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览古十四首 其九 中唐 · 吴筠
 押支韵
晁错抱远策,为君纳良规。
削彼诸侯权,永用得所宜。
奸臣负旧隙,乘衅谋相危。
世主竟不辨,身戮宗且夷。
汉景钦明,滥罚犹如斯。
比干龙逢,残害何足悲。
谏造章敬寺书 中唐 · 高郢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九
八月二十五日。草莽臣前乡贡进士高郢昧死再拜稽首献书阙下。
从谏如流者。君之明也。
有犯无隐者。臣之忠也。
君明臣忠。国之利也。
当陛下至明之化。纳谏之日。
臣敢爱其死以隐其忠乎。臣伏见奉为先太后造章敬寺。
陛下大孝因心。与天罔极。
蒸蒸之思。惟舜其难。
至德要道。无以加也。
然臣伏见以毕力追孝。诚有所益。
妨时剿人。亦有所损。
太后圣德。不必以一寺增辉。
国家永图。无宁以百姓为本。
舍人就寺。何福之为。
以臣愚蒙。不知其所。
鲁庄公桓公楹而刻其桷。可为孝乎。
然而春秋书之为非礼。汉惠帝孝景孝宣令郡国诸侯立高祖太宗高代宗之庙。
当时创制。不据礼经。
至元帝时。与博士议郎斟酌古礼。
一朝而罢之。岂元帝敬宗
乃王者示人以轨物也。夫廊庙者。
宗社之所在。神灵之所凭。
犹不可无故而饰之。越礼而立之。
况此寺非宗社所安。神灵所宅。
而殚万人之力。以邀二梵之报。
其不可亦明矣。间者昆吾孔炽。
荐食生人。今犹不悛。
偷居宇下。百姓凛凛。
无日不惕。遣将攘却。
无尺寸之功。陇外壤地。
委之豺狼。太宗文武皇帝封殖万有。
传之陛下。一夫不获。
尺土见侵。告成之时。
犹恐有阙。况甚于一夫尺土者乎。
用武已来。十三年矣。
伤者不救。死者不收。
缮乘补卒。至今未已。
夫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十有三年百万之众。资粮屝屦。
取足于人。人之困竭。
胡可胜纪。劳疲宛转。
十不存二。父子兄弟。
相视无聊。延颈嗷嗷。
以俟王命。此皆陛下宜伸勤恤之恩。
哀痛之诏。纵未暇分散谷帛。
以赡鳏寡。犹当务省侈费。
以喔咻之。奈何戎虏未平。
侵地未复。金革未戢。
疲人未抚。太仓无终岁之储。
大农有榷酤之弊。陛下忍以此时兴力哉。
八月以来。时雨愆候。
禾稼少损。菽麦失时。
黔首狼顾。忧在艰食。
岁若不给。将何以救。
无寺犹可。无人其可乎。
臣窃料此寺数年方成。土木之劳。
工用之费。不虚府库。
将焉取给。府库既竭。
则又诛求。傥穷匮不堪。
鼠窃之盗起。戎狄乘间。
狗吠之惊急。得不为陛下深忧乎。
臣闻圣人受命于天。以人为主。
苟功济于天。天人同和。
其功大矣。自然上则宗庙受其福。
下则子孙赖其庆。故孝经云。
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又云。
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又云。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事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
各以其职来祭。诗曰。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又曰。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是知王者之孝。
在于承顺天地。严配宗考。
敬慎德教。以临兆人。
俾四海诸侯。欢心助祭。
延福流祚。永永无穷耳。
岂闻崇建梵宫。彫琢金玉之为孝乎。
且佛本无相。不可以有相求。
道本无为。不可以有为得。
陛下岂驰心于有为之境。而邀福于有相之功哉。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闻夏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人到于今称之。梁武穷土木而致饰乎寺宇。
人无得而称焉。陛下若节用爱人。
当与夏后齐驾。何必劳人动众。
而踵梁武之遗风乎。制造初兴。
役费尚浅。人贵量力。
不贵必成。事贵相时。
不贵必遂。陛下若回一人之虑。
从万姓之心。必是陛下圣德孝思。
格于天地。湛恩沛泽。
济乎生灵。生灵效诚。
天地幽赞。千福万禄。
先后受之。岂与一寺较其功德乎。
陛下以臣言谏于诳妄(疑)。伏请令公卿列士廷议。
可否得其中。则天下幸甚。
不胜愚忠恳直之至。谨投招谏匦以闻。
恤刑 唐 · 辛崇敏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
问。易称议狱。
书载恤刑。人命所系。
于兹为重。然姬旦制三典之宜。
何定九章之律。汉文除肉刑之科。
孝景减笞箠之令。互相沿革。
虽复不同。志在明威。
终资慎罚。今既道符太古。
德侔往初。化越可封。
时当刑措。专欲道德齐礼。
才画衣冠。反朴还淳。
肌肤不惨。复死随时之义。
草艾不足惩其愆。揆事立方。
赭墨无以防其伪。历代轻重舍用之规。
幸为陈之。何者便俗。
对。某闻天播四时。
资寒暑而成岁。国持二柄。
慎赏罚而称权。然逖听上皇。
异冠韡而知禁。洎乎后叶。
乃黥刖以惩非。故议狱缓刑。
著乎易象。钦哉惟恤。
勒在虞书。姬旦佐周。
量国政而为三典。萧何辅汉。
取秦法而定九章。逮文景仁明。
几称刑措。减笞箠之令。
除肉刑之科。降及当涂
至于典午。或递相轻重。
笔削异端。虽变易随时。
各殊涂而并驾。禁邪助礼。
乃一揆而同归。我皇睿哲钦明。
丕承宝祚。道高连陆。
绩迈羲轩。元德潜通。
神功侔于造化。损已利物。
惠泽洽于含灵。驭俗调风。
春官之大礼。明威止杀。
削秋荼之繁刑。任皋陶士师
定国廷尉。惟明克允。
人自不偷。比屋有可封之人。
道路无赭衣之伍。纳黎元于仁寿。
反氓俗于淳和。荡荡巍巍。
无德而称矣。五刑八议。
金科玉条。沿革合其规模。
损益得其轻重。较如画一。
法无二门。用化洽于时雍。
将行之而不犯。循之为美。
改作非宜。谨对。
晁错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四
观读汉史。
景帝御史大夫晁错
以姑息吴王濞
痛非其罪也。
故直笔以议。
颍川人
起于诸生
文帝太常掌故。
以英词射策。
累擢为中大夫
景帝即位
极言献替。
未尝不忠于心。
乃命副丞相
所以推心不顾。
思永汉室。
而患诸侯侈大。
上书请削其土。
是用剪其叶而固其本也。
之志。
岂有负汉哉。
吴濞之反诚有由。
然间人骨肉而塞小忿。
自非上达。
能不生怨。
怨端既立。
臣节安附。
欲无为逆。
终不可得已。
