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韩方源序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昔元次山与韩方源别于商馀。约不终岁。复相见于此山。忽八年于今。始复相见。悲欢之至。言可极邪。次山与方源。昔年俱颐于山谷。有终焉之意。今方源得如其心。次山污在冠冕。次山一顾方源。再三惭羞。时复饮酒。求其安我。今方源欲安家肥阳。次山方理兵九江。相醉相辞。不必如昔年之约。此情岂易然者邪。乙未之前。次山有元子。乙未之后。次山有猗玗子。戊戌中。次山有浪说。悉赠方源。庶方源见次山之意。
别王佐卿序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郎亭山
癸卯岁。京兆王契佐卿年四十六。河南元结次山年四十五。时次山顷日浪游吴中。佐卿顷日去西蜀。对酒欲别。此情易邪。在少年时。握手笑别。虽远不恨。以天下无事。志气犹壮。今与佐卿年近五十。又逢战争未息。相去万里。欲强笑别。其可得乎。与佐卿去者有清河崔异。与次山住者有彭城刘湾。相醉相留。几日江畔。主人鄂州刺史韦延安令四座作诗。命余为序。以送远云。
别崔曼序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漫叟年将五十。与时不合。垂三十年。爱恶之声。纷纷人间。博陵崔曼。惑叟所为。游而辨之。数月未去。会潭州都督张正言荐曼为蜀邑长。将行。叟谓曰。叟异时乃山林一病民耳。宜不相罔。行矣勿惑。吾子有才业。且明辨。又方年少。必能树勋庸。垂名声。若求先达贤异。能相抆拭。正在张公。张公往年在西域。主人能用其一言。遂开境千里。威振绝域。宠荣当世。公往在淮南。逡巡指麾。万夫风从。遭逢猜疑。弛而不为。今海内兵革未息。张公必为时用。吾子勉之。所相规者。宜缓步富贵。从容谋画。少节酒。平气槩耳。
道州刺史厅壁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天下太平。方千里之内。生植齿类。刺史能存亡休戚之。天下兵兴。方千里之内。能保黎庶。能攘患难。在刺史耳。凡刺史若无文武才略。若不清廉肃下。若不明惠公直。则一州生类。皆受其害。于戏。自至此州。见井邑邱墟。生人几尽。试问其故。不觉涕下。前辈刺史。或有贪猥惛弱。不分是非。但以衣服饮食为事。数年之间。苍生蒙以私欲。侵夺兼之。公家驱迫。非奸恶强富。殆无存者。问之耆老。前后刺史。能恤养贫弱。专守法令。有徐公履道李公廙而已。遍问诸公。善或不及徐李二公。恶有不堪说者。故为此记。与刺史作戒。自置州以来。诸公改授。迁黜年月。则旧记存焉。
茅阁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衡阳市
己已中。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以威惠理戎旅。以简易肃州县。刑政之下。则无挠人。故居方多闲。时与宾客。尝欲因高引望。以抒远怀。偶爱古木数株。垂覆城下。遂作茅阁。荫其清阴。长风寥寥。入我轩槛。扇和爽气。满于阁中。世传衡阳。暑湿郁蒸。休息于此。何为不然。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谁似茅阁。荫而庥之。于戏。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如是邪。诸公咏歌以美之。俾茅阁之什。得系嗣于风雅者矣。
右溪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道州城西百馀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缺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菊圃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舂陵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谁不知菊也。方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于戏。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爱重。如此菊也。悲伤奈何。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殊亭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郎亭山
