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書類
四書類
詩類
春秋類
孟子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譜錄類
術數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修。念佛是通修。」

【释曰。答意谓章安结集时误。应如答文之改。】

「喻曰。此师自误。推失与他。今 言通
修者。以四三昧摄
一切行。故曰通。反以为别。念佛通收诸行不遍。乃是
通中之一。故名为别。反名为通。深 (第 0205a 页)
二为示横竖通
仍塞故。三为示一心仍有塞故。四为示宝渚是为所
通故。五兼消经文过五百故。」

【释曰。 言通
塞者凡有二种。一者通途通塞。二者别
途通塞。通途通塞者。一竖中以三惑为塞。三观为
通。二横中以苦集无 (第 0153b 页)
章分其相别。教家之相故云教相。 言通
别者。如大经
云。佛言。须陀洹者名为逆流。迦叶难言。若如是者。阿
罗汉乃至佛亦得名为须陀洹邪。佛乃至 …… (第 0024c 页)
弘誓通及诸行也。以一安心遍
该始末者。良以依愿而立安心。然而所安即初妙境。
能安即是寂照止观。止观之 言通
于破遍及通塞等。
是故名为遍该始末也。止观云。上善巧安心则定慧
开发不俟更破。若未相应。应用有定之慧 (第 0028c 页)
至第十二摄八十种好。如前具引。又云。成道
等者。此文出止观第十。约因缘禅明十乘观正助中
文也。事理之 言通
于大小偏圆之义。即以小助大。用
偏助圆。偏小为事。大圆为理也。

八明次位为二。初标。次释为四。初明 (第 0057b 页)
行始。故辅行云。圆解稍利。复
以此解导于方便。又云。亦历二十五法约事生解。方
乃堪为正修方便。方便之 言通
于偏圆。故云。使二十
五法随教甄分也。施开废会方可得名妙行之首。思
之可见。

是故下。次明妙解资于 (第 0083b 页)
惟住因也。】
△二解释二初释二初
略释二不二二初别释二初释二。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

【迷之为 言通
该能所三道为能三轨为所一者由
迷心因之三轨遂于能迷之三道各计为实二者 (第 0377b 页)
偏真。然于菩萨
中有二种。谓利钝。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
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 言通
前。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
空即中道。分二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
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 (第 0778a 页)
来接。故 言通
后。问
何位受接。进入何位。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
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
根之人七地 (第 0778a 页)
得二味益亦可前进显露不接秘密咸通。】

「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
殊果与藏教齐故 言通
前。」

【二钝则下双释分二初释通前伹见偏空成当教
佛即前共位第十地也荣茂华因剋获实果果位
居上是故 …… (第 0584a 页)
。】

「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
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
来接故 言通
后。」

【二若利下释通后二初正释非但见空先暂同钝
兼见不空后彰于利一人先后不同故云非但兼
见既云不 (第 0584a 页)
则习尽不等同乃共观即
空不同三藏谛缘度别分段者支分形段三界生
死也。】

「然于菩萨中有二种(止) 言通
后。」

【利根通后者被接也被字去声如来被下之义接
即点示接入也究论此多就通论复是定教及非
秘密原夫 (第 0635b 页)
谓利钝。」

【此约接不接而分利钝。】

「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
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 言通
前。」

【修因克果果在于上故曰果头通教菩萨
扶习润生虽异藏教伏惑行因断惑證理 …… (第 0200a 页)
不别故 言通
前结释前文通前藏教也。】

「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
道分二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 (第 0200b 页)
见不但中圆教来接故 言通
后。」

【利根被接被字去声如来被下之义此约
应说如云说圆中道被而覆之也若上声
呼此就机论如云通教利 (第 0200b 页)
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如空非十八。约破十
八法得名也。妙乐下问中。以经有圆难。答有二意。
一约理。意明 言通
该藏举别摄圆。教名分别。必当
区分。无生。先论。生灭。无量。后演。无作。自渐至圆。必
须具四。是则今 (第 0708c 页)
下。第三明后
三不名三藏所以。即正通大无三藏失。谓大乘虽
有三藏。各有融拂等义。故不立名。非无其体。 言通
教融三者。融至空寂故。法句经云。戒相如虚空。持
者为迷倒。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
云何 (第 0739c 页)
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
缘。又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善义。
故妙。极安稳。故离。又 言通
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
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注】十六行义。如辅行三下(十七) (第 0812c 页)
△二详示二。初钝通三藏。

「钝则伹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
殊。果与藏教齐。故 言通
前。

【□注】修因克果。果在于上。故曰果头。通教菩萨。扶习润
生。虽异藏教。伏惑行因。断惑證理不别 (第 0883b 页)
言通
前。结
释前文。通前藏教也。」

【【■记】此明结释通前。文并可知。言行因殊者。通教扶 …… (第 0883b 页)
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
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
来接。故 言通
后。

【□注】利根被接。被字去声。如来被下之义。此约应说。如
云说圆中道。被而覆之也。若上声呼。此 (第 0883c 页)
情自释四问佛土所摄远近者佛必四土俱摄言
其远近次第论之亦应可见今此问者伹问何土
与生一异共别然与生之 言通
于三土别在同居
一异共别意显如上(云云)五问佛佛土体者上与
生对问今约佛自问若一往论佛佛土体为同异 (第 0566a 页)
华严谓一切惟心造心变出于楞伽谓不思议
熏不思议变故曰咸出大宗大宗即大教也变义
唯二造通于四是则造之为 言通
于小乘虽有其 (第 0592b 页)
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
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
生得如来自觉地 见灭三昧等者。 言通

菩萨。见真空涅槃之理。不同二乘乐著。忆念
度生悲愿。修行十无尽句。不起涅槃之想。既
不住空则离能 (第 0413b 页)
释序分之文为二初分文次从次绪之
序下解释又为二初释次绪亦名通序次释叙述发
起亦名别序即是束三以为二也 言通
别者通序通
诸教别序别一经亦可谓之通诸部别序别一部又
亦可云通序通诸经别序别一教又通序名通而体
别别 (第 0373b 页)
因缘由菩提心立生疑名
我从昔来值佛菩萨及善知识未曾不问诸佛妙法
是故我真名生疑也次番又为二初难次答中 言通
疑者即通惑中见惑之疑便也言别疑者即别见中
之疑使也霅川问根本无明与别见思为一为异若
一何故妙玄云界内 (第 0408c 页)
翻译者翻译属他通别在今既云今释名为五
不可以翻译居初故妙玄中释名为四亦以通别
列在于初良由此也。
言通
别者下次依章解释
文为二初正释金光明三字次更释帝王二字初
文又二初约教义释次约观心释若准妙玄释十
妙 …… (第 0307c 页)
不预先标列约教观心科目
岂非准例可知更不烦文邪初约教义释中文自
为五初释通别文为二初具列三种。】 「言通
别者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
理理有通别。」

【妙玄云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
(第 030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