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書類
四書類
詩類
春秋類
孟子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譜錄類
術數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即四
趣身也又登升二乘身难坠下六道身易又登升
菩萨身难坠下二乘身易又登升佛身难坠下菩
萨身易以诸恶之 言通 于九界故也四明唯约三
界六道而分难易太局促如何消于故知诸身皆
由心造空中实相理体无差而常具于俗假诸法 (第 0354a 页)
趣身也又登升二乘身难坠下六道身易又登升
菩萨身难坠下二乘身易又登升佛身难坠下菩
萨身易以诸恶之 言通 于九界故也四明唯约三
界六道而分难易太局促如何消于故知诸身皆
由心造空中实相理体无差而常具于俗假诸法 (第 0354a 页)
意。由前妄想识
灭名涅槃处发起。盖前文通言妄想。未明妄想通相有十二差别。故今分别。令诸菩萨善自灭之。 言通 相者。以
妄想通十二故。外道通趣通字。意亦类此。谓诸外道。所计不同。而能计者。亦唯妄想之所趋逐。故云 (第 0035b 页)
灭名涅槃处发起。盖前文通言妄想。未明妄想通相有十二差别。故今分别。令诸菩萨善自灭之。 言通 相者。以
妄想通十二故。外道通趣通字。意亦类此。谓诸外道。所计不同。而能计者。亦唯妄想之所趋逐。故云 (第 0035b 页)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巳。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
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菩萨自 言通 达大乘。盖欲当时后世知所问义。皆
为一乘切要。非馀乘差别也。】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 (第 0108a 页)
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菩萨自 言通 达大乘。盖欲当时后世知所问义。皆
为一乘切要。非馀乘差别也。】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 (第 0108a 页)
十地转入妙觉。故云一切通别
惑累若正若习皆尽。自十地已还悉有正习。
论解华严不开等觉。十地即等觉也。 言通 别
惑累正习皆尽者。通即四住别即无明。通惑
正使圆七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以今家
于小乘习气分别四 (第 0091b 页)
惑累若正若习皆尽。自十地已还悉有正习。
论解华严不开等觉。十地即等觉也。 言通 别
惑累正习皆尽者。通即四住别即无明。通惑
正使圆七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以今家
于小乘习气分别四 (第 0091b 页)
助一合
而行。如膏益明證理弥速也。二作法下明三
种功能二。初正示功能二。初明灭恶二。初四
番通小释。 言通 小者。以此四番释三种忏。意
虽在大而且未彰异小之相。故使灭恶于大
小说皆无妨故。故云通小。四中初约遮 (第 0116b 页)
而行。如膏益明證理弥速也。二作法下明三
种功能二。初正示功能二。初明灭恶二。初四
番通小释。 言通 小者。以此四番释三种忏。意
虽在大而且未彰异小之相。故使灭恶于大
小说皆无妨故。故云通小。四中初约遮 (第 0116b 页)
为能显
之行。十初三道二。初示观二。初释二。初通约
三道明圆正观二。初兼通数祇于报障义立
三道之境。 言通 数者。谓想欲触慧念思脱忆
定受。此十随王能作一切善恶之事。故得名
为通大地数。问前简观境弃三观一。今 (第 0031c 页)
之行。十初三道二。初示观二。初释二。初通约
三道明圆正观二。初兼通数祇于报障义立
三道之境。 言通 数者。谓想欲触慧念思脱忆
定受。此十随王能作一切善恶之事。故得名