癸卯中。扶风马向兼理武昌。以明信严断惠正为理。故政不待时而成。于戏。若明而不信。严而不断。惠而不正。虽欲理身。终不自理。况于人哉。公能令人理。使身多暇。招我畏暑。且为凉亭。亭临大江。复在山上。佳木相荫。常多清风。巡回极望。目不厌远。吾见公才殊政殊迹殊。为此亭又殊。因命之曰殊亭。斲石刻记。立于亭侧。庶几来者。无所憾焉。
寒亭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入。栈险以通之。始得搆茅亭于石上。及亭成也。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风。烟霭异色。苍苍石⿰(石庸)。含映水木。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清凉可安。合命之曰寒亭。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
广宴亭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郎亭山
樊水东尽其南。乃樊山北鲜。津吏欲于鲜上以为候舍。漫叟家于樊上。不醉则闲。乃相其地形。验之图记。实吴故宴游之处。县大夫马公登之。叹曰。谢公赠伏武昌诗云。樊山开广宴。非此地邪。吾欲因而修之。命曰广宴亭。何如。漫叟颂之曰。古人将修废遗尤异之事。为君子之道。于戏。天下有废遗尤异之事如此亭者。谁能修而旌之。天将厌悔往乎。使公方壮而有是心也。吾当裁蓄简札。待为之颂。故作广宴亭记。以先意云。
九疑山图记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九疑山方二千馀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亦云舜望九峰。疑禹而悲。从臣有作九疑之歌。因谓之疑。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峙。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由深渊。杉松百围。桧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山中。四水南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若度其高卑。比洞庭南海之岸。直上可二三百里。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崙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苑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故图画九峰。略载山谷。传于好事。以旌异之。如山中之往迹。峰洞之名称。为人所传说者。并随方题记。庶几观者易知。时永泰丙午年也。
二风诗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客有问元子曰。子著二风诗何也。曰。吾欲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曰何如也。夫至理之道。先之以仁明。故颂帝尧为仁帝。安之以慈顺。故颂帝舜为慈帝。成之以劳俭。故颂夏禹为劳王。修之以敬慎。故颂殷宗为正王。守之以清一。故颂周成为理王。此理风也。夫至乱之道。先之以逸惑。故闵太康为荒王。坏之以苛纵。故闵夏桀为乱王。覆之以淫暴。故闵殷纣为虐王。危之以用乱。故闵周幽为惑王。亡之于积累。故闵周赧为伤王。此乱风也。订曰。子颂善上不及羲轩汤武。闵恶又不及始皇哀灵。焉可称极帝王理乱之道。对曰。于戏。吾敢言极。极其中道者也。吾且不曰著斯诗也。将系规讽乎。如羲轩之道也久矣。谁能师尊。如汤武之德。吾则不敢颂。为规法过于是也。吾子审之。
