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書類
易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別集類
詔令奏議類
詔令類
時令類
史評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譜錄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宗教類
禪宗部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清代道教文獻
万水。如何登陟。师曰。举步便千里万里。曰。不
举步时如何。师曰。亦千里万里。
**** 襄州普宁院 法显禅师
僧问。曩劫共住。为甚么不识
亲疏。师曰。谁。曰。更待某甲道。师曰。将谓不领话。问。千
山万水。如何登 (第 0286b 页)
举步时如何。师曰。亦千里万里。
**** 襄州普宁院 法显禅师
僧问。曩劫共住。为甚么不识
亲疏。师曰。谁。曰。更待某甲道。师曰。将谓不领话。问。千
山万水。如何登 (第 0286b 页)
非因。更出生因果等用。故
正法为本。正法即是中道。中道即是不生不
灭不断不常。故八不若成正法即显。正 法显
故因果便立。即七处之经蕴在八不之内。八
者八不即是如来真应二身。大经云。中道之
法名之为佛。故八不明 (第 0031a 页)
正法为本。正法即是中道。中道即是不生不
灭不断不常。故八不若成正法即显。正 法显
故因果便立。即七处之经蕴在八不之内。八
者八不即是如来真应二身。大经云。中道之
法名之为佛。故八不明 (第 0031a 页)
(十七)天竺弗多罗尊者 (十八)佛陀耶舍尊
者 (十九)柏玄下书令僧拜俗 (二十)沙门不
敬王者论(五) (二十一)佛驮跋陀被摈 (二十二)
招渊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
(二十四) 法显 西天取经始(二十五)三藏昙无谶
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师竖石为徒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 (第 0479b 页)
者 (十九)柏玄下书令僧拜俗 (二十)沙门不
敬王者论(五) (二十一)佛驮跋陀被摈 (二十二)
招渊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
(二十四) 法显 西天取经始(二十五)三藏昙无谶
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师竖石为徒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 (第 0479b 页)
更广大之。
瞻敬慰问若此。年八十馀卒。帝三临其丧。
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
(二十四 庚戌) 法师 法显 自西域还。初显于隆安二
年。同惠景昙整等入西域求法。渡流沙迷
失路。以日准东西。视人骨处进行。遭热风 (第 0533a 页)
瞻敬慰问若此。年八十馀卒。帝三临其丧。
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
(二十四 庚戌) 法师 法显 自西域还。初显于隆安二
年。同惠景昙整等入西域求法。渡流沙迷
失路。以日准东西。视人骨处进行。遭热风 (第 0533a 页)
梦十六尊者乞随师入
寺。何昭应之若是。仍于师号加应真二字。
师坐永明大道场。常五百众。师上堂曰。佛 法显 然。因什么却不会去。诸上座欲问佛
法。但问取张三李四。欲会世法则参取古
佛丛林。无事久立。僧问。至道 (第 0656a 页)
寺。何昭应之若是。仍于师号加应真二字。
师坐永明大道场。常五百众。师上堂曰。佛 法显 然。因什么却不会去。诸上座欲问佛
法。但问取张三李四。欲会世法则参取古
佛丛林。无事久立。僧问。至道 (第 0656a 页)
。端绪不一。
难以形捡易以理测。故已备载经传。具著记
论矣。虽舟壑缅谢像法犹在。感运钦风日月
弥深。 法显道人 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
奇。幽岩嵁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
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 (第 0199b 页)
难以形捡易以理测。故已备载经传。具著记
论矣。虽舟壑缅谢像法犹在。感运钦风日月
弥深。 法显道人 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
奇。幽岩嵁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
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 (第 0199b 页)
胜数。
并众所不识。同集法座。故知放光遍照地神
唱告。岂劳驰象之使。冥符信鼓之期。会稽
鄮县阿育王寺 释法显。 修习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郁多之思惟。亦同波崙之恳到。乃于
讲所自陈愿力。刺血洒地用表至诚。昔剜体
供 (第 0236a 页)
并众所不识。同集法座。故知放光遍照地神
唱告。岂劳驰象之使。冥符信鼓之期。会稽
鄮县阿育王寺 释法显。 修习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郁多之思惟。亦同波崙之恳到。乃于
讲所自陈愿力。刺血洒地用表至诚。昔剜体
供 (第 0236a 页)
范阳人也。髫龀之时
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
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
仰 法显 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
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
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 (第 0710b 页)
