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关彦长秘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月日,沙门某谨奉书于彦长秘校前:辱彦长关侯潜子《辅教》之说,喜与己合,遗书论大公之道百馀言,乃相称太多。
潜子彦长西行,方致书丞相,盛推此道。
惟恐书不尽其意,复叙彦长丞相为益言之。
夫大公之道者,圣人之道之至者也。
大公之道行,则不以天下茍亲疏,不以忠孝要势利。
盖臣合忠,子合孝,可亲者亲之,可疏者疏之,是皆尝之者也。
然故大公之道,其本在乎诚与明也。
圣人存诚,所以与天地通;
圣人发明,所以与皇极合。
犹《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所以至其道者,盖能诚明而持其本也。
夫诚明之道,而圣人犹难之。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后世忠孝以劝慕致,则以忠孝矜之逞之,而势利忠孝者竞作,纷纶漫漶交于天下。
诚忠诚孝、不茍不党者,奈何与其混淆一世,又岂能自白?
彼矜者逞者,亦以自谓人之为心而与己相类,不复信有诚之之谓也。
故诚明之道荡然不复见矣,大公之道之本亦不复知之矣,况复能守而持之者也?
彦长当是,独能毅然推诚与明,而持论大公之道,岂天资自得其高远,非习之炙之而然乎?
始,潜子之书既出,而搢绅先生之徒第称之其文,善吾粗能读百氏之书耳。
彦长谓我存心于大公,其书勤且至矣。
非笃好其道,相知之深,安能若此耶?
方今大圣大贤相会于朝,适以至公之道而治天下,宜彦长振其本原,力以诚明之道驾说,资其所以为教化,则功德胜业效白,益又大矣。
勉之哉!
勉之哉!
不宣。
某谨白。
答茹秘校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月日,沙门某谨奉书秘校茹君足下:近辱示手笔,称美甚盛,谦谦以未相识为恨。
愚何人也,当此大惠,幸甚幸甚!
愚本庸陋,自度无以处心,因求圣人之说,以之为善。
既治吾道,复探儒术,两有所得,则窃用文词发之。
而当世贤豪不以其僭窃狂斐相拒,尚以为可语,引之与游。
虽然,接其游处绸缪,至如朋友者,而未尝轩豁以尽乎心。
盖以人党于教,罕不龃龉,虽欲道之,自顾其言岂能必信于世?
故常嗟咨悒怏,颇不自得。
及观秘校《送莹上人序》,亦谓佛教教人为善,有益于世,不随时辈讻讻以相诋诃。
此非疏达知远,窥见圣人之深心,则何能如是之至论耶?
不待相识,固信秘校识度卓卓,远出时辈,而宜吾倾怀尽心相与语之。
况又辱书推道与文,屈节肯相爱慕,虽盛有道德如古高世之僧,亦宜大进其说,以广秘书之志,况吾区区,当此宁可默默自秘耶?
夫佛道大至,推而行之,无所不可。
以之穷理尽性,则能使人全神乎死生变化之外,虽三皇五帝之道,未始及之,此诚非经营世间者所可拟议也。
以之治世导俗,则能使人慈心洁身,迁善远罪,止诤不杀乎国家天下。
其五戒十善之教,与夫五常仁义者一体而异名,此又有为者之所宜守也。
古今之儒,辩之者多矣,皆不揣其本以齐其末,徒以佛为者谓过与不及,而因之云云,其相訾百端。
嗟乎!
舜乐取于人以为善,禹闻善言则拜,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颜子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不敢失之。
古圣贤人如此以帅于后世,而后之人尚不能从之,至有悖乱,丧性灭身、破家亡国者也;
况复妄斥善道,沮人为之,如此,则何以劝于后世邪?
呜呼,使后世之人不尽为善,亦妄辩者之罪也!
秘校方为国家为政,果能推之,以广之道,则为之政,为之治,不亦愈大愈远乎?
临风且布所怀为答,以谢厚意。
不宣。
某谨白。
章表民秘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月日,沙门某谨奉书于秘校表民足下:某读所示书,究其意义所归,凡三数日方窥见其徼。
浩乎若瞰河海而莫知其源,邈乎如望星辰而未得其故。
犹弸彪而令人惊愕,疑今世之无有也。
始未相识,表民来吾庐问文,以取不肖,忘其家势贵盛,肯与枯槁沈潜者用道义而相往来,适见其识度智见远矣。
及他日从之游,观其行己诚,与人信,卓卓与时流不同,益见表民之贤也。
今得其文,又见其所以用心,以圣贤事业为己任,词理渊而淳,意义约以正,诚可信而可行也。
虽古之人能文者,宜无以异于此也。
将拳拳服膺之不暇,曷止贤其贤乎哉?
