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恐其有虚名而无实效。以贻讥于士林也。故欲先与境内诸君子。一番会议。然后参酌众见。裁定节目。以为永久施 行之道。
切愿校院养士斋 …… (第 535L 页)
不养母。奴辱其主。种种变怪。可骇可愕可忧可痛之事。式月斯生。莫可矫革。官寻常忧叹。试欲以乡约之法讲而 行之。
以冀其一分之益。而顾以不敏新莅遐邑。才德学行。不足以感服人。言论风旨不足以耸动人。猝然以区区约条。仿 …… (第 537L 页)
未就。今则岁月颇久。而官民相熟。年事稍登而疮痍少苏。欲遂置之则已。不然而欲一试可则失今不可。玆取栗谷 李先生
西原乡约。略加增删。作为节目一通。而契长则以今各面都有司仍之。窃想诸君子亦必喜闻而乐为之助矣。举行条 …… (第 537L 页)
用之。所贷渐多。充报无术。则辗转逋负。积成虚录。该吏称以旧例。而视若应下之物。官长莫可奈何。而看作常 行之
事。此已万万未安。而还谷终不可不报。厅财猝未能优办。则其势又将不得不加赋于民。如是而民安得为民。官安 …… (第 538H 页)
给者。分为二道也。毋论内外。通同照管。彼此牵制。不得容私。遵守节目如金石。严畏公议如刑戮。然后方可以 行之
久远。民蒙实惠矣。举行节目。条列于左。(节目不录)
邑三弊釐革节目
邑三弊者何也。其一则冰丁也。盖冰 …… (第 539L 页)
有马处亦绝少。临时雇立。到处生梗。不成摸㨾。决不可不变通者也。窃念场市收税补用公家之需者。自是八路通 行之
规。独本郡无之耳。转无用作有用。宜有其道。遂论报营门。境内六场。略略收税。将逐旋买立。以至八九匹或十 …… (第 541H 页)
论田畓。每结只捧大米二升。使之充纳其大米上纳之数。而其馀则皆以田米磨鍊事。作为定式。传令晓谕于民间而 行之
矣。及其上纳也。又分付该色。所收大米勿为上纳。试举理争执于惠厅书吏。而全以小米进纳。则书吏果无辞捧上 …… (第 542L 页)
官之遗法。祛私恢公。作为定制。 行之
久远。则将见百里太古。风俗丕变。而亦安知不为之兆哉。本州争任之弊。下帖中已言之。而身为士子。以货而进 (第 543L 页)
 矜。 朱子曰。谢子才高。所以有矜病。讲录曰云云。
才高二字。亦难看。盖才气高爽。便有自负自喜之意。所以有矜病。
 德以凝道。 德是行道而得于心者也。然既有所得。则为其基本田地而所 行之道
凑合凝聚。(不远复章)
盛论尽有意思。但 (第 71H 页)
行之
道一句。似未安。只当 …… (第 71H 页)
 明得尽。 讲录曰。格物以尽其理。既遗却问思。又涉用工做去。
讲录固未安。盛论亦未尽。盖以切问近思忠信笃敬。两须做近里著己之学。非专为问学之成效也。质美者。其用功无甚费力。然如颜子克复博约得善服膺。亦有些工夫节度。今曰涉用工做去。亦恐未安。
 浑化却。 讲录曰。 行之
之效。
既著鞭辟近里之工。则以查滓浑化。为 (第 74H 页)
行之
效。恐亦无害。
 做许多模样。 因论恶人以下。刊之何如。
此等处。非注家体。然门弟讲授之际。随事责励 …… (第 74H 页)
 鸢飞鱼跃。 李录云条。言必有事勿正勿忘助而阙却心存之义。日用之间条。知行分属。太涉分别。
虽不言心存而曰必有事云云。则心存在其中矣。观与下分明有知 行之
别。不必嫌其太涉分别也。 (第 76L 页)
合尽死受苦。不宜妄希恩泽云尔。则此方为民情之常否。苟如是。初无可论。如其不然。则只此详抄之 令。而奉 行之道。
已可知矣。若 睿意果不在于蠲减。而但欲详抄而已。则庙堂何不以 王言无戏。愚民难欺之意。直为谏止。若庙 (第 366H 页)
见自超脱。不肯缠绕章句。致得如此。可敬可敬。示谕欲策励勇字。甚善。然勇亦不可别条做去。只于人伦日用当 行之道。
真知实践。惟恐失坠。惟恐不若人。自然有气力。孟子之论集义。朱子之言战兢临履。皆此意也。曾读浩然章。觉 (第 147L 页)
过。事过生悔。此则知未至之过也。故朱子大居敬而贵穷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理会吾身。日用当 行之道。
