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書類
易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別集類
詔令奏議類
詔令類
時令類
史評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譜錄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宗教類
禪宗部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清代道教文獻
篇脉络去此离矣是则实语

用笔品藻古人亦云详矣但多昧于结构破体二法晋
人结构囿于情唐人结构囿于法以 法显
情其义斯显
情为法縳皆桎梏也勿论可矣破体有篆破真不破有
真破篆不破有篆真俱破有可破不可破有有义之破 (第 29a 页)
  七
花里风神菊擅名(陆务观赠菊/见荼□庵集)绿枝黄蕊有高情(张嵲/字巨)

(山/)诗人不悔衣沾露(范希/文)步入芳丛脚自轻(王之道见/相山居士)
(集/)
  八
幸无风雨近重阳 (僧法显
见游丞相/讳似序适庵诗集)折取萧萧满把黄
(崔德/符)酒面浮英爱芬馥(梅圣/俞)银觥须引十分强(李清 …… (第 19b 页)
 张嵲        王之道

  僧法显       
崔德符
 李清臣       陈襄
 翁龟翁       朱乔年
 朱贞白

 瑞鹧鸪(按前人所作 (第 22a 页)
寅岁四月八日中天竺
国净梵王妃摩耶氏生太子悉达多至年十九壬申岁
二月八日夜半出家成释迦牟尼佛东晋沙门 法显

至天竺摩竭提国见城邑人民以建卯月八日华香供
养请佛周以子月为正月四月是建卯之二月也二月
则建丑之 (第 16a 页)
      (旁边之馀弦与他角之馀弦今用相当第/四法反四率为三三率为四易馀弦为割)
      (线盖两弧之馀弦与其/正割线为互相视之线)
 八系依三题第四相当 法显
全与边(甲/丙)之馀弦若边对
 角(乙/)之割线与他角(丙/)之馀割线(三题三四率边旁角/之正弦与他 …… (第 18a 页)
 九系依相当第一法及第三题之四率前后易之显全
 数与角之馀割线若他角之馀弦与其对边之馀弦
 十系三题之四率前后相易用第一相当 法显
全与边
 之割线若边对角之馀弦与他角之正弦
 十一系因一系反理及相当一 (第 18b 页)
法显
全与角之割线若
 底之馀割线与角对边之馀割线
 十二系因上五系反用其率及相当 (第 18b 页)
法显
全与边(甲/丙)
 之割线若他边之割线与底之割线
 十三系因九系反用其率及相当 (第 18b 页)
法显
全与角之馀 (第 18b 页)
  道生法师
法师道生魏氏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
览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辨虽宿望莫敢酬
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慧严
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尝
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解通圆义

若忘筌得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
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佛无净二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
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 法显
三藏所翻泥洹
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
二仪皆有涅槃止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 …… (第 74b 页)
业慧义惠严慧观等为笔授
译成六十卷有二青衣且从池出洒扫研墨师先后译出
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 法显
所得大僧祇
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第 81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说郛卷六十六上    元 陶宗仪 撰
  佛国记 (释法显/
) (第 1a 页)
法显
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岁在
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初发迹长安度陇至 (第 1a 页)
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耨檀
国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慇
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

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燉煌有塞东
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馀日 法显
等五人
随使先发复与宝云等别燉煌太守李浩供给度沙河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
下无 …… (第 1b 页)
语住
此一月日复西北行十五日到□夷国□夷国僧亦有
四千馀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秦土沙门至彼都不预
其僧例 法显
得符行堂公孙经理住二月馀日于是还
与宝云等共为□夷国人不修礼义遇客甚薄智严慧
简慧嵬遂返向高昌欲求行 (第 2a 页)
法显
等蒙符公孙供给
遂得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 …… (第 2a 页)
人多大乘学皆有
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
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馀所须国主安堵
等于僧伽蓝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
犍槌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
无声净人益食不 (第 2b 页)
得相唤但以手指麾慧景道整慧达
先𤼵向竭乂国 法显
等欲观行像停三月日其国中十 …… (第 2b 页)
房亦严
丽整饰非言可尽岭东六国诸王所有上价宝物多作
供养人用者少既过四月行像僧绍一人随胡道人向
罽宾 法显
等进向子合国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国国 …… (第 3b 页)
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絙
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九驿所记汉之张骞甘英
皆不至众僧问 法显
佛法东过其始可知耶显云访问
彼土人皆云古老相传自立弥勒菩萨像后便有天竺
沙门赍经律过此河者像立在佛泥 …… (第 5b 页)
向佛影那竭国 法显
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
多国其国佛法亦盛昔天帝释试菩萨化作鹰鸽割肉
贸鸽处佛即成道与诸弟子游行语 …… (第 6b 页)
佛影佛齿及顶骨慧景病道整住
看慧达一人还于弗楼沙国相见而慧达宝云僧景遂
还秦土慧景应在佛钵寺无常由是 法显
独进向佛顶
骨所西行十六由延便至那竭国界醯罗城中有佛顶 …… (第 8a 页)
与诸弟子共造塔高七八丈
以为将来塔法今犹在边有寺寺中有七百馀僧此处
有诸罗汉辟支佛塔乃千数住此冬二月 法显
等三人 …… (第 9b 页)
南度小雪山雪山冬夏积雪山北阴中过寒暴起人皆
噤战慧景一人不堪复进口出白沫语 法显
云我亦不
复活便可时去勿得俱死于是遂终 (第 10a 页)
法显
抚之悲号本
图不果命也柰何复自力前得过岭南到罗夷国近有
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坐讫南下行十日到跋 …… (第 10a 页)
轮馀处生草此处独不生乃晒衣地处亦不生草衣条
著地迹今故现在 法显
住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
由延到罽饶夷城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蓝尽小乘学去
城西六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 …… (第 15a 页)
尽诸国王人民皆大悲恼谓栴檀像已烧却后
四五日开东小精舍户忽见本像皆大欢喜共治精舍
得作两重远移像本处 法显
道整初到祇洹精舍念昔
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
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 …… (第 16b 页)
佛足指处石犹在佛说法
堂已毁坏止有砖壁基在其山峰秀端严是五山中最
高显于新城中买香华油灯倩二旧比丘送 法显
上耆
阇崛山华香供养然灯续明慨然悲伤收泪而言佛昔
于此住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
即于石 …… (第 26b 页)
诸国道人年年往供养迦叶心浓至者夜即有罗
汉来共言论释其疑已忽然不现此山榛木茂盛又多
师子虎狼不可妄行 法显
还向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
十由延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今现有僧复顺恒
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国波罗捺城城 …… (第 31a 页)
飞道人方便答言翅未成耳达嚫国
崄道路艰难而知处欲往者要当赍钱货施彼国王王
然后遣人送展转相付示其径路 法显
竟不得往承彼
土人言故说之耳从波罗捺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 (第 33a 页)

