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春秋類
樂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經解類
孝經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術數類
譜錄類
法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卒与葬以/刺王政之不行著世之乱也)楚公子午帅师伐郑(传郑/子孔)
(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之使 告子 庚子庚/弗许楚子闻之使扬豚尹宜告子庚曰国人谓不榖主)
(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不榖即位于今五年师徒不 (第 24a 页)
(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之使 告子 庚子庚/弗许楚子闻之使扬豚尹宜告子庚曰国人谓不榖主)
(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不榖即位于今五年师徒不 (第 24a 页)
(传初卫公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退见史䲡而告之史/䲡曰子必祸矣子富而君贪罪其及子乎文子曰然吾)
(不先 告子 是吾罪也君既许我矣其若之何史䲡曰无/害子臣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于难上下同之戍也骄)
(其亡乎文子卒卫侯 (第 23b 页)
(不先 告子 是吾罪也君既许我矣其若之何史䲡曰无/害子臣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于难上下同之戍也骄)
(其亡乎文子卒卫侯 (第 23b 页)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
(不知礼巫马期以 告子 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书/孟子卒虽曰为君隐而实亦不可掩矣 吕氏曰鲁之)
(君岂苟为无礼而乱男女之别 (第 17a 页)
(不知礼巫马期以 告子 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书/孟子卒虽曰为君隐而实亦不可掩矣 吕氏曰鲁之)
(君岂苟为无礼而乱男女之别 (第 17a 页)
(是心与物两相凑合事至吾前喜其所喜怒其所/怒一率乎吾性之自然而于物已无违也可喜则)
(喜可怒则怒一循乎物则之当然而于吾心适洽/也 告子 彼长而我长之一语颇得因物付物之意)
(然以此为义外是未知此理原具于吾心也理具/于心而散于物在心在 (第 32a 页)
(喜可怒则怒一循乎物则之当然而于吾心适洽/也 告子 彼长而我长之一语颇得因物付物之意)
(然以此为义外是未知此理原具于吾心也理具/于心而散于物在心在 (第 32a 页)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筱注苞氏曰丈人老者也
筱竹器名也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注苞氏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
分殖五榖谁为夫子而索之耶植其杖而芸注孔安国
曰植倚也除草曰芸也子路拱而立注未知所以荅也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
以 告子 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注孔安国
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也子路曰不仕无
义注郑玄曰留言以语丈 (第 29a 页)
筱竹器名也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注苞氏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
分殖五榖谁为夫子而索之耶植其杖而芸注孔安国
曰植倚也除草曰芸也子路拱而立注未知所以荅也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
以 告子 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注孔安国
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也子路曰不仕无
