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迎前人启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一、《文山全集》卷七
星槎度汉,天庾明湘。
凤衔书,光照朱维之色;
苍龙授节,清摇绿净之波。
礼乐辉煌,旄倪鼓舞。
恭惟某官文章大雅,节槩真清
玉立九关,彻芒寒于霄汉;
春行千里,蓄精锐于雷霆。
屡培后户之本根,少屈廉车之步武。
任一道常平之寄,推九重博济之仁。
不待突黔,趣归橐紫。
某寅同下隰,荫接芳邻。
史新占,看德星之照轸;
故人旧识,喜今雨之来车。
李潭倅谢上启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三、《文山全集》卷八
渥涣紫泥,光纡朱绂。
蓬莱云气,随太祝之轻裘;
湘水月明,照监州之缇轼。
兹凭回雁,薄谢来鱼。
某官大雅孤标,真清伟度
玉珂金钥,联天上之神仙;
青壁银涛,重湖南宾客
伫携风帻,归趁星靴。
某隃奉俪花,相辉芳杜。
拂山尖之科斗,敬袭清霜;
听江上之琵琶,更传白雪。
李端明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六、《洺水集》卷一六
呜呼,西山之爽,顾独盛于公家邪!
嘉泰甲子之岁,某有秣陵之役。
道北固,登甘露,寺有亭峣然,下视金焦二阜仅一粟。
恭惟先生贰卿题名其上,而八龙并列其下,是时偻指题名,已三十年矣。
其后贰卿已仙,畴知所谓八龙者多为从臣,迨今犹有方进而未已者。
且复伯仲律吕,海内号为文章家,而又悉以功业显,不曰西山之爽独盛邪?
公八龙之长也,丰神峻彻,如明月之珍,如野鹤之耸。
食蔬服素,室无歌舞,唯书与石,相与死生,人知其为清也。
望之若厉,即之乃温,春风风人,不言自和,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人知其为和也。
清矣和矣,而无以见于斯世焉,山林一偏之士耳,而公也论谏数十百篇,根本仁义,言之可行,行之可绩,故四朝信之。
比其赋政四方也,以实德行实政,人诵之,家象事之,殆半天下。
甚至使虏而归者,其酋率问公年,今何官,大国有议,盍不令其来,得信实如尚书来,议必易成。
嗟乎,忠信可以行蛮邦,圣人岂欺我哉!
呜呼,人孰无生,公独久世如是邪!
人孰不仕,公独有始有卒若是邪!
某受公之知,平生寡比。
海内有清议,朝廷有良史,某请私以「真清」为先生山林之谥。
千里缄词,有泪如洗。
岩泉(保真院东北。泓澄湛碧,号岩泉圣水 南宋末 · 陈岩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月光泉脉泻虚明,澄碧无瑕注一泓。
大字石间标圣水,只缘彻底是真清
回汤德远镇书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二三、《漫塘集》卷六
二月初,省母舅于丹阳,归拜两缄之辱,知事不待报而决,因循不上记。
寒食后,刊字戴生过希墟,念端便不可失,即草一缄奉酬,仍作得数字问讯
晚秀王翁既授戴生,一日见其言,将有祷于执事,求售其技,因为之言,吾书非为末艺为先容者,遂索回。
昨过云边,亦念别遣,懒与性成,得已又已,当处之世法之外。
然世益薄,交益难,声气之同、操尚之雅如执事者,里中实不多得。
《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实写此心也。