盖以南方富殖。
而诸夏初乂。
狂夫为计。
料胜一举。
遂摇长舌
交搆七国。
诛错为名
景帝无非常之见。
而听乱臣一说。
乃斩不问。
冀在纾难。
而七国之兵。
曾不少减。
足以察其来不为错明矣。
袁盎
宿不相善。
景帝岂不知二臣之不叶。
而听偏议。
是为臣报隙也。
若宗社何。
邓公吴还。
乃歔欷长悲。
益为天子之羞尔。
高帝于吴。
以诫东南之必乱。
于时岂有削地之议。
盖天之历数有理乱也。
脱使无梁国以绝其道。
条侯以耀其武。
则秦之鹿复骇。
之肉可食。
介然孤立。
指画高议。
大臣疾。
小臣怖。
人人束约。
各欲倳刃。
其父知其必戮也。
而深病之。
曰。
所以尊君上
安宗
父曰。
刘氏安。
晁氏危矣。
吾不忍见祸及。
祸死矣。
噫。
史臣责之父不逮赵括母
何其鄙也。
赵括持必败之势。
而母言于赵王
不可使将。
失律。
母以先见获宥。
晁错用至忠之略。
与必败之势异也。
其父虽惧祸至。
奈其子所筹。
国之大事也。
且使括母言之。
足称明妇人也。
使父言之。
是沮其子为忠也。
孰可拟议。
或人有复言。
忠则有矣。
而智不足。
愚则不尔。
夫忠所以补君。
智所以济身。
苟图济身。
则忠有不遂。
忠有不遂。
是臣不臣。
亦何生为。
贼由袁盎
昧在景帝
非智之短。
时不与也。
古云直木伐。
愚智何足道哉。
子刘子自传842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刘子名禹锡
字梦得
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
封中山王
谥曰靖
子孙因封。
中山人也。
七代祖亮。
北朝冀州刺史散骑常侍
遇迁都洛阳
为北部都昌里人。
世为儒而仕。
坟墓在洛阳北山
其后地狭不可依。
乃葬荥阳之檀山原。
由大王父已还。
一昭一穆如平生。
曾祖凯。
官至博州刺史
祖锽。
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
岁满。
殿中丞侍御史
尚书祠部郎中。
父讳绪。
亦以儒学。
天宝末进士
遂及大乱。
举族东迁
以违患难。
因为东诸侯所用。
后为浙西从事
本府就加盐铁副使
遂转殿中。
主务于埇桥。
其后罢归浙右。
扬州
遇疾不讳。
小子承夙训。
禀遗教。
眇然一身。
奉尊夫人。
不敢殒灭。
后忝登朝或领郡。
蒙恩泽。
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
太君卢氏。
彭城县大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禹锡既冠举进士
一幸而中试。
间岁又以文登吏部
取士科。
太子校书
官司閒旷。
得以请告奉温凊。
是时年少。
名浮于实。
士林荣之。
及丁先尚书忧。
迫礼不死。
因成痼疾。
既免丧。
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
素相知。
遂请为掌书记
捧檄入告。
太夫人曰。
吾不乐江淮间。
汝宜谋之于始。
白丞相以请。
曰诺。
居数月而罢徐泗。
而河路犹艰难。
遂改为扬州掌书记
涉二年而道无虞。
前约乃行。
调补京兆渭南主簿
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
德宗新弃天下。
东宫即位。
时有寒隽王叔文
以善奕棋得通籍博望
因閒隙得言及时事。
上大奇之。
如是者积久。
众未知之。
至是起苏州
超拜起居舍人
翰林学士
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
翊日。
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
未几。
特迁户部侍郎
赐紫
贵振一时。
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
居月馀日。
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桉。
叔文北海人
自言猛之后。
有远祖风。
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
三子者皆与予厚善。
日夕过言其能。
叔文实工言治道。
能以口辩移人。
既得用。
自春至
其所施为。
人不以为当非。
时上素被疾。
至是尤剧。
诏下内禅。
自为太上皇
谥曰顺宗
东宫即皇帝位。
是时太上久寝疾。
宰臣及用事者。
都不得召对。
宫掖事秘。
而建桓立顺。
功归贵臣
于是叔文首贬渝州
后命终死。
宰相崖州
予出为连州
途至荆南
又贬朗州司马
居九年诏徵。
复授连州
自连历夔和二郡。
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明年追入。
集贤殿学士
苏州刺史
赐金紫。
汝州御史中丞
又迁同州
充本州防禦长春宫使
后被足疾。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又改秘书监分司
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
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
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
天之祺兮。
重屯累厄。
数之奇兮。
天与所长。
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
心无疵兮。
寝于北牖。
尽所期兮。
葬近大墓。
如生时兮。
魂无不之。
庸讵知兮。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使持节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御史大夫保义军节度陇西经略军等使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尚书右仆射中山刘公神道碑铭808年10月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武有七德。
以先九伐。
圣王所以经邦也。
战有六器。
以先五兵。
贤侯所以述职也。
德威并运。
仁勇相宣。
功业见乎礼义之门。
将帅出乎诗书之府。
若有览古成败。
与时行藏。
道惟忠贞。
权利变化。
兵机生于尽性。
师律本乎修身。
