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书候试知制诰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蒙恩除侍御史知杂事,仍准中书劄子,奉圣旨候知制诰有阙与试,劄付御史台者。
臣闻命之次,震惶无已。
窃惟陛下必以臣自内史过为台杂,乃是下迁,爰降德音,俾谕圣意。
在臣之分,诚所未安。
陛下以义使臣,臣当惟命是听,岂可计校资地,以为重轻?
知杂之任,号为雄剧,陛下柬求才哲,未尝轻授,而独以臣充选,其责非轻。
故臣之区区,惟惧不职,无以称陛下任使之意。
谨当夙夜上裨朝政,下正台纲,震肃百僚,纠绳非法。
义之所在,知无不言。
夫岂知鈇钺之在前,而宠禄之居后哉?
一有顾利避害之心,则依违姑息,无所不至。
身且不正,焉能正人?
臣虽不然,宁免公议?
所有先降中书劄子,候知制诰有阙与试指挥,伏望特行追寝。
候敕旨。
〔附录〕右奉圣旨:依奏。
所有元降劄子,宜令御史台缴纳中书省
中书召试知制诰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今月二十一日准中书召臣言,有圣旨令就试。
闻命之次,震悚不遑。
臣学术至疏,昨得误蒙陛下擢寘谏垣,曾未踰时,就迁台杂
仍准中书劄子,奉圣旨候知制诰有阙与试。
臣以风宪之任,言责非轻,岂宜首戴法冠,而心怀宠利?
寻陈封奏,乞追还原降劄子指挥
陛下深察其心,特蒙俞允。
备员几岁,无补朝廷。
比以制置条例一司,改更朝廷新法。
中外之议,皆以为扰。
臣负忧责,不得不言,未能开悟圣心,早令寝罢,是臣不职之罪,未知谴所,岂可辄为私计,进冒宠荣?
况今青苗之法尚行,而言事者继去,抨弹之际,正在得人。
惟陛下用臣之言,则臣虽窃位宪司,且愿供职;
如其不用,则日俟窜斥,岂有荣进之望哉?
所有召试指挥,臣不敢当,伏乞特赐追寝。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辞召试知制诰中书省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今月二十一日准中书召某言,有圣旨令某试。
某以学术至疏,言事不职,岂敢辄为私计,进冒宠荣?
所有召试指挥,伏乞赐追寝。
除已具状敷奏外,谨具状申中书省,伏候裁旨。
直舍人院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臣窃闻已降敕命,差臣直舍人院者。
继叨宠渥,尽出圣心。
荣与惧并,措躬无所。
伏念臣近蒙恩旨,召赴中书就试。
臣以言事不职,不敢承命,抗章陈避,特蒙俞允。
只还旧职,已是非宜。
陛下亲降御批,训辞敦谕。
又以臣尝供职,乃其旧物,此臣不得而辞也。
直院之名,实司诏诰,虽职非内制,而祖宗尝以不次任人。
陛下以臣罢言事之官,辞舍人之命,特加是职,使臣有可就之义。
然臣既以言不见用,辞不就职,辄居是职,即与就试何殊?
虽陛下有曲成之恩,在于臣身,不免利之而已。
上以要君之命,下以召人之言,使今后言事之臣,依违沽激,以希宠利,罪必由臣。
区区之心,实惧于此。
非臣之所宜苟得也,其所除恩命,不敢祗受。
伏望圣慈,特赐追寝。
干冒冕旒,臣无任祈天望圣激切皇恐之至。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判吏部流内铨敕内名衔状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臣今月十一日閤门告报,已降敕命:刑部郎中、充秘书校理修起居注直舍人院陈某,差兼判吏部流内铨者。
臣近蒙恩,差直舍人院,已曾有状,敷奏辞免,未蒙指挥
今来所差臣兼判吏部流内铨,敕内名衔,却带直舍人院,以此未敢祗受。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辞兼天章阁侍讲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今月十一日閤门告报,已降敕命,差臣兼天章阁侍讲者。
宠数骤加,震惶无措。
陛下之恩至厚,于臣子之分极荣。
臣虽愚甚,非不能上体圣心,亟承明命,但以受之之际,义有未安,此臣不得而不辞也。
臣近以备位宪官,亦尝言时政之失。
陛下不以臣言为可用,特令解职。
臣不能去,乃是废官。
上孤陛下任使之恩,下失人臣去就之义,岂可忘其忧责,更冒宠荣?
