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祭告智顗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维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景寅,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和南,敬告天台山寺先师智者全身舍利灵龛之座:粤窃闻民生在三,事之如一;
皆资圣范,能遂贤功。
颜回不值宣尼,岂邻殆庶?
尹喜不逢老氏,安致长龄?
况乎乘般若之舟,望菩提之岸,弗有明导,岂至宝所?
复因信受,俱次法城。
所谓自利利他,人我兼利,师及弟子,智断具足。
抑又闻曰:疏傅告老,太子赠以黄金;
桓师退辞,家庭陈于丧服。
斯并有为方内,少用报恩。
岂臻无际空表,尽酬师力?
弟子宿植德本,早承道教,身戒心慧,蒙莹明珠,旱穗寒茭,尽沾甘露。
虽复时流岁永,生灭不追;
行住坐卧,伏膺如在。
爰以景昧,谬齿元良
守器非才,升离多惧。
复承明诏,曩经作伯,暂辍监抚,还省宸方。
瞻望天台,有如地踊。
僧使续来,龛瑞重叠,多宝妙塔,如意分身。
玉豪金光,分宵破暗;
应念弹指,自室空声。
有一于此,已称显瑞;
四者难并,岂非希有?
昙光坐灭之后,道猷身证已来,兴公飞锡,所不能称,灵运山居,未有斯事。
盛矣哉!
是我大师证道之基趾也。
至矣哉!
是我良田之报岁也。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经称知恩报恩,诸佛皆尔。
近年虽遵诫约,修构祗桓,多惭布,止因山宇。
庶同心净域,胜土庄严;
幸僧众无亏,熏练不辍;
冥力深扶,人功多愧。
今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送僧使灌顶等还山,于寺设会,稽首接足。
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无量幽显,现前大众。
以此功德,仰资先师智者,早证正觉。
具如临终证现,已生安养,顷来留瑞,久现弥陁。
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回眸东视,不舍娑婆,转睇南阎,弥怜震旦。
沧溟巨海,尚不让于涓流;
嵩、华峻极,安苟排于微躬?
敢陈薄供,愿垂摄受。
当使无边法身,尽承甘露,无量化影,咸进醍醐,涅槃餐之不可穷,般若味之而不竭。
尽我念力,遵我师道,销我烦恼,满我誓愿。
现在未来,长惠拔提;
家国眷属,俱入大乘。
密往潜来,恒垂影响,尘劳障累,销除隐塞。
究竟等虚空,圆满如法界。
则大师胜力,诸佛荷担。
弟子衔慈,出如来藏,无离文字,以求解脱。
文字之性,即解脱也。
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同上)
坐忘论 其六 泰定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定者。尽俗之极地。
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
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
心若死灰。无感无求。
寂泊之至。无心于定。
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
庄子云。宇泰定者
发乎天光。宇则心也。
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
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慧出本性。非适今有。
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
遂至昏迷。澡雪柔挺。
复归纯静。本真神识。
稍稍自明。非谓今时。
别生他慧。慧既生己。
宝而怀之。弗为多知。
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
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
忘名者寡。慧而不用。
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
是故为难。贵不能骄。
富不能奢。为无俗过。
故得长生富贵。定而不动。
慧而不用。德而不恃。
为无道过。故得深證常道。
庄子云。知道易。
勿言难。知而不言。
所以之天。知而言之。
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下人。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
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
因慧以明至理。纵辩以感物情。
与心徇事。触类而长。
自云处动。而心常寂。
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
此行此言。俱非泰定。
智虽出众。弥不近道。
本期逐鹿。获兔而归。
所得盖微。良曲局小。
庄子云。古之修道者
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
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
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
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
以安其恬。养而久之。
自成道德。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
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
或因损舍涤除。积习心熟。
同归于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惊。
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
知生死若溃痈。故知用志不分。
乃凝神也。心之虚妙。
不可思也。夫心之为物。
即体非有。随用非无。
不驰而速。不召而至。
怒则元石饮羽。怨则朱夏殒霜。
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
忽来忽往。动寂不能名。
时可时否。蓍龟不能测。
其为调御。岂鹿马比其难乎。
太上老君常善以救人。升灵台而演妙。
略二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
渐之以日损。顿之以不学。
喻则张弓凿户。法则挫锐解纷。
修之有途。习以成性。
黜聪隳体。嗒焉坐忘。
不动于寂。几微入照。
履殊方者。了义无日。
由斯道者。观妙可期。
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735年3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右。
臣等伏以至道无名。
常善救物。
所以镇彼浇竞。
登诸福寿。
而古今殊论。
穿凿多门。
徒广津梁。
何阶阃阈
伏奉恩敕。
赐臣等于集贤院与诸学士奉观御注道德经及疏本。
天旨元远。
圣义发明。
词约而理丰。
文省而事惬。
上足以播元元之至化。
下足以阐来代之宗门
非陛下道极帝先。
勤宣祖业。
何能回日月之晷度。
凿乾坤之户牖。
使盲者返视。
聋者耸听。
蒙蔽顿袪。
沈迷有适。
凡在率土。
实多庆赉。
无任忻戴忭跃之至。
请宣付所司施行。
选举论 唐 · 刘秩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王者官人。
必视国之要。
杜诸户。
一其门。
安平则尊经术之士。
有难则贵介冑之臣。
夏殷周选士必于庠序。
非其道者
莫得仕进。
是以诱人也无二。
其应之者亦一。
及周之末。
诸侯异政。
取人多方。
商鞅患之。
秦孝公曰。
利出一孔者王。
利出二孔者强。
利出三孔者弱。
于是下令。
非战非农。
不得爵位。
秦卒以是并吞六国。
汉室干戈以定祸乱。
贵尚淳质。
高后举孝悌力田。
文景守而不变。
故下有常业。
而朝称多士。
孝武孝廉
五经博士弟子。
虽门阀二三。
而未失道德也。
逮至晚岁。
务立功名。
锐意四夷。
故权谲之谋设。
荆楚之士进。
军旅相继。
官用不足。
是以聚敛计料之政生。
设险兴利之臣起。
番系严熊。
罴等经营作
以通漕运。
东郭偃孔仅建盐铁诸利策。
富者冒爵射官。
免刑除罪。
公用弥多。
而为官者徇私。
上下并求。
百姓不堪刓弊。
故巧法惨急之臣进。
而见知废格之法作。
杜周减宣之属。
以峻文决理贵。
王温舒之徒。
鹰击敢杀彰。
而法先王之术。
习俎豆之容者。
无所任用。
由是精通秀㯋之士。
不游于学。
游于学者。
率章句之儒也。
