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古渔词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一八
楚江二负担请济于渔子,求捷行,约偿未当,渔子邀市不即济。
二人解衣负担,乱流以去,渔子不恤也。
作吊古渔词,其词曰:
古之渔兮命为渔而非渔,今之渔兮利于渔而蹠徒。
乘人于险兮,义惠有所不受;
因攫而获兮,虐乃甚于穿窬。
楚岸仓皇兮人绝,楚波杳渺兮日晡。
惨欲济兮谁迫,徒使舟系苇兮睨来者之于于。
行路无数兮谁不缓急,尚有邻里请而靳兮敢薄劳而重须。
石齧人足兮浅不可揭,蛟餍人血兮深不可踰。
水生棱兮沙冻,风作气兮浪粗。
凛凛兮白肉,溜溜兮赤肤。
裸而负兮乍隐乍见,乱中流兮轻人命于鸭凫。
暴吻虽利兮私有所爱,胡彼忍兮甘虫类之不如。
昔人不惜引手,以徇恻恻之义,曷为邀数钱之市,亦陷为一世之愚。
尔钓尔罟兮,此多取而不汝吝也;
朝鱼暮鱼兮,足以廪厥家而肥尔孥。
此江之水兮,汝不尽之府。
小人之腹日酌几何兮,欲餍分外于有馀。
茫茫大江兮虽非畏涂,市于不竞之野,货于无人之墟。
岂楚俗之固然,将古今之各殊?
渔乎渔乎,尚恐有方来问津解剑之丈夫也。
巫山凝真仙人词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一八
沿峡岸以南征,缆余舟兮水之湄。
蔓翠壁之无路,扪星虹兮为梯。
敞晨阖以肃步,将款事于仙之祠。
延绛宫兮云衢,耸玉坛兮烟霏。
七华兮凤羽,五色兮翟袆。
穆妇质以要妙,中有严兮坤仪。
子万物兮气母,矧发肤之或遗。
兮沥芳,茝兰兮饪洁。
君亲兮危衷,祇天地而有谒,此意难于弗答也。
含素孕形,擢秀太清。
支配位兮天干,衍三书兮月蓂
摩穹汉以矗立,峙冰玉于帝庭。
星娥兮前道,湘配兮萃灵。
岷山群牧受职,引蜀江而海音赴节。
山祇兮皇皇,水怪兮帖帖。
云乎雨乎,开阖晦明于十二峰者,谁得以强名也!
涂山毓圣自我委化,而江渚思匹反质含情者,非不敢,亦不暇。
而乃凡梦是践,尘虑中热,惨不畏乎震霆,以漫漫众说者何人?
夏禹楚襄,君兮殊世;
鬻熊宋玉,臣兮异德。
玉笈兮执瑞以佐治,采章兮摛笔而蛊心,人固分大小古今哉!
嘘阳翕阴,万籁声沉。
山头唤鹤,以笑以吟。
听去来于环佩,尔音者其仙乎。
歌曰:鹤来兮霞开,鹤去兮日浮。
天扉兮海阙,玉龙兮金虬。
从万妃兮以息以游,风东西兮安流。
迷云雨兮我舟,人福禄兮仙之休。
放乌词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一八、《永乐大典》卷二三四五
岁庚午四月五日晓,有乌自投于门,视之则矢贯其腹及股。
拔其矢,作文放之,其词曰:
彼灵者乌兮伺凶以前民,灵不自况兮以兆菑于厥身。
天集尔目兮隽一中之为神,机牙疾至兮岂意外之无因。
尔下啄兮敞閒野与水滨,族党匹妃兮号千万而为群。
反尔朝哺兮,宁不饥于尔亲?