饰怒之鈇钺有归。
当仁之疆场不让。
考诸名实。
何代无人。
公讳澭。
字某
其先帝尧之允。
事夏后者曰累。
随会之子。
咸阳者为刘。
秦灭六雄。
迁于丰沛。
汉有四海。
别封河朔
公即孝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遭晋丧乱。
流寓幽平。
旧燕赵之朝。
不绝如线。
十一代祖后魏尚书左仆射燕郡公灵助
始有大功。
建兹元社。
遂为范阳人焉。
厥后逶迤。
世有潜德。
详在家牒。
略而不书。
曾祖特进检校司卫卿临洮军使宋州刺史讳宏远
恢持重之姿。
抚宁洮罕。
王父特进检校右金吾卫大将军太常大斗军使扬州大都督讳贡
厉摧坚之气。
震叠互羌。
烈考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带正省兵吏刑户四尚书左右仆射平章事御史大夫幽州卢龙军节度使累赠太师太保讳怦
以正有功。
以宽得众。
书伐盟府。
拥旄本邦。
于戏。
以二特进之志略。
用而不贵。
太保之忠勋。
贵而不寿。
水积而深。
纵壑之鳞跃。
风积而厉。
垂天之翼奋。
庆灵久郁。
必有勃兴。
公即先太保之次子。
侍中之介弟。
伯也嗣职幽都
仲也扬威陇坻
虎旂龙节。
交萃于一门。
开国承家。
并登于九陟。
倬绝天下。
辉动人伦。
勃焉之兴。
斯可信矣。
长源浚发。
自天钟美。
直尾箕之下。
别禀精英。
生峘崵之间。
得其全气。
显仁藏智。
勤孝朴忠。
大略小心。
寡言敏行。
虎抱崖屈。
莫能象其深沈。
鹗声青冥。
未足拟其超远。
幼挺奇节。
长有雄姿。
森武库之锋铓。
错文昌之光色。
悦礼之别。
惇诗之和。
观易象之元。
得春秋之正。
申商之法。
摭实而除苛。
孙吴之书。
取权而去诈。
行有馀力。
则遣词比兴。
多中于雅音。
材之旁通。
则骑射剑击。
皆穷其妙用。
真所谓多能博识。
允武允文者也。
公弱冠之岁。
朱滔败归幽陵。
狼顾未定。
太保时为行军司马
用公之策。
定计。
戢兵彻警。
洗舋归诚
致父于曲突之动。
拯人于坠涂之难。
由是山东侯伯。
始闻其名。
是岁孟秋
卒于镇。
幽人怀德
推奉太保
方执谦志。
允诚求。
公以为幽燕本负气之乡。
豪杰陷失节之地。
自新无路。
从乱如归。
安危生于俯仰。
逆顺决于指顾。
权必有济。
不可以假人。
贵不为荣。
岂嫌于在巳。
趋庭诤谕。
决策指麾。
正颓波于众心。
回白日于王命。
重氛载廓。
阖境昭苏
由是汉庭公卿。
始重其节。
太保既婴危疾。
侍中时镇莫州
总兵中权。
尝药内寝。
弛张在手。
上下宅心。
而见利不回。
临事能断。
推至公于门内。
度德惟钧。
申大义于军中。
以长则顺。
于是陟岗长望。
飞驲潜迎。
劝辍哭于创巨之晨。
托理命于纲纪之仆。
军府立定。
家国乂安。
然后退就丧庐。
而泣柴毁。
三军感叹。
四邻耸慕。
子之道弟之道备矣。
孝之难友之难至矣。
既而侍中泣曰。
金华无避。
吾岂获巳。
手足相卫。
尔何自安。
遂奏起公为涿州刺史
未几。
转领瀛州
东负沧海。
南驰诸夏。
地饶俗杂。
久号难理。
公乃简其约束。
峻其堤防。
均其有无。
一其劳逸。
心听而方断。
身践而后言。
令下于流水之源。
化行于偃草之势。
盗奔他境。
人复先畴。
亦既富庶。
聿观礼让。
日用吾道。
于何不臧。
其年兼御史中丞充本道节度瀛州兵马留后。
又兼御史大夫行军司马
丁越国夫人忧。
至性继酷。
终天穷感。
杖而后起。
殆不胜丧。
军士泣留。
王人逼谕。
起复旧职。
敬恭新命。
孝在方寸。
能尽其哀。
政有典刑。
不愆于素。
服阕。
银青光禄大夫
馀如故。
公高视前代。
志齐古人。
疾没世不称之徒。
慕其次立功之义。
去病无用家为。
卷常三复。
耿弇不以贼遗。
惜分阴
必欲悬旌黑山
饮马西海
气定百胜。
身先七擒
冒顿之慢书。
复犬戎之侵地。
有怀未果。
若耻在躬。
爰因大阅。
乃告于众曰。
吾剖符别统。
行已十年。
训齐之士。
不下一方。
而靡衣鲜食。
销锐刓锋。
籍父兄之资。
莫申丝发之效。
永言及此。
何以为容。
且东胡之强。
吾兄既雄其式遏。
西丑之类。
鄙志必期于殄歼。
一家勤王。
万里同力。
游于地下。
无负先公。
谁居谁行。
吾计决矣。
于是七营四校。
一呼三跃。
童儿奋臂。
女子褰裳。
奏章朝下。
牙旗夕出。
彀骑八百。
组甲五千。
次舍案部。
周旋成列。
云鸟递引。
龙蛇相追。
夜度关而不嚣。
晨涉川而如贯。
加以羸粮自给。
假道无烦。
历百城而馈饩皆辞。
居一夕而墙宇必葺。
憩林适去。
坠果犹存。
径由疾趋。
滞穗不犯。
军容之整。
故老莫传。
自燕抵秦。
扶路瞻叹。
初公躬率将士。
以先启途。
夫人抚其妻孥。
别次继进。
爰自建旆。
迄于解鞍。
行不接尘。
上不通问。
元帅去裘盖之逸。
小君罢膏沐之容。
在樵苏而必亲。
历寒暑而无替。
虽古名将。
未之能行。
德宗备礼劳迎。
虚襟相待。
一见升殿。
目送杰人之姿。
三接论边。
心许成君之事。
即日拜秦州刺史御史大夫
陇西经略军使
扶风普润县以处之。
倚为长城。
镇我近辅。
羽仪鼓吹。
西夏之雄藩。
屝屦资粮。
同北军之宠士。
而犹未赐齐履。
不拜汉坛。
抑为偏师
所以观自致之效。
假领侨郡。
所以激必取之心。
先皇将将。
厥有深旨。
公由是感悟神动。
精诚涕流。
知臣之明。
思求已之报。
砥砺壮节。
激昂雄图。
而地狭一同。
众才十旅。
偪介塞垣之下。
崎岖山谷之间。
因深为隍。
即险增垒。
剪蓬伐木。
以立营署。
凿石垦草。
以开屯田。
俸禄不入于私家。
子弟必从于公役。
缣缃之寻尺。
咸在军装。
金铁之锱铢。
尽归兵器。
无歌僮舞女之玩。
而讲训为娱。
绝良鹰异犬之求。
而骁果是务。
加以推诚待下。
爱士如身。
视疾临丧。
舆厮必至。
字孤养老。
骨肉何先。
遂令千夫一心。
积感思奋。
各捐躯而唯恐后死。
未见敌而争为前登。
公曰。
众知吾深。
其可用也。
于是驰使阙下。
请牧隍中。
出自凶门
入于死地。
衽席过兵之处。
咽喉制敌之冲。
威怀启闭之方。
耕战疾徐之节。
莫不封章定计。
裂素成图。
德宗览之。
废食兴叹。
属戎渠悔祸。
朝议许盟。
至诚达而允孚。
全策知而未用。
失机缓寇。
虽负于雄心。
违命有功。
且非其雅志。
尔乃慎固封守。
掩抑岁时。
狝狩蒐苗。
以寓军政。
拔拒投石。
以摅士愤。
枥马待骋。
夜风起而长鸣。
匣剑有灵。
秋气来而自动。
感物兴慨。
可胜言哉。
然而十五年间。
烽燧无警。
数千里内。
兵防倚重。
志虽不获。
赖则有馀。
篆迹图形。
我无愧色。
况又敦尚儒学。
慕亲贤才。
其妻子食淡。
而宾膳丰珍。
居室安卑。
而后馆华峻。
风声所及。
日月继至。
观夫危冠大带。
杂于介冑之间。
春咏夏弦。
不改胶庠之乐。
光名四达。
固有由焉。
贞元二十一年
