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应知合孙吴运筹决胜科对策(并问) 唐 · 杨若虚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问。
朕闻武以保大定功。
刑以禁邪止杀。
轩辕三皇之圣。
莫能去兵。
陶唐五帝之聪。
时犹振旅。
故知体国经野。
宜有吊伐。
居安虑危。
可无预备。
朕纂承丕业。
虔守大宝。
因祖宗之既康。
恐文武之将坠。
兢兢戒惧。
翼翼忧勤。
而德教诞敷。
烽燧尚警。
三边每劳于征伐。
百姓不歌于耕凿。
言念于役。
深轸于怀。
所以日旰忘飧。
中宵辍寐。
思谋臣以制敌。
折冲于樽俎。
索名将以守边。
降伏其戎寇。
行何法也。
得致斯人哉。
子等藏器待时。
呈才应命。
尽陈古今之事。
备详攻守之策。
至时贤著述。
往彦勋庸。
兵法有五十三家。
宜分其四种。
汉臣有二十八将。
自比夫几人。
景略可逮于孔明
张辽得齐于关羽
斛律光贺若弼
近代之用谁优。
李绩李靖
先朝之光谁最。
又邛南一方之地。
碛西万里之域。
将弃之以促境。
宁守之以劳人。
凉州至于流沙。
陇坂至于积石。
险阻要害。
予疑汝明。
秦中岁役于防冰。
若为釐革。
代北年疲于禦塞。
奚所变通。
蓟门屯田。
何术以休其弊。
柳城梗涩。
何筹以系其虏。
凡此边廷。
今为重镇。
何经何见。
何履何历。
若兵不获已。
用何奇谋。
贞我师旅。
使有征无战。
必文可来之。
施何异政。
柔彼夷狄。
使怀惠畏威。
咸述尔能。
直言其事。
当有升坛之拜。
伫伸推毂之宠。
对。
臣沐清化
忝纡黄绶。
属陛下听鼓鼙之音。
载怀将率。
恤边鄙之耸。
思辑军容。
臣窃叹三隅未宁。
为日久矣。
不以庸菲。
谬膺推荐。
恭承大问。
俯蹐玉陛。
咫尺天休。
以抒情素。
臣闻古先哲王。
鲜不征伐。
禁暴止乱。
咸以为人。
思患预防。
实为善政。
伏惟陛下允恭克让。
虞守四表。
俊乂咸理。
以孚于人。
犹恤彼勤劳。
求兹政道。
实天下幸甚。
臣闻事适于务。
则理有成。
法宜于时。
则功可建。
是以广采舆诵。
询于刍言。
不以人废言。
不以欲违众。
故计济事立。
利倍功大。
完军保胜。
道泰人安。
虽三边未清。
而百姓不弊
臣闻或多难以启其疆土。
或无难以丧其守宇。
天其启此边难。
以警陛下。
勤于政理。
以致和平。
因定荒乱之宜。
以为子孙之业也。
不然者。
岂圣明之时。
屡有斯寇。
今若以明视远。
以聪听德。
钦崇天意。
允釐庶绩。
制以官刑。
儆于有位。
爱敬立于亲长。
始终协于家邦。
崇礼以致贤。
修德以来远。
言合于道。
虽贱必行。
议乖于政。
虽贵必罚。
谋得其要。
必申瓜衍之赏。
刑当其理。
不贻戮仆之愆。
则在庭之官。
足以致化。
臣闻燕昭立馆。
以报强雠。
越践自勤。
竟雪深耻。
景略用而秦道霸。
孔明起而蜀业成。
岂明明之朝。
不如区区之国。
其珠玉无足。
爱之必至。
贤良思用。
求之必来。
惟陛下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
苟得其任。
何忧制敌降戎而已哉。
必资听之不滥。
择之无失。
审甄其操履。
明试以言。
谋之以八徵。
求之以五听。
穰苴进于晏子
韩信用自萧何
是以君人劳于求才。
逸于任使。
舍人求胜。
臣以为难。
臣闻自古用兵。
成败相半。
贤者得其大。
愚者得其小。
莫不同用于法焉。
至于战胜攻取。
无出三事。
类文校义。
分为四种。
记之金策。
具于玉韬。
汉臣以之。
拨乱辅时。
上应列宿。
振威耀武。
咸得其才。
以臣之愚。
何以堪此。
然守终持满。
窃仰邓禹之能。
勍敌神谋。
颇怀冯异之略。
至隐若敌国。
思其奉上之故。
亦采于一善。
未致其全。
景略比于孔明
功当术浅。
张辽比于关羽
壮劣情优。
斛律光著破虏之功。
贺若弼有平陈之绩。
论其攻战。
则可齐肩。
语其才雄。
此或先驾。
彼亡隋之任士。
内用宠戚。
外阶朋党。
忠言死于逆耳。
国命出于谗言。
政以贿易。
功以财成。
雁门之围。
兵士以微而不赏。
狼河之败。
许公以亲而不诛。
天下分崩。
人受涂炭。
是以李绩李靖
为国家用。
因隋亡之臣。
致有周之业。
则克胜其任。
匈奴于是破亡。
则能达其谋。
高丽以之终灭。
谋功比事。
可同年。
以功取人。
以居上。
臣闻惇德允元
柔远能迩。
王者无外。
守在四夷。
张纲弃兵。
竟和南国
充国不战。
亦定西夷。
李牧以居边。
魏尚而为牧。
远和迩镇。
固障持边。
远和则不劳。
迩镇则居逸。
是谓释远谋近。
逸而有终。
然后明其伍候。
守其交礼。
谨其走集。
诫以不虞。
足以辑和士庶。
羁縻夷狄。
何必弃南邛之戎。
舍碛西之地。
隳先朝之业。
致将来之诮焉。
蹙国挫威。
臣所不取。
臣又闻华夏者国之心腹。
边陲者国之支体。
若心腹克盈。
则支体无害。
古既守之不损。
今禦之而何失。
古以之足。
今以之虚。
非古今有殊理。
实授非其任。
然东自榆林
西至蒲海。
限之以亭塞。
隔之以山河。
玉关金微之险。
临洮墨离之阨。
飞狐白石。
爰在并汾。
木狭土门
出于幽蓟。
李靖距颉利于碛口
终绝南侵。
李杰败王师于榆关。
遂贻东难。
险阻不异。
成败乃殊。
以是言之。
非才莫可。
今若渐塞上之士。
晁错之谋。
安辑云中之人。
严尤之术。
保以邑落。
守以城池。
求贤良以为守。
习农桑以为教。
敌至则其积聚。
使野无所遗。
贼去则伺其虚危。
使兵不失利。
则秦川岁减于冬戍。
代北不惧于秋犯。
臣见蓟门屯田。
降军寇之乘。
攻守馀暇。
务耕耘之积。
省两河之
资三军之费。
但使役之无扰。
何忧兵以致弊。
军既未息。
此安可停。
臣闻取乱侮亡。
书之明义
固险而守。
国之恒政
柳城之寇。
不虐于边人。
鸿胪之宾。
未绝于来使。
则养士卒以待其衰也。
必若虐暴边隅。
须申致寇之略。
如其毒痛于下。
方兴问罪之师。
任之以智能。
申之以谋策。
明赏必罚。
教人以信。
山林水泽之阵。
识以权宜。
父子兄弟之军。
赴汤蹈火。
然后扬兵耀武。
示之以威。
则师旅以贞。
夷狄柔服
惠怀无战。
其在于兹。
若但行以秋霜之严。
而无时雨之泽。
不计而动。
离怨在心。
驱以合敌。
贪以取败。
既轻有生之命。
求幸白刃之中。
使天威挫衄者。
臣窃恨焉。
易曰。
差之毫釐。
缪以千里。
此之谓也。
臣以不才。
展效州郡。
每怀报国。
屡上微言。
神龙二年进状。
论沙场丧败。
开元四载投匦。
言降户得失。
銮驾西幸。
又于河中府上表。
并进柔远论一首。
而才微理拙。
不蒙顾问。
制问曰。
历。
敢不尽言。
臣识浅才微。
罔知攸据。
至若升坛之拜。
推毂之宠。
岂可一策所能及。
愚臣暗昧。
不足以当之。
俯伏惶恐。
若履冰谷。
谨对。
对长才广度沈迷下僚策 唐 · 张倚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四
问。
四岳畴庸。
羲和代掌其任。
九官命职。
稷禹不易其能。
逢化久以庸(一作康)时。
藉功深而成务。
洎乎嬴刘以降。
曹马承流
罕为官以择人。
直循资而就列。
或十旬而登三事。
或一日而致九迁。
遂开趋竞之门。
莫守代工之美。
国家网罗偫彦。
驱驾时英。
其政洽于至和。
其人淳于太古。
今欲削汉魏之遗法。
复尧禹之远图。
能其事者。
永守其官。
称其职者。
不迁其任。
增秩赐爵。
用申劝善之规。
金帛玺书。
载表优贤之义。
变通之理。
尚或多端。
用舍之途。
伫闻良算。
对。
昔者明王之御天下也。
