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进侍宴诗一首状845年3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伏以六合清和。
四夷慕义。
芳春令节。
锡宴偫臣。
见膏露之晞阳。
喜薰风之解愠。
万心欢乐。
累日忘疲。
伏惟陛下睿德日新。
文章天纵。
词高黄竹
思缛白云。
含毫而瑞景扬光。
摛藻而非烟动色。
臣早司纶綍。
尝忝内庭。
雕虫薄技。
实感宪宗穆宗文宗知奖。
不揆浅薄。
辄进诗一首。
轻渎宸严。
伏增惶惕。
谨随状奉进。
请遣使访问太和公主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伏以元和中
回鹘累请和亲。
宪宗不许。
至长庆初
穆宗以北虏代结姻好。
中国无虞。
边境晏然。
生人受福。
所以割慈下嫁。
用示怀柔。
今回鹘国已破亡。
公主未知所在。
若不遣使访问。
慰其艰危。
戎狄必谓国家降主虏廷。
本非爱惜。
便怀轻易之意。
永无敬重之心。
非止甚伤虏情。
实亦负于公主
臣等商量。
望令苗镇将一二十轻骑。
赍诏书先至嗢没斯处。
令其转差人送入至公主所在。
嗢没斯便受朝旨。
固表恭顺之心。
若辞拒此行。
足彰背叛之迹。
因此侦察。
无所隐情。
伏希圣旨。
特赐省察。
冥数有报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宣尼罕言性命。
不语怪神。
非谓无也。
欲人严三纲之道。
奉五常之教。
修天爵以致人爵。
不欲言富贵在于天命。
福禄由于冥数。
昔卫卜协于沙邱。
谥已久
秦塞属于临洮
名子不寤。
朝歌未灭。
而周流丹乌矣。
白帝尚在。
而汉断素蛇矣。
皆兆发于先。
而符应于后。
不可以智测也。
周孔与天地合德。
与鬼神合契。
将来之数。
无所遁情。
而狼跋于周。
凤衰于楚。
岂亲戚之义。
不可去也。
人伦之教。
不可废也。
条侯之贵。
邓通之富。
死于兵革可也。
死于女室可也。
唯不宜以馁终。
此又不可以理得也。
而命偶时来。
盗有名器者
谓祸福出于胸怀。
荣枯生于口吻。
沛然而安。
溘然而笑。
曾不知黄雀游于茂林
而挟弹者在其后也。
乙丑岁
荆楚保釐东周
路出方城
闻有隐者困于泥涂。
不知其所如也(原注姓姜不知其名)
往谓方城长曰。
居守后二年。
南行万里。
则知憾余者必因天谴。
谮余者必自鬼谋。
虽抱至冤。
不以为恨也。
余尝三遇异人。
非卜祝之流。
皆遁世者也。
掌记北门。
管涔山隐者诣余曰。
明年当在人君左右。
为文翰之职。
然须值少主
余闻之愕眙。
洒然变色。
隐者亦悔失言。
避席求去。
余徐问曰。
何为而事少主
对曰。
君与少主已有累世缘业。
是以言之。
其年秋登朝。
至明年正月
穆宗缵绪
召入禁苑。
及为中丞
闽中隐者叩门请见余。
因下榻与语曰。
时事非久。
公不早去。
必作相。
祸将至矣。
若急请居外。
代公者受患。
后十年终当作相。
自西南而入。
是秋出镇吴门
岁经八稔。
寻又仗钺南燕
秋暮
有邑子于生引邺郡道士至。
才升宾阶。
未及命席。
谓余曰。
公当为西南节制。
孟冬望舒前节符至矣。
三者皆与言协。
不差岁月。
自宪闱竟十年居相。
西蜀而入。
代余执宪者俄亦窜逐。
唯再谪南服。
未尝有前知者为余言之。
岂祸患不可移者。
神道所秘。
莫得预闻乎。
自古衔冤殁世者多矣。
冥报之事。
或有或无。
遂使好乱乐祸者以神道为茫昧。
余尝论之。
仁人上哲。
必达生知命。
如颜氏之子。
犯而不校。
释门达摩
了空喻幻。
必不思报矣。
其下柔弱无心者。
力不能报。
所能者。
乃中人耳。
悍强任气如伯有灌夫之流。
亦其在临殁之际。
方寸不挠。
魂魄不散。
唯结念于此。
是以能报。
夫人之舍生也。
如薪尽火灭。
溘然则无能为矣。
其达于理者。
使心不乱。
则精爽常存。
不生不灭。
自可以超然出世。
升跻神明。
其次精多魄强。
则能为厉。
冥报之事。
或有或无。
理在此也。
韩愈神道碑825年3月 中唐 · 皇甫湜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韩氏出晋穆侯。晋灭武穆之韩。
而邑穆侯孙万于韩。遂以为氏。
后世称王。汉之兴。
韩襄王孙信有功。复封韩王
条叶遂著。后居南阳
又隶延州武阳。拓跋后魏之帝。
其臣有韩茂者。以武功显。
尚书令。实为安定桓王
次子均袭爵。官至金部尚书
亦能以功名终。尚书曾孙睿素。
桂州长史善化行于江岭之间。
先生为王父。生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
仆射先生先生讳愈
字退之。乳抱而孤。
熊熊然角。嫂郑氏。
异而恩鞠之。七岁属文。
意语天出。长悦古学。
孔子孟子。而侈其文。
秀人伟生。多从之游。
俗遂化服。炳炳烈烈。
为唐之章。贞元十四年
进士从军宰相晋平汴州之乱。又佐除州青淄。
通漕江淮。入官于四门。
先生实师之。擢为御史
十九年。关中旱饥。
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
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
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
行为连州阳山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
累除国子博士。不丽邪宠。
惧而中请分司东都避之。除尚书都官郎中
司判祠部中官号功德使
京城观寺。尚书敛手就职。
先生按六典。尽索之以归。
诛其无良。时其出入。
禁哗众以正浮屠。授河南令
魏郓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橐罪士。
官无敢问者。先生将摘其禁。
以壮朝廷。断民署吏。
候旦发。留守尹以闻。
皆大恐。令遽相禁。
有使还为言。宪宗悦曰。
韩愈助我者。是后郓邸果谋反东都。
屠留守以应淮蔡。华州刺史华阴柳涧赃。
诏贬涧官。先生尚书职方郎中
奏疏言。华近在国城门外。
刺史县令罪。不参验。
坐郡。御史考实。
奏事如州。宰相不为坚白本意。
先生竟责出省。复比部郎中修史
主柄者不喜。不卒展用。
再迁中书舍人。廷议蔡叛可诛。
与众意违。改右庶子
十二年七月。诏御史中丞司彰义君讨元济。
出关趋。说都统宏。
宏悦用命。遂至郾城
势审其贼虚实。请节度使裴度曰。
某领精兵千人取元济。不听察。
居数日。李愬文城果行。
无人。擒贼以献。
遂平蔡方。三军之士为先生恨。
复谓曰。今藉声势。
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
柏耆先生受词。
使执笔书之。持以入镇。
承宗恐惧。割德棣以降。
遣子入侍。还拜刑部侍郎
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
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
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
薄不治务。先生临之。
若以资迁。洞究海俗。
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
不暴民物。掠卖之口。
计庸免之。未相直。
辄与钱赎。及还。
著之赦令。转刺袁州
袁州如潮。徵拜国子祭酒
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
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侍品豪曹游益不留。
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
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
譬引虎齧臃血。直今所患。
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
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
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诏入贼。
渊然无事行者。既至。
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
致天子命。词辩而锐。
悉其机情。贼众惧伏。
贼帅曰。惟公指。
公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
功可意而复。穆公大喜。
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
京兆尹以不治闻。遂以迁拜。
敕曰。朕屈韩愈公为尹。
宜令无参御史。不得为故常。
御史大夫用优之。禁军老奸。
宿恶不摄。尽缚送狱。
京理然。御史中丞有宠。
旦夕且相。先生不诣。
固为耻矣。械囚送府。
令取尹状决之。先生脱囚械纵去。
御史悉奏。宰相乘之。
两改其官。复为吏部侍郎
铨不锁。入吏。
选父七十母六十身七十。悉与三利取才。
财势路绝。病满三月免。
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
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
礼部尚书宝历元年三月癸酉
河南某县。先叔父云卿
肃宗代宗朝。独为文章官。
兄会。亦显名。
官至起居舍人。会妻之亡。
先生以期衰服服焉。用报之。
朝有大狱大疑。文武会同。
莫先发言。先生援经引决。
考合传记。侃侃正色。
伏其所词。执女政而出。
又曰。其贤善耳。
必心跃色扬。钩而游之。
内外茕弱悉抚之。一亲以仁。
使男有官。女有从。
而不啻于已生。交于人。
已而我负。终不计。
死则庀其家。均食剖资。
与人故。虽微弱。
待之如贤戚。人诟笑之笃。
未尝一食不对客。闺人或昼见其面。
退相指语。以为异事。
实嗜才技。毫细无所略。
然而天下之进士而后者望风戁畏。以为瑞人神士。
朗出天外。不可梯接。
非有奇卓。望门不敢造。
未尝宿贷。有馀财。
每曰。吾明日解衣质食。
今存者已多矣。遗命丧葬。
无不如礼。俗习夷狄。
尽写浮图。日以七数之。
及拘阴阳。所谓吉凶。
一无污我。夫人高平郡
前进士昶。谨以承命。
湜既以铭先生墓矣。又悉叙其系叶德诏于碑。
以图永久。而揭以词。
韩因朔封。自武之穆。
厥全赵孤。天下阴福。
子孙宜昌。宣惠遂王
秦绝韩祀。虮虱有子。
继王阳翟。继王安定
三王其爵。韩氏何盛。
冑系雅。三祖官下。
秘书发祥。追锡仆射
径孰道荒。物丧其明。
谁恳其治。先生之生。