是以昭帝之时
霍光问人疾苦。
不本之于太常诸生
徵天下贤良文学以访之。
是常道不足以取人也。
至于东汉
光武好学。
不能施之于政。
乃躬自讲经。
肃宗以后。
时或祖效。
尊重儒术。
不达其意。
而酌其文。
三公尚书
虽用经术之士。
而不行经术之道。
是以元成以降。
迄于东汉
慷慨通方之士。
寡廉隅立节之徒众。
无何。
汉氏失驭。
曹魏僭窃。
中正取士。
权归著姓。
虽可以镇伏氓庶。
非尚贤之术。
盖尊尊之道。
于时圣人不出。
贤哲无位。
诗道大作。
怨旷之端也。
洎乎晋宋齐梁
递相祖习。
其风弥盛。
舍学问。
尚文章。
小仁义。
大放诞。
老聃之说。
诵楚词文选之言。
六经九流。
时曾阅目。
百家三史。
罕闻于耳。
撮偫抄以为学。
总众诗以为资。
谓善赋者廊庙之人。
雕虫者台鼎之器。
下以此自负。
上以此选材。
上下相蒙。
持此为业。
虽名重于当时。
而不达于从政
故曰取人之道。
可以敦化
周书曰。
以言取人。
人竭其言。
以行取人。
人竭其行。
取人之道。
不可不慎也。
原夫诗赋之意。
所以达下情。
所以讽君上
上下情通。
而天下乱者。
未之有也。
近之作者。
先文后理。
词冶不雅。
既不关于讽刺。
又不足以见情。
盖失其本。
又何为乎。
隋氏罢中正
举选不本乡曲。
故里闾无豪族。
井邑无衣冠。
人不土著。
萃处京畿
士不饰行。
人弱而愚。
夫古者以勋赏功。
以才莅职。
以才莅职。
是以职与人宜。
近则以职赏功。
是以官与人乖。
古者计人而贡士
计吏而用人。
故士无不官。
官无乏吏。
近则官倍于古。
士十于官。
求官者又十于士。
故士无官后魏羽林士今万骑军功是也)
官乏禄。
吏扰人。
古者王畿千里。
千里之外。
封建诸侯
诸侯之吏。
自卿以降。
各自举任。
当乎汉室。
除保傅将相
馀尽专之。
州县佐史。
则皆牧守选辟。
夫公卿者。
主相之所任也。
甸外之官吏者。
又诸侯牧守之事也。
然则主司之所选者。
独甸内之吏。
公卿府之属耳。
岂不寡哉。
所选既寡。
则焉得不精。
近则有封建而无国邑。
五服之内。
政决王朝。
一命免拜。
必归吏部
按名授职。
犹不能遣。
何暇采访贤良。
搜覈行能耶。
时皆共嗤其失。
而不知失之所以。
故备详之。
又曰。
夫官有大小。
材有短长。
长者任之以大官
短者任之以小职。
职与人相宜。
而功与事并理。
是以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近之任官。
其选之也略。
其使之也备。
一人之身。
职无不莅。
若委游夏以政事。
冉季文学也。
何其谬欤。
故人失其长。
官失其理。
是以三代之制。
家有代业。
国有代官。
孔子曰。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史墨曰。
古之为官。
代守其业。
朝夕思之。
一朝失业
死则及焉。
是知业不代习。
则其事不精。
此周之所以得人也。
昔羲氏和氏掌天地。
刘氏代扰龙。
籍氏代司史。
庾氏库氏代司出纳。
制氏代司铸钟。
即其事也。
后代以代卿执柄。
益私门。
卑公室。
齐夺于田氏。
鲁弱于三家。
革代卿之失。
而不复代业之制。
医工筮数。
其道浸微。
盖为此也。
老子曰。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不善用人者。
譬若使骥捕鼠。
令鹰守肉。
骥之捕鼠。
终不可获。
而千里之功废矣。
鹰之守肉。
死有馀罪。
而攫撮之效没矣。
夫裁径尺之帛。
刻方寸之木。
不任左右。
必求良工者。
裁帛刻木。
非左右之所能故也。
径尺之帛。
方寸之木。
薄物也。
非良工不能裁之。
帝王之佐。
经国之任。
可不审择其人乎。
故构大厦者。
先择木然后拣材。
理国家者。
先择佐然后守人。
大匠构屋。
必以大材为栋梁。
小材为榱桷。
苟有所中。
尺寸之木无弃。
此善理木者也。
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
右。
臣闻于经曰。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又曰。
无旷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盖谓士不可不多。
官不可不备。
敦付物以能之义。
阐恭已无为之风。
此理道得失之所由也。
夫圣人之于爱才。
不唯仄席求思而已。
乃复引进以崇其术业。
历试以发其器能。
旌善以重其言。
优禄以全其操。
岁月积久。
声实并丰。
列之于朝。
则王室尊。
分之于土。
则藩镇重。
故诗序太平之君子。
能长育人才。
书比梓人之理材。
既勤朴斲。
惟施丹雘。
礼著造士。
易尚养贤。
盖以人皆含灵。
唯所诱致。
如玉之在璞。
抵掷则瓦石。
追琢则圭璋。
如水之发源。
壅阏则污泥。
疏浚则川沼。
是以书籍所载。
历代同途。
祚属殷昌。
必时多隽乂。
运钟衰季。
则朝乏英髦。
当在衰季之时。
咸谓无人足任。
及其雄才御宇。
淑德应期。
贤能相从。
森若林会。
然则兴王之良佐
皆是季代之弃才。
在季而愚。
当兴而智。
乃知季代非独遗贤而不用。
其于养育奖劝之道。
亦有所不至焉。
故曰人皆含灵。
唯其诱致。
汉高禀大度。
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材。
汉武好英风。
故其时富瑰诡立名之士。
汉宣精吏能。
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
迨乎哀平桓灵。
昵比小人。
疏远君子。
故其时近习操国柄。
嬖戚擅朝权。
是知人之才性。
与时升降。
好之则至。
奖之则崇。
抑之则衰。
斥之则绝。
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
臣每于中夜。
窃自深惟。
朝之乏人。
其患有七。
澄源而防末流。
一也。
不考实而务博访。
二也。
求精太过。
三也。
嫉恶太甚。
四也。
程试乖方。
五也。
取舍违理。
六也。
循故事而不择可否。
七也。
夫多少相缪。
非嘉量不平。
轻重相欺。
非县衡不定。
用之苟不得其道。
则主者实病。
而权量无尤。
故按名责实者。
选吏之权量也。
宰相者。
主权量之用也。
宰相之主吏。
司府之主财。
主吏在序进贤能。
主财在平颁秩俸。
假使用财失节。
则司之者可以改易。
而秩俸不可以不颁。
主吏乖方。
则宰之者可以变更。
而贤能不可以不进。
其行甚易。
其理甚明。
顷者命官。
颇异于是。
常以除吏多少。
准量宰相重轻。
宰相承宠私。
则援引虽滥而必进。
宰相见疏忌。
则拟议虽当而罕俞。
是使偫材仕进之穷通。
唯系辅臣恩泽之薄厚。
求诸理道。
未谓合宜。
夫与夺者。
人主之利权。
名位者
天下之公器。
不以公器循喜心。
不以利权肆忿志。
不以寡妨众。
不以人废官。
或其(此处有脱误)执事而拥偫材。
所谓不澄源而防末流之患也。
经曰。
无以小谋乱大作。
无以嬖人疾庄士。
盖务大者不拘于小累。
谋小者不达于大猷
嬖者或行异于庄。
庄者必性殊于嬖。
理势相激。
宜其不同。
进贤援能。
谅君子之事。
遏恶扬善。
非小人所能。
君子以爱才为心。
小人以伤善为利。
爱而引之则近党。
伤而沮之则似公。
近党则不辨而遽疑。
似公则不覈而县信。
是以大道每隳于横议。
良才常困于中伤。
失士启谗。
多由于此。
所谓不考实而务博访之患也。
夫人之器局。
有圆方大小之殊。
官之典司。
有难易闲剧之别。
名称有虚实之异。
课绩有升降之差。
将使官不失才。
才不失序。
在乎制法以司契。
择人而秉钧
制之不得厥中。
则其法可更。
而其契不可乱也。
择之不当所任。
则其人可去。
而其秉不可夺也。
如或事多错杂。
任靡适从。
而但役智以求精。
劳神而救弊。
则所救愈失。
所求愈粗。
故书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
股肱堕哉。
庶事隳哉。
顷之辅臣。
鲜克胜任。
过蒙容养。
苟备职员。
致劳睿思。
巨细经虑。
每有阙官须补。
或缘将命藉才。
宰司慎择上闻。
必极当时妙选。
圣情未惬。
复命别求。
执奏既不见从。
则又降择其次。
如是至于再。
至于三。
所选渐高。
所得转下。
或断于独见。
罔徇佥谐。
或擢自旁求。
不稽公议。
权衡失柄。
进取多门。
等差不伦。
声实相反。
此所谓求精太过之患也。
臣閒耀乘之珠。
不能无颣。
连城之璧。
不能无瑕。
矧伊有情。
宁免愆吝。
仲尼至圣也。
犹以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
颜子殆庶也。
尚称不远而复无祗悔为美。
况自贤人以降。
孰能不有过失哉。
珠玉不以瑕颣而不珍。
髦彦不以过失而不用。
故元元之教曰。
常善救人。
则无弃人。
文宣亦云。
赦小过。
举贤才。
齐桓不以射钩而致嫌。
故能成九合之功。
秦穆不以一眚而掩德。
故能复九败之辱。
前史序项籍之所以失天下。
曰于人之功无所记。
于人之过无所遗。
管仲鲍叔牙不可属国。
曰闻人过终身不忘。
然则弃瑕录用者。
霸王之道。
记过遗才者。
衰乱之源。
夫登进以懋庸
黜退以惩过。
二者迭用。
理如循环。
进而有过则示惩。
惩而改修则复进。
既不废法。
亦无弃人。
虽纤芥必惩。
而才用不匮。
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
