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王万南宋 ? — 12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4 【介绍】: 邛州蒲江人字万里号淡斋
宁宗嘉定三年省试第一。
历仕太常博士
史弥远当国,数上疏论事,切中时弊,以忤当局罢归。
广安军,又知绍兴府
有《心铭》、《淡斋规约》。
高稼南宋 ? — 12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5 【介绍】: 邛州蒲江人字南叔号缩斋
宁宗嘉定七年进士
真德秀一见,以国士期之。
成都,转九陇丞。
制置使崔与之闻其名,辟为本司干办公事
持论不阿,忧世甚切。
兵入,辟通判沔州,知洋州,创山寨,募义兵,日夜为守御计。
后以直秘阁沔州,坚守城以御兵,城既陷,死之。
谥忠
有《缩斋类稿》。
全宋文·卷七二六四
高稼(?
——一二三五),字南叔号缩斋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载弟。
嘉定七年进士
宝庆三年通判沔州,知洋州,为利州路提刑兼权兴元府,措置军民抵禦蒙古军。
差知荣州阆州,以直秘阁沔州利州路提刑
葺理创残,招集流散。
朝请大夫兼关外四州安抚司公事,驻守沔州
端平二年蒙古军大至,誓死坚守,城破,殉难。
龙图阁直学士谥曰忠
后以子斯得执政,累赠太师
著有《缩斋类稿》三十卷。
见《宋史》卷四四九本传。
朱辂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六一
朱辂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绍兴中历官太常丞兵部员外郎、知绵州
见《盘洲文集》卷七六《刘府君墓志》,《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五、七○之三九,《宋史》卷一○三《礼志》六。
释宝印南宋 1109 — 1190年12月7日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
圆悟昭觉,留三年。
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
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南迁,乃西还。
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
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
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谥慈辩
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
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世居峨嵋之麓。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
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
淳熙七年敕住径山
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
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
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
门人集有《语录》。
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释宝印号别峰。
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志慕竺坟。
从德清素和尚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
觉劳算沙终非解脱。
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
僧问岩头。
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
是谁起灭。
师闻大悟
圆悟昭觉
遣师往省。
随众入室。
悟问。
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师竖起拳。
悟曰。
此是老僧
用底何者。
是从上诸圣用底。
师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
相交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径山
慧问。
甚处来。
西川
慧曰。
未出剑门关
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和尚
慧忻然。
后出奉诏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
赐肩舆入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本同。
这个理否。
对曰。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
孔子性以中庸设教。
曰。
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华严云
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顿令悟入。
不乱于生死之际。
此为殊胜。
曰。
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
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
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竟捉摸不著。
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以此观之。
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
张商英曰。
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此言实为至当。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
庄子若何如人。
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众生尽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彼其泽者。
若已推而内沟中也。
帝大悦诏住径山
开堂曰。
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且道。
诸佛是祖师是。
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
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曰。
大虫里纸帽。
好笑又惊人。
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
赐师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索纸书
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果至期而化。
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
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号别峰。
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
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
志慕竺坟。
从德清素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
尽得旨。
觉劳算沙。
终非解脱。
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
是谁起灭。
师闻大悟
圆悟昭觉
遣师往省。
随众入室。
悟问从上诸圣。
以何接人。
师竖起拳。
悟曰此是老僧用底。
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
师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径山
慧问甚处来。
西川
慧曰。
未出剑门关
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和尚
慧忻然。
后出。
奉诏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
召师问道。
赐肩舆入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
本同这个理否。
对曰。
譬如虚空。
东西南北。
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
孔子以中庸设教。
曰。
非中庸。
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
治世语言。
资生业等。
皆与实相。
不相违背。
华严云
不坏世间相。
而成出世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
多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
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
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
顿令悟入。
不乱于生死之际。
此为殊胜。
曰。
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
尝见孔门颜子。
号为具体
尽生平力量。
只道得个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竟捉模不著。
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
向诸弟子道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也。
以此观之。
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了也。
张商英曰。
吾学佛。
然后能知儒。
此言寔为□□。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
庄子何如人。