先生之武。袭蹈圣矩。
基于其身。克后其所。
居归邱。危解祸罗。
具兮素兮。有腼何多。
靡引而忘。天吝其施。
垂升乃颓。偫心孔哀。
厥声赫赫。满华遍貊。
年千世百。新在竹帛。
我铭在碑。展我哀思。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827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宸极正位。
运四时者璇枢
太微启扉。
分两垣者上将
其或道兼文武。
勋著旂常。
禀岳立之神姿。
蕴泉渟之深识。
存也出忠入孝。
爱敬同归。
殁也洒泽漏泉。
始终一贯。
求之前古。
不亦难哉。
公讳宏规。
京兆云阳人也。
派流甚远。
圭组相承。
炳焯周邦。
光扬史牒。
曾祖恩。
官止同州白水县
祖信。
终于汉中郡折冲都尉
父英。
左武卫中郎将
历阶勋至游击将军上柱国
皆缵前绪。
践履夷途。
或明恕而行。
俾人归厚
或强毅以立。
顾敌必摧。
不显当时。
宜生达者。
公十有五。
乃应选用。
冲和之美。
畅茂于四肢。
喜愠之来。
不尘于绝境。
亦犹昆岫片玉。
峄阳孤桐
生禀异姿。
终成重器。
始署云骑尉赐绯
累迁内侍省内仆寺丞
密侍赤墀。
飞声紫禁。
植操不逾于规矩。
抗志已在于丹霄。
无何。
丁郎将忧。
苴枲服丧。
杖而后起。
不辞王事。
是谓从权。
俄授徵事郎内侍省局令
刘辟逆命。
禁旅徂征。
护汧陇枭骑之锋。
平井络鸱张之虏。
始以义击。
俄焉凯归。
由是有轻车都尉之授。
旋又将命抚循。
灵州以届于边。
犒军五城
勤役万里。
懋乃休绩。
简于天心。
加银印赤绂之赐。
天威军使。
奉诏蛮方。
再安憬俗。
俶傥扶义。
有叱驭之风。
感激捐躯。
忘跕鸢之苦。
恩礼浃洽。
要荒宴如。
寻自奚官局丞翰林院使。
仙署重深。
天颜咫尺。
导才臣之启沃。
广睿哲之聪明。
公学富邱坟。
智参神化。
叶机赞命。
发挥王猷。
故事蔼然。
内廷繄赖。
爰加内侍伯贰副军中尉副左街功德之任。
紫艾龟印之宠。
以昭其庸。
武旅凫藻之师。
实为之佐。
检校司空王公谔之授钺河东也。
内给事
为之护军
金兰之契。
睦于元帅
以泉海之量。
接于宾僚
三军煦爱日之和。
列郡靡清风之德。
振武失守。
主将遁逃。
朝廷轸忧。
虑为边患。
因命尚书张煦节制是邦。
诏公领步骑五千为之声援。
公内运秘计。
外示閒安。
诡以巡边。
掩其无备。
长驱猛锐。
深入垒门。
乃以宣劳之名。
俾其少长皆会。
然后擒执魁首。
置之典刑。
戮三百馀人。
阖城股慄。
武安之坑赵卒。
莫辩幽冤。
韩信之下井陉
徒闻疾斗。
未若公德刑具举。
威惠皆宣。
乘驲上闻。
班师旧镇。
司徒既殁。
承乏总戎。
高平公奕叶相门。
一时盛德。
与公虚舟相待。
朱瑟谐音。
淡然而成。
去如始至。
寻又奉诏巡边。
以观军实。
北至钩注。
东达飞狐
道里曲折。
不遗于掌握。
兵机奇正。
尽在于襟灵。
士怀挟纩之恩。
人感投醪之醉。
壶浆塞路。
幼艾争先。
爰写山河。
存于绘事。
宪宗悦而嘉叹。
尝置坐隅。
李恂之图书。
乃知聚落。
观千秋之画地。
尽见山川。
朝议大夫内侍省内常侍
复归旧镇。
报忠劳也。
上以公器能可以居重任。
机权可以参密勿。
遂发中诏。
俾还京师
改内飞龙使
右神策军副使
飞龙掌天骥之闲。
古太仆之职也。
禁旅总兰锜之兵。
古上卿之寄也。
公或为长。
或为副。
盖选众而举。
惟才是择。
翌日命知枢密
公揣摩心术。
练达国章。
谋无不成。
𨔝有馀裕。
神武经纬之际。
王师戡定之初。
一日万机。
昼常三接。
忠猷隐于闻听。
嘉谋秘于宫闱
略而不书。
盖温树不言之义也。
真拜内常侍知内侍省事
旌其忠力。
赐名宏规
宏者光大之称。
规者规范之谓。
合此二义。
表兹一心。
俄而淄青干纪。
兵集淮海
以公累护戎事。
尤邃武经。
出为淮南监军
委以攻讨。
鸣钟鼓以问罪。
运筹策以出奇。
方厉志于戈矛。
遽缠哀于风树。
抱终身之痛。
自达神明。
当赴难之辰。
敢避金革。
起复宁远将军
依前充监军使
元恶既歼。
复掌枢密
宪宗凭几大渐。
召公受遗。
穆宗膺图御宇。
翳公定策。
捧日而升黄道。
翼龙而上赤霄。
名节功勋。
光昭图史。
忠武将军内侍省少监
上柱国
云麾将军
服阕。
银青光禄大夫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彭城县开国子
封沛国公
食邑三千户。
赐以长戟。
列之朱门。
守约鸣谦。
不有其贵。
属幽镇首祸。
赵魏挻灾。
公内谒谋猷。
定指纵之计。
外缉机务。
当政赋之源。
虑不及私。
居尝慎独。
悬水镜而情无隐伏。
持天衡而心靡重轻。
嶷然如山。
以镇偫动。
逮长庆季岁。
穆皇疾已弥留。
公志仗神明。
心存王室。
请立先后。
以为副君。
雪涕抗词。
首陈大计。
举觞沥。
众议皆从。
延年离席而社稷已安。
赵喜横阶而尊卑乃定。
惟公方之。
谅无惭德。
公以名遂身退。
举能进善。
人之高躅也。
乃推同志固繁机。
左监门卫上将军省事
复为河东监军使
拜泣玉墀。
宠锡金带。
虽魏后深恩。
刘稹之部落。
吴君密渥。
陆逊之金环。
焕赫辉荣。
莫逾于此。
穆宗厌代。
先后向明。
公恳请会朝。
旋奉俞诏。
特进右武卫上将军
公以子牟之恋。
常怀魏阙。
汲黯之志。
惟在汉廷。
恳辞北辕。
上不能夺。
寻除内宅使鸿胪礼宾等使。
前代特进
位次三公
居骠骑仪同之上。
非茂勋俊德。
曷以处之。
左神策军中尉左街功德使
汉氏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武帝既平百粤。
内增七校。
今之中尉
实司其任。
公说礼敦诗。
深知将帅之体。
安人和众
实有经武之材。
以清净礼缁黄。
以慈惠亲戎旅。
西方之教。
不肃而成。
北落之卫。
隐然难犯。
吐论必援于经史。
耽玩惟志于图书。
遇物而泾渭自分。
立诚而风雨如晦
权虽侔于卫霍。
主意益亲。
宠虽盛于金张。
人心咸悦。
非全才旷度。
岂能臻于此欤。
公志气方强。
春秋甚富。
将欲扬威瀚海
耀武龙廷。
展报国之壮图。
恢致君之远略。
劳而生疾。
恳请辞荣。
天子忧吕蒙之未瘳。
景丹之卧镇。
近臣挟医而骈至。
中使赐药以交驰。
心徒倾于太阳。
命已迫于朝露。
洒血怀感。
启手归全。
十一月二十八日
薨于长安来迟里第。
享年五十二。
遗表献名马雕鞍宝器犀带。
臣子之恋。
不其至乎。
敬宗当宁流襟。
废朝三日。
开府仪同三司
赠绢一千疋。
布四百端。
钱三千贯。
上拟三台之耀。
下管九泉之荣。
礼命所加。
冠于当代。
朝廷硕臣。
闻必兴叹。
和垒故校。
相视潸然。
李将军之殂。
人皆流涕。
以其结于士大夫。
公近之矣。
况公瞑目之后。
曾未经旬。
变起林光。
灾缠霄极。
则知日磾已殁。
何罗之衅遂成。
许褚既终。
徐地之妖莫遏。
惟公峰峦耸拔。
挺秀色于晴霞。
律吕含和。
流清音于大厦。
志必存于经济。
量莫挹其冲深。
思若涌泉。
智如炙輠。
决胜千里。
通知四夷。
察情伪之端。
达几微之际。
故天子虚已以听。
询谋允谐。
道不取于苟容。
言必归于中正
居平而博厚泛爱
临事而感慨立名。
体征虏之奉公。
得亚夫之守节
公之掌枢也。
穆皇寝疾逾年。
公之总戎也。
敬宗朝廷多事。
公协和将相
安靖邦家。
劲草不摇。
乔松自直。
传称公家之利。
知无不为。
忠也。
送往事居。
俱无怍色。
贞也。
惟公有之矣。
惜乎未及中寿。
俄归杳冥。
景已戢于虞泉。
名空留于简册。
可不悲哉。
夫人密国夫人李氏。
懿行兰薰。
贞风玉莹。
石窌。
宠章全德。
直体茂于宗姻。
洵美光于内则。
悲声昼哭。
痛结泉扉。
有子五人。
长曰行立。
朝散大夫内侍省宫闱局令上柱国彭城郡开国伯赐绯鱼袋。
次曰行深。
中散大夫内侍省给事赐紫金鱼袋。
次曰行元。
□□□□赐绿。
次曰行宣。
朝散大夫内府局丞上柱国□□□□次曰行□□□□咸以圭壁之姿。
藻身文囿。
鸿鹄之志
矫翼禁林。
朱紫连华。
闺门雍睦。
忠出于孝。
负五龙之俊才。
丧过乎哀。
有二连之深戚。
粤以太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即幽窆于浐川之西。
礼也。
青鸟启兆。
悲垄树之长阴。
白鹤淩风。
嗟吊宾之遽返。
永图丕绩。
乃篆贞珉。
铭曰。
王圣化。
仰法星枢。
始自丝忽。
风行八区。
谁参其任。
公实帝俞。
出吐君命。
入赞臣谟(其一)
惟后建邦。
外分蕃岳。
奥则淮壤。
雄惟朔漠。
谁护其军。
公多智略。
恒瀚既宁。
王猷允若(其二)
汉家宫室。
上应太微。
布列环卫
恢张武威
谁司其柄。
公达戎机。
英王流眄。
忠贤是依(其三)
内外之寄。
安危所注。
惟公全德。
乃畅机务。
美璧良圭。
瑞质凝素。
霜戟宝刀。
森然辉库(其四)
天挺奇志。
贞若浑金。
出入三纪。
贤明一心。
寒松在巘。
霜霰宁侵。
皇泽之厚。
川流比深(其五)
赵孟愒景。
光音遂远。
长卿痟。
药石皆晚。
灵芝难驻。
奇香莫返。
光碎珠泉。
芳消兰畹(其六)
卤薄诏葬。
城阙之东。
列旌旗于素浐
凝箫挽于朔风。
落槭槭之霜叶。
叫离离之晚鸿。
时一往兮舟壑逝。
魂归来兮(其七)
诋虚名篇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宋景文集》卷二五
臣闻天下之誉,有不虞而至;
天下之毁,有无方而来。
古今之常患也,惟圣人为能察之。
荀息晋国之柱楹,献公之肱膂,目女戎之内败,耳恭世之前死,文惠以谗获罪,奚卓以孽代宗,而不能拂君邪心,除国大蟊。
方且激忠亮之对,贯生死之誓,终辅二子,不食其言,是以为忠也。
臣谓之不然。
夫知其所事之谓忠,得其所死之谓义。
荀息为忠,则恶来,纷如死齐,皆可以为忠矣。
尾生,一介之贱,夺三粲之誓,水至不去,抱梁而死,是以为信也。
臣闻五常无体,惟正为体。
所贵乎信者,内与道接,外与诚应也。
尾生为信,则复关、上官皆可以为信矣,此所谓不虞之誉也。
汉王嘉身备上宰忠正王室,疾佞幸之磐互,争大谊而摩切,破坏奸党,动寤上心,遭主不明,仆死牢械。
何武都上公之重,跱广朝之表,当哀帝即世,王莽复用,炎昆之焰虽始,稽天之浸尚微。
公孙禄创外戚之厉阶,惧刘之孤弱,图任端士,柄持大政,谋虽不臧,谊亦无愧。
班固以为「一鄣江河,用没其身」,是以为贬也。
以丧生为贬,则孔光、褚渊腼而全生,皆可以为贤矣。
齐管仲相蕞尔之国,膺荡然之运,然而内寓军令,遂尊王室,诸侯震动,四夷宾辑,存亡继绝,首乎五霸。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所谓为臣之极挚,建功于当年,而孟轲耻于愿为,曾西惭于见比,扬子云亦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比晏婴、夷吾,是以谓之霸也。
夫言有累刻,无高而不跻;
事有算实,居然而挺效。
贤者遭遇异世,亦功名殊轨,必待尧舜之主,此言志士终无时也。
夷吾以立功为羞,则迂阔投阁,皆可为王者之佐矣,此谓无方之毁也。
昔君子于《春秋》,求名而亡,欲盖而彰,非斯文之监乎?