翾翾不戒兮独逢祸于未仁,饮羽穴腹兮寄微命于逡巡。
乍翔乍止兮俄自下以闯门,若诉予以急兮惨毛血于铦筠。
矢可立去兮视痛迹之尤新,一痛且忍兮免汤火之炮薰。
汝速去兮无谓言之莫闻,世隘道险兮弋四面以毕陈。
向栖执镞兮幸汝瞑于方曛,十禽并餍兮曾凫鸾之不分。
尔其友鹏运于长风兮侣鸿冥于高云,学十步以饮啄兮随九苞而屈伸。
彼主虽好兮胥谓尔恶,朱火兆瑞兮有圣人作。
纵下土之不食,行日中之可托。
冬至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乾用九于天下,式显帝符;
复来七于地中,永隆化国。
光生黼扆,欢动绅緌。
恭惟尊号皇帝陛下刚健日新,聪明时宪。
观文察变,既望云物而书;
斋心服形,以待阴阳之定。
隆五日一朝之养,享千秋万岁之期。
臣出守边符,再奉召节。
仰瞻双阙,不违咫尺之威;
与从八能,誓竭涓埃之效。
会庆节贺表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中国其有圣人,诞弥厥月;
大功而为天子,于万斯年。
举得欢心,同归庆治。
恭惟尊号皇帝陛下循尧之道,继文之声,圣德本于好生,神武行乎不杀,克嗣无疆之历,坐隆有永之期。
臣出守边符,入奉召节。
方寸玉陛,虽阻奉于瑶觞;
咫尺威颜,行伏瞻于象魏。
天申节贺表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圣人退藏于密,益显重明;
天子必有所尊,亲逢盛旦。
举归庆治,普洽欢心。
恭惟尊号皇帝陛下道妙难名,功成不处,抚二百载中天之运,成三十年必世之仁。
历数有归,知上皇之乃贵;
明圣迭作,惟文王之无忧。
臣久去阙廷,远乘边障,属尧蓂之初度,腾嵩岳三呼
敛福用锡厥民,同臻有极;
大德必得其寿,仰祝无疆。
黎州冬至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圣人有作,先天而天弗违;
化国初长,御日而日不失。
欢忭之极,率普所同。
恭惟皇帝陛下复见天心,乾行物首。
惨舒独运,辨六气以储神;
消长得宜,协四时而观妙。
云物备书于鲁史,历年永卜于周正。
孚惠而信在中,敛福而皇作极。
臣身縻远服,目溯昌辰。
老岁月以乘边,未辞蜀道;
仰云霄而称庆,尚想汉仪。
谢历日表 其一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出佩麟符,中颁凤历。
大矣帝临之赫,粲然王度之新。
窃以天道有生育之权,难于推测;
圣人敷简易之德,所以范围。
庸示邦条,无轻民事。
恭惟皇帝陛下,祈年有永,嗣服无疆,至诚与覆载相参,大信如寒暑不失。
臣敢不益勤本务,恪守遐封?
齿发屡新,任坤维之留滞;
毫釐勿爽,奉乾造以周旋。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南宋文范》卷六
测土圭而正影,再造庆基;
调玉烛以分光,例颁远服。
式循旧贯,祇奉新书。
恭惟皇帝陛下久则生神,积而化圣。
日迟速而有度,天后先以弗违。
法象得之心,律历纠汉、唐之步。
天下用九而治,既底雍熙;
王者奉三无私,靡容僣忒。
臣敢不周旋边政,劝课农功?
入奉晨昏,视桑阴而自惜;
出分宵旰,无晷之或欺。
眉州谢历日表 其一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王者奉三无私,仰承尧运;
乾元用九而治,爰及夏正。
遵旧贯以敷休,拜新书而登受。
恭惟皇帝陛下贲文曾饬,泰治方来。
淳者表王道之无疵,熙者彰帝载之有永。
执两端而恭己,敛五福以锡民。
底日以授百官,仰飞龙之在御;
次春而大一统,颁治象以维新。
臣敢不仰对明时,誓坚晚节?