为通大地数。问前简观境弃三观一。今 (第 0031c 页)
亦说教。如言彼曾作此说。问。此何表。答。表生
彼巳决定不退。问。准下疏说。此是一乘进行发心。何
故前 言通 五不退及三乘耶。答。应是两经。五不退中。
无发心故。若并发心。有六不退。
经。其树生果等者。树上生 …… (第 0939c 页)
故立六
名。云发无上正等菩提心六。巳前通说一切行故。今
此亦尔。其五不退。皆得名也。皆非果故。又前所 言通
三乘者。谈其始也。此约欲令入一乘故。因即有三。果
即唯一。正相契合。问。第二證果如何有色。答。要摄众 (第 0940c 页)
彼巳决定不退。问。准下疏说。此是一乘进行发心。何
故前 言通 五不退及三乘耶。答。应是两经。五不退中。
无发心故。若并发心。有六不退。
经。其树生果等者。树上生 …… (第 0939c 页)
故立六
名。云发无上正等菩提心六。巳前通说一切行故。今
此亦尔。其五不退。皆得名也。皆非果故。又前所 言通
三乘者。谈其始也。此约欲令入一乘故。因即有三。果
即唯一。正相契合。问。第二證果如何有色。答。要摄众 (第 0940c 页)
圣。相似内凡闻法
尚尔。况分圣耶。三故大下引證闻相。妙理湛
然本无说示。能如是知方曰多闻。故若知之 言通 于似真。知者照也。二用四下约味。三释
疑二。初疑。荆溪云。问大论等者前问俱应名
世流布有何真我。今问 (第 0726b 页)
尚尔。况分圣耶。三故大下引證闻相。妙理湛
然本无说示。能如是知方曰多闻。故若知之 言通 于似真。知者照也。二用四下约味。三释
疑二。初疑。荆溪云。问大论等者前问俱应名
世流布有何真我。今问 (第 0726b 页)
文殊论道。三声闻自鄙。四菩萨进行。故知。
前二为成后二。后二复有远近二意。近远复
二。一通。二别。所 言通 者远近各有远近故也。
声闻二者远成究竟。近入熟酥。菩萨二者钝
同二乘。见见有乘利悟在即。所言别者声闻 (第 0763c 页)
前二为成后二。后二复有远近二意。近远复
二。一通。二别。所 言通 者远近各有远近故也。
声闻二者远成究竟。近入熟酥。菩萨二者钝
同二乘。见见有乘利悟在即。所言别者声闻 (第 0763c 页)
法常寂然。次八番明体法入法空者
荆溪云。前明衍门人即是法不应别说。但于
前来生空之上以示法空。故体法 言通 人法
也。故于所空人法还别。约所空说故重言之。
故所空人中但对众生寿命。即彼能空体常
寂灭。诸相常灭 (第 0777a 页)
荆溪云。前明衍门人即是法不应别说。但于
前来生空之上以示法空。故体法 言通 人法
也。故于所空人法还别。约所空说故重言之。
故所空人中但对众生寿命。即彼能空体常
寂灭。诸相常灭 (第 0777a 页)
句举胜况劣。今附一句离为四句。二解
下傍经释义二。初标列四句。二若通下判释
乘戒二。初约通论则义同。 言通 论者夫戒以
防止为义。乘以运出为名。理事俱有防止之
义。是故始从不缺终波罗密通名戒也。理事
俱有运出 …… (第 0736a 页)
报故。善男
子。勿谓婆薮是地狱人。何者婆者言天。薮者
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者言广。
薮者 言通。 广通一切究竟住。于地狱受苦。终
无是事。又婆者言高。薮者言妙。婆言断。薮言
智。婆言刚。薮言柔。婆言 (第 0736b 页)
下傍经释义二。初标列四句。二若通下判释
乘戒二。初约通论则义同。 言通 论者夫戒以
防止为义。乘以运出为名。理事俱有防止之
义。是故始从不缺终波罗密通名戒也。理事
俱有运出 …… (第 0736a 页)
报故。善男
子。勿谓婆薮是地狱人。何者婆者言天。薮者
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者言广。
薮者 言通。 广通一切究竟住。于地狱受苦。终
无是事。又婆者言高。薮者言妙。婆言断。薮言
智。婆言刚。薮言柔。婆言 (第 0736b 页)
染至难转者执固即坚义也。魔与善吉执固
既同。可为伴侣。二折同尘劳。汝亦具有故言
等也者荆溪云。八万等 言通 于大小。故俱舍
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乃至如报恩经。
列多八万。此等皆是界内八万。如对四分一
分 (第 0787a 页)