奉若天道。
建邦设都。
树之以后王。
化之以师长
用人勿及私昵。
建官惟在贤才。
夫难知非独在于今日。
故曰知人则哲。
惟帝难之。
自生人以来。
有国之王。
莫不得贤则治。
失贤则乱。
此乃自然之义。
百王不能易也。
是知贤人君子。
国之所急。
诗曰。
南山有台。
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
邦家之基。
言人君得其贤臣。
所以成其美化。
广其基业也。
遐观历代圣王之求贤哲也。
义匪一途。
或精选以取之。
或降访以得之。
有营之经载而始获。
有求之不日而便至。
迟速之理虽异。
辅弼之职不殊。
黄帝劳于梦想而感力牧
诚之至也。
唐尧务于畴咨而致
访之审也。
至唐虞之黜陟幽明。
三载考绩。
夏禹之顾盼空谷。
七起成名。
殷宗托梦于傅岩。
姬文游心于渭水。
此六君者。
可谓勤于求贤而善于用人也。
故能使元凯就绩。
申甫登朝。
道济五臣。
功宣十乱。
康良作诵。
喜起成歌。
人无险诐之情。
代有雍熙之乐。
由庚入咏。
天保为诗。
下怀报主之心。
受天之禄。
书曰。
百僚师师。
百工惟时。
庶绩其凝。
此之谓也。
斯并政符大道。
理合至公。
委质能臣之一德。
所以天工可代。
人爵攸宜。
凭久化以济寰瀛。
藉深功而安宇宙。
战国之代。
王道寖微。
各伫英贤。
或杂或霸。
楚襄劳持金之聘。
燕昭拥彗之礼。
空闻僭号之议。
未睹升平之业。
桓公之有仲父
晋侯之获赵文。
委任责成。
共登霸道。
唯勤斗争之理。
不务淳和之绩。
而动乖王度
举违帝典。
故五尺童子。
耻之不论。
况所由龌龊。
何其卑也。
秦皇不仁。
虐乱是极。
儒生填于坑井。
诗书灭于烟火。
忠贞清白。
以为徒苦。
谄佞邪媚。
谓之至公。
卒以覆亡。
为后代诫。
实由远贤近佞。
使之然也。
汉高祖虽不好儒。
然亦任用英杰。
登坛而礼韩信
辍洗而迎郦生
以股肱。
以社稷。
孝武之代。
儒学渐该。
董仲舒之策。
始令郡国贡举。
于是贤良方正之士。
雾委云集。
晁错公孙宏匡衡萧望之辈。
并继踵而至。
故当文景之代。
号为得人
诗称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汉所以宁者。
亦士之力也。
光武仗吴邓以立功。
任贾寇以起事。
拔奇取异。
决自于心。
爰至显宗中兴。
于兹为盛。
由此而两汉之代。
数百年閒。
陟正黜邪。
褒善贬恶。
虽不袭唐虞之法。
亦去烦芟乱。
几乎大成矣。
逮献灵之际。
奸猾纵横。
升必以财。
进不由道。
于是搢绅洁白之士。
疾之若雠。
乃曰举秀才不知书。
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龟。
至乃悬爵而卖之。
列价而争之。
守正道者以为陆沈。
由斜径者谓之智变。
衣冠为之失序。
贤哲由是潜藏。
遂使社稷丧亡。
后嗣覆灭。
悲夫。
此伐檀所以兴刺。
黍苗所以劳歌。
无他故焉。
贤人不得进也。
及乎当涂启运。
典午开基。
陈偫制九品之条。
刘毅兴八损之权。
曹羲疾其阔远。
孙楚以为鬼录。
遂令权要归于中正
威福去于天朝。
臧否任情。
品藻乖次。
齐之季
梁隋之末。
聘士求贤。
罕闻稽古。
栋挠鼎折。
唯见陵夷。
既同自郐之讥。
讵劳更仆之说。
圣上览百王之得失。
立万代之规模。
大开举尔之科。
广陈训迪之典。
用与不用。
贤否各称其能。
材与不材。
轮桷并当其任。
小人去位。
疾之犹若寇雠。
君子盈朝。
求之恒如不及。
故得百僚无滥。
九有升平。
不闻濡翼之讥。
永绝烂头之诮。
仲长亡越级之论。
贾生无调下之悲。
今欲远服尧禹之踪。
近弃刘曹之法。
增秩令其永任。
锡帛许其不迁。
使官不易能。
职遵代掌。
虽优贤之义。
有所会通。
而随时之谈。
或恐未可。
何则。
太古敦朴。
静人希。
敦朴则易淳。
静人希则易理。
故不劳而功可就。
今圣明抚运。
才多俗阜。
俗阜则事烦。
才多则理剧。
必咨明哲独任。
不以避嫌。
但使委得其人。
数迁何妨化理。
如其用失其理。
久任岂补功亏。
愚管所窥。
以为如此。
大体期于不滥。
所务在于得贤。
苟违此途。
未知其可。
谨对。
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中有脱字)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审)前湖768年 唐 · 杜甫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引用典故:习池 郑谷
郊扉俗远长幽寂,野水春来更接连。
锦席淹留还出浦,葛巾欹侧未回船。
尊当霞绮轻初散,棹拂荷珠碎却圆。
不但习池归酩酊,君看郑谷夤缘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鲜于仲通天宝末京兆尹。)753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六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郢匠 磻溪钓 晁错 丹青 龙门客 凤雏 凤穴 郤诜 平津 张京兆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一作世)爽气殊伦
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侯伯知何等(一作算),文章实致身。
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沈沦。
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
义声纷感激,败绩自逡巡。
途远(一作永)欲何向,天高难重陈。
学诗犹孺子(一作子夏)乡赋(一作忝)嘉宾。
不得同晁错,吁嗟后郤诜
计疏疑翰墨,时过忆松筠。
献纳纡皇眷,中间谒紫宸
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
破胆遭前政(谓李林甫,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交合丹青,恩倾雨露辰。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对选择卒史刑罚疑赦判(有司选择卒史文学掌故备员有比百石以上诵多者先求之不得诵如功令又甲刑罚之疑俱赦有司并刑不上备省科之云适轻不服诸罚有权) 唐 · 郭向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
政以经邦揆务。刑以禁暴去邪。
先王论于股肱。大易明其噬嗑。
故贤能必佐。小大以情。
立纲纪于天官。作规模于秋典。
其来尚矣。难可忽诸。
才有所通。或徵诸管库
法有明象。乃著自星辰。
所以掌故备员。择先文而后学。
刑法俱赦。执有权而适轻。
晁错惟勤。昔闻其任。
吕刑高议。已尽其能。
兴讼者何。秩既下于百石。
折中者理。条不紊于三千。
必也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诵先王之典诰。有夫子之文章。
自合升之司徒。而曰俊士
建功于当代。垂裕于后昆。
未闻鸣鹤闻天。而乃吓鸱从事
诚宜改革。徒以盈庭。
息乃讼端。寝乎功令。
