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春秋五论 其五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九、复斋公集
学《春秋》者,舍三《传》无以考其成,而士有志者,类欲尽束三《传》,独抱遗经,岂非以其互相牴牾而不一其说乎!窃常思之,《左氏》熟于事,而《公》、《谷》深于理。盖左氏曾见国史,而公、榖乃经生也。惟其曾见国史,故虽熟于事而理不明;惟其出于经生所传,故虽深于理而事多谬妄;二者合而观之可也。《左氏》虽曰备事,而其间有不得其事之实;《公》、《谷》虽曰言理,而其间有害于理之正;此又学者不可不知也。《左氏》每述一事,必究其事之所由,深于情伪,熟于时世,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其是非,习于时世之情伪,而不明其义之所在。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宋宣立穆而曰「可谓知人矣」,鬻拳谏楚子临之以兵而曰「爱君之至也」,赵盾杀君,出不越境,返不讨贼,而曰「惜也,越境乃免」,此皆知其事而昧于理者尤多。楚自得志汉东,骎骎然荐食于中国,齐桓既攘之,晋文又攘之,其功伟矣,此正孟子所谓彼善于此则有之矣,齐桓、晋文岂能骤举而攘之哉!必先剪其手足,使无所助,而为犄角之势。是故桓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蔡;文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曹、卫,此事实也。而左氏不达其故,于侵曹伐卫之书,则曰「重耳出奔,曹卫皆不礼焉」,推寻事由,毛举细故,而二公攘夷安夏之义不明,而功罔昭矣。其他纪事往往类此。然则《左氏》之纪事固不可废,而未可尽以为据也。宗《左氏》者以为丘明受经于仲尼,所谓好恶与圣人同矣。然《左氏》大旨多与经戾,安得以为好恶与圣人同乎!观孔子所谓「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乃窃比老彭之意,则其人当在孔子之前;左氏传《春秋》,其事终于智伯,乃在孔子之后。说者以为与圣人同者为左丘明,而传《春秋》者为左氏,盖有其证。或以为六国时人,楚左史倚相之后,所以载虞不腊等语。秦尝以十二月为腊月,而《左氏》所述楚事极详,盖有无经之传,而未有无传之经,亦一证也。若夫公、谷二氏固非亲受经者,其述事皆得之传闻,又未曾见国史,故其事多谬误,略其事而观其理,其间固有精粗之不同,然害于理者亦甚众,此欲致知者之所宜明白而深辩之也。《公羊》论隐、桓之贵贱而曰子以母贵,妾母以子贵。夫谓子以母贵可也,谓母以子贵,可乎?推此言也,所以长后世妾母凌僭之失,未必非此言基之也。《谷梁》论世子蒯聩之事则曰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夫尊王父命不可,而曰信父可乎?推此言也,所以启后世父子争夺之祸,将以此为藉口也。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及后归于晋国,则是以臣而叛君也,而曰以地正国,可乎?后之臣子有据邑以叛主君,称兵向阙,以诛君侧之恶人为辞者,未必不由此言阶之也。公子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公羊》曰大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则专之可也,后之人臣有生事于境外,私相交誓,而以其国白委者矣。纪侯大去其国,圣人盖与之,则曰为襄公讳也。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后世盖有穷兵黩武而报复之无已者取法焉。祭仲执而郑忽出,其罪在祭仲,《公羊》则曰祭仲贬损,反经之权,后世盖有废置其君如奕棋者矣,其视君臣之伦何如也!圣人作经,本以明理也。自传者学不知道,妄为之说,而是非易位,义利无别,其极于下之僭上,卑之凌尊,父子相夷,兄弟为仇,为臣而称兵以向阙,出境而矫诏以行事,国家易姓,而其大臣者反以盛德自居而不知愧矣。君如武帝,臣如不疑,皆以《春秋》定国论,而不知其非,此其为害岂不甚于叙事失实之罪哉!愚尝以《公》、《谷》、《左氏》三传要皆有失,而失之多者莫如《公羊》;何、范、杜三家各自为说,而说之谬者莫如何休。《公羊》之失既已略举其一二,而何休之谬为尤甚。「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不过曰「君之始年尔」,而何休则曰《春秋》记新王受命。于鲁滕侯卒,公羊不过曰滕微国而侯不过嫌也,而何休则曰《春秋》主鲁,记隐公以为始受命于王,滕子先朝,故褒之。黜周王鲁,《公羊》未有明文也,而何休乃倡之,其诬圣人也甚矣。公羊曰母弟称弟,母兄称兄,则其言已有失矣,何休又为之说曰:「《春秋》变周之文,从夏商之质,明当亲厚乎兄弟也」。使后世有亲厚于同母之兄弟,而薄于父之枝叶,非斯语坏之乎!《公羊》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言已有失矣,何休为之说曰:「嫡子有孙而死则立孙,明当立子以贵也,兄死而不立孙」。使世有憾于质文之异,而紊嫡庶之分,昧立子之义,非斯语祸之乎!其释会戎之义,则曰夷狄之慕中国,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也。《春秋》之作,本以正夷狄也,来勿拒、去勿追,可乎?其释天王使来归之义,则曰王俱南面而治,有不绝臣之礼。《春秋》之作,本以尊天王也,谓之有不绝臣之礼,可乎?隐三年春王三月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不过曰「记异也」,何休则曰是后卫州吁弑其君完之变,诸侯初僭。元年秋大水,公羊不过曰「记灾也」,何休则曰先是桓篡隐,与专易朝宿之地,阴逆怨气所致也。凡地震、山崩、星电、雨雹、螽螟、彗孛之类,莫不推寻其致变之由,考验其为异之应,其不合者必强为之说。《春秋》记灾异,而其说不书,曾若是琐碎磔裂乎!若此之类,不一而足,此皆何休之妄也。观夫三子之释《传》,惟范宁之过少,于《公》、《谷》之义,有未安者,辄曰「宁未详」,盖讥之也;何休则曲为之说,适增《公羊》之过尔。故曰范宁,《公》、《谷》之忠臣;何休,《公羊》之罪人。沆尝谓罪人者固难逃后世之公议,而忠臣之名固后学所当景仰而企及者也。吁!揖逊之高风既未泯于后世,去就之有礼又无忝于前哲,使世人而皆贤,则世济其美,又何不可追先圣之芳踪,而标准乎万世哉!诚不敢僭言以断诸儒之是非,特辩正之,以开后学之迷惑,俾世之读麟经者,晓然知先圣夫子作《春秋》大义,在于抑邪说,正人心,扶三纲,植五常,内中国,外夷狄,尊三王之盛德,贱五霸之假借,以拯三极之道矣乎!
