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定礼文一 其四 车驾出入门罢勘契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旧《南郊式》:「车驾出入宣德门、太庙、棂星门、朱雀门、南薰门,皆勘箭」。熙宁中因参知政事王圭议,已罢勘箭,而勘契之式尚存。《春秋》之义:「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雷动天行,无容疑贰,必使谁何,而后过门不应典礼?考详事始,不见于《开元》、《开宝礼》,咸平初载于《仪注》,盖当时礼官之失。伏请自今车驾出入门罢勘契。
其五 彻青绳为三壝之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周官》外祀皆有兆域,后世因之,稍增其制。盖古者神位寡,祀事简,故兆守有域,以为遮列厉禁而已。后世神位既众,祀事亦繁,故为三壝,以严内外之限。国朝郊祀坛域,率循唐制,虽《仪注》具载圆丘三壝,每壝二十五步,而有司乃以青绳代内壝,诚不足以等神位、序祀事、严内外之限也。伏请彻青绳,如《仪注》为三壝之制。
其六 不设黄褥绯褥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礼记》曰:「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惟至诚为可以报之,故扫地而祭,器用陶匏,席用槁秸,因天地自然之性,贵诚尚质,不敢修其文也。《汉旧仪》:祭天用六䌽绮席六重。高皇帝配天用绀席。成帝初即位,丞相衡等言其非是,罢之。东汉用莞簟。晋江左用蒯。宋郊祀正配位蒯席各二,不设茵褥。梁南郊席用槁秸,五帝以下悉用蒲席、藁荐。隋礼:槁秸为祭天席,蒲越为配帝席。唐高宗诏谓:「古今典制,文质不同。至于制度,皆随代釐革,而祭祀天地,独不改张,是乃自处于厚,奉天以薄。其诸郊并宜改用茵褥」。《开元礼》复用槁秸、莞席。《开宝通礼》:「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日月,并席以槁秸。配帝以莞」。《景德仪注》从礼官孙奭所请,席皆加褥。《庆历祀仪》:天神以黄,配座以绯,遂失古制。夫先王之制礼也,或以质,或以文,惟其称而已矣。莞簟,人情之所安者也。而祭天以蒲越、槁秸者,尚其质也。方将致诚尚质以交神祇,而欲徇人情之所安,盖失之矣。莞簟,先王犹不施之郊,况茵褥乎?伏请郊祀天地,席以槁秸,配帝席以蒲越,不设黄褥绯褥。
其七 用制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礼记》曰:太庙之内,大夫赞币,从君牵牲之礼。币旦量币。《周礼·太宰》:祀五帝赞币,享先王亦如之。则知王者祀祖宗,必有币帛,以将诚意。今《熙宁祀仪》,惟奏告太庙,奉礼郎奉币授太尉。若五享及褅袷,天子亲祠与有司摄事,皆无币,实为阙礼。伏请宗庙之享并用制币。
其八 焫萧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礼记》曰:「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又曰:「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又曰:「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今《太庙仪注》:馈食太祀,取萧蒿稷黍,擩于脂,燎于炉炭,皆于室户外之左。而有司行之,乃以茅代焫,请依《仪注》焫萧。
其九 遇雨望祭服祭服仍设乐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礼记》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则是臣子助祭不当朝服也。又曰:「年谷不登,祭事不县」。则于祭之时,既行吉礼,不当彻乐也。今礼,祠祭遇雨则望祀,不为违礼,然而服公服不设乐,则非所以奉神。伏请遇雨望祀,服祭服,仍设乐。
其十 冕旒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郑氏《注》谓:「五采丝为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贾公彦曰:「以青赤黄白黑五色玉贯于藻绳,每玉间相去一寸,十二玉则十二寸。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也。据衮冕前后二十四旒」。孔颖达曰:「旒长尺二寸,故垂而齐肩也」。至后汉明帝用曹褒之说,乘舆服冕,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前垂四寸,后垂三寸,遂失古制。国朝《衣服令》:「乘舆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盖白珠为旒,用东汉之制,而其冕广长之度,乃自唐以来率意为之,无所稽考。