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
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
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众生尽。
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
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泽者。
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
帝大悦。
诏住径山
开堂曰。
三世诸佛。
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
祇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
且道诸佛是。
祖师是若道佛是。
祖不是。
祖是。
佛不是。
取舍未忘。
若道佛祖一时俱是。
一时俱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一句。
作么生道。
良久曰。
大虫裹纸帽。
好笑又惊人。
十年二月
帝注圆觉经。
赐师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
往见智策禅师决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索纸书
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果至期而化。
留七日。
颜色明闰。
发长顶温。
葬全身于西冈。
隘曰慈辩
塔曰智光
峰禅师
名宝印
字坦叔
生为龙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
自成童时。
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
至是。
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
穷源探赜。
不高出同学不止。
密印禅师民公。
说法于中峰道场。
乃挈一笠往从之。
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头叱曰是谁起灭。
师豁然大悟。
自是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
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
乃遣师往省。
因随众入室。
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
师举起拳。
圆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师即挥拳。
圆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罢。
圆悟叹异之曰。
是子。
他日必类我师。
留昭觉三年。
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
师辞。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传。
尚何以说法。
为欲弃众去。
众皇恐亟趋昭觉。
罗拜恳请。
圆悟亦助之请。
始行。
道望日隆。
学者争归之。
圆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历见诸大禅老。
最后扣妙喜径山
为师独扫一室
堂中皆大惊。
妙喜南迁。
师亦西归。
始住临邛凤皇山。
举香。
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会庵。
竹幽邃。
暇日名胜毕集。
师一言。
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
辄相语曰。
吾辈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挟金陵
应庵华方住蒋山
馆师于上方。
白留守张公焘。
举以代己。
师闻。
即日发去。
陈丞相俊乡来。
金陵
保宁延师。
俄徙京口金山。
学者倾诸方。
金山自兵乱后。
虽屡葺莫能成。
至是始复大兴。
如承平时。
而有加焉。
时居此山。
鲜踰三年者。
师独安坐十五夏。
魏惠宪王牧四明
虚雪窦来请。
住四年。
乐其山林。
有终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径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行在所
寿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
引对于选德殿
赐坐劳问良渥。
师目举古宿云。
透得见闻觉知。
受用见闻觉知。
不堕见闻觉知。
上悦。
毕其说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开堂于灵隐山。
中使赍赐御香。
恩礼备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圆觉经注。
遣使驰赐。
且命作序。
师老益厌住持事。
门人惧其远游不返。
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
光宗在东宫
书别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
奏乞养疾于别
得请。
明年
光宗受内禅。
取向取赐宸翰。
识以御宝。
复赐焉。
绍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归取幅纸大书曰。
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七日
颜色精明。
须发皆长。
顶温如沃汤。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别之西冈。
寿八十有二。
腊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实繁。
指不能一二屈。
慧绰者。
山阴氏子
当以荫得官辞之。
从师祝发。
得记莂。
遁迹岩岫。
终身不出。
师既示寂。
上为敕有司。
定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庵曰别
极方外之宠。
师说法数十年。
所至门人。
集为语录。
晚际遇寿皇。
被宸翰咨询法要。
皆对使者具奏。
别具行世。
此不悉著。
宝印禅师者。
嘉州人
号别峰。
初业儒。
弃儒剃染。
业华严。
又弃华严。
华藏民禅师
悟明心要。
其祖圆悟每誉之谓。
有超师之略。
印之名遂著。
乃通谒于妙喜
自称西川法侄
径山多士。
窃笑之。
妙喜问曰。
未出剑门关
与你三十棒了也。
遂展拜曰。
不合起动和尚
妙喜忻然。
顾左右曰。
你们骑马趁不及。
是日万指。
丛林为之震动。
于是西还开法。
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
皆从游。
仍慰其开讲曰。
宗教无二致。
而公白岐耳。
公以无欺心而演教。
教中之宗也。
我以无欺心而弘宗
宗中之教也。
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
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
后拈枝花于灵峰
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
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
皆以无欺法。
而利无欺众。
公但自反能无欺乎。
既无欺矣。
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
则教与宗。
是一是二乎。
惟诸公勉之。
又出峡。
住持保宁
次迁金山
金山移雪窦。
自雪窦补双径。
其众盛矣。
尝示众曰。
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
转四谛法轮。
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
真净拈云。
今日新丰洞里。
秖转个拄杖子。
遂拈拄杖卓左边云。
还有最初悟道者么。
若无丈夫。
自有冲天志。
莫向如来行处行。
遂喝一喝。
下座。
若是上座不然。
今日向凤凰山里。
初无工夫。
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
转拄杖子。
秖教诸人。
行须缓步。
语要低声。
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又曰。
三世诸佛。
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祗恁么合。
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
且诸佛是祖师是。
道祖是佛不是。
佛是祖不是。
取舍未忘。
道祖佛一时是。
佛祖一时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一句。
作么生道。
大虫裹纸帽。
好笑又惊人。
又曰。
将心除妄。
妄难除。
即妄明心道转。
纡桶底趯穿。
无忌讳等閒。
一步一芙蕖
年迈。
日常宴坐。
匡床颓然。
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
爱慕倍于父母。
孝宗皇帝知而召之。
以足疾。
辞不奉诏。
赐肩舆。
东华门内。
迎入选德殿
初礼臣议。
朝仪及见。
直登榻跏趺。
群臣皆失色。
喜其真率。
乃问圆觉之旨。
随机酬对。
默有契。
辄注圆觉经。
撰经首之序。
自是东华门禅师舆。
以备顾问。
十五年冬
力请庵居。
绍熙改元
过访智策禅师
兼与言别。
问行日。
曰。
水到渠成。
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
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七日
颜色明润。
发长顶温。
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
谥慈辨禅师
塔曰智光
赞曰。
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
一入昭觉之门。
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
负昂藏之表甘。
若捉月之猿。
趋阳之鹿者。
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
以己愈之方。
施之别峰印
自然水乳合。
而针芥投。
为万古我慢之正鉴。
是则西山亮
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清素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是谁起灭?