登进者警饬以恪居。
上无滞疑。
下无蓄怨。
俾人于变。
以致时雍。
陛下英圣统天。
威庄肃物。
好善既切。
计过亦深。
一抵谴责之中。
永居嫌忌之地。
夫以天下士人。
皆求宦名。
获登朝班。
千百无一。
其于修身励行。
聚学树(一作莅)官。
非数十年间。
势不能致。
而以一言忤犯。
一事过差。
遂从弃捐。
没代不复。
则人才不能不乏。
风俗不能不偷。
此所谓嫉恶太甚之患也。
臣闻君子约言。
小人先言。
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孔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察其言而观其行。
又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
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然则举错不可以不审。
言行不可以不稽。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
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鄙朴忤逆者未必悖。
承顺惬可者未必忠。
故明主不以辞尽人。
不以意选士。
凡制爵禄。
与众共之。
先论其材。
乃授以职。
所举必试之以事。
所言必考之于成。
然后苟妄不行。
而贞实在位矣。
如或好善而不择所用。
悦言而不验所行。
进退随爱憎之情。
离合系异同之趣。
是犹舍绳墨而意裁曲直。
弃权衡而手揣重轻。
虽甚精微。
不能无谬。
此所谓程试乖方之患也。
天之生物。
为用罕兼。
性有所长。
必有所短。
材有所合。
亦有所暌。
曲成则品物不遗。
求备则触类皆弃。
是以巧梓顺轮桷之用。
故枉直无废材。
良御适险易之宜。
故驽骥无失性。
物既若此。
人亦宜然。
其于行能。
固不兼具。
前志所谓千年一圣。
五百年一贤者。
才难不其然乎。
夫唯圣人。
方体全德。
贤之为目。
犹有未周。
且以未周之才。
弥五百年而有一。
造次求备。
曷由得人。
若夫一至之能。
偏禀之性。
则中人以上。
迭有所长。
苟区别得宜。
付授当器。
各适其性。
各宣其能。
及乎合以成功。
亦与全材无异。
但在明鉴大度。
御之有道而已。
帝王之盛。
莫盛唐虞。
臣佐之盛。
莫盛稷禹。
稷禹之比。
无非大贤。
然犹各任所能。
不务兼备。
故尚书序命官之美。
自稷禹咎益以降。
凡二十二人。
所命典司。
不踰一职。
用能平九土。
播百谷。
敷五教。
序五刑。
礼乐兴和
蛮夷率服。
洎鸟兽鱼鳖。
亦罔不宁。
盖由举得其人。
任得其所。
鉴择付授。
审之于初。
不求责于力分之外。
不沮挠于局守之内。
是以事极其理。
人尽其材。
君垂拱于上。
臣济美于下。
功焯当代。
名施无穷。
及其失也。
则升降任情。
首末异趣。
使人不量其器。
与人不由其诚。
以一言称惬为能。
而不核虚实。
以一事违忤为咎。
而不考忠邪。
其称惬则付任逾涯。
不思其所不及。
其违忤则责望过当。
不恕其所不能。
是以职思之内无成功。
君臣之际无定分。
此所谓取舍违理之患也。
今之议者多曰。
内外庶官。
久于其任。
又曰。
官无其任则阙之。
是皆诵老生之常谈。
而不推时变。
守旧典之糟粕。
而不本事情。
徒眩聪明。
以挠理化
古者人风既朴。
官号未多。
但别愚贤。
匪论资序。
不责人以朝夕之效。
不计事于尺寸之差。
不以小善而褒升。
不以一眚而罪斥。
故虞书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
幽明是则。
必俟九年。
方有进退。
然其所进者。
或自侧微。
而纳于百揆。
虽久于任。
复何病哉。
汉制部刺史秩六百石。
郡守二千石
刺史高第者即迁为郡守
郡守高第者即入为九卿
九卿即迁为亚相相国
是乃从六百石吏而至台辅
其间所历者三四转耳。
久在其任。
亦未失宜。
近代建官渐多。
列级逾密。
今县邑有七等之异。
州府有九等之差。
同谓省郎
即有前中后行郎中员外五等之殊。
并称谏官
则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三等之别。
洎诸台寺。
率类于斯。
悉有常资。
各须循守。
若依唐虞故事。
咸以九载为期。
是宜高位常苦于乏人。
下寮每嗟于白首。
三代为理。
损益不同。
岂必乐于变易哉。
盖时势有不得已也。
至如鲧洪水。
绩用靡成。
犹终九年。
然后殛窜。
后代设有如鲧之比者。
岂复能九年而始行罚乎。
臣固知其必不能也。
行罚欲速。
而进官欲迟。
以此为稽古之方。
是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顷者臣因奏事。
论及内外序迁。
陛下乃言。
旧例居官岁月皆久。
朕外祖曾作秘书少监
一任经十馀年。
董晋将顺睿情。
遂奏云。
臣于大历中
曾任祠部司勋二郎中
各经六考。
陛下之意。
颇为宜然。
以臣惷愚。
实有偏见。
凡徵旧例。
须辨是非。
是者不必渝。
非者不必守。
况于旧例之内。
是有舛驳之异哉。
先圣之初。
权臣用事。
其于除授。
类多徇情。
有一月屡迁。
有积年不转。
迨至中岁。
君臣构嫌。
姑务优柔。
百事凝滞。
其于选授。
尤所艰难。
始以颇僻失平。
继以疑阻成否。
至使彝伦阙叙。
庶位多淹。
是皆可惩。
曷足为法。
夫覈才取吏。
有三术焉。
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
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
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
如此则高课者骤升。
无庸者亟退。
其馀绩非出类。
守不败官。
则循以常资。
约以定限。
故得殊才不滞。
庶品有伦。
参酌古今。
此为中道。
而议者暗于通理。
一槩但曰宜久其任。
得非诵老生之常谈。
而不推时变者乎。
夫列位分官。
缉熙帝载。
匪唯应务。
兼亦养才。
是以职事虽有小大闲剧之殊。
而俱不可旷缺者。
盖备于时而用耳。
故记曰。
天子以驺虞为节。
乐官备也。
唯经邦赞国之任。
则非有盛德不可以居。
故记曰。
四辅三公
不必备。
惟其人。
议者昧于明徵。
一槩但曰官无其人则阙。
得非守旧典之糟粕。
而不本事情者乎。
今内外偫官。
考深合转。
陛下或言其已有次第。
须且借留。
或谓其未著功劳。
何用数改。
是乃循默者既以无闻而不进。
著课者又有成绩而见淹。
虽能否或差。
而沈滞无异。
人之从宦。
积小成高。
至于内列朝行。
外登郡守
其于更历。
多已长年。
孜孜慎修。
计日思进。
而又淹逾考限。
亟易星霜。
顾怀生涯。
能不兴叹。
殊异登延之义。
且乖劝励之方。
长吏数迁。
固非理道。
居官过久。
亦有弊生。
何者。
时俗长情。
乐新厌旧
有始卒者。
其唯圣人。
降及中才。
罕能无变。
其始也砥励之心必切。
其久也因循之意必萌。
加以盈无不亏。
张无不弛。
天地神化。
且难常全。
人之所为。
安得皆当。
是以分分而度。
至丈必差。
铢铢而称。
至钧必谬。
莅职既久。
宁无咎愆。
或为奸吏所持。
或坐深文所纠。
偶以一跌。
尽隳前功。
至使理行不终。
能名中缺。
岂非上失其制。
而推致以及于斯乎。
故圣人爱人之才。
虑事之弊。
采其英华而使之。
当其茂畅而奖之。
不滞人于已成之功。
不致人于必败之地。
是以锐不挫而力不匮。
官有业而事有终。
此理之中庸。
故书以为法。
迁转甚速。
则人心苟而职业不固。
甚迟。
则人心怠而事守浸衰。
然则甚速与甚迟。
其弊一也。
陛下俯徇浮议。
谓协典谟。
久次当进者。
既曰务欲且留。
缺员须补者。
复曰官不必备。
则才彦何由进益。
理化孰与交修。
此所谓循故事而不择可否之患也。
伏惟陛下忧勤务理。
梦想思贤
体陶唐有虞聪明之德以敷求。
法太宗天后英迈之风以拔擢。
然而得人之盛。
尚愧前朝。
厎乂之功。
未光当代。
良以七患未去。
三术未行。
而又睿察太深。
宸严太峻。
常人才器。
曷副天心。
故虽获超升。
亦骤从黜废。
人物残瘁。
抑斯之由。
而议者莫究致弊之端。
但思革弊之策。
反以广于进用为情故。
以梗于除授为精详。
以避谤为奉公之诚。
以摘瑕为选士之要。
乃至称毁纷糅。
美恶混并。
凡有迁升。
必遭掎摭。
圣德广纳
不时发明。
小人多言。
益敢阴诈。
以是眩惑。
目无全人。
进用之意转疑。
汲引之途渐隘。
旧齿既凋败既尽。
下位或滞淹罕升。
故令官序失伦。
人才不长。
资望渐薄。
砥砺浸微。
高卑等衰。
殆不相续。
臣以窃位。
属当序才。
惧旷庶官。
亟黩宸扆。
昧识不足以周物。
微诚不足以动天。
徒勤进善之心。
转积妨贤之罪。
惭惶交虑。
焚灼盈怀。
凡除吏者。
非谤刺之所生。
必怨咎之所聚
宰臣获戾。
多起于兹。
屡屡上干。
何所为利。
但以待罪钧辖。
职思其忧。
兼迫于感恩愿效之诚。
不得不冒昧言之耳。
其于裁择用舍。
惟陛下图之。
谨奏。
乐天感鹤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引用典故:大夫轩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
秋霄(一作望)一滴露,声闻(一作洞)林外天。
