议,皇太子期服内,不合作乐及鼓吹。
大明八年夏闰五月,帝崩,秋七月,葬景宁陵,八月,文穆皇后崩,九月,祔葬景宁陵。
《宋书·孝武帝本纪》:大明八年夏闰五月庚申,帝崩于玉烛殿,时年三十五。秋七月丙午,葬景宁陵。 按《前废帝本纪》:大明八年秋八月己未,皇太后崩。九月乙卯,文穆皇后祔葬景宁陵。 按《孝武文穆王皇后传》:后,讳宪嫄。元嘉二十年,拜武陵王妃。生废帝。世祖在藩,后甚有宠。入伐凶逆,立为皇后。废帝即位,尊曰皇太后,宫曰永训。其年,崩于含章殿,时年三十八。祔葬景宁陵。
前废帝永光元年,帝崩,葬秣陵县南郊坛西。
《宋书·前废帝本纪》:时帝凶悖日甚,诛杀相继,内外百司,不保首领。太宗密结帝左右寿寂之、姜产之等,谋共废帝。戊午夜,帝于华林园竹林堂射鬼。寿寂之怀刀直入,姜产之为副。帝欲走,寂之追而殒之,时年十七。葬丹阳秣陵县南郊坛西。
明帝泰始二年正月,崇宪皇太后崩,帝齐衰三月,夏五月,葬修宁陵,是年,迁何皇后与废帝合葬龙山。
《宋书·明帝本纪》:泰始二年春正月壬子,崇宪皇太后崩。夏五月甲寅,葬崇宪皇太后于修宁陵。 按《文帝路淑媛传》:淑媛,讳惠男,选入后宫,生孝武帝,拜淑媛。及上即位,奉尊号曰皇太后,宫曰崇宪。废帝即位,号太皇太后。太宗践阼,号崇宪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世祖尽心祗事,而太后抚爱亦笃。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寻崩,时年五十五。迁殡东宫,门题曰崇宪宫。诏:特齐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谥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东南,号曰修宁陵。 按《前废帝何皇后传》:孝建三年,纳为皇太子妃。大明五年,薨于东宫徽光殿,时年十七。谥曰献妃。废帝即位,追崇献妃曰献皇后。太宗践阼,迁后与废帝合葬龙山。
泰豫元年夏四月,帝崩,五月,葬高宁陵。是年,后废帝即位,有司议皇太妃位亚尊极,凡举哀之制悉同皇太后。
《宋书·明帝本纪》:泰豫元年夏四月己亥,上大渐。诏袁粲、褚渊、刘勔、蔡兴宗、沈攸之同被顾命。是日,上崩于景福殿,时年三十四。五月戊寅,葬临沂县莫府山高宁陵。 按《礼志》:泰豫元年,后废帝即位,崇所生陈贵妃为皇太妃。有司奏:皇太妃位亚尊极,未详国亲举哀格当一同皇太后。为有降异。又于本亲期以下,当犹服与不。前曹郎王燮之议:案《丧服传》,妾服君之党,得与女君同。如此,皇太妃服宗与太后无异。但太后既以尊降无服,太妃仪不应殊,故悉不服。计本情举哀,其礼不异。又《礼》,诸侯绝期。皇太后虽云不居尊极,不容轻于诸侯。谓本亲期以下,一无所服。有惨自宜举哀。亲疏二仪,准之太后。兼太常丞司马燮之议:《礼》,妾服君之庶子及女君之党。皆谓大夫士耳。妾名虽总,而班有贵贱。三夫人九嫔,位视公卿。大夫犹有贵妾,而况天子。诸侯之妾为他妾之子无服,既不服他妾之子,岂容服君及女君馀亲。况皇太后妃贵亚相极,礼绝群后,崇辉盛典,有踰东储,尚不服期,太妃岂应有异。若本亲有惨,举哀之仪,宜仰则太后。参议以燮之议为允。太妃于国亲无服,故宜缘情为诸王公主于至尊是期服者及,其太妃王妃三夫人九嫔各举哀。
后废帝元徽二年,有司奏议七皇弟训养母丧服之制。
《宋书·后废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后废帝元徽二年秋七月,有司奏:第七皇弟训养母郑修容丧。未详服制,下礼官正议。太学博士周山文议:案庶母慈己者,小功五月。郑元云:其使养之命不为母子,亦服庶母慈己之服。愚谓第七皇弟宜从小功之制。参议并同。
元徽五年秋七月,帝夜殒,以皇太后令葬秣陵县郊坛西。