顺宗嗣统。
中外增级。
就加检校工部尚书
崇陵晏驾之初。
太上传归之际。
公严兵近服。
警卫公室。
擒摘奸党。
黜遏邪谋。
人心不摇。
国隙遂闭。
流公妙简。
秘莫得闻。
帝嘉厥诚。
手制褒谕。
珍裘宝带。
文马雕弓。
以将殊恩。
不可胜笇。
明年秩进武部
封启彭城
建保义之雄名。
益良原之重众。
知始赐节钺
许之专征。
爰承宠灵。
得以入觐。
銮声戾止。
庭燎有辉。
缛礼繁锡。
率加恒数。
然后诣便殿。
奉温颜。
诉先朝未展之谋。
陈西疆必复之志。
膝马虚纳。
指期决行。
旋镇岁馀。
不幸遘疾。
犹能籍士马。
封府库。
表请新帅。
辇归京师
天惠寇雠。
夺我忠武
元和二年十二月日。
薨于岐山县之行次。
享年四十有九。
皇上震悼。
废朝彻乐。
未伺子明之疾。
遽迎任虏之丧。
悯册极词。
法赙优等。
尚书右仆射
谥曰景公
三年十月日。
列箫鼓虚仪。
赐温明秘器。
卜兆十里。
会车千乘。
葬我景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
备哀荣也。
夫人河东柳氏。
某官某之孙。
某官某之女。
清门华冑。
媚德馨行。
辅佐君子。
蔚为时祯。
抚训诸孤。
继立家道。
二南所美。
无以尚之。
有子五人。
长曰锐。
朝议太子洗马
周旋经训。
斧藻身文。
确有端操。
雅多奇略。
有识之士。
知其大成。
次曰师贞。
右武卫仓曹参军
次曰师礼。
商州司仓参军
次曰税。
前钦王府参军
次曰兑。
门子出身。
殊姿而共芳。
圭璋异质而同润。
百祥之庆。
其在兹乎。
洗马等相与谋曰。
夫步星气者。
无出于冯相之官。
考钟律者。
必求于伶伦之族。
我先人之业。
非志士不知。
以某早纂功名。
常窥阃奥。
辨用心之所至。
识行事之会归。
俾垂斯文。
以示来哲。
铭曰。
至精氤氲。
为勇为仁。
昭文德。
有此武臣。
猛而不残。
灵而能驯。
情厉秋霜。
气含阳春。
源由尧兴。
派自汉启。
承光祖考。
致美兄弟。
通刑练政。
达乐知礼。
行归有方。
用入无体。
中襟汤汤。
应变弛张。
开则雷电。
闭为金汤。
能求敌情。
善用已长。
威不可犯。
惠不可忘。
静言未宾。
忠愤慷恺。
翻翻燕海。
固护秦塞。
车无停轨。
衣不解带。
勤王万人。
瞻我大旆。
左汧右泾。
克壮其声。
目尽西极。
尘沙不惊。
行人如归。
战士且耕。
陇首烽断。
原川草生。
方提金鼓。
振国威武
建铭赤山
恢复旧宇。
促运僭夺。
奇功莫睹。
殁而不瞑。
足感明主。
诏葬九原。
宠昭幽魂。
介士班剑。
送于都门。
草陈霜来。
树拱烟昏。
万物有尽。
唯石独存。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臣等商量。
杜元颖虽失于驭远。
致蛮寇内侵。
然握节婴城。
舍生取义。
围解之后。
惩贬不轻。
但以蛮夷之情。
不可开纵。
若为之报怨。
以快其心。
则是不贵王臣。
取笑戎狄。
汉景所以闻邓公之说。
晁错之诛。
元颖长庆之初
首居宰弼。
洁廉畏法。
忠荩小心。
虽无光赫之名。
颇著直清之称。
既逢昌运。
合与申冤
望乞还旧官阶等。
仍追赠右仆射
未审可否。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不迁庙状841年3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伏闻开成中
文宗尝顾问宰臣。欲褒崇宪宗功德。
其时宰臣。莫能推顺美之心。
明尊祖之义。臣等至愚。
窃所叹息。伏思国家受命二百二十五年矣。
列圣之功德。区宇之广大。
王化之盛兴。礼乐之备具。
过殷周远矣。而未有中兴不迁之庙。
臣等所以夙夜发愤也。礼祖有功。
宗有德。之祖宗。
经传无闻。殷则一祖三宗。
成汤为始祖。太甲太宗
大戊中宗武丁高宗
刘歆曰。天子七庙。
苟有功德则宗之。所以劝帝者功德博矣。
周公作无逸。举殷之三宗。
以劝成王汉景帝诏曰。
孝文皇帝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
庙乐不称。朕甚惧焉。
其为孝文皇帝昭德之舞。以明休德
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代。
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焉。丞相申屠嘉等奏曰。
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
高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天子宜代代献祖宗之庙。又汉宣帝诏曰。
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
讨不服。功德茂盛。
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
其议奏。有司奏请尊孝武世宗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代代献此。
则子孙褒崇祖宗之明据也。自天宝以后。
兵宿中原。强侯缔交。
髋髀甚众。贡赋不入。
刑政自出。包荒含垢。
以至于贞元。德宗惩奉天之难。
厌征伐之事。戎臣优以不朝。
终老于外。其卒则以幕吏将校代之。
长武城王畿之内。斥逐主将
河中居股肱之郡。坐邀符节
韦皋因备边之势。自擅灵关
李锜窃煮海之资。专制泽国。
而两河蕃镇。或仓猝易帅。
甚于奕棋。或陆梁弄兵。
同于拒辙。宪宗摅祖宗之宿愤。
举升平之典法。始命将帅
顺天行诛。元年僇惠琳暨辟
季年枭元济及师道。其他或折简而召。
或执圭请觐。献其名城。
割其爱子。不可遍举。
岂有去天下之害。不享其名。
致生人之安。不受其报。
臣伏见元和初议迁庙之礼。而史官中宗不得号中兴之君。
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
谓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
臣等窃思此议。实所未尽。
中宗朝自以政事多衅。权移后。
所以未得称为中兴。恐议者复以此为疑。
夫兴业之与隆道。事实不同。
汉光武再造邦家。不失旧物。
晋元帝虽在江左。亦能纂绪。
此乃王业中兴。可谓有功矣。
殷高宗躬行大孝。求贤俾乂。
周宣王微而后兴。衰而复盛。
此乃王道中兴。可谓有德矣。
故诗云。车攻。
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