四明高氏春秋解后序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四、《洺水集》卷一二、《南宋文范》卷五○
王者以道治天下,则《春秋》之道隐;不以道治天下,而恶其书之著,则王临川是也。先儒谓圣人谨四时之春,正天地之经也;谨一王之书,振君臣之纲也;谨日月之书,顺方物之宜也;谨人名之书,辩君子小人之道也;谨中国外戎之书,正华戎之分也;谨父子兄弟夫妇之书,序人道之正也。礼乐征伐之权、朝觐会同之节,凡大经大法粲然,靡所不备,用之则王,舍之则亡,杂之则霸。方周之衰,王道寖微,圣人忧之,此书所为作也。若曰道虽不行于一时,书则可垂于万世,有王者兴,犹可稽之以为验,操之以为决,故曰王道之权衡也。先儒尝病丘明昧于经意,汩乱纲常。若天王于卿士而言贰与叛,上公下临侯国而言拜成,王室讨诸侯而言背盟。君臣三纲之首也,而悖谬若是,则改而正之,宁无望于后人乎?公之学盖欲沿伊川之书,以求圣人之心者。如言平王在位日久,恬于颓靡,无复振起之略。诸侯专肆,变法坏纪,乱臣贼子,接迹海内,荆楚强暴,凭陵中国,平王不可望矣,故托始于隐公。及二百四十年之后,则齐、晋又衰,政出大夫,吴楚横行中国,不复知有周矣,故终于越入吴。其志虑可谓深长,而规模可谓正大。惜乎排摈沮抑,不使其身获安于朝廷之上,书虽不废于当时,而道则不行于天下。盖临川欲灭其书,是犹畏《春秋》之存也;金陵之秦,则视书存亡皆以为不足计矣。王黜圣经,实基戎祸;秦害忠良,益稔戎骄。流毒千古,吾不知何时而已邪?愚是以读公之书,悲公之心,为之掩卷三叹。然犹幸其书之存也,庶几有望于后之君子焉。
论灾异劄子 南宋 · 杜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四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闻周宣王之中兴,序《云汉》之诗者美之曰「遇灾而惧侧身脩行」,又曰「百姓见忧」。夫天以灾变警戒人主,其玩视而不知畏者,固乱亡之道;苟知畏矣,惟恐惧贬抑,而不能脩省于躬行,厉饬于政事,则虽有隐忧,百姓将何见焉?欲以感悦人心,兴复治功,其道无由也。臣读国史,窃见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春正月,雷发非时,而雨雪继之,殿中侍御史陈俊卿进言,谓鲁隐公八日再有大异,孔子谨而书之。震雷,阳也;雨雪,阴也。意者阳不能制阴,故阴出而为害。以类推之,是夷狄窥伺中国,臣下玩习威权之象也,可不惧乎?乃者立春之三日,雷震连夕,而继以大雪。陛下惕然祗畏,寝称觞之仪,罢垂拱之宴。一念所格,转阴为晴,自天基诞节,云翳豁开,数日以来,天宇清宴。天之仁爱陛下,可谓甚至。盖以易感之机而开陛下,非以可喜之祥而怠陛下也,陛下亦尝以陈俊卿之言思之否乎?夫天秉阳,君德也,泄以非时,而使阴慝之气出而乘之,陵暴肆虐,纷不可止,则代天职而为天之子者,亦盍知所以自警矣。徒曰恐惧贬抑而已,而不思振厉奋发,以昭布刚德,以整饬弊事,则是有负于上天示戒之意,而不足以动百姓见忧之喜。治乱安危,实分于此。夫外而夷狄,内而臣下,皆阴类也。方今鞑虏不道,蹂躏荆蜀,所至残毒,荡无噍类,江面震惊,旦暮凛凛,固不止于夷狄窥伺而已。督视之遣,中外想望,而费不预备,行且滞留,而所辟幕属,未厌物论。若为规画,已启玩轻,臣恐阳未足以制阴也。欲望陛下亟降御笔谕之,倍道疾驰,以慰荆湖军民之望。广其听纳,以来智谋;审其事宜,以谨号令;详其体访,以别能否;严其诛赏,以示劝惩。使风采可畏爱,而将士咸尽死力,则可以坐收攘却之功,而宽西北之忧矣。下之事上,分也。今也,上之体积轻,下之分莫守。权纲不振,多抑法而滥恩;命令方颁,已沮格而辄变。将帅骄蹇而难驭,士卒怨憝而易叛。指强无可使之势,尾大有不掉之忧,固不止臣下玩习而已。庙堂之上,惟事覆护,殆类掩耳而盗铃;志在苟安,何异惜莠而害稼。臣恐阳未足以制阴也。欲望陛下法天刚健,行以夬决。谨审于未发之初,坚守于既行之后。彰善而瘅恶,以植风声;信赏而必罚,以昭意向。则纲纪振明,观听一新,而率作兴事矣。至于宫掖之间,谓之非阴类,不可也。事关禁密,固非外庭所能悉之,臣得之传闻,谓女谒之根尚固,而宦寺之权或行。以陛下圣智,固非此辈所能蔽惑,然易狎难制,渐不可长。臣愿陛下日召二三大臣,与夫经筵讲读之彦,从容吁咈,讲明当今急务,而汲汲施行之。玉堂夜直,以备顾问,此祖宗旧典,旷废已久,亦宜时赐宣召,以裨聪明。庶几见士大夫之时多,接宦妾之时少,志虑清明,缉熙日益,以为消变召和之本。此尤不可不加之意也。陛下诚以是三者深思而力行之,则遇灾而惧,非徒有惧之之名,侧行修行,而皆有修之之实。令出而众听孚,本强而外患弭,则无愧于内修外攘之道,而中兴之功可以度越周宣矣。臣不胜惓惓(《清献集》卷八。)。
侧行:似当作「侧身」。
雪溪亭记 南宋 · 孙德之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九五、《太白山斋遗稿》卷上
