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君师治之本论 北宋 · 刘安节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刘左史集》卷三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有二焉,一曰形,二曰道。
含二气之精,钟五行之秀,首圆象天,足方象地,视明而听聪,貌肃而言义,人之形也。
父子之恩,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宾主之礼,朋友之信,人之道也。
形与道具,则人所以为人者尽矣!
虽然,天地能肇人以元而不能与人以形,父母能与人以形而不能化人以道。
则夫统而正之,教而成之,使人日由于道;
饥而食,渴而饮,以相与群而不乱者,得无自而然哉?
君师者,所以化人于道者也。
荀卿以为治之本,而列诸天地、先祖之后,以为礼之三本。
善乎,其推明之也。
窃尝谓人生于天地之间,其不能无群也久矣,羽毛不足以禦寒暑,爪牙不足以供嗜欲,雪霜风雨之苦暴于外,则必挽草木,治宫室,缉丝麻以成之。
饥渴、男女之欲役于外,则必凿井泉,播黍稷,合夫妇以成之。
力不能兼通也,必有士农工商以成之。
智不能独任也,必有乡党朋友以成之。
夫以一人之身,而与是数者之众相与为群于天下,纷纷藉藉,未易以亿万计。
于斯时也,法度不立则力强者乱,兵强者叛,智强者谲,几何而不趋于乱乎?
仁义不明,则居迷于所为,行迷于所之,冥然无知,以蹈祸机,几何而不底于悔乎?
祸乱并作,顾虽有天地之功,父母之恩,亦将无所奈何。
则夫秉法度之权,修仁义之教,以相班治,以相训迪者,是乃所以补天地不全之功,成父母不及之恩,君师之法岂不大哉?
《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孔子曰:「视予犹父也」。
夫父母之功亦大矣,而古之人以君师配之者,其功同也。
其功同,则事之之道同。
就养之方,服勤之久,闻命之恭,著在礼经,略司考矣。
观周之季,礼之见于世者,有若齐女之候奔者,问父先其君。
孔门之议服者,丧师视其父。
则其事之之礼为何如哉!
虽然,礼有三本,其道一也。
事君无可去之理,而孔子于鲁则去之。
事师无可逃之理,而孟子乃使夷之逃墨。
何也?
盖父母者,天之合,以形言也,形可逃乎?
君师者,人之合,以道言也,茍非其道,则其所资以为治者,已亡其本矣,何礼之有?
是故君道然耶?
高克去其君,是孔子之罪人也。
不然,则孔子亦将去鲁矣。
师道然耶?
而陈相背其师,是孔子之罪人也。
不然,则孟子方且使夷之逃墨矣。
二者或去或不去,虽出于礼之变,然其所以事之之实,盖无异致也。
传曰:「父生之,君治之,师教之」。
故事三如一,此礼之所以大也。
然则荀卿之论,其亦生之事之之礼乎?
观其名篇,断可识矣,学礼者不可不察也。
策问一 其三 治效1102年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丹阳集》卷六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问:周室之兴,岐、豳、丰、镐四易都邑修仁累义,受命配天,积十七王至于,然后兵寝圄空,号称极治,何其难耶!
唐文皇仗义晋阳,不三月帝天下,投戈偃革之日未久,已能使贞观之民居者外户不阖,行者旅粮不赍,何其易耶!
然周道陵夷既久,诸侯强大,莫之敢倾,郏鄏之卜,卒过其历;
唐至天宝,海内已乱。
自安史首难,悍镇骄据四十八州,乍服乍叛,讫不能有,岂治效有浅深之异,故祸乱之作亦有淹速欤?
公孙弘诵语汉廷,谓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变,尚窃迟之,则图治疑若甚易。
李石抗对便坐,谓十年养德甫成尔。
下治不治,要自今观之,则图治又若甚难。
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
治果易乎?
又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
治果难乎?
历观前世通儒上品,才议时政,亦杂然不一。
或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持是说者,其言刚果而必行,若贾谊告文帝「失今不治,必为痼疾,不肯早为,岂异秦之季世」是已。
或曰:「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持是说者,其言宽缓而不迫,若朱浮告世祖「游意经年之外,望化必世之后」是已。
二端异焉,将时势使之然欤?