自随卫侯去,遂入大夫轩(“自随”二句:《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卫师败绩。”)
云貌久已隔,玉音无复传。
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
无乃予所爱,误为微物迁。
因兹谕直质,未免柔细牵。
君看孤松树,左右萝茑缠(萝茑:女萝与茑之并称。女萝,见卷1《兔丝》注。茑,常绿寄生灌木名,茎蔓生,寄生于、枫等树之上。)
既可习为鲍(一作饱),亦可薰为荃(“既可”二句:谓人性之化,在于游习。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腻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鲍鱼,盐渍鱼,其气腥臭。荃,香草名,即菖蒲。《玉篇·草部》:“荃,香草也。”鲍,原作“饱”,据何焯校及文意改。蜀本、卢本作“匏”,亦疑误。)
期君常善救,勿令终弃捐。
宣州新兴寺碑铭 唐 · 卢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
至哉。邃古已来。天之永锡正命者。其惟帝唐乎。圣祖神宗。光启土宇。垂亿万祀。克承休嘉。莫不以礼乐先兆人。以慈俭任天下。仁居惠往。营魄离者。而其施犹存。揭浅厉深。心迹泯者。而厥功亦在。常善救人。常善救物。非至德谁能普行之。故鬼神受祉。黎元乐康。宝祚延洪。率由此道也。于是表大觉为灵根。与偫生共有。叩真空而不坏。惟圣者独知。非崇夫金轮氏之教。则焉得穷理尽性。齐万法于物我哉。是以沉善恶于洗妄之泉。擢枝茎乎植性之囿。尝令学者。崇饰精庐。显有堂皇。亦如庠序。郡国分理。必付元臣。将俾偫生。罔不开悟。且夫斯干秩秩。止在周邦。灵宫彤彤。唯居鲁国。曷有列刹映乎霄颢。飞甍丽乎阳光。瞻彼玉毫。俨然金地。翚轩雕皖。岫耸云攒。遍于州郡。若斯之美与。若夫宣城新兴寺者。会昌四年既毁。大中二祀。故相国太尉裴公之所立也。公讳休。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代济文德。洎公弥大。擢进士甲科。登直言制首。未三十。由拾遗迁殿内。鸿名伟望。迭处清雄。入奉丝纶。出省风俗。拜春官则齐驱骥騄。视民部则克阜生齿。至于调入王府。货出水衡。洎陟台司。亦劳厥事。凡三拜廉察。五授节旄孙先生有愧知兵。山巨源当惭视史。揆路既长乎百辟。荆门复平乎水土。公降由辛未。归以甲申。为唐硕臣。作佛大士。光珉显。此不复书。所至之邦。必兴修净行。大中二年宣城。常与名缁会难。有设疑以试公者曰。三界虚妄。偫生颠倒。可有修行。能解缠缚。孰为智慧。可化凡愚。胡为乎公之区区。徒自挠耳。公曰噫嘻。珠玉在椟。启之则见其珍。圣贤有门。行之则践其阈。分涂而往。惟善恶焉。善恶如东西耳。趣之不已。则至其所焉。在乎推心于不染。驭马于无涂也。如是三界信真实。偫生非颠倒。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遗名去利。弗舍有漏。而思住无为耳。然舍之自我。取不由人。非用智慧。解彼缠缚。如此则了无一物。以挠吾真也。他日。门人有谓公曰。敢问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知因果。畏阴骘者不为之多。介景福者不为之少。理乱增损。系乎其时。洎斯教也。行乎诸华。愚人畏罪以损其恶。贤者望福以增其。增之不已。则至今当尽善矣。损之不已。亦至今宜无恶矣。何昏迷暴虐。无减于秦汉之前。福慧聪明。不增于魏晋之后。归之者殊涂辐凑。立之者万法云兴。稽诸天不见其文。求诸古莫有其法。号为大圣。作天人师。是宜使吾人尽升觉路。不宜使蚩蚩庶类。由古迄今。若斯之迷者也。设使像法至今未行。将尽堕恶道。为鬼为蜮乎。夫法未始有。今而有之。希圣之徒。可存而知之也。其由之之固。庸非溺乎。公笑谓之曰。大昭肇启。法不齐备。圣人继作。代天为工。结绳画卦。质文滋变。一圣立。一法生。天道人事。显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为火也。则天无火星。人无火食。龟无火兆。物无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则天亦无金星。人亦无金用。龟亦无金兆。物亦无金灾必矣。及圣人攻木出火。锻石取金。于是乎精芒主宰。腾变上下。则知世法时事。随圣而立。佛圣人也。考精神之原。穷性命之表。作大方便。护于偫生。偫生受之而不知。盖由天道运行。物以生茂。皆谓自已。孰知其然也。于是问者廓然。自得佛味。武宗时毁寺。而宣之新兴。故有崇基广厦。文甓雕甍。鞠为土梗。唯乔柯灌木。森耸涧澞。祥烟翠霭。交覆岩麓耳。及宣宗诏许立寺。宣之四人相鼓以力。请先立之于宣郛。公独不许。遂命苾刍上首元敬谓之曰。吾闻之新兴寺。大历初有禅师巨伟。南宗之上士也。与北宗昭禅师大慧纲明实相际于此。始作此山道场。后有浩禅师作草堂于道场西北。其旁有藻律师居之。律师去世。门人立塔院。贞元中。巨伟之门人灵翘始请于太守。合三院而为寺。彼皆智慧杰出。亲启山林。今之立寺。无以易此也。议定。郡东故有妙觉寺。寺虽毁而多大十围。一旦有二龙斗谷中。拔大树三十二。视之皆殿宇之材也。公叹曰。将立寺而龙拔巨树。天其有意乎。遂用之。于是霜斤沐楹。玉砂莹础。上下其响。音中桑林。不期年而云攒四荣。风摇宝铎。蟉拿六扇。月照金铺。胜纪一源。缭墙百雉。缮修多罗为摄受。置无尽藏为庄严。䆗窱幽邃。轮奂博敞。盖江南之首出也。初奉诏隶僧三十人。今其存者大半。搆殿立门。有轩有庑。则律师元敬法华道延首其事。编经立藏。不遗句偈。则维摩从省禅门真会著其功。善集檀施。备修房廊。学于三时。旁窥六义。则金刚清越服其勤。而法华遂言涅槃明则洎法林超度。皆以禅学为宗。律师道随。宜春人。幼植净行。得泥丸妙旨。一日。以披文相质之事。造余于新安。余既许之。道随复言。继二十人者皆苦修持。能遗物累。则有应元友恭道幽仁宝怀贲从俭惟恭文明师回师宗思静常政文畅宏畅契蒙景先法进惟勤志宏元操。与前辈又为三十人矣。而太尉所立。有殿内千佛。有地藏院。有上方石盆院。又以俸钱入膏腴之墅。为地藏香火。定中之谋。始于太尉太尉作之。门人述之。有作有述。谁曰不然。乃为铭曰。
奕奕新兴,敬亭南麓。
钜构崇基,峥嵘煜煜。
伊昔既毁,神愁鬼毒。
洎将再营,天人合福。
赩有逴龙,其怒则触。
助作栋楹,拔此巨木。
雨运风移,腾川跨陆。
神怪戮力,老幼同心。
蚨翼飞货,龙鳞布金。
揭立赫奕,化成嵚崟。
玉础方丈,花台百寻。
日明香刹,云生宝林。
太尉裴公,耸其学者。
宏以戒光,甘露披洒。
示厥有为,取彼难舍。
必有精灵,扶持大厦。
小儒刻石,有惭史野。
永言歌之,庶近风雅。
保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驸马都尉中书令魏公墓志铭1017年11月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文庄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方国家东禅之七祀,上朝景亳,驻跸睢阳
肇为京都,纪兴王之壤;
永怀祖德,思逮事之臣。
忠武军节度使驸马都尉钜鹿公亲旧兼崇,勋贤莫贰,内出明制,进位中台
赴上于鼎司,接武于诸相,进退体貌,无与比焉。
明年冬十月,上斋居宣室,勤恤万区。
以全魏近藩,朔垂右地,边圉之势胜,京师之屏翰,士马雄壮,非元功不足以镇重,遂以公判天雄军府事。
政治宽简,狱讼衰止。
吏民守阙,请立石而纪颂;
嘉谷生境,方优诏而旌美。
不幸起龙蛇之叹,罹霜露之忧。
天禧元年正月,国家奉有帝之册,荐尊祖之名,祼鬯庙祧,升烟郊兆。
天子均聿怀之庆,举先亲之典,制授公保平军节度使,相国如故,且诏赴阙,肩舆就第,中使相望。
虚中日望其有瘳,搢绅方咏其多福。
无何秋气始至,疢疹增剧。
载纡诏跸,慰以圣言,俾加勉膳之勤,尚期勿药之喜,仍赐白金三百斤。
天不憖遗,福善则虚,七月甲子以不起闻。
上抚几震悼,临哭出涕。
书忠甲令,弥念于良臣;
画像云台,方追于英烈。
呜呼哀哉,真命世之贤佐,生人之间杰也!
公讳咸信,字国宝
其先大名献兆,屯固流祥。
西汉高平之封,东晋剧阳之土。
冠冕奕世,谱牒联华。
公之远祖,始家汲郡
唐失天命,禄去王室。
鲁王父楚,卷怀琛宝,遁世而长往,累赠太师侍中魏国公
鲁祖妣郭氏,追封燕国太夫人
王父韬,袭善以处躬,含和而味道,累赠中书令、越国公
祖妣李氏,追封晋国太夫人
烈考仁溥,仰承积德,生蕴明略
往佐周命,厥有大勋。
爰立鼎司,兼崇枢府
金印双导,盖极宠露之威;
火德应天,首宣欣戴之力。
嘉谋懿范,国史详焉。
公之受脉于藩,登庸继业
奉明祀,载洽鸿禧,有司累赠烈考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曰宣懿
母李氏,封秦国太夫人
继母李氏,追封韩国太夫人
公韵宇沉邃,资质丰硕。
积怀衽之善教,耸公侯之奇表。
话言详雅,动止有度。
初补宣懿随使都校,建隆初起家授朝散大夫右春坊、太子通事舍人
先是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龙德在潜,人望攸属。
国太夫人获奉昭宪太后太后亦降秦国之第。
公在幼稚,不乐戏弄,瞻视审谛,有如成人。
太后奇之,始议姻戚。
乾德五年五月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方尹京邑,遣判官刘鳌至第,语宣懿昭宪雅意。