义注郑玄曰留言以语丈 (第 29a 页)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 告子 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取七住切)
集曰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稠 (第 16a 页)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 告子 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取七住切)
集曰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稠 (第 16a 页)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
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
日子路行以 告子 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 (第 23a 页)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
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
日子路行以 告子 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 (第 23a 页)
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非严恭俨
恪之谓只小心畏谨便是敬(道夫)○子夏之病乃子游之
药若以色难 告子 游以敬 (第 4a 页)
告子 夏则以水济水以火济
火故圣人药各中其病(方子)○今人和养与服劳也都无
了且得如此然后就上面更进将去( …… (第 4a 页)
或问子张学干禄而夫子告之如此何也曰人之处己
接物莫大于言行而闻见者所以为言与行之资也然
积之不多则孤陋单浅无以参验而知所疑殆知而不
阙则冒昧苟且无所依据而流于谬妄能阙疑殆则庶
几矣顾于其馀遂以为已信已安而无事于谨则言行
之间物我交戾而尤悔之积有不能免是将无以行乎
州里尚何禄之可干哉诚反是而观之则夫子所以 告
子 张者其意亦可知矣然自寡闻见而积之多多闻见
而择之审择之审而犹曰谨其馀焉则其反身亦切矣
而圣人之训犹曰 (第 11a 页)
恪之谓只小心畏谨便是敬(道夫)○子夏之病乃子游之
药若以色难 告子 游以敬 (第 4a 页)
告子 夏则以水济水以火济
火故圣人药各中其病(方子)○今人和养与服劳也都无
了且得如此然后就上面更进将去( …… (第 4a 页)
或问子张学干禄而夫子告之如此何也曰人之处己
接物莫大于言行而闻见者所以为言与行之资也然
积之不多则孤陋单浅无以参验而知所疑殆知而不
阙则冒昧苟且无所依据而流于谬妄能阙疑殆则庶
几矣顾于其馀遂以为已信已安而无事于谨则言行
之间物我交戾而尤悔之积有不能免是将无以行乎
州里尚何禄之可干哉诚反是而观之则夫子所以 告
子 张者其意亦可知矣然自寡闻见而积之多多闻见
而择之审择之审而犹曰谨其馀焉则其反身亦切矣
而圣人之训犹曰 (第 11a 页)
之在是者则谓之性然所谓气质者有偏正纯驳昏明
厚薄之不齐故性之在是者其为品亦不一所谓气质
之性者也 告子 所谓生之谓性程子所谓生质之性所
禀之性所谓才者皆谓是也然其本然之理则纯粹至
善而已所谓天地之性者也孟 (第 2b 页)
厚薄之不齐故性之在是者其为品亦不一所谓气质
之性者也 告子 所谓生之谓性程子所谓生质之性所
禀之性所谓才者皆谓是也然其本然之理则纯粹至
善而已所谓天地之性者也孟 (第 2b 页)
或问孟子不动心何也曰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动皆合
义无所畏怯虽当盛位行大道亦沛然行其所无事而
已何动心之有易所谓不疑其所行者盖如此而孔子
之不惑亦其事也曰孟子既以孟施舍为守约矣又曰
舍之守气不如曾子之守约何也曰守约云者言其所
守之得其要耳非以约为一物而可守也盖黝舍皆守
气以养勇然以黝比舍则舍之守为得其要至以舍而
比于曾子则曾子之守尤为得其要也今谓约为一物
而可守而遂以守气不如守约言之则是约者孟子既
以与孟施舍矣又可夺而归之曾子耶曰如子之言则 告子 之所不得者己之言也孟子之所知者他人之言 (第 1b 页)
也二者亦不同矣而以一说贯之何耶曰是亦尝欲一
之矣然以 告子 之所不得为人之言则与其下文心若
气者为不类而所谓勿求诸心者与后所谓生于其心
者亦复不同以孟子之所知为 (第 2a 页)
己之言则不应无一词
之合理而常自处于诐淫邪遁之间也是以反覆推之
而得其说如此盖 告子 不自知其言之所以失而孟子
乃兼贯物我举天下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
正理明而无疑于天下之故至其由是 …… (第 2a 页)
慊于心则非义之义亦不得以入于其间而直无不慊