如有伦有要。不𠌤不忒。
定国之庆溢高门萧何之约在关中
虽并刑不上。亦片言可折。
省之可罚。甲也有词。
法贵从宽。难明与罪。
房州刺史杜府君神道碑 唐 · 刘太真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茂天爵者薄人秩。
韬真机者疵世道。
是有草莱缨组。
尘埃声利。
位始阶而身退。
名始存而迹远者。
见之于府君矣。
府君杜氏。
讳元徽
字金刚
京兆人也。
宗启周封。
业光鲁史。
层源演派。
謺萼舒英。
以地则因人斯大。
世则令郡望族。
至若骤谏兴王。
飞谋战国
垂康汉之绩。
著平吴之功。
咸宠冠往贤。
郁华前载。
斯粗举而未能也。
曾祖良杞府君
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
左仆射
士伦府君
太中大夫左卫大将军
考元府君
游击将军商州洵水府折冲上柱国
或导扬儒风。
或宣肄武烈
芳传学省
勋在戎府。
俾昌而裕。
毓我令人。
府君贞亮居体。
中和成性。
孝慈根于素风。
明敏彰于羁贯
唯道素是味。
唯还丹是慕。
浮碧落而云高。
立秋江而鹤远。
既而宗族喻良弓之业。
亲朋示博带之义。
事感于中。
勉而筮仕。
解巾署陪戎校左金吾翊府
寻授左监门卫长史
晁错才识。
始从掌固
扬雄词赋。
仍闻执戟
滞修鳞于污渎。
栖逸翮于榆枌
摩重霄。
跃洪澜。
将有日矣。
然而雅好翰墨。
尤工弧矢。
援毫露垂。
舍拔星落。
循倒薤以偕极。
掩穿杨而称妙。
造次于是。
专精无怠。
况匪惊愚以饰智。
匪隳身以徇物。
则儒墨两忘也。
匪江湖而闲。
匪仁义而修。
则朝野一致也。
是用齐荣贱。
混淹速。
岁星逾所。
名秩乃徙。
人不堪其望。
我则莫之屑。
其练性存神。
远希彭羡。
犹初志也。
府君之从父昆弟。
有悬王官宿债者。
简书烟交。
司空星至。
悉责薄产。
殆将不给。
且家人嗷嗷。
泉壤贻惧。
府君忧攒于貌。
事甚在已。
遂鬻所居之业。
而代偿焉。
卜迁于西郊之别墅。
又有至自西州者。
宦游既久。
田屋斯变。
陶园兼松菊已荒。
江宅与桑田惧尽。
府君复推别墅以居之。
其仁爱之厚。
多此类也。
属虏起幽都。
兵交中原。
二京弛禁。
六龙偏幸。
府君心壮血愤。
志图家国。
乃激劝亲族。
纠率子弟。
弦木砺金。
有车一乘。
督责遣之曰。
吾闻救时者无险易。
赴难者无远迩。
况文武继代。
食君之禄者乎。
吾夙有林栖之契。
又齿发将暮。
不有处者。
谁保家属。
汝曹行乎。
吾欲兼济。
遂提老襁幼。
集于终南
时勋武争搏。
齐人大扰。
战血殷野。
殇魂啸林。
丁壮济师。
妇姑行饷。
府君深居事外。
适与静合。
耳绝鼙角。
目无锋刃。
天下鼎沸。
云卧恬然。
伊昔汉臣择日而不去。
秦客缘源以忘返。
屯往泰还。
我无凝滞。
由是放荡形役。
徜佯家林。
州闾归仁
疆理息讼。
儒书仙箓。
开卷自得。
鹤侣鸿俦
风期相许。
实清冥上人也。
乾元二年夏四月十八日
遘疾终于长安居德里私第。
春秋六十有四。
夫人渤海郡太夫人高氏。
婉娩懿茂。
柔贞惠和
含真乐道。
府君之志。
贞元四年秋九月庚午
合葬于咸阳之洪渎原。
礼也。
长子前河北招讨都统领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詹事御史中丞上柱国建安郡食实封一百五十户季玭。
宣茂绩于邦家。
施湛恩于祖考。
忠诚好谋。
沈毅能断。
当禁卫之心膂。
总兵符于掌握。
皇威扬于外。
臣节固于中。
勋庸大来。
爵位斯集
朝廷以府君垂裕道至。
贻谋庆深。
下诏褒宠。
用光幽穸。
房州刺史
次子冠军大将军兼试太常少卿季璘。
探赜兵谋。
妙通剑术。
致身环列
亦著殊名。
惟伯与仲。
孝心罔极。
莫不切追远之情。
聿修之旨。
爰托图篆。
式昭令德。
其词曰。
休祉锡美。
元淳毓灵。
是曰哲人。
惟道之英。
风质简远。
音词淑清。
优游下秩。
想像高冥。
谋能图国。
射足观德。
药灶霜元。
书池水墨。
义自情感。
仁非教植。
鬻业推居。
宗亲翼翼。
当夷乱华。
高蹈云崖。
子弟从师。
策勋王家。
艰难既平。
吐纳元和。
玉貌虽全。
促龄如何。
诜诜令嗣。
忠武济世。
位崇银章。
权总羽卫。
是降褒赠。
载光幽竁。
撰词扬休。
昭示来裔。
御史大夫王公墓志铭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
尊主直人。
则丑正者售祸。
权侔才忌。
则害能者构忤。
况位抗三府。
势倾一时。
天下之事。
悬在掌握。
而刚肠立朝。
鸷鹗横秋。
匡拂摩切。
奸邪是惩。
至使阴谋协比。
承间窃发。
暧昧摧辱。
加于大臣。
公讳鉷。
太原祁人也。
昔在元宗之盛。
外攘獯戎。
内立制度。
混一天下。
图万世安。
至于军旅征伐。
府库赐予。
声明羽仪。
礼文宪则。
莫不懿铄震曜。
庞鸿精备。
国用荐费。
阙于经入。
固宜有卓立大才。
统集其事。
公当此时。
御史大夫京兆尹
佩带使印十数焉。
黜幽陟明。
考察风俗。
地征国赋。
均输平准
天子六闲。
上林三官。
总制之。
未央前殿
离宫下苑。
亦护作焉。
公以典训经之。
文法纬之。
明察纲之。
廉平纪之。
其运也。
合变阴阳。
有以鼓其动。
其密也。
至精鬼神。
不能窥其隙。
衔策害郡之黠。
钤键多门之蠹。
裁兆物。
计亿事。
沛有馀力矣。
动一节。
摇百支。
无所窜情矣。
故威检毂下。
风清关右。
红粟冰纨。
露积朽腐。
星精雪驷。
外厩填溢。
广灵囿之百里。
奉祈年之万春。
汉家水衡少府钱四十万。
至是而过之。
俾我巍巍之朝。
四海雄富。
丕变于今。
公之力焉。
入则转移大谋。
出则平决偫议。
天子垂拱于旒扆。
宰臣高枕于庙堂。
时佐辅陈希烈忌公有宰相器
忧在移夺。
杨国忠公权势相倾。
事不两立。
会有凶人宰。
阴聚奸党于长安里舍中。
公以京辅都尉之卒。
逮捕悉擒。
诏公与廷尉杂理。
希烈国忠使法吏以牍背喻风旨于凶首。
引公爱弟釬连坐。
公具表其状。
请自拘于司败
上以罪不相及。
犹遣使慰原之。
而沈猜罔上者密白而下其书。
旧制。
大臣不对理陈冤。
天宝十一年四月十三日
奉氂缨盘水
北面拜跪而自裁。
妻子移隶宅于荒服。
呜呼。
历观忧国爱君之臣。
忠信未达。
而左右所鞫。
按成其无状之罪。
岂胜言也。
王章晁错
纳忠汉朝
衣冠僇于都市。
家属徙于合浦
古人有言曰。
刑罚出于身实难。
自他及之。
又何害也。
知我者其天乎。
公始以茂才异行。
首于策诏。
凡四佐王官之邑。
七领宪府之命。
一至殿省
再迁台郎
大司空大司徒各一。
官族德政。
燕国公张说已叙于烈祖之碑。
夫人河东郡夫人薛氏
存与其荣。
殁与其辱。
南北万里。
流离十年。
饮恨馀生。
以存宗祀。
大历三年五月
终于某所。
嗣子称。
以不天之衅。
承覆巢之馀。
迁逐炎海。
幽冤霜露。
家未悔祸。
慈亲凶归。
主人之艰。
无称之比。
永惟先君及难。
葬故有阙。
泣血忍死。
获终哀诚。
大历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合祔于中书皇考真宅之次。
相国许昌公尝感府辟。
缅然怀旧。
改赠移寝。
周于庀丧。
有以见京兆知人之明。
许昌报德之厚。
衮追叙遗烈。
亦门生表墓之礼。
铭曰。
知者谋始。
不能知终。
明者察微。
昧于数穷。
任我以事。
效我以功。
吉凶悔吝。
生于其中。
无象无端。
茫茫蒙蒙。
伏恨黄垆。
孰问苍穹。
小君从祔。
来同。
仆射 唐 · 杜佑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七