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
又蒸民。美宣王任贤使能。
周室中兴焉。又江汉
宣王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
又汉书宣帝赞曰。功光祖宗。
业垂后嗣。可谓中兴。
侔德殷宗周宣之美。若皆如汉光武晋元帝
则殷宗周宣。并不得称中兴矣。
臣等伏思任贤使能。内修政事。
平淮夷之叛。复祖宗之土。
宪宗有之。所谓隆道中兴。
殷高宗周宣王汉宣帝侔德矣。臣等敢遵古典。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百代不迁之庙。上以昭陛下大孝之德。
广贻谟之训。下以表臣等思古之愤。
申欲报之诚。如合圣心。
伏望令诸司清望官四品以上尚书两省御史台礼官参议闻奏。谨录奏闻。
汉昭帝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人君之德。
莫大于至明。
明以照奸。
则百邪不能蔽矣。
汉昭帝是也。
年十四而知燕王书诈。
后有谮霍光者。
上辄怒曰。
敢有谮毁者坐之。
周成王有惭德矣。
高祖文景。
俱不如也。
成王流言。
召公不悦。
遂使周公狼跋而东。
鸱鸮之诗作矣。
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
欲舍腹心臣。
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
罢归股肱郡。
贾生擅权纷乱。
欲疏贤士。
景帝信谗诛晁错。
兵解遂戮三公
所谓执狐疑之心。
来谗贼之口。
使昭帝之佐。
不足侔矣。
惜哉霍光不学亡术。
未称其德。
然轻徭薄赋。
与人休息。
匈奴和亲。
百姓充实。
议盐铁而罢榷酤。
任忠臣之效也。
才弱冠而殂。
功德未尽。
良可痛矣。
成都记序 唐 · 卢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四
蜀国自秦始通。秦遗蜀王五美女。
亦遣五丁迎之。到梓潼
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人览其尾不能得。
五人相助。大呼拽之。
山遂崩。五丁秦女皆死。
惠王遂遣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因封公子通国为蜀侯。
陈壮为相。置巴蜀郡
迁秦人万家实之。民始能秦言。
张若为太守。前时蜀土开明尚纳美女为妃。
武都山之精也。及死。
葬于城西北。遣五丁担其本山之土以为冢。
今有二石尚在。古老言五丁担云。
陈壮既为秦公子相数年。遂谋反。
秦公子。秦伐
封子恽为蜀侯
恽后母诬恽有罪。赐剑自杀。
人以其冤。因为立祠。
封子绾为蜀侯。后复疑绾反诛死。
自此但置守而已。后以李冰守。
始凿三江。引水以行舟楫。
岷山多梓柏大竹。坐致材木。
又溉水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
号为陆海。置绵洛二水。
用便溉灌。作石犀五。
以压毒蛟。命曰犀牛里。
后更为耕牛二。又作三石人立水中。
非常人也。与江神约曰。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大凿岩崖。通沬水道。
江之龙大怒。乃持刀入水与龙斗。
龙死。遂无水害。
迄今蒙利。人称郫繁为膏腴。
绵洛为浸沃。昭襄王时
又曰白虎为患。意廪君之魂也。
历四郡。伤千二百人。
王乃募能杀之者。邑万家。
金帛称是。巴夷朐忍廖中药白竹弩于高楼。
瞰而射之死。王嫌其夷人。
乃刻石复田。顷田不租。
十妻不算。伤人不论。
杀人不死。与之盟曰。
秦人犯夷。输黄龙一双。
夷人犯秦。偿清酒一钟。
其人安之。遂号曰武夷
其族又有濮賨賨。尤武勇。
渝水。夹水以居。
汉高祖前锋。陷阵善舞。
巴与蜀代为仇雠。尝封弟葭萌汉中
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
至汉高祖六年。始分置广汉郡
高后城𤏡道。开青衣
文帝末。以庐江文翁郡守
穿湔江口。溉田千七百顷。
文学。选吏子弟皆就学。
俊乂之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
还以教授。于是岷络之地。
学比齐鲁孝景帝嘉叹。
遣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自文翁始也。
文翁明天文灾异。博士徵。
侍中扬州刺史孝武帝置四郡都尉
俾立十八郭。于是郡县多城观矣。
又分牂牁益州。是为南益州
宣帝地节三年。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
盐铁官。自汉兴哀平
牧守仁贤。宣德立教。
英伟命代之士。其出如林。
玺书束帛。交驰于梁益之地矣。
虽鲁之洙泗。齐之稷下。
未足多也。且汉徵八士。
预其四。高帝蜀郡北鄙置广汉
武帝分南鄙为犍为。遂有三蜀之号。
王莽郡守为帅正。以蜀郡导江
公孙述为帅正。治临邛
僭号。后汉光武帝
还为蜀郡顺帝即位
复为益州。郡名依旧。
州治大城。郡治小城。
灵帝末。以刘焉为牧。
及卒。子璋为嗣。
建安十九年。璋迎汉左将军刘备至。
遂灭璋。称帝继汉。
号先主。治成都
魏末。司马昭平蜀
复为益州。晋受魏禅。
以州领郡。武帝末。
成都为国。封子颖为王
其后賨人李雄僭称王。晋穆帝永和初
桓温击灭之。复为蜀郡
谯纵反。安帝命朱龄石讨平之。
至梁分益州。更置南北二益州
武陵王纪刺史僭帝号。
领兵东下。为湘王所杀。
后魏废帝前二年。尉迟迥益州
总管。后举义旗不受代。
隋王坚所戮。隋开皇元年
总管。置行台。
蜀王修为西南道行台尚书令。三年。
复为总管大业元年
总管为州。又改州为郡。
唐武德元年。复为总管
三年。置行台。
改为益州。以太尉秦王益州道行台总管
又改为宋大都督府天后益州
置彭蜀汉二州。开元二年
始以齐景冑为剑南节度营田兼姚巂等州处置兵马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也。
八年。以李浚为使。
兵马使章仇兼琼山南西道采访使
其后或兼或否。亦无定制。
上元二年。始分为东西川。
广德二年。复合为一。
大历二年。又分为两川。
至今不改。天宝三载
复为大都督府。十四载。
元宗皇帝巡幸。车驾留五月
至德二年。改为成都府
置尹。比东西二京。
号南都。后复停。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人物繁盛。悉皆土著。
江山之秀。罗锦之丽。