于心矣抑后篇 告子 论性数章皆率然立论而辞穷即
止无复思惟论辨之意是又吾所谓不得于言而不求
于心之一验而其所谓勿求者二亦 …… (第 2b 页)
转战所向无前其视 告子 之不动心正犹勇夫悍卒初
无制胜料敌之谋又无蚍蜉蚁子之援徒恃其所养之
勇而挺身以赴敌也其不为人擒者特幸 …… (第 3b 页)
处推究亦无事实可
指但将平日所言详味有笃信圣人气象(如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
类○儒用)○不动心章只曾子 告子 襄一段已自尽了已具
得后面许多意只为丑之问无了期故荅得亦周匝(自) …… (第 5b 页)
○ 告子 之意以为言语之失当直求之于言而不足
以动吾之心念虑之失当直求之于心而不必更求之
于气盖其天资刚劲有过 …… (第 6a 页)
行不得乃云种
种营生无非善法皆是遁也(德明)○浩然之气章𦂳要全
在知言上(僩)○孟子能知人言之是非 告子 乃自以其
言为外而不复考其得失孟子善养其气而 (第 10a 页)
告子 乃以
为末而不求其得失可见矣(端蒙)○孟子之学盖以穷理
集义为始不动心为效唯穷理为能知言唯集义为能 (第 10a 页)
义无所畏怯虽当盛位行大道亦沛然行其所无事而
已何动心之有易所谓不疑其所行者盖如此而孔子
之不惑亦其事也曰孟子既以孟施舍为守约矣又曰
舍之守气不如曾子之守约何也曰守约云者言其所
守之得其要耳非以约为一物而可守也盖黝舍皆守
气以养勇然以黝比舍则舍之守为得其要至以舍而
比于曾子则曾子之守尤为得其要也今谓约为一物
而可守而遂以守气不如守约言之则是约者孟子既
以与孟施舍矣又可夺而归之曾子耶曰如子之言则 告子 之所不得者己之言也孟子之所知者他人之言 (第 1b 页)
也二者亦不同矣而以一说贯之何耶曰是亦尝欲一
之矣然以 告子 之所不得为人之言则与其下文心若
气者为不类而所谓勿求诸心者与后所谓生于其心
者亦复不同以孟子之所知为 (第 2a 页)
己之言则不应无一词
之合理而常自处于诐淫邪遁之间也是以反覆推之
而得其说如此盖 告子 不自知其言之所以失而孟子
乃兼贯物我举天下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
正理明而无疑于天下之故至其由是 …… (第 2a 页)
慊于心则非义之义亦不得以入于其间而直无不慊
于心矣抑后篇 告子 论性数章皆率然立论而辞穷即
止无复思惟论辨之意是又吾所谓不得于言而不求
于心之一验而其所谓勿求者二亦 …… (第 2b 页)
转战所向无前其视 告子 之不动心正犹勇夫悍卒初
无制胜料敌之谋又无蚍蜉蚁子之援徒恃其所养之
勇而挺身以赴敌也其不为人擒者特幸 …… (第 3b 页)
处推究亦无事实可
指但将平日所言详味有笃信圣人气象(如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
类○儒用)○不动心章只曾子 告子 襄一段已自尽了已具
得后面许多意只为丑之问无了期故荅得亦周匝(自) …… (第 5b 页)
○ 告子 之意以为言语之失当直求之于言而不足
以动吾之心念虑之失当直求之于心而不必更求之
于气盖其天资刚劲有过 …… (第 6a 页)
行不得乃云种
种营生无非善法皆是遁也(德明)○浩然之气章𦂳要全
在知言上(僩)○孟子能知人言之是非 告子 乃自以其
言为外而不复考其得失孟子善养其气而 (第 10a 页)
告子 乃以
为末而不求其得失可见矣(端蒙)○孟子之学盖以穷理
集义为始不动心为效唯穷理为能知言唯集义为能 (第 10a 页)
儒乃学者之称也程子尝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
谢氏则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朱子集注
尝举此二说取之矣按此二说参之鲁论固尝谓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程谢二说皆不为无所据者然子夏乃圣门之高弟
其失未必至此夫子何遽以是语之邪先儒尝谓圣人
为万世立言岂专为子夏设此说固为近厚然当时耑
以女言则不得不于子夏本身上求之先儒又谓此必
子夏始见时事至其言切问近思仁在其中之说圣人
之道有始有卒之说则必不至此矣此说为得其实然
可不究厥初以此 告子 夏者其故何邪要之此章所谓
君子小人者正指其器量小大言之耳夫子尝谓君子
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 (第 11a 页)
谢氏则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朱子集注
尝举此二说取之矣按此二说参之鲁论固尝谓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程谢二说皆不为无所据者然子夏乃圣门之高弟
其失未必至此夫子何遽以是语之邪先儒尝谓圣人
为万世立言岂专为子夏设此说固为近厚然当时耑
以女言则不得不于子夏本身上求之先儒又谓此必