史安之孺人刘氏墓志嘉泰二年十月 南宋 · 史安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八三、绩雨堂碑录
宋故孺人刘氏,讳元徽字□和,家世陕西,后徙居杭。
曾大父,太师安城郡谥武僖讳光世
祖,朝散大夫直敷文阁讳尧佐
考,承议郎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讳球
生于淳熙甲午岁十一月甲辰,十有七年而后嫁,遂适故太师保宁军节度使会稽郡,谥文惠史浩之孙安之
又十三载而卒,实嘉泰壬戌二月七日,享年二十有九。
子云奉祀
是年十月丙午葬于庆元府鄞县翔凤乡上水辩利寺之西。
铭曰:
生不遂其荣,祸何惨也。
死以谨其藏,所以报也。
我死汝从,宜有待也。
百世之后,尚安固也。
迪功郎、新监绍兴府和旨酒□史安之书,迪功郎、新婺州东阳县尉姚师虎书讳。
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 中唐 · 赵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二
公讳子昂
字伯玉
梓州射洪县人也。
其先居于颍川
五世祖方庆好道。
墨子行秘书白虎七变。
隐于郡武东山
子孙因家焉。
高祖汤。
汤为郡主簿
汤生曾祖通。
通早卒。
生祖辩。
为郡豪杰。
辩生元敬
瑰伟倜傥。
弱冠以豪侠闻。
属乡人阻饥。
朝散万斛。
以赈贫者。
而不求报。
年二十二。
贡明经擢第。
文林郎
青龙末
天后居摄。
遂山栖饵术。
殆十八年。
元图大象。
无不达尝。
学术拟张平子
风鉴比郭林宗
公即文林元子也。
英杰过人。
彊学冠世。
诗可以讽。
笔可以削。
人罕双全。
我能兼有。
年二十四。
文明元年进士
射策高第。
其年。
高宗崩于洛阳宫。
灵驾将西归于乾陵
公乃献书阙下。
天后览其书而壮之。
召见金华殿。
因言霸王大略。
君臣明道。
麟台正字
由是海内词人。
靡然向风。
乃谓司马相如杨子云复起于岷峨之间矣。
秩满。
右卫曹。
每上疏言政事。
词旨切直。
因而解罢。
稍迁右拾遗
契丹营州叛。
建安郡王武攸宜亲总戎律。
特诏左补阙属之。
迨及公参谋帏幕。
军次渔阳
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
三军震慑。
公乃进谏。
感激忠义
料敌决策。
请分麾下万人。
以为前驱。
奋不顾身。
上报于建安
建安愎谏。
礼谢绝之。
但署以军曹掌记而已。
公知不合。
因登蓟北楼
感昔乐生燕昭之事。
赋诗而流涕。
及军罢。
以父年老。
表乞归侍。
至数月。
文林卒。
公至性纯孝。
遂庐墓侧。
杖而后起。
柴毁灭性。
天下之人。
莫不伤叹。
年四十有二。
葬于射洪独坐山。
有正声集十卷。
著于代。
友人黄门侍郎范阳卢藏用为之序。
以为文章道丧。
五百年得陈君焉。
由是太冲之词。
纸贵天下矣。
有子二人。
进士及第
长曰光。
官至膳部郎中商州刺史
仲曰斐。
河东蓝田长安三尉。
卒官。
光有二子。
其长曰易甫。
监察御史
次曰简甫。
殿中侍御史
斐生三子。
长曰灵甫
次曰兢甫众甫。
皆守绪业。
有名于代。
剑南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自受分阃之征也。
初年谋始立法。
二年人富知教。
三年鲁变于道。
乃谓幕宾曰。
文林万斛。
以赈乡人。
得非司城子罕贷而不书乎。
拾遗之文。
四海之内。
家藏一本。
得非臧文仲立没而不朽乎。
于戏陈君。
道可以济天下。
而命不通于天下。
才可以致尧舜
而运不合于尧舜
悲夫。
孔文举郑元署通德门。
蔡伯喈陈寔立大邱颂。
异代思贤之意也。
况陈君颜闵之行。
管乐之材。
而守牧之臣。
久阙旌表。
何哉。
爰命末学。
第叙丰碑。
表厥后来。
是则是效。
其颂曰。
有妫之后。
封于陈国
根深苗长。
世载明德。
文林大器。
质非雕刻。
学术钩深。
风鉴诣极。
代公耿光。
乔元藻识。
施不求报。
退身自默。
岷峨降灵。
拾遗挺生。
气总三象。
秀发五行。
才同入室。
学匪猎精。
明明天后
偫龙效庭。
矫矫长离。
轩飞梁益。
封章屡抗。
矢陈刑辟。
匪君伊顺。
惟鳞是逆。
九德未行。
三命惟锡。
帝命建安
远征不伏。
咨公幕画。
骋此骥足。
唯王玩兵。
愎谏违卜。
忠言不纳。
前军欲覆。
遂登蓟楼。
冀写我忧。
大运茫茫。
天地悠悠。
沙麓气冲。
阴光流。
义士食
人谁造周(嗟乎道不可合运不可谐遂放言于感遇亦阮公之咏怀已而已而陈公之微意在斯)
表辞右省
来归温凊。
如何风树。
不宁不令。
庐墓之侧。
柴毁灭性。
管辂之才。
管辂之命。
惟国不幸。
非君之病。
我鲜于公。
忠肃恭懿
光明不融。
为君颂德。
穆如清风。
日月运安。
江汉流东。
不闭其文。
永昭文雄。
敬宗谥议 中唐 · 贾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议曰。定尊号。
考列圣。终古之重事
有司宜用大者远者。上质百王之明烈。
下开千载之成法。参天人之意。
极臣下之诚。酌而举之。
以正大谥。故称天以诔
大莫加焉。微臣得议。
公莫至焉。所谓大者远者。
盖总夫一朝之治化。四海之惠泽。
夷夏之率职。元元之受赐。
皇明所临之远近。睿断所系之巨小何如耳。
其他苟不足以升降盛德者。固得略而不论。
伏惟大行皇帝以英睿之资。绍膺丕历。
启皇辉于磐石。浴圣德于少海。
每钦承册命。天下感悦。
既即尊位。孝思踰显。
列圣之道。率履不违。
礼行乎郊禋。敬达乎宗庙。
富四海以致养。荣两宫以问安。
推恩广爱。累霈鸿渥
发号施惠。洽于百灵。
而又天资严正。睿德沈毅。
时海内承宪宗穆宗威灵德泽之厚。朝野无事。
生人休息。初临大宝。
委政宰庭。春秋至富。
而远蓄刚辩。既阅庶务。
四聪益达。英断自己。
任贤不疑。故卒能光启诚明。
载安天下。横议或炽。
圣衷愈坚。忠勋内外。
叶赞雄略。于是举兵食之大计。
示经营乎四方。而不庭之藩。
首自夷殄。砺忠奋节。
视师于朝。承风向化。
遐迩耸动。夫不怒而威。
不战而胜。王者之武也。
推是大旨。引而伸之。
则未形之用可见矣。惜乎号未光乎天地。
泽未浸乎四海。而变生非虑。
遐抱天关。生灵之惋愤。
其可既乎。七月将至。
同轨既集。臣谨上稽国典。
傍考物情。约以经义。
合诸谥法。表功节惠。
庶叶大中。书曰。
惟睿作圣。夫以浚哲之材。
继圣明之业。而祖宗成式。
修举罔坠。礼百神而亲九族。
尊儒术而容谏诤。铺鸿阐号。
圣德彰明。非睿而何。
谥法。威强睿德曰武。
制胜朝堂之上。而威棱远驭。
不俟车甲。非武而何。
汉昭帝之所以为昭如此。而谥法亦曰明德有功曰昭。
大行皇帝初虽谦让。然终任其刚断。
以显明德。非昭而何。
夫悯者。臣下追惋之诚所深切者也。
谥法。在国逢难曰悯。
圣朝既讨雠戡乱。明告四方。
有司所宜率亿兆之心。极君亲之义。
荐诚隆感。非悯而何。
谥法。慈惠爱亲。
叶时肇享皆曰孝。孚爱敬于率土。
刑家邦之孝理。躬亲严配之典。
奔走职来之助。广慈至德。
非孝而何。传曰。
临之以庄则敬。又记曰。
庄敬则严威。拟盛烈之形容。
参历古之训典。谨上尊谥曰睿武昭悯孝皇帝
庙号曰敬宗。谨议。
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 中唐 · 贾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皇帝即位四年。
沧寇既平。
河朔无事。
方偃戢兵刃。
与人休息。
东郡地临讨伐之境。
岁积水旱之后。
罢劳之师。
始旋于奔命。
残耗之氓。
久困于烦役。
物力殚竭。
资用凶荒。
牧养之寄。
于是为急。
乃诏兵部侍郎赞皇公李德裕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出镇兹土。
时公由浙右连帅以治行第一徵复南宫。
既至未浃月。
乃膺是选。
择于是日对越明命。
抗旆遄征。
若决江汉以起焦涸。
至则究宣诏旨。
躬问痛疾。
俾人识皇泽。
吏识朝典。
军识法令。
俗知教化。
推心于万人之腹。
下令于流水之源。
怠则张而振之。
弊则扫而更之。
下车三日而新政兴。
涉旬而旧俗革。
周月而风偃三郡。
逾时而泽流四境。
期年而人和岁穰。
厥绩大成。
属蜀人新被蛮寇。
流散未复。
诏选天下诸侯威可训齐而惠可生殖者。
公又迁秩兵部尚书镇抚焉。
以遗爱之地。
所以扬丰碑而表异政也。
古今纪嘉绩咏去思者多矣。
大抵久于其位。
方显其迹。
舜典三载考绩。
仲尼亦曰三年有成。
子产三年。
而国人始信。
次公居颍川前后八年。
而曰郡中愈治。
未有起积困之俗。
施难行之化。
劳徕安集。
生聚教训。
未至期年。
而阐耀丕业。
流光驰声。
若是之速也。
公廉明刚健。
精力过人。
博以文雅。
济以经术。
发强开敏。
贯达吏事。
刃下无肯綮。
彀中无逃遁。
其治军也。
法令严而赏罚信。
阅实其籍。
修利其器。
征剿之勋。
守备之劳。
一有可追。
罔不甄宠。
除去姑息之弊。
刬革因循之政。
户庭无纪纲之仆。