景祐中已经裁定,以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为法,凡冕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与古制相合,更不复议。今取少府监进样,如以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玄冕朱里」者也。上用金棱天版,四周用金丝结网,两旁用真珠花素坠之类,皆不应礼。伏请改用朱组为纮,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贯于五采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齐肩。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释者曰:「纯丝易成,故从俭」。今不必绩麻,宜表里用缯,庶协孔子所谓「纯俭」、「从众」之义。
其十一 祭服之裳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殊其前后,不相连属。前为阳,故三幅,以象奇。后为阴,故四幅,以象偶。惟深衣、中襌之属连衣裳,而裳复不殊前后。然以六幅交解为十二幅,象十二月。其制作莫不有法,故谓之法服。自后汉、晋、宋、后齐,天子祭服皆云前三幅、后四幅,今少府监乘舆衮冕服样,其裳乃以八幅为之,不殊前后,有违古义,伏请改正。祭服之裳,以七幅为之,殊其前后,前三幅,后四幅。以今太常周尺度之,幅广二尺二寸,每幅两旁各缝杀一寸,谓之削幅。腰间辟积无数。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緆。綼、緆之广各寸半,表里各为三寸。群臣祭服之裳仿此。
其十二 佩玉惟天子全玉馀皆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所以比德也。「右徵角,左宫羽」。先儒谓:「徵角在右,事也,民也,宜劳。宫羽在左,君也,物也,宜逸」。此左右之异也。又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士佩瓀玫而缊组绶」。先儒谓:「尊者玉色纯,而公侯已降,则玉色渐杂」。此尊卑之异也。佩玉之制,必上系于衡,下垂三道,穿以瑸珠。其下之两端则缀璜,中央则缀冲牙。牙居中央,以为前后触也。而琚瑀又在组之中央,下与冲牙相直。故曰「佩有琚瑀,所以纳闻」者是也。今佩上下则设三衡,以银铜兽面为之;而璜又夹中,衡不在下端;其所谓冲牙,亦异于古;又上有银钩,以属大带。皆非古制。《尔雅》曰:「佩衿谓之褑」。郭璞以为衣小带谓之衿,而佩衿则佩玉之带上属者。今宜为小带,以属于革带,而不用银钩。伏请并如古制,惟天子全玉,馀皆珉石,略依其色,以辨诸臣之等。银钩兽面,其制不经,伏乞除去。
其十三 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古者祭服有佩韨,无大绶小绶并玉银铜环。臣等看详,自战国以来,佩非兵器,韨非战仪,于是解去韨佩,而留其系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转相结受,而谓之绶。汉承用之,又加以双印佩刀之饰。至明帝始复制佩,而组织之绶亦不废焉。故韦彤《五礼精义》曰:「汉乘舆黄赤绶,四采」。自后皆不合礼,而又有大绶小绶之别。臣等以谓,绶者所以贯受佩玉,因为之饰,以别尊卑,故诸侯朱组绶,大夫缁组绶。所谓绶者,如斯而已。取少府监皇帝衮冕进样,有六采织绶小带三,上有三小环。及一品祭服则绵绶双玉环,从一品则绵绶双银环,三品四品则皂绫绶双铜环。皆非古制,伏请改正。
其十四 玄衣纁裳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古者祭服皆玄衣纁裳,以象天地之色。裳之饰有藻,有粉米,有黼,有黻。今祭服上衣则以青,而其绣于裳者,藻及粉米,皆以五采圆花绣之。而黻用深蓝、浅蓝,黼用碧与黄。且虎、蜼共一章,粉、米亦一章,今皆异章而画,殊非古制,伏请改制。
其十五 助祭之服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古者皆以冕为祭服,未有服朝服而助祭者也。《周官》曰:「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至「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此助祭之服也。今服章视唐尤为不备于令文。《祀仪》有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今既无冕名,而有司仍不制七旒冕,乃有四旒冕。博士御史则冕五旒而衣紫袒,太祝奉礼则服平冕而无佩玉。此因循不讲之失也。且古者朝祭异服,所以别事神与事君之礼。今皇帝冬至及正旦御殿,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百官皆服朝服,乃礼之称。至亲祠郊庙,皇帝严裘冕以事神,而侍祠之官止以朝服,岂礼之称哉?古者斋、祭且犹异冠,而况人神之异礼、朝祭之异事乎?则百官虽不执事,不当以朝服侍祠。至于景灵宫分献官皆服朝服,尤为失礼。伏请亲祠郊庙、景灵宫,除导驾、赞引、扶侍、宿卫之官,其侍祠及分献者,并服祭服。如考制度修制五冕,乃爵弁服,各正冕弁之名。