既同。可为伴侣。二折同尘劳。汝亦具有故言
等也者荆溪云。八万等 言通 于大小。故俱舍
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乃至如报恩经。
列多八万。此等皆是界内八万。如对四分一
分 (第 0787a 页)
量。虽非一准。然多以三
㪷半㪷半为限。但此器名应器。须依教立。律云。量腹
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巳。 言通 增减。必准正教。然今
更详之。所以钵量如许大者。据佛世人品以制。若就
今时人。身量稍短小。诚如量腹而 (第 0650b 页)
㪷半㪷半为限。但此器名应器。须依教立。律云。量腹
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巳。 言通 增减。必准正教。然今
更详之。所以钵量如许大者。据佛世人品以制。若就
今时人。身量稍短小。诚如量腹而 (第 0650b 页)
他
之德。盖上根者速就。中下者少疏。此科皆约初心
者说。深位菩萨不在此例(各有二字。通在家出家。应知 言通 意别。多在出
家何也。若在家。上根三品既住兰若。无间精进。何为在家。以其言活意决。学者知之)。
△四 (第 0079c 页)
之德。盖上根者速就。中下者少疏。此科皆约初心
者说。深位菩萨不在此例(各有二字。通在家出家。应知 言通 意别。多在出
家何也。若在家。上根三品既住兰若。无间精进。何为在家。以其言活意决。学者知之)。
△四 (第 0079c 页)
未自在。】
「疏变化非真唯欲色界。」
【注上句拣非。明此辨实。非变化者。下句约界。是辨
实根。 言通 欲界。兼业报说。修唯色界。此乘辨通。汎
门如下。或此汎作界系之门。下纳类辨。或上一句。
别是一门。】 (第 0709c 页)
「疏变化非真唯欲色界。」
【注上句拣非。明此辨实。非变化者。下句约界。是辨
实根。 言通 欲界。兼业报说。修唯色界。此乘辨通。汎
门如下。或此汎作界系之门。下纳类辨。或上一句。
别是一门。】 (第 0709c 页)
。所以空生起疑之处。云无菩萨。如来断疑
之处。则言无人。彼此媕含。未尝显说。直至此处。方
乃决通。特 言通 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谓人无我。法无我也。】
【○第十五疑云。若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 (第 0560b 页)
之处。则言无人。彼此媕含。未尝显说。直至此处。方
乃决通。特 言通 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谓人无我。法无我也。】
【○第十五疑云。若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 (第 0560b 页)
由是诸经十度
之智慧二别。胜天王般若云。菩萨具足般若
具足阇那门能入众生诸根利钝得般若门分
别句义。 言通 相者。由体同故。智处说慧慧
处说智。一切无违。即说第六名智度等。问。
题名般若何故行中乃明布施。答。 (第 0146a 页)
之智慧二别。胜天王般若云。菩萨具足般若
具足阇那门能入众生诸根利钝得般若门分
别句义。 言通 相者。由体同故。智处说慧慧
处说智。一切无违。即说第六名智度等。问。
题名般若何故行中乃明布施。答。 (第 0146a 页)
阔大。由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句。以下
至末。虽与第十分相似。但第十分。非庄严。非大身
等语。虚论其理。此 言通 达无我法。便可直登彼岸
兼论其效。更得引诱后学之意。
【讲】此经既不可以心思而口议。则受持读诵。不 (第 0744c 页)
至末。虽与第十分相似。但第十分。非庄严。非大身
等语。虚论其理。此 言通 达无我法。便可直登彼岸
兼论其效。更得引诱后学之意。
【讲】此经既不可以心思而口议。则受持读诵。不 (第 0744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