营垒尽腹心之师。
尝称记曰军旅有礼。
则武功成。
故先之以礼谊。
传曰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
故勤之以教习
至夫铄金割革之程制。
耳目声气之容饰。
日省月试。
莫匪躬亲。
于是师徒感悦。
人百其武。
而政成于戎旅矣。
其驭下也。
正其身以为表。
悬其令而莫犯。
守以画一。
提以宪章。
故百吏耸视。
偫职修举。
广汉之推功善。
而吏人称之不容口
翁归以一警百。
而吏人皆改行自新。
与善惩违。
咸得其术。
而政行乎州邑矣。
其养人也。
拔其害本。
浚其利源。
安之而后劝功。
业之而后兴教。
苛役重赋。
人之所困。
明令以蠲之。
树艺畜牧。
生之所急。
躬劝以课之。
于是万井千闾。
感励恩德。
若人人皆自其手而持道之也。
郡有渚田千顷。
盖上腴也。
先是亩种之人。
尽主兼并之家。
至则均其耕垦。
首及贫弱。
俾共其利而一其征。
诗曰。
恺悌君子。
人之父母。
恺以强教之。
悌以悦安之。
故流庸四归。
播殖满野。
化叹息愁恨为乐和之声。
而政洽乎氓庶矣。
其训俗也。
举先孝弟。
养先茕独。
敬教劝学。
驱而之善。
俾干橹之乡。
刚悍之俗。
粲然有文以相接。
驩然有恩以相爱。
仁声感物。
顺气成象。
年谷大稔。
人无札瘥。
畎亩之中。
至有亲戚致忧。
相报以养者。
比比旌显。
陶然一境。
日饮其和而政达乎教化矣。
其理财也。
爱人以生之。
节用以阜之。
无名非法之费。
饰奢崇侈之给。
踵弊或久。
一皆去之。
行之期年。
力乃滋殖。
百姓与足。
千箱既盈。
通商而百货不匮。
训工而五材咸理。
繇是军有馀用。
吏有常禄。
而政施乎物力矣。
其约己也。
躬俭行简。
居无玩好。
日公之诣部。
与家属偕。
路人非见其旌幢。
虽告以掾吏之家。
不信也。
及郡。
凡昔之仰给于官不应法令者。
悉还之。
吏人皆惊而相告曰。
而今而后。
吾知官之与法矣。
吾侪其敢贪冒以愧吾贤帅耶。
至若均禄廪以赡军费。
节宴游以宽日力。
忠爱之私。
视官犹家。
而政先乎简约矣。
政事本诸身。
行乎吏人。
成乎师旅。
给乎氓庶。
美于风俗。
阜于财用。
六者治之大节也。
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则其他可得矣。
及戎轩西去。
校官吏
三州耆耄。
感公之惠训。
怀公之明德。
道路号叹。
若无所归。
冀获寇恂之借。
益深召伯之爱。
既而大将仲良范凑别驾卫炫一十六人。
泣沥丹诚。
伏述功美。
愿刻金石。
垂诸无穷。
监军使田内侍全操今节度使段尚书嶷继以事闻。
恩诏嘉许。
俾万方将帅
聆音耸劝。
实朝廷之重典也。
赵郡人
赞皇其本邑也。
浚源长发。
贤达奕代。
烈祖赞皇文献公讳栖筠
大历中御史大夫
清风峻节。
振服天下。
烈考忠懿公讳吉甫
元和初再为丞相
崇功盛业。
耀动古今。
公承忠勋之积庆。
负鸿略以继起。
年未弱冠。
而济美之望。
见推于时。
释褐。
诏授校书郎
累至监察御史
元和十五年以本官召充翰林学士
穆宗皇帝初嗣位。
对见之日。
即赐金紫。
屯田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
侍从如故。
又迁中书舍人
专承密命。
论思参赞
沃心近膝。
言隐而道行者盖多矣。
会邦宪任缺。
难其人。
乃拜御史中丞
直己端诚。
道无吐茹。
百职以治。
朝纲以肃。
明年御史大夫兼统浙西六郡。
仍总其车服以镇靖焉。
公时年三十有六。
大和元年就加礼部尚书
二年银青光禄大夫
诏书方勉举汉宣故事以宠休绩。
金陵凡六载。
其仁风惠化。
磅礡于封部。
洋溢于歌讴。
天下闻之久矣。
及贰夏官
至未发轫。
复慰滑人徯来之思。
滑人既乂。
复用滑之治迹。
以慰蜀人
人讴谣。
今复诏下。
则化日宏宣。
膏泽愈大。
其用举兹而断可识矣。
峨峨翠碣。
永载德政。
上请斯文。
迨于末学。
恭承明诏。
无愧直笔。
其词曰。
天有德星。
所临者福。
王有良翰。
以抚藩服。
惟昔兹土。
岁仍十饥。
师役罢劳。
人困流离。
衣食所储。
荡无孑遗。
上帝监观。
俾公来思。
公之来思。
劳役乃息。
人望如草。
俟我生殖。
烦苛尽去。
吏奉条式。
禁止惰游。
阜昌物力。
岁聿未周。
乃无疲人。
寒者厌襦。
饥者厌飧。
野无闲田。
百谷茂蓁。
襁负而来。
阖境如
教化既兴。
德刑具举。
政行州邑
礼行师旅。
人趋法令。
邻服威武
矫矫三军。
勇馀可贾。
俗换风移。
日用不知。
鸱鸮之音。
鲁侯化之。
晋门之盗。
随会逃之。
成人之服。
子皋为之。
人有父子。
惟公亲之。
人有作业。
惟公勤之。
军政既成。
吏理既清。
百室既盈。
乃流德声。
乃奉诏书。
俾镇全蜀。
人失召父。
军去方叔
㟪垒之氓。
尚知尸祝。
今兹功德。
曷其自足。
乃疏成绩。
达于宸聪。
曰俞哉。
宜尔显崇。
建石通衢。
追琢嘉庸。
书词罔愧。
播美无穷。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舒元褒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五
问。皇帝曰。
朕恭守宪祖中兴之运。穆宗绍宁之业。
寅畏兢翼。亦免荒坠。
诸侯忠上而奉职。卿士循法而恪官。
四夷内向。兆人休息。
至于属统垂文。程示后代。
终有致人之意。未有理人之术。
古人云。希颜之徒。
亦颜之流也。又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予窃不让。欲追踪乎三代。
俯视乎二汉。陶今俗于至道。
跻兆人于泰和。子大夫皆蕴器应荐。
愤愤悱悱。思所以奋者。
于日久矣。当竭其虑。
开予郁滞。夫礼乐刑政。
理之具也。礼乐非谓威仪升降。
铿锵拊击也。将务乎阜天时。
节地利。和神人。
齐风俗也。刑政非谓科条
繁文申约也。将务乎愧心格耻。
设防消微也。必有其论。
何方致之。四人混处。
迁于异(一作费)物。历代已降。
皆所共患。士本于儒。
而有诡道之行。农尚笃固。
而多损本之心。工缮用物。
而作雕磨之器。商通有无。
而赍难得之货。思矫其毙。
必有其术。汉高之基称萧曹。
孝宣之兴称丙魏。朕观其书。
灿焉尽在。我国家之盛。
其纪年则曰贞观开元。其辅相则曰房杜姚宋。
朕观其书。则拔偫绝类者。
不能相远。然两朝之盛。
四子之能。不可诬也。
将与元化合德。谟谋而无际欤。
史官词志。不能久于其事(诏令作其事业)欤。
口食至多。而垦辟者惰。
供亿至众。而财官是空。
官无阙员。而家食者告困。
德泽仍臻。而鳏弱者未赡。
必有其旨。何以辨之。
无泛无略。无游说。
无隐情。以副虚求。
朕将亲览。对。
臣久讶今之天道运行。地力负载。
生生滋息。皆与尧舜禹汤之时不异。
及言其理乱安危。则邈然数千里而远。
臣因静索其源。盖由时君之所致也。
在禹以夏王。桀以亡。
在汤以殷王以殷亡。
是古今有异耶。直人事而已矣。
臣尝病之。愿抱血诚。
而写置于天子之前。天路甚高。
无由上达。所以卒岁于悒。
如抱沈痼。天意似知臣有移时之术。
而能恳恳不已。幸使臣不为霜露所薄。
而无犬马之疾。得遭遇陛下嗣位之日。
首以直言极谏。徵夫贤良方正之士。
而虚心以问之。此乃五帝三王之所难行。
而一朝陛下尽能行之。所谓天地交泰之时也。
臣不敢惧避。愿就汤镬之诛。
愿尽吐成败利害之根。愿解天下元元倒悬之急也。
亦不枝蔓藻饰以为言。上缘圣问。
下切人情。度陛下必能行之者而后言之。
伏惟陛下察其忠而谅其直。实天下幸甚。
谨昧死上言。制策曰。
古人云。希颜之徒。
亦颜之流。又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予窃不让。愿追踪乎三代。
俯视乎二汉。陶今俗于至道。
跻兆人于泰和。子大夫皆蕴器膺荐。
愤愤悱悱。思所以奋者。
于日久矣。当极其虑。
开予郁滞者。陛下首问及此。
有以见圣人思虑之深也。臣闻扬雄有希贤之言。
颜渊有慕圣之语。皆谓生虽异代。
但行其道。即其人也。
今陛下蕴上圣之姿。执大宝以御乎人夫。
寒暄发于咳唾。生死系于喜怒。
其力与天地争大。其财与泉源不穷。
臣窃谓以此之力。提五岳而塞乎四海也。
今赐策曰。予窃不让。
欲追踪乎三代。俯视乎二汉。
此乃陛下谦光之至也。微臣敢不拜舞称贺。
条列而言乎。臣闻三代之理。
以义化天下。其犹天地之无不覆载。
日月之无不照临。虽负至圣之姿。
常若不足。在求贤以辅。
张谏以规。忧天下之忧。
乐天下之乐。未尝枉一物而私其功也。
三代以后。亦求其所理之门。
何者足以立功而亲人。此道苟失。
在未尝有思天下之苦。既不知其苦。
必轻用其人。所谓轻用者。
非谓日杀不辜。盖以天下之力既困。
而上之用无节。上之用无节。
则有转死沟壑之患。生于无节。
足以为生人之刀锯也。又有甚于此者。
则爵禄遍于舆台。威福生于左右。
刑罚不中。法令不行。
天下昏乱。犹不知觉。
自以为万代之安。此以求理。
何异缘木而求鱼哉。今陛下欲追踪乎三代。
则莫若用三代之理。何者。
伏望陛下以其德理天下。则思求贤以广其覆载。
以贞明并日月。则思纳谏以助其照临。