翌日召公于南宫延见,诲谕久之。
八月,复召公亲引对于讲武殿太祖谓曰:「知善弓马」。
命射四十馀发,太祖嘉之。
太宗赐酒食,太宗且谕之云:「既精射御,当留意文学」。
公由是刻志坟索,耽味图传。
五经、十七代史,尤其该总,复得三式风角之妙。
太祖频召对命射,常称其善。
五年三月,复召赴讲武殿,令带御器械党进钦等四人同射,以较其能,薄暮方罢。
未几,太宗再遣左右陈信召公,谕以选尚之意。
四月,复召公于内中就食厅,引对于万岁殿,赐袭衣玉带闹装鞍勒马。
七月永庆公主出降,特授检校尚书右卫将军、兼御史大夫驸马都尉,赐安定里大第一区,夏屋千馀间,园馆台榭备焉,仍分御沟水以灌池沼。
六年,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吉州刺史
太宗即位,加检校司空,超授本州防禦使,仍备环列之职。
太平兴国元年,并寇未宾,寅库再驾,赐公白金三百觔以治装。
公擐五属之甲,从六尺之舆,左右不违,晨夕匪懈。
太宗既平大卤,直趋卢龙
乘百胜之气,遂乘亡之敌,将幸山北,尽埽区落。
公与驸马都尉王承衎从容献谏,太宗纳之。
三年郊祀,加检校司徒
四年检校太保
六年特诏常奉外月加给钱十万。
七年镇州观察使
雍熙三年以獯鬻犯边,王师薄伐,朝廷旰食,冀方绎骚。
太宗分命懿亲,藩屏近甸。
乃以王承衎大名驸马都尉石守信河阳
澶渊要区,喉咽之地,慎择能臣,无易公者,遂命公往抚之,赐白金五千两。
是年冬,公以河水湍悍,旧堤回曲,备禦告劳,科率为患,乃径凿新渠二十里,以直水势,繇是十馀年间无衍溢之患。
端拱元年,朝廷扢青坛,修黛耜,将籍千亩。
而郡界河水清彻见底,味如甘醴,乃盛以银缶,因公主上之,中外称贺。
礼毕,超授彰德军节度使,寻诏兼本州马步军都总管
淳化元年正月,驿召归阙,公主改封齐国
九月澶州河大决,坏城壁,断浮梁,垫居民,阻边奏,物价踊贵。
太宗召公崇政殿,谕以方略,令驰传而往,面赐白金万两。
今上时为寿王,赐宴于含芳园。
公下车之日,抚疲瘵,赈乏绝,境内以安。
先是朝廷命内殿崇班阎承翰修复河桥,比公视事久之,功犹未集。
太宗令健行亲事官日赍诏书催督,公与谋之。
承翰执谊,以为方冬聚凌如山,水势涌急,难为施力,遽入奏,乞俟来春
公既饯承翰回,鸠集诸工,自乘小舸,截巨浪,排层冰,绋纚造舟,是日亟就。
乃遣健步上状。
承翰方入对陈难成之势,而公奏继至,太祖大悦,顾谓入内内侍省都知李神福曰:「朕选魏某,果能集事」。
翌日公主入贺,太宗复嘉叹,有晋武孟津之赏,密赐珠玉金宝。
都大提点河堤崇仪使刘永恭大庀役徒,修筑堤塞,盛寒皲瘃,人皆苦之。
公列上其事,乞至春初
太宗遣健步赍诏,自京一日而至,亟命罢役。
五年春将修长堤,当役夫二万,公自保程其工,省去大半。
太宗高班内品李信宣旨,命公图上减工在所,寻降诏依之。
时境内田隰,水退皆填淤加肥,而民漂陷之馀,耕无首种,相聚愁叹,坐待流亡。
公奏贷数万斛,是夏大稔,民乐输还官,襁属不绝。
由是人皆处业,贫者更富。
又以州狱久系,逋欠官物,又保任之民资产已竭,追偿无出。
公将上言,并诏蠲免。
今上即位,加定国军节度使公主封许国长公主
咸平二年八月讲武于东郊,诏充在京新旧城内都巡检
十月郊禋,充旧城内巡检
十一月,以控弦入寇,边城晏开,革辂将行,羽书狎至。
命公充贝冀路行营都总管,初无辨严。
时方镇各控重兵以自卫,公至天雄军,始得步骑二千以随。
劲敌之垒,烟火相望。
公左实右伪,虚振军声,倍道兼行,直抵边郡。
敌亦惮公威名,辟易而退。
寻命公男昭亮传诏,召赴行在。
景德元年,上亲握武节,北守澶渊
公扈从星陈,以及凯入。
二年郊祀,加武成军节度
复以西衮奥区,旧俗豪悍,乃命公知曹州
先是广济渠两岸积水,居田千顷,民用匮乏,莫输其租。
公乃度其地宜,置水门导之入河,人获其利。
州下先多为盗,逆旅之舍,皆日暮扃户。
赁宿者巾屦难保。
至公之治也,民不敢欺,无夜吠之警。
上朝陵巩洛,诏从车舆。
四年,曹南耆寿,列奏借留。
朝议方以三城右地,股肱剧郡,经渎所控,屯兵甚多,遂辍公镇河阳
民吏望风畏惮,刑罚罕用。
大中祥符元年,密命开先,珍图荐降,上让德云岱,归功祖祢。
公屡陪近辅,夙侍严祠。
礼毕,加检校太尉
二年,敌使至阙,宴豆屡颁。
上知公善弧矢,命公伴射,赐予加等,所以旌绝艺而威远人也。
三年,禋祭脽壤,合答后祗。
西巡之路颇遥,北门之寄尤重。
乃命公知澶州,兼驻泊马步军都总管提举澶、濮、齐、郓等州、德清军寇盗公事,赐银挝、大剑各十。
上幸瑞圣园射弓,命内侍宣旨:「卿每苦臂痛,今日之宴不可辞也」。
公奔驰赴召,射中银缶,上亲解之,赐闹装鞍勒马,非常典也。
四年礼毕,就加忠武军节度,复召归阙。
尔后真舆昭格,钜典交修,宠命便蕃,礼数尊异,以至开公府,正台极,岁给公用缗钱加至七百万,任兼文武,宠冠勋戚。
窦固久居大位,每被访于边事;
杜预之既立战功,唯耽思于文籍。
洎出临魏郡也,豪右屏迹,囹圄屡空。
雅歌投壸,有儒者之乐;
轻裘缓带,得名将之体。
洎染疾归第,恩礼勤渥。
太医之妙伎,极内府之良药。
命也不淑,奄归窀穸,享年六十九。
诏废朝三日,赠中书令,命内侍省部知蛮州刺史窦神宝营葬事,太常博士秘阁校理李垂大鸿胪监护,太常考行定谥。
发引之日,有司具一品卤簿鼓吹,太常博士秘阁校理慎镛遣奠于顺天门
十一月丁酉,葬于河南府洛阳县贤相乡勋德里,从先茔,礼也。
公一历东朝,一践环卫,八临藩服,五换旌旄,累阶至开府仪同三司,策勋上柱国,进爵为公,食邑至一万三千九百户,真食四千七百户,加凌烟之号,为推忠保节同德守正翊戴功臣
禄位宠荣,并极人爵。
若乃自刺史陟防秋,由廉车节钺,皆靡限官序,度越等夷,斯又国家急贤之恩于是乎在也。
恭惟许国长公主太祖皇帝之第三女也,淑质纯茂,柔仪肃祗,处约惟勤,在贵能降。
襄城之礼度,为诸亲之楷则;
平阳之慈爱,享累世之崇重。
先公十九年而薨。
尝献瑞牡丹一丛,花皆千叶,色润殊绝。
太祖命以一枝著金壸中,盛以玉盘,令待诏黄居寀图之,以赐公主,至今存焉。
男三人:长昭易,任内园使,顷持使节,远聘穹庐,中涂感疾,先公而没。
次昭亮,今任东上閤门使恩州团练使
器宇不群,识度殊远。
太宗以其与王承衍世隆皆嫡外孙,特爱之。
幼岁召入,并赐坐。
以昭亮好学,命吟《赏花诗》,立成,特赐缗钱御酒,命共游于后苑。
初未名,太宗一日御笔书二名赐之,曰从训、昭亮,令择名焉
起家授如京使,自是每令昭亮押赐。
公加恩纶告,两聚贵族,继赐白金万两以充六礼之用。
洎公正位国相,出临魏郡,昭亮往赐生辰礼物。
贺席方半,而驿置俄至,特降纶綍,授昭亮恩州团练使,仍兼上閤之职,闻者荣之。
然而昭亮生于贵戚,雅好儒术,妙达时务,详练旧章,受诏同定阖门仪制,广溢甚多。
箕裘之业,蕃昌庆大,人皆望之。
次昭侃,今任内殿承制,风度清粹,操履温重,夙禀谊方,蔚为德器。
女二人:长寿县,率礼公宫,式瞻贵里。
副笄之日,太宗赐白金饰肩舆,重七百两。
亦以嫡孙特恩,非常例也。
内殿崇班閤门祗候张士宗,早亡。
次女蕙问夙闻,蕣华易落,适右班殿直閤门祗侯王从益而逝。
孙一人,东头供奉官馀庆,学禀诗书,德茂兰玉。
孙女二人:长适故左领军、卫将军致仕赵保勋男宗奭,次在室。
皆从训保阿,照言图史。
宣懿之积德累仁,公之常善齐物,厥后繁衍,奕叶隆昌者焉。
及公之薨也,朝廷追录大勋,诞推延赏,授昭亮四方馆使团练如故;
昭侃迁礼宾副使
殿中丞昭庆国子博士左侍禁
昭用迁西头供奉官赞善大夫
昭文殿中丞左侍禁
昭素及孙馀庆,并授閤门祗候
初,遗奏之上也,昭亮以事非礼制,独不列名。
又虑国恩均被,遂上封预辞,乞居丧制。
恩旨允之。
斯又忠孝之训,有后之美也如是。
公资性方严,秉心纯一,至诚待物,正色在公。
其出奉民政也,决事明敏,嫉恶如雠,彊暴詟服,冤滞毕达。
所至之地,人皆爱之。
是以历事三朝,宠眷日隆。
太祖日于巩洛道中,命御龙官,以金盘盛含桃赐于马上。
太宗尝因寒食日内侍岑保正赐御笔,令召王承衍等习射于家园,并赐银缶腥饩等。
后公镇澶渊太宗射于后苑,翌日以御射中银缶,命公主赐公,令书于家信曰:「朕昨日赏花射弓,甚思卿,故有是赐」。
其恩宠尤异也如此。
然公虽幼享崇贵,深承顾待,而每鉴前代之戒,小心兢慎,过自修抑,故出入五十馀载,终始无玷。
加以忠厚之节,发于天性,一物之异,不敢家藏。
太祖幸洛,公以园第宏敞,奉表献之。
又世有芙蓉丹砂一枚,重将一镒,以承隙日,则室中皆明。
后令寿光县以服饵法献太宗,旋降御笔褒之,赐黄金器五百两。
近岁国家新宫阙之制令,昭亮恳奏,愿纳奉入以助经费。
上优诏不允,论者美之。
又仲兄太仆少卿某之疾也,自澶渊乞赴阙侍疾。
及其有加也,上章乞授少卿长子昭度一官,寻授太常寺太祝
其弟悌皆此类也。
每好夜坐,召儿侄辈谕以君子立身之道,雅合经典之意。
自感疾至薨,气貌不衰,精识自若,人皆以为修德之报焉。
佳城既卜,远日有期。
诸子以某备列西台,久尘吏职,稔闻世德,尝奉绪言,见索斐辞,以识徽烈。
让不获已,谨为之铭。
铭曰:
炎正启运,帝赉忠贤。
九功并建,百度勤宣。
宁海域,仰清垂象。
教化之重,倚之国相
内抚方岳,外清边尘。
军旅之要,付之将臣。
允显魏公,位兼文武。
槐鼎登庸,节旄分土。
左右王室,事上以忠。
股肱右地,待下以公。
睿圣之心,念功惟旧。
白水攀龙,湛恩克懋。
惇叙之典,立爱惟亲。
秦台降凤,宠眷斯勤
佐国承家,谓之世德。
阀阅之勋,载于金石。
安人去患,谓之民政。
藩屏之治,播于谣咏。
密谋潜虑,莫际其涯。
献赞帷幄,惟圣用嘉。
高风远度,莫窥其奥。
仪表绅冕,惟贤是效。
哀哉良相,百福宜全。
呜呼彼苍,何夺之年!
