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晏如也。少无饥饿色。性介洁伉高。虽穷甚未尝有干于人。视庸夫俗子。常色恶而心贱之。略不假借。惟日用当 行之道。
则必尽心焉。亦无一毫近名之意。每朝即盥洗整襟而坐。寂默以竟晷。观书到义理微奥处。则不求甚解。而嗜好之 …… (第 432H 页)
幸甚。
为讲学事通各书堂文
右文为奉议事。吾乡讲学一款。实为今日急务。而思泉赵上舍丈属当都训长之任。 行之
有年。功绪已多。故凡我读书之士。莫不愿就质于其前。而今者患候弥留。阅月经时。自以勉强之无路。乃以传付 (第 435H 页)
于匪人。自顾无似。知识蔑如。其何敢冒昧而当之乎。缕缕控辞。终不获命。则一向强聒。反为未安。玆欲为冒 行之
计。而就其中一二节目。似不无变通者。近尝仰质而得其颔可。盖亦不待愚言而已有此意故也。第未知佥执事盛见 …… (第 435H 页)
 一。问目待会讲时固好。而但念各有事故。齐会未必。又以支供之难。不过数日而罢。则纷扰忙迫之中。问者对者。俱未暇致详。实不无草草之恨。故愚意不必待其齐会。而各就所读之书。发为问目。轮

示该儒。该儒亦皆作对。送之本塾。以为自本塾送道院之地。则问者对者。俱得从容致思。庶有真个发明之益。而事亦便宜。可以永久 行之。
如何如何。
 一。讲学二字。只是本分上名目。元非异常别件物事。而今人例避是名。乡党有志之士。或不欲随 …… (第 436H 页)
任员。又颁节目如是。盖此乡约之法。其来久矣。蓝田创始。紫阳增损。化俗之方。无过是者。而叔世以降。莫克 行之。
逮我退陶先生。又为之就加条列。欲试一方而未之果。何幸我 主上殿下以尧舜之圣。兴唐虞之治。涣发丝纶。导 (第 436L 页)
。遂作动静说而卞之。又论率性之道曰。阴率阴之性而为阴之道。阳率阳之性而为阳之道。五行率五行之性而为五 行之道。
天率天之性而为天之道。地率地之性而为地之道。日月星辰江河山岳。莫不率其性而为道。要不外乎一动一静之理 (第 473H 页)
 
按。天者理也。以者主宰处也。以天字说起者。所以明理之所以为主也。继之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者。言气以生物也。承之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言天理之赋于形中矣。若自天字一直读下。则自可见太极阴阳五行之序及万物各具一太极之妙矣。何必如是分截看。反使意叠文涩。以失章句本意耶。演解诸说。不过以天命之性。当夫气质之性而已。略辨在上。今不叠床。然末段所谓虽有一原分殊之辨。所受底即是流行底则不害为一物云者。实有所不可知者。既曰一物。则何苦而必欲分做两物耶。
南塘曰。各得其所赋之理。各循其性之自然。各有当行之