察逆耳之言。则知其为端士而进用之。
闻悦心之语。则辨其为邪谄而斥远之。
御一膳思天下之饥。披一裘思天下之冻。
览国史思祖宗创业之艰难。睹贡赋思黎氓耕织之勤苦。
居宫殿思采伐之勤劳。视嫔嫱思离旷之怨恨。
声色游宴。悟伐性之言。
驰骋畋猎。念垂堂之戒。
戢六军无令恃宠。抑近习无纵威权。
无使有求恩之名。无使有得幸之号。
无使内干外政。无使中夺外权。
无垂饰喜之赏。无行迁怒之罚。
无求悦耳之华。无好荡心之巧。
此乃三代明王理天下之术也。陛下诚能慕之。
则宜法而行之。行之不已。
自然远超于三代矣。况俯视二汉乎。
此则陶今俗于至道。跻兆人于泰和
又岂劳圣虑哉。制策曰。
夫礼乐刑政。理之具也。
礼乐非谓威仪升降。铿锵拊击也。
将务乎阜天时。节地利。
和神人。齐风俗也。
刑政非谓科条。繁文申约也。
将务乎愧心格耻。设防销微也。
必有其论。何方致之者。
臣闻礼乐刑政。天下之本也。
三代之理。未始不先于礼。
礼明。则君臣父子长幼尊卑识其分。
而人伦之序正矣。人伦之序正。
和顺孝慈之庆感于上。所以阜天时也。
贵贱之位别于内。则奢侈耗蠹之毙息于外。
此所以节地利也。自然上下交泰。
而天下之心悦。天下之心悦。
因可以达于乐。乐达。
则神人自然和矣。神人和。
则风俗自然齐矣。仲尼曰。
安上理人。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此之谓乎。固非谓夫威仪升降。
铿锵拊击也。伏惟陛下举三代礼乐而行之。
而不以形声之为贵。则可以阜天时而节地利。
和神人而齐风俗。刑政者。
国家之大典。臣闻贞观之理。
刑政甚明。夫刑者期于无刑。
政者期于无政。盖以一人而齐天下。
能用之者则理。不能用之者则乱。
刑设而不犯。画一之谓也。
政立而不易。必行之理也。
然后能去奸宄。惩暴乱。
而养育黎人也。然其患在于任情好恶。
远近雷同。虽尧舜不可为理也。
况今人人自为强禦。欲其愧心格耻。
设防销微。无由得也。
何以言之。今军伍之人。
陛下之人也。府县之人。
亦陛下之人也。既皆陛下之人。
则刑政所宜共守。今有惰游无赖之人。
不修本业。输货榷酤。
苟求微利。一入北军。
张影附势。凭托附籍。
恣行凶顽。执宪与尹京者。
持陛下刑政以绳其罪。主者则云。
彼越局而挫我也。遂夸其威权以固护之。
持刑政者无由而禁。徒有城狐社鼠之叹耳。
此陛下刑政不行于毂下。况其远者乎。
其外则守土之臣。或多自开户牖。
征徭役税。不本制条。
刑罪重轻。率于胸臆。
此陛下刑政不行于内地。况其远者乎。
伏惟陛下明于用刑。则可与期于无刑矣。
岂止于愧心格耻乎。率力为政。
则可与期于无政矣。岂止于设防销微乎。
伏惟陛下徵贞观刑政而行之。则天下之人有耻且格矣。
制策曰。四人混处。
迁于异物。历代以降。
皆所共患。士本于儒。
而有诡道之行。农尚笃固。
而多捐本之心。工缮用物。
而作雕磨之器。商通有无。
而赍难得之货。思矫其毙。
必有其术者。臣闻明君在上。
制四人之业。不使为异物所迁。
今士之为儒。非不强学。
而有诡道之行者。其毙自陛下亲巧谀而疏骨鲠也。
农人之业。非不笃固。
而多捐本之心者。其毙自陛下嗜珍味而恶菲薄也。
工人之艺非不专。而作雕磨之器者。
其毙自陛下厌朴素而尚淫巧也。商人之利非不多。
而赍难得之货者。其毙自陛下贵珠玉而贱布帛也。
伏惟陛下斥巧谀。则士无诡道之行矣。
绝珍味。则农无弃本之心矣。
碎淫巧。则工无雕磨之器矣。
贱珠玉。则商无难得之货矣。
矫毙之术。其在此乎。
夫矫毙在先原其本。然后责其末。
何者。制士人之禄使稍优。
宽农人之税使加薄。酬工人之佣使当直。
来商人之货使其通。如此自然各修其业矣。
复敢有为异物所迁。则陛下之政刑存焉。
制策曰。汉高之基称萧曹。
孝宣之兴称丙魏。朕观其书。
灿焉尽在。我国家之盛。
其纪年则曰贞观开元。其辅相则曰房杜姚宋。
朕观其书。则拔偫绝类者。
不能相远。然两朝之盛。
四子之能。不可诬也。
将与元化合德。谟谋而无际欤者。
臣闻元首以辅弼兴理。自古王者。
期建非常之业。则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
汉之高祖资萧曹。孝宣凭丙魏。
一则以创业。一则以中兴。
其道可得而知也。汉祖起于布衣。
以有天下。大敌未灭。
日月持久。萧曹匡辅。
谋计居多。所以觉其功业盛也。
孝宣起于人閒。霍光殁后。
方亲政事。然霍光虽乘时之功。
不通经术。非王者之佐。
政毙尤多。丙魏乘毙之馀。
以竭股肱之任。卒致中兴。
所以觉其辅佐之劳也。我太宗元宗
明圣之资。海内从化
而房杜姚宋。当至理之代。
皆尽启沃之力。咸有匡辅之道。
主圣臣贤。君臣道合。
是以贞观开元。与汉之功臣有异。
而两朝功德事业。乎史册。
陛下以拔偫绝类之不相远者。臣向所谓主圣臣贤。
道合交泰。正史氏无德而称焉。
制策曰。食口至多。
而恳辟者惰。供亿至众。
而财官是空。官无阙员。
而家食者告困。德泽仍臻。
而鳏弱者未赡。必有其旨。
何以辨之。毋泛毋略。
毋游说。毋隐情。
以副虚求。朕将亲览。
陛下终问及此。有以见圣心忧勤之至也。
微臣敢有所隐而不尽言乎。陛下以口食至多。
而垦辟者惰。供亿至众。
而财官是空。非上失勤俭之化。
而下弃其本不务乎。夫欲垦辟多而财赋足者。
莫若劝人之务本。务本在百姓乐其业。
而垦土以谷。树桑以丝。
此皆取之厚地。厚地之出。
如泉源焉。岂有穷竭耶。
今舍此不务。而欲垦辟之不惰。
不可得也。今陛下宫室池台之盛。
则人务采伐。而辄趋斧斤之利。
此耕夫十去其一也。后宫罗纨铅红(一作锦绮)者数千人。
日费数千金。此耕夫十去其一也。
尚食之馔。穷海陆之珍。
以充圆方。一饭之资。
亦中人百家之产。此耕夫十去其一也。
厩马与鹰犬之多。皆使厮养之。
其刍粟梁肉之供。一物之命。
有甚于人。此耕夫十去其一也。
车舆服玩。皆错以兼金。
锼以美玉。或文犀玳瑁。
大贝明珠。齿革羽毛。
穷异极奇。采之者或航溟海。
崇山。力尽不回。
继之以死。此耕夫十去其一也。
有假于浮屠。削发惑众。
而建立寺宇。刻雕像形。
度天下之多。不下数十万。
此耕夫十去其一也。奸吏理人。
苟以应办为先。急徵其租。
厚剥其赋。以媚于左右。
此耕。夫十去其一也。
上好珍奇。则商通无用之货。
上好伎巧。则工作无用之器。
器与货皆出于人力。乃委于无用之地。
此耕夫十去其一也。此数者。
乃困生人之力。而竭国用之甚者。
陛下诚能慕乎茅茨之化。绳浮屠惑众之教。
抑奸吏赋敛之心。闭工商无用之事。
则百姓皆归本而垦辟矣。何虑乎口食至多哉。
陛下诚能节嫔嫱之侍。斥犬马之繁。
减海陆之溢。省车舆服玩之珍。
则赋自然足。何虑乎供亿之众哉。
故语有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使伊傅复生。
为陛下计者。不能易此也。
陛下以官无阙员。而家食者告困。
岂非择才授任之不明欤。迁转课绩之不覈欤。
今自三事及偫有司。皆有其官。
官有其禄。考成在于岁满则转。
不知陛下何以选而致之哉。臣闻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言内外各用其人为理。而天下安宁也。
今多士盈朝。而使陛下忧劳若此。
虽无阙员。将何用哉。
(一作甚)文王以宁之谓也。陛下何不各于其局而考其课绩。
有其效者则升之。无其效者则退之
如此则尸素充员者鲜。何忧乎家食而告因哉。
陛下以德泽屡降。而鳏弱者未赡。
岂非方镇之臣。为壅遏其恩者耶。
窃见今守土之臣与聚敛之臣。巧计万端。
割剥生人膏血。两税之外。
徵率杂科。以为非时之进。
富贵(疑)陛下恩泽。于是有月进时进。
朝贺之进。羡馀之进。
当进之时。表章上言。
皆云臣自方圆。不扰陛下百姓。
举此一节。则明其欺诈甚矣。
长吏节度观察刺史之家。其奢者家僮数百人。
其俭者不下百人。以其禄俸自给。
尚且不足。必欲重敛于人以继之。
则明知其所进非禄俸也。既非禄俸。
而云不扰百姓。将何得哉。
所以两税之外。常有诛求。
盐铁榷酤。重叠笼税。
托为进奏。般次相运。
水陆转输。半入私家。
今天下之人。流离弃业。
日益困矣。而陛下无由知之。
虽仍降德泽。德泽不流。
则鳏弱从何而赡。陛下闻之。
得不为少轸圣虑。少动圣心。
臣窃料陛下将不忍闻也。陛下倘察臣之言。
特回圣意。一为思之。
敕有司薄天下旧定之租赋。禁奸臣非法之诛求。
减盐铁榷酤之繁税。绝天下无端之进奉。
如此则德泽自降。天下之人。
自获苏息。富而庶矣。
岂虑乎鳏弱之不赡哉。然清问所及。
皆当今之切者。微臣上言。
亦已尽矣。陛下察而行之。
在陛下留心庶政。而法其兢兢业业而已。
何者。陛下春秋鼎盛。
十二圣之重搆。自即位以来。
尝日旰不视朝。大臣忧惧。
百辟惴慄。进谏者词旨恳切。
陛下既嘉其忠。亦允其请。
宰相卿士。未有转时之对。
则万几之重。其缺几时。
加之千门之深。羽卫之隔。
则堂上之远。岂止于千里哉。
虽陛下雄杰聪明。极思虑而忧天下。
何由而得。虽曰徵贤臣为直谏。
又何益于理。故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推是而言。则天下理乱。
