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書類
四書類
詩類
春秋類
孟子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譜錄類
術數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增于十。则知圭抄为本。下斥。钵今
钵小也。
有下。古人执律通文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
巳。 言通 增减。何必准上母论等。必若下。斥古。又大师
云。必准正教。世执小钵者多。大者全希。岂非狭局。贪
著多 (第 0885a 页)
钵小也。
有下。古人执律通文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
巳。 言通 增减。何必准上母论等。必若下。斥古。又大师
云。必准正教。世执小钵者多。大者全希。岂非狭局。贪
著多 (第 0885a 页)
云何草覆地不称说罪名罪种悔忏者是若诤事灭
巳后更发起是不究竟是下一句通结。
如律即七毗尼中现前自 言通 于僧别边灭忆念等
五唯局于僧不通于别何者如忆念不痴罪处所用
白四羯磨多人语差行筹用白二草覆两朋作单白 …… (第 0860a 页)
不同故无十八事三举在觅中
六犯在犯中下事诤中既无三举六犯又不说也。
准
通者言诤中亦可有三举六犯以 言通 故觅犯中亦
可有十八事以十八事中有犯不犯若轻若重等事
诤中亦可有十八三举六犯以事诤通故即前三诤
中各 (第 0863a 页)
巳后更发起是不究竟是下一句通结。
如律即七毗尼中现前自 言通 于僧别边灭忆念等
五唯局于僧不通于别何者如忆念不痴罪处所用
白四羯磨多人语差行筹用白二草覆两朋作单白 …… (第 0860a 页)
不同故无十八事三举在觅中
六犯在犯中下事诤中既无三举六犯又不说也。
准
通者言诤中亦可有三举六犯以 言通 故觅犯中亦
可有十八事以十八事中有犯不犯若轻若重等事
诤中亦可有十八三举六犯以事诤通故即前三诤
中各 (第 0863a 页)
。非
非法故不一。别明二谛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总明八不。释此文意。略有二门。一者通门。
二者别门。 言通 门者。谓如前说二谛四门。各有此中
四双八不。是义云何。此初一双不一不二。总释四门
不一不二。言之与义 (第 0249a 页)
非法故不一。别明二谛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总明八不。释此文意。略有二门。一者通门。
二者别门。 言通 门者。谓如前说二谛四门。各有此中
四双八不。是义云何。此初一双不一不二。总释四门
不一不二。言之与义 (第 0249a 页)
闻故。而生恶求多求之心。师既唱之。徒乃和之。师
及弟子俱以贪利之故。而俱诈现。不解言解。不通
晓经律 言通 晓经律。为衣食供养故。自瞒瞒人。故
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 0064a 页)
及弟子俱以贪利之故。而俱诈现。不解言解。不通
晓经律 言通 晓经律。为衣食供养故。自瞒瞒人。故
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 0064a 页)
。有二百五十。有三百四
十八。乃至五百。三千八万。诚哉。藏之广大。虽曰无
尽。而为师者。无所不通也。 言通 禅思。是诸禅定三
昧之总名。悉由持戒摄心。妄念凝寂。虚明返照。善
晓出入。巧达沉浮。离诸昏散。是为通 (第 0756b 页)
十八。乃至五百。三千八万。诚哉。藏之广大。虽曰无
尽。而为师者。无所不通也。 言通 禅思。是诸禅定三
昧之总名。悉由持戒摄心。妄念凝寂。虚明返照。善
晓出入。巧达沉浮。离诸昏散。是为通 (第 0756b 页)
夫为国通命。必情期胜负。矫诳筹策邀令战
斗。内乖等慈。外损物命。故制断也。大小乘俱
制。七众同禁。论摄善中于身语意住不放逸
者。亦蕴摄此戒。为利恶心即意放逸。 言通
使命即语放逸。军中往来即身放逸。文言为
利养恶心故者。心规润己故。为利意望损彼
故恶心。若为彼此交和 (第 0674a 页)
斗。内乖等慈。外损物命。故制断也。大小乘俱
制。七众同禁。论摄善中于身语意住不放逸
者。亦蕴摄此戒。为利恶心即意放逸。 言通
使命即语放逸。军中往来即身放逸。文言为
利养恶心故者。心规润己故。为利意望损彼
故恶心。若为彼此交和 (第 0674a 页)
见一切诸见悉断故文良證也。」
【本文初段中序者叙也叙述敬本之宗要及教兴
之因由曰者辞也将明教本必假 言通 也(下去例同此解)
初二句正叙上句指人下句示意法王是佛简异
