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史弘肇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郑州荥泽人字化元
少游侠无行,拳勇健步,走及奔马。
后汉高祖刘知远建国,以功授许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隐帝嗣位,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后兼中书令
苏逢吉等不协,将相如水火。
严毅寡言,所部军众有过无赦,兵士所至,秋毫不犯。
因忌者构谗,终被杀。
王景五代至宋初 889 — 9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63 【介绍】: 五代宋初莱州掖县人字象珍
少倜傥,善骑射,为群盗。
历仕五代后梁、后唐、后晋,累破契丹
后汉高祖乾祐初,官至同平章事
后周太祖即位,加兼侍中
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
进讨秦、凤,大破蜀军,镇秦州兼西面缘边都部署
入宋加守太保,复以为凤翔节度、西面缘边都部署
卒谥元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太原(今属山西)人。
司户员外郎莱州刺史
其子之咸,为长安,与昆弟之贲、之涣皆善属文。
事迹见《旧唐书·王纬》、《唐诗纪事》卷一二。
全唐诗》存诗1首。
主要活动
  • 960年-961年,秦凤路秦州(天水),雄武军节度使兼安抚使,961年3月改任凤翔节度使
  • 961年-963年,秦凤路凤翔府(扶风),凤翔军节度使,963年卒
卢文进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范阳人字大用,一作国用
初事刘守光骑将,已而降后唐,遥授寿州刺史,隶属庄宗弟李存矩麾下。
兵变,乱兵杀存矩,拥文进,反攻新州,不克,遂奔契丹,为幽州兵马留后,是后屡引契丹兵掳燕、赵数州。
明宗天成二年,复归后唐,授滑州节度使,历镇安州
后晋建国,与契丹敦好,文进惧不自安,遂率部奔金陵李升拜为天威将军宁国节度使,改镇海军节度使,官至左卫上将军,兼中书令
卒于江南
文进字国用
范阳人
少事刘守光骑将
后唐
庄宗遥授寿州刺史
后奔契丹
幽州兵马留后。
明宗即位
率所部来奔。
滑州节度使
移镇邓州
累加同平章事
入为上将军
长兴中复出镇潞州
清泰中安州节度使
晋祖入立。
率所部奔金陵
李升命为宣州节度使
卒于江南
温峤东晋 288 — 3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8—329 【介绍】: 东晋太原祁县人字太真
博学能属文。
尝从姨夫刘琨石勒刘聪
元帝建武元年,奉劝进表南下,见元帝,为朝士推重。
明帝立,拜侍中,参预机密
出为丹杨尹
王敦反,率师讨平之。
成帝咸和初江州刺史,镇武昌,有惠政。
预讨苏峻祖约封始安郡公,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寻卒,谥忠武
全晋文·卷八十
字太真,羡弟憺之子。
初为司隶都官从事,后举秀才
司徒东阁祭酒,补上党
刘琨请为平北参军,随府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录军事,又随府迁司空右司马,进左长史
元帝即位,除散骑侍郎,历王导骠骑长史,迁太子中庶子
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
王敦请为左司马,入补丹阳尹,加中垒将军持节都督安东北部诸军事
平,封建宁县公,进号前将军
成帝即位,代应詹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
苏峻平,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
卒赠侍中大将军谥曰忠武
有集十卷。
何充东晋 292 — 3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2—346 【介绍】: 东晋庐江灊人字次道
明帝庾皇后妹夫。
初辟大将军王敦掾。
以言忤,左迁东海王文学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
苏峻反,东奔勤王军。
平,封都乡侯,出为会稽内史,有德政。
后与庾冰同参录尚书事。
康帝立避庾氏出领徐州刺史
穆帝即位,年幼,为辅弼。
宰相,以社稷为己任,时庾冰庾翼卒,使桓温统庾部镇荆楚,荐褚裒录尚书
然崇信释氏,糜费巨亿,世颇讥之。
卒谥文穆
全晋文·卷三十二
字次道,恽孙,王敦辟为大将军掾,转主簿,左迁东海王文学,进中书侍郎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以与平苏峻功封都乡侯,拜散骑常侍,出为东阳太守,除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徙丹阳尹,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
又领会稽王师,转护军将军录尚书事,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固让,徙中书令
康帝即位,出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晋陵军事,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入为都督扬州徐州琅邪诸军事,领扬州刺史
穆帝即位,加中书监录尚书事,又加侍中
永和二年卒,赠司空谥曰文穆
有集五卷。
刘群东晋 ? — 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52 【介绍】: 东晋中山魏昌人字公度
刘琨子。
随父在晋阳
逢寇乱,数领偏军征讨。
父为段匹磾所害,依末波。
晋成帝咸康二年征之,末波爱其才,托以道险不遣。
石虎辽西,没入胡中,为中书令
曾从冉闵战于苍亭,大败石祗部将张贺度。
冉闵败后,遇害。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石敬瑭后晋 892 — 94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敬瑭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7年十二月 七年六月石重贵即位沿用。后汉刘知远、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也用此年号。947年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南平文献王高从诲、楚废王马希广(四月)再用此年号,147—149,156。高丽自938年用后晋年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42 【介绍】: 即五代后晋高祖
后晋王朝创建者。
沙陀部人
太原
李克用部将臬捩鸡子,后改姓石
李嗣源器之,择为婿,助嗣源夺得帝位,以功累迁中书令河东节度使,镇太原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徙镇天平,不受命。