自东晋以来,剡雪舟遂为一大议论,名公钜儒,骚人墨客,泚笔费吟,往往口相传以熟。其尤好事者,则又入画图,坐对行赏。非韵致之胜,安能使人景仰企慕至是矣。尝评王、戴品目,歛约放恣固自不同,其风素自许则一也。然朋从盍簪,岂无他时?乘雪月之兴,小舟夜发,冒险盲进,殆几于狂;幸已及门,一举武便可倾倒,翻然去之,若将浼己,又几于简。且独不见士季之造叔夜乎?亦既见,只犹谓其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况不见而去者乎?此固子猷之所稔闻,何往来之飘忽也。嗟夫,所贵乎度外之士,故以其卓越而不可羁也,倘局促如辕下驹,则亦庸人耳,奚以垂名于不腐?安道矫矫高尚,弗受世俗薰染,固胜流之所望以为归。子猷蓬首绶带,不事其事,拄笏看山,漫不酬答,视二柏无如也,讵肯低头入其笼络?然其观也,径造而讴啸,遇主而引却,正与剡类。不然则剡溪蕴秀异,渡江名胜之所聚,舫经艎纬,何可殚纪。又王、谢诸人泛舟近郭,玩雪饮水,与子猷标致亦何异,世不传彼而传此,良以不见安道一节高出诸人之上耳。县有戴溪亭,在南门外可百步,莫详其所以始。翠岫清流,芊林占渡,蔚茂平衍,尽在几席,信绝景也。某年中文昌芮公煇宪节经从,尝为赋诗,更其名为「兴尽」,旋则复旧。今刑狱使者何公,前二年令其邦,靡废不举,独于斯亭未及料理,宜其不能忘情。会逢使本道,乃撤而新之,未期而成。土坚木好,至者改观,扁以「雪溪」,岷隐公之故也。王、戴远矣,亭之创久矣,顾未有大书记其颠末,非缺欤?公孤峭多大节,远辈晋人,故能举坠典于数千百年之后。然则入公职业之内者,吾知其不出公思虑之外矣,可敬而仰哉!某老矣,无复四方之志。家近剡曲,溯娥江,登嶀浦,入沃洲,访戴公宅,眷焉有怀,未之能遂。兹亭之成,其殆发予之覆也,故乐道其事。某井里名氏,凡见所记剡平籴仓,兹不复再书。
复天台陈司户书(天瑞字景祥)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一、《鲁斋集》卷八
某顷辱下访,不惮数百里之远,意亦勤矣。宠以长书,示以巨帙,礼甚度,德甚谦,已足以药世俗自满之病。顾衰耄残息,何足称此?至于奖誉过情,拟非其等,此则谨不敢闻也。既而捧巨帙而敬观,以苏氏《古史》为题,占地步以甚阔;以朱子《馀论》为主,立门户以甚正。竦然异之曰,大哉书乎!此近世之所未见也,老眼为之顿明。尝谓汉当暴秦煨烬之馀,典籍灭亡,太史公作《史记》一部,上出唐虞,下包春秋战国,罗网放逸,黜削稗野,开天下之盲聋。后世得之如至宝,尊之如圣人,孰敢议其非者?迁亦自谓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其自负至不轻也。至本朝欧阳公始讥之,其序帝王世次图,先立一准的,曰孔子定《书》,断自唐虞,所以略其远而详其近,谨其所不知也。司马迁远出孔子之后,述黄帝以来,详悉其世次,不量力而务胜。及订其缪,可以发千古之一笑,止以「惑世」二字断之。苏黄门师欧公者也,习闻其说,亦谓迁浅近而不学,疏略而轻信,切中其病,其词已激昂,不如欧公之从容温润也。至于自编《古史》,又叙三皇反加详焉,岂临文之际而忘之乎?抑不免于务胜而惑世也!朱子曰近世言史者,惟此书为近理,而学者忽之,止于本纪中提出七章,以订其未醇。今足下乃用朱子之意,削其世次,益以事实,黜秦伯而不污其纪,降三晋田齐而不作世家,增虞夏商周名臣于列传,而春秋战国之贤亦与焉,别立孔子及弟子传,止于孟轲,斥老子、荀卿于异端。其立义凛然,其用力甚勇。其地步阔而又阔,复加以正;其门户正而又正,复济之以阔。岂非欲推本于经,折衷以理邪?若以是为识本原而可达于圣贤,则不可必。识本原可达于圣贤,而后能推本于经,折衷以理也。然虽非学者之先务,而程子所谓考古今、别是非,亦致知之一端。今此编考订有證,纲目粲然,亦自可以名家矣。若曰著书垂后,有必于名家,恐为计太蚤,而自待太凉。窃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此则不敢不以忠告。某血气既衰,学问枯落,记魄不强,挂一漏万,不足以识足下纂辑之误不误,论议之差不差,姑以愚见有疑于《古史》之一二,为足下陈之。欧阳公《春秋论》辨鲁隐公非摄,如此之明,苏学于欧岂不闻之?今《鲁世家》一信《左氏》语,岂忘之乎?苏氏以管仲智有馀而德不足,亦过矣。当是之时,利欲汩没,人心已亡,其所谓智亦只知得利欲一路,而于天理民彝未尝知也。愚方病其不足,安得谓之有馀?独苏氏以管子之书为战国之士假托其名而为之,言治国则以智欺其民,言治外则以术倾邻国,此则非习俗之所能识。视《国语》全本管子无它语,岂不陋哉?然犹取内政之制,此为可疑。夫子之于《春秋》,凡诸国变先王之法度,如爰田、兵甲、刑书之类,悉书之,不应于内政独不书也。既无其證,何以信于后?至谓管仲既没,齐国因其遗业,常强于诸侯,此亦诬矣。苏氏之叙微子也,未免徇左氏、太史公之无识,曾不少悟。夫子以微子「去之」为殷之三仁,「去之」之「去」是去纣而隐遁也,岂曰去商而归周乎?纣虽无道,有必亡之势,是时周犹服事殷也,不应微子遽畔其国,弃宗庙社稷而先降于周,不仁孰甚焉?设如其说,纣既追微子,又何为面缚衔璧,衰绖舆榇于军门?于是时也,武王不以故都封微子,乃封武庚,所以待微子者亦甚薄也。以愚观之,面缚舆榇,正武庚祈哀请命之态,武王不忍绝其商祀,使复其所,此仁人之心。至武庚俟间倡乱而周公诛之,而商祀绝,微子不得已始出而归周。周公固知其贤久矣,亟封于宋,《有客》之诗益可想也,「加封」二字且无明證。此于事理晓然者,莫有辨其诬,是亦不免于轻信也。至于《孔子传》叙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母讳之,不以告其父之墓,此又何为轻信也?