世主故称法王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乘 (第 0452b 页)
【本文初段中序者叙也叙述敬本之宗要及教兴
之因由曰者辞也将明教本必假 言通 也(下去例同此解)
初二句正叙上句指人下句示意法王是佛简异
世主故称法王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乘 (第 0452b 页)
妄念空故言至真者證理尽故三世道齐故
言等觉是下结归即知南无属口业也且下将引
次文礼有前后故先叙之贵贱 言通 且约方土以
分贵对五天彼称中故贱对此土属边方故故上
文云中天虔敬震旦不同此以拜赞前后故云致
异如下次 …… (第 0495b 页)
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佛总具之故云五眼菩萨巳降次第减之六通
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尽
总 言通 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 …… (第 0500b 页)
义谛为
境今此并观三谛唯一实相真俗俱遣境智一如
是今行相问前云无相亦泯自他若为取别答约
觉钞意无相之 言通 此四门不妨随门权实自异
第四无相正属空宗以无相为所显之理不得无
所观故今云无相即是实相实相本无无所观 (第 0506a 页)
言等觉是下结归即知南无属口业也且下将引
次文礼有前后故先叙之贵贱 言通 且约方土以
分贵对五天彼称中故贱对此土属边方故故上
文云中天虔敬震旦不同此以拜赞前后故云致
异如下次 …… (第 0495b 页)
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佛总具之故云五眼菩萨巳降次第减之六通
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尽
总 言通 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 …… (第 0500b 页)
义谛为
境今此并观三谛唯一实相真俗俱遣境智一如
是今行相问前云无相亦泯自他若为取别答约
觉钞意无相之 言通 此四门不妨随门权实自异
第四无相正属空宗以无相为所显之理不得无
所观故今云无相即是实相实相本无无所观 (第 0506a 页)
可作三现。而得灭耶。虽忏上篇。起诤情
轻。无党相援。何须五现。故义钞云。言犯二诤。得通多
少人起。此 言通 于中下二品。又前引云。言犯二诤。执
情流转。不定。用药无准。义可见也。上品两朋斗诤。历
争情重。过犯 (第 0744b 页)
轻。无党相援。何须五现。故义钞云。言犯二诤。得通多
少人起。此 言通 于中下二品。又前引云。言犯二诤。执
情流转。不定。用药无准。义可见也。上品两朋斗诤。历
争情重。过犯 (第 0744b 页)
止作二心有通有塞(此门四科。今但录第二。馀见钞中)
钞云。将心望境。有通有塞。言塞者持犯不相有。 言通
者。持犯自相通。如止持中有作持。作持中有止持二
犯亦尔(塞者以止持之心。对恶境起作持之心。对善境起。 …… (第 0058b 页)
云。初约位分。无学误犯故轻。三果故犯为重。三
果无漏力强。虽犯亦轻(两云三果。即指初二三三位也。犯之 言通 合遮性。如记可
见。对凡是重。故云亦轻)。内凡道劣故重。乃至外凡相比可知。记
云。初门为三。初学无学 (第 0059c 页)
钞云。将心望境。有通有塞。言塞者持犯不相有。 言通
者。持犯自相通。如止持中有作持。作持中有止持二
犯亦尔(塞者以止持之心。对恶境起作持之心。对善境起。 …… (第 0058b 页)
云。初约位分。无学误犯故轻。三果故犯为重。三
果无漏力强。虽犯亦轻(两云三果。即指初二三三位也。犯之 言通 合遮性。如记可
见。对凡是重。故云亦轻)。内凡道劣故重。乃至外凡相比可知。记
云。初门为三。初学无学 (第 0059c 页)
。收摄无壅名之
为门。俾依门入解。通达无滞。凡所释义。则有所宗
归也。
初教起因缘者。有通有别。所 言通 者。谓如来惟为
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惟
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律者。欲 (第 0324a 页)
为门。俾依门入解。通达无滞。凡所释义。则有所宗
归也。
初教起因缘者。有通有别。所 言通 者。谓如来惟为
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惟
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律者。欲 (第 0324a 页)
布以七净
华也。戒是戒学心是定学。馀五慧学。岂得无