惜奉亲之寸晷,激事主之孤忠。
凤历改元,固以接千岁之统;
麟经纪事,尚可补四时之书。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次春而大一统,益茂圣时;
底日以御百官,远颁侯服。
惟皇锡福,与世作程。
恭惟皇帝陛下天覆尧仁,日跻汤德。
御身以六气之辨,扇物以八风之和。
协星纪之方周,考岁端而布闰。
阴阳大妙,水土克平。
凤纪千龄,已递烦于推策;
龙飞四海,足可兆于丰年。
臣敢不视晷事亲,勉期奏计?
夏时协序,仰旧贯之足凭;
魏阙驰神,及新年之可贺。
黎州到任谢表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半刺新除,滥叨申命;
一麾改授,荐出误恩。
既见吏民,具宣德意。
朝廷所以望臣者不薄,孤生所以至此者有由。
宠灵,尤深感涕。
窃念臣学惟泥古,愚不适时,偶奏第于乙科,免力耕于丁籍。
间蒙召对,叨寸进于上庠
遂获执经,陪诸生于下坐。
教道无术,纠率罔功。
为亲补外者已跨十年,去国思君者寖历三任。
引溯龙飞之日,课功马政之秋,许投老以乘边,岂自新之无路!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沉机独运,圣造无私。
因垒崇降,秉文心而修教;
舞干苗格,躬舜孝以通神。
知臣之持义或能守边,察臣之不贪或可互市,致兹孱陋,预有委抡。
臣敢不移孝为忠,悦近来远?
遂安舆之养,不辞叱驭之劳。
六诏瘴烟,誓竭殒身之报;
九霄日月,尚馀奏计之期。
渊圣皇帝慰表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讳承万里,本自流闻,义激群心,至于殒越。
功成不宰,法在可传。
重惟前人艰难播越之勤,用肇今日恢复休明之运。
日车未返,仙驭莫追。
皇帝陛下性穆尧仁,心因周德。
孝弟旁达,虽足贯神明之幽;
熙洽所钟,更当思社稷之大。
益宁宸极,务节圣情。
臣限以守藩,无缘趋赴。
论荆鄂两军战守胜势疏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臣再蒙圣恩,赐臣御笔,知遇训勉有加。
伏读自励,敢不糜捐,少图报称?
臣先日与赵撙等论战守之策,欲守湖阳,其后王宣欲守顺阳,而王彦以公文欲取重兵于襄阳
臣窃疑诸将各自为计,凡境上士民、军中兵将,曲折询访殆尽,寻以道里远近、山川险夷绘为图,然后知三将所言未为尽善。
臣出图共论议,二将辞屈,王彦亦以守湖阳顺阳为非是。
当日再议,用今月初八日,以出猎为名,同往新野一带踏勘胜势,意欲合两军之力,则战守俱利也。
戎事至重,社稷安危、将士生死之系,若事虚谭,必蒙实祸,无可疑者。
臣自知智力浅薄,每临一事不敢不尽心,忧深而思苦,夙夜汲汲类如此。
仰奉详审之戒,益不敢懈弛。
王彦等回,一一议定,具图并劄子奏知,伏乞睿照。
重名节疏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臣闻名节者,士之所以自重,亦以重国也。
上之人设为高爵厚禄,縻致天下之士,士各挟其所养所学,趋而赴之。
所趋者未必得,往往失其所自重,何也?
取以金玉,弃以菅蒯,择以菁英,废以稊稗,朝夷暮蹠,乍毁乍誉,所取于世者,重轻相绝矣。
先正司马光曰:「臣不敢惜官职,平生粗知名节」。
夫士之所以自期者,能以光之言为劝,则上之人轻重予夺,当须如何处之。
苟爱憎毁誉之未决,千载论议之未白,而一世诬蔑,鲜有不为风波之民者,士亦进退去就于此矣。
且汉染秦污俗,时君侮慢待士,诋诃及于贵近,执缚加于士夫,至有甘羞辱以就富贵多矣。
如不职不胜任,帷薄簠簋,不修不饰,故为隐忍讳避之词,贾谊恸哭太息,为帝言之,且曰:「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非人类也」。
今陛下容直言则循默者勉,表廉洁则贪墨者劝,旌忠义则怯懦者勇,崇孝弟则凶悖者化,顾臣何说以赞!