仆射秦官。
其名则微。
其职甚细。
东汉以后。
虽委任渐重。
职司会府
而非百僚师长之职也。
又按丞相亦秦官。
秦氏每偫臣上表。
皆云丞相臣某为首。
汉之宗臣。
萧何丞相
汉仪。
丞相进。
天子御座为起。
在舆为下。
有疾。
法驾至第问。
得戮二千石
申屠嘉欲斩内史晁错是也。
霍光受顾托之重。
之地。
昌邑王
上表太后
丞相臣敞为首。
大司马大将军次之。
其尊崇如此。
中间尝置左右丞相
亦尝改为相国
亦为大司徒
大抵汉之丞相
是为三公
于天下无所不统。
后汉亦以三公宰相
司徒西汉丞相也。
其后或为丞相
或为相国
或为大丞相
虽互为之名。
其实一也。
曹公司马师赵王伦王敦王导刘义宣齐高帝梁武帝尔朱荣陈武帝侯景齐献武隋文帝皆为之。
历代多非寻常人臣之职。
亦多为赠官。
然自秦以降。
实居百僚之长。
尚书令统领众务。
提举纲目。
仆射贰之。
诚为崇重。
且非统国政宰天下之任。
侍中中书令
如直以尊崇则太师
不然。
上公太尉始可长命百僚也。
龙朔中天宝初
尝改侍中中书令左右相
远协伊尹仲虺左右相
周公召公成王为左右之义。
斯诚允当。
或谓尚书令仆射录尚书之职。
是官之师长
按前代录尚书
霍光张安世王凤赵喜牟融邓彪张禹李固王导褚彦回齐明帝之徒。
或是三师
或是三公
或是大将军大司马兼之。
皆秉朝政。
古冢宰
百官总已。
实宰辅也。
其时别自有令仆。
仆射虽尝改为丞相
名同而职异。
品秩又未崇极。
上有三司三公尚书令
岂比前代丞相受任也。
其袭旧名无实者。
若今刺史皆云使持节
按前代使持节
得戮二千石
其王公已下封国
皆南面臣人。
分茅建社。
开府仪同三司
则礼数班秩。
皆如三公
置府辟吏。
今并岂有其实乎。
此例甚不能遍举。
安有仆射因改丞相之名。
都无丞相之实。
而为百僚之师长也。
又与丞郎绝礼。
若隔品致敬。
诸司长官
与隔品僚属。
其可绝礼乎。
斯不然矣。
谨议。
御夷狄论 唐 · 杜佑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七
秦以区区关中
灭六强国。
今竭万方之财。
上奉京师
外有犬戎凭陵。
陷城数百年。
内有兵革未宁三纪矣。
制置异术。
古今殊时乎。
周制步百为亩。
亩百给一夫。
商鞅佐秦。
以为地利不尽。
更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百亩给一夫。
又以秦地旷而人寡。
晋地狭而人夥。
诱以三晋之人耕。
而优其田宅。
复及子孙。
使秦人应敌于外。
非农与战。
不得入官。
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
五十人习战。
故兵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
末业日滋。
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
馀皆习他技。
又秦汉郑渠溉田四万顷。
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
永徽中
两渠灌浸不过万顷。
大历初
减至六千亩。
亩朘一斛。
减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
人力散。
欲求富强。
不可得也。
汉时安北七百里。
匈奴之地。
侵掠未尝暂息。
计其举国之众。
不过汉一大郡。
晁错请备障塞。
故北边妥安。
潼关之西。
陇山之东。
鄜坊之南。
终南之北。
十馀州之地。
已数十万家。
吐蕃绵力薄材。
食鲜兵拙。
不及中国远甚。
诚能复两渠之饶。
诱农夫趋耕。
择险要。
缮城垒。
屯田蓄力。
河陇可复。
岂惟自守而已。
览古十四首 其九 中唐 · 吴筠
 押支韵
晁错抱远策,为君纳良规。
削彼诸侯权,永用得所宜。
奸臣负旧隙,乘衅谋相危。
世主竟不辨,身戮宗且夷。
汉景钦明,滥罚犹如斯。
比干龙逢,残害何足悲。
范希朝京西行营节度使 中唐 · 李适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
古之命将帅
修封疆。
在于整军。
非以耀武。
故缮理亭障。
训齐车徒。
申国威。
以固王略。
非诚节茂著。
无以分统六师。
非勋绩彰明
无以并护诸将。
副兹重任。
实在忠贤。
特进检校右仆射右金吾卫大将军右街使成纪范希朝
有贞臣之节。
有良将之风。
识达武经。
学综兵要。
临事能断。
好谋而成。
尝领元戎。
镇于朔野。
控河上之塞。
汉南之庭。
修其政刑。
谕以威德。
士吏向慕。
裔夷绥怀。
入觐京师
策勋王府。
洎司警卫。
禁旅增严。
直道弥彰。
嘉庸茂著。
固可以总统北路。
节制西陲
魏绛和戎之勋。
晁错备边之策。
俾异俗率化。
穑人成功。
师乘以和。
烽堠无警。
懋昭丕绩。
时乃之休。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左仆射兼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
勋封如故。
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三
右。臣伏见陛下每垂睿心。
经略边境。增筑城垒。
加置戍兵。至于春秋衣装。
岁时宴犒。先后迟速。
悉由宸衷。其为忧勤。
可谓至矣。其为资费。
亦以多矣。盖以安人固国。
不惮烦劳。此诚慎虑之深者也。
然于储蓄大计。则未降意良图。
但任有司随月供应。近岁蕃戎小息。
年谷屡登。所支军粮。
犹有匮乏。边书告阙。
相继于朝。傥遇水旱为灾。
籴翔贵。凶丑匪茹
寇扰淹时。或负挽力殚。
或馈饷路绝。则戍兵虽众不足恃。
城垒虽固不克居。是使积年完聚之劳。
适资一夕溃败之辱。此乃理有必至。
而事无幸济者也。臣窃为陛下惜之。
军志曰。虽有石城十仞。
汤池百步。无不能守也。
晁错安边之策。要在积谷。
充国建破之议。先务屯田。
历代制禦四夷。常为国之大事。
勇者奋其力。智者贡其谋。
攻守异宜。盛衰殊势。
柔服而不劳师旅者。则常闻之矣。
屯师而不务农食者。未尝有焉。
今陛下广徵甲兵。分守城镇。
除所在营田税亩自供之外。仰给于度支者尚八九万人。
千里馈粮。涉履艰险。
运米一斛。达于边军。
远或费钱五六千。近者犹过其半。
犯雪霜皲瘃之苦。冒豺狼剽掠之虞。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倾财用而竭物力。犹苦日给之不充。
其于储蓄。以备非常。
固亦绝意而不暇思也。夫屯兵守土。
以备寇戎。至而无粮。
守必不固矣。遇寇不守。
则如勿屯。平居有残人耗国之烦。
临难有启敌纳侮之祸。所养非所用。
所失非所虞。以为制备之规。
臣窃谓疏矣。顷者吐蕃尚结赞率其丑类。
越轶封疆。朔方五原
相继沦陷。虽由将帅不武。
亦因匮乏得辞。其事未遥。
足为深戒。昧理而好谀者。
必曰当结赞入寇之日。遇贼泚作乱之馀。
戍卒未多。边农尚寡。
今则甲兵大备。稼穑屡丰。
比于曩时。势不同等。
臣请复陈近效。以质浮词。
今年夏初。寇犯灵武
禦则寡力。守则乏粮。
告急求哀。匪朝伊夕。
有司为之请罪。陛下为之轸忧
遽择使臣。奔波督运。
积财以资用。高价以招人。
赖蕃戎自旋。粮道获济。
封略不坏。固非成谋。
然则盐夏覆而灵武全。唯在幸与不幸之间耳。
是皆无不拔之势。有可骇之危。