慧者。此示以华独表于定之失也。而别下结
责也。佛 言通 表。岂宜别对。故言下引證未详。
火为缘者。以火喻受戒作法也。定慧亦尔者。
例戒学各具作无作也。对此下 (第 0990c 页)
华也。戒是戒学心是定学。馀五慧学。岂得无
慧者。此示以华独表于定之失也。而别下结
责也。佛 言通 表。岂宜别对。故言下引證未详。
火为缘者。以火喻受戒作法也。定慧亦尔者。
例戒学各具作无作也。对此下 (第 0990c 页)
。六通别。七旋转。八
观心。九圆观。十證相。今此经文所明。但是第
二一科意耳。若此下辨此经观门也。故 言通
者。以通总而说。未拣三乘。今三下既未开显。
须示三乘差别之相。故须后别方显前通。经
勇猛宝幢者。破烦 (第 1000a 页)
观心。九圆观。十證相。今此经文所明。但是第
二一科意耳。若此下辨此经观门也。故 言通
者。以通总而说。未拣三乘。今三下既未开显。
须示三乘差别之相。故须后别方显前通。经
勇猛宝幢者。破烦 (第 1000a 页)
菩萨深
入一切菩萨行海一切众生言词海而我云何能知
能说彼功德行次下善知识例如是说但各各于一
法界门而 言通 达于馀法门各不能知今此如来昔
行菩萨道时普门亲近诸善知识亦复如是故勤行
者当如是知也。
【疏】阿德 (第 0579b 页)
入一切菩萨行海一切众生言词海而我云何能知
能说彼功德行次下善知识例如是说但各各于一
法界门而 言通 达于馀法门各不能知今此如来昔
行菩萨道时普门亲近诸善知识亦复如是故勤行
者当如是知也。
【疏】阿德 (第 0579b 页)
等者谓诸行无常等四句成偈即
是显义周圆句也。
问真言之体必是依声何故此
中但言名句耶。
答此辨真 言通 相就能诠显自性
差别故说名等若望所依亦不离声故十地论说者
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成唯 (第 0590a 页)
是显义周圆句也。
问真言之体必是依声何故此
中但言名句耶。
答此辨真 言通 相就能诠显自性
差别故说名等若望所依亦不离声故十地论说者
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成唯 (第 0590a 页)
之慧火除烦恼之暗资智慧之明故云但以啰字为
食也。
【疏】当作转轮印等者今疏但指前所作者此前所作 言通 经及疏若准疏说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地指
反相勾令右加左上馀水火风三指亦返相勾末后
捩二空指令至掌内相拄 (第 0640b 页)
食也。
【疏】当作转轮印等者今疏但指前所作者此前所作 言通 经及疏若准疏说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地指
反相勾令右加左上馀水火风三指亦返相勾末后
捩二空指令至掌内相拄 (第 0640b 页)
无有是处。因果之宗既须常住。所归之体安
得不常。又当机发行之由具圆通常三义。弥须以常
住真心为体矣。 言通 取如来藏文释义者。盖常住真
心是一切法之总体。离常心无诸法可论。离诸法亦
无常心可论。故经云。如来常 (第 0025c 页)
得不常。又当机发行之由具圆通常三义。弥须以常
住真心为体矣。 言通 取如来藏文释义者。盖常住真
心是一切法之总体。离常心无诸法可论。离诸法亦
无常心可论。故经云。如来常 (第 0025c 页)
果。断上界各九品。而證无学。
○思惑
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即通三界故。
言三界修心。所谓 言通 也。六品仍在欲界断之。所
谓意别也。微细拣非见惑之粗耳。阿难备闻全经。
而但进二果。既由示表多闻之劣 …… (第 0418a 页)
气潜通。是
也。予亦曾见仙书。言朝闭目以向东方。而采日精
饮之。夜采月华。乃至服五星等。是谓精色。而 言通
行者。亦以精神流贯。而与造化交通也。
△七道行
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第 0432b 页)
○思惑
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即通三界故。
言三界修心。所谓 言通 也。六品仍在欲界断之。所
谓意别也。微细拣非见惑之粗耳。阿难备闻全经。
而但进二果。既由示表多闻之劣 …… (第 0418a 页)
气潜通。是
也。予亦曾见仙书。言朝闭目以向东方。而采日精
饮之。夜采月华。乃至服五星等。是谓精色。而 言通
行者。亦以精神流贯。而与造化交通也。
△七道行
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第 043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