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
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
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况赤府畿县。与秦洛并。
故非上将贤相。殊勋重德。
望实为人所归伏者。则不得居此。
况控带蛮落。阨戎限羌。
非文武宽猛。包罗法度之君子。
则不能得中庸。以是圣庭慎择。
尤难其任。使号有三。
节度观察安抚。先时南蛮六部
不相臣服。天子每有恩赏。
各颁一诏。呼六诏。
开元末节度使王昱受贿。
上奏合六为一。乃封大酋帅越国公蒙归义云南王
始独称南诏。至杨国忠遥领蜀郡太守采访使
遂扰边阃。希立功伐。
乃有泸南不利之变。贞元中
韦令公皋节帅。招复云南
背蕃归汉。十一月八日
置使安抚。兼统押西山八国近界羌蛮等使。
是为三使韦令公本以奇勋秉旄钺
思立边效。又在镇且岁久。
南诏为其用。拓地甚远。
公既卒。刘辟继公后。
以兵守险。为不顺。
诛死。家籍没。
京兆公节帅。酷易军政。
殊不以封域为念。戍卒罔代。
边蛮积忿。至太和三年十二月
蒙𥰭巅遂以兵剽掠至城下。杜公填门不敢与争。
监军使矫诏宣谕。蛮人遂退。
工巧散失。良民歼殄。
其耗半矣。列政补完。
尚不克称。大中六年四月
诏以丞相太原公有驱制羌戎之成绩。由邠宁节度司徒同平章事镇蜀。
蜀为奥壤。领州十四。
县七十一。户百万。
兵士五万。外疆接两蕃。
人性劲勇。易化以道。
难诬以智。公至。
以俭约帅之。以谨廉不伐临之。
以刑赏法制平治之。人欢且舞。
旦夕咏公之德矣。先是西蜀图经甚备。
朝野之士多寄声写录。主兹务者。
不胜其烦。遂尽削而潜焚之。
长吏至。即据显者集为一轴以献。
繇是百不书一。大中八年
户曹参军蔺宏宗甚好学。且目睹司徒相国之异绩。
愿付以传示于后。然不以文自任。
剪截疏长。言不略。
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刊益之。
且曰。不以淹徐疾速。
归于流布。以为不朽之事。
求受命震怖。又不欲以图经为目。
乃搜访编简。目为成都记五卷。
经与图之附益。愿终宏宗之职。
庶以此为助也。大中九年八月五日叙。
大梁见乔诩877年 唐末 · 罗隐
五言排律 押萧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引用典故:鲁瓢
湘水春浮岸,淮灯夜满桥。
六年,两地各萍漂
刀笔依三事,篇章奏珥貂
迹卑甘汨没,名散称逍遥。
好寺为径,空江作桡。
野香花伴落,缸暖酒和烧。
晋沼寻游凤,秦冠竟叹鸮。
骨凡鸡犬薄,魂断蕙兰招。
怅望添燕琯,蹉跎厌鲁瓢
败桐方委爨,冤匣正冲霄
战代安釐国,封崇孝景朝。
千年非有限,一醉解无聊。
漏永灯花暗,炉红雪片销。
久游家共远,相对鬓俱凋。
运命从难合,光阴奈不饶。
到头蓑笠契,两信钓鱼潮。
鄙孝议上篇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
有天地来。言乎孝者。
大曰舜。小曰参。
承顺父母之道。无不为也。
虽俾食于亵器。寝于厕窦。
犹将顺之。况夫修廪浚井哉。
然犹避乎大杖也。虽尝以小杖为顺。
则舜修廪可也。浚井可也。
设死于大杖。谁养瞽叟哉。
承顺父母之道。无不至也。
锄瓜伤根。曾晢杖之。
几至于死。是以仲尼不以为孝也。
何哉。有参则皙安。
无参则皙孤。参顺锄瓜之罪。
设死于杖。谁养夫皙哉。
夫以二孝之不受重责。恐夫糜骨节隳肢体。
有辱于先人也。岂有操其刃剸己肉以为孝哉。
夫人之身者。父母之遗体也。
剸己之肉。由父母之肉也。
言一不顺色。一不怡情。
尚以为不孝。况剸父母之肉哉。
乐正子春丧足不下堂汉景不吮孝文之痈。
二贤卒成大孝。犹伤足不下堂
吮痈有难色。何者。
伤己之足。伤父母之足也。
吮父母之痈。吮己之痈也。
伤之者不敬。吮之者过媟。
是以圣贤不为也。今之愚民。
谓己肉可以愈父母之病。必剸而饲之。
大者邀县官之赏。小者市乡党之誉。
讹风习习。扇成厥俗。
通儒不以言。执政不以禁。
昔墨氏摩顶至踵。断指存胫。
谓之兼爱。今之愚民如是。
其兼爱耶。设使虞舜糜骨节。
曾参隳肢体。乐正子春伤足不爱。
汉景吮痈无难。今之有是者。
吾犹以为不可。况无是理哉。
执事者严令以禁之。则天下之民保其身。
皆父母之身也。欲民为不孝也难矣哉。
翰林刘学士启 晚唐 · 顾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五
某闻郑元之谒马融
不知不去。
赵壹之干羊陟
未遇未休。
三年常在于门庭。
或一日再经其墙仞。
盖以此时儒学。
无出于马公。
当世文儒。
莫先于羊子。
今所以重桴灵鼓。
复扣洪钟者。
实存于此也。
某问不知三。
书惟阙五。
未能窥豹。
强欲知龙。
洎投弃纶竿。
依凭湘帙。
田巴于稷下。
杨震关西
三箧之书。
粗知篇目。
一枚坠简。
微识指归。
栖迟虽甚于苏秦
辛苦近同于宁越
时或严霜届节。
脱叶辞枝。
曲突无烟。
幽窗有雪。
飞文月殿。
欲拟谢庄
染翰兰台
思齐宋玉
实以钝踰庞统
鲁极曾参
三犯龙门
奔鲸浪。
元珠难得。
空迷罔象之津。
大道多歧。
频洒亡羊之泣。
辄尘藻鉴。
叨献菲辞。
窃自朋游。
或闻推许。
潘生摛锦。
巧借丹青。
谢氏碎金。
猥加流品。
亦复愿披仙雾。
频扣朱门。
冀遂望尘。
不期倒屣。
今则籓羝类窘。
幕燕同危。
正当羸角之时。
未识安巢之计。
辄披肝胆。
来诉融明。
伏以学士辨敌飞龟。
才雄白凤
鉴同止水。
公甚平衡。
润青藻于词林。
于义路。
讲理则丝绳让直。
发言则山岳惭轻。
傥假以风云。
赐之慰荐。
扬雄于汉殿。
郭隗燕台
愿借吹嘘。
岂无裨助。
至于斩衣毕命。
顾印酬恩。
夜盗狐裘。
晓开鱼钥。
凡于死所。
请以身先。
干犯清严。
无任陨越。
谨启。
翰林刘侍郎启 晚唐 · 顾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五
某闻皎镜当悬。无疲屡照。
华钟在簴。不阻频铿。
其有饬貌前来。横筳直进。
思投朗鉴。愿听洪音。
孔室高深。前远仲由之恳。
羊门峻阻。难传赵壹之怀。
所以再托笺毫。用为绍介。
吴门钓者。阙里儒徒。
詹何独茧之纶。学杨子雕虫之技。
慕颛孙之干禄。效车子之聚萤
西过许昌。空吟景福。
东游邹鲁。欲拟灵光。
时或风入楚台。雪飞梁苑
偶然成咏。忽尔盈篇。
是用历韩郑之门庭。学杨衡之刺谒。
刻舟琢木。未拟迂疏。
凿枘攻坚。难方龃龉。
以致两临文阵。俱挫笔锋。
东郭先生。将逃滥吹。
步兵校尉。欲泣穷途
然亦默听时谣。颇闻通论。
以为蔡中郎之未顾。则柯亭
张司空之见知。则剑辞圜室。