某山林者也,固宜默默自守,安可论是与非?
而可言而不言,亦有志者之不忍也。
吾闻君子之学,欲深探其道,深探欲其自得之也。
于道茍自得之,则其所发无不至也。
所谓道者,仁义之谓也;
仁义,出乎性者也。
人生纷然,莫不有性,其所不至于仁义者,不学故也。
学之而不自得者,其学浅而习不正故也。
夫圣之与贤,其推称虽殊,而其所以为圣贤者岂异乎哉?
其圣者得之于诚明,而贤者得之于明诚
诚也者生而知之也,明也者学而知之也,及其至于仁义一也。
表民其学切深于道,有所自得,故其文词之发也懋焉。
韩子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十篇之文皆善,而《义禹辩》、《命解》尤善,视乎世之谓为文者蔑如也。
茍发之未已,将大发之,掀天地,揭日月,则韩也、孟也,不谓无其徒矣。
且谬进狂言,以回盛编,不宣。
某谨白。
秘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具位某致书于二名儒足下:近辱以诗见招,而叔治继之。
其风调相高,皆宜其服人矣。
某虽欲为之报,若视乔木,而高不可攀,且书此以张其相感之意也。
表民谓余以文,而叔治谓余以才,而相与云尔。
夫文与才皆圣贤之事,而野人岂宜与焉?
如贫道,始之甚愚,因以佛之圣道治之,而其识虑仅正。
逮探儒之所以为,盖务通二教圣人之心,亦欲以文辅之吾道,以从乎世俗之宜,非茍虚名于世而然也。
大凡恩于人而有诚者,虽穷达不敢忘其始。
今得圣人之道而诚之至,其可忘乎?
贫道常病夫庸僧辈寡识,吾道不脩;
迨乎名作德空,纷然以其末事求儒文字,欲为其饰。
及其致讥也,并教道而辱之,不能晓了,然复刊之石,刻之板,誇于世俗,终日洋洋然以为其德。
若此辈,尤宜摈于吾佛。
贫道也益不得于人,此岂宜舍吾道,而自欲以区区之文之才而窃誉于贤者?
虽死不敢也。
故受所惠时,几捐书而泣曰:方今天子大明,疏通知远,适阅意于南宗正法。
某固而自弃于草莽,终不能以其道稍进,以上资于吾君之明圣,乌可又以其不肖而累于教道乎?
诸君亦尝视我以佛教脩之,其为诚不欺于天地,不怍于神明。
茍谓其未至也,宜以僧德勉之,不然则已。
若谓之寄迹,专以文字见教,则不敢闻命。
弊名恐污盛集,幸为削之。
其嘉章一一奉纳,不宣。
马著作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敕建净慈寺志》卷一九
具位某奉书于著作马侯执事:辱贶《独秀石铭叙》,词甚俊放,意义高简,若不劳思虑,一举笔以成其文。
然此宜发挥圣人之盛德大业,岂山石游物可当其美也?
执玩终日爱慕,而顾无所能之人,何以酬酢?
降服降服!
始此石与山俱溺于莽苍中,不知其几千百年,近世会好事者出之。
南屏岩石大都皆奇,而此石尤奇。
其山见于世数十年矣,独秀石混然与众石不分,岂其怪特古秀,非俗辈之所识,疑待其真赏精鉴以辨乎?
一旦执事果以其文发之,传闻于人,未数日,游观者求其石而来,往往有之。
此独秀石遭遇执事,不隐而显也。
某由此乃感慨古今人有怀奇挟异,终沈弃草莽,不如其石者何限。
其人虽抱希世之才识,而无知己,止与庸俗相上下。
假如一遇学者,蒙其不妒且谤,亦其幸矣,况敢望其以重语相推耶?
嗟乎!
世不乐道人之善者众矣,若执事视一物不弃其美,尚以文词称扬于世,信执事心量倜傥,过于人百千辈。
使执事得位于朝廷,推此心于人,则天下沈洽混俗之士,孰不得奋其才业?
执事之为德又盛于今也。
闻古者有舜与颜子,最能与人之善,故后代歌颂其圣贤,虽万世不休。
执事果如是决进不已,吾将见其世歌颂执事之贤之德,洋洋乎盈四海而不已也。
仍裁《独秀石》古诗一首,尘奉高意。
词句凡下,极负惭腼。
不宣。
某谨白。
与周感之员外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具位某谨奉书于感之员外足下:前日欲过所居,语其新园,其地甚佳,将置先父坟于其间。
既与天休公论之,其人亦喜。
当时仓卒,而未悉所谈,伺晚复见也,会事偶不暇接见。
先时虽闻此言,而疑感之等閒语耳;
既闻于尊官,始信感之果然,为之惊怪,数日来不能自处。
嗟乎感之,忠孝之有称者也,何故忽然离其所守之如此也?
