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春秋類
樂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經解類
孝經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術數類
譜錄類
法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暗中故圣人醒之 且莫求仁回头识我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 告子 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昭公知礼之对臣子之谊委合如此自问者观之则
党矣司败之让恰是正论夫子即引 (第 25a 页)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 告子 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昭公知礼之对臣子之谊委合如此自问者观之则
党矣司败之让恰是正论夫子即引 (第 25a 页)
榖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音嗣)之见(贤遍反)其二子焉明日子
路行以 告子 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上声)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第 27b 页)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音嗣)之见(贤遍反)其二子焉明日子
路行以 告子 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上声)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第 27b 页)
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
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
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
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
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
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
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
有司
夫子 告子 张问政统帝王之道也曰五美者后儒言
王道如精金美玉是也才出于霸便是恶一尊一屏
方是纯王之心纯王之政 (第 23b 页)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
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
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
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
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
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
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
有司
夫子 告子 张问政统帝王之道也曰五美者后儒言
王道如精金美玉是也才出于霸便是恶一尊一屏
方是纯王之心纯王之政 (第 23b 页)
(伸所系中爻又互震宜动不宜止者也今上自上下/自下彼此判隔水不升而火不降三欲遏炎上之势)
(其势转炽本欲制心适以熏心此 告子 强制之学危/而不安者也二三两爻皆提出心字心体固不可妄)
(动亦不可以恶动而求静二之病在过柔三之病在 (第 20b 页)
(其势转炽本欲制心适以熏心此 告子 强制之学危/而不安者也二三两爻皆提出心字心体固不可妄)
(动亦不可以恶动而求静二之病在过柔三之病在 (第 20b 页)
无折我树杞
朱传把柳属生水旁树如柳叶粗而白色理微赤盖里
之地域沟树也尔雅旄泽柳邢疏柳生泽中者别名旄
郑注把柳也生泽中如芦荻可编为棬箱陆疏杞柳属
也生水旁树如柳叶粗而白色理微赤其材坚韧故人
以为车毂今共北淇水旁鲁国太山汶水边纯杞也本
草图经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韧屈作箱箧河朔犹
多 告子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是也通志杞
柳亦曰泽柳先贤传郑敬以蒹葭为席随杞柳之阴
无折我树檀
朱 (第 1b 页)
朱传把柳属生水旁树如柳叶粗而白色理微赤盖里
之地域沟树也尔雅旄泽柳邢疏柳生泽中者别名旄
郑注把柳也生泽中如芦荻可编为棬箱陆疏杞柳属
也生水旁树如柳叶粗而白色理微赤其材坚韧故人
以为车毂今共北淇水旁鲁国太山汶水边纯杞也本
草图经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韧屈作箱箧河朔犹
多 告子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是也通志杞
柳亦曰泽柳先贤传郑敬以蒹葭为席随杞柳之阴
无折我树檀
朱 (第 1b 页)
季氏乱大经废正义而欲外求君亦宜早定顾迁延
至夏叔孙逆丧始以公子宋主社稷群臣之愿 告子
家丧及坏隤而宋先入正棺两楹而宋即位国无君
者半年馀意如盖行君事矣太子不立公子不召意
如身行人君之 (第 3a 页)
至夏叔孙逆丧始以公子宋主社稷群臣之愿 告子
家丧及坏隤而宋先入正棺两楹而宋即位国无君
者半年馀意如盖行君事矣太子不立公子不召意
如身行人君之 (第 3a 页)
莫如何能合得这义此不是一日可到的精义集义工
夫深了方才有这个境界若不曾做得工夫临事思量
合义这便是 告子 之义袭自以为义却仍落在适莫内
去学术一错遗祸天下不可不慎
子曰君子怀德章
这一章分别君子小人趋向 (第 40a 页)