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
以远步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
摩诃僧祇众律佛 …… (第 33a 页)

法显
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顺恒水东下
十八由延其南岸有瞻波大国佛精舍经行处及四佛
坐处悉起塔现有僧 …… (第 34a 页)
五千僧起一佛殿金银刻镂悉
以众宝中有一青玉像高一丈许通身七宝炎光威相
严显非言所载右掌中有一无价宝珠 法显
去汉地积
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
拆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
人 …… (第 35a 页)
法显
至不及其生存唯见葬时王笃信佛法欲为众
僧作新精舍先设大会饭食僧供养己乃选好上牛一
双金银宝物庄校角上 (第 38a 页)
作好金犁王自耕顷四边然后
割给民户田宅书以铁劵自是已后代代相承无敢废
法显
在此国闻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诵经云佛钵本
在毗舍离今在揵陀卫竟若千百年 (第 38a 页)
(法显
闻诵之时有/定岁数但今忘耳)
当复至西月氏国若千百年当至于阗国住若千百年
当至屈茨国若千百年当复来到 …… (第 38a 页)
倍乃至八十岁弥
勒出世初转法轮时先度释迦遗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
归五戒斋法供养三宝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缘者 法显
尔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我止口诵耳 (第 39a 页)
法显

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
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又得此梵本已即载商人 …… (第 39a 页)
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商人
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来多即斫絙断商人大怖命
在须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财货掷著水中 法显
亦以军
持及澡灌并馀物弃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
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地众僧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
流得 …… (第 39b 页)
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国五月
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赍五十日粮以四
月十六日发 法显
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馀 …… (第 40a 页)
日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 法显

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蒙威神祐得至天晓
晓巳诸婆罗门议言坐载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
当下比丘 (第 40b 页)
置海岛边不可为一人令我等危崄 法显

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汝其
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
佛法重比 …… (第 40b 页)
地然不见人民及形迹未知是何许或
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觅人
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归令 法显
译语问 (第 41a 页)
法显

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 …… (第 41a 页)
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
沙门持经像乘船汎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
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法青州请 法显

冬一夏夏坐讫 (第 41b 页)
法显
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
重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法显发长安六年到
中国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 (第 41b 页)
  神僧传 (晋法显/
)
佛图澄西域人也本姓帛氏少出家诵经数百万言以
晋永嘉四年来洛阳志弘大法善念神咒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 (第 61a 页)
固白虎通尔雅杨泉物理论郭缘生述征记括
地图穆天子传命历序握河纪淮南子释氏西域志郭
义恭广志康泰扶南传 法显
传支僧载外国事竺枝扶
南记竹书纪年周处风土记东方朔十洲记东方朔神
异经遁甲开山图成公子安大河赋西河旧 (第 6a 页)
过惟止者十馀乃丨丨丨丨有米在焉述异记)
炷烧幡(祗园精舍烧香燃灯续明日夜不绝鼠丨/丨丨丨盖精舍都尽 释法显
仙游本纪)白质
归命(王孝杰为清边道总管初进军平州白鼠昼入营/顿伏皆谓鼠精胡象也丨丨丨丨天亡之兆及战 (第 5a 页)
 其教门以为便世知荆以为然则其徒无复可言此