路。三各字一串贯来。人物所得之理不同。故所循之性不同。所循之性不同。故所 行之道
不同。人物性道之不同。此可见矣。若曰性同而道不同。则率性之谓道一句说不去。而章句各性其循之说。初无物 (第 286H 页)
不可相准也。愚意以君不可为臣斩为大纲。而无论适庶长少。承统者皆服期。妇服大功。以重其统。庶可为万世通 行之道
也。愚见如是。故先师适妇大功之说。甚以为是矣。曾与沈信夫再书论此。其说甚备。异日取见商量如何。
按献 …… (第 377L 页)
 家礼疏义付签。○栉颒奉养之具。皆如平生。○玄彦明(尚璧)曰。奉养之具。皆如平生。则朝夕上食。亦当于此时举之。不可待成服后。然以愚考之。甚不然云云。又按五礼仪。奉养之具下。有上食之文。其意盖如彦明说矣。然沙溪先生以为礼经及家礼。皆成服日始设。当以礼经为正。国家之制又如此。而沙溪犹据礼经不敢从。则其所处于此者必已当矣。今安得以后学一人之见。遽欲 行之
于礼经家礼之所未明言。先正之所不从者耶。礼虽有未善者。出于先圣贤而 (第 381H 页)
行之
已久。则虽圣贤亦不能改焉。故殷人既练而祔。周人卒哭而祔。孔子善殷而从周。中月而禫。朱子以王肃说为是。 (第 381H 页)
有排斥防杜之论。则辄曰违 圣上消融之志。入而告于后。则曰。荡平有垂成之望。出而语于人。则曰。荡平非可 行之道。
 上有过举。则阳为匡救而阴主激动。下被谴罚。则内实甘心而外若救解。伸理之典。不分义理。而必付荡平治逆 (第 337H 页)
之后也。姑书此以待知者。
考槃之人。如简兮之伶官。有宽裕自得之意。有不知不愠之操。但永矢弗告。有非中 行之道。
其亦沮溺之流欤。
硕人之诗。为庄公昏惑而作也。于庄公无所刺斥。只言庄姜之美。盖其诗人忠爱之诚。不忍直 …… (第 41H 页)
子见象箸。而知纣之将丧。羔裘诗人。亦可谓忧深虑远者矣。(桧风)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尧舜以来通 行之
礼也。世降俗渝。风教陵夷。或有不能尽其礼者。去禽兽几希。鲁圣人之后。而周礼之所在也。宰予游于夫子之门 (第 47H 页)
。能参四科之列。齐之宣王。列国之贤主也。俱不行三年之制。则周末之颓薄。即此可知。而桧人能按而 行之。
既祥而缟其冠。将禫而棘其容。可谓易戚两备矣。岂不贤哉。及其羔裘之侈风盛而苌楚之众怨作。则 …… (第 47H 页)
之徒。宜不在闵子之下矣。于乎盛哉。大抵三年之丧。不能行于帝王久矣。晋武帝,元魏孝文,宋孝宗及滕文公独 行之。
而皆不过侍殡之时御丧服而已。视朝则固自如。群臣百姓。皆用易月之制。不可谓尽礼矣。皇朝惠宗皇帝慨然欲挽 (第 47L 页)
故孔子许之以君子。
介之推隐于绵而死。士至今悲之。然挟其势矜其伐。起怒于其君之无施。而逃之山中。非中 行之道
也。丙吉,冯异之不言。优于子推。凡效劳伐者。当以吉,异为法。
后世宦官之用。权舆于齐桓公。何者。竖刁 (第 155L 页)
故七教以兄弟长幼。分作两教。十义以兄良弟弟长惠幼顺。分作四义。其两不相合。诸书明甚。(郑注达道。谓帝 行之道。
百王所不易。而孔氏正义亦云五者皆是人间常行道理。事得开通。)〇又曰春秋臧孙辰季孙行父二大夫。并有贤名 …… (第 81H 页)
 朱子曰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〇今案好学者。学而知之者也。力行者。利而 行之
者也。知耻者。困而知勉而 (第 82H 页)
行之
者也。生知安行者。身在知仁勇上面。其次其下。不能居第一等地位。故曰近乎知近乎仁近乎勇。近者几及之谓也 …… (第 82H 页)
 楼上明曰旧力作利解。故快利曰力。字书引诗力民代食。谓利于民而代其食也。或曰力利声转。〇今案智者明于利害。故以仁为利而 行之。
此之谓利仁。此之谓利行也。楼说非矣。(详见论语说)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节。
 朱子曰道之所进。莫先其 …… (第 82H 页)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此亦诚也。哀公问之下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亦诚也。何得曰不言诚乎。五达道所以 行之
者一也。一者诚也。三达德所以 (第 84L 页)
行之
者一也。一者诚也。三知不同。及其知之一也。一者诚也。三行不同。及其成功一也。一者诚也。九经浩汗。所以 (第 84L 页)
行之
者一也。一者诚也。何得曰不言诚乎。特以慎独之工。在于知微之显。知微之显则神斯格矣。故于鬼神章插一诚字 (第 84L 页)
 批曰。云云。向者批谕。罄悉予意。冀尔幡然。巽牍又至。遐心莫回。所愧诚浅。尤增怅失。今此亚宪之任。可以补予遗失。振励颓纲。苟求其人。舍尔其谁。且况尺衣渐长。胄筵日开。政宜林下读书之士出入讲席。蒙养以正。其所薰陶辅翼之方。有不容少缓。尔何不念壮 行之道。
徒守肥遁之志。迈迈若是乎。勿复辞巽。即为登途。庸副予如渴之望。(地方官传 谕。)
五月。递执义。旋以 …… (第 582H 页)
 英宗大王。深契古礼。定为三年。特载补编之书。一洗千古之谬。可以永垂来世。则凡我 后王后贤。固当据而 行之。
而至若 先朝丙午期制。自有精义于其间。在今日 正体之地。恐无容更议。而顾臣素蔑学术。不足备数于儒臣之 …… (第 598H 页)
 