《宋书·后废帝本纪》:元徽五年秋七月戊子夜,帝殒于仁寿殿,时年十五。皇太后令曰:卫将军、领军、中书监、八座:昱以冢嫡,嗣登皇统,庶其体识日弘,社稷有寄。岂意穷凶极暴,自取灰灭,虽曰罪招,能无伤悼。弃同品庶,顾所不忍。可特追封苍梧郡王。葬丹阳秣陵县郊坛西。

南齐


高帝建元元年夏五月,宋顺帝薨于丹阳宫,六月,葬遂宁陵,冬十月,宋恭皇后薨。
《南齐书·高帝本纪》: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帝位于南郊。封宋帝为汝阴王,筑宫丹阳县故治,行宋正朔,车旗服色,一如故事。五月,己未,汝阴王薨,追谥为宋顺帝,终礼依魏元、晋恭帝故事。六月,乙酉,葬宋顺帝于遂宁陵。冬,十月,辛巳,汝阴太妃王氏薨,追赠为宋恭皇后。
《宋书·顺帝本纪》:升明三年夏四月辛卯,天禄永终,禅位于齐,壬辰,帝逊位于东郊。既而迁居丹阳宫。齐王践阼,封帝为汝阴王,待以不臣之礼。行宋正朔,上书不为表,答表不为诏。建元元年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谥曰顺帝。六月乙酉,葬于遂宁陵。建元二年秋七月,皇太子妃裴氏薨,有司议丧服殡祭之礼,葬休安陵。
《南齐书·高帝本纪》:建元二年秋,七月,戊午,皇太子妃裴氏薨。 按《礼志》:建元二年,皇太子妃薨,前宫臣疑所服。左仆射王俭议:《礼记·文王世子》父在斯为子,君在斯为臣。且汉魏以来,宫僚充备,臣隶之节,具体在三。昔庾翼妻丧,王允、滕弘谓府吏宜有小君之服,况臣节之重邪。宜依礼为旧君妻齐衰三月,居官之身,并合属假,朝晡临哭悉系东宫。今臣之未从官在远者,于居官之所,属宁二日半,仍行丧成服,遣笺表,不得奔赴。从之。〈又〉太子妃斩草乘黄,议建铭旌。仆射王俭议:礼,既涂棺,祝取铭置于殡东,大敛毕,便应建于西阶之东。〈又〉宋大明二年,太子妃薨,建九旒。有司又议:斩草日建旒与不。若建旒,应几旒。及画龙升降云何。又用几翣。仆射王俭议:旒本是命服,无关于凶事。今公卿以下,平存不能备礼,故在凶乃建耳。东宫秩同上公九命之仪,妃与储君一体,义不容异,无缘未同常例,别立凶旒。大明旧事,是不经详议,率尔便行耳。今宜考以礼典,不得效尤从失。吉部伍自有桁辂,凶部别有铭旌,若复立旒,复置何处。翣自用八。从之。〈又〉有司奏:大明故事,太子妃元宫中有石志。参议墓铭不出礼典。宋元嘉中,颜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故以纪德。自尔以来,王公以下,咸共遵用。储妃之重,礼殊恒列,既有哀策,谓不须石志。从之。〈又〉有司奏:穆妃卒哭后,灵还在道,遇朔望,当须设祭不。王俭议:既虞卒哭,祭之于庙,本是祭序昭穆耳,未全同卒吉四时之祭也,所以有朔望殷事。蕃国不行权制,宋江夏王妃卒哭以后,朔望设祭。帝室既以卒哭除丧,无缘方有朔望之祭。灵筵虽未升庙堂,而舫中即成行庙,犹如桓元及宋高祖长沙、临川二国,并有移庙之礼。岂复谓灵筵在途,便设殷事耶。推此而言,朔望不复俟祭。宋懿后时旧事不及此,益可知时议。从之。 按《武穆裴皇后传》:后,讳惠昭。升明三年,为齐世子妃。建元元年,为皇太子妃。三年,后薨。谥穆妃,葬休安陵。世祖即位,追尊皇后。 按《文惠太子传》:穆妃薨,成服日,车驾出临丧,朝议疑太子应出门迎。左仆射王俭曰:寻《礼记·服问》君所主夫人妻、太子、嫡妇,言国君为此三人为主丧也。今鸾舆临降,自以主丧而至,虽因事抚慰,义不在吊,南郡以下不应出门奉迎。但尊极所临,礼有变革,权去杖绖,移立户外,足表情敬,无烦止哭。皇太子既一宫之主,自应以车驾幸宫,依常奉候。既当成服之日,吉凶不容相干,宜以衰帻行事。望拜止哭,率由旧章。
建元三年,议南郡王闻喜公祥禫及国臣为皇太子妃服制。