书圣人之家世而不典如此,何以谓之学者?合不以正而生圣人,天命必不如是之僭也。其书告陈恒弑其君之语,谓齐人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是以战国纵横之士待圣人也。圣人以大义告其君,岂以利害动其听哉?有曰孔子之归鲁,非求仕也,以为父母之邦,盖将老焉。此句大胜太史公。其为论也,谓夫子于陈蔡无取焉。以楚昭叶公之贤,前后六年,徘徊以俟,及浩然有归志,犹反于卫者,以须鲁人之招也。是以世俗鄙夫之意论圣人,与前一语如出两人之手。又言孔子以布衣养士,著籍三千人,其贤者凡十人而已,岂非轻信乎?其叙孟子也尤率心,借「不嗜杀人」之句,自发一段议论,又以指习为性为孟子之失。其论子夏开后世排伪学之端,其意亦有所指也。朱子虽谓其晚岁粗知省悟,终曰旧习已安,未易猝拔,而本原纲领终未明了。至哉言乎!今必有以细细剖击之,使后世无惑,则吾之本原方明,而吾之学力亦可以自慰也。然其议论之差,不胜其多,今不暇条列,更举一二言之。自入春秋以来,郑庄为一大罪魁,天伦荡灭殆尽,而苏氏犹以贤称之,此大惑也。自是之后,郑国数困于兵,可亡而不亡者,亦有其故。齐、秦、晋、楚之争伯,而郑居于中,遂为战场。惟其地为中国之险要,得之者必强,是以两欲得之,而非一国之所能独有也,故虽甚弊而不至于亡。及子产当国而伯业已衰,不然,则郑覆亡已久矣,安能待子产之出乎?子产之才,人孰不知?郑国之所以存亡者未易知也。晋文公不汲汲于得国,在春秋时固未易多得,苏氏遽以王者之事许之,则过矣,岂忘却圣人一「谲」字乎?至悼公频起诸侯之师,以不战困楚,此亦一谲之馀风,恐古之屈人兵者不如是也。其论乐毅也,不知身自堕于战国之习,所言不根于义理,反指书生之论以为笑,此其深病。前乎此,齐国伐燕矣,孟子教之曰「反其旄倪,止其重器,置君而后去之」,此则庶几乎王者之事。齐宣不能用,不足责也,乐毅自谓数奉于君子,而亦不知出此。既已席卷八百年之积聚归燕,顾乃久徘徊于二城之下,果何为哉?乌在其为奉君子之教?苏氏以为智勇相敌,势固然耳,此为实论乎?凡此之类,岂笔舌之所能既?足下潜心今古,识见迥特,议论淳正,比苏氏尤为峻洁。苏氏之传惟《伯夷传》实以夫子之言,此为最淳,其论亦简明,抑扬顿挫,有馀味也。足下已载其论,而去其春秋两辞,尤见高识。其间亦尚有些小徇苏处,更望玩索,无急急于成,甚幸。但名曰《古史要录》,未为正大,盖苏氏门下不是著脚处。昔司马温公尝编《稽古录》,极为简要,稽古之义亦甚大。拟欲易为《信古录》,如何?夫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夫子之谦辞,此名也;今此录是录其古之可信者,此实也。又有一说,足下别录洙泗师友渊源,所以尊道统,阐圣学,淑人心,扶世教,揭民彝,此举甚善,但不以帝王本纪统之,似失其所以上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不若于春秋后自作洙泗师友一门,然后继以隐逸、异端、功利、兵法、刑名、纵衡诸家,如何?后世封谥不足为圣人轻重,盍去之?目录中历代诸臣,恐须列其姓名,庶分晓易见。本中误字脱落,尚亦有之。荒陋无以复来教,有辜下问之勤,不敢不尽所愿言。程子谓致知用力之方,凡一言考古今、别是非居其次,以读书讲明义理为第一,此正是识本原,可达圣贤之正路也。足下已幸需次差久,得以究朱子之渊源,一行作吏,此事便废。愿急急更于《四书》中夙夜探讨涵泳,其中义理无穷无尽。果能用力于此,则考古今、别是非特馀事耳。更于应事接物得其当也,出而事君,小则承流宣化,大则谋王断国,真可以阐圣学,淑人心,扶世教,揭民彝,不为虚语矣。不审高见然之否?不宣。
通鉴托始论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鲁斋集》卷九、《王鲁斋先生传集》卷一、《金华文徵》卷七
圣贤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得见圣贤于书;治乱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得知治乱于史。事纪于言,理寓于事,非事则理不可见,非言则事不可传。大哉,书与史之功乎!所以开万世之光明,立人心之好恶也。《书》曰:「天叙有典」。典者,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伦也。因其生而分之以其所当处者谓之叙。又曰:「天秩有礼」。礼者尊卑贵贱等级隆杀之品也。因其叙而与之以其所当得者谓之秩。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是以表章而荣显之于车服、名器之内,故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夫命者天之令也,人主体之而代天行化也。唐虞之世,面命之而已,虽尧之命舜,舜之命禹,皆命之以天下,亦不过执中之数语。至于命九官,咨二十有二人,往往见之于「都俞吁咈」之间。及殷高宗之命傅说,亦不出于一时之训诫,必皆叮咛于「钦哉」之一词。周之治尚文,然后有策命之礼,命微子,命蔡仲,命君陈,命毕公,命君牙,凡五篇皆成周盛时之文。穆王之二命已不可同年而语。平王之命文侯,悲叹感伤,气象索然,圣人存于《周书》之后,于以著王辙之所以东也。