方文思天子在上,达孝绍先猷,明德临海县,励精治道,宵旰念此至熟也。
将远抚长驾,井田、肉刑,比隆三代之盛,又虑未可以岁月几也;
将兴补滞弊,持守盈成,苟图目前之治而已,又虑不足以贻则万代也。
然则奈何?
诸君学优智明,通达国体,其尽言之于篇,以启告愚陋,亦敩学相长之义也。
齐论1115年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丹阳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太公望钓海滨而夹辅周室,武王国之强齐,使表东海,其丰功盛德,必有大过人者。
司马迁为《齐世家》,言文王拘羑里,太公求美女奇物献之以赎西伯西伯归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焉。
呜呼!
审如此,则《诗》、《书》所载反妄耶?
太公之嫉而欲亡之者,何也?
为其侈丽淫湎而毒天下也。
使其一旦幡然悔悟,咎前之为,更为善政,以幸天下,则岂不偃兵息谋,恬然臣服之耶?
讵肯以尤物蛊其心而稔其恶乎?
太公之过也,曰收天下美女、金宝、缯帛也;
武王之过也,曰作奇技淫巧以说妇人也。
如是而以货色惑之,是助其亡道,抱薪救火也,其贤于几何哉?
又况陷君于恶,而己则图利,太公讵忍为之耶?
藉使太公为之,文王其安受之耶?
尝闻秦以女乐间戎矣,又闻吴以珍货惑魏矣,未闻圣贤亦为是诡谲也。
此迁之缪一也。
之积恶久矣,文王积善亦久。
上帝下民,去彼而就此,非一日也,孰谓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哉?
《诗》言「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则是周之德不待商而修也;
《书》曰:「独夫,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则是商之政不待周而倾也。
今奈何曰「阴谋修德以倾商政」耶?
夫在己之德则修之而使人附,在人之政则倾之而使众离,是乃田常王莽篡齐盗汉之术尔,太公岂肯以是导文王乎?
此迁之缪二也。
有臣亿万,武王乱臣十人而已;
兵七十万,武王虎贲三千而已。
然而牧野之战,前徒倒戈而势若拉朽者,何也?
逆顺之势异也。
太公虽有兵权何所施?
虽有奇计安所用?
尝观《六韬》万有馀言,祗皆修仁、行义、听谏、用贤之说尔,虽有《阴谋》之篇,而惟以戒惧谦下为言也。
今奈何曰「多兵权与奇计」乎?
此迁之缪三也。
呜呼!
迁之言必有稽證,然百子虚滥之说,不能力断而力排之,猥存诸书以传疑于后,亦迁之过也。
祭亡兄司成文1121年1月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八、《丹阳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我辜于天,天不我丧,罚其元昆。
阖门百口,有如水木,拔本塞源。
来谂迁陟,书墨尚湿,讣音在门。
变庆为吊,心摧肝裂,哀号叫阍。
忆赴临汝,兄出郊寺,数载抚循。
宁知三日,从容宴笑,永隔九原。
人琴俱亡风流顿尽,兹尚忍言!
先公盛德,理宜有后,烜赫衍繁。
兄实济美,修仁行义,所闻必尊。
靖共厥位,不肯噂沓,树党怀谖。
帝用嘉之,擢䌷史牒,琐闼词垣
诜诜天才,付以调护,听其讲论。
文陛进对,三接奖词,玉色康温。
谓当大用,而踬中道,敦究本元。
河通道达,今启藁殡,归驾輀轩。
追惟官学,我鞠我诲,友爱特敦。
坐系微禄,小殓弗与,初丧弗奔。
负衅至重,遣辞寄哀,聊侑一尊!