桃茢临丧,密章加秩。
帝极哀悼,礼赠优恤。
寒风剽兮愁云暮,卤簿陈兮班剑布。
卷组帐兮空烟,俨灵輀兮戒路。
哀笳咽兮楚挽悲,邙之麓兮洛之湄。
从先王兮魂不昧,掩幽穸兮夜何其。
有旂常兮令名不朽,有琬琰兮英威可久。
繄似续之良贤兮,永蕃昌于厥后。
明谏1043年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蔡忠惠集》卷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为谏之难,非进谏之难,难乎人主听而用之之难也。
人主之于谏,有甚恶而用之者,其甚悦而怠之者。
上虽恶谏,迫危亡者或用之也;
上虽悦谏,恃治平者或怠之也。
非谏者之言工于危亡,而失于治平,盖上意之所加者,安危之势异也。
是故为谏之患,莫先于怠。
然世之人不究其本,而莫议其失,斯亦惑之甚乎!
治平之世,人主无大过举,闻谏必深悦之。
然谏者多称前世危亡之事以为监,其言非有今日之明验,上必谓其阔迂而无所考信。
佞者得以迹而进其说,由御久安之势,贵乎循故袭常,无烦于更治也。
于是人主怠心愈加焉,言入而无所是非,真伪浑并,虽外有纳谏之名,而无用之之实。
忠言日衰而下情滋蔽,患莫先乎此也。
夫称危亡者,庶乎惧危亡而不至也;
恃其无有危亡之渐而至也,虽有圣智,不能为已。
前世论谏者曰「直谏为下」,以其迂险诞妄,陈指丑恶,易激其怒,不若详善其言使易行也。
夫迂险诞妄,贤者不由也。
深言以起怒,非谏者之过,其心岂欲取怒而自抳其所陈哉?
进谏不能必于用,本乎直而已矣,不逆上之所用舍而枉其志也;
纳谏不必皆用,取乎是而已矣,不以其言之婉直而遗其实也。
然则赏谏贤乎?
曰:与其怠也,宁赏,要之,中则异耳。
使谏者言常忠也,画常善也,所谓能尽其心而不茍者也,岂志于赏乎?
而赏之所设,思以辅忠气而开谠论也。
然妄人随之资言以速进,甚者诡谲而紊政;
意茍得焉,喑嘿以自固。
佞者乘而非之曰:「举天下之好言者均取贵仕耳,孰从而求信夫所谓忠谠者哉」!
于是贤者以进为己累,而寡言则赏焉,欲以劝而适以弭之也。
故曰:纳谏不必皆用,辨是非则妄言息而忠言进矣。
终谏之说:离怠、戒赏、明用。
谢赐诏书银合茶药表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五、《范忠宣公集》卷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
使华临降,有问劳之宠书;
天语甚温,锡扶衰之珍剂。
魂魄稍收于去干,体貌已同于近司。
恩眷逾涯,感伤继泣中谢。)
伏念箕裘世业,帷幄旧臣,窃过实之虚名,冒公朝之重任。
每欲输诚而许国,不图违众以误时。
爱君不敢杀身,省咎但知阖户。
偶逢兴运,复振孤踪。
特还秘殿之名,俾使殊庭之职。
宠荣已极,报称谓何。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全度包荒,常善救物,默运圣神之造,远追之隆。
知臣盛壮之时,察臣朴直之节,犹于衰朽,欲备咨询。
而臣步趋甚难,岂足班于广内;
视瞻已废,甘绝望于清光。
敢丐残骸,归休故里。
既暮,难效力于明时;
钟漏有期,徒怀忠于晚节。
臣无任。
论节经费以宽民力疏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五
甚矣,斯民之不聊也!
生长治安之时,可以舒迟閒暇,乐其生矣;
而万事窘遽,常若逢兵寇之难。
戴仁惠之主,可以休养生息,遂其宜矣;
而众心惶惶,常若罹暴戾之政。
无水旱凶荒之灾,衣食可足矣,而不免流亡捐弃于沟壑。
无疫疠荐瘥之患,和声可应矣,而怨叹悲嗟不绝于口。
此其故非他,取之过制,力竭财匮,而天下多困穷也。
耕夫织妇,日夜勤劳于农桑之事,田畴加辟,杼车不停,而粒米未尝充饥,衣褐无以卒岁者,归之赋税也。
赋税之总有四,曰谷,曰帛,曰金铁,曰物产。
而谷之品有七,帛之品有十,金铁之品有五,物产之品有六。
四总二十八品之别,括四海之地宜,诏邦国之求索,则一土之毛,未有不督其租也;
一物之生,未有不输其利也。
而况舍其所有,取其所无,变而掊之,以就赢馀之功也。
按籍命数,轻贱其估,以聚谷帛,实乃横歛,而名曰市之,不可以稽负也,奈何斯民之不穷困!
非独乎此而已也,举天下之宝货,发于山泽,皆有禁蔽,民不得而取,尽其铢两而入于公矣;
举天下之鹾荈,急于民用而皆鬻于官,恃之以为大利矣;
举天下之关市,商贩之所通,百物之所易,皆有征算,争计毫釐,而绳之以刑矣;
举天下之酒榷,科宪峻密,岁课差长而不知止矣。
歛求掊聚之术遍满四海,不遗巨细,如大纲之张万目,触而遇者,皆投其中,奈何斯民之不困穷也!
国家之及乎此,亦非好利矣,经用太广,而调度常不足也。
歛求掊聚如此其急,而二岁之入出无馀焉,茍少缓之,则何以济矣?
夫岁非常善也,边境非常安也。
平居无事,罄入以为出,惕惕然犹惧其不能济;
万一不幸其水旱兵戈之虞,则又何以取给哉?
明主之遇出内帑金币以助计臣,使之赡足而不忍重困斯民也。
内帑之盈虚,较于祖宗之时,臣不知其如何矣。
然以地产有限、国费无穷而议之,亦可远思长虑而少为裁约也。
臣愚以为今之急务,莫若节经费,然后可以戒聚歛;
能戒聚歛,然后可以宽民力;
民力宽,则王治可望其成也。
国之经费有不可已者,岂一日而能节之哉?
盖亦节其可已者,以备其不可已者,而徐为之计耳。
养兵百万,成军以居,而馈饷不可阙也;
万官之冗,贤愚之并,而禄廪不可省也;
郊见上穹,庆赍至广,而故事不可废也;
河防屡溢,千里蒙患,而积备不可蠲也;
夷狄狂慢,戒在好战,而岁赂不可绝也。
此五者,国家之大费,天下皆知其不可已,固未能一日而节之,必循袭含忍而徐为之计也。
至于内外不急之费、不会之用,若掖庭廪赐燕私之盛,若百工技巧冗食之众,若大臣有进爵之赏、有易地之赐,而又有密赍,此皆可一日而节,无所惮也。
臣愿量时制宜,一切损减,以蕃货财,以备五不可已之事。
勿竞锥刀,勿竭膏血以取于民,勿视之如尘滓而横赐过予,勿鬻爵度僧以救凶旱,则民力无重困,而国体有常尊矣。
臣又闻向者嘉祐之末癸酉赦令既出,郡县无以赏兵,皆贷钱于民,至威之以刀剑,区之以笞箠,为国结怨,而仅有得者,陕洛之郊,皆狼顾而不宁。
既而赐与之厚,或及千万。
议者有云:「罢赐一大臣,可以不贷于数郡」。
则用之之易,可不思其取之之难乎!
李秘校乞侍养书 北宋 · 郑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三、《西塘集》卷六
某闻之孟子曰:「居下位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夫以区区朋友不信之身,而欲志得于上,泽施于下,犹之不能跬步而求数千里之远。
是故人之行,莫大于孝。
《经》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夫君子之仕,外则致君唐虞,而礼义斯民,莫非为亲也。
故曰,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内则禄廪之富,晨昏之养,甘旨之奉,得以遂其私心,亦莫非为亲也。
故家贫亲老,则有不择禄而仕者。
然则,移家理以事公上,正以宁亲,而求尽夫人子始终之道。
而已仕而为亲之患,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知进退仕否,亦无常善,惟其施之而宜,斯矣。
某不肖,识非足以明善,抑亦承父师之训,读先王之法言,而粗知向背者也。
先父去世,某方总角,所逮事者,一老母耳。
田不足以饘粥,室不足以避风雨,此明公所素知也。
自老母而下,至于二稚子,凡数口,而缗钱斗粟,无所自入,率皆仰给于亲属。
幸而藉先荫,薄沾恩命,敢以辞劳苦而择禄仕耶?
徒以老母北人,某等虽生长于斯,而举家皆不善岭外风土。
今年春,自老母而下,至于童稚,无不患病,惟老母为尤困。
涉夏,方稍平复;
秋来,家人及二稚子又卧病,见今医理未愈。
老母日思北归,闻将有差命,即食不甘,寝不安,而举家惶怖。
为人子者,能自安乎?
仕本为亲,而某固非有以取信于朋友,而望所谓志得于上、泽加于民者,徒以升斗之禄,给晨昏之养耳。
今其禄未及养,而使老亲抱病怀恐,无时不然也;
妻病子卧,藜藿之不美,而居处湫隘,晴则蒸燠,雨即上漏下湿,使人呕恶,可谓居致其钦而养致其乐乎?
不免以口腹为老亲忧,乌在其为人子哉?