逮其末年,归惠公仲子之赗,圣人存于《春秋》之首,于以伤王辙之所以不复西也。甚矣,王之昏也。褒姒之难,废后黜适,王之所亲尝也。今乃以天王之尊,命冢宰之贵,下赗诸侯之妾,若礼所当然而不愧,此圣人绝望于平王,而《春秋》之所自始也。策命盖非常典,授之以土,授之以民,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词章,司徒书命,司马与士书服,司空书勋,将之以太宰,侑之以内史,卿逆于境,侯郊劳,馆诸宗庙,馈九牢,设庭燎。及期设主,布几筵,太宰涖之,侯端委而入,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辞三命,而后即冕服。既毕,宾飨赠饯,加之以宴好。吁,周之旧典礼经如此之重,授受其可不谨乎!春秋之国,咸沈酣于战争攘夺之中,纲沦法坏,朝贡聘告之使,希阔寂寥于天子之庭者,正以王命之轻也。秉周礼者莫如鲁,请以隐公观之。平王之崩,鲁无吊使,又不供王丧,致武氏子来求赙。后四年,王使樊伯来聘。后二年,南季又聘,而未闻鲁之玉帛入于洛也。桓公弑隐而立,篡贼也,鲁之所当讳也,固不敢命一介之使以告王。王乃使宰渠伯纠来聘,继之以仍叔之子,又继之以求车之使。桓公薨于齐,绐终不以礼,王乃使荣叔追命之,夫何王命之亵也!又以晋国大略言之。曲沃夺宗,叛王屡矣,不惟不之罪,反使虢公命曲沃一军为晋侯,其后侵并诸国,日益强大。文公伐楚,献俘于王,王享醴命侑,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重耳为侯伯,赐之车服、弓矢、秬鬯、虎贲,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重耳三辞,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而出,出入三觐,其仪如此之恭也。惟此一命,于史有光。其次则卫之二命,一追命襄公,一答命蒯聩,皆有辞。自是不复再闻王命。后当威烈王二十有三年,忽有命三晋大夫为诸侯之辞,使人惊喜东周之勃兴,何为有是旷礼也。然既无备物典策,又无王人下临,若之何而命之哉?此又春秋之一变。仆深疑之。我朝治平初,司马温国公奉旨论次历代君臣事迹,锡命曰《资治通鉴》,正托始于三晋之侯。盖公不敢上续《春秋》,而乃下承《左氏传》,传以赵丧智伯终,《通鉴》以智伯立后始。然智伯之事陋矣,不足以为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纲,于是提三侯之命而追原智伯于其下,复著其述作造端之意,伤周室名分之大坏,而以「哀哉」二字殿于后。有典有则,正大激昂,所以扶天伦,奠民极,示万世帝王之轨范也。后之儒者,以公之言诚忠厚矣,犹虑其阔于事情也,故致堂胡氏追论晋悼公病于一惰,使大夫主诸侯之盟会于三晋强盛之几,以补司马公谨微之说。此特言其晋之几,而未及乎周之几也。是以朱文公《感兴》以昭王南下而不返,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王章久已沦散,何独至是而始可论也,此又补致堂之所未及。虽然,述春秋以后之书,舍是亦几无以为托始也。东迁之周平王以晋文侯立,而周已弱;襄王以晋文公定,而周遂衰;敬王以晋大夫立,而周益乱,晋大夫自是争衡于中国矣。况战国之周,土地日蹙,人才日消,王官不备,声名文物,黯无精彩,实不过诸侯一附庸耳。积轻至此,岂足以为天下重哉?仆闻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不能以义制命,则无以使人心丕应,惟命之承。仆因质其疑于太史公,考之帝纪,书命三侯于九鼎震之下,此温公所以开端而著论也。考之世家,则曰魏、赵、韩皆相立为诸侯,岂非因其自相立,不得已而命之欤?又十有八年,田和求为侯,魏使使言,王许之,而后立。详观「许之」一字,即太史公以之而为命也。当是时王命轻于一羽,乌得而拒之哉?五伯莫盛于齐桓、晋文,犹熟视楚之至而不敢问,尚何待后之桓文罪一大夫之自侯也?前乎七十有馀年,卫犹以王命为重,后乎七十有馀年,诸侯自相王,王之不足,而又相帝,则于王何有?上下百五十年,苍姬将讫录,如日之莫,如岁之冬,天叙斲丧,天秩流离,天命僭忒而不可禦,非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立极,岂区区智力所能折其冲而摧其势哉?天下固有不可为之时,而圣人则无不可为之道。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圣人固未尝不欲兴周道于东方。孟子亦谓夫子得百里之地而君之,必能朝诸侯,有天下,信不诬也。今考周之亡也,犹有邑三十六,口三万,土地宝器虽俱输于秦,周民遂东,是知王可降而民不可强之从,国可得而民不可强之屈。周之德泽入人如此之深也,在圣人亦未可谓不可为之时,况自有可为之道乎?胡氏乃遽曰「吾末如之何」者,亦勇于自弃矣。
春秋论 其五 宋末元初 · 吕大圭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九、春秋五论
