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惑二篇 其二 下篇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昔第五兴先为诏使。举奏刺史二千石。蒙削免者甚众。兴先以奉使称职。获迁官焉。惑者曰。兴先能纠劾过恶。直哉使臣。迁秩次也宜乎。辩者曰。夫理人。贵久其法。明其禁。使人知常且长也。汉家法不常耶。禁不长耶。何得兴先暴将威令。急操刑狱。使蒙戮辱者如斯多乎。若汉家天下法禁。皆如冀州。四方诏使。皆如兴先。则乱生于令出。祸作于遣使。谁为惑者。听我商之。呜呼。畏陷人于法。故先于禁制。有抵犯者。理而刑之。示其必常也。人始知惧。先王欲人自新。故为善者赏之。俾人劝而无惧。然后乃理。所以施赏罚于人民。令似衣冠。不可脱去。如此慇勤。乃能措刑杀。致太平耳。故曰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赏罚不行与过差必止。若如此。汉家之法在乎。兴先之为是也乎。众人之惑喻乎。
喻友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天宝丁亥中。诏徵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言里)言。污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如吏部试诗赋论策)。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元子时在举中。将东归。乡人有苦贫贱者。欲留长安。依托时权。徘徊相谋。因谕之曰。昔世已来。共尚丘园洁白之士。盖为其能外独自全。不和不就。饥寒切之。不为劳苦。自守穷贱。甘心不辞。忽天子有命。聘之元纁束帛。以先意荐论。拥彗以导道。欲有所问。如咨师傅。听其言则可为规戒。考其行则可为师范。用其材则可为经济。与之权位。乃社稷之臣。君能忘此。而欲随逐驽骀。入栈枥中。食下厩藖麧。为人后骑负皂隶受鞭策耶。人生不方正忠信以显荣。则介洁静和以终老。乡人于是与元子偕归。于戏。贵不专权。罔惑上下。贱能守分。不苟求取。始为君子。因喻乡人得及林甫言。意可存编为喻友。
出规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元子门人叔将。出游三年。及还。元子问之曰。尔去我久矣。何以异乎。诺曰。叔将始自山中及长安。见权贵之盛。心愤然。切悔比年于空山穷谷。与夫子甘饥寒爱水木而已。不数月。自王公大人卿相近臣之门。无不至者。及一年。有向与欢宴。过之可吊。有始贺拜侯。已闻就诛。岂不裂封。疆土未识。岂无印绶。怀之未暖。其客得禄位者随死。得金玉者皆孥。参游宴者或刑或免。叔将之身。如犬逃者五六。似鼠藏者八九。当其时。环望天地。如置在杯斗之中。元子闻之叹曰。叔将。汝何思而为乎。汝若思为社稷之臣。则非正直不进。非忠谠不言。虽手足斧钺。口能出声。犹极忠言。与气偕绝。汝若思为禄位之臣。犹当避赫赫之路。晦显显之机。如下厩粟马。齿食而已。汝忽然望权势而往。自致身于刑祸之方。得筋骨载肉而归。幸也大矣。二三子以叔将为戒乎。
处规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州舒吾问元子曰。吾闻子多矣。意将何为。对曰。云山幸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熙然能自全。顺时而老。可矣。复安为哉。舒吾曰。元子其过误乎。其太矫也。吾厌世人饰言以由道。藏智以全璞。退身以显行。设机以树名。吾子由之。使我何信。元子俛而谢之。滕许大夫友元子。闻不应舒吾之说。乃曰。嗟嗟元子。少辞者邪。何不曰使吾得所处。但如山林。不见吾是非。吾将娭而往也。以子为饰言藏智。退身设机。何不曰如此岂不多于盗权窃位。蒙污万物。富贵始及而刑祸促之者乎。元子谢不及。季川问曰。兟终不复二论。兟有意乎。于戏季川。吾有言则自是。言达则人非。吾安能使吾身之有是。而令他人之有非。至于闻闻也哉。