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
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
仰 法显 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
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
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 (第 0710b 页)
利
物焉。其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出
金刚窟接法照师。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
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 晋法显 往游灵。鹫
见于山下焉。
*** 唐尊法传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
尊法。远踰沙 (第 0718b 页)
物焉。其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出
金刚窟接法照师。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
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 晋法显 往游灵。鹫
见于山下焉。
*** 唐尊法传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
尊法。远踰沙 (第 0718b 页)
也。自尔萨
婆多律先化关中。五分僧祇风行雨施。迦叶
遗部戒本独来。婆粗富罗闻名而已。况乎僧
祇部者。 法显 赍归诸师判注云。是根本大众
所传。非是百载五宗也。今著传家疑其未
可何耶。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文因 (第 0811c 页)
婆多律先化关中。五分僧祇风行雨施。迦叶
遗部戒本独来。婆粗富罗闻名而已。况乎僧
祇部者。 法显 赍归诸师判注云。是根本大众
所传。非是百载五宗也。今著传家疑其未
可何耶。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文因 (第 0811c 页)
卷经律论集)
* 沙门昙摩(一部二卷律要)
* 沙门卑摩罗叉(二部五卷律杂事)
* 沙门 释法显(七部二十六卷经戒论集) 沙门祇多蜜(三十三部四十五卷经)
* 居士竺难提(二部五卷经)
* 沙门竺法力(一 …… (第 0502c 页)
(或云观佛三昧经或八卷见竺道祖晋世录亦见僧祐录亦出宋世)
*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梵本是 法显 于摩竭提国将来义熙十二年十一月于 …… (第 0505b 页)
竺道祖录祐在显录据共译故耳)
*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第二出于道场寺译见宝唱录祐在 法显 录中祐与觉贤共出互载皆得)
*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于庐山出一名不净观 …… (第 0505c 页)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出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共觉贤译见长房录)
*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亦云 法显 传 (第 0507b 页)
法显 自撰述往来天竺事见长房录)
*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第二出与符秦僧伽提婆等所出同本见僧祐录房云显与 …… (第 0507b 页)
佛游天竺记一卷(见僧祐录)
右七部二十六卷(前五部一十二卷见在后二部一十四卷阙本)。
沙门 释法显。 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显有三兄。龆年次丧。其父恐惧。及显数岁便放出家。居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 (第 0507b 页)
* 沙门昙摩(一部二卷律要)
* 沙门卑摩罗叉(二部五卷律杂事)
* 沙门 释法显(七部二十六卷经戒论集) 沙门祇多蜜(三十三部四十五卷经)
* 居士竺难提(二部五卷经)
* 沙门竺法力(一 …… (第 0502c 页)
(或云观佛三昧经或八卷见竺道祖晋世录亦见僧祐录亦出宋世)
*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梵本是 法显 于摩竭提国将来义熙十二年十一月于 …… (第 0505b 页)
竺道祖录祐在显录据共译故耳)
*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第二出于道场寺译见宝唱录祐在 法显 录中祐与觉贤共出互载皆得)
*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于庐山出一名不净观 …… (第 0505c 页)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出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共觉贤译见长房录)
*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亦云 法显 传 (第 0507b 页)
法显 自撰述往来天竺事见长房录)
*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第二出与符秦僧伽提婆等所出同本见僧祐录房云显与 …… (第 0507b 页)
佛游天竺记一卷(见僧祐录)
右七部二十六卷(前五部一十二卷见在后二部一十四卷阙本)。
沙门 释法显。 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显有三兄。龆年次丧。其父恐惧。及显数岁便放出家。居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 (第 0507b 页)