大悟
圆悟昭觉,遣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竖起拳。
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
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径山,慧问:“甚么来?
”曰:“西川
”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尊者。
”慧欣然。
后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召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
”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
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
’”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
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
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此言实为至当。
”帝曰:“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
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
’”帝大悦,诏住径山
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且道诸佛是?
祖师是?
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
”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问行日,曰:“水到渠成。
”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
”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
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杨叔兰南宋
全宋诗
杨叔兰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宁宗嘉定初通判绵州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三五、三八)。
九年(一二一六),由知荣州罢(《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三二)。
刘仪凤南宋 1111 — 11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1—1176 【介绍】: 普州人字韶美
高宗绍兴二年进士
擢第十年始受任蓬溪
绍兴末秘书丞礼部员外郎,草笺奏以典雅称。
孝宗时兵部侍郎侍讲
喜储书,凡万余卷,御史张之纲劾以录四库书以传私室,罢归
后起知汉州果州
全宋诗
刘仪凤(一一一○~一一七六)字韶美普州(今四川安岳)人。
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十年后始调遂宁府蓬溪
历监资阳酒税,果州荣州掾属。
二十七年,召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改国子监丞,迁秘书丞
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迁兵部侍郎侍讲,寻以录四库书本以传私室,斥归蜀。
三年,起知邛州,改汉州果州
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卒,年六十六。
宋史》卷三八九有传。
今录诗五首。
高定子南宋 1177 — 12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7—1247 【介绍】: 邛州蒲江人字瞻叔号著斋
高稼弟。
宁宗嘉泰二年进士
夹江县,创同人书院
改知绵州,以防遏招收溃兵功,进直宝章阁
累官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退居吴中,日以著述自娱。
卒谥忠襄
曾修孝宗、宁宗《日历》。
有《著斋文集》、《北门类稿》等。
全宋诗
高定子(?
~一二四七),字瞻叔号著斋蒲江(今属四川)人。
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郪县主簿
历知丹棱县,知长宁军绵州
召为刑部郎中
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迁太常少卿,累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吏部尚书修国史实录院修撰。
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签书枢密院事
三年,除参知政事
因忤时相致仕。
七年卒。
有《存著斋文集》,已佚。
事见《续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四,《宋史》卷四○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七三○四
高定子(?
