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春秋類
樂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經解類
孝經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術數類
譜錄類
法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之为害而不能惩为惑则又未然盖圣人之
意正以其为忿所蔽而不知利害之所在为惑欲其
惩之于此以辨焉耳盖夫子 告子
张者戒其惑于爱
恶而告樊迟者戒其惑于忿怒岂各因其有是失而
警之耶曰杨氏所谓圣贤之异者如何曰以文考之 (第 19a 页)
  或问三十三章之说曰程子至矣但其所引四十不动心
者若可以明大受之意而于小知无所当疑或以孟

子之不动心不及 告子
之早为言然亦未有以必其
然也范氏云君子之道大以下得之但章首四句语
意若不伦者其亦疏矣吕氏于文意尤不合 (第 23b 页)
  或问二章之说所谓气禀之性者何也曰张子有言形
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盖天地之所以生物者理也
其生物者气与质也人物得是气质以成形而其理
之在是者则谓之性然所谓气质者有偏正纯驳昏
明厚薄之不齐故性之在是者其为品亦不一所谓

气质之性者也 告子
所谓生之谓性程子所谓生质
之性所禀之性所谓才者皆谓是也然其本然之理
则纯粹至善而己所谓天地之性者也孟 …… (第 3a 页)
  或问六章之说曰程子至矣然曰一恭而仁道尽者似
亦太快恐其记录之或差也盖以恭为得求仁之大
本则可以为尽仁道则未可不侮亦谓不侮人耳范

氏之说恐未然也又谓信则不疑人任其事亦非是
其曰子张未能守也故告之以五者尤非圣人救偏
药病之意也谢氏以行五者为所以为仁是也而遽
以五者之效为仁之发则亦太急而无序矣至于杨
氏之说则又子贡博施济众之论也士有居环堵之
室而足迹未尝出于乡闾者则又若何而得仁乎侯
尹以五者为仁之属则有非其类者若曰以包四者
而言则又岂止于此五者耶侯氏又以为圣人之仁

则失之益甚此夫子所以 告子
张者岂圣人之事哉
其好为高说而不顾文理类如此

  或问七章之说曰程子之说善矣但匏瓜不食之义恐
未安 (第 8b 页)
  或问孟子之不动心何也曰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动皆
合义无所畏怯虽当盛位行大道亦沛然行其所无
事而已何动心之有易所谓不疑其所行者盖如此

而孔子之不惑亦其事也曰孟施舍之于曾子北宫
黝之于子夏奈何曰二人勇力之士耳孟子特以其
气象之所似而明之非以其道为同乎二子也程子
之言得之矣曰孟子既以孟施舍为守约矣又曰舍
之守气不如曾子之守约何也曰守约云者言其所
守之得其要耳非以约为一物而可守也盖黝舍皆
守气以养勇然以黝比舍则舍之守为得其要至以
舍而比于曾子则曾子之守尤为得其要也今谓约

为一物而可守而遂以守气不如守约为言则是约
者孟子既以与孟施舍矣而可又夺而归之曾子耶
曰如子之言则 告子
之所不得者已之言也孟子之
所知者他人之言二者亦不同矣而以一说贯之何
耶曰是亦尝欲一之矣然以 (第 2b 页)
告子
之所不得为人之
言则与其下文心若气者为不类而所谓勿求诸心
者与后所谓生于其心者亦复不同以孟子之所知 …… (第 2b 页)
邪遁之间也是以反复推之而得其说如此盖 告子
不自知其言之所以失而孟子乃兼贯物我举天下
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正理明而无疑于
天下之故至其由是 (第 3a 页)
以集义而无不慊于心则非义
之义亦不得以入于其间而真无不慊于心矣曰或
者以为言者名义之云也 告子
之学先求诸外而后
求之于内如此必先得仁之名而后求诸心以为仁
必先得义之名然后求诸心以为义若孟子则先得 …… (第 3a 页)
诸心而所行自无不合于仁义不待求之于名义之
间也信乎曰是说美矣而未然也夫 告子
之学他虽
无所考證然以孟子此章之言反复求之则亦有晓
然可见而无疑者盖其先引 (第 3b 页)
告子
之言以张本于前
后言已之所长以著明于后今以其同者而比之则 (第 3b 页)
告子
所不得之言即孟子所知之言 (第 3b 页)
告子
所勿求之
气即孟子所养之气巴以其异者而反之则 (第 3b 页)
告子
之所以失即孟子之所以得孟子之所以得 (第 3b 页)
告子