皆致知之方。而亦制心之法也。深愿高明。察此数者。而知所先后焉。且念高明病源。盖多外慢为祟。今虽不能遽 (第 162L 页)
 
明新之工。虽有先后。亦不可偏废。未知如何。
明德新民本末先后。岂无次序。而若云明德尽后方新民。则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仕学兼优。孔子所训。况家内当 行之道。
不可一日阙者。尤何可以学未至而等待废阁耶。所引语类说。盖此意也。
 知止有定章句。虽与或问不同。盖物 (第 192L 页)
 祖奠馔如朝奠云。而世多具馔。行之祠土地。亦云如前仪。而世亦以盛馔行之。未知如何。
馔品丰约。不妨随力阔狭。何至致疑于礼说耶。但凡云奠者。皆无饭羹矣。
答闵子仰(癸亥)
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则不偏不倚。未发之中也。无过不及。已发之中也。只言不偏。则包未发已发而言也。程朱只一意。
庸者。言日用当 行之道。
万古常如此耳。言不易则不能包平常。言平常则包不易。在其中矣。
位育固属圣人在上位者。然细推之。则至于 …… (第 210H 页)
 重服未葬前行祀似未安。而寒水斋。则以为禫祭自是吉祭。重服未葬前。虽不可行。而练祥则无不

行之
理云云。
异宫则殡而后祭者。礼也。寒水先生说。可行无疑。
 问解则自虞以后右设。朝夕上食。象生时左设 …… (第 212H 页)
知之以字。为妙谛。而愚意则此一以字。终不如本文之无矣。何者。朱子谓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言天以阴阳五 行之
气。成人物之形。而赋之以健顺五常之理。为人物之性耳。此以字。则天以之也。形既生矣。已属人生以后。物至 …… (第 213H 页)
 鬼神。气耶理耶云云。
大而天地之阖辟。小而蚊虻之呼吸。莫非二气之屈伸。而其乘载而流行者。理也。其分固如此。然惟其良能灵处。与理合一。运用不测之妙。有非见闻思议之所可及。则鬼神与理。有不可分开。但于不离不杂处。看得分晓。则谓之气。可也。谓之理。亦可也。朱子以鸢飞鱼跃。为费。以不见不闻。为隐。多少活动。未知如何。
 小灵大灵圣凡。略有清浊粹驳之分。故其气大体同云云。
人物之生。莫不得阴阳五 行之
气以为形。则孰不具阴阳五 (第 217H 页)
行之
理以为性乎。然其所以有偏全之异者。程子以为在推不推之分。既不能推。则暗塞已甚。所 (第 217H 页)
。 恩旨郑重。诞谕心腹。召还近密之臣。特解药院之任。曲为之地。要便将息。俾得以待差出膺。晓之以幼学壮 行之道。
勉之以家学荡平之事。臣于此。感激 …… (第 483L 页)
此为甚。不可不一番查正。以为依前继用之计。故自本署别遣郎厅。与各该官。眼同摘奸。打量收税。仍为定式遵 行之
地。而今此别遣郎厅。既与私行有异。依奉常寺例。给马下送。恐合事宜。取进止。 大槩敢陈至 …… (第 485L 页)
免。以答 天怒。而 邸下亦不可无修省之道。知之明而 行之
力。以副勤学之实。别是非而振纲纪。以著勤政之实。节嗜欲而务保啬。以致慎疾之实。凡百事为之际。莫不以真 (第 487H 页)
当异日也。语类朱子曰。所以如此者。虽未详其义。其法具在。不可以己意辄增损云。而人家事势。器具无各日设 行之道。
故一日之内。先后而行矣。然先后行。亦难于所馆与路次 (第 318H 页)
行之。
初再虞则两殡之间。隔以帷帐。一时陈设。而外丧初献后。始行内丧奠献。其罢也亦差后。以在礼意。三虞则还家 (第 318H 页)
朝家何等重事。而以臣一言。遽尔决定耶。 朝家若不用钱则已。诸各司皆用钱。而只以不捧民间为令。则此不可 行之道
也。臣初则慨然于成命之不行。虽陈民情之便好。而此在博询广采。无一分弊端然后。可以 (第 427H 页)
行之
矣。 上曰。予尝闻民之为弊。其令副学问于在京大臣详确。后日次对陈达也。
十一日。参昼 讲。○是日。又 …… (第 427H 页)
 时有凶书挂景福宫门。将相诸宰及公名与焉。公与诸宰胥命。 上教曰。君非太暗。世非衰乱。则此等巧恶之计。何敢售焉。不过心怀不逞者。自速王法之故。岂可以此挂心。况股肱大臣。休戚勋臣。乔木世臣乎。将相外胥命之臣。自政院分付勿胥命。仍命捕厅三日内诇捕正法。