——一二四七),字瞻叔号著斋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高稼弟。
嘉泰二年进士,授郪县主簿,调中江县,历知丹棱夹江二县,辟主管四川总领所文字,迁知长宁军绵州
入为刑部郎中,进司农卿,兼枢密都承旨
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权礼部尚书侍读,擢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吏部尚书
淳祐二年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
后辞官居吴中,日以著述自娱。
淳祐七年八月卒,谥忠襄
著有《著斋文集》、《北门类稿》、《薇垣类稿》、《经说》、《绍熙讲义》、《奏议》、《历官表奏》等。
见《宋史》卷四○九本传、卷四三《理宗纪》,《宋元学案》卷八○。
魏了翁南宋 1178 — 12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37 【介绍】: 邛州蒲江人字华父号鹤山
宁宗庆元五年进士
累知嘉定府
史弥远入相,了翁力辞召命,居白鹤山授徒讲学。
历知汉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
入为兵部郎中,至权工部侍郎
遭诬劾降三官,靖州居住。
后复职,擢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筑城修武备,兴学校。
曾上章论十弊,召还,权礼部尚书直学士院
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
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
卒谥文靖
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师友雅言》等。
全宋诗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嘉泰二年(一二○二),召为国子正次年武学博士
开禧元年(一二○五),召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
次年出知嘉定府
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
丁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
起知汉州眉州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泸州潼川府
十五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异论、朋邪谤国黜靖州居住。
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权礼部尚书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
嘉熙元年卒,年六十。
谥文靖
遗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
事见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吴渊序、清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宋史》卷四三七有传。
 魏了翁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开庆元年刻本为底本(此本有残缺,据目录,卷首即夺《游古白鹤山》、《和薛秘书绂闻鸦韵》、《和虞永康刚简沧江鹤再诞雏》三诗,但实为传世诸本之祖)。
校以明嘉靖吴凤高翀刻本(简称吴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魏了翁(1178-1237) 字华甫
蒲江(今属四川)人。
曾筑室白鹤山下。
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鹤山词》。
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
庆元五年进士第,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
召为国子正,改武学博士
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改秘书省正字
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外,乃知嘉定府
历知汉州眉州
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
八年,兼提举,迁转运判官
十年,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后知潼川府
十五年召对,进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国史院编修官,迁太常少卿秘书监起居舍人
理宗即位,迁起居郎
会论济王事忤时相,为言者所劾,诏降三官,靖州居住。
绍定中复职奉祠,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
还朝,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
六月之间,论奏二十馀上,皆当时急务。
忌者合谋挤之,乃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
未几兼江淮督府,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抚使
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
诏赠太师谥文靖,累赠秦国公
了翁穷经博古,学术自成一家。
著述甚丰,今存者有《周易要义》、《尚书要义》、《毛诗要义》、《古今考》、《经外杂抄》、《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
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七本传。
赵雍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九七
赵雍字子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绍兴二年进士
七年七月嘉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十月大小学教授
明年十一月,任枢密院编修官
明年五月通判庐州
曾知资州昌州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二、一一五、一二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首《世次》、卷九七赵逵撰《上资守赵子然书》。
释觉秀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觉秀姓陈氏,曹田人也。
依政洪寺剃度,参慧公,看《不二门》至“一切诸法,无非心性。
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忽焉大悟
尝以布袋盛经律卷,往来浙闽诸山。
或问此中,所盛何物。
曰:“十界十如,权实之法,都在里许。
”或自诵,或示人。
人问其故,曰:“为汝植菩提种。
”以是人皆呼为“布袋”。
后开法京师,十坐道场。
洪觉范一见推服,赠以诗云:“梦泽于菟三日视,丹山雏凤九苞文。
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清风两岸闻。”
荣咨道北宋
全宋诗
荣咨道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太常寺协律郎,曾奉诏选玉造磬。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启用。
事见《宋史》卷一二八《乐志》三。
又据诗文当曾知邛州
魏文翁南宋 1181 — 12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1—1231 【介绍】: 邛州蒲江人字嘉父
魏了翁从弟。
宁宗嘉定四年进士
历知上津新繁二县,通判成都,所至有政声。
官终知叙州
不喜陆九渊之学,曾控于提学,请有司勿以此取士。
学者称果斋先生
有《读书日记》、《中庸大学讲义》等。
张公庠北宋
全宋诗
张公庠字元善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两宋名小集》卷三二三《张泗州集》序)。
嘉祐八年(一○六三)秘书省著作佐郎(《临川先生文集》卷五一《奏举人张公庠著作佐郎制》)。
哲宗元符元年(一○九八)晋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
三年,徙知苏州明正德姑苏》卷三)。
又知邛州(《能改斋漫录》卷一六)。
晚年提举南京鸿庆宫
有《张公庠宫词》一卷。
 张公庠诗,据汲古阁影抄宋书棚本《张公庠宫词》、《四库全书》本《张泗州集》以及《能改斋谩录》所录,合编为一卷。
常安民北宋 1049 — 11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18 【介绍】: 邛州临邛人字希古
神宗熙宁六年进士
长洲县,有政声。
大理鸿胪丞
累拜监察御史,极论章惇蔡京朋党之奸,疏前后至数十百上。
哲宗绍圣二年,贬监滁州酒税。
通判温州提点永兴军路刑狱。
蔡京用事,入元祐党籍,流落二十年。
全宋诗
常安民(一○四九?
~一一一八?