《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建元三年,有司奏:皇太子穆妃以去年七月薨,其年闰九月。未审当月数闰。为应以闰附正月。若用月数数闰者,南郡王兄弟便应以此四月晦小祥,至于祥月不为有疑不。左仆射王俭议:三百六旬,尚书明义,文公纳币,春秋致讥。《谷梁》云积分而成月。《公羊》云天无是月。虽然,左氏谓告朔为得礼。是故先儒咸谓三年期丧,岁数没闰,大功以下,月数数闰。夫闰者,盖是年之馀日,而月之异朔,所以吴商云含闰以正期,允协情理。今杖期之丧,虽以十月而小祥,至于祥缟,必须周岁。凡厌屈之礼,要取象正服。祥缟相去二月,厌降小祥,亦以则之。又且求之名义,则小祥本以年限,考于伦例,则相去必应二朔。今以厌屈而先祥,不得谓此事之非期,事既同条,情无异贯,没闰之理,固在言先。设令祥在此晦,则去缟三月,依附准例,益复为碍。谓应须五月晦乃祥。此国之大典,宜共精详。并通关八座丞郎,研尽同异。尚书令褚渊难俭议曰:厌屈之典,由所尊夺情,故祥缟备制,而年月不申。今以十一月而祥,从期可知。既计以月数,则应数闰以成典。若犹含之,何以异于缟制。疑者正以祥之当闰,月数相县。积分馀闰,历象所弘。计月者数闰,故有馀月,计年者苞含,故致盈积。称理从制,有何不可。俭又答渊难曰:含闰之义,通儒所难。但祥本应期,屈而不逐。语事则名体具存,论哀则情无以异。迹虽数月,义实计年,闰是年之归馀,故宜总而苞之。期而两祥,缘尊故屈,祥则没闰,象年所申,屈申兼著,二途具举。经记之旨,其在兹乎。如使五月小祥,六月乃闰,则祥之去缟,事成二月,是为十一月以象前期,二朔以放后岁,各有区域,不得相参。鲁襄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楚子卒。唯书上月,初不言闰,此又附上之明义也。郑、射、王、贺唯云期则没闰,初不复区别杖期之中祥,将谓不俟言矣。成休甫云大祥后禫,有闰别数之,明杖期之祥,不得方于綅缟之末。即恩如彼,就例如此。渊又据旧义难俭十馀问,俭随事解释。祠部郎中王圭之议,谓丧以闰施,功衰以下小祥值闰,则略而不言。今虽厌,祥名犹存,异于馀服。计月为数,屈追慕之心,以远为迩。日既馀分,月非正朔,含而全制,于情唯允。仆射俭议,理据详博,谨所附同。今司徒渊始虽疑难,再经往反,未同俭议。依旧八座丞郎通共博议为允。以来五月晦小祥,其祥禫自依常限。奏御,班下内外。诏可。〈又〉皇太子穆妃服,尚书左丞兼著作郎王逡问左仆射王俭:中军南郡王小祥,应待闻喜不。穆妃七月二十四日薨,闻喜公八月发哀,计十一月之限,应在六月。南郡王为当同取六月,则大祥复申一月,应用八月,非复正月,在存亲之义,若各自为祥,庐垩相间,元素杂糅,未审当有此疑不。俭曰:送往有已,复生有节,罔极非服制所申,祥缟明示终之断。相待之义,经记无闻。世人多以庐室衰麻,不宜有异,故相去一二月者,或申以俱除。此所谓任情径行,未达礼旨。昔撰《丧记》,已尝言之。远还之人,自有为而未祭,在家之子,立何辞以不变。礼有除丧而归者,此则经记之遗文,不待之明据。假使应待,则相去弥年,亦宜必待,乃为衰绖永服以穷生,吉蠲长绝于宗庙,斯不可矣。苟曰非宜,则旬月之间,亦不容申。何者。礼有伦序,义无徒设。今远则不待,近必相须,礼例既乖,即心无取。若疑兄弟同居,吉凶舛杂,则古有异宫之义。设无异宫,则远还之子,自应开立别门,以终丧事。灵筵祭奠,随在家之人,再期而毁。所以然者,《奔丧礼》云为位不奠,郑元云以其精神不存乎此也。闻哀不时,实缘在远。为位不奠,益有可安。此自有为而然,不关嫡庶。庶子在家,亦不待嫡矣。而况储妃正体王室,中军长嫡之重,天朝又行权制,进退弥复非疑。谓不应相待。中军祥缟之日,闻喜致哀而已,不受吊慰。及至忌辰变除,昆弟亦宜相就写情而不对客。此国之大典,宜通关八座丞郎,共尽同异,然后奏御。司徒褚渊等二十人并同俭议为允,请以为永制。诏可。 建元三年,太子穆妃薨,南郡王闻喜公国臣疑制君母服。俭又议:《礼》庶人为国君齐衰。先儒云庶人在官,若府史之属是也。又诸侯之大夫妻为夫人服繐衰七月,以此轻微疏远,故不得尽礼。今皇孙自是蕃国之王公,太子穆妃是天朝之嫡妇。宫臣得申小君之礼,国官岂敢为夫人之敬。当单衣白帢素带哭于中门外,每临辄入,与宫官同。