鼎来真翰,喜审暑令权舆,朝来尊履有相万福。
临川唱和帖得见前辈风流,使人叹慕。
端研小而佳,拜受,并为陋室之光。
朱氏书须并《中庸章句》、《或问》连得两本,乃今尤郎中刊于衡阳杨通老郎中刊于龙舒者,亦看得一过。
今以龙舒本同来本纳呈,恐欲较同异。
倘无差误,却望以今所纳本示还,盖欲以示儿曹故也。
朱氏书年来盛行,今立要津者多自谓常登先生之门,承先生之教,而趋乡舛差,尚多有之,使人叹息。
诸书惟《近思录》尤切于学者日用,顷得数本,皆转授学者,今馀一本,殆不可辍。
度晚秀必多有本,愿以一二置申义斋中,与学者共之。
或无之,却幸见谕,一朋友处有之,当求数本去。
申义规模当已立。
某以丹阳赵令托求「真清」二字于能书者,字须大八九寸,欲望一言于晚秀,为转求此二字,不应转托人。
渠意盖只欲以自警,此亦勉强为作数语系其下,不敢为银钩铁画之累也。
某近得足疾,一向不可对客,日事药裹,披纸若蠹鱼然,竟亦何益。
无从晤对,惟力学以昌斯文是祝。
通邹守启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七、《东涧集》卷一二
分符剖竹,久宣千里之威声;
在泮采芹,幸托二天之巨庇。
将趋庭而伏谒,先削牍以投诚。
恭惟某官忠烈名家,清朝伟器。
词章甚丽,要皆原本于六经,风致虽高,不废应酬于庶务。
自摘髭于上第,旋振迹于亨衢。
错节盘根,牛刀荐试;
题舆别驾,骥足难淹。
果由奏课之优,径任牧民之寄。
从臣交荐,合登紫闼以通班;
宸命涣颁,复拥朱轓而出守。
两期报政,一意为民。
薄敛省刑,春生田里;
深沟固垒,影灭寇攘。
善无近名之嫌,律己蔼真清之誉。
类非俗吏为也,伫膺丹诏之褒;
其以我公归兮,即听黄麻之拜。
三山末绪,六稔上庠
季考月书,荐玷文闱之首;
寸量铢较,将几舍选之升。
遇连预于荐书,获浪登于甲第,式遵铨格,猥注儒官
适瓜戍之及期,奉萱闱而祗役。
青青子佩,冀悉为郑校之游;
哕哕鸾声,尤愿睹鲁侯之戾。
太学私试策问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九、《东涧集》卷一○
问:郡守民之师帅也,师帅贤则政平而田里无愁叹之声,不贤则公私烦扰而稚耋失宅生之望,有志于治者其可不知所择乎?
然知人之道,自昔所难,不观其貌则无以知其精力之盛衰,不察以言则无以占其才智之优劣,是必召见于殿陛之间,咨访于论奏之顷,则贤否真伪庶不能为吾之惑矣。
汉之宣帝每拜守相,辄亲见问,考其所行,以质其言。
唐之玄宗刺史陛辞,皆令诣侧门以俟进止,宜若可以察人之能否矣。
意一时吏治皆如黄霸之守颍川真卿之守平原,然八万馀口犹得以肆其伪增之欺,二十四年犹不能坚为守禦之计,岂二君识见之未精耶?
抑临遣之际徒能察其言貌,而名实不相应者未容以遽知耶?
恭惟孝宗皇帝留意吏治,郡守陛辞必加考察,或以失仪而罢免,或以称旨而擢用,或以疾病投置闲散,故循良之吏布满郡国,有以成乾道淳熙之治。
今日仰遵成宪,凡未经陛对及已对在四载之外者皆令申审,而迩臣复虑积官至守,早达者罕精神识虑,四年之久,日异而岁不同,恐有癃老疾病不任事之弊,欲凡到阙者悉俾奏事,睿旨谕之。
此诚为官择人之要术也。
或者犹谓年馀七十者犹能息渤海之盗,多病不出者亦能致东海之治,则老疾者似未可以尽弃也。
然一见之顷未睹施设,安保其尚可用耶?
议论持平者出守北地,乃不免治郡不进之责;
辨论以义理之文者使守会稽,乃莫逃久不闻问之谴。
则论奏之间,亦未可以尽信也。
然使其言果有可听,又安能料其他日之不相副耶?
斟酌而区处之,殆将何术而可?