夫深了方才有这个境界若不曾做得工夫临事思量
合义这便是 告子 之义袭自以为义却仍落在适莫内
去学术一错遗祸天下不可不慎
子曰君子怀德章
这一章分别君子小人趋向 (第 40a 页)
(之险阻皆起于人心之多私不尽去人欲之私/必不能简易博学详说致其精谨小慎微致其)
(密谨密之至斯易简矣不然以学问为支离礼/法为桎梏必如 告子 之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始于卤莽终于/倡狂与天地之易简正相反也)
圣人设卦观象 (第 4a 页)
(密谨密之至斯易简矣不然以学问为支离礼/法为桎梏必如 告子 之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始于卤莽终于/倡狂与天地之易简正相反也)
圣人设卦观象 (第 4a 页)
七十康彊不为不寿此其无名公之行乎
明道先生志康节之墓曰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
可见者惟曾子 告子 思所以授孟子者耳其馀门人
各以其材之所宜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
户则众矣况后此千馀岁师道不立 (第 12a 页)
明道先生志康节之墓曰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
可见者惟曾子 告子 思所以授孟子者耳其馀门人
各以其材之所宜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
户则众矣况后此千馀岁师道不立 (第 12a 页)
氏传/初卫公)
(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退见史䲡而告之史䲡曰子必/祸矣子富而君贪罪其及子乎文子曰然吾不先 告子)
( 是吾罪也君既许我矣其若之何史䲡曰无害子臣谓/文子能执臣礼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于难上下同之)
(戍世骄其 (第 16b 页)
(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退见史䲡而告之史䲡曰子必/祸矣子富而君贪罪其及子乎文子曰然吾不先 告子)
( 是吾罪也君既许我矣其若之何史䲡曰无害子臣谓/文子能执臣礼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于难上下同之)
(戍世骄其 (第 16b 页)
疑惑而动
其心乎四十彊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曰若是则夫子过孟
贲远矣曰是不难 告子 先我不动心(贲音奔○孟贲勇士 (第 3b 页)
告子 名不
害孟贲血气之勇丑盖借之以赞孟子不动心之难孟子 (第 3b 页)
告子 未为知道乃能先我不动心则此亦未足为 …… (第 3b 页)
丑非疑孟
子以得位为乐而动其心故孟子所答之意亦不为此孟子是义精理明天下之物不足以动其心不是把捉
得定 告子 不动心是硬把定又曰 (第 4a 页)
告子 之不动心是粗法或强制而能不动或临大事而能不动亦未可知非
若孟子酬酢万变而不动也)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 (第 4a 页)
约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施舍就气上做工夫曾子就理上做工夫又曰北宫黝
孟施舍是不畏死而不动心 告子 是不认义理而不动心曾子是自反而缩而不动心此一段为被公孙丑转
换问所以答得亦周匝)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 (第 5b 页)
告子 之不动心
可得闻 (第 5b 页)
告子 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 …… (第 5b 页)
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
其志无暴其气(闻与之与平声夫志之夫音扶○此一节公孙丑之问孟子诵 告子 之言又断
以已意而告之也 (第 6a 页)
告子 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
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此所以固守其 …… (第 6a 页)
然不动之大略也○集疏曰朱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
心与言不相干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心与气不相贯也孟子引 告子 之言以告丑也 (第 6b 页)
告子 之意以为言语
之失当直求之于言而不足以动吾心念虑之失当直求之于心而不必更求之于气盖其天资刚劲有过人 …… (第 6b 页)
坚忍固执以守其一偏之见所以学虽不正而能先孟子不动心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不可孟子既引 告子 之言而论其得失如此夫心之不正未必皆气使之故勿求于气未为甚失至
言之不当未有不出于心者而曰勿求于心则有 (第 6b 页)
所不可矣程子曰人必有仁义之心然后有仁义之气睟然
达于外所以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又曰 告子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盖不知义在内皆此意也然以下文观之
气亦能反动其心则勿求于气之说未为尽善但心动气之时多 …… (第 6b 页)
穷之病则外有诐淫邪
遁之失不得于言而求诸心则其察理日益精矣孟子所以知言养气以为不动心之本者用此道也而 告子
反之是徒见其言之发于外而不知其出于中亦义外之见也其害理深矣故孟子断然以为不可于此可见 (第 7a 页)
告子 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孟子而亦岂终不动者哉问志至焉气次焉曰只是一个缓急底意思志虽为至然
气亦次之盖为告子将 …… (第 7a 页)
气一暴则其心便动了)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