之所以失也是其彼此之相形前后之相应固有不
待安排而不可得移易者若必曰言者名义之云则
是说截然横入于此 …… (第 3b 页)
所承于后何所
起乎就如其言则圣贤之教所谓学问思辨而力行
之者是亦先得其名义而后求之于心行之于身也
使 告子
专求名义而不复求之于心则固不可今以
其言推之则其已得诸言者固将求之于心也而又
何云此乎为是说者求之文 …… (第 4a 页)
实无一可者若从其说则是变圣门博文约礼之教
为异端坐禅入定之学也岂不诬前哲而误后来之
甚乎抑后篇 告子
论性数章皆卒然立论而辞穷即
止无复思惟辨论之意是又吾所谓不得于言而不
求诸心之一验而其所谓勿求者二亦 …… (第 4b 页)
算已判然于胸中而熊虎貔貅百万之众又皆望其
旌麾听其全鼓为之赴汤蹈火有死无二是以千
里转战所向无前其视 告子
之不动心正犹勇夫悍
卒初无制胜料敌之谋又无蚍蜉蚁子之援徒恃其
所养勇而挺身以赴敌也其不为人擒者特幸而 …… (第 5b 页)
而缩之意首尾相应脉络贯通
是以宁舍赵程而从俗师之说盖亦有所不获已耳
大抵此章文势虽若断绝而意实连贯如 告子
之不
得于言之言勿求于气之气与孟子之知言养气亦
是隔数十句而互相发明与此相类若如诸说则间
断隔绝都无 (第 6a 页)
  或问首章之说曰张子言礼为安佚之道而不言其为
性之有也然既为安佚之道则其为性之有明矣学
者必以此意推之然后可以破 告子
荀卿之说

  或问二章之说曰程子以为湍水即扬子之说其大指 (第 1a 页)
固略同矣然 告子
以善恶皆性之所无而生于习扬
子以善恶皆性之所有而成于修此亦有小异也张
子以为性之本原莫非至善是也而曰 (第 1b 页)
习而为恶亦
性也饮食男女皆性也则反近于扬雄 告子
之说其
以扬雄为见末流而未见本原又有取于其修之之
说亦有不可解者谢氏以性之为不善者为非性之
至亦非是 (第 1b 页)
其曰水之激跃者非水之性则善也观过
知人之说予于论语已辩之矣


  或问子以 告子
论性数章皆本乎生之谓性之一言何
也曰性之为说吾既详言之矣 (第 2a 页)
告子
不知理之为性
乃即人之身而指其能知觉运动者以当之所谓生
者是也始而见其但能知觉运动非教不成故有杞
(第 2a 页)
之譬既屈于孟子之言而病其说之偏于恶也则
又继而为湍水之喻以见其但能知觉运动而非有
善恶之分又以孟子为未喻已之意也则又于此章
极其立论之本意而索言之至于孟子折之则其说

又穷而终不悟其非也其以食色为言盖犹生之云
尔而公都子之所引又湍水之馀论也以是考之凡 告子
之论性其不外乎生之一字明矣但前此未有
深究其弊者往往随其所向各为一说以与之辩而
不察其所以失之之端独 …… (第 2b 页)
不论气不备论气
不论性不明者则又极至之言盖孟子之言性善者
前圣所未发也而此言者又孟子所未发也曰然则 告子
固指气质而言欤曰 (第 3a 页)
告子
之所谓性者固不离
乎气质然未尝知其为气质而亦不知其有清浊贤
否之分也曰张子诸说如何曰不通昼夜之云已非 …… (第 3a 页)
矣岂其记者之失也欤

