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書類
四書類
詩類
春秋類
孟子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譜錄類
術數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中无界而可通达。通达三界。即为非界。由能如是通
达三界。故名成就通达般若。复次善勇猛。 言通
达者。
谓能遍知所有缘起。由诸缘故。诸法得起。故名缘起。
如是缘起。都无所有。如是名为通达缘起。即此 (第 0172a 页)
何今人欲以粗心浅量议佛法之精微吾未见
其能彷佛也。若见色空下。推明衍门教旨。其
文虽约理则至矣。如 言通
教体空。固无他说。
别诠心色而一而异者。以能造心是故不异。
以所造法非故不一。又以教权故不一。理实 (第 0299c 页)
二种受名。二故知下结题目。十智断三。初略
标二通途下广释二。初不二而二明智断二。
初约通途明二德。 言通
途者。此解兼别。以有
为无为对智断故。若唯圆说。苦集尚无作智
德岂有为。然名虽借别其意唯在圆。以修妙 …… (第 0902a 页)
初明思议二。初约理外二。初立四。
谓天然相待因缘绝待。此四即是四性异名。
用此名者。略有二意。一示名 言通
于邪正。须
以理惑定其是非。且如天然及以绝待。本圆
极名今在理外。故知不可以名定理。二明
理外不全外 (第 0906a 页)
忍世第一位中。此加
行中首。有五根五力故。万善以兹而生。四魔不能为
害。方得入于见道。證取真如。 言通
妙真之證净者。即道德也。通者达也。妙谓妙智。
真谓真如。净谓七净信。复由證此净妙真如四谛理。
故入见 (第 0944b 页)
二中少
二乘作佛始自今经菩萨领解梵文或
有言少者菩萨少领解故。

况通经论
唯识本宗经论也与通不同今 言通

或通取方等部意。

亦未申难
请则三番为通说则三周为别以通难
别于事未允须知通说别说由根利钝故曰 (第 0517b 页)
于三字应云药草在今故名药草。 言通
意别
语草木是 (第 0543c 页)
言通
润中草是意别。

言别意通
别言二乘通开一切。

述其不及
经云如来有无量功德乃至云汝等说
不尽。 (第 0543c 页)
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又曰我法妙难思等是焉得不为甚深境
界绝叹之境乎自非天台深契经旨亦莫能用也若
馀经所 言通
途之理耳故不可并今经为难所以具
约四释申之以引證文则可知也故约十界释者明
此法之体遍也约佛界释者示此 (第 0591b 页)
权智照容或有之实智则必照穷源
底能示众生如是智慧也故大品云如实智知贪欲
心等名知深心如理通达然于权智 言通
达无碍者
约权论实也于实智而言诸法者约实论权也二文
互见尔由是推之则究竟非权非实非差别非不差
别亦应 (第 0603a 页)
「尔时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利。又六根互用
言通。
入佛境界故言利。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
佛知见也。
△二请法。】

「俱白佛言(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第 0716c 页)
固在初地初心能
知者指始初禀教之心便知将来初地之上有此顿
證期心于彼證圆融法是故指此以为后果后果之 言通
至妙觉皆在初心之所期指也故知此释诚无
所取自误误人过莫大焉教證之说人多异论并由
不达别教教旨今之所辨 (第 0065b 页)
转入妙觉。故云一切通别惑累。若正若习皆尽。自十地巳还。悉有正习。论解华严。不开等
觉十地。即等觉也。 言通
别惑累正习皆尽者。通即四住。别即无明。通惑正使。圆七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以
今家于小乘习气。分 (第 0051b 页)
拣空假。即离论合也。以即离故。各
三□九。由论合故。拣二取中。是则凡言拣处。虽是九
法。其义巳合。凡 言通
处。虽是三法。其义巳离。故知不
定九三。而论离合。实以拣取论之。此则离合之说也。
若夫拣取。则其说常 (第 0134a 页)
位如常。正言圆无习气也。又曰。习气具如净名疏说。
乃取彼所引文。以为證也。故知一往名 言通
别。各有
正习明矣。然则别习。既指十地所断。知无别体。还指
无明为习尔。不然有习而无正。又非其理也。 …… (第 0149c 页)
。心要义通故。在圆则圆。
在偏则偏。然于别见思外。而又言根本无明何耶。曰
此约相应独头。言之异耳。然 言通
别见思。既尽之矣。
何容复有所谓直尔障理惑耶。曰一往虽尔。不可夐
异。但所从言不同。非谓体别也。例如 …… (第 0151b 页)
言四种三昧者七。
言事理二观者八。言起教观通初心所修者一。言
观心观佛者一。言胜别三观兼馀观相者三。 言通
相三观者十七。明境观不二附馀义者七。凡十例。

*** 三千大旨例之上(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十 …… (第 0152c 页)
本方等。部通四教。圆带方便。故其能
判之教。虽云别圆。而非常途所谓别圆。乃通约四教
三观。而论别圆。 言通
亦尔。至于所判通相。亦复多途。
今以三义论之。俾摄诸文尽。亦使通相义明。所谓以
行相则属圆。分教则属 …… (第 0162a 页)
。而曰一是通相。一非通相者。致与一宗文旨乖违。
一何疏谬乎。

** 通相馀论下

旧论通相之名。或 言通
总。或言对别名通。或信解虚
通之通。虽皆有文。若正名释义。当从初二义也。然言
总。则总三归一。如对别 (第 0162c 页)
之粗(约教)及彼四味中粗(约部)又四教
义文(云云)岂非部教并不开圆耶然则今云开显等
何耶曰开显之开 言通
虽今圆亦得云尔能所之开
义局今云不开者盖言圆非所开耳何妨开显通言
之也然则圆并不开何以甄部教之别曰但 (第 0202b 页)
伸之初辨通局二究座席三明
显密四伸疑妨。

** 初辨通局者

四种华严中时长一种还至法华涅槃
否若 言通
者且法华开权显实部旨纯圆独妙华严
属昔权部兼别之教既权实不同兼带有异岂通二
经耶若谓不通释签那云一以 (第 0248a 页)
人是故然尔评曰圆教亦明如佛莫覆相说耶若
言覆相圆实之教何须覆之若不覆相何明如佛不
原化意致兹错说今意 言通
教至第十地名如佛者
盖通教始终十地既别为菩萨立忍至第十地犹受
忍名当知忍名从因受称况复菩萨既是因人于 (第 0270b 页)
下正难二。初标定四义为对。见法
等者。今云意识即不分于五根意识。并于第六。是故
通总。祇云意识法尘之 言通
于六尘。见对之言亦通
六根。类如禅门。问曰。如经中说六触因缘生受。何得
觉触伹属于身耶。答。此对通说 (第 0567c 页)
生应作正。谓正助。

四三昧别。念佛通
义例中引他人云。四三昧是别。
念佛是通。荆溪云。此师自误。今 言通
修者。以四三
昧摄一切行故曰通。反以为别。念佛通收一切诸
行不遍。乃是通中之一。故名为别。

多生异 (第 0869a 页)
众生共之。菩萨成佛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
般若波罗蜜。 言通
者。无五差别异。

观因缘智四种不同
下智观之得声闻乘。乃至上
上智观之得佛乘。四智对四教准知。 (第 0877c 页)
是通修。念佛是别修。

答。顶法师误。应云四三昧是别修。念佛是通修。

喻曰。此师自误。推失与他。今 言通
修者。以四三昧摄
一切行故曰通。反以为别。念佛通收诸行不遍。乃是
通中之一。故名为别。反名为通。深不 (第 012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