以时方济会。物有穷通。
须因甄藻之时。冀别沈沦之所。
求诸作者。不在他人。
是以某月日辄贡菲词。上干英眄。
侍郎学士作时仪凤。为国元龟学海波澜。
常融沆瀣。情田垄亩。
曾稔耕耘。属词则丽藻恒春。
视草则文星镇动。言能振蛰。
势可燃灰。傥蒙垂一顾之恩。
出陆沈之所。平生进退。
决在指纵。干犯清严。
无任惶惧企望之至。谨启。
雅王祯文 唐 · 钱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三
维年月日。
皇帝若曰。
周家之嗣。
分茅土者十五国。
汉景之代。
书简册者十三王。
朕以寡昧之资。
奉神灵之统。
每顾诸子。
实惟天休。
训导之将成。
谅封建而可享。
咨尔第十一男祯。
方当稚齿。
复在深宫。
有知忧知惧之心。
见学礼学诗之性。
自然而禀。
最乐不渝。
遂诏有司。
往申旧典。
今遣某官某乙持节册尔为雅王
于戏。
受册之命。
重属汝躬。
列圣在天。
百辟在位。
在天必听。
在位必观。
罔怠交修。
用承多祐。
陈经国事疏 五代 · 李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七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
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
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
偫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
军食乏阙。焦劳罪己。
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
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何议而不臧。止在改而行之。
足以择其善者。臣闻古人有言曰。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
人者君之所理也。有其谷则国力备。
定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知此三者。为国之急务也。
轩黄己前。不可详记。
自尧湮洪水。禹作司空
于时辨九等之田。收什一之税。
其时户口一千三百馀万。定垦地约九百二十万顷。
最为大平之盛。及商革夏命。
重立田制。每私田十亩。
种公田一亩。水旱同之。
亦什一之义也。洎乎周室立井田之法。
大约百里之国。提封万井。
出车百乘。戎马四百匹。
畿内兵车万乘。马四万匹。
以田法论之。亦什一之制也。
故当之世。比之朝。
户口盖增二十馀万。非他术也。
盖三代以前。皆量入以为出。
计农以立军。虽逢水旱之灾。
而有凶荒之备。降及秦汉。
重税工商。急关市之征。
倍舟车之算。人户既以减耗。
古制犹以兼行。桉此时户口。
尚有千二百馀万。垦田亦八百万顷。
至乎三国并兴。两晋之后。
则农夫少于军众。战马多于耕牛。
供军须夺于农粮。秣马必侵于牛草。
于是天下户口。只有二百四十馀万。
洎隋文之代。两汉比隆。
炀帝之年。又三分去一。
唐太宗文皇帝以四夷初定。百姓未丰。
延访偫臣。各陈所见。
魏徵独劝文皇力行王道。由是轻徭薄赋。
不夺农时。进贤良。
悦忠直。天下价。
㪷直两钱。自贞观至于开元。
将及一千九百万户。五千三百万口。
垦田一千四百万顷。比之
又极增加。是知救人瘼者。
以重敛为病源。料兵食者。
惠农为军政。仲尼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臣之此言。是魏徵所以劝文皇也。
伏惟深留宸鉴。如以六军方阙。
不可轻徭。两税之馀。
犹须重敛。则但不以折纳为事。
一切以本色输官。又不以纽配为名。
止以正耗加纳。犹应感悦。
未至流亡。况今东作是时。
羸牛将驾。数州之地。
千里运粮。有此差徭。
必妨春种。今秋若无粮草。
何以赡军。臣伏思汉文帝时
欲人务农。乃募人入粟。
得拜爵及赎罪。景帝亦如之。
后汉安帝时。水旱不足。
三公奏请富人入粟。得关内侯及公卿以下散官
本朝乾元中。亦曾如此。
今陛下纵不欲入粟授官。愿明降制旨下诸道。
合差百姓转仓之处。有能出力运官物到京师
五百石以上。白身授一初任州县官
有官者依资迁授。欠选者便与放选。
千石以上至万石。不拘文武。
明示赏酬。免令方
农人流散。斯亦救民转仓赡军之一术也。
上蜀主奏记 五代 · 王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
伏以羲皇演卦。神农造书。
陶唐克让。是昌礼乐。
有虞浚哲。乃正璇玑。
文武。功济天下。
故能卜世延远。垂裕无穷。
逮乎六国。诸侯力征。
秦灭坟典。以愚黔首。
遂使圣人糟粕。扫地都尽。
汉承秦弊。下武尊文。
萧何入关。唯收图籍。
文帝修学校。举贤良。
海内晏然。兴崇礼义。
景帝躬履节俭。选博士诸儒。
以备顾问。麟书凤纪。
填溢于未央。玉版金绳。
充牣于秘府班固曰。
周称。汉称文景。
宜哉。武宣之世。
崇礼官。开金马石渠之署。
以议典礼。乐置协律之官。
以分雅郑。公卿大夫。
间作于世。或纾下情以通讽谕。
或宣上德以尽忠孝。孝成之世。
奏御者千有馀篇。献纳论思之盛。
夐古罕比。世祖承丧乱之馀。
龙骧宛叶。去暴诛乱。
拯溺救焚。宽以用人。
明以率下。兵革既息。
寰海乂宁。乃起立太学
招致鸿硕。偫臣每有奏议。
必命史官撰集。以传后世。
数引公卿。讲论经义。
夜分乃寐。不以为劳。
孝明师事桓荣。躬亲文墨。
朝诵夜讲。明达过人。
孝章崇尚文儒。有太宗之遗风。
尝于白虎殿会集偫儒。推演乾坤。
考合阴阳。上申圣人。
下述品物。参于传记。
内别六经。若披浮云而睹白日。
设华灯而入闇室。诏元武司马班固纂集其事。
名曰白虎通。魏武博览偫书。
特好兵法。钞略书史
名曰节要。又注孙子十三篇。
尤好篇咏。动为典则。
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
贯穿经史。及居帝位。
益尚谦和。坐不废书。
手不释卷。晋宣博学洽闻。
服膺儒教。当曹氏中微。
总摄百揆。万几之暇。
未尝废卷。景文之间
咸重儒术。宋高祖豁达大度。
涉猎典坟。讨伐之中。
亦重文墨。文帝博涉经史。
尤善隶书。每诫诸子。
率以廉俭。南齐高帝深沈大量。
清俭宽厚。嗜学好文。
无喜愠。常曰。
学然后知不足。余恨无老成人
得与比德。兼善草隶。
有飞动之势。梁武该博多闻。
有文武之略。在位冬月。
秉火执笔。手为皴裂。
诸子悉有文艺。聚书讨阅。
昼夜忘疲。元帝好易。
韦编三绝。东阁聚书十四万卷。