先生于稷山,通津两处亲山。每岁春秋。轮回展省。至是岁而止。
九月。除 世孙赞善。
 十五日宾对。领议政南公辙所启 世孙宫书筵频开之时。在朝宾僚。虽皆济济。而德 行之
薰陶。莫善于儒士。习性之濡染。甚捷于幼年。我朝文教。多赖于山林读书之士。而于辅导 储嗣。其效尤大。昔 …… (第 600H 页)
礼也。 英宗大王深契古礼。定为三年。特载补编之书。一洗千古之谬。可以永垂来世。凡我后贤后王。固当据而 行之。
而至若先朝丙午期制。自有精义于其间。在今日正体之地。 …… (第 608H 页)
之至善。中庸之中和。就此精察。积久而有得。则其名义意思。方可犁然于心也。论心与气质曰。心之为体。聚五 行之
精英。至神至妙。自为一身之最贵。故能以之具理应事。其所以为尧舜参天地者。岂但以性善而已哉。实亦由于此 …… (第 611H 页)
举本末则可以包精粗。其论人物五常曰。今人太高看五常。谓物不能具有五常。殊不知五常因人立名。而毕竟是五 行之
理也。析之为五是五常。约之为二是健顺。又约之为一是太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若谓物之于五常。或有或无 …… (第 611L 页)
一代之制。惟此庶几。尝历论科举之弊曰。举世奔蹶。若河决而海移。眼前只见得此重。而不知性命之为何物。名 行之
为何事。如此辈人。将焉用哉。古者培养而用人。今焉戕贼而用之。仍言孝悌力田。几乎王道。力田则民产制矣。 (第 613H 页)
 上问曰。中星是指天之正中耶。朱子曰。天之鸟星加于地之午位。与地合得天运之正。陈氏亦谓当南方之正。直午位之中。然则所谓中星。非指天之正中。而只以加于午位。谓之中也欤。
 臣书九对曰。天之正中。是谓嵩高。在北极南五十五度。而二十八宿在南北二极之间。斜而回转。则所 行之道。
已 …… (第 219H 页)
 上问曰。期三百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是以周天之里数言也。考灵曜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圆周之里数。据此则周天三万里之说。为误无疑耶。
 臣书九对曰。周天本无定度。历家只以日 行之
数。推步分排。故汉志云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虞喜,何承天稍有增损。近世历法。直以三百六十。为周天 …… (第 219L 页)
 上问曰。一岁三百六旬。合气盈五日零,朔虚五日零。每岁所馀为十日。又八百二十七分。而孔传云除小月六为六日。则是但言朔虚而不言气盈也。且三岁一闰之率。为三十二日零。而孔传所云未盈三岁。始得一月者。抑何意义欤。
 臣书九对曰。孔传之恒言朔虚。不言气盈。诚如 圣教。然细究传文。气盈之数。亦已包在其内。盖一岁日 行之
数。为三百六十五日有二百三十五分。一岁月 (第 220H 页)
行之
数。为三百五十四日有三百四十八分。一岁十二月之常数。为三百六十日。而除小月六。则为三百五十四日。气盈 …… (第 220H 页)
。是得一月。则置闰焉者是也。
 上问曰。尧之试鲧。只见其方命圮族。而不虑其汩陈五行耶。抑知其有汩陈五 行之
患。而姑且试之欤。夫重任才德具备然后可当。而鲧是有才无德之人。尧时治水何等重任。而委之于有才无德之人 …… (第 220L 页)
 臣书九对曰。即位视摄位。其事尤重。然以常变言之。则即位是常礼。摄位是变礼。类禋望遍。天子事也。而舜已 行之
于摄位之初。故史皆谨书。至于即位之后。则自是天子应 (第 223L 页)
行之
礼。故略而不书也。
 上问曰。夙夜惟寅之寅。即寅宾寅饯之寅。而寅宾注曰寅敬也。惟寅注曰寅敬畏也。加一 …… (第 223L 页)
 臣书九对曰。舜之任贤去邪。至矣尽矣。匪徒此也。游逸淫乐。违道干誉。咈民从欲。亦岂有一毫彷像于舜者哉。益之进戒。犹复丁宁恳恻。古贤臣忧治世虑明主之意。盖如是矣。唐虞之治。安得不隆乎。
 上问曰。水火金木土。即洪范五 行之
序。而此言五行其序不同者何欤。或以相生为序。或以相克为序。九畴之数。序之以天。六府之用。修之自人而然 (第 225L 页)
欤。洪范之所重者五事。六府之所重者五谷。而五事之用。本之相生。五谷之材。资于相克而然欤。五 行之
运。莫不本于洛书自然之数。而六府之意。已包于土爰稼穑之中。故先儒曰。六府三事。洪范之原也。禹以自得之 …… (第 225L 页)
 臣书九对曰。天地之用。莫大于五行。故