建元四年春三月,帝崩,夏四月,葬泰安陵。昭皇后祔葬,尚书令王俭议谅闇之内,亲奉宗庙祭祀。
《南齐书·高帝本纪》:建元四年,春,三月,壬戌,上崩于临光殿,年五十六。夏四月,庚寅,上谥曰太祖高皇帝。奉梓宫于东府前渚升龙舟。丙午,窆武进泰安陵。按《武帝本纪》:建元四年三月,壬戌,太祖崩,上即位,大赦。征镇州郡令长军屯营部,各行丧三日,不得擅离任,都邑城守防备幢队,一不得还。乙丑,称先帝遗诏,以司徒褚渊录尚书事,尚书左仆射王俭为尚书令,车骑将军张敬儿为开府仪同三司。诏曰:丧礼虽有定制,先旨每存简约,内官可三日一还临,外官间一日还临。后有大丧皆如之。 按《礼志》:建元四年,高帝山陵,昭皇后应迁祔。祠部疑有祖祭及遣启诸奠九饭之仪不。左仆射王俭议:奠如大敛。贺循云从墓之墓皆设奠,如将葬庙朝之礼。范宁云将窆而奠。虽不称为祖,而不得无祭。从之。有司又奏:昭皇后神主在庙,今迁祔葬,庙有虞以安神,神既已处庙,改葬出灵,岂应虞祭。郑注改葬云从庙之庙,礼宜同从墓之墓。事何容异。前代谓应无虞。左仆射王俭议:范宁云葬必有魂车。若不为其归,神将安舍。世中改葬,即墓所施灵设祭,何得不祭而毁邪。贺循云既窆,设奠于墓,以终其事。虽非正虞,亦粗相似。晋氏修复五陵,宋朝敬后改葬,皆有虞。今设虞非疑。从之。〈又〉宋泰豫元年,明帝崩。博士周洽议:权制:谅闇之内,不亲奉四时祠。建元四年,尚书令王俭采晋中朝《谅闇议》奏曰:权典既行,丧礼斯夺,事兴汉世,而源由甚远。殷宗谅闇,非有服之称,周王即吉,唯宴乐为讥。《春秋》之义,嗣君踰年即位,则预朝会聘享焉。《左氏》云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又云诸侯即位,小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至于谅闇之内而图婚,三年未终而吉禘,齐归之丧不废蒐,杞公之卒不彻乐,皆致讥贬,以明鉴戒。自斯而谈,朝聘蒸尝之典,卒哭而备行;婚禘蒐乐之事,三载而后举。通塞兴废,各有由然。又案《大戴礼记》《孔子家语》并称武王崩,成王嗣位,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命祝雍作颂。襄十五年十一月晋侯周卒,十六年正月葬晋悼公。平公既即位,改服修官,烝于曲沃。《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天子崩,国君薨,则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乎。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春秋左氏传》凡君卒哭而祔,祔而后特祀于主,蒸尝禘于庙。先儒云特祀于主者,特以丧礼奉新亡者至于寝,不同于古。蒸尝禘于庙者,卒哭成事,群庙之主,各反其庙。则四时之祭,皆即吉也。三年丧毕,吉禘于庙,跻群主以定新主也。凡此诸义,皆著在经诰,昭乎方册,所以晋、宋因循,同规前典,卒哭公除,亲奉蒸尝,率礼无违,因心允协。爰至泰豫元年,礼官立议,不宜亲奉,乃引三年之制自天子达。又据《王制》称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越绋而行事。