学《春秋》者,舍三《传》无所考,而士之有志者,类欲尽束三《传》,独抱遗经,岂非以其互相牴牾,更相矛盾,而不一其说乎?窃尝思之,《左氏》熟于事,而《公》、《谷》深于理。盖左氏曾见国史,故虽熟于事而理不明。《公》、《谷》出于经生所传,故虽深于理而事多缪。二者合而观之可也。然《左氏》虽曰备事,而其间有不得其事之实;《公》、《谷》虽曰言理,而其间有害于理之正者,不可不知也。盖《左氏》每述一事,必究其事之所由,深于情伪,熟于世故,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其是非,习于时世之所趋,而不明乎大义之所在。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论宋宣公立穆公,而曰「可谓知人矣」。鬻拳强谏,楚子临之以兵,而谓鬻拳为爱君。赵盾亡不越境,返不讨贼,而曰「惜也,越境乃免」。此其皆不明理之故,而其叙事失实者尤多。有如楚自得志汉东,骎骎荐食上国,齐桓出而攘之,晋文再攘之,其功伟矣,此孟子所谓彼善于此者。然其所以攘楚者,岂能骤举而攘之哉?必先剪其手足,破其党与,而后攘之易耳。是故桓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蔡。晋文将攘楚,必先有事于曹、卫。此事实也,而《左氏》不达其故,于侵蔡则曰为蔡姬故。于侵曹伐卫,则曰为观浴与块故。此其病在于推寻事由,毛举细故,而二公攘夷安夏之烈皆晦而不彰。其他纪年往往类此。然则《左氏》之纪事固不可废,而未可尽以为据也。宗《左氏》者,以为丘明受经于仲尼,所谓好恶与圣人同者。然《左氏》大旨多与经戾,安得以为好恶与圣人同乎?观孔子所谓「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乃窃比老彭之意,则其人当在孔子之前。而左氏传《春秋》,其事终于智伯,乃在孔子之后。说者以为与圣人同者为左丘明,而传《春秋》者为左氏,盖有證矣。或以为六国时人,或以为楚左史倚相之后,盖以所载「虞不腊」等语,盖秦人以十二月为腊月,而左氏所述楚事极详,盖有无经之传,而未有无传之经,亦一證也。若夫公、谷二氏,固非亲受经者,其所述事多是采之传闻,又不曾见国史,故其事多谬误。略其事而观其理,则其间固有精到者,而其害于理者亦甚众。此尤致知者之所宜知,而深辨之也。《公羊》论隐、桓之贵贱,而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夫谓子以母贵可也,谓母以子贵可乎?推此言也,所以长后世妾母陵僭之祸者,皆此言基之也。《谷梁》论世子蒯聩之事,则曰「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夫尊王父可也,不受其父命可乎?推此言也,所以启后世父子争夺之祸者,未必不以此言藉口也。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赵鞅归于晋,公谷皆曰「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后之臣子有据邑以叛,而以逐君侧之小人为辞者矣。公子结媵妇,遂盟,《公羊》曰「大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专之可也」。后之人臣有事异域,而以安社稷、利国家自诿者矣。祭仲执而郑忽出,其罪在祭仲也,而《公羊》则以为合于反经之权,后世盖有废置其君如奕棋者矣。圣人作经,本以明其理也,而传者学不知道,妄为之说,而是非易位,义利无别,其极于下之僭上,卑之陵尊,父子相夷,兄弟为雠,为大臣而称兵以向阙,出境外而矫制以行事,国家易姓,而为其大臣者反以盛德自居而无所愧,君如武帝,臣如隽不疑,皆以《春秋》定国论而不知其非也。此其为害甚者,不由于叙事失实之过哉!故尝以为三《传》要皆失实,而失之多者莫如《公羊》。何、范、杜三家各自为说,而说之缪者莫如何休。《公羊》之失既已略举其二,而何休之缪为尤甚。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不过曰君之始年尔,何休则曰《春秋》纪新王受命于鲁。滕侯卒不日,不过曰滕微国,而侯不嫌也,而休则曰《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黜周王鲁,《公羊》未有明文也,而休乃唱之,其诬圣人也甚矣。《公羊》曰:「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此其言已有失矣,而休又从为之说曰:「《春秋》变周之文,从商之质,质家亲亲,明当亲厚于群公子也」。使后世有亲厚于同母弟也,而薄于父之枝叶者,未必不由斯言启之。《公羊》曰:「立子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此言固有据也,而何休乃为之说曰:「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使后世有惑于质文之异,而嫡庶互争者,未必非斯语祸之。其释会戎之文则曰:「王者所不治也,录戎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也」。《春秋》之作本以正夫内外之分,乃谓之王者不治,可乎?