而况侍讲禁中,盖老师大儒之任,非其道足以根诚明之本,学足以通伦类之变,其能发明经义之奥,以开导人主之德哉?
如臣之愚,固不足以知此,且欲冒而居之,则是茍于利而已矣。
夫怀利以事陛下,岂臣之心哉?
孟轲曰:「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人皆以为贱丈夫,亦臣之所不为也。
所有先降直舍人院敕,已有恳章辞避。
与今来所降恩命,伏望陛下察其心而特赐追寝,则愚臣之幸也。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直舍人院判吏部流内铨天章阁侍讲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七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近尝有状敷奏,辞免直舍人院及兼判吏部流内铨天章阁侍讲恩命。
今月十二日,准中书劄子,奉圣旨不许辞免,仰便受敕牒。
今月十三日,延和殿侍立,又蒙内臣传宣,召臣面谕圣旨,令臣受命。
臣虽再三辞避,不蒙俞允。
又以侍讲之命,前来已降,御批宣谕,责臣以经义之益,亦令勿辞。
臣虽至愚,上圣恩之厚,皇恐之际,难以固违。
退而思之,终是义理未安,不敢祗受。
故臣区区之诚,尚有未尽者,不避罪戮,须至再烦天听,惟陛下俯加察允,则愚臣幸甚。
臣闻之,君子之仕,行其义也,非以为利也。
夫所谓义者,食其食而忧其事,不以一身之所利,而忘天下之所患。
道之行也,言之从也,虽禄之以万钟而不辞。
道之不行也,言之不从也,则致为臣而去。
此古人之所以去就也。
今也中国一君,内外莫非其臣,舍乎是,则夷狄之国,无可去之义矣。
故其道之不行,言之不用,乌乎之乎?
必也辞尊以居卑,辞富以居贫,辞内以居外,如斯而已矣。
则臣今日之去就,固可知矣。
向者,臣得待罪于宪司,不能谏正朝廷之失,同时言事之臣,皆被窜逐,而臣独留而不去,固已得罪于古人矣。
方斯时也,其惟辞大以就小,辞富以居贫,岂宜更冒恩荣,不度于义?
自闻除目之下,宠数便蕃,中外闻之,莫不惊骇。
皆谓臣之顾惜利禄,言事依违,善承人主之意,有以得之。
事虽不然,顾其迹,乌得使人不疑至此哉!
故口言之,心不存之,则人不信;
心存之,身不行之,则人不服。
此臣今日之去就,正在乎力行于身,而求合于义也。
《易》曰:「莫益之,或系之。
立心勿常,凶」。
臣之谓也。
况乎典诰之文,所以宣布王命;
劝讲经籍之义,所以开悟圣心。
今也言不足以见用于前,身不足以为法于后,且欲望其号令孚天下,而道义信人主,其可得哉?
故臣之所以不敢承命者,此也。
所有前件敕三道,并未敢祗受。
伏望圣慈,早赐追寝施行。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修起居注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闻已有圣旨,除臣守本官,充秘阁校理修起居注者。
叨恩至厚,感惕交并。
伏念臣本性至愚,学非深造,向者误蒙恩奖,擢置台端
惟知忠以爱君,岂顾言之获戾?
