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茹秘校书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月日沙门某谨奉书秘校茹君足下:近辱示手笔称美甚盛,谦谦以未相识为恨。
何人也,当此大惠幸甚幸甚
愚本庸陋自度无以处心,因求圣人之说,以之为善
既治吾道,复探儒术两有所得,则窃用文词发之。
当世贤豪不以僭窃狂斐相拒,尚以为可语,引之与游。
虽然,接其游处绸缪至如朋友者,而未尝轩豁以尽乎心。
盖以人党于教,罕不龃龉,虽欲道之,自顾其言岂能必信于世?
故常嗟咨悒怏,颇不自得
及观秘校《送莹上人序》,亦谓佛教教人为善有益于世,不随时辈讻讻以相诋诃
此非疏达知远,窥见圣人深心,则何能如是至论耶?
不待相识,固信秘校识度卓卓,远出时辈,而宜吾倾怀尽心相与语之。
况又辱书推道与文,屈节相爱慕,虽盛有道德如古高世之僧,亦宜大进其说,以广秘书之志,况吾区区当此宁可默默自秘耶?
佛道大至,推而行之,无所不可
以之穷理尽性,则能使人全神死生变化之外,虽三皇五帝之道,未始及之,此诚非经营世间者所可拟议也。
以之治世导俗,则能使人慈心洁身迁善远罪,止诤不杀乎国家天下
五戒十善之教,与夫五常仁义一体异名,此又有为者之所宜守也。
古今之儒,辩之者多矣,皆不揣其本以齐其末,徒以佛为者谓过与不及,而因之云云,其相訾百端
嗟乎
乐取于人以为善,禹闻善言则拜,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颜子得一善言拳拳服膺不敢失之。
圣贤如此以帅于后世而后之人尚不能从之,至有悖乱,丧性灭身破家亡国者也;
况复妄斥善道,沮人为之,如此,则何以劝于后世邪?
呜呼,使后世之人不尽为善,亦妄辩者之罪也!
秘校方为国家为政,果能推之,以广之道,则为之政,为之治,不亦大愈远乎?
临风且布所怀为答,以谢厚意
不宣
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