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
臣所谓留心庶政。而法其兢兢业业者。
盖由此也。况今大毙未去。
其可忽之耶。臣所谓大毙者。
在法吏之舞文。权臣之弄柄。
朋党连结。货贿公行。
以中外重位。出入迭居。
名器轻于粪土。公侯遍于顽驽。
恣行威福。苛伤暴残。
谏官不敢论。御史不敢纠。
虽陛下有天下之名。而此辈乃害天下之实。
此毙不去。生人未安。
陛下必欲去其毙者。拔其根本。
斥谀佞。进忠贤。
早朝而晏退。引宰相公卿。
询访天下之利病。至于偫有司。
皆使鲠直列侍。而亲决万几之务。
此乃圣帝明王理天下之术也。伏惟陛下留神独听。
无惑于左右。则四海九州幸甚。
微臣敢爱一身之死而不直言乎。谨对。
张文懿公士逊旧德之碑1049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六、《宋景文集》卷五七、《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惟宋四叶,天以端命付皇帝,既社南邦,乃建元储。
始御资善堂,参听天下事,真庙委成,群臣遵审训,奉上国宝。
皇帝即位,重光合华,道益大兴,天焘地持,罔有不承。
惟其佐曰清河张公,由户部吏部二郎中直昭文馆,为寿春及升府咨议参军,以右谏议大夫太子左右庶子,进枢密直学士,为宾客,以枢密副使给事中詹事
出入两宫,实辅实维。
逮潜而飞,神摅景发,首羾天极。
上之六年,制诏有司:「先帝遗朕宝臣士逊,毗亮厥初,勤劳我家,外经内干,声烈嘉饪。
罔德不酬,朕庶几焉。
尔惟相,且类台德」。
前此,公已三迁为尚书左丞
乃以礼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分执政事笔。
于是纲纪文章,张设修明,公与二三臣协恭济虔,风力锐甚。
因其故而奉行之,本其宜而财相之,所以镇浮扼动,便安元元之道甚备,翕然号称职相。
枢密使曹利用素贵强,宗子留乡里使酒不轨。
既具狱,或谓利用并坐,上疑以问执政,众噤嘿相顾望。
公徐曰:「利用大臣,宜不知状,独不肖子为之」。
时间语先入,利用得罪。
公以议不合,罢为刑部尚书、知江宁府
宰相文正王曾亦为上别白。
曹事终,曹氏复爵土,还所籍产,官其子孙。
居二岁,朝京师,以检校太傅定国军节度、知许州
踰年,用旧官复入相,进中书侍郎兵部尚书
明年,上专揽万务,除门下侍郎,仍前官,遂总魁柄。
未几,以左仆射保留西洛
杨崇勋亦罢枢密使,以帅节兼台司,同谢殿中班,在公右。
帝怃然悟。
明日,授公检校太师山南东道节度,以宰相秩复守许昌
公不以汉相尊废事事,为政有体,不曲折烦苛,时时方略纵舍,有足观者。
赋更在民,类先与期,故所到皆有惠利仁爱。
筑大堤环城,以障瀿潦,癐积燥完,户免垫愁,许人蒙休,镵碧颂功。
判河南府
久之,上推雅故,复进公为上宰,尽还前在丞相府之领。
封郢国公
公既以年高位隆,万或一悔,有不胜任之责,乃七表让还印绶,面陈又十数。
虽上之所以拒而留者,亦不胜记。
公执不回,遂册拜太傅进封邓国公,听谢。
特诏朝朔望,大朝会并缀中书门下班,出入施伞。
与一子五品绯,赐近城园一区,月给实俸。
国朝自中书得老者,以公为初。
辞朔望,惟朝会一再至,至必上眷瞩加等,或遣中侍者劳问。
尝御书飞白「千岁」二字,赐公难老。
公因铺叙前后所锡书九百函,为歌一篇,赞成盛德。
皇祐元年正月己未薨于第,享年八十有六。
翌日问闻,上骇叹,趣外办车驾。
或言日直陛下元命,不可往,上曰:「股肱实亏,日于何避」?
遂行,哭之恸。
赐银三千两,布帛醪米副之。
以太师、中书令贲其柩。
进升宗党官若职者十有六人
呜呼!
公字顺之淳化中乡进士试禁中,占对鸿彻。
太宗异之,擢乙科,调郧乡主簿射洪
以异政闻,改襄阳,外忧自免。
还,除秘书著作佐郎、知邵武县
转本省丞。
虢略杨亿翰林,高持风鉴,少所器可,荐公才堪御史,因授监察御史
江南转运使阙,中书进拟辄却,真宗不次用公,执政贺上得人。
广南东路,三迁至兵部员外郎
代还,授河北转运使
工部郎中
河齧棣州,有诏徙阳信
官见粮多,不可以迁。
公视濒河数州方歉食,即计馀以贷民,年如约输入新郡,振乏权赢,众赖以纾。
真宗最公治状,欲遂寘左右。
会王府开,面命公曰:「枚选于众,无易而才」。
公拜稽首,遂用调护。
公身七尺,进退安重。
中隐正,外文明,笃于孝友,根于仁爱。
一时士大夫歆艳,成就出门下者,皆名流钜人。
施予姻旧,禀稍略足,不问在否几何。
枢省凡八年,后三至台辅
去位又十年,所遇不同,而事皆可纪。
方上谅闇,冢司持衡,排抵时望,阴席权宠。
公居其间,防检百为,身侔长城,虑先元龟,妖脂谗具,无所投污,然而卒定大事。
乾兴时,善公之谋。
章献佐治,轩陛重严,公事二圣,外谋必闻,里言不宣,孝承慈佑,鸿名双济。
及乾刚独奋,有弗厌者,一切罢免,而公见留。
宰相文惠陈尧佐门下生窃出上书,妄言变事,又有讥谏官立党者。
公还奏上前,质其诬蔑,于是告者结三岁刑,谏官事寝不下。
明道间,见公之忠,耆德复用。
上方厉精听断,公朝夕进见,一力匪懈,登畯吁良,缉兴化条,太和嘉生,蒸薄渗漉。
举天下全盛,视公所以致君至不至耶!
大抵相创业者先功,相守成者先德,经纶之业易言,而镇靖之绩难知,公可谓治世之杰辅,皇极之全懿者已。
故宝元以来,著公之劳。
公之引年,人间事一不概意,阅黄老旁行书,粗以应外,精以治内,乘和日化,与相颓靡。
再过乡上冢,召故人长者,散金为寿。
野服巾车,不自贵其贵。
百祉蕃并,化为康宁。
偃然牖下,如蜕一委。
当此时,󲦤绅大夫之辈,又善公终。
圣上所以恻悼痛,举哀外次,三不视朝。
有司谥为文懿,匪公孰宜!
凡附官见职者:审官审刑二院,史馆会灵观判官,以近臣兼之;
契丹国信使,在藩房时,帝所特选;
祥源观使,以宥密领之;
集贤殿昭文馆学士监国子、南郊大礼使、献懿二太后园陵使,以执政莅之。
邑户万五千七百,勋阶极品,功臣出处更二十六号。
公于书史,多所汎览。
为辞章,深纯典正
尤嗜诗,所得皆自然经奇,无所彫劂。
礼部尚书清河张咏许为第一流。
生平编次成十集。
既诏索遗藁,家丞录五集以献,遂秘禁中。
信乎,有德而又有言者欤!
公之先,盖汉阳王柬之苗裔,系牒湮落,世数失传。
至曾大父讳育,从唐本道帅赵凝府钩校用度,奏为大理评事
凝破,避兵溯汉,止均州郧乡,道葬焉。
配曰郭氏。
大父讳裕,试金吾卫长史,主阴城盐铁院,配曰胡氏。
父廷朗,隐约违世,配曰赵氏、二庞氏、李氏。
公能推恩,以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郕、楚、韩三国公上追先烈,以燕、晋、魏、韩、鲁、越国,封自妣而上五族太夫人。
公即魏国所生。
七日而母夫人丧,属公于姑。
顾复劳苦,至于成立,公请于朝,封姑为南阳县太君
其丧也,如母而不缞。
姑子全氏,赠太子左赞善大夫
公娶姓三:蒋、黄氏,追封晋陵、英国二夫人;
冯氏,封舒国夫人
四男子:曰友直,刑部员外郎直史馆
曰友称,殿中丞
曰友正,将作监丞
曰友谊,奉礼郎,独早世。
上恤其孤,故友直为史馆修撰,友称任亲民官,友正选大理寺丞
薨之年夏四月癸酉,克葬公于河南府登封县中乡之原,英、舒二夫人祔焉。
诸子以叙公之业有故吏状,饰公之惠有容官议,册悯于朝,志埋于幽,奏终藏事,无不如志;
惟纤石巍存,可刻以磨,若又著庸其上,显摅无穷,谁不谓然。
乃请而命史臣祁系以词。
曰:
惟天兴雨,有云歊蒸。
惟辟抚期,有贤挺生。
贤者谓谁,英英令君。
朅来于朝,对我圣真
帝启南社,实护且
既在东宫,陟降不违。
帝受昌珍,瑞福纷纶。
负日当天,四海复晨。
内经鸿枢,帝心以嘉。
三陟宰司,并秉将牙。
公之在朝,施设有方。
百工仪仪,莫匪畯良。
公之出藩,人以阜安。
黍稷炽丰,靡厉靡患。
圄牢岁空,吏不傅爰。
老还第家,为国傅臣。
班视台铉,宠光益振。
陶天之和,用克永年。
未始疾忧,委化而蟺。
帝叹憖遗,行不便时。
殓以衮章,殁轸馀思。
凡公猷为,一代宗臣。
有勋在史,有德在民。
昔周之奭,佐成以功。
叶振权纲,王道郅隆。
在唐之说,辅明以嗣。
拥全威灵,大猷讫济。
公视二臣,孰为后先。
著辞表阡,风烈永传。
李德裕太尉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李德裕穆宗文宗朝,历内外职任,奏议忠直,政绩彰显,遂当辅相之任。
然为邪佞所排,不克就功业。
相武宗英主,始尽其才。
回鹘在边,先请待以恩好,及其侵轶,乃授刘沔、石雄成算,使之平荡,得中国大体。
上党拒命,举朝惧生事,不欲用兵。
德裕料其事势,奏遣使魏镇,先破声援之谋,且委征讨之任。
帅迁延其役,使王宰领师,直趋磁州,据魏之右。
魏帅惧,全军以出。
又以王宰必有顾望,令刘沔领军,直抵万善,示代宰之势,宰即时进兵。
太原之乱,杨弁结中使张皇其事,德裕中使奸言,使王逢将陈、许、易、定兵进讨。
太原兵戍于外者,惧客军攻城并屠其家,径归擒弁,尽诛叛卒。
此皆独任其策,不与诸将同谋,大得制御将帅、用兵必胜之术。
上党既平,太尉之命,赏其功也。
德裕恳辞而后受者,惧位高而祸至尔。
既知其祸,何不益脩仁德,以保功名?