方属朝廷更事,物议沸腾,身处法官,义当论列。
识浅难周于事体,言轻莫悟于圣心。
陛下深示矜容,未加谴斥,只解横床之职,俾还内史之班。
虽鸿造之曲全,在愚臣而难处。
臣近尝面奏,以言事不职,不敢久妨贤路,尚处宪司,愿乞外官。
已蒙俞旨,更居近列,诚所未安。
欲望圣慈,令臣只守本官,归馆供职;
或除江淮一小郡,庶申愚效,上答眷知。
所有修起居注敕命,未敢祗受。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择日祗受修起居注敕命状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今月二十六日,亲事官张潜赍到内降封还臣所辞避修起居注奏状,
辞监护冀冲孝王葬毕宣赐状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臣伏蒙圣慈特降中使,赐臣监护冀冲孝王葬事了毕绢五百疋、钱五百贯。
窃念臣尝守郡淮阳,在冀王节制之下,令臣摄事,义所不辞,辄希赏赉,实非其志。
伏望察臣愚悃,特寝厚恩。
所有赐到钱绢,权安在臣私家,未敢祗受。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依赦文举陈烈1077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雍正《福建通志》卷六、民国《长乐县志》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御史台牒,准熙宁十年九月七日敕,奉圣旨:一应内外官,待制以上,各于文臣内举才行堪任升擢官一员,令中书审察。
如所举不谬,取旨随材用试。
即不得举已系带职及两府自己亲戚者。
臣伏见前授安州司户参军、充国子监直讲陈烈,心仁气刚,才智卓越。
学圣人之言,而必践其行;
稽先王之法,而必适于时。
博通群经,尤明于典礼之奥。
其为文章,渊源浩博,肆笔而成。
求之宿儒,未有比者。
庆历初,尝与乡贡,试于礼部,罢归田里,无复仕进。
安贫力学,积四十年。
著书数万言,未见其止。
仁宗朝,尝因近臣论荐,及本部监司长吏高其风节,数以名闻,累降召命,以学官起之,辞而不至。
世以为洁身独行之士,是非知者也。
之所学,皆之志,观其事业,足以有为。
自以身载圣贤之道,不为茍进,可以礼致,而不可以利畜,如斯而已矣。
伏思陛下享御以来,博延髦隽,得人之盛,跨越百王。
之贤,不为难致。
欲望陛下特以礼命,召至阙廷,赐对清间,亲降圣问,使陈二帝三王之术,六经四子之要,与夫当世之务,以著于篇,必有以上称陛下尊贤重德之举。
今保举堪充清要,不次任使。
如蒙朝廷擢用,后不如所举,臣甘坐面欺之罪。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赴召修注上殿劄子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为人君者在知至道,其次务得贤,其次务修法度。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治天下矣。
至道之要,求之不远,在乎养心治性,择乎中庸而已。
天之所命之谓性,性之未变之谓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而有五善,其端也,若甚微而不可明,及其至也,塞乎天地矣。
感物而动之谓情,情者天下之大欲也,而有邪有正。
率善而行之谓正,率不善而行之谓邪。
故正者天之道也,邪者人之伪也。
苟得其正,则彼之所谓情者,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所处而不为中矣。
即《易》之《乾》曰:「利贞者,性情是也」。
苟失之邪,则吾之所谓善者,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信也,无所往而不为伪矣。
孟轲所谓「物交物,则引之而已」是也。
得之天,故曰「性之也」;
治之人,故曰「身之也」,正矣;
五霸失之伪,故曰「假之也」,邪矣。
是王霸之辨,而君子之所以慎择者也。
其始也,在于博学以尽其心,尽心以明其善,明善以持其志,持志以养其气,养气以充其体。
诚至于高明博厚而不息也,然后能定;
明至于广大精微而不惑也,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则七情者不能伪,而五事者无所不至矣。
喜非吾喜也,而未尝不喜;
怒非吾怒也,而未尝不怒;
哀乐非吾哀乐也,而未尝无哀乐。
莫不与天下公共之也。
其为貌也,必正礼而无所不庄;
其为言也,必正辞而无所不治;
其为视也,必正色而无所不辨;
其为听也,必正音而无所不谋;
其为思也,必正道而无所不达。
故其应务也,举天下之变,不得以困其心;
其任人也,举天下之才,不得以罔吾道;
其治民也,举天下之政,不得以盭吾仁;
其行法也,举天下之情,不得以易吾义。
迩之则虚一而静,远之则通乎伦类而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斯道也,百王之所相传而不易者也。
君得之传之臣,臣得之致之君。
大者以为圣,小者以为贤。
或并世而其身传,或异世而其言示。
尧之于舜、禹、皋陶,则以身传之也,彼则见而知之;
于汤、文王,则以言示之也,彼则闻而知之。
文王之于武王周公太公,则以身传之也,彼则见而知之;
孔子孟轲,则以言而示之也,彼则闻而知之。
伊尹之于太甲也,甘盘之于高宗也,周公之于成王也,尝致之矣,而天下平。
孔子孟轲不得其君而致之也,而天下乱。
行乎百世之上,言乎百世之下,而若合符节。
其用舍则殊,其所以传之者一也。
为人君者,有其道,则聪明不足以自任也,可以取而取之;
有其位,则权势不足以自私也,可以与而与之。
故其心公焉。
居天下之广居,揽天下之多务,而不敢独为之也,必求天下之贤者而任之,相与共济焉。
尧非不圣也,方其洪水之时,中国犹未乂,尧思天下之贤者宜莫如舜,举而敷治焉。
舜思天下之贤者宜莫如禹,又以命禹洎诸臣,水土既平,益火山泽,禽兽之害人者去之。
稷教耕稼,民得安居而食。
又惧夫无教而乱也,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皋陶以刑辅之,而天下以宁。
孔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孟轲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知其所以为大也,得其小者以失其大者,乌足以为哉!