愿陛下令监司帅臣于逐路州县岁举廉吏各一二人,朝廷籍记,与升陟差遣,岁举孝秀之士一人,登名礼部,以备召试,为异时台阁器使,亦养名节风化之一助也,岂唯门地科目之重而已哉,可以饬士行矣。
臣久去阙庭,不识忌讳,惟陛下恕其万死。
革冗员疏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臣闻有事则有官,官所以任事。
官之增减,计事之多寡也。
昔人谓省官不如省事,盖事烦则官冗,必然之理也。
夏、商之官倍于唐、虞,周之官又倍于二代者,事烦而官增也。
以今之事况古之事凡几,则其官可知矣。
仰惟国家因事建官,以事之不可废则官之不可省,乃今欲为陛下省冗官,岂有其说乎?
将遂废其事以就官之省乎?
今官之冗又有出于一事一官之外者,官之冗而无其事以处之,盖以员多为冗也。
今之吏部姓名之籍,皆其员也。
且以三岁科举取士之所当得、赏赉任子之所当出,至于流外推恩、锡赏,亦其所当授者。
且以所当得之官,使之蒙其名而不得其事,可乎?
官以员为冗又可知矣。
窃尝谓用阙以处员,量员而制禄,阙有数而用亦有数,是二者法不可紊也。
然则求所以为省之道,复求所以处之者宜如何也?
且省数十小吏
大吏一人之食,小吏数十之食也,有可并则并之,有可罢则罢之,但事不至废而省于廪稍之给者,此省大吏之术也。
任子之初补与文学之初摄,诚能创祠庙百千以处之,分省大吏之禄以养之,俾得理为考任,虽薄其禄无害。
盖时异事异,入仕既众而冗滥难革,若是而冗员可革矣。
营田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
天下之利皆生于无所用。
旱之舟、水之车,此无用之利也。
夫有用者人知竞而急趋之,而无用者则不屑而弃之,初不知无用乃有用之资。
沿边不耕之田,乃无用之利也。
今之江、汉与巴、汉,乃昔之人所尝屯兵其地,取其不耕者耕之以为食,为息兵持重之计,宽取民馈饷之劳。
国家知之,置营田之官于其地,盖得之矣。
恐言之未尽行,行之未尽至,愿陛下诏有司悉出意而为之。
今有司所患者不过曰耒耜钱镈之费,耕耘芟筑之人耳,诚使有司稍借其费,又蒐汰兵之老弱不任穿带者,募游手之閒民杂耕于其地,宽以岁月之力,视其岁入之厚薄而为田官之殿最,此诚裕民之一术也。
且治人之疾则必为之药而冀其愈,陛下既知民之疾,取有司宽剩之财以裕之,是知其疾而为之也。
疾未愈而药不继,陛下将何以忧之乎?
然则营田者,亦裕民之一术也。
武备疏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三
文武相为经纬之术,二者要不可偏废,特所尚有缓急耳。
且人之身血气为荣,食气为卫,今特以荣气之强健而废其卫气可乎?
国家弭兵无事,既已有岁,自以为尚文之世,然求所谓辅成文治以裨益政体者,则未之闻。
陛下以神武不杀为威,寓六兵于诗书之教,庙算深远,非草野所当虑。
然以臣所虑特其粗者,尝谓虞舜干羽之舞,人徒知其为文德,不知其以蹈厉之节而寓其击刺之威,以明不轻用武也。
今之教阅之法,亦昔人干羽之意,虽曰文德无废其武可也。
鱼朝恩老于兵间,已不识郝将军之阵为李临淮遗法,况不习其教者乎?