四月十二日。从忠定公出郊。上疏辞职。 不许。
 时忠定公为任便栖息之计。白 筵中。出住江郊。公陪往。上疏请擅 行之
罪。 批曰。曾既知之。卿勿辞焉。
五月十一日。上疏陈情辞职。 不许。
 筵中有 命催促还朝故也。
(第 445H 页)
未尝不在我也。若使孟子兀然徒欲诚其身。而不复用心于齐家治平之事。则正是佛老之学。虽令得志当世。亦无可 行之道
矣。此恐说不成也。高明每以集注游氏语小注饶氏说。为己说之證。此亦有未然者。游氏此语。但以其应验处言耳 (第 516H 页)
。然后更赐回教。以破愚惑如何。
率性之道及道也者两道字。自是一义。故上注曰。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 行之道。
下注亦曰。日用事物当 (第 130H 页)
行之
理。夫当行云者。即未 (第 130H 页)
行之
前。先有当 (第 130H 页)
行之
路也。而执事于率字上。必着行字意看。故上道者为因人方有之道。而与下道字。其意不得不异。请执事毋以人物 (第 130H 页)
行之
看率字。而上下道字。一义看如何。孟子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原道所谓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此两道字。方为 (第 130H 页)
人所践 行之
义。若夫率性。只为当行自然之义理而已。道也者。既承率性道率来。则亦可以当 (第 130H 页)
行之
义看之明矣。望更加思绎而教之如何。
与金伯刚(钟正○甲子)
顷日借来状文及墓碑。今始奉完。朴丈书。尚 …… (第 130H 页)
则高明之论。可谓精透于大本一原上。以此精明之见。益用力于穷格之工。其进何可量也。但朱子曰。一物皆具五 行之
理。中庸章句曰。人物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 …… (第 130L 页)
一处也。气虽有万不齐。而此湛一者即不齐者。本然之气也。栗谷曰。气已涉形迹。故有本末也。有先后也。其流 行之
际。有不失其本然者。有失其本然者。大学章句。先言虚灵不昧。后言为气禀所拘。又曰。遂明之。以复其初。初 …… (第 131H 页)
而后祭。今于祖母丧葬前。何可行父之大祥乎。当待葬毕祔祭后。卜日(或丁或亥)行祥祀。而再期日。以遭丧退 行之
意。具由告于前丧几筵。似宜。尤庵以为后丧中行前丧之祥者。祥祭毕。其主入庙然后。反服后丧之服云云。观此 …… (第 132H 页)
念后而未及禫也。此则当观窆日之早晚而处之也。来价立促。未及详考礼书而率尔仰复。未知必合于礼也。博询而 行之
如何。
戒惧庵集卷之五
 辨
  
巍塘心性说辨疑
天下之物万品。而其根柢则一而已。天下之事万殊。而 …… (第 132H 页)
向成。利也义也。既成。贞也智也。物各有四德。而此以流行言之。与今所论生得便具之性。各为一说。又曰。五 行之
气阙一。不得生物。万物虽各均受五 (第 133L 页)
行之
气。而岂可以此而与论于五常哉云云。夫四德五常。虽有天人之别。而性命一理。元无彼此之殊。则此所以继之者 (第 133L 页)
善。即为成之者性。流 行之
四德。果不为生得便具之性。则命与性。其果二理耶。才有 (第 133L 页)
行之
气。即具 (第 133L 页)
行之
理。而 (第 133L 页)
行之
理。即为五 …… (第 133L 页)
常之性。则禀五行者。不得不禀五 行之
理。禀其理者。不得不具五常之性。今曰均受五行而不禀五常。则气与理其果二歧乎。又曰。仁义礼智。是个慈爱 …… (第 134H 页)
五性无间架。非可割而分之也。所谓天命之性是也。理之偏全不同者。人独虚灵。能全其性。物则不能推去。故当 行之
理虽同。而偏全有异。其为偏全。特因气殊质异。通塞不同。而初非禀性有异也。所谓率性之道是也。然性既禀得 (第 148H 页)