其为规制之方。所谓同归于失矣。
议者是当今而非既往。岂不曰昧理而好谀乎。
今戍卒之加于往时。臣固知之矣。
今边农之广于往岁。臣亦知之矣。
所谓同归于失者。在于措置乖当。
蓄敛乖宜。利之所生。
害亦随至故也。陛下忿蕃丑之暴掠。
惩边镇之空虚。缮甲益兵。
庇人保境。此诚雄武之英志。
覆育之仁心。刷愤耻而扬威声。
海内咸望有必攻之期矣。既而统师无律。
制事失权。戍卒不隶于守臣
守臣不总于元帅。至有一城之将。
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
皆承别诏委任。分镇亘千里之地。
莫相率从。缘边列十万之师。
不设谋主。每至犬羊犯境。
方驰书奏取裁。行李往来。
动踰旬日。比蒙徵发救援。
寇已获胜罢归。小则蹂藉麦禾。
大则驱掠人畜。是乃益兵甲而费财用。
竟何补侵轶之患哉。夫将贵专谋。
军尚气势。训齐由乎纪律。
制胜在于机权。是以兵法有分阃之词。
有合拳之喻。有进退如一之令。
便宜从事之规。故能动作协变通。
制备垂永久。出则同力。
居则同心。患难相交。
急疾相赴。兵之奉将。
若四支之卫头目。将之守境。
若一家之保室庐。然后可捍寇雠。
护氓庶。蕃畜牧。
辟田畴。天子唯务择人而任之。
则高枕无虞矣。吐蕃之比于中国。
众寡不敌。工拙不侔。
然而彼攻有馀。我守不足。
盖彼之号令由将。而我之节制在朝。
彼之兵众合并。而我之部分离析。
夫部分离析。则纪律不一。
而气势不全。节制在朝。
则谋议多端。而机权多失。
臣故曰措置乖当。此之谓乎。
陛下顷以边兵众多。转馈劳费。
设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
此令初行。人皆悦慕。
争趋厚利。不惮作劳。
耕稼日滋。岁贱。
向使有司识重轻之术。宏久远之谋。
守之有恒。施之有制。
谨视丰耗。善计收积。
菽麦必归于公廪。布帛悉入于农夫。
其或有力而无资。愿居而靡措。
贷其种食。假以犁牛。
自然戍卒忘归。贫人乐徙。
可以足食。可以实边。
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
无徵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
果能用之。足谓长算。
既而有司隘吝。不克将顺。
忘国家制备之谋。行市道苟且之意。
当稔而愿籴者。则务裁其价。
不时敛藏。遇灾而艰食者。
则莫揆乏粮。抑使收籴。
遂使豪家贪吏。反操利权。
贱取于人。以俟公私之乏困。
乘时所急。十倍其赢。
又有势要近亲。羁游之士。
或托附边将。或依倚职司
委贱籴于军城。取高价于京邑
坐致厚利。实繁有徒。
欲劝农而农不获饶。欲省费而费又愈甚。
复以制事无法。示人不诚。
每至和籴之时。多支絺纻充直。
穷边寒冱。不任衣裘。
绝野萧条。无所货鬻。
且又虚张估价。不务准平。
高下随喜怒之心。精粗在胥吏之手。
既无信义率下。下亦以伪应之。
度支物估转高。军郡谷价转贵。
递行欺罔。不顾宪章。
互相制持。莫可禁止。
度支以苟售滞货为功利。而不察边食之盈虚。
军司以所得加价为羡馀。而不恤农人之勤苦。
虽设巡院。使相监临。
既失纲条。转成囊橐。
至有空申簿帐。伪指囷仓。
计其数则亿万有馀。考其实则百十不足。
巡院巧诬于会府会府承诈以上闻。
幸逢有年。复遇无事。
吞声补旧。引日偷安。
若遇岁俭兵兴。则必立至危迫。
灵武之事。足为明徵。
臣故曰蓄敛乖宜。此之谓也。
边之大事。在食与兵。
今食则无储。兵则乏帅。
谓之有备。其可得乎。
近者缘边诸州。频岁大稔。
谷籴丰贱。殊异往时。
此乃天赞国家。永固封略之时也。
而尚日不暇给。曾无远图。
军府有歉食之词。穑人有悔耕之意。
天赞而不受其利。农伤而不恤其穷。
及凶灾流行。播植堕废。
虽复悔恨。事何可追。
臣是以屡屡尘烦。所惜在此。
顷请择人充使。委之平籴务农。
陛下以理贵因循。未赐允许。
又请乘时丰稔。边城加贮军粮。
有司以经费无馀。其事复寝。
臣谬当任使。待罪枢衡。
虽神武之谋。不资献纳。
职司之分。敢忘忧虞。
夙夜疚心。衋如焚灼。
辄复效其鄙薄。庶或裨补万分。
不劳人。不变法。
不加赋税。不费官钱。
不废耳目之娱。不节浮冗之用。
唯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
请为陛下致边军十万人一年之粮。以为艰急之备。
陛下诚能听臣愚计。不受沮伤。
百日之间。收贮总毕。
转运常行之务。既无失于旧规。
太仓岁入之储。亦不阙其恒数。
图虑至熟。更无所妨。
谨具扬搉上陈。惟陛下留意省察。
旧制以关中王者所都。万方辐辏。
人殷地狭。不足相资。
加以六师糗粮。百官禄廪。
邦畿之税。给用不充。
所以控引东方。岁运租米。
冒淮湖风浪之弊。溯河渭湍险之艰。
所费至多。所济盖寡。
习闻见而不达时宜者则曰。国之大事。
不计费损。故承前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
虽知劳烦。不可废也。
习近利而不防远患者则曰。每至秋成之时。
但令畿内和籴。既易集事。
又足劝农。何必转输。
徒耗财赋。臣以两家之论。
互有短长。各申偏执之怀。
俱昧变通之术。其于事理。
可得粗言。夫聚人以财。
而人命在食。将制国用。
须权重轻。食不足而财有馀。
则弛于积财而务实仓廪。食有馀而财不足。
则缓于积食而啬用货泉。若国家理安。
钱谷俱富。烝黎蕃息。
力役靡施。然后恒操羡财。
益广漕运。虽有厚费。
适资贫人。三者不失其时之所宜。
则轻重中权。而国用有制矣。
开元天宝之际。承平日久。
财力阜殷。禄食所颁。
给用亦广。所以不计糜耗。
励赡军储。至使流俗过言。
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说。然且散有馀而备所乏。
虽费何害焉。斯所谓操羡财以广漕运者也。
贞元之始。巨盗初平。
太仓无兼月之储。关辅遇连年之旱。
而有司奏停水运。务省脚钱。
至使郊畿之间。烟火殆绝。
都市之内。馁殍相望。
斯所谓睹近利而不防远患者也。近岁关辅之地。
年谷屡登。数减百姓税钱。
许其折纳粟麦。公储委积。
足给数年。田农之家。
犹困谷贱。今夏江淮水潦。
漂损田苗。比于常时。
米贵加倍。氓庶匮乏。
流庸颇多。关辅以谷贱伤农。
宜加价籴谷。以劝稼穑。
江淮以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
以救凶灾。今宜籴之处则无钱。
宜粜之处则无米。而又运彼所乏。
益此所馀。斯所谓习见闻而不达时宜者也。
淮南诸州。米每斗当钱一百五十文。
淮南转运至东渭桥。每斗船脚又约用钱二百文。
计运米一斗。总当钱三百五十文。
其米既糙且陈。尤为京邑所贱。
今据市司月估。每斗只粜得钱三十七文而已。
耗其九而存其一。馁彼人而伤此农。
制事若斯。可谓深失矣。
顷者每年从江西湖南浙东浙西淮南等道。都运米一百一十万石送至河阴
其中减四十万石留贮河阴仓。馀七十万石送至陕州
又减三十万石留贮太原仓。唯馀四十万石送赴渭桥输纳。
臣详问河阴太原等仓留贮之意。盖因往年虫旱。
关辅荐饥。当崔造作相之初。
元琇罢运之失。遂请每年转漕米一百万石。
以赡京师。比至中涂。
力殚岁尽。所以节级停减。
分贮诸仓。每至春水初通。
江淮所般未到。便取此米入运。
免令停滞舟船。江淮新米至仓。
还复留纳填数。轮环贮运。
颇亦协宜。不必每岁加般。
以增不急之费。所司但遵旧例。
曾不详究源由。迩来七年。
积数滋广。臣近勘河阴太原等仓。