愿详陈之,有司将以献焉。
喜雨和转庵 南宋 · 苏泂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香雾腾云滃郁蒸,九重精祷格真清
连朝润泽非凡雨,通国驩呼圣情。
好句便疑从地涌,劳歌不复和车声。
鹁鸠屋角休无赖,未许寻常唤妇鸣。
雪溪图四言 南宋至元初 · 周密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七部
宇宙无声,天地一色。
扁舟何人,去来无迹。
言虽不传,意自有得。
千古真清,万里虚白。
代回潼川刘阁学甲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二、《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一
出纶北阙,赐履东川
臣作股肱,宜职五言之纳;
王之喉舌,荐勤四国之蕃。
西顾既宽,南图益大。
恭惟某官清标拔俗,厚德镇浮。
二十四郡之无人,已见真卿之节;
一千馀家之失火,何勤长孺之行。
然使玉帐之轻,孰借铜官之重。
元戎小队,聊复班石谷之春;
方国细书,恐趣侍云台之下。
某久燕居息,复鸠僝功。
飞廉以寄声,若为厚报;
望崦嵫而勿迫,犹伫遄归。
岑公洞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洞从开辟有,翁独擅真清
磴古苍苔涩,岩空细溜明。
谁刊新即事,尽剔旧题名。
太息今犹古,江山不世情。
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颜真卿陆羽李萼裴修康造汤清河清昼陆士修房夔颜粲颜颛颜须韦介李观房益柳淡颜岘潘述。)774年3月 唐 · 颜真卿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补逸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真卿
万卷皆成帙,千竿不作行陆羽
练容餐沆瀣,濯足咏「沧浪李萼
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裴修
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康造
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汤清河
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条桑清昼
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陆士修
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房夔
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颜粲
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颜颛
鱼乐怜清浅,禽閒憙颉行颜须。行当作「颃」)
空园种桃,远墅下牛羊韦介
读《易》三时罢,围棋百事忘李观
境幽神自王,道在器犹藏房益
昼歠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柳淡
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缃颜岘
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潘述 见《三长物斋丛书》本《颜鲁公文集》卷十二,宁乡黄本骥编订。)
秘阁修撰湖南转运副使萧公之敏墓志铭淳熙五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七五、《省斋文稿》卷三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公讳之敏字敏中,系出梁萧氏,五世祖自豫章徙居江州湖口
曾祖升,妣谭氏。
中山,妣陈氏。
考固,业儒而不求仕,惟孜孜教子,后赠朝奉郎
安人彭氏。
公少好学,有济时之志,李成九江,系累齐民如贯鱼。
公亦被掠,以书生独免絷。
会夜贼醉寐,公密拔其刀断民缚纵遣,然后遁去,时犹未冠,人皆奇之。
绍兴十二年进士第,补左迪功郎蕲州广济县
未赴,辟襄阳府司法参军
府捕强盗陈大汉等十三人不获,乡民群行适符其数,巡尉执送官,不堪笞掠,皆诬伏。
公约法疑之,白帅移狱,已而楚州获真盗,阖府嗟异。
户部尚书张澄吏事精明,礼部侍郎陈桷号醇正,相继来守,属吏奉承不暇,惟公遇事争辩不屈。
常曰:「司法突兀长身,他日真御史也」。
自是有萧御史之名。
二十年,用荐者升从事郎、知归州秭归县
县产椒漆蜜腊,部使科买无艺,公一切拒之。
境有龙湫洞,岁旱,群祷雨不应,公祷辄应,民号知县雨。
文林郎,调建康府观察推官
舒州恶少张天锡父子五人夜投宿僧寺,僧不敢纳。
天锡踰垣杀僧,屡鞫不承,迁延数年,株连者多死。
江东选官鞫治。
公至,天锡即伏辜。
武臣梁俊彦献议增沙田芦场税,诏同金部员外郎莫濛按视,势燄张甚,至叱责转运使,公不为动,税以不增。
金陵大府,贵游子弟多在焉,又常守以大僚,郡事纲举而已。
幕职曹掾官日夜纵饮歌呼,往往踰越法度,诸司略不执问。
公独介然居中,时箴切之。
受纳秋苗例别给餐钱,公谢不受,守固谓公毋妨他人,公尽以修官廨。
户部尚书韩仲通以法律进,其居守也御僚吏严甚,无敢可否事。
民有刃伤盗桑者,盗投缳死,吏当其主故杀。
狱已具,公抗执不书。
仲通初大怒,已乃荐公改秩。
时公在选调踰二十年,未尝求知于人,将代,举将犹阙,府僚数十人列诵其贤于留守枢密王公纶,王公为成之,改左宣教郎、知兴国军大冶县
三十一年完颜亮渝盟,上司籍民为兵,日役数千人,冒雪植暗桩鹿角寨为防江计。
公度不足恃,徒困民力,亟请散遣,上司不能夺。
明年兵解,以疾去官。
隆兴改元,复知建宁府建阳县
邑大难治,自政和以来阅五十馀令,终更者才七人。
公至,务以礼义化其俗,民翕然顺从,至绘像刻文纪公善政。
乾道元年,转奉议郎
未几,赐五品服。
三年,选为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
未上,有诏举御史,大臣以公名闻。
五年四月召对便殿,论正风俗。
上曰:「正风俗当何先」?