晓然矣。○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程子曰。中庸率性之道是也。夫以理合于人物上言之。方见其为当 行之道。
故章句解率性之道。必举人物而曰人物各循其性也。朱子又曰。邵子所谓性者。道之形体也。其意盖曰性者人所禀 …… (第 223H 页)
。今以朱子此说观之。率性谓道。其意犹言性便是道也。泛看章句所言。虽若人物各循其性。则方于日用。始有当 行之道
也。然其意非此之谓也。大文本意。盖谓人人物物上。随性自然底。即人物当 (第 223L 页)
行之
路云也。此即移上一级说。而可见人物莫不有循性之道也。人或言物不能尽循其性。或言人物所循者异矣。如此看 …… (第 223L 页)
 按道具于性。性具于心。是所谓率性。而无时不然。无物不有者也。故不可须臾离也。日用之间。须臾之顷。心有少忽。不能持守。则道虽在心而人欲间之。判二而不相管矣。故君子虽不见闻。常存敬畏。

此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道者日用事物。(止)具于心(注)
 按日用事物当 行之
理。是指已发之和。道之用也。性之德而具于心。是指未发之中。道之体也。已发达道之理。本具于未发大本之中 …… (第 224L 页)
 

按天命之性。五常而已。固有之善。统括万理。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故为性之德而谓之大本也。率性之道。五伦而已。皆由七情发用合宜。故为情之德而谓之达道也。下文三达德。虽于五常之中。特举其属于知行者言之。而其实皆性之德而同归于大本也。下文五达道。虽于日用之间。特举人所当 行之
大者言之。而其实皆情之德而同谓之达道也。率性之道。即下文达道之理也。性情之德。即下文达德之体用也。子 …… (第 225L 页)
章中和。若非达德之脉络。则何以为一篇之体要也。愚故曰中字上。当带三达德看。致中和上。当带三达德体立用 行之
意看。夫然则中和一节。所以明道不可离之义者。亦所以为达德之张本。如 …… (第 226H 页)
 按中庸之德。即达德之体得者。而章句所云人所同得。即指达德言也。此章承上君子中庸小人反之。而又叹民不兴 行之
久。其忧之也深矣。窃观章句曰。唯中庸之德为至。此似以论语本意解之。而退溪先生曰。子思以中庸之德论之。 …… (第 229H 页)
 

按承上章而又叹道之不行。在于知之过不及。道之不明。在于 行之
过不及。盖于民鲜能之中。各随其气质之偏而失焉者也。此下言智仁勇。而必举其不行不明之端。相间互言。以为 (第 229L 页)
承上起下之例。其脉络贯通之意密矣。而尤见其忧道之功也。
第五章
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 行之
(注)
 按不 (第 229L 页)
行之
端。即不知也。下章舜其大知。故道所以行也。
第六章
舜其大知也与。
 按此大舜之知。即二十一章所谓自 …… (第 229L 页)
 按舜之知。道之所以行。颜子之能择能守。道之所以明。然颜子之能择能守。则可见知先于行。盖知之真。则自然至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矣。○又按舜之择之审而 行之
至。颜子之能择能守。即所谓君子中庸而戒谨恐惧。无时不中者也。此所谓致中和而臻于诚明者也。
第九章
三 …… (第 230H 页)
 按强勇。是勉强行道之谓。而每屈于人欲。不能自强。必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然后可以进其德义之勇。故上章以无人欲之私不能及。释中庸之不可能。此又以自胜其人欲之私。释强哉矫。欲自强者。可不知所勉哉。
第十一章
索隐行怪。(止)吾不为之矣。
 按索隐。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怪。 行之
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勇而勇者也。智仁勇之过于中者也。
君子遵道而行。(止)吾不能已矣。