寱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元子天宝中。曾预燕于谏议大夫之坐。酒尽而无以续之。大夫叹曰。谏议冗者。贫无以继酒。嗟哉。元子醉中议之曰。大夫颇能用一谋。令大夫尊重如侍中。威权等司隶。若何。大夫问谋。对曰。大夫得寱婢一人。在人主左右。以寱言为先讽则可。请有所说。大夫不闻古有邰侯。侯家得寱婢。寐则寱言。言则侯辄鞭之。如是一岁。婢寱如故。侯无如婢何。有夷奴。每厌劳辱。寐则假寱。其言似不怨主。而若忠信。侯闻问之。则曰素有寱病。寐中寱言。非所知也。引寱婢自辨。词说云云。侯疑学婢。鞭之不止。瞢之钳之。奴寱愈甚。奴于是重窥侯意。先事寱说。说侯之过。警以祸福。侯又无如奴何。客有知侯祸机。因寱奴之先。扣侯门谏侯。侯以改过免祸。侯纳客为上宾。复其奴。命曰寱良氏。子孙世在于邰。大夫诚能学奴效婢。假寱言以规谏人主。俾悔过追误。与天下如新。大夫见尊重。威权何止侍中司隶。大夫乃叹曰。呜呼。吾谓今之士君子。曾不如邰侯夷奴邪。
丐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天宝戊子中。元子游长安。与丐者为友。或曰。君友丐者。不太下乎。对曰。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柏为友。坐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出游于国。见君子则友之。丐者今之君子。吾恐不得与之友也。丐者丐论。子能听乎。吾既与丐者相友。喻求罢。丐友相喻曰。子羞吾为丐邪。有可羞者。亦曾知未也。呜呼。于今之世有丐者。丐宗属于人。丐嫁娶于人。丐名位于人。丐颜色于人。甚者则丐权家奴齿。以售邪佞。丐权家婢颜。以容媚惑。有自富丐贫。自贵丐贱。于刑丐命。命不可得。就死丐时。就时丐息。至死丐全形。而终有不可丐者。更有甚者。丐家族于仆圉。丐性命于臣妾。丐宗庙而不敢。丐妻子而无辞。有如此者。不可为羞哉。吾所以丐人之弃衣。丐人之弃食。提罂荷杖。在于路傍。且欲与天下之人为同类耳。不然。则无颜容行于人间。夫丐衣食贫也。以贫乞丐。心不惭。迹与人同。示无异也。此君子之道。吾君子不欲全道邪。幸不在山林。亦宜具罂杖随我作丐者之状貌。学丐者之言辞。与丐者之相逢。使丐者之无耻。庶几时世始能相容。吾子无矫然取不容也。于戏。丐者言语如斯。可编为丐论。以补时规。
漫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郎亭山
乾元已亥至宝应壬寅岁。时人相诮议曰。元次山尝漫有所为。且漫聚兵。又漫辞官。漫闻议云云。因作漫论。论曰。
世有规检大夫持规之徒。来问叟曰。公漫然何为。对曰。漫为公也。漫何以然。对曰漫然。规者怒曰。人以漫指公者。是他家恶公之辞。何得翻不恶漫。而称漫为。漫何检括。漫何操持。漫何是非。漫不足准。漫不足规。漫无所用。漫无所施。漫焉何效。漫焉何师。公发已白。无终惑之。叟俛首而谢曰。吾不意公之说漫至于此。意如所说。漫焉足耻。吾当于漫。终身不羞。著书作论。当为漫流。于戏。九流百氏。有定限邪。吾自分张。独为漫家。规检之徒。则奈我何。
化虎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郎亭山
都昌县大夫张粲君英将之官。与其友贾德方元次山别。且曰。吾邑多山泽。可致麋鹿。为二贤羞宾客。何如。及到官。书与二友曰。待我化行旬月。使虎为鹿。豹为麇。枭为鹧鸪。虾蟆为兔。将以丰江外庖厨。岂独与德方次山之羞宾客也。德方对曰。呜呼。兵兴岁久。战争日甚。生人怨痛。何时休息。君英之化。岂及虎豹。将恐虎窟公城。豹游公庭。枭集公楹。偫蛙匝公而鸣。敢以不然之论。反化君英。次山异德方报君英。化虎之论。岂直望化虎哉。次山请商之君英。所谓待吾化虎然后羞吾属也。其意盖欲待朝廷化小人为君子。化谄媚为公直。化奸邪为忠信。化进竞为退让。化刑法为典礼。化仁义为道德。使天下之人心。皆涵纯朴。岂止化虎而羞我哉。德方未量君英欤。次山故编所言。为化虎之论。
管仲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猗玗洞