公曰:「仁祖时,朝臣以危言谠论为忠,偷合茍容为耻,故风俗醇正;
崇宁大观而后反是,在陛下示之好恶耳」。
上曰:「诚如卿言」。
明日,除监察御史
六年,转承议郎
七年六月轮对,言:「人心之于国犹身之元气。
今欲复土疆,其本在结人心。
譬之良医治病,必先护养元气乃可攻疾。
此非书生空言,孙、吴论兵亦出于此」。
上曰:「所谓一曰道,而孟子亦云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又乞减冗费,省冗兵。
上皆嘉纳。
八年正月秀州华亭捍海堰,命公按视。
公还奏:「县之四乡咸水坏田,乞蠲赋税三年」。
上从之。
三月台谏官坐论执政奉祠去。
上以公分察岁久,见谓直谅,擢拜殿中侍御史
公感激思报,为上言:「治乱安危由言路通塞,愿备其官,假以事权,毋使风采消沮」。
又言:「前岁浙西夏涝秋旱,江湖淮南岁比不登,民多流离。
今正阳之月,天多沉阴,寒气惨慄,是谓常寒,侧身修行,兹其时矣」。
因缴进富文忠公熙宁初奏议。
上曰:「富弼所论诚实有爱君忧国之心」。
公知上听纳,即疏言:「汉灾异策免三公
宰相名任恢复,实为持禄保位计,燮理乖方。
既不引咎,闻人言灾异辄肆怒骂。
陛下昨许六察言事,今乃令求实迹,专务蔽阏聪明,故二三年来莫敢言其失」。
并条奏擅权不公等事。
上曰:「卿所论甚当,可谓称职」。
于是宰相上章请去,缙绅喜曰:「凤鸣朝阳矣」。
宰相复留,乃除公直秘阁提点江东刑狱,制词有「刚方不挠,质直而明。
造膝之辞,有犯无隐。
正人去国,岂朕所欲」之语。
盖在职才四旬,所论如此,直声遂闻于天下。
既至江左郡守多要官。
公举刺各一人,上皆罢行之,所部肃然。
淳熙元年朝奉郎,召为太府少卿
公奏:「臣奉使无补,何以复召」?
上曰:「思卿直谅耳」。
公奏提刑并置文武非是,互用一员足矣。
又论经总制钱及额则赏,是诱其求增羡也,请罢之。
又奏:「诸路水旱频仍,今岁仅得中熟,而七月钱塘风潮坏堤岸,居民死者数千人。
灾异在远,尚不可忽,况都门之外乎?
九月壬子立冬才数日,雷昼夜发声,亦非休徵,惟益修德政,转祸为福」。
上曰:「卿直谅之气殊不衰」。
未浃日,兼权礼部侍郎、进司农卿
明年三月,迁国子祭酒太学之士以得明师交相贺。
先是职事阙,请托纷然。
公籍校定优劣升补先后为之格,遇阙则察行艺次第而授,奔竞顿绝。
旧制职事官例牒宗族补试,是岁公自以长官临涖,令二子毋得入。
其后学官子弟中国子生者皆驳放,始服公之先见。
顷之,谏官论职名不当轻授,公适引疾求去,八月以本官提点浙西刑狱,陛辞奏曰:「周公作《无逸》,大概言畏天、恤民、和众、勤邦、俭家、省躬、罪己、有容德。
具此八善,自然保寿无疆。
今会庆节不远,臣当需次阻奉万年之觞,愿以此言为献」。
又乞禁止外路献羡馀,又录苏文忠公《治道篇》以进,曰:「陛下既常置文座隅,更愿熟复此篇,以发圣学」。
上皆称美,相与论《无逸》、苏文数百言。
三年,改除湖南转运副使
道州江华县税重民瘠,大军钱三千缗,上供米八百馀斛,力不能办,公奏免之。
四年,上以公旧尝带职,超进秘阁修撰
官吏畏公之正,争检身恤下,湖湘之民阴受其赐不可计。
公方厉志澄清,欲遍行郡邑,而病日侵,上书丐祠,得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敕牒未至,以八月丙戌卒于官舍,享年六十六。
讣闻,致仕恩外特用前郊恩又官其一子,盖异数也。
士大夫识与不识皆太息,乡人至出涕相吊。
六年正月壬午,葬于彭泽乡加塸里小桂山之原。
娶同郡项氏天裕之女,封安人
生三子:长曰颖,前卒;
顗、硕皆能世其家,顗复以官逊其兄之子。
四女:长适迪功郎筠州司户参军景范,次适进士张元观,次以疾居家,次适乡贡进士曹彦约
孙男四人:必诚、必简、必闻、必蕃。
女三人。
曾孙男一人。
公刚塞强义,自其天性,处心积虑,公而不私。
平居闻时政之善若贤才进用,辄欢欣赞美,不啻如己有得;
至遇奸邪欺诞之人,直欲折其头角,身之去就祸福弗计也。
所至以廉介称,一毫不取诸人,其自奉有布衣所难能者。
当官毅然,初若寡合,及与人交,表里殚尽,终始如一,遇觞咏从容时,温乎可亲也。
素无嗜好,惟聚书至数千卷,读之不倦。
每见历代及本朝名卿奏议剀切平正者,辄三复慨叹,耻躬不逮。
尤慕司马文正公之诚实,苏文忠公之议论,二书手不停披,暗诵率数百言,乐为晚进道之。
其后正色立朝,不谄不渎,渊源盖有所自。
绍兴末都民望右正言,公移书云:「司马公倅并州犹上储议,且以告谏官蜀公。
今足下实任言责,事有急于此者乎」?