推类分配。无所不通。此言五 行之
次。与洪范不同者。洪范以生数为次。此以相克为次。孔疏已明言之。盖生数者。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之谓也 …… (第 226H 页)
 臣书九对曰。虐与傲。是刚简之流弊。塞与廉。是刚简之全德。盖胄子之性。未免或偏。故刚者易至于虐。简者易至于傲。圣人因其性而教之。必使刚而毋至于虐。简而毋至于傲。所以矫其偏而归之中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故刚则难于塞也。既刚而又能塞焉。简则难于廉也。既简而又能廉焉。是以德成而材可用矣。彼以气质之矫揉而言。此以德 行之
成就而言。所指虽殊。其为刚柔相济则一也。且此四种。合成二德。苟非天性。亦由学力。若谓刚便塞简便廉。则 …… (第 230L 页)
 上问曰。天叙以下。言圣人奉天之事。礼乐刑政四者。乐亦出于天。而此不言乐何也。
 臣书九对曰。典礼刑赏。本于天理。圣人循而 行之。
所谓道也。乐之理亦出于天。典礼刑赏。各得其正。天理无所乖沴。人心无不悦豫。是所谓和衷也。和者乐之本。 …… (第 231L 页)
 臣书九对曰。皋陶之或让或不让。非知不及行而然也。使人信己。故初既自诩。闻人誉己。故末又自谦。金履祥云始则切于悟主。欲人不以为空言而必 行之
也。终则切于自反。欲己不为空言而 (第 232H 页)
行之
也。此说深得经旨。 (第 232H 页)
 臣书九对曰。蔡传此训。洵属可疑。抑以纣民之作仇奸究。亦化纣之暴虐。故如是释之欤。孔安国,林之奇则皆以后王后民。指殷家继世之君臣。而谓其不忝先祖。只以厥终二字。属之于纣。此说比蔡传为长。似亦可从。
 上问曰。无遗寿耇。白虎通曰三老。言其明乎天地人之道而老也。五更。言其明乎五 行之道
而更事者 …… (第 311L 页)
 臣书九