戏规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元子友倚于云邱之巅。戏牧儿曰。尔为牧歌。当不责尔暴。牧儿歌去。乃暴他田。田主鞭之。啼而冤元子。啼不止。召其父而止之。元子友真卿闻之。书过于元子曰。嗟嗟次山。苟戏小儿。俾陷鞭焉。而蒙冤之。彼牧儿望次山。犹儓隶不敢干其主。及苟戏。乃或与次山犹仇雠。斯岂慎德也欤。吾闻君子不苟戏。无似非。如何惑一儿。使不知所以蒙过。此非苟戏似非之非者邪。恶不必易此。元子报真卿曰。于戏。吾独立于空山之上戏歌。牧儿得过。几不可免。彼行于世上。有爱憎相忌。是非相反。名利相夺。祸福相从。至于有蒙戮辱者焉。得不因苟戏似非。世儿惑之以及者乎。真卿。吾当以戏为规。
心规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元子病游世。归于商馀之中。以酒自肆。有醉歌。里夫公闻之。𮠨元子之酒请歌之。歌曰。元子乐矣。俾和者曰。何乐亦然。何乐亦然。我曰。我云我山。我林我泉。又曰。元子乐矣。俾和者曰。何乐然尔。何乐然尔。我曰。我鼻我目。我口我耳。歌已矣。夫公曰。自乐山林可也。自乐耳目何哉。人谁无此。元子引酒当夫公曰。劝君此杯酒。缓饮之。听我说。子行于世间。目不随人视。耳不随人听。口不随人语。鼻不随人气。其甚也。则须封苞裹塞。不尔。有灭身亡家之祸。伤污毁辱之患生焉。虽王公大人。亦不能自主口鼻耳目。夫公何思之不熟耶。
时规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乾元己亥。漫叟待诏在长安。时中行公掌制在中书。中书有醇酒。时得一醉。醉中叟诞曰。愿穷天下鸟兽虫鱼。以充杀者之心。愿穷天下醇酎美色。以充欲者之心。中行公闻之叹曰。子何思不尽耶。何不曰愿得如九州之地者亿万。分封君臣父子兄弟之争国者。使人民免贼虐残酷者乎。何不曰愿得布帛钱货珍宝之物。溢于王者府藏。满将相权势之家。使人民免饥寒劳苦者乎。叟闻公言。退而书之。授于学者。用为时规。
恶圆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小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恶曲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向夫子曲全其欢。道然也。苟为尔乎。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邻里。无恶然可也。东邑有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惛鄙恶辞也。吾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而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貌。强全一欢。以为不亵。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于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偕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已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囮乎。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由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订司乐氏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或有将元子水乐说于司乐氏。乐官闻之。谓元子曰。能和分五音。韵谐水声。可传之。来请观学。元子辞之。使门人以南磳及庭前悬水指之。