  或问四章之说曰饮食男女固出于性然 告子
以生为
性则以性为止于是矣因此又生仁内义外之说正
与今日佛者之言以作用为性义理为障者相类然
孟子不攻 …… (第 4a 页)
矣但圣人于此盖罕言之而弟子有不得而闻者故
其传者止是而无以互相发明耳孟子虽不言气质
之性然于 告子
生之谓性之辩则亦既微发其端矣
(第 5b 页)
告子
辞穷无复问辩故亦不得尽其辞焉孟子既
没学失其传吾儒之言性者漫不省此而支离穿凿
之说满天下学者方且昏迷 …… (第 5b 页)
谓作用是性之说皆不过 告子
生与食色之馀论耳
至于性之为理与其仁义礼智之蕴恻隐羞恶恭敬
是非之发则反以为前程妄想而弃绝之及论智愚 …… (第 6a 页)
彼经文考之恐不如是其亦佛氏之馀乎其辨苏氏
之说则善矣然苏氏性习之云正 告子
湍水之论也
能焚能熟乃其设譬之不善也不攻其本而诘其末
使彼而易之曰犹火之能熟而能燬之则又将何以
诘之 (第 9a 页)
 因遂得封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事定而酬之殆真心
 也以自归为文则散辞何也弃疾使技如子躬聘郑
 致犨栎之田事毕弗致其后弃疾曰不谷有事其
 子
陈蔡赋皆千乘子革所谓足畏者也是彼于犨栎
 不能轻以予人明矣陈蔡方有新功而楚新内定力
 莫能制吴灭州来 (第 35a 页)
  请而葬之
昭公
 二十有五年九月乙亥公孙于齐
  左传公谋去季氏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
  孙以可劝 告子
家懿伯懿伯曰谗人以君侥幸事 …… (第 12b 页)
  异志冬十月辛酉昭子齐于其寝使祝宗祈死戊

  辰卒
  公羊传昭公将弑季氏 告子
家驹曰季氏为无道
  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驹曰诸侯僭
  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僭 (第 14a 页)
  左传初卫公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退见史䲡而
  告之史䲡曰子必祸矣子富而君贪罪其及子乎
  文子曰然吾不先 告子
是吾罪也君既许我矣其
  若之何史䲡曰无害子臣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
  于难上下同之戍也骄其亡乎富而不 (第 38b 页)
  左传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
  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
  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御人以 告子
元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
  之门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
  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 (第 1b 页)
氏春秋传谓即位者告庙临群臣是也明言烈祖成)
(德以训犹五子述禹之戒周召陈文武之业以祖宗艰/难起家之事 告子
孙则莫不信守之也吕氏曰当太甲)
(居丧之始而训之乘其初心之虚也后虽昏迷而终克/终允德训之之早故尔吴氏 (第 18a 页)
(治洛之事/自效也)纂注(吕氏曰于王言恭先于已言孚先考察/也察我 告子
之言乃尽本于文祖之德)
(盖文德之精微皆在此自加考察可也而新安陈氏曰/作周孚先为周家孚信之臣之先以信 (第 27a 页)
  按语录问心不在只是说知觉之心却不及义理之
心曰才知觉义理便在此才昏便不见了此言可谓
至矣读者更以孟子 告子
上篇牛山之木章语录及 (第 48b 页)
之言却又以马氏之说计井出车此所以不觉其误
今通證中所引司马法之说甚明显见赵氏之误其
里数同异之说更于 告子
下篇鲁使慎子为将军
章详之 …… (第 4b 页)
  按上文不受挫与视刺皆以万乘褐夫对言意本不
在褐夫上但以其轻视万乘无异褐夫见其勇尔下

文无严诸侯恶声当反只为诸侯设盖以诸侯人所
共严惮者而必反其恶声则已见其无严诸侯之实
而褐夫不足道矣诸侯万乘恐亦非有二义战国七
雄皆诸侯而万乘者也

  知言 语录向来以 告子
不得于言谓是自己之言非
他人之言(此即不得于言注意)然与知言之义不同此是 (第 26b 页)
告子

他人之言不得其理又如读古人之言有不得其言之
义皆以为无害于事则不动是矣 通谓此犹朱子未 …… (第 26b 页)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集注此言养气者