反益刚强之性,取怨于人,竟为奸邪所陷。
是知祸而不知避也。
夫得位而立大功名,人之所难也;
保其功名,人之所易也。
立功名,非天赋大才不能;
保功名,平其心、无怨忌足矣。
德裕能其难者,不能其易者,惜哉!
河北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长庆失河北穆宗昏主,崔植、杜元颖辈庸才,皆不足议;
迹其本,由宪宗失之也。
元和十年宪宗裴度为相,止四年,两河平定,天下藩镇无跋扈之臣。
时方治平宪宗遂有骄逸之意,以奸人皇甫镈为相,逐出镇。
宪宗既逐穆宗止得用崔植、元颖辈矣。
逐贤相,任常才,欲天下无事,不可得尔,所以复失河北也。
一贤者相,凡四年平定天下;
数常才相,不二年河北复乱,所谓天下安危皆系于相,事岂不明乎?
或曰:「宪宗用裴度相,虽平定两河,然镇之受代,在萧俛、段文昌、崔作相之时;
幽之纳土,在元颖作相之后。
二镇虽复失之,本亦由数相得之,何关裴度事耶」?
答曰:长庆初得幽、镇,虽在辈作相之时,然本由裴度能定两河,故国威大振,镇州睹诸贼伏诛,无所援助,纳德、棣,质爱子,朝忧夕惧,不敢保首领
镇既惧,幽自慑伏矣。
致国威如是,非度而谁?
辈相穆宗,得镇得幽,乘时得之耳。
有何施为乎?
亦由李林甫、牛仙客初相明皇,尚致天下狱讼稀少也。
萧俛、段文昌建议销兵,先已失策,则辈常才可知也,兼不止失幽、冀、镇,魏、博亦为贼臣所据矣。
宪宗既平天下,深念安危之本,不纵骄逸,不任奸人,使久于其位,经制国事,以固本业。
穆宗虽中常之主,顾大勋德为辅,必不至荒僻;
奸邪倖臣,惮宰相刚正,必不敢肆其所为;
藩镇惧宰相威略,必不敢跋扈。
若是,天下岂有事乎?
宪宗既已逐贤相,穆宗为君仅及中智,数常才相之,众邪倖惑之,朝政不修,法度废弛,藩臣何惮而不乱也?
长庆君臣之事不足议,其本由宪宗失之也。
杜元颖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杜元颖宪宗翰林学士穆宗即位,自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不周岁用为宰相
时议词臣进用之速,未有其比,宜罄所学,尽忠节以辅时治。
茍谋议有失,但竭心于事,亦可见大臣报国之节。
何得略无能效著闻于时,已负国矣。
及出镇于蜀,遇昭悯冲年即位,首进罨画打毬衣五百事,自后广求珍异玩好之具,贡奉相继,用图恩宠,以至纤悉掊敛,大取军民之怨。
不忠无识,一至于此。
人臣已为将相矣,若守正获宠,此固至荣;
然于将相之位,又何以加?
若守正自固而为主所疏矣,己必无过,亦不为辱,至于名亦未必失。
何乃遇人君冲年,专导侈欲,以图恩宠?
恩宠果深,欲何为哉?
李德裕在浙西,昭悯凡有宣索,再三论奏,罢其贡献。
此以生民为意,不奉君之侈欲也。
观德裕之贤,视元颖为何人!
元颖宪宗晚年及穆宗长年即位,多纵侈乐、厚憸人;
二长君尚若此,昭悯童年,尤当奢逸,遂专以侈靡奉之。
殊不知窥时作事而不正者,事极而祸变起矣。
使元颖不诛敛民人,专奉君欲,未必不入登三事;
茍不登三事,外不失方面之任,内不失尚书、仆射之位。
反以图宠之故,专务诛剥,以取众怨,蛮贼乘隙,大害一方,坐是贬死遐裔。
后之为将相者,可不戒哉!
辨朋党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五、《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人君恶臣下朋党者,以其植私而背公,欺聪明,窃威福,乱国政也。
朋党为患如是,诚不可不防,然在辨之精尔;
辨之不精,君子为小人所陷矣。
盖君子、小人各有其徒,君子之徒以道合,小人之徒以利合。
以道合者思济其功,此同心于国事,非朋党也;
以利合者思济其欲,此同心于私计,乃朋党也。
二者混淆并进,非明君曷易辨之?
君不能辨,则君子为小人所胜必矣。
盖君子之徒,见义则锐意以进,诚其言,直其道,不能曲防非意之事。
小人窥之,惧君子道行则不便于己,取疑似之迹谗之于君矣。
君子被谗,又耻自辨,但守道自信而已。
小人之徒不然,见利则诡计以进,巧其言,曲其意,复弥缝其隙,用心无所不至。
胜于人,便于己,险薄邪佞皆可为,所以常胜于君子也。
君子、小人情状如此,非君之明,曷能辨也?
前代之君辨者少,而不辨者多,其事不能疏举,直以唐之四事论之。
君至明,则人不能诬人以朋党;
君虽明,为情所惑,则不能察小人之党,辨君子之不党;
君虽明而弱,虽辨君子小人,而不能制其党;
君明不足,虽察其有党,而不能辨其情之轻重。
贞观中萧瑀房乔辈数大臣相党,常独奏云:「此等相与执权,有同胶漆,陛下宜细诘之,但未反尔」。
太宗曰:「为人君者须驾驭英才,推心待士,卿言不亦甚乎?
何至于此」!
房乔辈同心国事,知无不为,虽非小人,但以性刚躁,复多猜惑,妄言辈朋党。
太宗英明,方辨其事,不然数贤何以免责?
不惟不免其责,且无以尽其才谋,助成治平之业矣。
此所谓「君至明,则人不能诬人以朋党」也。
元和末裴度、崔群同相,以勋德,群以仁贤,为天下瞻望。
皇甫镈以聚敛进,复结倖臣,取相位,中外大以为非。
、群累言邪险之状,宪宗反疑、群朋党,宠愈甚,至谓等曰:「人臣事君,但力行善事,自致公望,何乃好植朋党」?
对曰:「君子、小人,未有无徒者。
君子之徒,则同心同德;
小人之徒,是谓朋党」。
帝曰:「他人之言,亦与卿言相似,岂易辨之」?
夫以、群之大贤,视之邪党,如鸾凤之与蚊虻,人人可见,而宪宗惑之,盖方务邪乐恶,恶忠而喜佞也。
观初用度、群之意,非为不明,一日昏惑至此,此所谓「君虽明,为情所惑,则不能察小人之党,辨君子之不党」也。
昭悯即位,其相李逢吉大植朋党、明报仇怨,排裴度,逐李绅,欺君冲幼,略无所惮。
韦处厚不顾凶险气燄,言度之大贤,雪之非辜。
昭悯深信处厚之忠,许复相,悯贬逐,然不能诛逢吉之奸党,此所谓「君虽明而弱,虽辨君子、小人之徒,不能制其党」也。
文宗德裕、宗闵之党,大恶之。
然观二李之过似均,而情之轻重则异矣,亦在辨之也。
宗闵辈在元和中对贤良策,深诋时病,李吉甫作相,怒其言,薄其恩命,故宗闵辈憾焉。
后宗闵得用,排李德裕及其相与者;
德裕得用,亦排宗闵及其相与者,故交怨不解,其过似均矣。
德裕未相,在穆宗、昭悯朝论事忠直,有补于时,所历方镇,大著功效。
裴度常荐之作相,为宗闵辈所沮而罢,遂领剑南
虽因监军王践言入言维州事,文宗召以归朝,遂命作相,本由功名用也。
及秉政,群邪不悦,竟为奸人李训、郑注所谮,引宗闵代之。
宗闵未相,绝无功效著闻;
侍郎日,结女学士宋若宪、枢密杨承和求作相,以此得之。
及其出镇也,又由训、注复用。
德裕之贤,与宗闵不侔矣。
德裕所与者多才德之人,几于不党,但刚强之性,好胜于人,所怨者不忘,所与者必进,以此不免朋党之累,然比宗闵之奸,则情轻也。
文宗但以其各有党嫉之,不能辨其轻重之情,明已不足矣;
又听训、注所谮,朝之善士多目为二李党而逐之,此所谓「君明不足,虽察其朋党,而不能辨其情之轻重」也。
太宗之明,为人君者当法之;
宪宗之惑,为人君者当戒之;
昭悯之弱,为人君者当勉之;
文宗之明不足,为人君者当深思之。
深思之术,尤在尽心焉。
且有人言于君曰:「某人,朋党也」。
若其人道未信,功未明,君当诘之曰:「朋党有何状」?
言者必曰:「相援以欺君也」。
君又当诘之曰:「所欺者何事」?
若陈所欺之事害于国,病于人,图于利,其状明白,此朋党无疑,大则罪之,小则疏之宜矣。
若言者不能陈害人图利之状,此乃诬人以朋党,大则罪之,小则疏之亦宜矣。
又或言者陈似是之状,未甚明白,君当审其人与言者位不相逼乎,素无仇怨乎,何人以公议进,何人以权倖用,何人论议有补于国,何人才行有称于时?
复参验他臣,而究其本末,则言者与被言之人,是非辨矣。
人君能如此,臣下岂有朋党之事?
或曰:「何以能如此」?
答曰:「在明与公」。
或曰:「中智之主,性有所蔽,明与公安得两尽也」?
曰:「不听左右之偏言,则明矣;
不以说意亲之,不以忤意疏之,则公矣。
能戒事事,明与公庶乎可至也」。
内臣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内臣赠官,非古典也,然于此见旌善之事焉。
内臣武后称制始预事,尚未有招权著名者。
明皇朝,高力士以权宠擅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辈皆因之取将相
林甫等既致时乱,力士贬死遐裔矣。
肃宗朝,李辅国以扈从微劳,过受恩宠,至专掌禁兵。
辅国胁迁明皇,升黜将相,凶横既极,盗杀之于家矣。
肃宗鱼朝恩,始命为观军容使
代宗宠之,又加天下观军容使
朝恩骄横既甚,势不可容,遂使之自缢矣。
代宗又宠程元振,使典禁兵。
元振奸险擅权,大为将相之害。
代宗避狄陜州,诏诸镇兵赴援,诸将帅元振诬谮,多不敢至。
柳伉极言其状,元振贬死荒徼矣。
德宗宠窦文场、霍仙鸣,命为神策中尉,憸人裴均辈附之,往往外取方镇、内取要官。
文场、仙鸣辈权任既盛,内臣亦嫉之,仙鸣被盗以死,文场甚惧,坚乞致仕,仅免于祸。
宪宗吐突承璀,至委镇州征讨之任,卒无功效,寻以其党纳贿事所连,出为淮南监军
后复宠任,以妄议太子,为穆宗诛死。
文宗王守澄,奸恶既甚,竟至赐死。
明皇以后,内臣以罪诛死与贬者,不可胜纪;
力士等八人以权力著名于时,此内宠臣之尤盛者,然三诛死,二贬死,一为盗杀,一毒死,文场祸至而避,亦奸名不朽
以此观之,内臣取恩既盛,鲜有不罹祸者。
盖受恩不知纪极,恣其所为,以至过恶之甚也。
顺宗俱文珍以刚直著称,又有翊载宪宗之功,位至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不闻骄暴之名,及其卒也,赠开府仪同三司
文宗马存亮虽在中尉,不与王守澄同恶,力止其屠害宋申锡家属,又有保卫昭悯之功,权宠既盛,能奉身以退,是年卒,赠扬州大都督
兹二人者生获令名,死有光宠,为善之效也。
天子任内臣,能常以力士、存亮等善恶之效示之,无使权宠之过,不惟不害国事,亦足以保全之也。
仁宗要务七事奏皇祐三年上,时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1051年 北宋 · 包拯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包拯集》卷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非材备位谏职,思所以为补报者,惟言责而已;
然言不激切,则不足开宸虑而补圣政。
谨条上七事,皆当今之要务,词理鄙直,惟陛下留神省察:一事:臣伏以陛下天纵宽仁,海纳谋议,是者取而施用,非者存而掩覆。
群下见圣度闳博,不以是非,皆能容受,故奸邪敢肆矫妄,持难明不然之事,巧饰厚诬,使人无由自辩,而默受排斥之祸,至陛下明有所蔽,疑贰忠良,率以此也。
夫忠良见疑,则忠义之臣欲竭节尽忠补报陛下者,皆惧谗畏祸,不敢挺然当国家之事矣。
由是阴奸得计,滋长弊病,不惟有亏圣德,致害时政,一旦缓急,乏才贤以使,陛下持大任,将谁付之?