。宋言觉寿。罽宾国人。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以废帝义符景平元年癸亥七月届于杨都。先沙门 法显
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译而显迁化。建业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 …… (第 0523c 页)
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直方纯业为名。而求法恳恻忘身殉道。誓欲躬睹灵迹广寻经教。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 法显 智严先后相随。涉履流沙登踰雪岭。勤苦艰至不以为难。遂历于填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 …… (第 0525c 页)
头陀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 树提伽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 杂阿含经五十卷(于瓦官寺译梵本 法显 赍来高僧传云祇洹寺出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录)
* 鹦鹉经一卷(亦名兜调经出中阿含第四十四异译房云见 …… (第 0528a 页)
本见在。
沙门释法勇。梵名昙无竭。本姓李氏。幽州黄龙国人也。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讽经为师所异。尝闻 法显 宝云诸僧躬践佛国。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第 0530b 页)
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直方纯业为名。而求法恳恻忘身殉道。誓欲躬睹灵迹广寻经教。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 法显 智严先后相随。涉履流沙登踰雪岭。勤苦艰至不以为难。遂历于填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 …… (第 0525c 页)
头陀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 树提伽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 杂阿含经五十卷(于瓦官寺译梵本 法显 赍来高僧传云祇洹寺出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录)
* 鹦鹉经一卷(亦名兜调经出中阿含第四十四异译房云见 …… (第 0528a 页)
本见在。
沙门释法勇。梵名昙无竭。本姓李氏。幽州黄龙国人也。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讽经为师所异。尝闻 法显 宝云诸僧躬践佛国。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第 0530b 页)
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彩。于是遍询名匠广探群藉。内外闲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仰 法显
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逾厉坚贞。咸亨二年三十有七方叶夙怀。遂之广府初结 (第 0568b 页)
初复题陈如品末文势相接且编于此。后诸博识详而定之)。
* 大般泥洹经六卷(或十卷)
东晋平阳沙门 释法显 共觉贤译(第四译)
右一经是大般涅槃经之前分尽大众问品同本异译(兼茶毗分前后七译四译阙本)。
上二经 (第 0591a 页)
* 大般泥洹经六卷(或十卷)
东晋平阳沙门 释法显 共觉贤译(第四译)
右一经是大般涅槃经之前分尽大众问品同本异译(兼茶毗分前后七译四译阙本)。
上二经 (第 0591a 页)
佛般泥洹经二卷(或直云泥洹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
东晋平阳沙门 释法显 译(今为 (第 0611a 页)
法显 译如总录中述)
* 般泥洹经二卷(或无般字)
新为失译 附东晋录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 …… (第 0611a 页)
鬼问目连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杂藏经一卷(与前后经文理稍别)
东晋平阳沙门 释法显 译(第二译)
* 饿鬼报应经一卷(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经)
失译(今附东晋录第三译)
右三经同 …… (第 0615a 页)
分。幸
诸达人重垂刊正。
*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四帙)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 法显 译(单本)
右一经。是根本调伏藏。即大众部毗奈耶也。佛圆寂后尊者迦叶集千应真。于王舍城竹林石室之所结 …… (第 0618b 页)
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
东晋平阳沙门 法显 共觉贤译(单本)
*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诵波罗提木叉戒)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三译三译二 …… (第 0618c 页)
五外宗异执。赞
佛德者。所行赞传释迦谱等也。明法理者。
修行道地经经律异相等也。述僧行者。龙
树马鸣 法显 玄奘等传也。摧邪护法者。辩
正弘明。破邪辩惑论等也。外宗异计者。数
胜二论是也。以类科分莫过此五。五 …… (第 0621c 页)