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其或未充则但当勿忘
其所有事而不可作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
也 辑讲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长是集义工夫正而
助长是要义袭而取集义义袭两句乃是一段骨子以
集义为无益而忘之者不耘苗者也以义袭为心预期
其效而助长揠苗者也又谓是集义所生者故当以直
养非义袭而取之也故当无害惟其是集义所生者故
当心勿忘惟其非义袭而取之故当勿助长 考證必

有事焉而勿正是集义正而助长是义袭集义义袭是
养气一节大指 通𤼵明辑释皆全引饶氏说 通自
说见后段

  按前节是集义所生处集注之末云然则义岂在外
告子
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
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此节集注末云如 (第 30b 页)
告子
不能集义而欲强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助
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而又反害之 (第 30b 页)
矣此二条皆以 告子
为證 (第 31a 页)
告子
以义为外固不复以
集义为事矣则其正而助长又安肯以义袭而取之
哉然则以义袭为正助与朱子之意不合一也语录 (第 31a 页)
曰助长者无不畏之心而强为不畏之形又曰气未
至于浩然便作起令张主谓已刚毅无所屈挠便要
𤼵挥去做事便是助长此二条说助长皆只是气未
浩然便强悍做作自以为浩然了正与后节集注论 告子
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者相似虽非集义自然生 …… (第 31a 页)
  按辅氏以作为为忘以忘为害考證以屈曲愧怍为
害通以忘为害以正忘助为义袭皆非经旨盖屈曲

是不直愧怍是非义以为忘则可以为害则不可辅
氏所谓作为却是害而又不可言忘通以忘为害亦
犹考證与辅氏之病皆不可不察辅氏是偶欠思耳
考證与通则皆因蹈袭双峰义袭为助长之意遂并
以忘为义袭与害则又病中之病也何则忘只是忘
其所有事是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此则全然无所事
事了岂义袭之谓况孟子自谓助长以为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分明谓忘但无益未至于害助长则又有

所害矣今并以忘为害可乎

  诐淫邪遁 通谓集注释我知言曰识其是非得失之
所以然盖上文汎指天下之言故兼是非得失知之此
则似指 告子
之言故专于失者而知之也 集成蔡氏
谓知言则善恶邪正皆当知之此独知其失者何也盖
孟子时杨墨之言盈天下正 …… (第 34a 页)
  按语录论此有曰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而已既知

得个非便知个是矣详味此言则通与蔡说皆未必
然且如圣贤论恕每从反处说论四端亦皆就心所
咈处说皆此意耳亦皆意其何所为而言之可乎况
平正通达之言出于本心之义理义理则其致一也
故易见诐淫邪遁之言由于心之有所蔽心之蔽固
非一端气禀物欲学术习俗皆所蔽之由也欲因其
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岂不难哉然则既能知其非
之难知者又岂有不能知其是而易知者乎通者但

因集注末引 告子
为證故如此意之耳殊不知集注
但推 (第 35a 页)
告子
自不免于如此者以见其不能知言之意
耳何尝谓孟子所言专指之哉蔡说虽若可通然不
若语录所改之广恐亦非孟子 (第 35a 页)
本意当更详之通与
蔡说所指不同而辑释皆引之不知当以何者为定


  通谓此章前则深斥 告子
辟异端也后则推尊孔子承
圣道也 (第 35a 页)
  直指 告子
为异端充类至义之尽也但此章本因论
不动心而及 (第 35b 页)
告子
至章末又因公孙丑再问而及孔
子皆是议论节次所及如此若以为辟异端承圣贤
之證恐求之太深非孟子意乎

  …… (第 35b 页)
子每每𤼵明
性之本善者以示人七篇之中历历可考不独告世
子为然第以道学不明人皆不知性之本善观于当
告子公
都子所问难及后来荀扬之论可见故孟
子必称尧舜以实之耳集注谓其知仁义不假外求
此说道性善一句圣人可学而 (第 51b 页)
  集注此章文义多不可晓不必强为之说 考證此章
初问交际辞受孟子亦告以受而万章因以受禦为喻