阳寿县百馀里遇大风雨溪流涨溢宿修仁境小寺新洁可喜不复有滞留之叹偶成长句老病字画攲斜辄自笑也仲子孟坚同来1156年6月19日 宋 · 李光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广西来宾市象州县
逐客多年住海滨,今朝喜作北乡人
飘风扫地捲烦暑,骤雨翻空洗瘴尘。
境恶乍离宾馆陋,眼明欣睹佛祠新。
松林竹径俱幽胜,留滞何庸叹苦辛(自注:绍兴丙子六月十九日。)
脩仁道中微雨峭寒荒山古道间桃花盛开因偶成小诗 宋 · 李光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古道逢元夕,荒山惨暮烟。
桃花虽作意,未是艳阳天(自注:时正月十四日。)
饮茶歌 宋 · 李光
朝来一饱万事足,鼻息齁齁眠正熟。
忽闻剥啄谁叩门,窗外萧萧风动竹。
起寻幽梦不可追,旋破小团敲碎玉。
山东石铫海上来,活火新泉候鱼目。
汤多莫使云脚散,激沸须令面如粥。
嗜好初传陆羽,品流详载君谟录。
轻身换骨有奇功,一洗尘劳散昏俗(自注:谢宗云:昏俗尘劳,一洗而尽。)
卢仝七碗吃不得,我今日饮亦五六。
修仁土茗亦时须,格韵卑凡比奴仆。
客来清坐但饮茶,壑源日铸新且馥。
炎方酷热夏日长,曲蘖薰人仍有毒。
古来饮流多丧身,竹林七子俱沉沦。
饮人以狂药,不如茶味真。
君不见古语云,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卧石人。
同知枢密院事富直柔明堂大礼赦恩曾祖任尚书都官员外郎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韩国公改封鲁国公制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五、《北山小集》卷二二
敕:朕观载籍之传,考盛衰之绪。
君子之泽,或五世而方兴;
积善之家,信百祥之来降。
植德之报,莫尔之隆。
是生经世之臣,为国元老;
及我运筹之佐,乃其曾孙。
庆赐方行,褒嘉可后?
具官曾祖周才不试,厚德在躬,修仁义于奥窔之间,委穷通于寒暑之序。
冯唐于郎省,曾无不遇之嗟;
于公大其闾门,固有将兴之兆。
属均釐于霈泽,举开国之旧章,是用冠于五等之封,胙之东鲁,仍以三公之贵,兼长中台
足慰烝尝之思,亦广燕诒之庆。
可。
徐勉等补承信郎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永乐大典》卷七三二七
敕具官某等:士能不爱其身,数与虏硧,朕独何爱官爵,不以及其子乎!
可。
上宰相书 其二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四、宋代蜀文辑存·续补
某闻三代而上,取相于学校;
三代而下,取相于山林。
昔圣人之兴学,大为之纲,小为之纪,岂故乐为是纷纷哉?
以为非独吾百执事咸出乎此,故溉其本以俟其实,而增其膏以发其光。
方其弦歌鼓箧,居乎辟水之上,则已有公辅之器矣。
及其峨冠曳带,立乎本朝,则又有公辅之望矣。
一朝举而熙帝之载,其名高,故天下服之无异词;
德成,故天下从之无解体。
考三代之盛时,后惟时乂,相亦有终,道同俗一,盖其所以致之非一旦暮之力。
后世庠序废,于天下士未尝有素养也,一旦取诸山林之中,置诸左右,彼其素所蓄积,无以服天下,士大夫又况二三其德,尚奚责其享上帝之心哉!
昔人论兴学者鲜克知圣人之用心在是也。
惟我神考,灼观古初,始辟学舍,始约贡法,爰有希世之人为时而出。
方其实茂光辉,在神考时论士于学,则首得相公焉,及其名高德成,在今上时取相于学,则首得相公焉。
盖自神考长育成就,冀得元儒,以遗今上,至今日见之矣。
嘻!
去三代千馀年而复有三代之学,士安得不舞手蹈足以颂其事哉!
此某所以不自薄陋,亦得以引纸而长言也。
伏惟相公姬旦之德,召奭有不能知;
孔氏之言,卜偃有不能闻,天下之士乌能窥万分一?
惟其直道是履,谋上合乎吾君,嘉猷是告,泽下加乎吾民,于是位为洪化,职为秉钧,其摅素业以增九庙之固,以恢万世之功,自今始矣。
当轴未逾月也,执贽而见者无虑数百人,已仕者庆于朝,未仕者庆于野,知古风之复振也。
某区区鄙儒,技艺无取,尝一登内阁,遽被斥去,岁华五阅,尚困无津,适睹殊休,窃自奋勇,思一吐其胸中之所欲云,是故诣大丞相而忘其贱,见大君子而忘其愚。
伏惟修仁作绠以汲其穷,立义为梯以阶其进,虽极愚至陋,敢忘图报哉!
辄冒威重,不胜战汗!