 按遵道而行。 …… (第 230L 页)
 按道既无物不在。故虽夫妇之间至亲至密之地。尤不可不致谨也。苟能于此致谨。则必能无处而不谨。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也。
双峰饶氏曰。始言中和。(止)以极于达孝(注)
 按饶氏曰。次言中庸。以见此道著见于事物。此不以中庸看做德 行之
意也。似非章句之本意。愚见当改之曰始言中和之德。以明达道之具于达德。 (第 231L 页)
而次言中庸之德行。以明达德之体是达道。所以先示致中和之至德。而继之以造道成德之功。以明体道之功。在于三达德。所以示中和之德。所以为三达德之本体也。次言费隐。以明道之无物不在。而继言达德与诚。以申体道之在诚。所以示下学上达。以至于诚明之至德也。知道之在中和。则智仁勇之本体。不可不存养。故以戒惧慎独言之。知道之散在事物。则智仁勇之工夫。不可以不笃。故以择善固执言之。苟能尽其存省知 行之
工。动静交养。体用相资。则可以臻乎中庸之至德云。则似无偏侧重复之病矣。又曰云云。亦似可疑。道不可须臾 …… (第 232H 页)
 按首章言道不可离之意。而其下十章。以智仁勇入道之门略言之。十二章。又言费隐。申明道不可离之意。其下七章。又发明费与隐而详说之。此章又以达道九经达德。通融而反复言之。申明智仁勇之工夫与成德包费隐兼大小而言之。无复馀蕴。于此益可见支分节解。脉络贯通之义。及详略相因。巨细毕举之意。无章不然。而尤备于此章之中矣。○又按费之大小。既就身上言日用常 行之
道。以及于素位齐家。又及于得位制礼之事。而此章又自为政推本之修身修道。而以智仁勇详言之。或叙达道而反 …… (第 236H 页)
 按此承修道以仁。而备言仁义礼。至下文。通论仁义礼智者。非但特为下文智仁勇之张本也。亦所

以明达道之所自出也。修道之道字。为下达道之张本。仁字即下智仁勇之张本。
天下之达道五。(止)所以 行之
者一也。
 按达道之道。即承上修道之道字说来。而人或疑达道文义之无来历。恐不然。五伦分属于仁义礼智信 (第 236L 页)
。甚分明。而人或以夫妇有别。属之于智。然有别。即各夫其夫。各妇其妇。不相混杂。似是发于礼之性也。与智别是非之别。似不同。未知如何。所以 行之
者一。此一字即诚也。或以纯一之一看。或以一以贯之之一看。下说似是。○又按此篇分四节。而费隐一节。申明 …… (第 236L 页)
 按章句曰。此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此即下学而上达天德之事也。即下择善固执之工。学问思辨行。即其目也。
凡事豫则立。
 按豫字中。无诚字意思。而章句以先立乎诚言之。盖承上文所以 行之
者一而言也。
盖包费隐兼大小。以终十二章之意(注)
 按十六章兼费隐之意实。而包大小于其中。此章兼 …… (第 237H 页)
 按枢纽者。居中而主宰四方者也。以达道而言。则推其本。至于天命率性。极其广。至于大无外小无内。而莫非一个诚为之主宰也。以达德而言。则自诚身明善学问思辨笃 行之
工。至于天道至诚之域。而莫非一个诚为之主宰也。此所谓枢纽也。然 …… (第 237H 页)
 按自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是释诚字。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释始字。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释终字。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是释不诚无物。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止)合内外之道也。
 按合内外之道。自有知 行之
别。何者。朱子曰。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盖物我一理。故才知物理之当然。则即晓我之 …… (第 240H 页)
