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編年類
史鈔類
目錄類
正史類
別史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儒家類
小說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神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俗益以此
称之。察愿读一藏经。并巳究竟将终曾无痛恼。但西
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其后身体柔软。颜色 如恒。

谙识内典。所撰寺塔及众僧文章。特为绮密。

王固传。固清虚寡欲。居丧以孝闻。又崇信佛法。及丁
(第 0487b 页)

达自心无为则迷事失宗果归生灭若体理
行事双照无违只恐一向偏修理事俱失如
大宝积经云假使造宝塔其数 如恒
沙不如
刹那顷思惟于此经又只为一心是万行之
原因兹能起同体之悲无缘之化如起信钞
云若信一味空理则欣厌 (第 0088a 页)
知法常
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天人
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 如恒
沙出现于世
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虽云种种道其 (第 0105a 页)
。后入定。见弥勒放脐中光。照三涂苦报。于是深加
笃励。常坐不卧。元徽二年。于定中灭度。平坐绳床。貌 如恒
(分卫。即乞食也)

** 慧览禅师

览姓成。酒泉人。曾游西域。顶戴佛钵。仍于罽宾。从达
摩比 (第 0055a 页)

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
火大俱生故其馀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
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 如恒
沙不坏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
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
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增减 …… (第 0455a 页)
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
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
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
故说言 如恒
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大慧
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
者断义而愚夫不知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
(第 0455b 页)
在如来佛陀当灭度
耶文殊答言世尊岂可法界有巳修习未修
习也法界既无修习云何得有灭不现耶佛
问过去诸佛 如恒
伽沙等巳灭度汝岂不信
耶文殊答言世尊我信诸如来皆巳涅槃见
彼出处故佛问欲使诸凡夫死巳更生也文
殊答言 (第 0458a 页)
 此经法者
 则为供养
 我及多宝
 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为难事
 宜发大愿
 诸馀经典
 数 如恒

 虽说此等
 未足为难
 于我灭后
 若能奉持
 如斯经典
 是则为难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 (第 0587a 页)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所将诸眷属
  如恒
河沙等
 此大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修习何佛道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无量德 (第 0590b 页)
男子善女人。闻说大辩邪正甚深妙法。即生
信心。此者为难。譬如有人造纯银像。数 如恒
河沙受持供养。此者为难不。此者亦未为难。
何者为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志孝于师僧
父母。尽心彻到者。 (第 1413a 页)
出注。相关处必要时以三号互校,随文说明。


* 〔录文一〕

佛说天公经一卷


佛初筑塔时,人众 如恒
沙。辟支作寺主,普贤作维那,药
王作都讲,文殊讲《法华》。若无三恶道,地狱生莲花。种种布施
皆所得, (第 0370a 页)
佛呼而诲之,谓以信舍家,应修无欲,如调马,治林,于时非时等五言道,皆习慈心,悲喜舍心,如大地不可坏, 如恒
河不可沸,如虚空不可画,如治皮无瓦声,乃至应数数念利锯刀喻,则所游皆安,堪證学无学道。三跋陀和利经。 (第 0113a 页)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若有菩萨 如恒
河沙劫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菩
萨因一瞋心而犯于戒等住菩萨大
乘之道因瞋犯者当知最重所以者
何因瞋恚故 (第 0513b 页)
亦是化佛。依是义故摄大乘说。法身为二身
本。本觉常住。未来依于本相续恒在。 如恒

(第 0246c 页)
如恒
施食。二身常住应如是知。宝性论中
依七种因成常命义。复以三譬显常身义。七
种因者。一因缘无边故得常命 (第 0246c 页)
况佛性第一。而乃率已一向取解不随佛
语也。又云。舍利弗乃是大权之人。非为不
解为取现迹所同实声闻也。 如恒
河中有七
众生已下。此品大段第三引喻喻上生断之
义明。若当于上四句义中不能解者。作前二
人。若能解者 (第 0295a 页)
是为十种意清净也!