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恶平声○公孙丑复问孟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 告子 如此者
有何所长而能然而孟子又详告之以其故也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
是非得 …… (第 8a 页)
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
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告子 之学与此正相反其不动心殆亦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集疏曰公
孙丑既知 (第 8a 页)
告子 之失而未知孟子之所以得敢问焉而孟子告之我知言者能识群言之是非也知言便是穷 …… (第 8a 页)
理不先穷理见得是非如何养得气又曰向来以 告子 不得于言谓是自已之言非他人之言然与知言之义
不同此是 (第 8b 页)
告子 闻他人之言不得其义理又如读古人之书有不得其言之义皆以为无害但心不动足矣不
知言便不知义所以外义也模按 …… (第 8b 页)
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慊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
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然则义岂在外哉 告子 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
复以义为事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义之意详见告子 …… (第 11a 页)
长多少精神遂谓浩然之气可攫拿而来
此谓义袭而取之然无生底道理只是些客气耳不久则消问集注云即外义之意盖 告子 外之而不求非欲
求之于外也曰 (第 11b 页)
告子 直是将义屏除去只就心上理会因举陆子静云读书讲求义理正是 (第 11b 页)
告子 义外工夫某
以为不然如子静不读书不求义理只静坐澄心却是 (第 11b 页)
告子 外义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是养气中
一节目不要等待不要催促程子曰勿忘勿助长之间正当处也当处二字并 …… (第 11b 页)
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为者也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害之无是二者则气得其
养而无所害矣如 告子 不能集义而欲彊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
而又反害之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 …… (第 13a 页)
如此非心通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 告子 者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为义外之说则自
不免于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无所疑哉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 …… (第 13b 页)
算已判
然于胸中而熊虎貔貅百万之众又皆望其旌麾听其金鼓为之赴汤蹈火有死无二是以千里转战所向无
前其视 告子 之不动心正犹勇夫悍卒初无制胜料敌之谋又如蚍蜉蚁子之援徒恃其勇而挺身以赴敌也
其不为人所擒者特幸而已夫 (第 14b 页)
告子 之学他虽无所考然以孟子此章之言反复求之则亦有晓然可见而无
疑者盖其先引 (第 14b 页)
告子 之言以张本于前后言已之所长以著明于后今以其同者而比之则 (第 14b 页)
告子 所不得之言
即孟子所知之 (第 14b 页)
告子 所勿求之气即孟子所养之气也以其异者而反之则 (第 14b 页)
告子 之所以失即孟子之所 …… (第 14b 页)
以得孟子之所以得即 告子 之所以失也是其彼此之相形前后之相应固有不待安排而不可移易者赵氏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句而程子从之子之不从 (第 15a 页)
其心乎四十彊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曰若是则夫子过孟
贲远矣曰是不难 告子 先我不动心(贲音奔○孟贲勇士 (第 3b 页)
告子 名不
害孟贲血气之勇丑盖借之以赞孟子不动心之难孟子 (第 3b 页)
告子 未为知道乃能先我不动心则此亦未足为 …… (第 3b 页)
丑非疑孟
子以得位为乐而动其心故孟子所答之意亦不为此孟子是义精理明天下之物不足以动其心不是把捉
得定 告子 不动心是硬把定又曰 (第 4a 页)
告子 之不动心是粗法或强制而能不动或临大事而能不动亦未可知非
若孟子酬酢万变而不动也)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 (第 4a 页)
约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施舍就气上做工夫曾子就理上做工夫又曰北宫黝
孟施舍是不畏死而不动心 告子 是不认义理而不动心曾子是自反而缩而不动心此一段为被公孙丑转
换问所以答得亦周匝)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 (第 5b 页)
告子 之不动心
可得闻 (第 5b 页)
告子 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 …… (第 5b 页)
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
其志无暴其气(闻与之与平声夫志之夫音扶○此一节公孙丑之问孟子诵 告子 之言又断
以已意而告之也 (第 6a 页)
告子 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