对曰。殷人之不忘旧国。自周而言。虽曰顽民。自殷而言。亦是遗黎。且此篇并告其有位之士。固非愚蠢者流也。初学之要。不外于九容九思。曲礼之首。即言俨若思安定辞。则言动循理之敬。实非难 行之
事。宜周公之以是责之也。盘庚教民。便云设中于乃心。中是君子成德。尚或使民由之。况持敬之工。只在于庸言 (第 315H 页)
行之
间。岂可谓人必不能而不为教告乎。
无逸
 上问曰。无逸。尚书大传作毋逸。王应麟以为其义较切。此说何如 …… (第 315H 页)
 臣书九对曰。圣王之保民也。分田制产。劝耕薄税。而稼穑之利。博于天下。文王之即田功。若是而已。非独文王为肰。即后稷公刘之业。亦不过曰教民播种。彻田为粮。未尝手执耒耟。躬耕陇亩。如农夫野人之为也。苟使文王如此。是乃许 行之
学。岂不为孟子所讥乎。耕籍之礼。亦是示民重农之意。故天子三推。诸侯五推。各有仪节。若以此三推五推。方 (第 316L 页)
发之训。及凡先儒之所究覈讲论者。必欲旁引曲證。联纸累牍。是己非人有若务胜。而至于经传切己之训。日用常 行之道。
则反似担阁。是则愚昧之所不能晓者也。盖朱子之后。决无有发朱子所未发之蕴奥。解朱子所未解之文字者。而以 …… (第 286L 页)
一日忘于中。圣人去就之义。虽非后人所敢仰望。而亦岂非万世所当取法者乎。三代以降。惟范蠡,张子房能知而 行之。
卓乎其不可及。而诸葛武侯。三代上人也。虽未捷先死。无晚节之可考。而观其躬耕南阳。不求闻达。及不长尺寸 (第 287L 页)
森列。可质其心矣。执事之心。其亦良苦。愚岂不渴(一作竭)诚以告哉。人生日用。莫不由于五伦。此岂异常难 行之道
哉。只在乎随其当然之理而已。惟读书可以进。书岂老,庄,班,马之谓哉。要不出大学,小学其它圣贤之书。皆 (第 242L 页)

左国材字子厚。桐城人。斗光季子。隐龙眠山。著易学,诗学,杜诗解颐。(大清一统志。)
李逊之
江阴 李忠毅公。
有贤子曰肤公。尝刻公文。行于世。题曰落落斋集。盖公所自名。其读书之室。以见志者也。肤公当国变。弃诸生 …… (第 145H 页)
文自娱。入其斋。书帙纵横。凝尘满席。吟哦不辍。(魏禧叔子集落落斋记。)
李子肤公。以工诗闻于人。先君 忠毅公。
死魏奄之难。肤公痛之。既壮。遭时不偶。弃诸生自晦。其为诗感慨悲愁。若大冬之风觱发而不可遏。吾闻江阴多 (第 145H 页)
此。而反以彼为真道之所在耶。为人之道。不过修己治人而已。修己治人之事。俱在方册。若依而行之。则自有可 行之道。
所谓西学救世之术。岂过于是哉。名虽救世。其实专为一己之私。则与圣人明德新民之工。公私大小之别。为如何 (第 243H 页)
滢修对曰。臣谨按泰伯篇。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朱子集注曰。世治而无可 行之道。
世乱而无能守之节。其意正与此章相表里。盖邦有道而谷者。世治而无可 (第 374H 页)
行之道。
而邦无道而谷者。世乱而无能守之节也。然世乱而能守。则苟有廉谨自守之心者。皆可得而能之。如原宪之狷介有 …… (第 374H 页)
恶。说者曰。如是分析。而较看孟子此章。为不悖本旨。未知此说如何。臣滢修对曰。臣谨按周子太极图说曰。五 行之
生。各一其性。通书又曰。五常百行。非诚非也。既谓之各一其性。则固有分于太极之浑然矣。既谓之非诚非也。 …… (第 383H 页)
此所以五常之性。对太极而言。则为气质之性也。然理一而无二。五 行之
各一其性者。亦是太极之全体。各具于五 (第 383L 页)
行之
中而非有二本也。此所以五常之性。对气质善恶之性而言。则为本然之性也欤。盖气质本然。为理则一也。而以其 …… (第 383L 页)
欤。臣滢修对曰。集注所谓无待于外者。虽与有诸己相似。而不无深浅大小之分。盖有诸己之谓信者。言其立身制 行之
善举。皆实有诸己而无虚伪也。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者。言其力行践履。因其善之有诸己者而扩充之。以至于积实 …… (第 385H 页)
臣对曰。通书几善恶图。以恶横着一边。后儒之论。往往有不从者。盖几微之际。不过善恶之兆眹。而及其乘气流 行之
后。始著为恶之形。则在其未及为恶之前。不当邃归之侧边也。以此推之。鲁斋之图。亦恐未稳矣。 上曰。此说 …… (第 387L 页)
。以道中庸。偏为致知之事。何也。首章中和。未发之中也。即此所谓德性。是也。此章中庸。已发之中也。择而 行之。
莫先于致知。盖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者。就其单言中庸处言耳。至于此章。中庸与极高明相对。则事事件件。 (第 389L 页)
 中营。非为五营之中营。而营处将台之中。宣布命令之谓。盖自上不欲躬自号令也。单营之故。号曰中营。中营大将。即古五卫之大将。六师之元戎。而所以承台上之号令。接台下之节制者。若无特教。非自下所敢禀旨除拜之任也。
誓戒文句语釐正教
礼有之。凡享于庙。祭于社稷。先期戒誓之。示其辞。皆易 行之道。
不如是。反致违令也。目凡有七。而不饮酒居其一焉。然考之往史。稽诸五礼仪。皆以不纵酒载焉。盖饮而不纵可 (第 503H 页)
中之经纶。其各细陈矫正之策。以副科名人日。诚求人才之苦心至意。圣人有言曰。士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壮 行之道。
岂不在于借今方寸之会耶。诸生念之。知无不言。言无不悉。予将亲览焉。 …… (第 274H 页)
。而读之者类皆粗浅。穷之者间多牵强。先圣先贤。为万世开太平之真诠。未免为纸上之空言。夫既知之不明。则 行之
不笃。亦何责于俗儒哉。予在君师之位。念切教育之方。远而道德性命。近而名物字句。必欲其缕析毫分。靡有遗 (第 282H 页)
 龙辅对。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相因。体用交须。循环无穷。生生不息。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