见米犹有三百二十馀万石。河阴一县。
所贮尤多。仓廪充盈。
随便露积。旧者未尽。
新者转加。岁月渐深。
耗损增甚。纵绝江淮输转。
且运此米入关。七八年间。
计犹未尽。况江淮转输。
般次不停。但恐过多。
不虑有阙。今岁关中之地。
百谷丰成京尹诸县
频以此事为言。忧在京米粟太贱。
请广和籴。以救农人。
臣令计料所籴多少。皆云可至百馀万石。
又令量定所籴估价。通计诸县贵贱。
并雇船车般至太仓。谷价约四十有馀。
米价约七十以下。此则一年和籴之数。
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
足以和籴五斗。比较即时利害。
运务且合悉停。臣窃虑运务若停。
则舟船无用。舟船无用。
则坏烂莫修。傥遇凶灾。
复须转漕。临时鸠集。
理必淹迟。夫立法裁规。
久必生弊。经略之念。
始虑贵周。不以积习害机宜。
不以近利隳永制。不贵功于当代。
不流患于他时。虑远防微。
是其均济。臣今所献。
庶近于斯。减所运之数。
以实边储。存转运之务。
以备时要。其于详审。
必免贻忧。旧例从江淮道运米一百一十万石至河阴
来年请停八十万石。运三十万石。
旧例从河阴运米七十万石至太原仓。来年请停五十万石。
运二十万石。旧例从太原仓运米四十万石至东渭桥。
来年请停二十万石。运二十万石。
江淮所停运米八十万石。请委转运使于遭水州县。
每斗八十价出粜。计以糙米与细米分数相接之外。
每斗犹减时价五十文。以救贫乏。
计得钱六十四万贯文。节级所减运脚。
计得六十九万贯。都合得钱一百三十三万贯。
数内请支二十万贯付京兆府。令于京城内及东渭桥开场和籴米二十万石。
每斗与钱一百文。计加时估价三十已上。
用利农人。其米便送东渭桥及太原仓收贮。
充填每年转漕四十万石之数。并足馀尚有钱一百一十三万贯文。
以供边镇和籴。臣已令度支巡院勘问诸军州米粟时价。
兼与当管长吏商量。令计见垦之田。
约定所籴之数。得凤翔泾陇邠宁庆鄜坊丹延夏绥银灵盐振武等道良原长武平凉等城报。
度支旋籴供军之外。别拟储备者。
计可籴得粟一百三十五万石。其临边州县。
各于当处时价之外。更加一倍。
其次每十分加七分。又其次每十分加五分。
通计一百三十五万石。当钱一百二万六千贯文。
犹合剩钱十万四千贯。留充来年和籴。
所于江淮粜米及减运米脚钱。请并委转运使便折市绫绢絁绵四色。
即作船般送赴上都。边地早寒。
敛藏向毕。若待此钱送到。
即恐收籴过时。请且贷户部别库物充用。
本色续到。便令折填。
其所贷户部别库物。亦取绫绢絁绵四色。
并依平估价。务利农人。
仍取度支官畜及车。均融般送。
请各委当道节度当城兵马使与监军中使度支和籴巡院官同受领。便计会和籴。
量人户垦田多少。先付价直。
立限纳粟。不愿粜者。
亦勿强徵。其有纳米者。
每米六升。折一斗。
应所籴得米。亦委此三官同检覆。
分于当管城堡之内。拣择高燥牢固仓窖等收纳封闭。
仍以贮备军粮为名。非缘城守绝粮。
及承别敕处分。并不得辄有支用。
待收籴毕。具所籴数并收贮处所闻奏。
并报中书门下总计贮备一百三十五万石。
是十一万二千五百人一年之粮。来秋若遇顺成
又可更致百馀万石。边蓄既富。
边备自修。以讨则有赍。
以守则可久。以加兵则不忧所至乏食。
以敛籴则不为贪将所邀。恢疆保境者得以遂其谋。
蹙国跳军者无所辞其罪。是乃立武之根柢。
安边之本源。守土庇人。
莫急于此。倾公藏而发私积。
犹当悉力以务之。况今不扰一人。
无废百事。但于常用之内。
收其枉费之资。百万赢粮。
坐实边鄙。又有劝农赈乏之利存乎其间。
此盖天锡陛下攘戎狄而安国家之时。不可失也。
陛下诚能过听愚计。先聚军储。
慎择良图。更贞师律。
蠢尔凶丑。自当畏威。
纵迷款塞之心。必无猾夏之虑。
伏惟少留睿思。详省而明断之。
其所停减运脚。臣已与本司审细计料。
并边镇分配和籴数。及米粟估价等数。
各得别状。条件分析。
谨同封进。听进止。
唐故朝议郎使持节温州诸军事温州刺史静海军使赐绯鱼袋河东裴府君神道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春秋时贤卿大夫。皆叙其代功旧德。章明似续。盖黄流玉瓒之宝。产于深山。清庙夏屋之材。秀于中林。其或为珩为佩。为节为棁。无非礼神。用备崇构。洪河之东。裴氏在焉。自魏晋迨今。忠贤辈出。士林以为领袖。史臣被于策。而又弈代降休。且公且侯。上嫔王姬。出领方州者。可得而言。以刻金石。曰君讳希先。字某。四代祖怀节。皇给事中工部侍郎荆扬二州大都督府长史洛州刺史谥曰定。曾祖昭。历司门度支二郎中卫尉太府寺卿。祖确。历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太府卿太子詹事平阳郡开国公谥曰贞。自定公至贞公。皆银青光禄大夫。以至烈考怦。仕至鄜州刺史太子仆。赠绛州刺史。凡四代贵仕。左曹二千石。四卫九列副冬官尹东朝。礼及易名。恩深追远。代修其业。钟美于君。君宽裕博厚。恭俭庄诚。资性端直。词气闲雅。于经书。泛为疏达。而不穷章句。于吏道。通于理术。而不求闻问。自解巾至于捐馆。凡历十一官。无疵政。无违德。祗守家法。奉以周旋。仕于官朝。始为仆寺。进洗马中允。再为家令。仕于王国。历济陈蜀三府。初为骑曹掾。次为长史。次为傅。其初又为寿安丞。后牧临邛。乃迁永嘉。班宣六条。抚柔二郡。惠和所被。夷越向方。其在朝也。以晁错之智。王阳之道。而滞于散地。恬于久次。其剖符也。仁恕爱利。而必易。奉法循理。亦不细苛。居三年。以疾受代。贞元六年冬十一月。殁于钟陵之私第。享年若干。明年八月。返葬于长安少陵原之旧茔。以夫人永年郡主祔焉。礼也。惟郡主元宗之孙。今皇帝之从祖姑也。储是庆灵。生而洵淑。窈窕德象。婉娩听从。备柔嘉之行。成肃雍之道。初天宝十三年。诏选资地才令。以府君安仁武子之美。而下嫁焉。斋庄以主中馈。和乐以宜姻族。作配君子。礼同家人。严祭祀服浣濯者。三十六年而殁。春秋五十八岁。贞元五年也。钟陵守臣以闻。上不视朝。率礼有加。呜呼。以公之率履。永年之仁淑。宜其繁祉寿考。子孙绳绳。而生不极其道。殁无主其后。此伯道之痛。硕人之诗所由作也。遗命以兄之子某为嗣。乃列其祖代官伐。请刻丰碑。辞之不获。乃系词曰。
河东右族,蕃衍绍续。
代功世禄,昌而炽兮。
乃生永嘉,剖符承家。
实而不华,喻于义兮。
二邦静谧,礼之善物。
朱轓赤芾,以为贵兮。
有齐永年,作俪仁贤。
佩玉锵然,四德备兮。
天汉之尊,平王之孙。
烂其盈门,恭祀事兮。
返彼元壤,少陵之上。
终古悽怆,金石识兮。
送邱颖应制举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邱侯文似相如。而检度过之。
则令名贵仕。何逃吾彀。
故前年举秀才上第。今之应诏诣公车
方今皇明照烛。茂遂生物。
西汉旧典。详延天下方闻之士。
而之子世父冠貂蝉。叔父冠惠文
皆以清词重当世。则文学政事。
子之家法。冥冥戾天。
实自兹始。因想夫危冠博带。
与诸儒受诏论思。应对于彤墀之下。
亦当明三代之损益。厚七教于风俗。
使百执事倾听属目。成圣朝不讳之盛
夫如是。则鄙夫安于南亩。
得以柴车角巾。展岁事于田畯。
歌由庚之诗。为惠大矣。
若与彼滔滔逐进者汩其波流。使晁错董仲舒之徒颛美于汉。
非始望也。邱侯勉旃。
范希朝神策军节度使 中唐 · 顺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五
门下。
古之命将帅
修封疆。
在于整军。
非以耀武。
故缮理亭障。
训齐车徒。
申国威。
以固王略。
非诚节茂著。
无以分统六师。
非勋绩彰明