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此所以固守其 …… (第 6a 页)
然不动之大略也○集疏曰朱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
心与言不相干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心与气不相贯也孟子引 告子 之言以告丑也 (第 6b 页)
告子 之意以为言语
之失当直求之于言而不足以动吾心念虑之失当直求之于心而不必更求之于气盖其天资刚劲有过人 …… (第 6b 页)
坚忍固执以守其一偏之见所以学虽不正而能先孟子不动心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不可孟子既引 告子 之言而论其得失如此夫心之不正未必皆气使之故勿求于气未为甚失至
言之不当未有不出于心者而曰勿求于心则有 (第 6b 页)
所不可矣程子曰人必有仁义之心然后有仁义之气睟然
达于外所以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又曰 告子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盖不知义在内皆此意也然以下文观之
气亦能反动其心则勿求于气之说未为尽善但心动气之时多 …… (第 6b 页)
穷之病则外有诐淫邪
遁之失不得于言而求诸心则其察理日益精矣孟子所以知言养气以为不动心之本者用此道也而 告子
反之是徒见其言之发于外而不知其出于中亦义外之见也其害理深矣故孟子断然以为不可于此可见 (第 7a 页)
告子 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孟子而亦岂终不动者哉问志至焉气次焉曰只是一个缓急底意思志虽为至然
气亦次之盖为告子将 …… (第 7a 页)
气一暴则其心便动了)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
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恶平声○公孙丑复问孟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 告子 如此者
有何所长而能然而孟子又详告之以其故也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
是非得 …… (第 8a 页)
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
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告子 之学与此正相反其不动心殆亦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集疏曰公
孙丑既知 (第 8a 页)
告子 之失而未知孟子之所以得敢问焉而孟子告之我知言者能识群言之是非也知言便是穷 …… (第 8a 页)
理不先穷理见得是非如何养得气又曰向来以 告子 不得于言谓是自已之言非他人之言然与知言之义
不同此是 (第 8b 页)
告子 闻他人之言不得其义理又如读古人之书有不得其言之义皆以为无害但心不动足矣不
知言便不知义所以外义也模按 …… (第 8b 页)
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慊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
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然则义岂在外哉 告子 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
复以义为事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义之意详见告子 …… (第 11a 页)
长多少精神遂谓浩然之气可攫拿而来
此谓义袭而取之然无生底道理只是些客气耳不久则消问集注云即外义之意盖 告子 外之而不求非欲
求之于外也曰 (第 11b 页)
告子 直是将义屏除去只就心上理会因举陆子静云读书讲求义理正是 (第 11b 页)
告子 义外工夫某
以为不然如子静不读书不求义理只静坐澄心却是 (第 11b 页)
告子 外义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是养气中
一节目不要等待不要催促程子曰勿忘勿助长之间正当处也当处二字并 …… (第 11b 页)
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为者也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害之无是二者则气得其
养而无所害矣如 告子 不能集义而欲彊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
而又反害之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 …… (第 13a 页)
如此非心通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 告子 者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为义外之说则自
不免于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无所疑哉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 …… (第 13b 页)
算已判
然于胸中而熊虎貔貅百万之众又皆望其旌麾听其金鼓为之赴汤蹈火有死无二是以千里转战所向无
前其视 告子 之不动心正犹勇夫悍卒初无制胜料敌之谋又如蚍蜉蚁子之援徒恃其勇而挺身以赴敌也
其不为人所擒者特幸而已夫 (第 14b 页)
告子 之学他虽无所考然以孟子此章之言反复求之则亦有晓然可见而无
疑者盖其先引 (第 14b 页)
告子 之言以张本于前后言已之所长以著明于后今以其同者而比之则 (第 14b 页)
告子 所不得之言
即孟子所知之 (第 14b 页)
告子 所勿求之气即孟子所养之气也以其异者而反之则 (第 14b 页)
告子 之所以失即孟子之所 …… (第 14b 页)