隋文帝每一临朝,或至日昃,宿卫之士传餐而食;
唐文宗议政延英,每对宰臣,率漏下十数刻。
此二主者,非不用心勤劳,然终无益于治者,由亲细务而闇大体,不知其术然也。
皋陶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隳哉」。
此可知矣。
夫法度者,人情之防范也。
为国而不修先王之法度,是犹输之不以规矩正方圆,旷之不以六律治五音也。
古者,先王建国,一事一政,无非法者,将以定民之志,而立民之极。
虽其迹之不必同,然其制作之意,不可一日而忘也。
故其车服宫室皆有度数,人徒械用皆有等宜,贡赋必有节,师田学射皆有法,冠昏丧祭皆有礼。
奸声奸色者举废,乱名乱政者举杀,器服不中度者举毁,禽兽不中杀者举禁。
是以国家优裕,风俗淳一,而物无疵疠矣。
周衰,礼乐坏,王道陵夷,上无圣贤之君,下无法度之臣,天下荡然无纲纪制度。
汉兴,有仲舒者,可谓法度之臣矣,而无可致之君。
唐太宗有为之主也,而房、杜之徒,不足以言礼乐,此其所以不王也。
伏惟陛下享国以来,孜孜庶政,二帝三王之事,必欲举而行之。
臣居斯时,不以之道陈于陛下之前,则不恭之罪莫大焉。
昔者孟轲滕文公,言必称
文公,中才之主也,犹以此待之。
况陛下天资圣德、聪明智勇之若此,臣敢隐默而不言哉?
方今天下之患者,皆谓黎民未乂,戎狄未恭,政令未明,财用不足。
以臣思之,不足为患。
所以过虑者,在陛下中庸之未择,性理之未充,贤才之未多,法度之未立也。
伏望陛下略机务之繁,进诚明之学,稽经信道,颐养神明,慎选缙绅有道之臣,旁求岩穴笃行之士,日与讲求性命之理、道德之源,养而充之,以至神固,斯可以不言而化矣。
然后建学校,隆师儒,首自京师,达于州邑
群百辟之才以长育之,隆三物之教以统一之,则贤人众多,足以任使矣。
求一德以居论道之司,择庶尹以付任官之责,间用儒臣以分按察之权,均布循吏以膺守宰之寄,自然百司群吏莫不任职,政令自均而黎元安矣。
奉常,以礼学之士修五礼于朝;
大农,以制置之司节百用于国,则浮费自省,而财用有馀矣。
陛下身先恭俭,以训于上;
小大之臣,畏法遵绳,以守于下,民以是化,政以是淳,国富兵强,可以制挺以挞戎狄之兵矣。
凡有司之事,一切付之,陛下但优游岩廊,以神道设教,此之举也。
《易》曰:「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惟陛下不以臣言为迂阔,少赐留意,则天下幸甚。
取进止(《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又见《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五。)
彼:原无,据库本补。
进诚明说劄子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学术荒疏,行能无取,先朝备位馆阁,无补朝廷。
臣非偷禄养安之人,惟以位卑言轻,未为朝廷所信重,以时流奔竞好进,臣实耻之,是以居常退缩,以道自守,人亦无知臣者。
不谓陛下过采虚名,特于流辈之中不次进用。
臣自度不肖,再三辞避,不蒙圣恩俞允。
夙夜忧惧,难胜其任。
然臣虽愚无他长,惟少嗜圣人经籍之学,自谓得其门户。
及观诸子百氏书,质正是非,然后益知臣之所学,不少盭于、文、武、孔、孟之道。
伏睹陛下天资圣性,聪明颖悟,而又好学,求治之心如此之至,臣敢不竭愚自效,日以此道布陈于陛下之前?