民望欲荐公,会卒。
侍御史周操又欲拔公入台,复以他迁不果。
晚受上知,自谓可行所学,不忍用细故塞责,弹击自宰相始。
上深察其忠,顾势不两立,姑听外补。
未几竟易相召公,岁中数迁,而公病不能留,旋赍志以没,岂非命与!
初,公仕不逮亲,故于同产尤极友爱,常分俸给二弟。
力教弟之美,后亦登进士第,今为奉议郎、知蕲水县
公雅留意于《易》,博问精思,所得深远。
暇日喜赋诗,未第时,都昌郭彦参、尉李鼐颇工词章,与公相琢磨,诗名遂著。
公没,二子既裒遗文为三十卷,复以蕲水君所状遗事不远千里谒铭于予。
予昔分教金陵,实与公同僚,方他人游戏相追逐,必过予清谈终日,于今盖二十年,中间虽同朝者再,而无前日之款矣。
闻公云亡,殄瘁是悲,岂特念旧而已哉!
铭曰:
昔阳城,安贫笃学。
振迹言路,凤鸣谔谔。
乃官成均,士化端悫。
乃刺道州,声隐衡岳
天生斯人,艰兮难数。
侃侃萧公文敏而朴。
或塞或通,守道弥确。
礉兮真清,蜕于众浊。
以配前修,谁谓其邈?
铭藏诸幽,亦诏后觉。
端明殿学士通奉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太子宾客宇文绍节再乞禄之閒散示以保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八、《西山文集》卷二一
敕:具悉。
朕缅怀先正,尝位机庭,当王室多艰之时,为人臣徇义之倡。
齧旃海上,莫回苏武之心;
掘坎庭中,卒奋真卿之节。
至今烈士,犹仰英风。
盖将为世立臣子之防,夫岂计一门享忠谊之报!
卿家传正学,躬负伟材,护戎幕则底绥靖之勋,践政途则多弼亮之益,克有令闻,肖于前人。
所当体予眷倚之诚,懋乃经纶之业,使中外宁一,民俗阜康。
岂惟朕心有望于卿,抑亦尔祖所期于后。
若乃道方行而遽画,功未竟而言归,俾予获弃贤之讥,而卿亦负克家之责。
于义两失,将奚取焉?
勉听朕言,往究尔韫。
所请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游华氏农场四首 其三 清末至民国 · 龚锡圭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皎皎曾无媚世情,独超凡卉见真清
风高不改冻僵骨,合称淡交太瘦生
宇文泸州挽诗 其一 南宋 · 魏了翁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笃信宁违俗,质行非近名。
室无官烛泪,庖有甑尘生。
吏不知厮卒,家毋役叟兵。
兹犹馀事耳,彻底是真清
奏论人心不能与天地相似者五1222年1月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四、《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臣疏逖之踪,自请郡西还,十有七载。
两蒙聘召,三授郡寄,以至按刑将漕,分阃守藩,忝窃殆遍。
以书生分量,寡欲易足,日有满盈之惧。
乃今月正元日,陛下亲御正牙,诞受宝镇,会朝之盛,观听攸属。
而臣顾以是日,首被特召之命。
传曰:「敬其事则命以始」。
今陛下既施其敬于一介外小臣,而臣不以仁义言,不以尧舜陈,是谓不敬。
有臣而不敬,陛下安用省记于积年之馀,收召于万里之远也?