 按自此至二十九章。应费隐一节。而以圣人之道起头。发育峻极。三千三百云云。应费隐章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待其人而后行以下。节节段段。应九经章。此所谓待其人而后行。即九经章所谓为政在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即所谓达道五。所以 行之
者三是也。尊德性道 …… (第 240L 页)
道不远人以下三章。祖述宪章云云。应上大舜德为圣人以下三章。唯天下至诚一章。应上九经章智仁勇三者。所以 行之
者一也。○又按费隐一节。详于费。而九经章。始言达德工夫。诚明一节。详言成德传道之极功。而略言德之体用 (第 242L 页)
如何。
达之为字。共由之义也。通行之意也。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天下之达道。此是亲为父子所共由通 行之道
也。义为君臣所共由 (第 260H 页)
行之道
也。别为夫 …… (第 260H 页)
妇所共由通 行之道
也。序为长幼所共由通 (第 260L 页)
行之道
也。信为朋友所共由通 (第 260L 页)
行之道
也。父子而不由亲道行。则无父子之道者也。君臣而不由义道行。则无君臣之道者也。夫妇长幼朋友之于别于序于 (第 260L 页)
恸而谁为两文。虽千载之下。不觉涕流。义理之感人。此等处有不可诬。
若如许 行之道。
则金银铜铁轻重同则价相若。乌在其金银之为贵。铜铁之为贱。桂杉樗栎长短同则价相若。乌在桂杉之为优。樗栎 (第 294L 页)
一再易。不堪复用。岂如钱之永久无弊。况今国瘁民贫。储积荡竭。苟可以有裨于用度。虽捏土剪纸。宜思刱制广 行之道。
乃欲废举国通 (第 424H 页)
行之
第一大货。将以何物充其代乎。钱之不可废者既若是。则至于加铸一款。势有不得不尔者。所贵乎财者。以其物价 …… (第 424H 页)
而至于钱贵之弊。尤为良役之第一弊端。其所救之宜。如捧漏沃焦。而加铸之议。举国大小所见同然。实无窒碍难 行之
事。钱既不可废。而又不加铸。徒使下户小氓。转入莫可支保之域。岂不有违于平日轸恤之意哉。或者又以年事未 …… (第 425H 页)
学识行谊。政事文章。固已著于家集。载于国乘。自足以不朽千古。暻尚何言。顾于方来牲石丐铭之日。不容无状 行之
先。则玆不自揆。略为序次如右。唯是见闻之疏漏。文辩之拙讷。谓能发挥公平素则未也。用是忧惧。尚冀立言君 (第 428L 页)
无所容其伪。徼倖者无所售其望。而弹冠登朝。无非可用之材矣。伏愿以臣所言。 下之有司。详立科条。以为施 行之道
焉。
天子之礼曰。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其侍御仆从。罔非正人。以朝夕承弼厥辟。
 臣谨按古之言 …… (第 326L 页)
廷对也。参之于 国朝故事。则赵文正荐举之科也。质之以前贤之遗训。则朱夫子贡举议所谓折解额之半。以为德 行之
科者是也。惟 圣明折衷而采纳焉。
敬斋箴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
 臣谨按敬斋一 …… (第 329L 页)
益加 留念焉。
黄端明墓志曰。命近臣言阙政。公曰。前给笔札。群臣悉已条对。今什未一二施行。夫言非难。 行之
为难。愿陛下力行而已。无以多言为也。
 臣谨按忠臣之陈言。犹良医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第 330H 页)
故魏相辅政。条奏晁蕫之对。苏轼侍讲。书进陆贽之议。盖人材有升降之殊。而理义无古今之异。与其拘泥于俗见。莫若师法于前训。臣近因故寔之役。翻阅历代名臣之奏。以及乎

我东先贤之昌言嘉猷。往往亲切的当。有若预睹今日之病。而先设对症之剂者。虽使今世之能言者。竭心殚虑。而吐出其胸中之蕴。顾何以毫发有加于古人之所已陈者哉。伏愿 殿下特命庙堂吁谟之臣。下暨近密论思之列。就历代史册名硕文稿。与夫 国朝文献之可考者。掇其尤切于当世之务。以代公车之奏。而当其 躬赐省览之时。又勿看以古人简册之陈言。而视作今日厦毡之亲听。则其有犁然相契于开卷之际者。亦岂曰少补云哉。虽然。非言之难。 行之