臣又仰思陛下今日所先之务,无大于明诚之学,德成道充,然后可以临照天下,裁成万务,而归之皇极。
臣谨先撰成《诚明之说》一篇,大约以子思孟轲之学为主,而取其精要,随而解释,庶几至道之奥,昭然可见。
谨具投进以闻。
伏望陛下不以臣言为迂诞,留神采纳,非独臣之幸也,天下之幸也。
取进止。
诚明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国朝诸臣奏议》卷五、《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宋元学案》卷五
臣窃以帝王之德,莫大于务学,学莫大于根诚明之性,而蹈乎中庸之德也。
生而不动之谓诚,知而有为之谓明,正而不邪之谓中。
故诚者,立善之本也;
明者,致道之用也;
中庸者,常德之守也。
三者立,天下之能事毕矣。
圣人者,先得乎诚者也,因诚而后明,必资乎学。
全尽以居之,神固以行之,酬酢万物,而无失于曲当,此之谓「诚则明」矣。
贤人者,思诚也。
因明而后诚,必择乎善。
所谓善者,可欲之谓也,性也,正而公者也。
所谓恶者,有所不可为之谓也,情也,邪而私者也。
存其所谓正而公者,而去其所谓邪而私者,此之谓择善矣。
精一以守之,中正以养之,持循戒惧于不闻不睹之际,此之谓慎独而固执之矣。
久而不息则形,形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动,动而不已则化,化而不已则神,高明博厚而配乎天地,此之谓「明则诚」矣。
子思曰:「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言其诚之笃也。
诚之者笃,则其为之者至。
是以其政不肃而,其教不言而谕,其事不劳而成。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无不从服而不知为之者。
故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此之谓也。
是之谓诚明之学。
伏望留神省览。
按:《国朝诸臣奏议》题作「上神宗论诚明之学」。
乞免御史刘述等言事罪状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近者窃闻侍御史知杂事刘述以缴敕被劾,前日御史刘琦钱顗又以言事责降。
寻准同知谏院范纯仁牒,称为台官刘琦等责降,有状奏乞留逐官,及言参知政事王安石事,居家待罪,更不供职,乞行贬窜,牒院照会者。
臣亦备位谏官,端视朝廷上下之情乖戾若此,臣实忧之。
陛下始者知安石之贤,擢与大政,天下闻之,莫不相贺,以为陛下有知人之哲,能任道德之臣。
陛下责望安石之意既深,则安石论报陛下之心愈急。
事既伤于欲速,人不免乎有言。
台谏耳目之官,茍有见闻,不敢缄默。
事之可否,在陛下择而行之,不宜小有忤旨,便加谴斥,恐非所以通下情、来谏诤之道也。
自陛下享国以来,凡五易御史中丞
台谏之官,罢斥相继。
以不失职而去,固无所损,然而天下之人皆谓陛下不能包容听纳,窒塞贤路。
「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在于圣政,不为无损也。
况今官政因循,上下无守,为刑曹,缴敕待罪,可谓不失其职矣。
若陛下因此罪之,是使天下偷禄茍安之人,益隳官守矣。
御史之任,得以纠正朝纲,今言执政之臣,虽风闻失实,未为深过,若以微罪被逐,是使言事之官,无复敢论柄臣之阙矣。
此窃为陛下惜也。
夫天地之所以为大者,以其善覆万物而不可名,善载万物而不可度。
圣人之德,亦在容之而已矣。
《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
愿陛下不以守职违诏,而置于法;
不以言诋近臣,而重等之罪,则天下幸甚。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乞召还范纯仁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近降中书劄子内圣旨,就差知河中府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范纯仁成都府路转运使,劄付御史台者。
比闻御史中丞吕公著右正言知谏院孙觉,皆有文字,乞留纯仁要剧差遣,未蒙俞旨。
纯仁向以谏官,言事议论,有所不合,于义难处,恳求外官。
陛下深示矜容,不获已,而与之善郡。
中外之论,已惜其去,谓无岁月之久,必当召还供职。
今复使之远适,人情殊骇。
在陛下之意,不过藉其风力,安慰远民,然内外资望之臣,可以当此一路者,犹足选择。
纯仁者,忠义劲正,乃陛下耳目之官,尝以言事被逐,而志无所夺,轻利信道,不为茍且之计,求之今日,岂易得哉?