乐氏丑恶慢骂曰。韵聩多矣。焉有听而云乐乎。此言闻元子。元子谢曰。次山病馀惛固。自顺于空山穷谷。偶有悬水淙石。泠然便耳。醉甚。或与酒徒戏言。呼为水乐。不防君子过闻而来。实污辱君子之车仆。乐官去。季川问曰。向先生谢乐官。不亦过甚。曰然。吾为汝订之。汝岂不知彼为司乐之官。老矣。八音教其心。五声传其耳。不得异闻。则以为错乱纷惑。甚不可听。况悬水淙石。宫商不能合。律吕不能主。变之不可。会之无由。此全声也。司乐氏非全士。安得不甚谢之。嗟乎司乐氏。欲以金石之顺和。丝竹之流妙。宫商角羽。丰然迭生。以化全士之耳。犹以悬水淙石。激浅注深。清瀛灉溶。不变司乐氏之心。呜呼。天下谁为全士。能爱夫全声也。
浪翁观化 其一 有无相化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浪翁。山野浪老也。闻元子亦浪然在山谷。病中能记水石草木虫豸之化。亦来说常所化。凡四说。
浪翁曰。阴阳之气。化为四时。四时之行。化为万物。万物形全。是无化有。万物形尽。是有化无。此有无相化之说。
其二 有化无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浪翁曰。人或云。我立于东。西望万里。目极则无。人我两忘。终世相无。此有无有无相化之说。
其三 无化有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浪翁曰。人或云。我来于南。北行万里。至无不有。人我两求。终世相有。此无有无有相化之说。
其四 化相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浪翁曰。吾观化于无也。何无不有。吾观化于有也。何有不无。有无更化。日以相化。化言何极。化言何穷。
其五 时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元子闻浪翁说化。化无穷极。因论谕曰。翁亦未知时之化也。多于此乎。曰。时焉何化。我未之记。元子曰。于戏。时之化也。道德为嗜欲化为险薄。仁义为贪暴化为凶乱。礼乐为耽淫化为侈靡。政教为烦急化为苛酷。翁能记于此乎。时之化也。夫妇为溺惑所化。化为犬豕。父子为惛欲所化。化为禽兽。兄弟为猜忌所化。化为雠敌。宗戚为财利所化。化为行路。朋友为世利所化。化为市儿。翁能记于此乎。时之化也。大臣为威权所恣。忠信化为奸谋。庶官为禁忌所拘。公正化为邪佞。公族为猜忌所限。贤哲化为庸愚。人民为征赋所伤。州里化为祸邸。奸凶为恩幸所迫。厮皂化为将相。翁能记于此乎。时之化也。山泽化为井陌。或曰尽于草木。原野化为狴犴。或曰殚于鸟兽。江湖化为鼎镬。或曰暴于鱼鳖。祠庙化为宫寝。或曰数于祀祷。翁能记于此乎。时之化也。情性为风俗所化。无不作狙狡诈诳之心。声呼为风俗所化。无不作谄媚僻淫之辞。颜容为风俗所化。无不作奸邪蹙促之色。翁能记于此乎。
其六 世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浪翁闻元子说时化。叹曰。吾昔闻世化。可说又异于此。昔世之化也。天地化为斧锧。日月化为豺虎。山泽化为州里。草木化为宗族。风雨化为邸舍。雪霜化为衣裘。呻吟化为常声。粪污化为梁肉。一息化为千岁。乌犬化为君子。元子惑之。浪翁曰。子不闻往昔世之化也。四海之内。巷战门斗。断骨腐肉。万里相藉。天地非斧锧也邪。人民暗夜盗起求食。昼游则死伤相及。日月非豺虎也邪。人民相与寄身命于绝崖深谷之底。始能声呼动息。山泽非州里也邪。人民奔走非深林荟丛。不能藏蔽。草木非宗族也邪。人民去乡国入山海。千里一息。力尽暂休。风雨非邸舍也邪。人民相持于死伤之中。裸露而行。霜雪非衣裘也邪。人民劳苦相冤。疮痍相痛。老弱孤独相苦。死亡不相救。呻吟非常声也邪。人民多饥饿沟渎。痛伤道路。粪污非梁肉也邪。人民奔亡潜伏。戈矛相拂。前伤后死。免而存者。一息非千岁也邪。僵主腐卿。相枕路隅。鸟兽让其骨肉。乌犬非君子也邪。