以得孟子之所以得即 告子 之所以失也是其彼此之相形前后之相应固有不待安排而不可移易者赵氏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句而程子从之子之不从 (第 15a 页)
眩愦乱言滕国虽小犹足为治但恐安于卑近不能自克则不足以去
恶而为善也○愚按孟子之言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 告子 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
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程子之言信矣○集疏曰朱子曰滕 (第 2b 页)
恶而为善也○愚按孟子之言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 告子 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
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程子之言信矣○集疏曰朱子曰滕 (第 2b 页)
感无不通也然书所谓葛伯仇饷者非孟子之言人孰知其
曲折之如此哉)○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 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 (第 10a 页)
曲折之如此哉)○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 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 (第 10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集疏卷十一 宋 蔡模 撰
告子 章句上(凡二十章)
(第 1a 页)
告子 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
把柳为杯棬(杯音杯棬丘圆反○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把柳柜柳杯棬 (第 1a 页)
屈木所为若卮匜之
属 告子 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孟子曰子能顺杞柳
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 (第 1a 页)
棬也如
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戕音墙与平声夫音扶○言如
此则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是因子之言而为仁义之祸也○集疏曰朱子曰杯棬想如今之
卷杉杞柳只是而今造合箱者北人以此为箭谓之柳箭即蒲柳也又曰 告子 只是认气为性见得性有不善
须矫揉方善惟是程子断得定所谓性即理也又曰杞柳必矫揉而为杯棬性非矫揉而为仁义 (第 1b 页)
孟子辩 告子
数处皆是辩倒著 (第 1b 页)
告子 便休不曾说尽道理)○ (第 1b 页)
告子 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
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湍他端反○湍波流 (第 1b 页)
潆回之貌也 告子 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
扬子善恶混之说)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 …… (第 1b 页)
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集疏曰或问此章之说朱子曰程子
以为湍水即扬子之说其大指固略同矣然 告子 以善恶皆性之所无而生于习扬子以善恶皆性之所有而
成于修此亦有小异也又曰观水之流而必下则水之性下可知观 …… (第 2a 页)
性之善犹水之就下此善字却是就人物禀受以后而言据其发用之初对其成就之极又自为阴阳也)○ 告子 曰生之谓性(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 (第 2b 页)
告子 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
大指不外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
之谓白与 …… (第 2b 页)
白雪之白犹
白玉之白与曰然(与平声下同○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也白羽
以下孟子再问而 告子 曰然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然则犬之性犹
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则犬牛与人皆有知 (第 2b 页)
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以
异矣于是 告子 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 …… (第 2b 页)
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
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 告子 不知性
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
其本根 …… (第 3a 页)
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
折之其义精矣○集疏曰或问子以 告子 论性数章皆本乎生之谓性一言何也朱子曰性之为说吾既详言
之矣 (第 3a 页)
告子 不知理之为性乃即其人之身而指其能知觉运动者以当之所谓生者是也始而见其但能知觉
运动非教不成故有杞柳之 …… (第 3a 页)
折之则其说又穷而终不悟其非也其以食色为言盖犹生之云尔而公都子之所引又湍水之馀论也以是