众口一辞,皆以为不当去。
伏望圣意,早赐召归要近,以厌人望,非特臣之私言也。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韩维御史中丞韩绛制置司妨碍状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闻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言事待罪,蒙恩解职。
已有圣旨除翰林学士韩维御史中丞
公著待罪之初,议者纷纷,皆谓朝廷既不用公著之言,必与制置司为地,求其所与,以备宪司
今既以代之,乃是陛下选用正人,未为壅塞言路也。
枢密副使韩绛,见领制置三司条例司事,是维之兄。
弹奏之间,不无妨碍。
况今青苗之事未息,而言者不止。
欲乞罢制置司事,使得以论事无避,而亦足弭人之言也。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论除韩绛参知政事乞罢制置司熙宁三年四月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七、《续资治通鉴》卷六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闻已有制命除枢密副使韩绛参知政事
以才望序迁,固未为过,然朝廷所以用之意,似乎不厚矣。
陛下始用王安石参预大政,首为兴利之谋,先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制置三司条例司
未几,升之用是迁为丞相,而又领之,曾不数月,今又以绛参预政事
则是中书选任大臣,皆以利进,自古至治之朝,未有斯事也。
《书》曰:「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辅相之任也。
太戊之兴也,则有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
高宗之兴也,则有甘盘傅说,而商礼配天。
成王之立也,则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兴作礼乐,遂致太平之功,不闻以利责之也。
唐宪宗刚明果断,能立事功,以藩镇渐平,肆意侈欲。
程异皇甫镈探知上旨,以诛剥财利悦之。
宪宗独排物议,而以为相。
裴度素所亲信,虽极言论列,终亦不悟。
季年昏惑,曾庸主之不若。
信乎,利之蔽人也如此!
君人者之所任与其所好,足以为戒矣。
今陛下执政之臣,凡以利进者三人矣,虽圣德高明,不足以致惑,亦不可以不慎也。
臣欲乞罢参知政事,今后中书选任大臣,必求道德经术之贤以处之,而不得以利进。
如陛下不欲追寝已行之命,即乞将制置条例司与青苗补助之法只归三司,及责之守令相度施行,庶不害于王政,而足以全大臣之节矣。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李南公京西运判不当状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准中书劄子,太常博士李南公已降敕命就差权发遣京西路转运判官,依旧提举本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劄付御史台者。
南公资力甚浅,学术无闻,虽小有才,不足以骤加剧任。
近为制置司奏辟,专以青苗之法为便,迎合柄臣。
曾未赴官,遽迁此命。
虽理权发遣资序,其实与转运使副事权均一。
使廉按一路,所系不轻。
非素有资望之人,岂宜越次轻授?
况青苗取利之法,臣已累次论列,乞行罢寝,未蒙指挥
今来更令转运判官专领其事,外持使者之权,内与制置司相为响应,足以公行率剥,坐致馀赢。
在于爱民,诚为未便。
所有南公转运判官之命,欲乞追还,别与差遣,试之以事,如其的有显效,然后擢而任之,庶使轻扬巧佞之人,无由妄进。
仍乞以臣前后乞罢青苗劄子,早赐降付中书裁决施行。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乞免解举人推恩状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六
臣窃见外州军不系免解举人,近日甚有经中书待漏院及拦截宰相投状陈乞免解,未蒙指挥施行。
其间多是远方孤贫羸老之人,徒步入京,羁旅困穷,深可怜悯。
访闻有经三四十年已前曾与乡荐,潦倒场屋,今来为见陛下龙飞初榜,嘉祐二年以前府监一进士尚许免解,以此扶衰戴白,奔走远来,有顗望一例推恩之意。
若令白首空归,古人所叹。
欲望陛下悯其衰暮之年无所成立,因兹首榜,特与推恩。
进士经三十年诸科、四十年以前曾与乡贡,不以举数场第,见在京师者,许依府监免解人例,与南省收试。
如不愿就试者,并赐一本州文学助教之名,不理选限,使归田里,沾朝廷一命之荣,必知上戴圣仁,死无遗恨,抑以见陛下隆儒优老之意,不为无劝也。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