州之禁军、县之弓手,所以为教阅之法者,寄其缓急之用耳。
欲用其人,必资其教。
且小人非居安于无事,则必使之为蹴蹋蹶张,运其筋力,驰骤其血脉,习为冒险赴危之状,目熟旌旗、耳习金鼓而不慑怯者,此教之以缓急之用也。
且自二十馀年之间,边圉绥静,其可擐甲挽强者皆以老简汰,其少壮者已不知战阵为何等事,甚可虑也。
今之州县教阅者乃素备耳,今又于教阅之法不得专意为之而废其事。
所谓禁军、弓手,州县冒法差役,趋走指呼与众人同。
所谓教之者,兵官巡尉,以时一出,按例为之。
遇春秋大阅,有司未免有损经费而徒为玩习之具,此何异棘门之戏哉?
臣愿行下州县,禁军、弓手不得违法差出,兵官巡尉教阅之籍,时稽考之,以示安不忘危之意。
学校劄子己卯上殿)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臣闻学校者,长育人材之地也。
如有美材,必资之于良匠。
欲求人材之美而不为择师,虽有材而无所用矣。
教官者,学校之师、材之匠也。
祖宗之法,率以科甲高者为之,又以试中学官者为之,不轻付也。
顷岁以来,凡有出身官不问可否,皆得为学官,作为文字语言,求丐庙堂,往往得之。
至有甚庸缪者,仅晓句读、窃科目者亦得为之,服几袭裳,窃师长之寄,为士子所侮笑。
有不登讲席,不说题目,书考迁秩以去。
且师之不择至此,欲望人材之美,可得乎?
陛下比年以来,取藩府学之大者为堂除,其馀则举以付吏部依法差注,是亦作新学校之意矣。
蜀远万里,大郡所得堂除者不过三四人,其馀方州则科甲当得者然后赴部。
今蜀士三岁一举,十名中所得者无几人。
且一郡必得一教官,蜀之馀郡安能尽得科甲高者与应格之人?
且安能人人裹粮万里,取一教官阙于部中乎?
不若略为之权衡,以比其轻重高下而进退之。
今欲乞令侍从以上岁荐才可为教官者,各举一二人,籍记于吏部,以俟堂除。
又三岁类试,亦得试学官,严其所取之目,合格者登其名于吏部,以次授之,则滥吹之师不容簉迹矣。
赈济劄子庚寅上殿)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八、《方舟集》卷七
臣闻赈济者,朝廷仁政之一也,要当以实惠行之,务为虚文而实惠不至,前日邛蜀扰扰是也。
且昔人荒政,所用者常平义仓也。
顷年所至州郡往往应急那兑,平粜之法名存实亡矣
今朝廷所谓赈济云者,诸司遵奉行下州县,发陈廪、设糜粥,循习故事而已。
此外稍费支吾,则束手无策,不免临时科于上户。
饥民因执符檄以求饱上户,有不能给则攘窃争夺之祸生,啸聚杀掠,理之必至。
盖相夸虚文,徒惑民听,反使饥民生心也。
况乎春夏青黄之不接,秋冬新陈之或愆,常岁有之,万一更乘以歉艰,物价翔贵,指常平义仓以为实惠,足以宽上户之责,慰饥民之心,前日邛蜀之忧未见其可惩也。
仰惟陛下临御以来,轸念全蜀,所以丰衣食之源、为水旱之具亦至矣。
常平义仓明知其仅存虚额,而画饼可足以疗饥乎?
且如增料钱引、给降度牒、入粟补官,此近岁州县兼足裨补仁政之一也,或更指定一项钱物,再申明常平义仓粜籴之法,如昔人富人仓之类,可得一年粮,岁备应用无穷而不求之临时,或可为善后计也。
臣言有可采,乞自睿旨行下户部详酌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