考之凡 告子 之论性其不外乎生之一字明矣但前此未有深究其弊者往往随其所向各为一说以与之辩
而不察其所以失之之端独在 (第 3b 页)
于此是以其说虽多而讫无一定之论也曰然则 告子 固指气质而言欤曰 (第 3b 页)
告
子 之所谓性者固不离乎气质然未尝知其为气质而亦不知其有清浊贤否之分也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
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第 3b 页)
者则又极至之言盖孟子之言性善者前圣所未发也程子此言又孟子所未发也问 告
子 言生之谓性曰他只是言生处精神魂魄凡动用处是也正如禅家说如何是佛曰见性是佛如何是性曰
作用是性盖谓目之 …… (第 3b 页)
奔皆性也故孟子辟之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欤又辟
之曰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三节语犹戏谑然只得 告子 不知所答便休竟亦不曾说得性之 …… (第 3b 页)
则其生而有得乎天之
理亦异盖在人则得其全而无有不善在物则有所蔽而不得其全是乃所谓性也故孟子以此诘之而 告子
理屈词穷不能复对也此章乃 (第 4a 页)
告子 迷谬之本根孟子开示之要切盖知觉运动者形气之所为仁义礼智者
天命之所赋学者正当审其偏正全阙而求知所以自 …… (第 4a 页)
善也犹水流而就下也程子言生之谓性者二其曰性即气气即性者朱子谓发明 告子 之说其曰人生气禀
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恶亦不 (第 4b 页)
可
不谓之性也此言 告子 但知气底性有善有不善不知理底性无不善也又曰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
说凡人说性只是继之者善也孟子言性 …… (第 4b 页)
所谓继之者善也犹水流而就下也此又发明孟子性善
之说所以理㡳性者初不杂乎气㡳性也并录于此以备参考云)○ 告子 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第 4b 页)
(告子 以人之知觉运动者为性故言人之甘食
悦色者即其性故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不必 …… (第 4b 页)
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
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耆与嗜同夫音扶○
言长之耆之皆出于心也林氏曰 告子 以食色为性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自篇首至此四章 (第 5b 页)
告子 之辩屡
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所以卒于卤莽而
不得其 (第 5b 页)
正也○集疏曰问甘食悦色固非性而全其天则食色固天性之自然朱子曰此说亦是但 告子 却不
知有所谓天则但见其能甘食悦色即谓之性耳又曰 (第 5b 页)
告子 以其主于爱者为仁故曰内以其制是非者为义
故曰外又问学者曰 (第 5b 页)
告子 以知觉处为性如何与彼长而我长之相干皆未及对复曰 (第 5b 页)
告子 只知得人心却不
知有道心他只见趋利避害饥寒饱暖等处而不知辨别那义利等处正是本然之性他所以道彼长而我长 …… (第 5b 页)
马长人则不同长马则是口道个老大底马长人则是诚敬之心发于中所以为内也或问此章
之说曰饮食男女固出于性然 告子 以生为性则以性为止于是矣因此又生仁内义外之说正与今日佛者
之言以作用为性义理为障者相类然孟子不攻其食 …… (第 6a 页)
为
合如此而行之便是内也且如人有性质鲁钝或一时见不到因他人说出来见得为是从而行之亦内也陆
氏以谓此乃 告子 之见直要自得于己者方是若以他人之说为义而行之是求之于外也遂于事当如此处
亦不如此不知此乃 (第 7a 页)
告子 之见耳)○公都子曰 (第 7a 页)
告子 曰性无善无不善
也(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以为不善是故文 …… (第 7a 页)
二者之
分矣但圣人于此盖罕言之而弟子有不得而闻者故其传者止是而无以互相发明耳孟子虽不言气质之
性然于 告子 生之谓性之辩则亦既微发其端矣但 (第 10a 页)
告子 辞穷无复问辩故亦不得尽其辞焉孟子既没学失
其传吾儒之言性者漫不省此支离穿凿之说满天下学者方且昏迷眩瞀 …… (第 10a 页)
诞之说而乘之虽其高妙虚无若不可诘然覈其实则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说所谓作用是性之说皆
不过 告子 生与食色之馀论耳至于性之为理与仁义礼智之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发则反以为前程妄
想而弃绝之及论智愚善恶 …… (第 10b 页)
言则其说已优于二子但亦不察乎其所以不齐者为气使之然是以其论有所缺耳模谓公都子有疑
于孟子性善之论故举 告子 与或人三说以为辨朱子谓性无善无不善即胡氏苏氏之说性可以为善可以
为不善即湍水之说有性善有性不善即韩子 (第 11a 页)
性有三品之说但两或之说犹知分别善恶惟 告子 无善无不
善之说最为无状就无善无恶之名混然无所分别虽为恶为罪总不妨也与今世之不择善恶而颠倒是非
称为 (第 11a 页)
孟子集疏卷十一 宋 蔡模 撰
告子 章句上(凡二十章)
(第 1a 页)
告子 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
把柳为杯棬(杯音杯棬丘圆反○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把柳柜柳杯棬 (第 1a 页)
屈木所为若卮匜之
属 告子 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孟子曰子能顺杞柳
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 (第 1a 页)
棬也如
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戕音墙与平声夫音扶○言如