始,感之与吾说其先父渐时,教以骸骨归故里,与贤妣并葬。
初时感之拳拳然,造次惧违遗训,谓感之奉父之道,虽终身不改也。
然贤考意,岂不以其身长于封,又生感之辈为南人,质直可爱,其于封为故地,亦其志耳。
归葬之志,是欲子孙怀故旧而不忘本也。
呜呼,贤父之志亦其远矣!
茍如他邦之地神灵清淑,能使人今日葬之,明日子孙便乃将相
若孝子孙,岂肯违父母之训而为子孙计邪?
况万万无此效也。
感之读书不忘道义,宁不思《易》之谓葬者,止取其过厚之义也?
孟子谓孝子掩其亲,但不忍视其形之暴露也。
至于三代,惟恐贵贱僭偪,奢俭失所,故为礼经,欲人丧葬有节,不闻求山川土地葬其亲以为富贵之资。
为此说者,盖阴阳家妄张祸福,以鼓动世俗,而世俗汲汲于富贵,不顾修德,纷纷然乐从其说,望如其志,不亦惑乎!
若感之贤而有识,宜亦出拔,追古之圣贤为法,恶得与俗浮沉?
此吾为感之之不取也。
闻古有周公者,其为人子孙也,有圣德大业,相天下万世无比,实由其祖宗累代积德而致之。
今感之为子孙计者,当念忠孝仁义。
茍有所未至,则勉力至之。
彼阴阳家区区之说,奚足留意?
某心素奇感之好节操,慷慨有古人之风。
及此大惧有所亏损,故不敢默默可否,益宜更酌之。
若自谓有异见,我果行其志,非蒙所敢知也。
馀俟相见更论。
不宣。
王正仲秘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具位某奉书秘校正仲足下:近有客自药肆中传到七月所惠书一通,发读,若与正仲风度相接,甚慰所怀也。
然以我常为往来者之称道,所以特相推高,此似未尝有也。
吾佛氏者,又其德不足闻达,默于山林,而时所不齿,固其宜矣,何足云云。
正仲之贤,足以大自树立,而尚孜孜以不得志劘切为忧。
如此,则何虑其道德不至耶?
正子为政,而孟子喜之,谓其人好善,将有轻千里而以其善来告之者也。
正仲好善之意,比于正子,岂直千里来告乎?
宜资于天下善人可矣。
此虽屈彼邑,幸且勉之,其道将有所张之也。
所谓文集,此虽近成一书,仅五千言,盖发明吾道。
正仲方专儒,恐未遑于此,不敢辄通。
秋杪如成《嘉祐集》,当首请于下执事者。
未相见间,幸倍保卫。
不宣。
受佛日山请先状上蔡君谟侍郎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右,某今者伏蒙知府端明侍郎台造,特差衙前徐新等远赍笺疏并帖四道,就润州请召某往净惠禅院住持。
今月二十日于登云禅寺已恭受钧命讫。
伏念某道德虚薄,器识浮浅,当预大赐,实为忝窃。
然而教法衰弊,缁仵隳怠,斯盖侍郎念西圣付托之意,特欲振起颓风,曲采庸声,授以师位。
词疏婉雅,弘奖勤重,惟恐不胜所举,尘累高明,且愧且幸。
卑情无任皇恐感激之至。
谨具状上谢。
通判而下众官状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近者伏蒙特自大府,远贶移文,召莅名山,授以师位。
既省己之虚薄,及闻命以惊惶;
顾逊让之靡遑,愧忝窃而无状。
伏惟某官道极一贯,识该九流,总群言以为公,咨众善而致治。
乐从西圣之教,广其胜缘;
荣贰东侯之藩,重其明命。
辞意斯美,惠爱亦深。
既被德而有由,卜趋风而匪邈。
谨先差僧驰状上闻,兼伸咨谢。
伏惟尊慈,俯赐照察。
与诸山尊宿僧官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右,某兹者偶以虚声,谬当盛命,预侯府之弘奖,冠禅肆之上游。
循省愚冥,诚谓忝窃。
此盖某人念圣法之既替,推风义以相先。
曲采微才,容参大职。
择善德之弥在,为道力之斯充。
虽汲引以有由,愧升陟而无状。
趋觐非远,叙赞罔周,谨先差僧驰状披露下恳,仍伸上谢。
与诸檀越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启:兹者辄以虚声,谬当嘉命,预府侯之奖誉,冠丛室之茂迁。
循审愚衷,诚为忝冒。
此盖某人曲推道义,俯赞佛乘。
奉外护之清规,广难思之胜事。
将趋推会,已卜良辰。
感载乃怀,诸容面叙。
不宣。
赴佛日山请起程申状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右,某今者伏蒙知府端明侍郎台命,俾就净慧禅院住持。
恩辉,岂任感愧!