惟艰。臣尝伏闻于 筵教。则 殿下盖尝以民事之次第当行者。列书殿壁。以备忘忽。为民惓惓之 德意。猗欤盛 (第 330L 页)
而求穷养达施之士。宜其蔑蔑乎未有闻也。虽然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则十室之邑。岂无忠信。苟我 圣上能尽躬 行之道。
而殚其用贤之诚。求之以实而不以其名之虚。用之以道而不以外貌之伪。尽商宗旁招之礼。恢周文灼见之心。孜孜 (第 240L 页)
 人之所以贵知善者。为其知善之为善而能行其

善也。若徒知之而已。则知恶何伤。知善何益。反不如不知者也。不知者宁不知善之为善及其知善之为善。则有可 行之道。
知而不行者。则末如之何矣。盖天下之病于人而害于事者。未有甚于此者也。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 (第 653H 页)
。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是以非知之艰。 行之
惟艰。
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旧注曰缩义也。惴惧也。准此解则为虽褐 …… (第 653H 页)
 陈浩集说。大夫士有徙居他国者。行礼之事。不可变其本国之俗。本旨似不如是矣。礼从宜使从俗。

是以君子居其国。则凡行礼之事。当如今所居之俗。则入乡循俗之义也。故下有皆如其国之故之句。其国者则今所居国之谓也。然不可变俗。亦不可泥俗。故谨修其法。审慎 行之。(若以己本他国之人。居其国。不从其俗。则乌在其不变俗之义哉。)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
 事君不显谏。人臣之礼。固当如是。而不如是则不能使人主纳谏也。夫以史策言之。 (第 656H 页)
官长。四勿论人长短。五勿请食还谷。六勿愆期公纳。七勿犯屠。八勿防纳。
祭馔图说(癸卯)
凡有家日用常 行之道
有万。奉先为大。此先王之礼。自虞,卒,祔,练,祥,禫,吉。至四时正祭,忌,祢,墓,正,至,朔望 …… (第 182L 页)
 愚谓丧中。不可为人作笔画。
寒冈曰。梅圣俞丧中作诗。人讥之。黄鲁直丁母忧。绝不作诗。
尤翁丧中。闻沧洲金公讣。只为位哭。不行吊服加麻之礼。
南溪曰。丧中慰疏。当择其亲旧至切者。为之。
陶庵曰。朋知之先我遭丧者。以书慰问。亦无妨。吾外家闵氏。则不如此矣。
南溪曰。既以未葬。不能行奠礼于亲丧。岂可越礼 行之
于他丧耶。虽曰期服叔母。似难随行于发引。或可及葬时往临。
尤庵曰。不可以既祥而吊人。 …… (第 185H 页)

说经。最忌支蔓。当先看正意出。乃及馀论无妨。
出一言行一事。必先自思于心曰。使吾师当此。亦当言之 行之
否。知吾师必言必行。然后言 (第 190H 页)
行之。
如是 …… (第 190H 页)
子墓文。只云戊午朔致仕。告家庙文亦云辛酉朔。近翁之许以取先书朔。虽云未见先贤所论。而可谓暗合于朱子已 行之
法矣。
迁葬见柩而后。哭奉柩。就殡而后。服缌。此潜冶说也。见柩去冠哭踊。以象初终。奉柩就幕次。服缌以 …… (第 194H 页)
。 元陵讳辰。儒生之及见先朝者。皆当食素。而如座下之生于丙申岁者。虽后于上宾。而既在是年。则亦宜不肉 行之
诚是矣。以是观之。虽儒生及见 先朝者。于其讳辰。食素无疑。愚亦从今 纯庙 翼庙 宪庙三朝讳辰。皆行素 …… (第 194L 页)
南溪说同。)直领不缉边。(慎斋尤翁南溪说同)盖中衣象深衣。深衣有缘。直领。代墨衰。衰有斩齐之分。依此 行之
恐得。
丧服既除后处之之节。张横渠谓必于除日。毁以散诸贫者。或守墓者。愚于前丧。依此说 (第 195H 页)
行之。
近更思之。散诸他人。毕竟亵用可虑。焚之恐得。杖则礼云弃诸隐者。横渠云。弃诸隐者。不免有时而亵。何不即 (第 19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