此则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是因子之言而为仁义之祸也○集疏曰朱子曰杯棬想如今之
卷杉杞柳只是而今造合箱者北人以此为箭谓之柳箭即蒲柳也又曰 告子 只是认气为性见得性有不善
须矫揉方善惟是程子断得定所谓性即理也又曰杞柳必矫揉而为杯棬性非矫揉而为仁义 (第 1b 页)
孟子辩 告子
数处皆是辩倒著 (第 1b 页)
告子 便休不曾说尽道理)○ (第 1b 页)
告子 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
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湍他端反○湍波流 (第 1b 页)
潆回之貌也 告子 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
扬子善恶混之说)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 …… (第 1b 页)
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集疏曰或问此章之说朱子曰程子
以为湍水即扬子之说其大指固略同矣然 告子 以善恶皆性之所无而生于习扬子以善恶皆性之所有而
成于修此亦有小异也又曰观水之流而必下则水之性下可知观 …… (第 2a 页)
性之善犹水之就下此善字却是就人物禀受以后而言据其发用之初对其成就之极又自为阴阳也)○ 告子 曰生之谓性(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 (第 2b 页)
告子 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
大指不外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
之谓白与 …… (第 2b 页)
白雪之白犹
白玉之白与曰然(与平声下同○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也白羽
以下孟子再问而 告子 曰然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然则犬之性犹
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则犬牛与人皆有知 (第 2b 页)
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以
异矣于是 告子 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 …… (第 2b 页)
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
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 告子 不知性
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
其本根 …… (第 3a 页)
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
折之其义精矣○集疏曰或问子以 告子 论性数章皆本乎生之谓性一言何也朱子曰性之为说吾既详言
之矣 (第 3a 页)
告子 不知理之为性乃即其人之身而指其能知觉运动者以当之所谓生者是也始而见其但能知觉
运动非教不成故有杞柳之 …… (第 3a 页)
折之则其说又穷而终不悟其非也其以食色为言盖犹生之云尔而公都子之所引又湍水之馀论也以是
考之凡 告子 之论性其不外乎生之一字明矣但前此未有深究其弊者往往随其所向各为一说以与之辩
而不察其所以失之之端独在 (第 3b 页)
于此是以其说虽多而讫无一定之论也曰然则 告子 固指气质而言欤曰 (第 3b 页)
告
子 之所谓性者固不离乎气质然未尝知其为气质而亦不知其有清浊贤否之分也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
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第 3b 页)
者则又极至之言盖孟子之言性善者前圣所未发也程子此言又孟子所未发也问 告
子 言生之谓性曰他只是言生处精神魂魄凡动用处是也正如禅家说如何是佛曰见性是佛如何是性曰
作用是性盖谓目之 …… (第 3b 页)
奔皆性也故孟子辟之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欤又辟
之曰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三节语犹戏谑然只得 告子 不知所答便休竟亦不曾说得性之 …… (第 3b 页)
则其生而有得乎天之
理亦异盖在人则得其全而无有不善在物则有所蔽而不得其全是乃所谓性也故孟子以此诘之而 告子
理屈词穷不能复对也此章乃 (第 4a 页)
告子 迷谬之本根孟子开示之要切盖知觉运动者形气之所为仁义礼智者
天命之所赋学者正当审其偏正全阙而求知所以自 …… (第 4a 页)
善也犹水流而就下也程子言生之谓性者二其曰性即气气即性者朱子谓发明 告子 之说其曰人生气禀
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恶亦不 (第 4b 页)
可
不谓之性也此言 告子 但知气底性有善有不善不知理底性无不善也又曰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
说凡人说性只是继之者善也孟子言性 …… (第 4b 页)
所谓继之者善也犹水流而就下也此又发明孟子性善
之说所以理㡳性者初不杂乎气㡳性也并录于此以备参考云)○ 告子 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第 4b 页)
(告子 以人之知觉运动者为性故言人之甘食
悦色者即其性故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不必 …… (第 4b 页)
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
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耆与嗜同夫音扶○
言长之耆之皆出于心也林氏曰 告子 以食色为性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自篇首至此四章 (第 5b 页)