无以并护诸将。
副兹重任。
实在忠贤。
特进检校右仆射右金吾卫大将军右街使成纪范希朝
有贞臣之节。
有良将之风。
识达武经。
学综兵要。
临事能断。
好谋而成。
尝领元戎。
镇于朔野。
控河上之塞。
汉南之庭。
修其政刑。
谕以威德。
士吏向化。
裔夷绥怀。
入觐京师
策勋王府。
洎司警卫。
禁旅增严。
直道弥彰。
嘉庸益茂。
固可以总统北落。
节制西陲
魏绛和戎之勋。
晁错备边之策。
俾异俗率化。
穑人成功。
师乘以和。
烽无警。
懋建丕绩。
时乃之休。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左仆射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如故。
汉祖吕后五等论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或称汉祖建五等
封异姓。
其计得乎。
高后立四王。
非刘氏。
其事顺乎。
尝试论之曰。
思治恶乱。
体国之常理。
去危就安。
宅生之大域。
然而制业图远。
随化会机。
是非较于毫。
得失差于兴灭。
可不谓然乎。
揆夫高祖造汉。
殷鉴亡秦。
宗族无尺土之封。
子弟立空虚之地。
故众枝莫助。
而孤根易拔。
封建之心。
肇于此矣。
又为大业可以力取。
神器推于命归。
思得揽四海以独富。
举百郡而从欲。
而外诱异端。
内疑成计。
及见偫心交阻。
偶语閒兴。
适悟天下不可独理。
专欲不能盖众。
分利推恩。
先封雍齿
然后将士敛手。
不怀反覆。
豪俊息意。
知难摇动。
五等之制。
于是行焉。
既而銮辂龙旗。
皆王室穆昭。
黼衣朱黻。
功臣子孙。
君利世祚。
安定主。
上敦子爱之情。
下结体信之志。
偫后固犬牙之势。
匹夫绝乌合之举。
此所以为计之是也。
何创五等之议。
不遵三代之典。
境土踰溢。
堤防漏下。
权敌上都
制方偶国。
过当启陵僭之端。
怙强速交争之兆。
贾谊痛其将乱。
晁错忧其必危。
卒使诸侯失节。
朝廷忿忌。
此所以为计之非也。
且夫中兴之主。
不让肇基之勋。
成务之臣。
有高佐命之力。
故礼乐大备。
取维新之格言。
琴瑟不调。
除仍旧之毙法。
观乎孝惠既崩。
高后称制。
侯王诸吕。
何不可哉。
当若早署禄产之位。
宜序亲疏之节。
小其国以图全。
薄其势以远害。
陈平周勃
亦分茅锡土。
将相之后。
誓同山河。
舅甥之国。
穆若唇齿。
预闭觊觎之心。
不践嫌猜之路。
克复明辟。
决自我躬。
高谢寿陵。
不负先帝。
安有齐兵之观变。
代邸之危疑哉。
此所以为计之得也。
神害久盈。
物无两大。
以吕氏之盛。
汉朝之权。
专禁兵以候疑。
秉大政以速谤。
趑趄异姓。
畜奸俟隙。
刺促大臣。
侧目相视。
自投机阱。
实履忧虞。
此所以为计之失也。
呜呼。
物有益之而损。
损之而益。
凡人临事多惑。
视往则明。
向使高祖吕后观既往之势。
折当时之疑。
断必全之策。
杜未萌之祸。
则惠文之閒。
无刘吕之难。
哀平之末
有晋郑是依。
况复周陈诸家。
休戚连汉。
黎献思德。
讴歌未改。
虽天命兴废。
孰能明之。
然人谋叶密。
必无悔矣。
卒史文学(有司选择卒史文学掌故备员有比百石已上诵多者先求之不得讼如功令) 唐 · 李廷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学以从政。位将录贤。
必考微言。以登稍食。
询诸汉制。或渐通班。
按彼周官。须当下秩。
若业同晁错。才比匡衡
多闻阙疑。果行育德。
三坟五典。顾倚相而无惭。
七略九流。仰刘歆而可继。
固宜虚位。允应旁求。
实乖与善之情。而启多讼之诉。
含光易退。则丑归于讼者。
推诚应物。复过在于有司。
傥其诵过万言。加以通识千古。
与能从事。可不务乎。
机论 唐 · 冯用之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
机者机也。
经纬天下。
织综人事而已矣。
机者微也。
发之至微。
用之至广。
大人行之。
则合于道。
细人窃之。
则阶于乱。
合道所以济世。
阶乱所以灭身。
济世。
机之利者也。
灭身。
机之害者也。
知利而不知害。
虽去其害。
害必悦之。
知害而不知利。
虽就其利。
利必违之。
知利而知害。
知去而知就。
其惟圣人乎。
文王武王
知机之君也。
箕子周公
知机之臣也。
夫三才设位。
而机行乎其中矣。
得之者
失之者亡。
善用则集乎百祥。
昧用则来乎百殃。
故天之一发。
龙蛇为之起陆
人之一发。
天地为之反覆。
范蠡善用也。
勾践以之克霸。
无极昧用也。
楚国于焉殄瘁。
至哉斯术也。
莫不以合义为本。
趣时为用。
苟悖于义。
则悦随者寡。
未逢其时。
则虚其事。
稽其取与离合之际。
可谓神矣。
离娄之目不可视。
乌获之力不可制。
南金之利不可断。
迅雷之声不可及。
夫神器至重也。
尧不与子。
而禅于舜。
盖取圣之机也。
舜不让丹朱
而复禅禹。
盖取时之机也。
兄弟至亲。
周公离于
取贤之机也。
秦越之疏。
嬴氏合于由余
取霸之机也。
设令尧与丹朱而弃舜。
亿兆之心。
竟归于虞。
则不谓之圣帝矣。
舜忘大义而顾小节。
不承尧而禅禹。
则不谓之明君矣。
周公而不戮。
必坠文武之业。
则不谓之贤臣矣。
秦伯鄙由余而不用。
必失四方之士。
则不谓之霸主矣。
天下虽闻之而不可知。
虽见之而不可测。
善为国者。
偃师焉。
民如幻也。
欲之动。
欲之静。
机在于我。
岂当不悦乎。
善为君者。
造父焉。
人犹马也。
欲之东。
欲之西。
策在于我。
岂有能违乎。
经曰。
不独亲其亲。
则天下皆亲。
不独子其子。
则天下皆子。
富哉是机也。
我以天下为亲为子。
天下孰不以我为亲为子乎。
夫然。
故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此圣人之旨也。
则知欲安者必先安于人。
欲利者必先利于人。
安人而人不安之。
能利人而人不利之者。
未之有也。
汉祖入关。
不行杀戮。
善安人也。
秦室宝货。
悉分士卒。
善利人也。
卒收天下之心。
享天下之福。
此圣人之作也。
项籍反是而亡。
不亦宜乎。
善为臣者。
不厚于身。
而厚于君。
不润于室。
而润于国。
厚于君忠也。
润于国公也。
既忠且公。
君其薄之哉。
民其怨之哉。
禄位其去之哉。
虽不厚于身。
而身自厚矣。
不润于室。
而室自润矣。
此君子之为也。
酂侯处位而举淮阴
厚君者也。
入秦不取金璧而取图籍。
润国者也。
故能位冠三杰。
声流万古。
韩信忌剋郦生
殛逐田横
欲有功而自厚。
贪赏而自润。
贻伊戚
云梦生擒。
夫域中至大之谓道。
天下至赜之谓机。
有道无机。
守死而一身独善。
有机无道。
好谋而彝伦攸斁。
伯夷叔齐
守死也。
岂谓亿兆涂炭。
周武哉。
李斯赵高
好谋也。
岂知刑政酷毒。
失民心哉。
机道相须。
尽善尽美。
然而发机之要。
实资于时。
故进而得时。
亦机也。
退而得时。
亦机也。
取而得时。
亦机也。
舍而得时。
亦机也。
语而得时。
亦机也。
默而得时。
亦机也。
进得其时则有利。
伊尹干汤是也。
退得其时则无闷。
二疏辞禄是也。
取得其时则必获。
甘罗陟相是也。
舍得其时则元吉
泰伯去吴是也。
语得其时则见信。
傅说是也。
默得其时则保身。
微子是也。
故进不相时则凶。
晁错所以见诛也。
退不相时则祸。
白起所以伏剑也。
取不相时则招吝。
许伐郑也。
舍不相时则有悔。
虞弃虢也。
语不相时则殆辱。
薛冶谏其君也。
默不相时则受谤。
子家从其贼也。