元谟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古者纯公以惛愚闻。或曰公知圣人之道。天子闻之。咨而问焉。公谢曰。臣生自山野。顺时而老。心如草木。身若鸟兽。主君所问。臣安能知。请说所闻。惟主君听之。臣曾记有说风化颓弊。或以之兴。或以之亡者。不知何代君臣。其臣曰。上古之君。用真而耻圣。故大道清粹。滋于至德。至德蕴沦。而人自纯。其次用圣而耻明。故乘道施教。修教设化。教化和顺。而人从信。其次用明而耻杀。故沿化兴法。因教置令。法令简要。而人顺教。此颓弊以昌之道也。迨乎衰世之君。先严而后杀。乃引法树刑。援令立罚。刑罚积重。其下畏恐。继者先杀而后淫。乃深刑长暴。酷罚恣虐。暴虐日肆。其下须。继者先淫而后乱。乃乘暴至亡。因虐及灭。亡灭兆钟。其下愤凶。此颓弊以亡之道也。其君叹曰。呜呼。真圣之风。没无象耶。明顺之道。谁为嗣耶。严正之源。开已竭耶。杀淫之流。日深大耶。吾其颂昌人之道。为戒心之宝。
演谟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天子闻之。⿰(惨弱)然不娭。冥然深思。乃曰。昌人之道。岂无故欤。公其演之。其故何如。公曰。呜呼。颓弊以昌之道。其由上古强毁纯朴。强生道德。使兴云云。使亡惛惛。始开礼乐。始鼓仁义。乃有善恶。乃生真伪。然后勤俭之风。发而逾扇。严急之教。起而逾变。须智谋以引喻。须信让以敦护。是故必垂清净。必保公正。所谓圣贤相逢。瀛瀛溶溶。不放不封。乃见禁而无杀。顺而无讹。猗恞优游。尚致平和。呜呼。颓弊以亡之故。其由中古转生浇眩。转起邪诈。变其娭娭。驱令嗤嗤。则闻溺惑。则见凶侈。遂长淫靡。然后忿争之源。流而日广。惨毒之根。植而弥长。用苛酷以威服。用谄谀以顺欲。是故皆恣昏虐。必生乱恶。所谓庸愚相遭。諠諠嚣嚣。以悲以号。乃见苦而弥怨。逆而弥悖。掸援𢫔挻。转扇不歇。天子感之。欸然叹曰。噫。圣贤孤独。生不骈世。苍苍四海。生类谁济。公曰。呜呼。不可遂已。圣人须极道于常臣。贤人须滋德于庸君。使道德优优。不丰不纷。乃须杀而不淫。罚而不重。戒其虐惑。制其昏纵。
系谟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天子闻之惘然。思而叹曰。太皇之道。于今已亡。衰季之德。吾不忍当。将学杀而不淫。罚而不重。戒其虐惑。制其昏纵。行之之道。惟公教之。公曰。于明主君。斯道未易。猗明主君。斯道良难。敢为主君。商较其端。夫王者。其道德在清纯元粹。惠和溶油。不可慁会荡爌。衰伤元休。其风教在仁慈谕劝。礼信道达。不可沿以浇浮。溺之淫末。其衣服在禦于四时。勿加败弊。不可积以绮绣。奢侈过制。其饮食在备于五味。示无便耽。不可煎熬珍怪。尚惑所甘。其器用在绝于文彩。敦尚素朴。不可骈钿珠贝。肆极侈削。其宫室在省费财力。以免隘陋。不可殚穷土木。丛罗联构。其苑囿在合当制度。使人无厌。不可墙堑肥饶。极地封占。其赋役在简薄均当。使各胜供。不可横酷繁聚。损人伤农。其刑法在大小必当。理察平审。不可烦苛暴急。杀戮过甚。其兵甲在防制戎夷。镇服暴变。不可怙恃威武。穷黩争战。其畋猎在顺时教校。不追以驱。不可骋于杀害。肆极荒娱。其声乐在节谐八音。听聆金石。不可耽喜靡慢。宴安淫溺。其嫔嫱在备礼供侍。以正后宫。不可宠贵妖艳。惛好无穷。其任用在校抡材能。察视邪正。不可授付非人。甘顺奸佞。其郊祀在敦本广敬。展诚重礼。不可淫慢祷祈。僻有所系。其思虑在慎于安危。诫其溢满。不可沈溺近习。肆任谈诞。如此。顺之为明圣。逆之为凶虐。可以观乎兴废。可以见乎善恶。纯公言已。天子谢曰。公之所述。真王者之谟。必当篆刻。置之座隅。
七不如七篇 其一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不如宵寐。又不如病。又不如醉。有思虑不如静而闲。有喜爱不如忘其情。及其甚也。不如草木。此意多显于元子者。或曰。订如是。不如则不如也。不如如者止于此乎。元子于是系之于人事。演之于此喻。始为七不如。不如之义始极也。
元子以为人之毒也。毒于乡。毒于国。毒于鸟兽。毒于草木。不如毒其形。毒其命。毒其姻戚。毒其家族者尔。于戏。毒可颂也乎哉。毒有甚焉。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