以今月初五日已起离润州,参见在即,谨具状申闻。
杭州知府观文胡侍郎先状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此者伏审得请北阙,拜命东藩。
重雨露之殊恩,辍枢机之密任。
来苏之颂已作,坐镇之风聿扬。
伏惟知府观文侍郎艺苑硕儒,生灵上哲,蹈圣人之阃奥,擅文章之师宗。
洒丽藻于词林,发挥帝诏;
储鸿勋于枢府,增大圣功。
倚注方浓,请陈逾恪。
惠全吴之美俗,耸故国之荣观。
民望倾城,待赡父母;
壶迎满道,愿睹旌幢。
某忝主祗园,滥当师仵。
顾惟昔日,幸接清尘;
岂谓暮年,获栖贵部。
念衰惫之斯甚,愧参迓之未前。
伏惟台慈,俯赐念察。
卑情无任赡望钦颂之至。
钱唐知县先状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启:伏审荣奉诏命,光临县封。
敷百里父母之仁,副一时云霓之望。
人乐利见,颂起来苏。
伏惟知县司门才识高明,器量远大。
袭奕世之轩冕,揭名家之规模。
美声溢于盛朝,东侯企慕;
高迹著于惠政,西浙钦风。
乡原预不敢欺,壶浆已争先接。
某滥纲禅席,尘与华疆。
共白日以倾心,仰青云而垂荫。
谨先状迎,伏惟鉴念。
云云。
大觉禅师先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缁林尺牍
某启:近者窃聆俯从众命,临镇弊山。
祖席增光,吾道复振。
即辰伏惟法候休粹。
某侨寓龙山,北趋尤为不便,不及远迎舟御,甚愧畏也。
谨先奉启咨闻。
不宣。
王侍读侍郎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再启:切以知府侍读侍郎伟器淳诚,实乃圣世名臣。
荐升显位,奕叶贵重。
而又博通知远,弘奖佛乘,天下缁流,仰为城堑。
某昨者愚不自度,辄奉私书诣阙,以扶至教。
侍郎念其微效,特与荐论,天子允从,遂成就其素志。
是盖侍郎全成其美,钜力赞护,乃致若斯。
当与天下缁徒励力行道,以报其大恩盛惠而不敢忘也。
卑情无任怀风咏德、祝颂知归之至。
谢沈司封提刑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启:昨日伏蒙隆重,获揖风素,殊慰久违之思。
然而幸闻镡津风俗之差美,是乃太守仁贤,风化致然,盖斯民之大幸也。
某尝慨彼远方异俗,佛乘不备,虽甚衰老,尚欲以能仁氏之遗众劝导邑子,以为上善。
犹赖公仪遗爱资助,使其一二载得遂鄙志,又猛陵人俗之幸甚,而胜缘有在也。
仙舟首程,顾不能出关相送,徒益黯悒。
乍远,千万乞惟善视尊履。
谨令僧驰启参谢。
王密知府惠诗启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永乐大典》卷一○九九九
某启:今月十四日杭州送到所赐佳什一封,开发披读,且惊且喜,仰戴恩辉,无任感愧。
伏惟知府密谏位尊望重,圣宋名臣;
才识高远,台阁师范。
乃特俯念物外幽陋之人,以其荒芜鄙俚之言,和而发之。
格律雅重,风韵高迈,是谓假日月馀辉于爝火,借韶頀大音于土鼓
贲其微善,劝尔小学
忝此大赐,实为甚幸!
方属居山训领少众,不遑躬趋下执事者,谨先附启上谢。
伏乞台慈,俯赐念察。
瀛州李给事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惶恐启:去岁因使者北还,尝得上状,谅必已呈高明。
即辰伏惟台候嘉胜。
高阳政治简静,安卫道气,必益得妙理。
某山栖幽陋,且此潜密,第愧违远风仪,兹为眷然。
秘校告往荣侍,辄此少申卑素之万一,惟冀鉴念。
不宣。
广西提刑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粤西文载》卷五四
某启:无状之人,辄蒙其党相嫉,且讻讻不已,以此故不敢往来,实为彰于乡邑之弃。
昨日幸光临,慰沃多矣。
此得预大贤按部弊属,将制贽于路隅,先沐赐教,岂胜感愧!
某独立无系,言多忤物,将远匿罗浮
沈公仪儒相与有期,冬杪春初决浩然南还。
当首候使车,违远尊明,万乞为国重爱。
谨上启,少布区区。
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