因告以辞万章因受禦之非而讥君子受诸侯之馈孟
子又辩受禦之说因以猎较为喻万章遂问猎较之非
而孟子又明簿正祭器之礼因及孔子之仕有三其间
问荅一节生一节所难看

  按集注所谓不可晓是殷受夏至为烈十四字与猎
较簿正祭器之类与考證所谓难看不同

   告子


  首章集 (第 37b 页)
告子
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 (第 37b 页)
荀子性恶之说也 辑讲 告子
谓人性不可以为仁义
矫揉之则可以为仁义犹把柳本不可以为杯棬然不
知性者人所禀之天理这天理即是仁义是顺 (第 38a 页)
此性做
去便是自然不是矫揉譬如把柳之可为杯棬者毕竟
是木之曲直顺把柳之性以为杯棬何尝害于把柳自
孟子观之则是顺把柳之性以为杯棬自 告子
观之则
是戕贼把柳之性以为杯棬

  按双峰此说自起首至便是自然不是矫揉一段皆 (第 38a 页)
是自譬犹把柳以后皆失之其以曲直为顺把柳之
性为杯棬者是本颜师古说窃恐未然洪范未曰曲
直蔡傅曰曲而又直也朱子曰谓生而有曲有直盖
谓木之生也枝干自然有曲有直何尝以为可以斩
伐矫揉为曲直哉斩伐矫揉则把柳不得遂其生矣
故曰戕贼双峰谓顺把柳之性以为杯棬何尝害于
把柳此只是解曲直之义不同所致斩伐矫揉谓之
无害于把柳可乎至谓自孟子观之自 告子
观之之 (第 38b 页)
意尤为可疑孟子子能顺把柳之性与将戕贼把柳
二句乃是反诘 告子
正是明其不能顺把柳之性必
将戕贼之而后可初岂谓孟子能顺其性而 (第 39a 页)
告子

能耶至下文如将戕贼把柳而为杯棬方是说出 (第 39a 页)

本意盖 (第 39a 页)
告子
才以把柳杯棬为喻便差失了双峰
谓孟子之见如此殆不其然

  考證黄文肃谓 (第 39a 页)
告子
诸问孟子但折之无言而欠于断
语金氏就其把柳而断之曰把柳柔韧有可为杯棬之 …… (第 39a 页)
  考證是窃饶氏意而脱胎换骨以为己说者也愚己
辨饶说则不必辨此矣但孟子只说本然之性未说
到气质上矫揉二字如何著得金氏乃欲代大匠斲
不亦异乎

  性犹湍水章集注 告子
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扬子善 (第 39b 页)
恶混之说 辑讲湍水杞柳只一般 告子
之意谓善恶皆
性之固有随人所习而生如把柳本来不是杯棬矫揉
而后为杯棬如水本无分于东西决之而后有东西 (第 40a 页)
如集注之说则把柳湍水之喻不无异矣而双峰以
为只一般窃意 告子
前章以性对仁义而言则曰为
此章以性对善不善而言则曰无分仁义是善则人
性未为仁义之前未是善之意可知以人 (第 40a 页)
性为仁义
犹曰以本来未善物事为善物事相似故集注以为

如性恶之说善不善虽人性皆可为然方其未为善
不善之性前却是个儱侗无分别物事既未有所谓
善亦未有所谓不善善与不善直待既有所作为之
后乃分耳故集注以为近于善恶混之说 告子
以杯
棬比仁义以东西比善不善则仁义只是善可见双
峰不提起仁义善不善之言但以杯棬东西对言其
一般可谓不 (第 40b 页)
尽乎人言之意矣且双峰谓善恶皆性
之固有则 告子
前章若曰善为性所固有则又何必 …… (第 40b 页)
以为仁义言哉为之一字可见 告子
以性之本不是
善矣 (第 41a 页)
告子
后章若曰善恶皆为性所固有则又何为
以无分于善不善言之无分二字可见 (第 41a 页)
告子
以性之
本无善不善矣双峰此说却正得扬子善恶混之正
意而于集注前章如性恶之言此章近于二字之旨
皆有所未 …… (第 41a 页)
  按张氏释与字亡字之义与集注异集注与犹助也
之说与大舜与人为善之与相类甚有意味若训以
为同则为仁虽不力又安得便同于不仁而又甚耶
亡字之义犹未说不仁者亡而反说为仁不力者亡
恐亦不是灭亡之亡宜集注但以为亡其所为也𤼵
明兼存而不之辨何哉