象牌玉轴。辉映廊庑。
陈武倜傥。雄杰过人。
穷究兵书。耽玩史籍。
文帝留意经典。举动端雅。
魏道武台省。兴儒学。
五经各置博士。讲问如市。
塾序成林。北齐文林学馆。
周武帝保定中书盈万卷。平齐所得。
才至五千卷。置麟趾殿学士
以掌著述。隋平陈之后。
牛宏分遣搜访异书。经史渐备。
凡三万馀卷。炀帝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
写正副各五十分为三品。除秘书所掌。
而禁中之书在焉。唐高祖统一区宇。
刬革暴隋。六合宅心。
四海归德。躬行仁义。
以息乱阶。太宗神睿圣文。
天资英武。尝在藩邸。
命博学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十八人为秦府僚佐。大较儒术。
广聚经史。及居帝位。
随才擢用。于是宏文馆皆置学士
元宗开元五年。于乾元殿置修书使。
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
丽正殿置修书使。又召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
改名集贤。其修书使为集贤殿学士
自是图籍不独秘书省。宏文崇文馆皆有之。
集贤所写。则御书也。
分为四部。一曰甲为经。
二曰乙为史。三曰丙为子。
四曰丁为集。两京各一本。
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经库书白牙轴黄带红牙签。
史库书青牙轴缥带青牙签。子库书紫檀轴紫带碧牙签。
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
大学士专掌之。历代以来。
咸有祖述废置沿革。或有差异。
今但略举帝王故事及秘书之职。幸冀垂览焉。
请修万石君 后晋 · 石光赞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二
周武王奄有天下。过商容之闾必式。
比干之墓即封。盖褒赏贤良。
尊崇忠义。伏惟皇帝陛下显膺天命。
开创鸿图。解网行仁。
救时顺动。乐业不知于帝力
随但听于山呼。盛德难名。
太平可待。臣伏见荥阳道左有万石君
前汉大中大夫石奋之庙。有子四人。
二千石禄。景帝曰。
人臣尊宠。毕集其门。
号万石君。德行懿绩。
备列前书。唐大中十三年
郑州司马石贯称裔孙。刊石庙廷。
备纪其事。伏遇皇帝行幸浚郊。
经过荥水。展义已闻于岐路。
覃恩宜布于幽明。其万石君
伏乞俯宏霈泽。特降封崇。
俾光远祖之徽猷。益茂我朝之盛典。
晁错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
愚因读李观所为文,见其论晁错尽忠于汉,而袁盎以私雠陷之,景帝过听,可为王者之羞,诚皆然也。
以愚观之,则之罪一也。
夫二子者,才识度量不相上下,遭天下初定,文帝励精求理,能用善言,故尽忠论事,并获听用。
而皆欲功名在我,莫肯急病让夷,故相与为敌,非素有父兄之雠也。
及七国兵起,而遽欲按治袁盎宜知吴之计谋,其吏不听而止。
闻之惧,遂反谮焉。
然则忘公家而务私怨,其罪先在也。
夫古之君子,为而不有,功成不居,付物以能,任之则逸,故能成可久可大之业。
今二子者冒道家之所忌,以智能为身荣,故终于恶。
是知道不可离也如此(《徐公文集》卷二四。)
:原脱,据李校、黄校本、四库本补。
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乾德四年十月癸酉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五、《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太常因革礼》卷八○、《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一(第二册第一三五八页)、《文献通考》卷一○三、《宋史》卷一○五《礼志》八、《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三一
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功侔造化,道庇生民,咸载简编,宜崇典礼。
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牷;
或陵寝虽存,不禁樵采。
朕顺考古道,咸秩无文,方怀景慕之心,敢怠寅恭之意。
其太皞葬宛丘炎帝长沙黄帝葬乔山,颛顼临河,高辛葬濮阳,唐尧葬城阳虞舜葬○陵,女娲赵城夏禹会稽商汤宝鼎县周文王武王咸阳县汉高祖长陵,在长安北,后汉世祖洛阳界,唐高祖三原县东,太宗醴泉县北,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
商中宗太戊内黄县东南高宗武丁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葬毕原,汉文帝霸陵,在长安东宣帝杜陵,在长安南魏太祖于邺晋武帝洛阳后周太祖文帝隋高祖文帝并葬富平县,已上一十帝,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
秦始皇帝昭应县汉景帝阳陵,在长安东北,武帝茂陵,在长安西,后汉明帝章帝并葬洛阳魏文帝阳山,后魏孝文帝富平县唐玄宗奉先县肃宗醴泉县宪宗奉先县宣宗云阳县梁太祖伊阙县后唐庄宗新安县明宗洛阳东北,晋高祖寿安县,已上一十五帝,各置守陵两户,每三年一祭。
仍并委所在长吏,祀以太牢,以羊代。
周桓王渑池县灵王河南柏亭西,景王洛阳太仓中,威烈王洛阳城西隅,前汉元帝葬渭陵,在长安县成帝延陵,在咸阳县哀帝义陵,在扶风平帝葬慎陵,在洛阳东南殇帝葬康陵,在慎陵茔中,安帝葬恭陵,在洛阳北,顺帝洛阳西,质帝洛阳东南献帝渭城西,魏明帝河清县大石山,高贵乡公洛阳瀍涧之滨,陈留王葬平原,晋惠帝葬太阳陵,在洛阳怀帝悯帝并葬平阳西魏文帝富平县东魏孝静帝邺郡唐高宗奉天县中宗富平县睿宗奉先县代宗富平县,德宗葬云阳县顺宗富平县穆宗奉天县恭宗三原县文宗富平县武宗三原县懿宗富平县僖宗奉天县昭宗缑氏县梁末帝伊阙县后唐清泰帝葬明宗陵南,已上三十八帝陵寝,常禁樵采。
应已上帝王寝庙,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日,具有无废阙批书历子。
其祠祭仪注,仍令有司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