臣愿陛下听纳群下谋议之际,留神深察,如有持难明不然之事,巧饰厚诬于人者,请付有司责其明辩,使真伪不杂,是非较然,则忠邪自分,天下庶几于理矣。
二事:臣伏闻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朋党者。
其閒奋不顾身,孜孜于国,奖善嫉恶,激浊扬清之人,尤被奸巧诬罔,例见排斥。
故进一贤士,必曰朋党相助;
退一庸才,亦曰朋党相嫉。
遂使正人结舌,忠直息心,不敢公言是非,明示劝诫。
此最为国之大患也。
夫圣明在上,未尝闻有朋党。
朋党之来,大抵起于衰闇。
故汉之党锢始安帝,而极于桓、灵;
唐之朋党由穆宗,而甚于文、武:是皆衰闇之际。
以陛下用心图治,功同尧、舜,讵可如汉、唐衰闇之际,而致有朋党乎!
斯乃臣下务相倾轧,自快其志,加诸其人,不顾破坏陛下事业者也。
在昔刘向进谏于汉元帝曰:「孔子与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
禹、稷与皋陶转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
忠于为国,无邪心也」。
又曰:「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
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
臣谓刘向之言,垂千馀年,谈者以为至当。
臣诚学向者也,不忍以熙洽之朝有朋党之说,亏损至德,蔽塞大明,臣实痛伤不能已也。
臣愿陛下端虑以临下,推诚以格物,循名以核其实,因迹以照其心,使忠者、邪者情伪毕见,勿以朋党为意,则君子、小人区以别矣。
三事:臣伏闻顷岁大臣颛政,颇恶才能之士,有所开建,则讥其近名,或云沽激,欲求进达,遂使才能之士莫敢自效,纵能不顾忌讳,指陈事理,固亦困于沮挠,无得而施用矣。
且名者,圣贤之所贵也。
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烈士徇名」。
人不顾名,何以趋善?
圣人所以贵也。
夫群下虽众,然士有志于国家之急者甚少。
其能处心积虑图报于上,又困于近名之说,是则志士仁人终无以奖进矣,岂陛下之心哉?
此诚顷岁大臣之罪也。
臣愿陛下但顾其所臧否而亟行之,勿以近名沽激求进为念,则人得以尽其心矣。
四事:臣闻议者云:陛下颇主先入之说。
臣以陛下通照于事,务得情伪,理必无之;
万一或有,臣止可过虑而议,不可闻之而不言也。
臣谓帝王行事,但顾理道之如何尔,固不计于先入后陈也。
必若主先入者以为是邪,则奸罔之人逞其敏捷,或巧中人,或阴图事,惟恐居其后矣,得不惑乱于耳目哉!
臣愿陛下采纳群议之际,但顾其事之是非,裁之以当,则先入之患息矣。
五事:臣伏见近日以来,科禁多有疑下之意。
如举御史,须荐二员,上自点定,仍有在京与外任之拘,及见任二府曾举奏之人,亦不详论,至与中书枢密院,止许旬假见客,及不许百官巡厅,台谏官不得私谒,并与刑法官接见雪罪叙劳之人等事,皆非帝王推诚尽下之美政也。
以陛下至德难名,待物无閒,方将拟迹尧、舜,固非汉武雄猜多忌之比也。
斯盖不识大体之臣,过防谬论,上误陛下。
臣恐书之史册,取讥万古,愿陛下速革近制,推大信于群下,以景祐初年之政为法,则尽美矣。
六事:臣伏见近岁以来,灾异备至,天象谪见,地理倾震,虫蝗为孽,水旱作沴,连绵三数年未已,而河北最甚,其次利州京东西两浙河东路,循环皆被大患矣。
以陛下焦劳求理,恐一物失其所,持此寅畏,宁不感召和气,格上天之福禄乎?
然而致如此者,盖大臣不能同寅协恭,知无不为,切救时弊;
而陛下志虑亦或有疑沮,未能委任忠贤,以成垂拱之美也。
方今诸路饥馑,万姓流离,府库空虚,财力匮乏,官有数倍之滥,廪无二年之蓄,兵卒骄惰,夷狄盛强,即不幸继以凶年,加之小寇,则何人可以倚仗而枝梧哉!
臣所以夙夜怵惕,思进苦言,冀开悟陛下而不能已已也。
臣愿陛下切留宸虑,密以事诏今之执政,谁能尽心敢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责者,果得其人,愿陛下主张而委任之;
其阴拱循默,持禄取容,妒嫉贤能,以一己为计者,宜速罢免,毋俾久塞要路,则化危为安,变艰于易,如反掌矣。
陛下固不可失此时而不为;
傥失此时而不为,祸变一发,则虽欲为而不可为矣。
惟陛下深存念之。
七事:臣伏见近岁以来,多有窜逐之臣,或以无罪,或因小过,或为阴邪排陷,或由权要憎嫉,吹毛求其疵点,洗垢出其瘢痕,罪罟实繁,刑网太密,甚伤清议,大郁舆情。
昔匹妇含怨,三年亢阳;
匹夫怀愤,六月飞霜。
近岁窜逐之人,讵止匹夫匹妇之伦也,得不逆和气召灾沴乎!
陛下固宜矜体而深惟之。
传曰:「使功不如使过」。
盖负责之人,自忿废绝,不能振起;
一旦为明主弃瑕录用,则其自奋图报,倍万常人。
愿陛下诏近岁窜逐之臣,有才行效实,而本无过累,洎坐累获罪之轻者,或加牵复,或加宠擢。
如此,则圣造洪覆,同天之仁,使排陷憎嫉之风不敢复为矣。
昌黎宗实录事 北宋 · 樊汝霖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昌黎先生外集》卷六、《宋代蜀文辑存》卷四○
《旧史》公《传》云: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穆宗、文宗尝诏史臣添改,时愈婿李汉、蒋系在显位,诸公难之,而韦处厚别撰《顺宗实录》三卷。
且公《进实录表状》所云,乃监修李吉甫韦处厚所撰未周悉,令臣重修,而旧传反谓所撰不当,处厚别撰三卷,误矣。
《新史》又云:自韩愈为《顺宗实录》,议者鬨然不息,卒窜定无全篇。
按《路隋传》,文宗嗣位,隋以宰相监修国史
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太切直,宦寺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
隋建言:「卫尉卿周君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言改修非是。
夫史册者褒贬所在,匹夫善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
宗敏、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
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等以嫌,无害公议,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有诏摘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馀不复等亦不罢。
由是观之,则公于元和十年夏进此《实录》后,才一刊正,是文宗朝所特者,贞元永贞间数事耳,《旧史》以为韦处厚别撰者固非,而《新史》又谓卒窜定无全篇者,亦非也。
司马温公《考异》云:「景祐中编次《崇文总目》,《顺宗皇帝实录》有七本,皆五卷,题云韩愈等撰,五本略而二本详,编次者两存之,其中多异同」。
然则是非取舍,后世安所折衷耶?
终之,唯公之信而已,此《新史》所以采摭无遗,且以公为知言也欤!
文惠侯 宋 · 吴致尧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
崇宁三年秋七月戊寅,诏曰:「文章在册,功德在民。
昔有其人,是为不朽。
文庙柳州刺史,可封文惠侯」。
于是大司空丞相暨三省执政官顿首奉诏,颁诸南服,以慰民之思。
夫文无古今,其致一也;
俗无远迩,其化均也。
子厚视古如今,故能振一代之文而为之宗;
视远如迩,故能惠一方之俗而为之师。
其人远矣,遗风善政,凛然犹存,是以昭代崇显之礼益严,而民报事之诚弥谨。
呜呼!
子厚可以无憾矣。
孟子言:「人之有德、慧、术、智者,常存乎疢疾」。
盖其困于心而操心也危,衡于虑而虑患也深,则志全而气定,不为外物所袭,是其所建立卓乎其不可及已。
荀卿、扬雄之于书,丘明、马迁之于史,杜甫、孟郊之于诗,皆以穷而后工者也。
韩愈谓:「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未必传于今」。
无疑也,真知言哉!
致尧虽未获登侯之堂,拜侯之像,窃尝诵侯之文,思侯之政,而喜为南方之民道也。
乃为赞以寄柳州朱使君,庶附于《罗池集》之末。
其词曰:
志以帅气,如帅三军。
军帅可夺,我志独我。
困衡以作,惟德功言。
路且获奋,诎而克伸。
猗欤子厚,超轶离伦。
仕于有唐,籍通帝闉。
一斥湖湘,易麾海垠。
平心正气,谈笑遣纷。
天马脱羁,朝吴暮秦。
又如长河,浩浩东奔。
源守孔氏。
词媲皇坟。
既落芬华,乃复其根。
黎吏部,推以雄浑。
思轧庄骚,才迈卿云。
涵停郁积,式教远民。
不鄙夷之,是抚是循。
侯来之初,攻剽成群。
枹鼓笼铜,老壮愁呻。
至止期月,风移俗醇。
子严妇顺,屋美船新。
在昔孔圉,敏学多闻。
公叔同升,暨大夫僎。
考行称伐,诔之曰文。
申伯邑谢,南国式遵。
子产相郑,法则是陈。
允谓之惠,以诏德人。
猗欤子厚,亹亹温温。
贞符平淮,锵洋韶钧。
以柳易播,朋友归仁
除复质子,抑富纾贫。
蔽芾,不夭斧斤。
文惠具美,祀典攸尊。
鹅山巉巉,柳水沄沄。
荔丹蕉黄,苾芬。
钦于世世,有石祠门。
士民永思,典刑弗泯。
古今名贤,题跋评论。
按:《柳先生集》附录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