   告子


  首章以礼食 考證如典礼所载进食之礼与饮食之 …… (第 53a 页)
  形色天性章 集成陈潜室曰孟子形色为性是引形

气入道理中来 告子
食色为性是逐道理出形气外去
霄壤之分 通𤼵明辑释皆引之

  形色是吾身所有如貌言视听之类此便是物 (第 70b 页)
则之
物有物必有则则便是天性食色是外诱之私如饮
食男女之类此便是物欲之物我但甘之悦之而已
甘之悦之只是欲遽以此为性则人将认人欲为天
理人心愈危而道心愈微矣要之 告子
所言便如孟
子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为性者相似皆是气禀之 (第 70b 页)
性但孟子曰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则是断制人
心而不敢过之意况下文又自以仁义礼智天道言
本然之性乎 告子
但以此为性知有气而不知有理
必将谓欲是吾性所有若必求得之而不知检制则
人欲肆天理灭其害有不胜言者矣所 (第 71a 页)
  曾子问
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大祝裨冕执束帛升
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毋哭
 不曰冢宰而曰摄主者或冢宰丧疾亦得以他卿摄
 也 告子
生摄主涖之子见则就群臣之列以执事而 …… (第 1a 页)
 世子始生见于君卜士负之君薨则奉子以少师以
 生即嗣国故视犹君也
宰宗人从
 前曰太宰太宗后曰宰宗人省文也
入门哭者止
  告子
生祝升尽阶始命毋哭子见则有列于殡宫者
 已前知之故入门而哭者自止也礼行必以朝故并
 当朝哭之期 (第 2b 页)
 丧礼有轻重久暂岂惟责其诚于重者久者亦以去
 其伪于轻者暂者也宾礼有隆杀疏数岂惟效其诚
 于隆者数者亦以去其伪于杀者疏者也故老庄伪
 礼 告子
外义贼民祸世酷于申韩 (第 19b 页)
 大夫位在堂廉外宗位在房中推类而知之也

卒敛宰 告子
冯之踊夫人东面亦如之
 注告敛毕非也自铺席以至敛绞紟一一亲视而踊
 何事告敛毕哉盖告以当冯之节耳于夫 (第 11b 页)
(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 告子
元子元曰妇)
(人不忘袭雠我反忘之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子元斗御彊斗梧耿之不比为旆斗班王 (第 47a 页)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左氏传郑子孔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之使 告子
庚子)
(庚弗许楚子闻之使杨豚尹宜 (第 35a 页)
告子
庚曰国人谓不榖/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不榖即位于今五年师徒)
(不出人其以不榖为自逸而忘先君之业矣大 …… (第 35a 页)
之入于人中又从)
(之遂归退朝见之曰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吾/过子姑告我何疾我也对曰吾不免是惧何敢 告子
曰)
(何故对曰昔观起有宠于子南子南得罪观起车裂何/故不惧自御而归不能当道至谓八人者曰吾见申叔)
( …… (第 43a 页)
之如晋也郑伯使游吉)
(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驲奔问诸晋而以 告子
大叔曰) (第 61a 页)
(矣乙卯夜弃疾使周走而呼曰王至矣国人大惊使蔓/成然走 告子
干子皙曰王至矣国人杀君司马将来矣)
(君若早自图也可以无辱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又/有呼而走至者曰众至 …… (第 36a 页)
(敢请命对曰臣未闻命既复王问犨栎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王执其手曰子毋勤姑归不榖有事)
(其 告子
也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
(不余畀余必自取 (第 3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