臣闻人与天地一本也,天统元气以覆万物,地统元形以载万物。
天地之广大,盖无以加也。
而人以一心兼天地之能,备万物之体,以成位两间,以主天地,以命万物。
辟阖阴阳,范围造化,进退古今,莫不由之,其至重至贵盖若是。
《易》于《坎》、《离》,互明心体者也。
而先天居东西,则阴阳之正中也;
后天居南北,则天地之正中也。
于日为戊己,则土之正中也;
于辰为子午,则时之正中也。
《乾》、《坤》中交而生《坎》、《离》,则气之中也;
为卦承上经而接下经,则卦之中也。
《离》体则虚中而文明,故应物而不穷;
伏《坎》则刚中而孚实,故处险而常亨。
其至平至正又若是。
人能以其至贵至重也,而不以小用之,以其至平至正也,而不以偏用之,则其主天地而命万物也,岂不绰绰乎有馀裕哉?
尧舜以心相传,《尧典》一篇,惟「克明俊德」、「乃命羲和」、「畴咨四岳」等事。
尧无所为也。
舜之继尧,亦不过取诸人以为善,以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八凯也举之,以天下之民谓之四凶也去之。
是天下之民举之去之,人心之所同,则天也,舜无所私于此也。
九官之命,彼皆何等才分?
而自宅揆以下,敷教者不以制刑,典礼者不以掌乐
选众而举,仅得其人;
分职而理,仅无旷事。
爰暨三代,曰「龥俊尊上帝」,曰「陟丕釐帝命」,曰「以敬事上帝」,凡皆推是心以答天意耳。
乃自秦汉而后,千数百年,此意或寡。
当事任者,岂乐于独劳,而常患乎莫与分其责;
居有位者,岂乐于喑默,而常患乎莫与行其言。
夫人之有伎,人之彦圣,秦臣知好之,以保子孙黎民,则秦臣之利也;
人之智虑,人之闻识,乐克知好之,以优于天下,则乐克之善也。
岂必皆自己出?
而况屈信消长之运,乃天道之所当有,非人力之能制,不是之思,而憧憧往来者,皆徒思也。
此不能与天地相似者一也。
孔子论天地之神,昭昭然示人于覆载间者,无非至教,而继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又举《诗》以證之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终之曰:「此文武之德也」。
是篇凡四言而意实相贯。
盖人与天地一本而分,使本心湛然,清明纯粹,与天地通,则志之所至,气亦至焉。
动乎体而为梦,见乎龟而为卜,虽远在岩渭,夫孰非此心之感?
况山泽之气,亦我同体者也,毓灵产异以诒数世之仁,亦理之当然耳。
而后世之君臣,所居者既狭,故所感者亦然,岂惟所感然哉?
下之从上,后之视前,更相承式,而才气愈隘。
沈默拘挛,以为谨也;
纤微烦蹙,以为能也。
以济时须,且弗暇给,况遗后乎!
夫天地山川之神气,亘千古犹一日,而人才绝无仅有乃至是,则以所感所效然耳。
此其不能与天地相似二也。
夫人忧乐惨舒之度,本诸一心之微,而流行于阴阳,见于祲煇,未尝有毫发之欺。
是以昔之圣人有舒泰而无拘迫,有宽易而无狭隘,以天命自度而不敢以私意小知行乎其间,劳逸以时,喜怒以类,凡以节宣血气,专固精神,顺天地而理情性也。
爰自后世,或人主独运万几而乏群臣之助,或大臣兼总细务而行有司之职,其规模运量既日不暇给,则于长算远驭,宁无所遗?
光武,贤君也,视朝至昃,夜分乃寐,太子忧其失养性之福。
诸葛亮,贤相也,所啖食不至数升,而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食少事烦,人以为忧。
夫自一命以上,大小相承,积而至于君相,然后势重而形佚。
使人主每旦视朝而不得大臣之助,大臣鞅掌独贤而不资百工之助,分曹列局,阴拱默视,事无钜细,必经省览,下至众而上至寡也。
夫如是,则下逸而上劳,岂所以理性情之正,养寿命之源哉?