子夏始见时事至其言切问近思仁在其中之说圣人
之道有始有卒之说则必不至此矣此说为得其实然
可不究厥初以此 告子 夏者其故何邪要之此章所谓
君子小人者正指其器量小大言之耳夫子尝谓君子
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 (第 11a 页)
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盖谓道义无气
以配之则其体有所不充而馁又曰是集义所生者非
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盖谓气不集义
则亦不免于馁然则气与义二者得无轻重先后之殊
乎吁人有此生义与气皆固有之物本无轻重先后之
殊然自存养之工夫而论气固非可轻而终当以义为
重气固非可后而终当以义为先集义乃所以养气也
曾子养勇主于缩孟子养浩主于直皆此义也向使徒
气而已矣则不过为孟施舍北宫黝之勇而已矣况此
章大旨正为 告子 未尝知义而发然则义与气二者之 …… (第 7a 页)
志动气气动志之下止言气动其心而于志动气
之说未竟
孟子立言本旨盖为 告子 有勿求于心勿求于气之论
遂为可不可之辨而申以气帅体充之说志至气次之
说持志无暴气之说大意正欲内外本末 …… (第 9a 页)
孟子一书无非发明仁义之理然七篇之中后两篇
说天理最精到试以言仁观之可见已安宅之说借此
以论天理自然之安不过取诸物而譬言之也人心之
说直欲使夫人知其心即仁仁即心而不可以二观是
乃取诸身而指言之视安宅之说为尤切矣仁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此乃直言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以仁
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也至此则取诸人
而明言之视人心之说为又切矣及以其叙而考之安
宅之说初见于公孙丒而于离娄重见之人心之说见
于 告子 人也道也之说见于尽心于此可见孟子七篇
之中后两篇说天理最精到也况夫仁人之安宅也仁
人心也此两说皆以义 (第 22a 页)
以配之则其体有所不充而馁又曰是集义所生者非
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盖谓气不集义
则亦不免于馁然则气与义二者得无轻重先后之殊
乎吁人有此生义与气皆固有之物本无轻重先后之
殊然自存养之工夫而论气固非可轻而终当以义为
重气固非可后而终当以义为先集义乃所以养气也
曾子养勇主于缩孟子养浩主于直皆此义也向使徒
气而已矣则不过为孟施舍北宫黝之勇而已矣况此
章大旨正为 告子 未尝知义而发然则义与气二者之 …… (第 7a 页)
志动气气动志之下止言气动其心而于志动气
之说未竟
孟子立言本旨盖为 告子 有勿求于心勿求于气之论
遂为可不可之辨而申以气帅体充之说志至气次之
说持志无暴气之说大意正欲内外本末 …… (第 9a 页)
孟子一书无非发明仁义之理然七篇之中后两篇
说天理最精到试以言仁观之可见已安宅之说借此
以论天理自然之安不过取诸物而譬言之也人心之
说直欲使夫人知其心即仁仁即心而不可以二观是
乃取诸身而指言之视安宅之说为尤切矣仁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此乃直言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以仁
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也至此则取诸人
而明言之视人心之说为又切矣及以其叙而考之安
宅之说初见于公孙丒而于离娄重见之人心之说见
于 告子 人也道也之说见于尽心于此可见孟子七篇
之中后两篇说天理最精到也况夫仁人之安宅也仁
人心也此两说皆以义 (第 22a 页)
功利之重轻丑于此盍亦知所择矣而奈丑之卒
不悟也甚矣功利之易于溺人也如此学者可不知所
戒哉
孟子 告子 之不动心何以不同
孟子之不动心与 (第 14a 页)
告子 之不动心其于公孙问答之间
言之悉矣大抵孟子之不动心出于自 (第 14a 页)
告子 之不动 (第 14a 页)
心强之使然其气象之不侔固昭如也然 告子 之言曰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四语之中言
心者再孟子之言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语
之中 (第 14b 页)
略不及心岂孟子之心学反不若 告子 之密欤吁
盍亦参诸上下文则可知矣上文有谓夫志气之帅也
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 (第 14b 页)
是而论孟子之不动心正以持志为主曾谓孟子止
长于知言养气而不及心乎况言而能知见之者真气
而能养守之者固见真守固此方足以观其心法之正