其十六 四望山川社稷五祀朝日夕月风师雨师司命司中七祀蜡百神先蚕五龙灵星寿星司寒马祭冕服各异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六
臣等看详:《礼记》曰:「天子玄冕,朝日于东门之外」。又曰:「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其十七 不设黄道褥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景灵宫、太庙、南郊《仪注》并云:「祀前三日,仪銮司铺御座黄道褥」。谨按唐故事,郊坛、宫庙、内壝及殿庭,天子步武所及,皆设黄道褥。坛上立位又施赤黄褥。将有事,命彻之。武德、贞观之制用紫,至德以来用黄。《开元礼》、《开宝通礼》:郊、庙并不设黄道褥。《太常因革礼》曰:旧制,皇帝升坛,以褥藉地,象天黄道。太祖命彻之,拜于地。和岘乞付史官。仁宗天圣二年《仪注》:增设郊坛壝门道北御座黄道褥。康定初,有司议谓:「配帝褥用绯,以示损于天地。而自小次之前,至坛上诸位,其道褥以黄,非典礼」。是岁诏:「自小次至坛下,彻黄道」。臣等伏详《礼记》:郊祭之日,「泛埽反道」。郑氏注谓:「刬令新土在上也」。其藉神、席天地尚质,则用蒲越、槁秸。宗庙尚文,则设莞筵粉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而已。天子受胙乃有席。《周礼》「几筵」,所谓胙席是也。
其十八 祭皇地祇太尉用中书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昊天上帝、太庙,以中书大臣及宗室亲王使相摄事。皇地祇则以两制代两省,在轻重先后之序,有所未安。盖王者,父天母地,其礼一也。亲祠与使人代祭,其诚一也。伏请祭皇地祇,太尉用中书摄,并乞下将作监修展斋厅。
其十九 帝籍神仓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国语》:「王耕一垡」。「庶人终于千亩」。「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自汉迄唐,皆有帝籍、神仓,今久废不设,凡祭祀之所用,皆索诸市,非所以致洁诚也。欲乞于京城东南度田千亩,置籍田令一员,仍徙先农坛于其中,立神仓于东南。
其二十 天地合祭为非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文昌杂录》卷四、《宋文鉴》卷一○五、《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五、《玉海》卷九三、《文献通考》卷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五二、《经济类编》卷三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四七
臣某伏承圣意,以天地合祭于圆丘为非典礼之正,诏令更定。臣谨按《周礼·大司乐》:以圜钟为宫,冬日至,于地上之圆丘奏之,六变,以祀天神;以函钟为宫,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八变,以祭地示。夫祀必以冬日至者,以其阳气来复于上,天之始也,故宫用夹钟。于震之宫,以其帝出乎震也。而谓之圜钟者,取其形以象天也。三一之变(圜钟为宫,三变。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各一变。),合阳奇之数也。祭必以夏日至者,以其阴气潜萌于下,地之始也,故宫用林钟。于坤之宫,以其万物致养于坤也。而谓之函钟者,取其容以象地也。四二之变(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各二变。),合阴偶之数也。又《大宗伯》:以禋祀、实柴、槱燎祀其在天者,而以苍璧礼之;以血祭、沈狸、副辜祭其在地者,而以黄琮礼之。皆所以顺其阴阳,辨其时位,仿其形色。此二礼之不得不异也。故求诸天而天神降,求诸地而地示出,得以通精诚以逆福釐,以生烝民,以阜万物,此百王不易之礼也。去周既远,先王之法不行。汉元始中,奸臣妄议,不原经意,附会《周官》「大合乐」之说,谓当合祭,平帝从而用之,故天地共犊,礼之失自此始矣。由汉历唐,千有馀年之间,而以五月亲祠北郊者,惟四帝而已。如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德,隋高祖之开皇,唐睿宗之先天,皆希阔一时之举也。然而随得随失,卒无所定,垂之本朝,未遑釐正。恭惟陛下恢五圣之述作,举百王之废坠,典章法度固已比隆先王之时矣,岂袭后世一切之礼乎?