曾不知自天子达,本在至情,既葬释除,事以权夺,委衰袭衮,孝享宜申;越绋之旨,事施未葬,卒哭之后,何绋可越。复依范宣之难杜预,谯周之论士祭,并非明据。晋武在丧,每欲存宁戚之怀,不全依谅闇之典;至于四时蒸尝,盖以哀疾未堪,非便顿改旧式。江左以来,通儒硕学所历多矣,守而弗革,义岂徒然。又且即心而言,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虽金石辍响,而簨簴充庭,情深于恒哀,而迹降于凡制,岂曰能安,国家故也。宗庙蒸尝,孝敬所先,宁容吉事备行,斯典独废。就令必宜废祭,则应三年永阙,乃复同之他故,有司摄礼,进退二三,弥乖典衷。谓宜依旧亲奉。从之。 按《高昭刘皇后传》:后归太祖,严正有礼法,家庭肃然。宋泰豫元年殂,年五十。归葬宣帝墓侧,今泰安陵也。门生王清与墓工始下锸,有白兔跳起,寻之不得,及坟成,兔还栖其上。
武帝永明十一年春正月,皇太子长懋薨,议丧服祥除之礼,秋七月,帝崩,九月,葬景安陵。
《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十一年春,正月,丙子,皇太子长懋薨。秋,七月,上不豫,徙御延昌殿,乘舆始登阶,而殿屋鸣咤,上恶之。戊寅,大渐。诏曰:我识灭之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应诸器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裌衣各一本通。常所服身刀长短二口铁环者,随我入梓宫。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礿祭。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未山陵前,朔望设菜食。陵墓万世所宅,意尝恨休安陵未称,今可用东三处地最东边以葬我,名为景安陵。丧礼每存省约,不须烦民。百官停六时入临,朔望祖日可依旧。诸主六宫,并不须从山陵。是日上崩。九月,葬景安陵。 按《礼志》: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薨,右仆射王晏等奏:案《丧服经》为君之父、长子,同齐衰期。今至尊既不行三年之典,止服期制,群臣应降一等,便应大功。九月功衰,是兄弟之服,不可以服尊。臣等参议,谓宜重其衰裳。减其月数,同服齐衰三月。至于太孙三年既申,南郡国臣,宜备齐衰期服。临汝、曲江既非正嫡,不得祢先储,二公国臣,并不得服。诏依所议。又奏:案《丧服经》虽有妾为君之长子从君而服。二汉以来,此礼久废,请因循前准,不复追行。诏曰:既久废,停便。又奏:伏寻御服文惠太子期内不奏乐,诸王虽本服期,而储皇正体宗庙,服者一同,释服,奏乐、姻娶,便应并通。窃谓二等诚俱是嘉礼,轻重有异:娶妇思嗣,事非全吉,三日不乐,礼有明文。宋世期丧降在大功者,婚礼废乐,以申私戚,通以前典。诏依议。又奏:案礼,祥除皆先于今夕易服,明旦乃设祭。寻比世服临然后改服,与礼为乖。今东宫公除日,若依例,皇太孙服临方易服。臣等参议,谓先哭临竟而后祭之。应公除者,皆于府第变服,而后入临,行奉慰之礼。诏可。 按《文惠太子传》:永明十一年春正月,太子有疾,上自临视,有忧色。疾笃,上表曰:臣地属元良,业微三善,光道树风,于焉盖阙,晨宵恟惧,有若临渊。摄生舛和,遘离痾疾,大渐惟几,顾阴待谢。守器难永,视膳长违,仰恋慈颜,内怀感哽。窃惟死生定分,理不足悲,伏愿割无已之悼,损既往之伤,宝卫圣躬,同休七百,臣虽没九泉,无所遗恨。时年三十六。太子久在储位,及薨,朝野惊惋。上幸东宫,临哭尽哀,诏敛以衮冕之服,谥曰文惠,葬崇安陵。
明帝建武元年冬十一月,海陵王殒殡葬依东海王故事。