修仁 宋 · 孙觌
 押词韵第七部
烟云吐长崖,风雨暗古县。
竹舆赪两肩,弛担息微倦。
茗饮初一尝,老父有芹献
幽姿绝媚妩,著齿得瞑眩。
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
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自注:事见卢仝》歌)
刘立道 其十四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急足去后,便蒙遣介趣还。
行至修仁,又专枉使驰书见迎,感悦不能喻也。
具审寒雨台候万福。
某万里生还,复见天日,区区志愿,满足无馀。
辱谕延留之意,如某恋德,岂有穷已!
第以久客,归心如驰,而礼遇岂可孤?
当为公留五日而已。
令升还朝,亦不晚矣。
区区想辱照察。
陈景渊 其四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二十一日急足去,草草上状。
闻前日尚徜徉閒关,不知已登几案否?
家仆至,又领手诲。
感戢之深,喜聆即日台候胜常。
某诉章朝闻,诏音暮下,恩许自便。
此朋友伤屯悼屈之助也,閒欲发缄而止。
今录一通上呈,乞并示少隐运使也。
谗逐累年,故人之在朝者莫为出一言。
穷迫不获已,必又触怨家之怒,以此益知处世之难也。
某已治归装,许遣二十夫,公终惠。
陈守已为办此,第得李巡辖者逆于修仁,便安行至大府矣。
区区面禀,不复云云。
修仁1129年3月 宋 · 李纲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荔浦县
北苑龙团久不尝,修仁茗饮亦甘芳。
誇研斗白工夫拙,辟瘴消烦气味长。
江表露芽空绝品,蜀中仙掌可同行。
从容饭罢何为者,一碗还兼一炷香。
硕人薛氏墓志铭绍兴十六年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七、《杉溪居士集》卷一二
绍兴八年春右朝议大夫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君公轩奉母夫人北归,寓居吉州之具庆坊,得郡不赴,请奉祠以养。
十五年夏四月乙巳晦,夫人卒,享年八十有四。
将以其十六年秋某月某日葬于庐陵县儒行乡仙桂里谢家山之原,以状来请铭。
屡辞不获,因撰次本末,而系之以词。
奚仲车正,受封于薛,子孙因氏焉。
隋唐间居河东者最为贵盛。
夫人绛州人也,曾祖奎,资政殿学士,累赠太尉谥简肃公,在仁宗朝实参大政,明谟成绩,载在信史。
仲儒大理卿,累赠金紫光禄大夫
颍州
夫人天资静嫕,慧解夙成,朝议君特器异之,常语家人曰:「先公简肃诸女,皆得所归。
至如王宣徽拱宸、欧阳参政脩,世尤以为荣而加羡焉。
今此女懿淑有仪度,不减诸姑,非名族佳士不轻与也」。
遂以适高韩王烈武讳琼之曾孙仕戬,官至朝奉大夫京东路提点坑冶铸钱,累赠通奉大夫
元祐间宣仁圣烈皇后与政,外家命妇岁时入贺,夫人进对详雅,宣仁嘉之,锡以冠帔,又特封宁国郡君,盖异数也。
高氏居京师祖第,聚族数百口,夫人事舅姑以孝,承接上下以礼,咸得其宜。
通奉君之仕也,为主其家事,不以累之,使得专意乃职,益著声称。
及其终也,襄事所须,皆预措画,授之其子以自致焉。
子孙侍省,日加警诲,使得奉以周旋。
亲族之贫匮若无所归者,济接抚育,悉力无馀。
嫠居二十有七年,言容端靓,曾不少怠。
年益高矣,视听精明,如未老时,康宁之庆,世所希有。
简肃公以清德直节著闻,而家法素严,夫人质性既美,辅以闻见,故子焉能顺其亲,妇焉能宜其家,母焉能训其子,而又有以仁其亲族,用是以享全福,岂不宜哉!
常人之情,徇外忘内,安于荣赡,不求悟达死生之际,岂能无所累哉。
惟夫人不然,家世席不朽之荣,生平享富贵之奉,其心泊然,未始撄也。
留意内典,深达本性。
大期将至,初无病恼,但不饮食者二日,暝目良久,怡然而逝。
非真俗二谛不相留,得能如是耶?