 亦不言富郑文未尝识圆照闻 法显
之言而心语既
 告以照照即印大善知识果但以主教门则为安能
 使其传数百年而终不可泯乎
怀禅师法嗣雪窦 (第 14a 页)
法累有灵验而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
又尝从萨真君传受符法国朝永乐中有杭州道士周
思得以灵官之 法显
于京师附体降神祷之有应乃于
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改庙为大德观
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 (第 24a 页)
  书说(蔡羽/)
草备玄机亦由风气籀文三变六像具存虽云道艺盖
通神明子云心画类别正邪中郎笔论散怀恣情多力
丰筋者圣钟司𨽻得之韦墓通灵感物者谭卫夫人示
以七妙芝象灭景钟索邈步右军笔阵判将领之后先
卫瓘风流亦西台之高品是故有剑法藤法戈法弩法

点法波法增减法画断而脉故连形虚而气故实右军
云戈如长松倚谷曲如悬钩钓水放如长弓发箭收如
虎斗龙骧是故有立法踠法顿挫 法显
异法贯穿环合
曳如杖横如舟牵如电掣立如鸟卓踠如股叠秀如秋
水芙蓉险如崩崖县石稳如平郊安步猛如泉泻骥奔 (第 4a 页)

法显
之所历骞英之所寻具考滥觞之所在咸云自昆
崙之灵丘本神泉之颢质发东北之一隅下夫中极之
渊逮于河伯之都划 (第 34a 页)
区兴众利而不匮设重险而有孚宜先王之典礼
复比秩于诸侯于是集周穆之征纪夏后之荒经汉儒
之载乘郦氏之所称 法显
之所历骞英之所寻且考滥
觞之所在咸云自昆崙之灵墟本神泉之颢质发东北
之一隅下夫中极之渊逮于河北之都划 (第 9b 页)
四月八日生周书异记同唐费长房则云周
庄王它十年四月八日生什法师石柱铭同赵伯休记
云周贞定王二年甲戌至 法显
则云殷世武乙二十六
年甲午生鹫岭圣贤录则说佛生时有八别一夏桀时
二武乙时三周昭王时四穆王时五平王时六 (第 14a 页)
室以芳苡擢污池之瑞藕裨主化之
淳和跻黎元于老寿尔其腾辉周室皎像汉庭苏由识
兆傅毅通灵天竺写范石室缄经 法显
于迈遍觉遐征
访鸡足之故迹启鹿苑之旧扃竹简志其周历松枝感
其专诚则贝文自兹盛出金字于焉流行矣又有伊存 (第 290a 页)
               李适之
古之圣人乘时迭用赞神道立人伦所以为理者也理

之为极故受之以无为昔之真人归根去羡探有物入
无穷所以为久者也久几乎息故受之以实际于是大
雄有作大觉无边常乐常住不生不灭鉴阿僧而示开
辟传法印而逾绳契映明月而小玄珠位轮王而卑五
帝去圣日远多门互出名数棼丝言说滋蔓粤有绍兴
法宝超诣真宗由密意而到清凉域秉圆照而入空寂
舍无闻无示非穿非凿断诸委曲直见本源其事业有
如此者我大师其人也禅师讳法现弋阳人本名 法显

避中宗庙讳于是改焉即双峰忍禅师门人也俗姓宣
氏出自周宣王盛于元魏代禅师仪表端严眉宇森秀
人相具足梵音 …… (第 17b 页)
远方访道年十有九爰
就剃落始配住福田寺其后以选更□龙兴寺焉后因
捧盂上堂逢一神僧颜赤如醉语师曰汝可名 法显

忽不见年满受具遂以此名年二十五次因寺事差往 (第 18a 页)
   (寺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从之问道)
外国风俗还自不同提婆始来义观之徒莫不沐浴钻
仰此盖小乘法耳便谓理之所极谓无生方等之经皆
是魔书提婆末后说经乃不登高座 法显
后至泥洹始
唱便谓常住之言众理之最般若宗极皆出其下以此
推之便是无主于内有闻辄变譬之于射后破夺先则 (第 14b 页)
其津途欣
乐之家景仰沐浴真复不知老之将至而昙乐道人以
偏执之见而复非之自毕幽途永不可诲今大般泥洹
法显道人
远寻真本于天竺得之持至扬都大集京
师义学之僧百有馀人禅师执本参而译之详而出之 (第 8a 页)
  阿毗昙心序
释和尚昔在关中令鸠摩罗跋提出此经其人不闲晋
语以偈本难译遂隐而不传至于断章直云修妒路及
见提婆乃知有此偈以偈检前所出又多首尾隐没互

相涉入译人所不能传者彬彬然是以劝令更出以晋
泰元十六年岁在单阏贞于重光其年冬于浔阳南山
精舍提婆自执梵经先诵本文然后乃译为晋语比丘
道慈笔受至来年秋复重与提婆校正以为定本时众
僧上座竺僧根支僧纯等八十人地主江州刺史王凝
之优婆塞西阳太守任固之为檀越并共劝佐而兴立
(并出三/藏经集)
   法显
传自记游天竺事后序 (第 10b 页)
是岁甲寅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 法显
道人
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
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自
云顾寻所经不觉心 (第 1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