生。天之所以为天。以是不息也。圣人与天合德。圣之所以为圣。亦以是不息也。故诗人咏天之德曰于穆不已。咏文王之德曰纯亦不已。此可见文王与天合德而本原于不息也。若乃圭璋颙卬。纲纪四方者。何莫非不息中做出来也。今殿下所处之位。即文王之位也。所当 行之道。
即文王之道也。若能体上天于穆不已之道。法文王纯亦不已之德。勉勉孜孜。无一息之间断。则自可以日新又新。 …… (第 501H 页)
 浩修对。象数可图。理不可图。而周子取圆圈图之。盖天下之万形。多有亏欠。而唯至圆者。充满无亏欠。故天以圆而动而健。地以圆而静而宁。日月星辰以圆而运行代序。取圆明理之旨微矣。最上一

圈。亦即太极。而阴阳之中小圈。五 行之
下小圈。亦太极。譬如万川之月。即一天上之月也。臣窃谓太极图说,西铭,定性书,好学论四篇。联观参究。然 …… (第 502L 页)
 徽之对。吕东莱序虽言之而工夫次序。似若有躐等之嫌。学者不知道之大原。则有若无根之水。故昌黎之学。先儒讥之。以其无上达之工也。是故。此书之首。书太极图者。欲使学者。先知人生性命之原。出于天也。
 
福源对。孔门教人。不出于入孝出悌日用常 行之
事。至孟子。始有言性言命处。至程子。论学论道。无非奥辞微言。圣贤之言。非有异同。时义然也。此书之先言 …… (第 503L 页)
 徽之对。册子规模各异。似不必强而较之矣。人不读书。士皆懵经。至以先圣之格言。视若笆篱边物事。初无吃紧下工之意。此所以世无真儒久矣。
为学之全体大用。尽载于修己治人四字中。而此外又生小节目者。何也。必有指意。可得详知欤。
 钟秀对。用力当兼知行矣。
此篇论道体。盖道者日用当 行之
则也。先儒注释不啻明白。而此曰道体。道之为言。何谓也。体之为言。又何谓也。道者无形。何以谓之体也。既 …… (第 510L 页)
 憙对。无声无臭。解无极枢纽根柢。解太极则无极之为无形。太极之为有理。斯可见矣。
 钟秀问于憙曰。五 行之
生。各一其性。此性字。本然之性耶。气质之性耶。
 憙曰。本然之性也。
 