此不能与天地相似者三也。
《书》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又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夫内而宫庭屋漏,外而天下国家,莫非天命之流行。
使几微之不敕,是谓旷天工而违时几。
爰自后世,或自谓智足遍察,或例曰人多可疑,或言儒生皆是古非今,或咎直臣多取名归过。
是心既胜,贤路益狭。
班固赞汉之得人,惟称武、宣。
武帝中年,已谓名臣文武欲尽,诏求跅弛之士。
宣帝之后,仅一再传,往往见大夫无可使者,至外召盩厔,拜谏议大夫以遣。
东京以后,朝会无宿儒大人可备顾问。
人才不易得,而亦非果无好臣。
所教茍用可制,故无以尽得天下之才耳。
唐中世以降,或至东省闭閤,南台阙员,正牙罢奏,庶官不对,此岂真无才邪?
其旷天工而违时几也多矣。
此不能与天地相似四也。
士修于家,非积岁累月不成,而坏之于天子之庭,则一语一事间尔。
昔之人念其成材之不易也,故必扶植而容养之,相融于善意以图惟国事之济,而不敢逆疑于意向之间。
所以兼收并蓄,拟缓急而遗子孙也。
汉之高、文,去古未远,犹有济时诒后之虑。
而中世以后,则有不尽然者矣。
辽西告警而李广起,罕幵略塞而赵充国用,五溪丧师而马援奋,冉肇迫夔李靖出,范阳煽凶真卿识,河东寇结子仪封,廷凑肆毒裴度见,伐蔡屡衄李愬显。
使非仓卒需才,则广霸陵充国以老弃,李、颜、郭、裴诸人将没身不见矣。
此其不能与天地相似五也。
臣既历观前世,每见秦汉以后君臣大抵相寻于一辙,为之废书而叹曰:大哉心乎,所以主天地而命万物也,必休休焉与天地相似,乃可以无旷于天位。
千数百年,莫有以是告其君者,毋惑乎治之时常多于乱之日,而危之意常浮于安之形也。
今人才虽未易有,而亦非果无也,风俗虽不如古,而犹可以有为也。
拓而大之,则在人焉耳。
于是的然自信,以告于陛下。
且念更迭既久,分绝荣进,今重观上国之光,诚出望表。
用敢及时展尽,以冀君相之一动心焉。
傥蒙陛下留神省揽,而或有取于其言,君臣之间共推此心,以一扫千数百年之弊,则规模既拓,人才将为时辈出矣。
宗社幸甚,善类幸甚!
臣不胜区区。
西安巡抚秦承恩覆奏泾清渭浊实据诗以志事一韵二首近因诗中用邶风泾以渭浊事玩以字义自当作泾水为渭水所浊解乃朱注则以为渭清泾浊心疑其误而泥其说者不免耳食因命秦承恩亲履二水由甘入陕之源究其实在情形兹据覆奏辨析甚明果为泾清渭浊既详著纪实文并附录承恩原摺因再成是什以志考古订讹之意 其二 乾隆庚戌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五
絜矩于为政,益当衡鉴明。
伪清乃诚浊,袪浊始真清
两可宁为实,一成要正名。
那能不求解,惟是勉躬行。
龙阳县丞厅壁记绍定三年十一月 南宋 · 吕午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六、《竹坡类稿》卷二
官无崇卑,厅事皆有壁记,而龙阳丞厅无之,非阙也?
括苍梁君涣名门好学,有志事功,哦二松间,不敢以传舍视,即欲纪前人名氏以补其阙。
然文献不足,无所稽访,仅断自李公东以下,得九人。
李公贤而有文章,异时官职声名日起以大,实权舆于斯,又宜以为冠也。
先是廨舍敝甚,梁君慨然兴念,以无为有,强勉起废,内创一阁曰「清专」,取张元「清净无欲,专心经书」,以为退食种学之所。
外新一堂曰「真清」,取陆景倩扶沟,吏谓「真清」,以为接纳宾客之处。
皆委某书扁。
居亡几,复欲仿蓝田武功以壁记为属,曰:「将俾来者有考,不至犹今之视昔也」。
某应之曰:君能先有事于廨舍,而后及此,可谓知所先后矣。
昔我艺祖皇帝尝诏郡县吏代归者,皆上其官舍敝坏或兴葺之数以为殿最。
意盖以官司举事数不坚固,惟一政一修,第第相承,庶可勿坏。
若待其甚坏而后为之,则官无以为,必重费民力矣。
此万世臣子所当体承而遵守也。
世之居官者并缘以为奸,费财于无益,此固不足污牙颊。
至以偷安为得计,以期会为大故,略于此不加念焉,则岂我艺祖明诏语谋之意乎?