夫人累封太硕人
男六人:公轩,右中奉大夫提举台州崇道观
公輗,右迪功郎奏差吉州龙泉县令
公軧,右承务郎,任吉州泰和县
公辐,右从事郎郴州郴县
公軧、公辐先卒。
公輮,修武郎
公辑,秉义郎
公輮、公辑出继别位,又先卒。
女四人:长适右承直郎邓弼,次适秉义郎赵不惧,次适右通直郎赵沃,次九姑,幼卒。
孙男十人:世振,右文林郎临江军新喻主簿
世援、世享、世节、世推、世挽、世刚、世柔、世翚,皆习进士业
孙女五人尚幼。
曾孙六人,曰撙之,登仕郎,馀尚幼。
铭曰:
韩文公铭韦氏之坟,谓女子之荣系于宗亲,援卫诗之所叙以实其言。
惟姜与韦兮,信族贵而身贤,福不酬德兮天不假年,孰若夫人克享其全。
合二族之高华兮,圭组蝉联。
俨象服之焕烂兮,孙曾满前。
既寿康而令终兮,兆真宅于新阡。
山重水回兮龟筮不违,燕及后人兮理则不疑,铭以昭德兮慰孝子之思。
予嗜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 宋 · 郑刚中
七言律诗 押麻韵
一瓢方此寄天涯,用巧居贫拙有加。
晚食正为颜斶饭,空肠却嗜玉川
长髯乱磨轻于土,短尾浓煎不见花。
撑拄可堪书卷少,空教癯瘁发生华。
汪状元(二)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九、《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
某万缘休罢,日用只如此,无烦轸念。
左右分上欠少个甚么?
在世界上可谓千足万足,苟能于此个门中翻身一掷,何止「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而已哉!
杨文公大年,三十岁见广慧琏公,除去碍膺之物,自是已后,在朝廷、居田里,始终一节,不为功名所移,不为富贵所夺。
亦非有意轻功名富贵,道之所在,法如是故也。
赵州云:「诸人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此老此说,非是彊为,亦法如是故也。
大率为学为道一也。
而今学者往往以仁义礼智信为学,以格物忠恕一以贯之之类为道,只管如抟谜子相似,又如众盲摸象,各说异端。
释不云乎:「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
临生死祸福之际都不得力,盖由此也。
扬子云「学者所以修性」,性即道也。
黄面老子云:「性成无上道」。
圭峰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
作无义事,是狂乱心。
狂乱由情念,临终被业牵;
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所谓义者,是义理之义,非仁义之义。
而今看来,这老子亦未免析虚空为两处。
仁乃性之仁,义乃性之义,礼乃性之礼,智乃性之智,信乃性之信,义理之义亦性也。
作无义事,即背此性;
作有义事,即顺此性。
然顺背在人,不在性也。
仁义礼智信在性,不在人也。
人有贤愚,性即无也。
若仁义礼智信在贤而不在愚,则圣人之道有拣择取舍矣,如天降雨择地而下矣。
所以云仁义礼智信在性而不在人也,贤愚顺背在人而不在性也。
扬子所谓修性,性亦不可修,亦顺背贤愚而已。
圭峰所谓「惺悟、狂乱」是也。
赵州所谓「使得十二时、被十二时使」是也。
若识得仁义礼智信之性起处,则格物忠恕一以贯之在其中矣。
肇法师云:「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
所以云为学为道一也。
大率圣人设教,不求名,不伐功。
如春行花木,具此性者,时节因缘到来,各各不相知,随其根性大小方圆长短,或青或黄,或红或绿,或臭或香,同时发作,非春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长能短,能青能黄,能红能绿,能臭能香。
此皆本有之性,遇缘而发耳。
百丈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又让师谓马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所以云圣人设教,不求名,不伐功,只令学者见性成道而已。
无垢老子云「道在一芥则一芥重,道在天下则天下重」是也。
左右尝升无垢之堂,而未入其室,见其表而未见其里。
百岁光阴只在一刹那间,刹那间悟去,如上所说者皆非实义。
然既悟了,以为实亦在我,以为非实亦在我。
如水上葫芦,无人动著,常荡荡地;
触著便动,捺著便转辘辘地。
非是彊为,亦法如是故也。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左右如人捕贼已知窝盘处,但未捉著耳。
请快著精彩,不得有少间断,时时向行住坐卧处看。
书史处、修仁义礼智处、侍奉尊长处、提诲学者处、吃粥吃饭处,与之厮崖,忽然打失布袋,夫复何言!