伏惟明公高明博厚,仁之至,义之尽。
而某于此日顾爱,虽父兄于其子弟,无以过是,以敢屑屑上烦聪听。
近得舅氏书,令速侍老母来京师,故须再至,申乞侍养。
伏乞明公特赐保明,备录申明上司,庶几早降指挥,使旦夕得随侍老母,前去与舅氏相见。
则举家数口,皆生成之赐,死生不敢忘大惠矣。
湖南监司贺正 其一 北宋 · 华镇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九、《云溪居士集》卷二七
臣某言:伏以璿玑端始,玉律回春。
行夏正以示人,协汉仪而献岁
臣某诚欢诚抃,顿首顿首。
恭惟皇帝陛下克明俊德,率由旧章。
能持盈而守成,善继志而述事。
惟馨可享,幽有格于鬼神;
常善不遗,明克成于人物。
肇因月正,丕御治朝。
享万国之欢心,备三元之庆礼。
琛珍在列,知声教之无方;
图籍盈庭,见幅员之既庶。
臣叨分使节,限守官联,莫陪鹓列之趋,徒效嵩呼之祝。
臣无任。
谢赐诏乞致仕不允表1126年6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伏蒙圣慈,以臣辞免给事中、乞致仕,赐诏不允者。
异恩俯及,省分非宜。
祗服训辞,惟知感涕中谢。)
伏念臣赋材谫薄,禀命奇穷;
遭时清明,误被抡选。
空坐糜于饩廪,讫无补于丝毫。
老病交侵,神志俱耗。
筋骸痹弱,屣履如遗;
头目眩昏,看朱成碧
日怀丘首之念,亟图曳尾之安。
屡竭悃诚,未回天听。
此盖皇帝陛下举无弃物,常善救人,凡在钧陶之中,不遗瓦甓之贱,致兹庸陋,亦未弃捐。
虽老马已疲,尚羁于伏枥
而敝帷之赐,终冀于深仁。
亳州谢到任表1095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六、《鸡肋集》卷五五、《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四、《四续古文奇赏》卷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五五、《宋四六选》卷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亳州市
补之言:臣昨知齐州,缘旧公坐,正月十日准敕降通判南京,碍亲回避,九月三日准敕就差通判亳州,于当月二十五日到任上讫。
咎悔难追,已更寒暑;
嫌疑自列,敢惮道涂!
再服宽恩,重增感涕。
补之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伏念臣粗知学问,本乏材能。
仕岂为贫,惭居卑之亦分;
家虽积善,伤馀庆之已微。
尝念居不可以求安,福孰先于无祸?
故六年迁徙,甘常困于米盐;
而群从凋零,祗自怜其形影。
未敢当江湖飞集之数,何足挂朝廷论议之间?
每钦宥过无大之仁,则思见危致命之义。
未试以事,孰明此心?
谅与釜之已多,诚挈瓶之何有!
但知揣己,皆是踰涯。
恭惟皇帝陛下惟时宪天,常善救物,稽先朝之美意,与治古以同兴。
谓荡荡民无能名,佑启我以正;
故业业日致其孝,继序思不忘。
盖欲得万国之欢心,足以敛五福而敷锡,虽甚微鄙,不终弃捐。
重念臣顷迫养亲,久从补外,昨由公坐得谴,止以佐官连书,亦既累年,实更三赦。
事虽自致,情则无他,庶省循苟免于人非,或湔洗稍容于国是。
犬马能报,况服冠裾;
樗栎无堪,犹足燔燎。
终自知其死所,不敢爱于身先。
瞻望阙廷,臣无任感天圣、激切屏营之至。
茅山元符万宁宫记崇宁五年秋 北宋 · 蔡卞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七
崇宁五年秋,有司言茅山元符万宁宫成,有诏臣为之记。
拜手稽首而献文曰:德莫崇于尊道,业莫大于昭功。
臣伏睹皇帝自践祚以来,苑囿之观无所增饰,外物之玩无足以累其心者,而深观化原,探索道妙,澹然无为,以御群有。
心既得此矣,且曰:「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是故山林之士,寂寞之滨,槩尝有闻于是者,必有以宠嘉之,况其上者乎」!
夙兴夜寐,因任原省,以昭前人之光。
凡己事之未就,虽其小者,必缉熙之。
盖所以尊道而昭功,可谓至矣。
而斯宫之成,二美并焉,将以诏后世而垂无穷,臣是以受命而不敢辞也。
谨按,金陵句曲山,在西汉时有真人居焉,抱神以静,超然遗物,仙圣降而与之言,以登云天。
推其绪馀,以化二季,而二季亦以仙去。
是为三茅君,而世因号其山曰茅山
自时厥后,光景之异,云鹤之祥,笙箫之响,震见于山椒者岁尝有之,而方外之士慕道闻风而来者,亦莫可胜数。
熙宁初常州道士刘混康者,始诛茅结庵于山之积金峰。
其始至也,拾橡栗以为食,焚柏实以为香,久而甘之不厌。
于是人稍信异,往往负薪裹粮以给之。
先生躬有妙行,而济之以常善救物之心。
每以上清符水疗治众病,服之辄愈,繇是远近辐凑,而先生之名益著矣。
哲宗召至京师,燕见便殿,赐号洞元通妙大师,且命即其故居易而新之。
改元元符,因号其处曰元符观。
先生屡辞归,许之。
然终哲宗世,元符观犹未讫功。
皇帝二年,遣中贵趣召先生来朝,且诏守臣监司委曲敦谕,勿听其有所辞。
先生至自茅山,入对久之,语有以当上心者。
他日,访以三茅君事,具奏所闻。
乃诏加锡茅君号,而即山构殿以礼祠焉。
先生又请建皇帝本命殿于东南隅之长生地,从之。
于是钟有楼,经有阁,岁度人有数,日给众有田,而宫之众事毕具矣。
仍降诰以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而度其弟子为道士者十馀人,其上皆锡紫衣师名以宠之,所以尊礼之甚至。
先生再谒还故山,皇帝又为书道藏经数卷,及亲画老子像赐之,以荣其归。
宫将成,御题其榜曰「元符万宁宫」。
云汉之章,下贲岩谷,是将有神物守护,垂之亿年,与道无极也。
且以谓是宫经始于元符,而落成于今,故因其旧名而增之,以彰继志述事之意。
睿圣相承,绍隆真风,所谓一宫之成而二美并焉者此也。
臣既序其事,使后世得以览观,而又系之以诗,其词曰: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
气合于无,与形俱升。
孰希其风,必静必清。
寥寥久哉,乃发先生
帝用尊之,载召来廷。
乃亲其人,燕见妙语。
乃锡命书,迨其俦侣。
因其故庐,启此新宇。
像图仙真,上肖帝所。
神笔榜之,龙凤轩翥。
天锡皇帝,聪明孝友。
抱一用中,以绥九有。
遐迩率从,尊道熙功。
有欲求之,与在斯宫。
作为好歌,以诏无穷(《山志》卷二六。又见明弘治句容县志》卷一○,《句容金石记》卷四。)
题下原署:「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户臣蔡卞奉敕撰」。
题道德真经注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
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
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馀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
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能辩之尔。
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折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
其文字则多误谬,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按:《道德真经注》卷一,正统道藏本。
中庸传1115年7月22日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天命之谓性」者何?
性者中之所寓也,莫知其所自而推言也。
「率性之谓道者」何?
性得所率则为君子,不得其所率则为小人。
曰诚、曰明、曰孝、曰忠、曰恕、曰和,皆率性之具也。
是六者,皆中之所以为中者也。
「修道之谓教者」何?
圣人所以经纶天下之大经也,君子所以择乎中庸也,小人所以反乎中庸者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者何?
出乎性而教之所本也,君子以是诚之务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者何?
中也,诚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何?
中也,明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何?
情之未发,性之全纯。
中之所以名中者也,肫肫如也,渊渊如也,浩浩如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何?
中之一物,于是乎有二名也。
颠沛之际,毫发之多,或不中节焉,亦不足为和也。
有子言和,必有待乎节之非,和之正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者何?
是一物不得二名也,楩楠豫章之大本,而不达道则亦恶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何?
教之行也,明道先生常善乎致之言也,常善乎位之言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者何?
中之所以为常道也,君子而时中,则无时而不中也;
小人而无忌惮,须臾变改,莫之能中也。
以是知先儒说用中为常道是也,近世说中说庸,非所知也。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胡先生、温公、明道先生皆云然也。
问者曰:「庸得非变邪?
所以济中者也」。
曰:是不识中者也。
君子之中随所器而丽焉,不动而变,尚何所假也邪?
子莫执中无权者,是子莫知中非君子之中也。
刘侍读曰:「中庸者,中用也」。
盖亦误也,言中斯用之也,先儒曰用中为常道是也。
刘说前见于皇氏、熊氏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者何?
教之不行也,有中庸之君,斯有中庸之民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者何?
不诚不明则不中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者何?
舜之所以为舜者中庸也,明诚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何?
不明不诚则不中也,择也者依也,斯人自谓之知者,非知之明也,君子不以为知也。
昔夫子言仁知详矣,曾子子思虑后世或泛然失其旨,乃以仁为诚,知为明,其实一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何?
回所以为回者,中庸也。
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者何?
惟诚明以之也,诚自成而道自道也,非功名利害外以怵之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者何?
强疑其非中也,盖惟为能强也者诚也。
曾子论孝曰:「仁者人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强既有南北之异,则责子路之所安以勉乎中也。
夫所谓君子者,既和既而诚明之守,安于治乱之世,勤而勉之也。
国有道,君子或易仕而改其度,不变塞也,强也。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何?
不诚不明,君子之所不为也。
君子之遁世,亦中庸之依而安焉,又复依乎圣人之中庸,则其隐者,吾道之佹也,非故以意向之也。
郑氏曰:「道不费则仕」。
费者佹也,违也,《缁衣》有曰:「口费而烦」。
费或为哱,或为悖。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何?