下文且明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是则孟子知言养气之学所主者心
明矣要之 告子 虽合言与气而归诸心者其于心学反
疏孟子虽止曰知言养气而不及心者其于心学甚密
何以知之孟子专主于义而 (第 15a 页)
告子 以义为外此所学之
相反也不然孟子何以曰 (第 15a 页)
告子 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尧舜授受执中而已孟子言必称尧舜者也而子 (第 15a 页)
不悟也甚矣功利之易于溺人也如此学者可不知所
戒哉
孟子 告子 之不动心何以不同
孟子之不动心与 (第 14a 页)
告子 之不动心其于公孙问答之间
言之悉矣大抵孟子之不动心出于自 (第 14a 页)
告子 之不动 (第 14a 页)
心强之使然其气象之不侔固昭如也然 告子 之言曰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四语之中言
心者再孟子之言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语
之中 (第 14b 页)
略不及心岂孟子之心学反不若 告子 之密欤吁
盍亦参诸上下文则可知矣上文有谓夫志气之帅也
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 (第 14b 页)
是而论孟子之不动心正以持志为主曾谓孟子止
长于知言养气而不及心乎况言而能知见之者真气
而能养守之者固见真守固此方足以观其心法之正
下文且明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是则孟子知言养气之学所主者心
明矣要之 告子 虽合言与气而归诸心者其于心学反
疏孟子虽止曰知言养气而不及心者其于心学甚密
何以知之孟子专主于义而 (第 15a 页)
告子 以义为外此所学之
相反也不然孟子何以曰 (第 15a 页)
告子 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尧舜授受执中而已孟子言必称尧舜者也而子 (第 15a 页)
孔门弟子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当时诸高弟尚知
以仁为问议论人物如子文文子管仲之事皆以仁不
仁为疑以至孟武伯问由求赤三子亦皆以仁言之然
则此时之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
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诸弟子且不知以仁为
问议论人物者不曰齐桓晋文之事则曰管仲晏子之
功否则又以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宁复知有人心固
有之天理者甚而杨氏为我害于义墨氏兼爱害于仁 告子 以仁义譬杯棬尤足以祸仁义孟子于此安得不
以仁义并言哉如人心人路之说如安宅正路之说此
犹不过发明仁义之 (第 1b 页)
以仁为问议论人物如子文文子管仲之事皆以仁不
仁为疑以至孟武伯问由求赤三子亦皆以仁言之然
则此时之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
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诸弟子且不知以仁为
问议论人物者不曰齐桓晋文之事则曰管仲晏子之
功否则又以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宁复知有人心固
有之天理者甚而杨氏为我害于义墨氏兼爱害于仁 告子 以仁义譬杯棬尤足以祸仁义孟子于此安得不
以仁义并言哉如人心人路之说如安宅正路之说此
犹不过发明仁义之 (第 1b 页)
子思作中庸以性言而曾子之大学乃不言性而言心
此盖曾子时未至于子思之甚曾子尚可略言之也夫
自舜禹授受执中之要惟主乎心至商书始有恒性习
性之说商之时殆已不及舜禹矣迨夫曾子作大学仅
以心言犹有舜禹授受之遗意降而子思之时天理日
晦徒言心不足以遏人欲于横流故于中庸一书首末
言性为最详夫岂子思喜谈而乐道哉盖时之变为之
也何也在子思时正当战国之初天下言性之弊已萌
有不待 告子公 都子而后发此子思不得不极言性学
之本原以示夫人若曾子时尚无此弊言心足矣又何
以言性为哉要之中庸言性者 (第 2b 页)
此盖曾子时未至于子思之甚曾子尚可略言之也夫
自舜禹授受执中之要惟主乎心至商书始有恒性习
性之说商之时殆已不及舜禹矣迨夫曾子作大学仅
以心言犹有舜禹授受之遗意降而子思之时天理日
晦徒言心不足以遏人欲于横流故于中庸一书首末
言性为最详夫岂子思喜谈而乐道哉盖时之变为之
也何也在子思时正当战国之初天下言性之弊已萌
有不待 告子公 都子而后发此子思不得不极言性学
之本原以示夫人若曾子时尚无此弊言心足矣又何
以言性为哉要之中庸言性者 (第 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