所以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故君子得其机。
则仇雠变为心腹。
况其恩者乎。
失其机。
则亲昵反为勍敌。
况其疏者乎。
桓用雠。
能尽管仲之谋。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卫懿好鹤。
失于臣下之望。
国之有难。
士卒不战。
夫如是。
则一得一失。
易如反掌。
一兴一亡。
疾如旋踵。
为国家者。
可不务乎。
或曰。
老氏云。
治国国之贼。
不以治国国之福。
然则非机邪。
机非邪。
答曰。
机者生于智者也。
智者随其性者也。
大人君子。
得其远者大者。
为而不有。
功成不居。
使天下熙熙然若登春台。
如享太牢。
知帝力
故为国之福。
非谓其无虑无思。
兀兀然如草木鸟兽。
而能治国者也。
细人曲士。
得其小者近者。
嗜欲系焉。
矜伐在焉。
是非生焉。
争斗兴焉。
故为国之贼。
圣人虑百世之后。
善人少而不善人多。
垂此元言。
盖抑扬之旨也。
且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之仁。
岂非机邪。
国不用机。
以克永世
匪我攸闻。
夫茫茫六经。
万机之圃。
昭昭前史。
万机之鉴。
仲尼云。
知几其神乎。
有旨哉。
有旨哉。
上宰相安边书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维初乾之精。
坤之灵。
播五行为五常。
而中华之人得之。
离四气为四方。
而蛮夷胡貊得之。
五行合而成至和。
故宅中。
四气偏而为匪人。
故在边。
是亦太极造物之智。
元黄冥成之心者乎。
故圣人乘五行而允釐。
作九围而外之。
五帝三皇已来。
不闻深入之征。
不纪薄伐之师。
殆繇鸿庞之风未甚流。
冲漠之泽未甚醨。
周秦之閒。
天下始劳。
前有泾阳之侵。
踵有长城之徭。
周人逐之而已。
不常为心。
秦人罔知天命
连兵謷謷。
至于逆三灵。
掊生人。
元元蜩螂。
魁杰骏奔。
始图备胡之术。
卒覆守邦之人。
秦之事。
万祀镜哉。
汉孝武承业之盛。
负才之雄。
隘函夏。
黎蒸
将郛穷荒而宇不邻。
扬威四临。
霆发电溢。
历载五六而功患相俦。
誓诎虑殚。
兵老衅仍。
于时乃交和亲之问。
还奔命之勤。
然已天下悬磬。
君臣与谋。
遂有盐铁车船搉酤六畜之租兴。
危矣哉。
不居之地。
不牧之人。
何苦如是哉。
矧乃乘秋之虏常存。
讨虏之赋不除。
汉之事。
亦万祀镜哉。
噫。
惟皇唐操璇玑。
驭民而统天。
将二百龄。
朝更九圣。
开中兴。
纵横六合。
上下天渊。
蜚驰之伦。
莫不被仁。
独犬戎跳梁。
猾我右陲。
儒之策曰和亲
武之议曰宿兵。
和亲则易携。
宿兵则厚亡。
九圣之君。
前后病之。
然属三方乂安。
悉力一隅。
则右臂可断。
六骡可俘。
太宗元宗之时也。
厥后内寇数动。
国家一罢。
虏滋新谋。
土失旧封。
伊顷迄今。
有加无瘳。
负鼎亏折冲之资。
推毂无封疆之忠。
志士仁人。
是以累息而长叹。
且周曰猃狁。
秦曰胡。
汉曰匈奴
然实非二。
盖随国而名之。
于今则曰吐蕃
则正居庚方。
涉河而北。
履海而西。
宇宙绝徼。
羌戎全区。
亦不可得而制。
可斥而远之。
观今不能制也信矣。
斥之则何宜。
戎所向。
不广千里。
扼盗之冲。
不越十处。
择一虎臣。
练万虎贲
使制得自专。
权得自纵。
夫兵有专制则毕力。
将无分权则成功。
是则阴山可复泣虏。
阳关可复隔戎。
何边之不安焉。
今圣人朝在明堂。
晚在法宫。
左右进退。
焉得知安边之要哉。
雍熙大臣。
苟以小者近者为怀。
遑复思崇九庙之原哉。
且国家思复三方之民。
得以养之。
区区然如惧不周而忿生
然寒卒饥徒。
终自有之。
愚窃恐戎无却年矣。
边无安期矣。
财有尽朝矣。
何者。
今国家一垂控戎。
累所暴兵。
兵不问堪。
将不择良。
当守者争险易。
当攻者避后先。
寇之来则弃民而相保。
寇之去则冒赏而称庸。
此所谓戎无却年矣。
夫战阵多将则势离。
攻守多将则不支。
以其胜不得尽有。
败不得独受故也。
至今闻有筑城于虏蹊。
迁民于虏滨。
城适罢而寇窬。
民未居而囚拘。
弯弓者却行。
蒙甲者退趋。
此所谓边无安期矣。
且虏不可以无兵而威。
兵不可以不战而归。
故明主得下征苍苍之产。
将军得外娱悠悠之师。
此所谓财有尽朝矣。
然三患始萌。
一言尚平
欲戎之可却也。
不愿多分节与人。
愿择一人。
敢以近言之。
则开元朝哥舒翰之将是也。
欲边之可安也。
不愿岁更四方之兵。
愿因其兵。
敢以古言之。
汉晁错之策是也。
欲财之不尽也。
不愿衣食供给山东
愿开边田。
敢以古言之。
赵充国之奏是也。
此则兵不得娱无功。
虏不得候相胶。
国不得殚下民。
胡不得用周汉之策。
范孙子之谋哉。
又窃睹与北狄和亲。
帝女下嫁。
实国家思往年之绩。
垂不臣之姻。
然闻烝报且数。
贪惏无厌。
而主上年必遣使。
使必备珍。
得无费乎。
得无勤乎。
不知将寻郑人伐胡之谊。
复采贾生五饵之言邪。
愚窃以为无知之俗。
不可以岁辱大命。
天子之使。
不可以日临穹庐。
是手足倒悬。
夷夏相侔。
复何以南面而听天下。
穆穆然而观诸侯。
愚敢以弃同即异而言。
且定西之危。
有若前之说。
申北之恩。
有羁縻之文。
不愿国家旷兵于兹。
污命于兹。
斯者皆岩廊之亟。
扆旒之虞。
而屑屑狂夫。
亮违孔父不谋之经。
庶陪公车敢谏之俦。
俾委辂输赀。
求试属国之官而后观焉。
某再拜。
晁错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四
观读汉史。
景帝御史大夫晁错
以姑息吴王濞
痛非其罪也。
故直笔以议。
颍川人
起于诸生
文帝太常掌故。
以英词射策。
累擢为中大夫
景帝即位
极言献替。
未尝不忠于心。
乃命副丞相
所以推心不顾。
思永汉室。
而患诸侯侈大。
上书请削其土。
是用剪其叶而固其本也。
之志。
岂有负汉哉。
吴濞之反诚有由。
然间人骨肉而塞小忿。
自非上达。
能不生怨。
怨端既立。
臣节安附。
欲无为逆。
终不可得已。
盖以南方富殖。
而诸夏初乂。
狂夫为计。
料胜一举。
遂摇长舌
交搆七国。
诛错为名
景帝无非常之见。
而听乱臣一说。
乃斩不问。
冀在纾难。
而七国之兵。
曾不少减。
足以察其来不为错明矣。
袁盎
宿不相善。
景帝岂不知二臣之不叶。
而听偏议。
是为臣报隙也。
若宗社何。
邓公吴还。
乃歔欷长悲。
益为天子之羞尔。
高帝于吴。
以诫东南之必乱。
于时岂有削地之议。
盖天之历数有理乱也。
脱使无梁国以绝其道。
条侯以耀其武。
则秦之鹿复骇。
之肉可食。
介然孤立。
指画高议。
大臣疾。
小臣怖。
人人束约。
各欲倳刃。
其父知其必戮也。
而深病之。
曰。
所以尊君上
安宗
父曰。
刘氏安。
晁氏危矣。
吾不忍见祸及。
祸死矣。
噫。
史臣责之父不逮赵括母
何其鄙也。
赵括持必败之势。
而母言于赵王
不可使将。
失律。
母以先见获宥。
晁错用至忠之略。
与必败之势异也。
其父虽惧祸至。
奈其子所筹。
国之大事也。
且使括母言之。
足称明妇人也。
使父言之。
是沮其子为忠也。
孰可拟议。
或人有复言。
忠则有矣。
而智不足。
愚则不尔。
夫忠所以补君。
智所以济身。
苟图济身。
则忠有不遂。
忠有不遂。
是臣不臣。
亦何生为。
贼由袁盎
昧在景帝
非智之短。
时不与也。
古云直木伐。
愚智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