钟秀曰。既下各字。则各字即 …… (第 514H 页)
 志俭曰。成性之性字。虽属于有生之后。而性之所以成。乃是阴合之故。则岂可于阴合之外。更求成性地头耶。且阳变阴合。则五 行之
质已成。若于阴合之后。又以有生。为一层节。则便不是矣。才动即是阳。才静即是阴。而犹曰动而生阳。静而生 …… (第 517L 页)
似未能谛听予言而然矣。盖一阴一阳。动静无端。以其流行而言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以其对待而言也。五 行之
生也。流行者。变合而生之乎。对待者。往来而生之乎。阳之中。亦自有阴。阴之中。亦自有阳。则流 (第 518H 页)
行之
中。亦有对待而不相混者。对待之中。亦有流行而不相离者。阴阳动静之间。一变一合。自在其中。则不须曰对待 …… (第 518H 页)
 鼎修对。理乘是气。气包是理。元不相离。则初无先后之可言。而第理本无形。气有这迹。就气分上而后。可验本然之理也。
然矣。此曰。五行一阴阳。语类以太极五行。只将元亨利贞看。又以为利贞是阴。元亨是阳。利贞之所以为阴。元亨之所以为阳。何意。而就五行上分属元亨利贞。则水火木金土。当属于那字耶。或者曰。木属于元。火属于亨。利属金而贞属水。则土无所寄属。而此则

如信之寄旺于四德。此说亦近是。亦有难解之意。言信而为五常。言土而为五行。独于元亨利贞。只说四个字。何也。
 志俭对。五 行之
土。五常之信。固不可谓之剩语。而木火金水。各主四时。而土则寄旺。仁义礼智之中。信无不在。故论性者。或 …… (第 519H 页)
 念祖对。本之为言。即是合下如此之谓也。而之为言。承接语辞之字也。上既先言无极。以明太极之义。故下此而字。以接其辞。而若著他字。则便有两极之嫌。下则先言太极。而推言其元来无极之意。故下此本字。而若换他字。则无以明本自一极之意。而字本字之间。下字虽殊。其义无异。顺说逆说

之际。语虽不同。用处各当。此等处。推移活看。似好矣。
此曰。无极之真云云。不曰太极之真而曰无极。何也。又曰。二五之精。而不曰两仪。又不曰五行。而兼言二五者。何欤。此两句。既为互对。则上句中无极太极之不并说。下句中二仪五 行之
独兼举。是何义也。岂其或涉于二件物而然欤。然则两仪五行。独非一气乎。此义可得而详陈欤。
 钟秀对。理 …… (第 519L 页)
 憙曰。今若以真字。直作理字看。则亦当以二五之精字。直作气字看耶。理故谓之真。气故谓之精。真精二字。即所以形容理气之妙。而不可以唤做理气字矣。
 志俭曰。二五。即阴阳五行也。二五之精云者。若曰阴阳五 行之
气。恶乎不可。太极之释。即至理也。太极之真云。则若曰至理之理矣。
 念祖曰。太极既是理。则太极二字。 (第 520L 页)
  

[宪问]
此章集注曰宪之狷介。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未必知也。既知无道谷之可耻。则不知有道谷之可耻。何也。
 滢修对。邦有道而谷者。世治而无可 行之道
也。邦无道而谷者。世乱而无能守之节也。宪之狷介有守廉谨安贫者。其于无道谷之可耻。固已讲之熟矣。而至若 …… (第 83H 页)
 翼晋对。三臣之才有广狭。三事之职有品命。若论其才。文子之勤学好问。必胜祝鮀之佞。王孙之俗。若论其职。虞廷秩宗。不在九官之首。周官大祝。亦列六卿之下。先后之序。恐当以人之高下职之尊卑看。
非言之难。 行之
惟难。则虽非言不怍者。为之岂不难乎。况此大言之人。初无为之之意。则是乃徒言而不为之者也。恐不足以难易 (第 8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