),字希古邛州(今四川邛崃)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应天府军巡判官
成都府教授,知长洲县
哲宗元祐间开封府推官
绍圣初监察御史
谪监滁州酒税,改通判温州
徽宗立提点永兴路刑狱公事,改通判郓州
入元祐党籍,流落二十年。
政和末卒,年七十。
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常安民(一○四九——一一一八)字希古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年十四,入太学
熙宁六年进士,选成都府教授
长洲县,有政声。
元祐初,擢大理鸿胪丞,历太常博士宗正丞开封府推官等职。
绍圣初,拜监察御史
二年,贬监滁州酒税。
温州通判提点永兴军路刑狱。
蔡京用事,入元祐党籍,流落二十年。
政和末卒,年七十,谥敏节
著有《常谏议长洲政事录》一卷。
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张洸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九三
张洸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绍兴二年进士绍兴末临邛县
李蘩南宋 1117 — 11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7—1177 【介绍】: 崇庆府晋原人字清叔一字元昭号桃溪先生
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
隆州判官,摄绵州,救荒有卓绩。
后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访知和籴害民,为奏免之。
累迁仓部郎中
孝宗淳熙间,与制置使范成大计,改四川和籴为官籴。
使川民脱重负。
官至太府少卿
有《桃溪集》。
全宋诗
李蘩(一一一七~一一七七)字清叔一字元昭(《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自号桃溪先生崇庆晋源(今四川崇庆)人。
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
安仁县主簿,知眉山县,摄通判邛州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权主管四川茶马,知兴元府,以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除太府少卿,致仕。
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卒,年六十一。
有《桃溪集》一百卷,已佚。
事见《鹤山集》卷七八《朝奉大夫太府少卿四川总领财赋累赠通议大夫李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四七五七
李蘩(一一一八——一一七八)字清叔一字元昭自号桃溪先生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州)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历知永康军利州兴元府
淳熙初,擢提点成都路刑狱,徙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财赋,升郎中,累官太府少卿
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一。
长吏治,恤民瘼,所至罢苛条,举荒政,济人甚众,、洋间至绘像而祠之,其得民心如此。
又学有源委,著述繁富,可考者有《桃溪集》百卷及《经语提要》、《春秋集解》、《战国新书》、《荒政录》等二十馀种。
见《宋史》卷三九八本传,《鹤山大全集》卷七八《四川总领财赋李公墓志铭》,《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唐耜
全宋诗
唐耜,曾知邛州
著《唐氏字说解》一百二十卷,时人称之。
事见《郡斋读书志》卷四。
张行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邛州临邛人字文饶,一作子饶学者称为观物先生
高宗绍兴二年进士
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请祠归,杜门十年,著书多种。
孝宗乾道中表进其书,除直徽猷阁
官至兵部郎中、知潼川府
隆兴间汪应辰帅蜀,荐其有捐躯殉国之忠,又善于理财。
有《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翼玄》等。
全宋文·卷四三四三
张行成字文饶学者称观物先生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通经博古,尤邃于《》。
绍兴二年进士及第
绍兴九年献《刍荛书》二十篇,论天下形势甚悉。
汉州教授
二十三年,官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
丐祠归,杜门十年,著成《述衍》、《翼玄》、《易通变》等七种凡九十九卷,发挥邵雍象数之学,世称「七《》」(今尚存五种共六十五卷)。
孝宗初,知汉州
乾道二年,表进「七《》」,除直徽猷阁,迁兵部郎中
出知潼川府
见所作《进易书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八、一六五,汪应辰文定》卷六、一五,周必大文忠》卷三五,《玉海》卷三六,《宋史》卷二○二、二○五,《宋史翼》卷二八。
冯方南宋
简介
字元仲普康(今四川安岳县)人。
全宋文·卷四三七七
冯方字元仲(一作圆仲),安岳(今四川安岳)人。
绍兴十五年进士
绍兴二十八年正月国子正三月成都府路转运司干办公事九月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复除御史台主簿
绍兴二十九年秘书省正字三十年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三十二年尚书吏部员外郎,复知邛州
隆兴元年户部员外郎,充江淮都督府参议二年太府少卿
卒,乾道五年追复左朝散郎
见《南宋馆阁》卷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六、一八○、一八三、一八五、一九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三二、七一之三、七六之七一、食货六三之一五。
常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邛州临邛人,寓居海盐字召仲号竹窗
常同曾孙。
值宋季,闭门不求闻达。
博学善属文。
有《澉水志》。
全宋诗
常棠字召仲自号竹窗,祖籍临邛(今四川邛崃),居海盐(今属浙江)
同曾孙。
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应监海盐澉浦镇罗叔韶请,纂《澉水志》三卷,二十七年后始刊刻。
事见《澉水志》序,《宋史翼》卷三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七六八二
常棠字召仲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居海盐
常同曾孙。
值宋季,闭关不求闻达,笃学善属文。
庭植数十竿以厉操,自号竹窗
编有《海盐澉水志》八卷,今存。
见《宋史翼》卷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