丰城县新修智度院记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斐然集》卷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五、乾隆《南昌府志》卷二三
事无记无以传久远,有大事不足记,而有小事足记者,有常事不必记,而亦有当记者。
人生必有业,古之民业四,今之民业七。
既服耒耜而又执斤削,既通货财而又习弓矢。
失常变守,盖弃材也,治道所恶,君子不言也。
各安其业不相侵紊,犹动物不植,走物不飞,理之固然,则又不必记也。
均是农也,或卤莽,或力田,则力田者可取矣。
均是工也,或奇邪,或信度,则信度者可取矣。
取之以劝能者,戒不能者,则不以细故常事而无记也。
今夫儒服衣冠,则当修仁义礼乐,一取正于仲尼,乃其业也。
诋訾先圣,而归向异端,五浊贪欲而守持斋素,殃民害物而忏罪祈福,实诸所有而谈论空寂,犹之弃材焉,则无可称者矣。
去父母,毁肤发,攻苦学佛,为广宫大厦以事佛而居,其徒相与绍隆而不替,此为僧之常业也。
凡其所建立,必求吾儒之能文者以纪述之,若不必记,而君子有不免为之言者,亦因其教寓劝戒焉尔。
既已为僧,而又隳败其业,甚则破戒律,私妻子,近屠沽市贩,或至弃寺而居,风雨败佛像,经卷为窭薮,亦不顾恤,如是者众矣。
则能不畔其教而守其常业者,岂不足道乎?
丰城龙泽寺主僧广照以修佛事缘化,有徐氏父子施最厚,照一不私己,尽用以葺其庐。
凡殿堂、门閤、寮庖、浴匽、丹青、铸甃,物物咸称。
寺在邑西五十里山崦中,松篁蔽亏,涧壑舂撞,人境佳处也。
绍兴壬子末,予侍亲自杭西行,至是少憩焉家居,爱其清矌,留度冬春甚适。
明年夏四月,将去而之衡山
广照请曰:「山僧垂老多病,劬瘁于此屋,未尝有士大夫车辙马迹也。
今幸辱临,得一言刻诸石,没齿无恨」。
予既许诺,又以其事问诸里邑,无间毁者,遂为之记。
盖叹世有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之者。
则凡能为不失其分者,亦可嘉也。
论时事劄子 其十一 仁政得民心 南宋 · 陈渊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二、《默堂集》卷一四、《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四七、一四三、二○○、二二五、二五八、二七四、《永乐大典》卷九二一、《右编》卷三七、《经世八编》卷六九
治天下有万世不易之道,有一时解纷之计。
不易之道,犹饥渴之于饮食,不可一日而无;
解纷之计,若病之用药,已则去之。
战国之世,诸侯以诈力相吞,所患者国之不富,兵之不强耳,是以当时谋臣策士,非富国强兵之说不进于其君。
孟子则鄙之,曰:「仲尼之徒,无道齐、晋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故虽如管仲之于威公九合诸侯,一康天下,其功可为盛矣,而孟子犹不为也。
岂以管仲之所成就者,可以济一时之急,而不可行之万世乎?
梁惠王以天下莫强之国,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欲以一洒其耻,问于孟子,宜其有甚高绝异之谋,转祸于立谈之顷,而成功于反掌之易者,而孟子则对之以「施仁政于民,省刑薄敛,深耕易耨,修其孝弟忠信」而已,又何其不切欤?
盖济一时之急者,不过富国而强兵;
行万世而无弊者,非仁政不可也。
夫仁政,得民之术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彼所谓富国者,困民之本也。
所谓强兵者,毒民之资也。
以是而欲得民之心,不亦难乎!
虽然,不言富国,非委货财而不取也;
不言强兵,非肖甲兵而不用也。
治其本而末从之矣。
本之如何,得民心是已。
民心既得,以之足食,则君孰与不足;
以之治兵,则效死而民弗去。
此汤、武之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
今为兵而理财,取财而虐民,民不堪命,将转而为盗贼,奸宄莫禁,饥馑乘之,其患有不可胜言者矣。
愿思孟子之言,修仁政以固民心,毋以祖宗之德泽未替为言,而忽于恤民,则天下幸甚。
论德仁功利疏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五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六
八月戊申吏部侍郎王之奇太子詹事陈良翰权礼部侍郎周必大政事堂,以所被赐宸翰示臣。
臣既得仰观陛下有取于唐之太宗与其臣魏徵德仁功利之说,默而深思,窃有感焉。
后八日丙辰,奏事后殿,陛下不以臣愚,宣谕以宸翰赐臣之奇等之意,且曲垂清问。
臣尝冒昧言:「唐太宗起兵太原,攘群盗,取孤隋,不数年间自匹夫而为天子,无寸土而有天下,大功虽成而惭德为多。
既即位十有六年矣,乃以身所躬行四者之优劣而问,是太宗于平生心所不足者惄焉而有慊也。
臣窃妄论,陛下承累圣之丕基,应重光之休运,中原之土地吾所固有也,非修德修仁何以致维新之命?