《南齐书·海陵王本纪》:建武元年冬十一月,称王有疾,数遣御师占视,乃殒之。给温明秘器,衣一袭,敛以衮冕之服。大鸿胪监护丧事。葬给辒辌车,九旒大辂,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依东海王故事。谥曰恭王。年十五。 按《礼志》:海陵王薨,百官会哀。时纂严,朝议疑戎服临会。祠部郎何佟之议:羔裘元冠不以吊,理不容以兵服临丧。宋泰始二年,孝武大祥之日,于时百寮入临,皆于宫门变戎服,著衣帢,入临毕,出外,还袭戎衣。从之。
建武二年,以武帝丧制未终,朝会不作乐并议文帝周忌祥禫致哀之仪。
《南齐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建武二年,朝会,时世祖遏密未终,朝议疑作乐不。祠部郎何佟之议:昔舜受终文祖,义非嗣尧,及放勋徂落,遏密三祀。近代晋康帝继成帝,于时亦不作乐。怀帝永嘉元年,惠帝丧制未终,于时江充议云,古帝王相承,虽世及有异,而轻重同礼。从之。〈又〉建武二年正月,有司以世祖文皇帝今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再忌日,二十九日大祥,三月二十九日祥禫,至尊及群臣泄哀之仪,应定准。下二学八座丞郎,博士陶韶以为名立义生,自古之制。文帝正号祖宗,式序昭穆,祥忌禫日,皇帝宜服祭服,出太极泄哀。百寮亦祭服陪位。太常丞李撝议曰:寻尊号既追,重服宜正,但已从权制,故苴杖不说。至于钻燧既同,天地亦变,容得无感乎。且晋景献皇后崩,群臣备小君之服。追尊之后,无违后典,追尊之帝,固宜同帝礼矣。虽臣子一例,而礼随时异。至尊龙飞中兴,事非嗣武,理无深衣之变。但王者体国,亦应吊服出正殿举哀,百寮致恸,一如常仪。给事中领国子助教谢墨济议:夫丧礼一制,限节两分。虞祔追亡之情,小祥抑存之礼,斯盖至爱可申,极痛宜屈耳。文皇帝虽君德早凝,民化未洽,追崇尊极,实缘于性。今言臣则无实,论己则事虚。圣上驭宇,更奉天眷,祗礼七庙,非从三后,周忌祥禫,无所依设。太学博士崔愝同陶韶议,太常沈淡同李撝议,国子博士刘警等同谢墨济议。祠部郎何佟之议曰:《春秋》之旨,臣子继君亲,虽恩义有殊,而其礼则一,所以敦资敬之情,笃方丧之义。主上虽仰嗣高皇,尝经北面,方今圣历御宇,垂训无穷,在三之恩,礼不容替。窃谓世祖祥忌,至尊宜吊服升殿,群臣同致哀感,事毕,百官诣宣德宫拜表,仍致哀陵园,以引追远之慕。尚书令王晏等十九人同佟之议。诏可。
永泰元年秋七月,帝崩于正福殿,葬兴安陵,以皇后刘氏祔。
《南齐书·明帝本纪》:永泰元年秋,七月,己酉,帝崩正福殿,年四十七。葬兴安陵。上初有疾,无辍听览,秘而不传。及寝疾甚久,敕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鱼以为治,外始知之。身衣绛衣,服饰皆赤,以为厌胜。巫觋云:后湖水头经过宫内,致帝有疾。帝乃自至太官行水沟。左右启:太官若无此水则不立。帝决意塞之,欲南引淮流。会崩,事寝。 按《明敬刘皇后传》:后,讳惠端,彭城人。太祖为高宗纳之。建元三年,除西昌侯夫人。永明七年,卒,葬江乘县张山。延兴元年,赠宣城王妃;高宗即位,追尊为敬皇后。永泰元年,高宗崩,改葬,祔于兴安陵。
和帝中兴二年夏四月,帝崩,葬恭安陵。
《南齐书·和帝本纪》:中兴二年春,三月,庚戌,车驾东归至姑熟。丙辰,禅位梁王。夏,四月,辛酉,禅诏至,皇太后逊外宫。丁卯,梁王奉帝为巴陵王,宫于姑熟,行齐正朔,一如故事。戊辰,薨,年十五。追尊为齐和帝,葬恭安陵。
《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元年夏四月戊辰,巴陵王薨于姑熟,追谥为齐和帝,终礼一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