某为兹邑,目击县宇颓垣败瓦,与以延见士民,每思一日必葺之义,虽煎熬不暇为,补考不必为,劳民动众不可为,然朱墨馀閒,未尝不营图之。
闻有邑人乐相其役,以故无所科扰,而两庑库狱一新。
馀随力补苴,顾迫替去,多有未及举者。
夫以累政因循,而欲兴作于期月之间,我躬不阅,而欲为后人无穷之计,不论他人,往往自笑其迂阔也。
焉知同寅之贤与我志合,有若梁君者乎?
梁君来日尚多,二事已俱集,某一旦未办,县厅旧亦有壁记,续又未能,视梁君益有愧矣。
故为记之,因以自讼云。
绍定庚寅十一月望日,具位新安吕某记并书。
李晟以忠义感人论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四、《诚斋集》卷九○
论曰:君子不能回天下之势,而能回天下之心。
心之所回,势之所随也。
天下不幸小人在朝,知逆天下之心以顺其君,不知离天下之心以去其君。
天下之心已去于其下,而小人之宠犹不去于其上,天下之势至此,虽使君子为之,若之何而为之哉!
泾原之变,天下共疾卢杞之为也,李晟欲以孤军而复王室,其势亦难矣。
不求于势而求于心,盖天下之势可以定,不可以倾,一倾则难定;
天下之心易以散,亦易以收,一收则不散。
以一己忠义之心感天下忠义之心,天下之心既回,天下之势自定矣。
史臣曰:「李晟以忠义感人。
人之言曰:与死人同病者其病不可医,与危国同势者其势不可为。
医无愚良也,其能医者,非医之能也,必不可死之病也。
君子无巧拙也,其能有为者,非君子之能也,必不可危之国也」。
嗟夫,此庸人之论也,非君子之论也。
庸人之论以天而废人者也,君子之论以人而辅天者也。
能医不死之病,庸医亦能之,何取乎良医哉!
能存不危之国,庸人亦能之,何取乎君子哉!
惟天下必死之人,足以试良医之技;
惟天下至危之国,足以试君子之能。
夫良医所以能生必死之人,君子所以能存至危之国,亦必有说矣。
人之命虽系乎天,实系乎人之气;
国之命虽系乎天,实系乎人之心。
良医者有药以回死者之气,是以能生必死之人也;
君子者有道以回国人之心,是以能存至危之国也。
李晟之存唐,必以忠义感人心,此其回之之药欤?
德宗初不病也,唐室初不危也。
建中之政,天下相贺,德宗何病焉?
虽未能以天下取河北,亦未闻以河北而制天下,唐室何危焉?
卢杞一进,杀真卿,沮怀光,士心去矣;
间架有征,陌钱有征,民心去矣;
战者未返,戍者复行,军心去矣。
且夫天下之权托于人主也,人主之权托于谁哉?
一曰士,二曰民,三曰军。
今也德宗之托于天下也,是三人者其心皆去矣。
泾原之役、奉天之役、兴元之役,不在于朱泚作难之日也,识者知之久矣。
当是时也,以我之寡当贼之众,众寡不敌也;
以我之弱当贼之强,强弱不敌也。
怀光吾大将也,则叛于内;
三镇强藩也,则应于外,唐室之危何如哉!
李晟以一己之忠义回天下之心,以天下之忠义回天下之势,以寡为众,以弱为强,以孤军复京师,医必死之病而存至危之国,天也,亦人也。
呜呼!
无强国有强人。
有人而有国者,吾闻之矣;
无人而有国者,吾未之闻也。
唐至于德宗,大盗再起,天下再定,有人焉故也。
安史之乱,李、郭以忠义而相勉,遂能回天下之心。
泾卒之乱,李晟以忠义感人,陆贽以训辞感人,亦能回天下之心。
唐之人心其去者再,小人离之也;
其收者再,君子回之也。
大哉,人心乎!
大哉,回人心之人乎!
与其既去而回之,孰与未去而留之?
吾故因李晟之事而备论之,有天下者可以戒矣。
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