中原之生灵吾所固有也,非修德修仁何以启来归之心?
且今日创业、守文,中兴之责,陛下实兼之,视太宗太原时用一切之术不可同年而语矣。
陛下自即大位今十年,汲汲皇皇于仁德功利四者之说,非不廑且至也,要在兼修而并用,持之以久,乃见效尔。
盖美成在久,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此圣贤不易之言也。
德仁之责在己,功利之责在人,亦不可不察」。
陛下欣然,既嘉纳之,后四日庚申,特命中使之奇等奏牍宣示臣,臣深惟陛下圣意,岂亦有取于臣前日之奏而欲毕其说乎?
臣之奏曰:「德仁之责在己者,谓非人君之躬行不可也。
然邪正有机,作辍有时,内外有间,又非得弼亮弥缝之臣如魏徵十渐之谏,则太宗安得为唐之明君也」?
臣之奏又曰:「功利之责在人,谓非人臣身任之不可也。
然人有知愚,事有难易,用有疑,又非得聪明英睿之君如太宗御臣之方,则房、杜、英、卫安得为有唐之名臣也」?
天下之事一日而万变,天下之人一心而百伪,一政令之发曾未见于端绪,而群议论者已纷然四起。
凡所以为德仁之害功利之贼者,不知其几何人也!
譬人之身,主本自固,不幸而有疾病,必访之良医,医者察脉视色,得其病之原,酌以虚实之宜,按古方书而用药焉。
适问疾者满前,共议其方书。
某人指某药曰:此甚热也,法当去之;
某人又指某药曰,此甚寒也,法当去之。
死生利害之说杂陈,主病者或不之察而两从之,遂失古方书用药之意,病者服之而精神日以损,筋力日以惫,乡之议药者又皆归咎于医者之庸而更择焉。
医之可择者有限,而药之杂议者无穷,主病者又终不能有所明辨,而欲求病者之安全,岂至理也哉?
虽然,德仁者,国之大本也;
功利者,本立而末必举之效也。
非明良相逢,圣贤相合,心胆相照,治乱安危相一,又安能去其害与贼,辨其本与末,以收吾德仁功利之效也?
今陛下亲御翰墨,叹功利之未成,企德仁之高致,慨然有取于异代之臣,将以其言为龟鉴,此则宰臣非才之罪也。
臣尝观魏武侯与群臣论事,群臣不能及,罢朝有喜色。
吴起谏以楚庄王之言,曰「世不绝圣,国不乏贤,今寡人与群臣谋事,而群臣不及」,有「楚国殆矣」之叹。
唐太宗与臣僚论事,有不出太宗意者,太宗退而忧之。
景德间真宗皇帝陈尧叟更论前代求治之君,尝举其事以为戒。
臣愿陛下致察于此而储思焉。
虽然,进退百官,亦宰相之责也。
相非其人,一身孤立,不足以自保,有如臣者,何敢去取人材,求尽得英杰不群者为陛下用也?
今日之急务莫急于论相,臣愿陛下改图而更命之,必旁求非常之人,以应非常之运。
择之于未用之前,信之于既用之后,不使议论负荷者歧而为二,则是非自定,利害自明,重轻相扼之势不分,毁誉乱真之祸不作,君宰之间,道与气合,体与情俱,聚精会神于德仁功利之用,次第而施行之,万事将无不理
举天下之大,惟陛下意之所欲为,而实非臣之所能也。
臣久衰之年,已病之身,心知其不可久于位,勤勤恳恳,觊陛下蚤择真才,付以相事,盖屡矣。
荀卿论人主之道,有曰「身能相能者王」,其相须盖如此。
臣乞骸之章,继此而上,臣非为一己进退之私也,毣毣之忠,诚为宗社大计,惟陛下留神于臣之说,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