唯明之知,唯诚之行也。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万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者何?
中也诚也,语夫天下莫能事之大,则其大者诚也。
语夫天下莫能分之小,则其小者诚也。
盖虽大而中也,其小亦中也,人谁有憾于予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在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何?
中也明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何?
忠恕之为中也,均率是性,而为道莫之或远也。
远于人则可须臾离也,以其不远人,而忠恕之名立也
为人父而忠恕,则己与一家去道不远也。
为人君而忠恕,则己与天下国家去道不远也。
忠恕以人治,人犹己,肫肫其中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也。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者何?
中也诚也,教之所以为教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馀,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者何?
中也诚也,道之所以为道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者何?
中也,诚明之徵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者何?
中也诚明之自治也,于是察乎上下,达于天地,无不安也。
曾子曰:「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盖援之为援者如此也。
曾子又曰:「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与险行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者何?
中也诚也。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者何?
中为天下之大本,于是乎在也。
夫既得于父母,则室家宜之也。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者何?
中也,明诚无不达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者何?
天之用中,因物而诚至焉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大德者必受命」者何?
疑当次「必得其寿」之下,简编之缪也,无闻焉尔也。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者何?
周公之所为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者何?
武王周公之所以为武王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脱缪于此也。
尝有见于《仲尼燕居》也,文字又有误者,社无与于上帝也,陆淳尝辨此详也。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者何?
中庸之政也,人道之勉乎,政犹地道之勉乎。
树艺稼穑也,中庸之政,感人心而迹自化,蒲卢之比也。
仁义者,诚明之异名也,仁义合礼生焉。
礼也者,广骛驰骋于仁义之中者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者何?
郑氏云:脱误重在此也,胡先生亦云然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者何?
诚明始于身,本于亲,著于人,极于天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达道之五行于达德之三,达德之三行于中之一也。
达道者,修道之教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者何?
达德之渐也,诚之者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者何?
中庸之教也。
问者曰:「如之何尊贤则不惑,敬大臣则不眩」?
曰:谗色货能惑,我而不惑,则尊贤之功也。
有百官之富任使,各尽其材,大臣凛然在上,天下名实不眩,则敬大臣之功也。
不眩犹不惑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者何?
诚也。
诚则事前而豫,不诚则事至而无所图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者何?
道必资乎诚,诚必资乎明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者何?
兼天人之道而中庸著也。
舜诚矣,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则诚之也。
颜回诚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诚之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何?
天之道也,中道而未从容,则贤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者何?
人之道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者何?
诚明各有所致而相为用也。
四时诚矣,较然著见,则自诚而明之性也,犹天命之性也,日月明矣。
其出入有信,则明而诚之教也,犹脩道之教也。
未有诚而不明者也,未有明而不诚者也。
彼偏焉者,非诚明之正也。
武王周公以孝称,则举其自诚明者也。
舜以知称,则举其自明诚者也。
非有圣贤之差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者何?
率性以诚也,人物之性与天地之化育皆吾性之诚也。
天地之性不可见,而见之于化育也。
然此非次第而言之也,犹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也。
其所言之若是者何?
视其相因者殷勤之也,非心知其意者,莫之能喻也。
物性之粗,非后于人之性而得之者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者何?
无闻焉尔也,胡先生亦所不讲也。
是自诚而明者谓之次焉,何也?
郑氏乃谓自明诚者何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者何?
无闻焉尔也。
胡先生、温公、姚子张皆疑之也。
明道先生曰:「诚者神也」。
盖从明道先生之说,则何必如之云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何?
诚与道一体而二名也,其所以率性则一也,皆无待于外者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者何?
温公曰:凡物自始至终,诚实有之,乃能为物。
若其不诚,则皆无之也。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者何?
物者己之物也,己与物非有二也,皆其诚之物也。
成己斯成物也,唯所措而宜也。
圣人之道,所以异乎杨墨者也。
成己知也,乃谓之曰仁也;
成物仁也,乃谓之曰知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者何?
诚明之极,配天地而一之也。
诚斯一也,一斯诚也,此盖当云徵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高明则悠远,考下文而不诬也。
夫言天地之体,则高明博厚而足矣。
人之体乎天地之高明博厚,则必待悠久以为之中也。
盖非悠久之中,则其高明将隳,博厚将蹶也。
博厚高明,譬诸形体也,悠久譬诸精神也。
曾子曰:「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
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至而已矣」。
曾子所谓至者,子思所谓悠久是也。
曰悠远,曰悠久,其实同也。
夫不见不动无为者中也,既章既变既成则亦中也,此不二之道也。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
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者何?
天地圣人之悠久一也,博厚高明之所资以为中者也。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者何?
圣人之高明博厚悠久,一之于中也。
中者至德是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高明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博厚也。
待其人而后行,悠久也。
至道高明博厚也,至德悠久也,至道至德犹达道达德也,明道先生谓此一以贯之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者何?
率性修道于是乎极也,思尊德性而必道问学,问学斯德性也。
思致广大而必尽精微,精微斯广大也。
思极高明而必道中庸,中庸斯高明也。
思温故而必知新,知新斯温故也。
思敦厚而必崇礼崇礼斯敦厚也。
德性犹悠久也,广大犹博厚也。
胡先生二程先生横渠先生说皆同,近世瞽学谓既极高明而反道中庸,末乎中庸也。
分而为二事,莫知诚之一致也。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与」者何?
中也,明之所安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者何?
不明之患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者何?
思教之行也。
今天下车同轨,贵贱无等也;
书同文,是非杂出也;
同伦,君子小人并列也。
礼乐之中庸,莫之有作也,胡先生说云尔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
吾说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者何?
思教之行也。
或说或学,或不足徵,或有存,或用之,远近之势然也。
中也,天下万变,有是三重,而寡过为要也。
寡过则中也。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者何?
唯中则有徵而且尊也,上焉者过之也,荡而无徵,下焉者不及也,屑而不尊,虽善而民不信从之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者何?
中而徵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者何?
中而尊也。
○○●「仲尼祖述,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者何?
仲尼之所以为仲尼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观天地于仲尼则足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者何?
圣人明诚之中而道教行也。
时出之,则或溥博如天而中也,或渊泉如渊而亦中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者何?
修道之教于是乎在也。
●「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者何?
中之所以为中如此也,非明诚则莫能致也,其初则叹息之也。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者何?
中也明,莫知其所以明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者何?
中也诚明,莫知其所以诚明也。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者何?
中也明也恶,胡先生曰过恶,温公曰憎恶,苟内省不疚,虽谤议沸腾,刑祸交至,亦非其所恶也。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者何?
中也诚也。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者何?
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者何?
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者何?
中也诚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者何?
中也明诚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无声无臭』,至矣」者何?
中也诚明也。
嵩山晁说之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窬而贰之,于是本诸先生长者之论作传。
是书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记之,犹大戴取诸《夏小正》、《曾子》之类也。
顾惟收拾煨烬之末,简编不伦,文字混淆回舛,惜哉!
《汉艺文志》礼家有《中庸说》二篇,今莫知其为何书也。
朱识者二十二,孔二义。
黄识三十九,胡先生讲。
墨识七十五,景迂
政和五年乙未七月二十二日己丑,直罗县驿中自校毕,其成在此月五日鄜州官舍山堂。
贺医学芝草 宋 · 王安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五、《初寮集》卷五
臣某等言:聚医命教,肇开黉舍之严;
爱物好生,乃格芝房之瑞。
天其孚佑,民用交欣(中贺。)
窃以黄帝之述方书,亶惟圣作;
成周之治疾疠,实广上恩。
世或昧于渊源,术乃沦于工技。
会逢熙盛,参考古初,增其官师训道之员,崇以经术义礼之学。
群士慕向,迪我德心;
协气横流,产此神草。
玉盖金茎之竞秀,罗纹紫点之相鲜。
对敷讲肄之庭,昭示眷怀之意。
恭惟皇帝陛下执慈为宝,体仁如天。
常善救人,益运道枢之妙;
博施济众,共跻寿域之安。
煌煌三秀之英,显显十全之应。
臣幸联辅拂,亲睹休祥。
帝博临,岂比元封之赐;
与天相毕,当符《抱朴》之书。
老子 其五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六、《北山小集》卷一三
圣人以道涖天下,则六合之内、五方之民可以一举措之圣神之域,特在反手之间耳。
虽然,圣人不伤民固也,而能使鬼神亦不伤人,何哉?
盖人之在道,道之在人,犹鱼之在水,水之在鱼也,亦何生死之辨乎?
方其以道涖天下,天下之民其生也泊焉,所以善其生也;
其死也寂然,所以善其死也。
寂然而已,鬼安得而神乎?
然真者其所归也,寂者其所乐也,而谓之不神,可乎?
其所以神者如是,而有能伤人者乎?
民之生也如彼,及其死也如此,尚安复有灵响祟厉之为哉?
或曰,圣人神矣,然亦安能举天下措之圣神之域如是速乎?
曰,地之不同而同于生。
其种之含于地也,人未见其生也。
时雨既降,芒然杂出,使地而无种则已,有则必生;
人而无性则已,有则必化。
圣人非时雨乎?
昼尽夜昏,六合同其昧;
日月既出,赫然并照,使物而无间则已,有则必明;
人而无性则已,有则必开。
圣人非日月乎?
是以古之觉人,其所灭而度之者以亿万无量计,则圣人之所以使人生而不伤其生,死而其鬼不神,举天下而化之者何以异此?
斯神也,其有伤人者乎?
呜呼!
常善也,故能救人无弃人,救物无弃物。
有为之,其能尔乎?
唯无积也,故能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
住相之施,其能尔乎?
推是道以济天下而度群生,亦何儒、释、老之分哉!
老子于二经之卒章,言其所以推而济物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