告子 之辩屡
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所以卒于卤莽而
不得其 (第 5b 页)
正也○集疏曰问甘食悦色固非性而全其天则食色固天性之自然朱子曰此说亦是但 告子 却不
知有所谓天则但见其能甘食悦色即谓之性耳又曰 (第 5b 页)
告子 以其主于爱者为仁故曰内以其制是非者为义
故曰外又问学者曰 (第 5b 页)
告子 以知觉处为性如何与彼长而我长之相干皆未及对复曰 (第 5b 页)
告子 只知得人心却不
知有道心他只见趋利避害饥寒饱暖等处而不知辨别那义利等处正是本然之性他所以道彼长而我长 …… (第 5b 页)
马长人则不同长马则是口道个老大底马长人则是诚敬之心发于中所以为内也或问此章
之说曰饮食男女固出于性然 告子 以生为性则以性为止于是矣因此又生仁内义外之说正与今日佛者
之言以作用为性义理为障者相类然孟子不攻其食 …… (第 6a 页)
为
合如此而行之便是内也且如人有性质鲁钝或一时见不到因他人说出来见得为是从而行之亦内也陆
氏以谓此乃 告子 之见直要自得于己者方是若以他人之说为义而行之是求之于外也遂于事当如此处
亦不如此不知此乃 (第 7a 页)
告子 之见耳)○公都子曰 (第 7a 页)
告子 曰性无善无不善
也(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以为不善是故文 …… (第 7a 页)
二者之
分矣但圣人于此盖罕言之而弟子有不得而闻者故其传者止是而无以互相发明耳孟子虽不言气质之
性然于 告子 生之谓性之辩则亦既微发其端矣但 (第 10a 页)
告子 辞穷无复问辩故亦不得尽其辞焉孟子既没学失
其传吾儒之言性者漫不省此支离穿凿之说满天下学者方且昏迷眩瞀 …… (第 10a 页)
诞之说而乘之虽其高妙虚无若不可诘然覈其实则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说所谓作用是性之说皆
不过 告子 生与食色之馀论耳至于性之为理与仁义礼智之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发则反以为前程妄
想而弃绝之及论智愚善恶 …… (第 10b 页)
言则其说已优于二子但亦不察乎其所以不齐者为气使之然是以其论有所缺耳模谓公都子有疑
于孟子性善之论故举 告子 与或人三说以为辨朱子谓性无善无不善即胡氏苏氏之说性可以为善可以
为不善即湍水之说有性善有性不善即韩子 (第 11a 页)
性有三品之说但两或之说犹知分别善恶惟 告子 无善无不
善之说最为无状就无善无恶之名混然无所分别虽为恶为罪总不妨也与今世之不择善恶而颠倒是非
称为 (第 11a 页)
我四十不动心○注四十彊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
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
果如此说圣贤之不动心必须四十然后能之颜渊
犹为未能也 告子 之不动心既先于孟子则是在四
十以前此又当作何说也四十彊而仕止是言其年 …… (第 3b 页)
旧注解惴为小惧今言恐惧之皆未免为牵强诗云
惴惴其慄惴止是畏惧之意准此解为虽褐宽博吾
不畏焉亦不可通王滹南谓不字有误予因疑为亦
字盖言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吾亦畏之也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注 告子 谓
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
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
不得不得 (第 5b 页)
于理也言有所不达心有所不安是皆不
得理而然也舍置不达之言正是心从理之功力制
不安之心正是气为助之验舍置便是心力制便是
气不求理于心岂能舍置不求助于气如何力制既
言舍置其言却说不必求其理于心既言力制其心
却说不必求其助于气岂不悖哉不得于言勿求于
心盖谓言有不得于理事已𤼵见于外不可求其理
于心改其已然之失改则动其心矣不得于心勿求
于气盖谓心有不得于理事未𤼵见于外不可求其
助于气成其未然之非成则亦动其心矣 告子 之不
动心用此道也故孟子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而不
助成心之非可也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而不改其言
之失不可也 (第 6a 页)
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
果如此说圣贤之不动心必须四十然后能之颜渊
犹为未能也 告子 之不动心既先于孟子则是在四
十以前此又当作何说也四十彊而仕止是言其年 …… (第 3b 页)
旧注解惴为小惧今言恐惧之皆未免为牵强诗云
惴惴其慄惴止是畏惧之意准此解为虽褐宽博吾
不畏焉亦不可通王滹南谓不字有误予因疑为亦
字盖言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吾亦畏之也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注 告子 谓
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
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
不得不得 (第 5b 页)
于理也言有所不达心有所不安是皆不
得理而然也舍置不达之言正是心从理之功力制
不安之心正是气为助之验舍置便是心力制便是
气不求理于心岂能舍置不求助于气如何力制既
言舍置其言却说不必求其理于心既言力制其心
却说不必求其助于气岂不悖哉不得于言勿求于
心盖谓言有不得于理事已𤼵见于外不可求其理
于心改其已然之失改则动其心矣不得于心勿求
于气盖谓心有不得于理事未𤼵见于外不可求其
助于气成其未然之非成则亦动其心矣 告子 之不
动心用此道也故孟子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而不
助成心之非可也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而不改其言
之失不可也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