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与周感之员外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具位某谨奉书于感之员外足下前日欲过所居,语其新园,其地甚佳,将置先父坟于其间
与天公论之,其人亦喜。
当时仓卒,而未悉所谈,伺晚复见也,会事不暇接见
先时虽闻此言,而疑感之等閒语耳;
既闻于尊官,始信感之果然,为之惊怪,数日来不能自处
嗟乎感之,忠孝之有称者也,何故忽然其所之如此也?
始,感之与吾说其先父渐时,教以骸骨故里,与贤妣并葬。
初时感之拳拳然,造次惧违遗训,谓感之奉父之道,虽终身不改也。
然贤考意,岂不以其身长于封,又生感之辈为南人质直可爱,其于封为故地,亦其志耳。
归葬之志,是欲子孙怀故旧而不忘本也。
呜呼,贤父之志亦其远矣!
茍如他邦之地神清淑,能使人今日葬之,明日子孙便乃将相
若孝子孙岂肯父母之训而为子孙计邪?
况万万无此效也。
感之读书不忘道义,宁不思《易》之谓葬者,止取其过厚之义也?
孟子孝子掩其亲,但不忍视其形之暴露也。
至于三代惟恐贵贱僭偪,奢俭失所故为礼经,欲人丧葬有节,不闻求山川土地葬其亲以为富贵之资。
为此说者,盖阴阳家妄张祸福,以鼓动世俗,而世俗汲汲富贵不顾修德纷纷乐从其说,望如其志,不亦惑乎!
若感之贤而有识,宜亦出拔,追古之圣贤为法恶得与俗浮沉
此吾为感之之不取也。
闻古有周公者,其为人子孙也,有圣德大业相天万世无比,实由其祖宗累代积德而致之。
今感之为子孙计者,当念忠孝仁义
茍有所未至,则勉力至之。
阴阳家区区之说,奚足留意
心素奇感之好节操慷慨古人之风
及此大惧有所亏损,故不敢默默可否,益宜更酌之。
若自谓有异见,我果行其志,非蒙所敢知也。
馀俟相见更论。
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