原寺沙门释慧立等撰(新编入藏)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大唐三藏义净撰(新编入藏) 法显 传一卷(亦云历游天竺记传)
东晋沙 (第 0624c 页)
释法显 自记游天竺事(出长房录新编入藏) (第 0624c 页)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
东晋平阳沙门 释法显 译(今为 (第 0611a 页)
法显 译如总录中述)
* 般泥洹经二卷(或无般字)
新为失译 附东晋录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 …… (第 0611a 页)
鬼问目连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杂藏经一卷(与前后经文理稍别)
东晋平阳沙门 释法显 译(第二译)
* 饿鬼报应经一卷(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经)
失译(今附东晋录第三译)
右三经同 …… (第 0615a 页)
分。幸
诸达人重垂刊正。
*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四帙)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 法显 译(单本)
右一经。是根本调伏藏。即大众部毗奈耶也。佛圆寂后尊者迦叶集千应真。于王舍城竹林石室之所结 …… (第 0618b 页)
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
东晋平阳沙门 法显 共觉贤译(单本)
*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诵波罗提木叉戒)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三译三译二 …… (第 0618c 页)
五外宗异执。赞
佛德者。所行赞传释迦谱等也。明法理者。
修行道地经经律异相等也。述僧行者。龙
树马鸣 法显 玄奘等传也。摧邪护法者。辩
正弘明。破邪辩惑论等也。外宗异计者。数
胜二论是也。以类科分莫过此五。五 …… (第 0621c 页)
原寺沙门释慧立等撰(新编入藏)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大唐三藏义净撰(新编入藏) 法显 传一卷(亦云历游天竺记传)
东晋沙 (第 0624c 页)
释法显 自记游天竺事(出长房录新编入藏) (第 0624c 页)
熙十三年佛陀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大般泥洹经一卷。或云十卷。是大本前分十卷。尽大众问品今寻诸录及传记等。其 法显
译。大般泥洹亦是义熙十三年于道场寺译。其 (第 0628c 页)
法显 所出诸经并与觉贤共译。诸录题注多相参涉。时处既同必非再出。今合为一更不别存)。
从梵般泥洹经下四部二 (第 0628c 页)
法显 所出诸经并与觉贤共译。诸录题注多相参涉。时处既同必非再出。今合为一更不别存)。
从梵般泥洹经下四部二 (第 0628c 页)
阿毗昙心十六卷(或十三卷)
苻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译(第一译)
* 杂阿毗昙心
十三卷
东晋沙门 法显 共觉贤译
(第二译)
*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根本十卷。续成十三卷。或十四卷)
宋外国沙门伊叶波罗 …… (第 0649b 页)
安世高译(单本)
* 耆阇崛山解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单本)
* 佛游天竺记一卷
东晋沙门 释法显 译(单本出僧祐录)
* 经律分异记一卷(或云戒律)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单本) (第 0650b 页)
苻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译(第一译)
* 杂阿毗昙心
十三卷
东晋沙门 法显 共觉贤译
(第二译)
*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根本十卷。续成十三卷。或十四卷)
宋外国沙门伊叶波罗 …… (第 0649b 页)
安世高译(单本)
* 耆阇崛山解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单本)
* 佛游天竺记一卷
东晋沙门 释法显 译(单本出僧祐录)
* 经律分异记一卷(或云戒律)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单本) (第 0650b 页)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大唐沙门慧立等撰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大唐三藏义净撰 法显 传一卷(亦云历游天竺记传) 东晋 (第 0671a 页)
法显 自述
* 高僧传十四卷(一卷是目录) 梁沙门释慧皎撰
* 续高僧传三十卷 大唐沙门释道宣撰 (第 0671a 页)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大唐三藏义净撰 法显 传一卷(亦云历游天竺记传) 东晋 (第 0671a 页)
法显 自述
* 高僧传十四卷(一卷是目录) 梁沙门释慧皎撰
* 续高僧传三十卷 大唐沙门释道宣撰 (第 0671a 页)
于圣言。经言。抄前著后抄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此正当也。寻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只如第四卷中云南无 法显
传经。在法宝中列此传。乃是东晋平阳沙门 (第 0672a 页)
法显。 往游天竺自记行迹。元非是经置法宝中误谬之甚。又如第九卷云南无富楼那南无弥多罗尼子。此是一人之名分 (第 0672a 页)
法显。 往游天竺自记行迹。元非是经置法宝中误谬之甚。又如第九卷云南无富楼那南无弥多罗尼子。此是一人之名分 (第 067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