其释天王使来归赗之义则曰:「王者据土与诸侯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春秋》之作本以正君臣之分,乃谓有不纯臣之义,可乎?隐三年春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不过曰「记异也」,而何休则曰:「是后卫州吁弑其君。诸侯初僭」。桓元年秋大水,《公羊》不过曰「记灾也」,而休则曰:先是,桓篡隐,与专易朝宿之地,阴逆与怨气所致。而凡地震山崩,星雹雨雪,螽螟彗孛之类,莫不推寻其致变之由。考验其为异之应,其不合者必强为之说。《春秋》纪灾异,初不说其应,曾若是之琐碎磔裂乎?若此之类,不一而足,凡皆休之妄也。愚观三子之释传,惟范宁差少过。其于《谷梁》之义,有未安者,辄曰「宁未详」,盖讥之也。而何休则曲为之说,适以增《公羊》之过耳。故曰范宁,《谷梁》之忠臣;何休,《公羊》之罪人也。
送前歙黟楚□□五首(思义) 其五 宋末元初 · 方回
押屑韵
儒者书隐公,昔持浙西节。
按一青溪令,闻者胆为裂。
先声到江东,庶亦有旌别。
似闻复留中,骎骎管喉舌。
君可持我诗,叩门细自列。
贪吏剧百巧,廉吏抱一拙。
拙廉名弗彰,巧贪位深窃。
何啻万蚊虻,日咂生民血。
我老死已近,分甘粮欲绝。
此公能荐君,长鬣幸未雪。
通鉴前编后序 宋末元初 · 金履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四、《仁山文集》卷一、《金华文徵》卷三
右,《通鉴前编》,起帝尧元载甲辰,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凡千九百五十年,通为十八卷,二帝三王之事粗见首尾。大抵出于《尚书》诸经者,为可考信;其出于子史杂书者,不失之诞妄,则失之浅陋。盖其智不足以知圣人,而流俗传闻,其高者既以圣人绝世拔出,而大道必绝出于事物常情之表,故其说失之诞妄;其下者则又以世俗之腹量圣人之心,故其说又失之浅陋。惟《尚书》之仅存者,于今为帝王全书。刘道原《外纪》之作,《尚书》不入,虽曰遵经避圣,然帝王之事,舍《尚书》则诸家真稗官小说之流耳。今不敢从《外纪》之例,而从胡氏《大纪》之例焉。顾《尚书》一经,诸儒解者虽已精详,但似未尝潜泳反覆,以推篇章之全意,而句解字释,意或不属。履祥因为之注释,章旨随意所到,虽不能详,然圣经之篇章与圣人之体用似或得之。至于子史杂书之不弃者,则以古今共传,不可尽废。帝王世远,谈者日稀,礼失求诸野,此犹不愈于野乎?故存其近似,削其诞浅,或加之辨释焉。但惟此编本名年表,惟当于书史上阑之外表著其年,而附證于章后尔。既编年表,例须表题,或嫌于《春秋纲目》之例,然所用者既《史记》年表之法,而所表题又《书经》本语之文,虽间或增损,君子监其非僭可也。周平王以后,《春秋》自有全书,但左氏收拾国史以翼经,事于隐公之篇多误,于庄公之篇多缺,其间亦多有所遗。如楚、随所以争,起于请爵,管仲所以伯,本于内政;皆略不书,甚而孔子出处述作,亦俱不书焉。以其书主于解经,而其事或具于外传诸史。《秦誓》之作,在于封殽尸之后,传既不及,而《书》序又谬其时。卫辄父子争国,夫子自楚反陈,久之至卫,明年即反鲁,而记者多谓夫子久于在卫。履祥所编,欲止平王。而诸若此类,不可不辨。获麟以后,事多亡逸,欲备古今,以接《通鉴》,则于《春秋》所不能避,亦不敢尽入也。《春秋》一书,固圣人晚年哀痛之意,然孔子周游无位,典册不备,未必尽得周史,因见宗鲁一国之策,多违旧章,就加笔削,以示大法,其馀多因旧史,不尽改也。则其岁月名号改以从周,未必谬圣人之意;况又自有《皇极经世》之例,遂并论次,以接《通鉴》焉。呜呼!荀悦《汉纪》申监之书,志在献替,而遭值建安之季;王仲淹续经之作,疾病而闻江都之变,泫然流涕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而吾不与焉则命也」。履祥末学,非二公比,而其生不辰,罹此百忧,其所以拳拳缀辑者,特不为忧悴废业耳,覆酱瓿固可知也。刘道原《外纪后序》伤于废疾,愚尝三复其辞而深悲之,孰知吾之所悲,又有大于道原者耶?幸而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圣贤有作,必有复兴三代唐虞之治于千戴之下者,区区此编之所望也。时上章执徐之岁冬至之日,金履祥后序。
观鱼台 宋末元初 · 汪元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高台留古迹,不见隐公游。
白日悲风起,清河逆水流。
潜鱼投别浦,狡兔据荒丘。
应笑臧僖伯,何如谏得休。
信紫云任建宁参军终制抵莆莆民思其父有遗爱焉其父即中隐公也 元 · 洪希文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续轩渠集卷四
旧劳曾汗马(收附江南),子复仕王廷。
出处参周易(能明易),操修一孝经。
逢人心自白,知已眼终青(晋阮籍字嗣宗不知礼数能青白眼见俚俗之士以白眼待之母终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赍酒挟琴造马籍大悦乃作青眼由是士皆疾之)。
大义明终始,迟迟正妙龄。
观察使崔公神道碑铭 明 · 申钦
出处:象村稿卷之二十七