「复次迦叶!若有恒沙国土满中七宝,供养如
恒沙等诸佛、如来、等正觉及弟子众, 如恒

劫一切施安,至般泥洹后起七宝塔;不如是
族姓子、族姓女闻此宝严经,受持讽诵为他 (第 0200b 页)
寂灭相。属智
慧。是以后二摄前四也。
△问。前既言菩萨行六度
巳。此何再论。答。前多是三贤权渐。言数 如恒
沙。则
所行六度。犹涉事相。此曰求佛道。求无上道。定是
大乘十地也。又或以六度分颂。前说施忍诸度。此 (第 0630a 页)
量。经恒河沙劫。亦不能知佛智也。妙智。即中道
观智。苇(音委)
△不退菩萨。】

「不退诸菩萨其数 如恒
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此拣通别不退人也。通教第三八人地。至第七巳
办地。断界内惑。名位不退 (第 0635c 页)
。别教初住至七住。断界
内惑。亦名位不退。入八住至十向。名行不退。如是
菩萨数 如恒
沙。一心思求。亦所不能知也。
[△@△]问。从
前重重料拣。人愈多。劫愈久。智愈深。而竟不能知 …… (第 0635c 页)
。观身子合掌瞻待之际。可谓全身拶入。其
为入佛知见也不久矣。
△四总明众会疑。】

「诸天龙神等其数 如恒
(至)欲闻具足道。」

【此总明众会。巳该此界他方诸天等。数 (第 0637c 页)
如恒
沙。则
知非本会矣。诸菩萨。前致请科中。未见标举。文略
也。故此言数有八万。皆为求佛果者。又见其为深 …… (第 0637c 页)
【此又广引现在十方诸佛。虽 如恒
河沙数出世。一
一为大事因缘。以三乘法为安隐火宅直至成佛。
故说如是之法。如是法者。即道场所知之法。 (第 0648a 页)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至)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知音谓。不惟过去一佛为法而来。又我分身之佛。
如恒
沙。亦为法来。并见多宝佛故。各舍土众及
供养事。无非欲令法久住也。】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至)以是 (第 0738c 页)
。宜有彼诸菩萨一句。
或省文也。佛既分别诸功德巳。而诸菩萨即陈供。
标喜见得法喜充满也。颂中又明释梵 如恒
沙无
数佛土来。以散供三佛及诸菩萨。是表本门事毕。
以因彻果。圆解巳證。即前恒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之瑞 (第 0772b 页)
半不次第问。且
初一行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总问彼土行道之大士。数 如恒
沙之多。故以种种
因缘一句牒醒。其信解相貌在其中矣。恒即恒河
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沙即此河中沙。 (第 0373a 页)
矣。其
多不但如竹林。且如稻麻竹苇之多。又充遍十方
刹土。又非散心小智。乃一心妙智。又非少时少劫。 如恒
沙之多劫。咸共思量。亦复不知。则二智之甚
深无量。又可知矣。
△七一行拣不退菩萨不知。】

「不退诸 (第 0388a 页)
菩萨其数 如恒
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不知圆理。具一切法。即一切法。故云不知。又视佛
菩提。如隔罗谷观月故 (第 0388a 页)
。谓新发心虽是大乘。容有
退息。固不能知。即八地巳上。不退地位诸大菩萨
如恒
沙。一心思求。亦复不知。则二智之甚深无
量。愈可知矣。颂不知之人巳竟。
△五一行半颂第
一希有唯佛能 …… (第 0388a 页)
口所生。以三乘学人
皆倾诚仰待。愿出妙音如实说也。
△五二行。总明
同疑致请。】

「诸天龙神等其数 如恒(至)
欲闻具足道。」

【数 (第 0389c 页)
如恒
沙。其人多也。求佛菩萨。其根大也。万亿国
土。其来远也。合掌敬待。其心诚也。欲闻具足道者。
言此多众 (第 0389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