是以臣亲奉德音,俾正讹舛。郊祀之礼,首宜正其大者,大者不正,而末节虽正无益也。况天地岁祀,今亦不废,顾惟有司摄事而已,诚未足以上尽圣诚恭事之意也。臣以为既罢合祭,则南北二郊自当别祀。伏请陛下每遇亲祠之岁,先以夏日至祭地示于方丘,然后以冬日至祀昊天于圆丘,此所谓大者正也。然议者或谓先王之礼其废已久,不可复行。古者斋居近(古者致斋路寝。),仪卫省,用度约,赐予寡,故虽一岁遍祀而国不费,人不劳。今也斋居远,仪卫繁,用度广,赐予多,故虽三岁一郊,而犹或惮之,况一岁而二郊乎?若必不获已,则三年而迭祭,或如后汉以正月上丁祭南郊,礼毕次北郊,或如南齐以上辛祀昊天,而次辛瘗后土,不亦可乎?臣窃谓不然。《记》曰:「祭不欲疏,疏则怠」。夫三年迭祭,则是昊天、天神六年始一亲祀,无已怠乎?《记》曰:「大事必顺天时」。二至之郊,周公之制也,舍是而从后王之失,可谓礼欤?彼议者徒知茍简之便,而不睹尊奉之严也。伏惟陛下鉴先王已行之明效,举旷世不讲之大仪,约诸司仪卫而幸祠宫,均南郊之赐予以给卫士,蠲青城不急之役,损大农无名之费,使臣得以讲求故事,参究礼经,取《太常仪注》之文以正其讹谬,稽大驾卤薄之式以裁其繁冗,惟以至恭之意对越天祇,以迎至和,格纯嘏,庶成一代之典,以示万世。
《国朝诸臣奏议》文末有小字注:「元丰元年二月上,时为枢密直学上。」
其二十一 先宿太庙次宿北郊次宿南郊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合入《南郊式》、《太常礼院太常寺敕》
臣某等恭惟本朝冬至祀天南郊,夏至祭地北郊,每岁行之,皆合于古。犹以有司摄事,为未足以尽志,于是三年一郊而亲行之。夫三年一郊而亲行之,盖所谓因时制宜者也,施之于今诚不可易,惟合祭之礼在所当正。《礼》曰:「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所以然者,告祖为配之谓也。又曰:「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所以然者,先卑后尊之谓也。臣等推古以知今,推诸侯以知天子,欲乞每遇亲郊,七日戒之后,三日宿之时,宿太庙以告,宿北郊以祭,宿南郊以祀。所以先太庙者,告祖为配也。所以先北郊者,先卑后尊也。虽然,自北郊至南郊相去为远,则中道不可以无舍,请为帷宫,止而后进。如允所奏,乞下有司施行(按,后汉因祠南郊即祠北郊、明堂、世祖世庙及太庙,谓之五。汉唐因祠南郊即祠太清宫及太庙,谓之三大礼。本朝三岁郊祠,必先景灵宫及太庙,盖因前制。然每岁夏至于北郊自有常祠祀,兼常岁有司摄事于南郊,亦不合祭天地,其合祭之意,止缘亲祠欲遍及尔。若以亲祠欲遍及之,则因于南郊同时告祭北郊,自因旧仪,亦不背违礼意,近于可行,伏乞更赐参酌。 《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又见《文献通考》卷七一。)。
详定郊庙奉祀礼文臣陈某奏:臣昨具劄奏亚、终献及公卿升降由阼阶,亲祠亚、终献饮福,有司摄事太尉饮福受胙,瘗埋、燔柴。
准中书批:「四状七月五日进呈,奉圣旨:『并送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再参详闻奏。』」今具再参详到下项,取进止。
其二十二 惟人君得升阼行事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一、臣等前奏:看详《礼》意,惟人君得升阼行事。阼,主人阶也。虽尊如尸,其入庙也,必自门左;其升堂也,必自西阶。虽亲如子,其冠也,必筵于东序少北;其适东壁而见母也,必降自西阶。故曰:凡非主人,则升降自西阶。明一尊之义也。今《庙仪注》、《熙宁祀仪》、《开宝通礼》、《开元礼》亚、终献以下,其升降俱由阼阶,此有司因循不讲之失也。伏请自今行礼,亚、终献,公卿、祝史并由西阶,以应古义(景灵宫亚、终献及司徒、司空升降东阶,亦乞改正。)。臣等遍考礼经,无臣子升降阼阶之文。盖阼阶,天子践而行事,非臣子所得升降。若谓以宾礼待尸,而尸升西阶,则上利、下利及宰夫、祝史之属亦升西阶,是岂有所谓以宾礼待之者也?其赞卫臣僚从君升降者,既从于君,自当由阼。
其二十三 皇帝饮福受胙以专受祉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一、臣等前奏:看详《祭礼》,惟主人受嘏。故特牲馈食者,士礼也;少牢馈食者,大夫礼也。皆曰嘏乎主人而已。虽正妇犹不设焉。《礼》有之:「祝以孝告,嘏以慈告」。主人以诚孝告祖祢之神,神亦以惠慈而嘏主人。则凡非主人,俱不当嘏。《曾子问》曰:摄主「不嘏,不绥祭」。盖将欲受福,先减黍稷牢肉,堕祭于豆间。今避主不敢受嘏,以其不嘏,故不堕祭也。梁明山宾议:「请郊庙受福,唯皇帝再拜。明上灵降胙,臣下不敢同也」。诏依其议。《开元》、《开宝礼》及《仪注》、《熙宁祀仪》:天子亲祠而亚、终献饮福,有司摄事而太尉饮福受胙,则于礼为非。伏请自今亲祠,惟皇帝饮福受胙,以专受祉于神。然后赐胙臣下,以示均福之义。其赐胙及有司摄行事,进胙于天子,自如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