钦未通籍。已识梦隐崔公。身长八尺。容貌杰魁。翩翩浊世之好丈夫也。谓公必发扬蹈厉。致身岩廊。否则当拥旄建节。树功于万里外。必不数数徒索长安采为也。及钦登第。历郎署。万历壬辰。被辟于体察使戎幕。佐巡湖南。则梦隐公方为全罗都事。日相与处。同事干戈之际。益知公可当一面。而因而得闻公壬辰事云。当倭之捲土以来也。观察使李洸率十万众。不见贼而溃。不复为北上计。公奋愤誓不与贼俱生。布告全州士民曰。贼入京城。主上西幸。湖南一隅。丰沛独全。舍此焉往。事若不幸。埋我于此地。遂出死力以守之。俄而朝廷罪洸。权公慄代之。旋升元帅。进军畿辅。李公廷馣继代之。公统众守南原。天朝参将骆尚志自顺天闻晋州见衄。来会公于南原。贼骑已逼傍县。南原人汹汹缒城出。有一舌官劝公避。公不挠。骆将义之。公约骆将设外阵。遣兵剿归贼。南原赖以得完。且大运一路餫饷。以给权元帅军。事闻。跻公秩奖之。有忌公者沮之。后数年。钦又为权元帅幕僚。则权公历言壬辰之力于国事者。必曰崔公崔公云。公讳铁坚。字应久。梦隐其号也。崔出全州。远祖得枰。相丽朝。入本朝。世有衣冠。高祖曰孝基。赠吏曹参判。曾祖曰瀣。吏曹参议。祖曰希曾。有隐德。赠刑曹参议。考曰栎。赠户曹参判。妣曰李氏。系出璿派。熙陵令晰女也。嘉靖戊申生公。早丧怙恃。鞠于外氏。能自砺为文。稍长。已知名。丙子。中司马。乙酉。魁别试。历典籍,监察,刑曹佐郎司谏院正言兵曹佐郎,大同察访。庚寅。复入兵曹为正郎。以书状官朝京师。还为直讲。兵曹正郎。出为全罗都事。以劳绩进兼丰储仓守。癸巳。拜光州牧使。丁酉。授水原府使。己亥。入为内资寺正。拜正言掌令弼善,司谏兼辅德。递为礼宾寺正。露章陈时瘼。宣庙嘉之。未几。拜执义。跻同副承旨。加通政阶。寻为大司谏。辛丑。拜黄海观察使。递拜户曹参议。甲辰。除春川府使。以疾解归。戊申。宣庙升遐。以风水家言。山陵久未卜。公封疏言之。廷议遂定。晚有美疢。屏居近十年。至戊午冬。竟不起。年七十一。翌年己未。葬于杨州松山亥坐之原。先兆也。夫人晋州郑氏。进士允弸女也。先公七年亡。与公合葬。有三男四女。长曰行郡守。次曰衢典籍。次曰衒早夭。女曰朴信。曰睦霳。曰沈綨。曰赵昌远。庶出一男曰衍。内外孙若干人。公恬静不事进取。平居不以产业萦心。好看书。手不释卷。藻思甚富。操笔滔滔。立成累百言。尝为承旨。宣庙奇其文。至问其所尚。既有才若器而不究其用。天之报施。其何如也。钦之男翊全为公婿赵君之东床郎。钦之于公。非特同朝契好之笃而已也。铭曰。
如必以施而乃不偶,啬之于身而食于后。
郁彼东阡,万年之藏。
我铭非谀,贲兹玄堂。
隐公归述五台之胜 清 · 叶方蔼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读书斋偶存稿卷二
台山真胜迹,路出万云层。
白日常防虎,炎天见凿冰。
洗心千涧水,扶老一枝藤。
便合诛茅住,愁师亦未能。
鲁隐公菟裘 清 · 屈复
押词韵第六部
菟裘未营,友爱杀身。
为我杀人者,即为杀我人。
钟巫之祭徒纷纷。
按:羽父之恶,写来可畏。
鱼台道中(为春秋棠邑鲁隐公观鱼处) 清 · 厉鹗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七
推篷才睡起,入眼似江湖。
小鸭随孤艇,连山出短蒲。
矢鱼沙户惯,庌马水村无。
且喜缁尘避,宁愁好句逋。
雨中编校左传诂作 清 · 洪亮吉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匡庐九江集
鸠声入夜闻呼妇,麟史编年起息姑。
一十二公如转瞬,又看于越入勾吴。
赠长寿寺住持成果上人 清 · 周冠
押纸韵
昔登鹫峰寺,隐公谈玄旨。
蒲褐屈双足,梵音宣一指。
道佛不在经,得者如穿蚁。
道经亦有佛,悟者如牧豕。
灵山本无地,掬之在尺咫。
出世非忘世,佛亦求诸己。
聆此颇称善,妙论欲予起。
茫茫众生劫,忽忽十余纪。
朅来珠江游,两载滞行李。
丛林每探胜,问道寻释子。
缁流亦有徒,钟磬惟食耳。
谁能阐宗风,一畅禅家理。
成师本慧异,少即达生死。
壮年历四方,大刹皆投止。
内典得师授,旷然无涯涘。
归来主名山,知识为上士。
登坛一棒喝,闻者俱粲齿。
忽焉若猛省,鞭辟更入里。
经佛两融液,若冰之在水。
余艺擅岐黄,利济心所喜。
能事复通儒,间亦涉书史。
小诗格律奇,岛瘦差可拟。
纵笔扫尺素,寒梅香满纸。
赠予两三幅,墨沈留霜蕊。
此品自超卓,亲炙非俗鄙。
俨从隐公游,不觉颠厥趾。
我闻六祖时,一偈悟佛氏。
欲证菩提身,夙根原有以。
传法得南宗,愿言从此始。
角招 丹阳隐公桥吊张将军国梁,同梦轩师赋 清末民国初 · 冯煦
押词韵第十二部
下空昼。
归帆乍掩,危桥野鸟僝僽。
断垣波外瘦。
废塔暝烟,犹挂疏柳。
将军去后。
早恨咽、樵童渔叟。
一角孤云渺渺,带丛笛不胜悲,向城阴回首。
知否。
大招赋又。
虫沙甚处,遗怨归横岫。
暗苔寒碧透。
断甲埋沙,哀笳催堠。
家山似旧。
忍客里、来浇尊酒。
谱入神弦共奏。
怕斜日、拂灵旂,黄昏骤。
山居感兴四首 其一 当代 · 陈振家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远逋海曲五噫鸿,笑入群山作隐公。
且学范丹安草屋,莫随阮藉哭途穷。
人牛岁月逍遥里,云狗时情忘却中。
洪谷林峦堪寄兴,追求但盼许巢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