自兵兴已来。今三年。论者多云。得如管仲者一人。以辅人主。当见天下太平矣。元子异之曰。呜呼。何是言之误邪。彼管仲者人耳。止可与议私家畜养之计。止可以修乡里畎浍之事。如此仲可当焉。至如相诸侯。材量已似不足。致齐及霸。材量极矣。使仲见帝王之道。识兴国之礼。则天子之国不衰。诸侯之国不盛。如曰不然。请有所说。仲之相齐。及齐彊富。则合请其君。恢复王室。节正诸侯。君若惑之。则引祸福以喻之。君既听矣。然后约诸侯曰。今王室将卑。诸侯更彊。文王风化。残削向尽。武王疆域。割夺无几。礼乐不知其田。征伐何因而出。我是故谨疆域。勉日夜。望振兵威。可临列国。得与诸侯会盟。一旦能新复天子之正朔。更定天子之封畿。上奉天子复先王之风化。下令诸侯复先公之制度。以为何如。若皆不从。我则以兵临于鲁。鲁不敢不从。鲁从。则与鲁西临宋郑。宋郑从。则与三国北临燕卫。燕卫从。则与诸国西临秦晋。秦晋从。则与七国以尺简约吴楚。吴楚从。则天下无不从之国。然后定约。若有果不从者。则约从者曰。吾属以礼乐尊天子。以法度正诸侯。使小国不常患弱。大国不敢怙彊。此诚长世之策。若天子国亡。则诸侯交争。兵戈相临。谁为彊者。则安得世世礼让相服。宗庙血食。我是故力劝诸侯尊天子。今某国犹豫。宜往问之。若不从约。则与诸侯率兵伐之。分其疆土。迁其子孙。留百里之地奉其宗社。下为诸侯广子孙之业。上为天子除不顺之臣何如。如此。则诸侯谁敢不从。然后定天子封畿。诸侯疆域。舆服器玩。礼乐法度。征赋贡输。自齐鲁节正。节正既定。乃共盟曰。有贰约者。当请命天子。废其骄凶。以立恭顺。废其荒惑。以立明哲。敢不听者。伐而分之。如初约制定。于是诸侯先各造邸于天子之都。诸侯乃相率朝觐。已而从天子齐戒拜宗庙。礼毕。天子誓曰。于戏。王室之卑久矣。予不敢望皇天后土之所覆载。将旦暮皂隶于诸侯。不可。则愿全肌骨下见先王。今诸侯不忘先王之大德。不忘先公之忠烈。共力正王室。俾予主先王宗祀。予若昏荒淫虐。不纳谏诤。失先王法度。上不能奉宗祀。下不能安人民。尔诸侯当理尔军卒。修尔矛戟。约尔列国。罪予凶恶。嗣立明辟。予若能日勉孱弱。力遵先王法度。上奉宗祀。下安人民。尔诸侯当保尔疆域。安尔人民。修尔贡赋。共予郊祀。予有此誓。岂云及予。将及来世。予敢以此誓誓于宗庙。予敢以此誓誓于天地。诸侯闻天子之誓。相率盟曰。天子有誓。俾我诸侯世世得力扶王室。使先王先公。德业永长。诸侯其各铭天子之誓。传之后嗣。我诸侯重自约曰。诸侯有昏惑。当如前盟。若天子昏惑不嗣。虐乱天下。诸侯当力共规讽谏诤。如甚不可。则我诸侯共率礼兵及王之畿。复谏诤如初。又甚不可。进礼兵及王之郊。终不可。进礼兵及王之宫。兵及王之宫矣。当以宗庙之忧咨之。当以人民之怨咨之。当以天子昔誓咨之。当以诸侯昔盟咨之。以不敢欺先王先公告之。以不敢欺皇天后土告之。然后如天子昔誓。如诸侯昔盟。使管仲能如此。则周之天子。未为奴矣。诸侯之国。则未亡矣。秦于天下。未至是矣。如曰仲才及也。君不从也。仲智及也。时不可也。则仲曾是谋也乎。君不从之也欤。仲曾是为也乎。时之不可也欤。况今日之兵。不可以礼义节制。不可以盟誓禁止。如仲之辈。欲何为矣。
七泉铭 其二 汸泉铭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古之君子。方以全道。吾命汸泉。方以终老。欲令圆者。饮吾汸泉。知圆非君子。能学方恶圆。
水乐说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元子于山中尤所耽爱者。有水乐。水乐是南磳之悬水。淙淙然。闻之多久。于耳尤便。不至南磳。即悬庭前之水。取欹曲窦缺之石。高下承之。水声少似。听之亦便。铭曰。烟才通。寒淙淙。隔山风。老鼓钟。
辩惑二篇 其一 上篇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议者多惑朱公叔第五兴先所为。故引之作辩惑二篇。以喻惑者。其意亦欲将辩惑与时人为劝惧之方。
昔南阳朱公叔为冀州刺史。百城长吏多惧罪自去。公叔不举法弹理之。听其去官而已。惑者曰。公叔才达者也。苟能威畏。苟能逃罪。当下自新之令。不问前时之过。公叔之为也是哉。辩者曰。呜呼。先王作法令。盖欲禁贪邪。绝凶暴。使人不得苟免。是以恶蒙异世之诛。善及子孙之赏。若法令不行。则无以沮劝。苟失沮劝。则赏罚何为。呜呼。先王惧人民自相侵害。故官人以理之。加其爵禄。使其富贵。盖为其能理养人民者也。彼乃绝理养之心。以杀夺为务。去而不理。而曰是乎。岂有冠冕轩车。佩符持节。取先王典礼。以为盗具。将天下法令。而为盗资乎。致使金宝千囊。财货百车。令彼盗类。各为富家。公叔不理。奈何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