末帝遂夺其官爵,命将讨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契丹助其灭后唐,册封为,建国号晋,建都于汴,史称后晋
乃割让幽、云等十六州于契丹,每年献帛三十万匹,称“儿皇帝”。
在位七年。
帝姓石氏。
讳敬瑭
太原人
唐景福元年生。
后唐庄宗明宗
累官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
清泰三年五月封赵国公
是年叛后唐。
十一月契丹主册即皇帝位
在位七年。
年五十一。
谥曰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庙号高祖
范延光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相州临漳人字子壤
李嗣源相州,录为亲校。
嗣源郓州,与后梁军对垒。
延光间行求兵于李存勖
为后梁俘获,榜笞数百,胁以白刃,终不泄其事。
存勖入汴,乃得释。
后唐开国,授检校工部尚书
嗣源即位为明宗延光累官至枢密使
后晋高祖时封临清王,以太子太师致仕。
为仇家杨光远所害。
延光字瑰
相州临漳人
后唐同光中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即位
宣徽南院使
检校司徒
枢密使
出为成德军节度使
长兴中同平章事
清泰中宣武军节度使
检校太师中书令
晋祖入立。
封临清王
天福二年举兵反。
寻败降。
改封高平郡王
太子太师致仕。
杨光远所杀。
太师
石虎后赵 295 — 34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虎 太祖 武帝 334年—349年
建武 335年—348年
太宁 349年—349年 或作泰宁。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鉴即位沿用
永熙 ?—?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国·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大统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为延兴,明年改建武。’”而《三十国春秋》并没有记载石弘改元延熙,故《资治通鉴》考异认为“误云”。“弘既号延熙,虎安肯称永熙?”
延兴 ?—? 《资治通鉴》考异:“陈鸿云虎改建平五年为延兴,即是弘逾年不改元,恐鸿说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5—349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国君字季龙
石勒侄。
羯族。
性残忍,好驰猎,游逸无度。
善骑射,勇力冠当时。
称帝,为太尉封中山王
卒,擅杀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胁石弘继位,而自为丞相,综揽朝政。
旋废杀,自立为大赵天王,迁都于邺。
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大营宫室;刑苛政暴,酷虐荒淫,民人无以为生。
季年,戍卒梁犊等聚众起事于雍城,参加者数十万。
太宁元年(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卒。
死后诸子争权,互相残杀,后赵亡。
全晋文
字季龙,勒从子,拜征虏将军,署魏郡太守封繁阳侯,勒称赵王,迁侍中封中山公
勒僭号,授太尉,守尚书令进封中山王
石弘嗣位,拜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
晋咸康元年自称居摄赵天王改元建武其三年僭称大赵天王
晋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改元太宁,在位十五年,石遵谥曰武皇帝庙号太祖
庾亮东晋 289 — 3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9—340 【介绍】: 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
妹为明帝皇后。
少有名。
司马睿(元帝)辟为西曹掾
预讨华轶封都亭侯
元帝即位中书郎侍讲东宫
明帝即位,为中书监
王敦反,与诸将拒钱凤
事平,功封不受,转护军将军
明帝太宁末,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专朝政。
疑忌苏峻祖约等。
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起兵讨,逼京师,败奔浔阳,与温峤陶侃为盟主,讨平
四年苏峻之乱自责,求外镇自效,出征芜湖
郭默叛,陶侃出兵杀郭默芜湖,不受爵赏。
九年陶侃死,迁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握重兵。
死后,弟庾翼继任。
全晋文·卷三十六
字元规,峻从孙,明穆皇后兄。
元帝镇东将军,辟为西曹掾,随府转丞相参军封都亭侯
及即位,拜中书郎,领著作、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迁中领军。
明帝即位,以为中书监
王敦内逼,加右卫将军、假节、都督东征诸军事,以功封永昌县公,转护军将军
成帝即位,加给事中,徙中书令
苏峻反,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
平,出为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芜湖
寻代陶侃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武昌,徵为司徒,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固辞不拜。
寻卒,追赠太尉谥曰文康
有集二十一卷。
冯晖五代 894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 【介绍】: 五代时魏州人
初隶后梁王彦章麾下。
后唐,累迁、兴二州刺史
后晋高祖天福中义成军节度使,镇灵武
抚绥边部,凡十余年,恩信大著,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53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军伍出身。
后唐时累迁夔州兴州刺史
后晋高祖时澶州刺史,迁义成节度使,徙灵武、静难、保义、河阳诸镇。
出帝时复镇灵武,历十余年,抚绥边部,恩信大著
后周初封陈留王
新、旧《五代史》有传。
全唐诗》存断句2。
韩恒前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燕灌津人字景山
永嘉之乱,避地辽东,为慕容廆参军事
议表请大将军燕王之号,驳之。
出为新昌
慕容皝为镇军,恒复参军事,迁营丘太守
慕容俊即帝位,傅东宫甚器重之。
全晋文
字景山安平津人,师事同郡张载,永嘉之乱,避地辽东,徙昌黎慕容廆召拜参军,出为新昌,皝嗣位,复参军事,迁营丘大守,炜嗣位,徵为咨议参军,加扬烈将军,及僭号,以为中书令太子太传。
徐台符五代 ?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 【介绍】: 五代时真定获鹿人
后唐明宗时镇州掌书记
后晋高祖时,累迁金部郎中
出帝开运元年,为翰林学士
晋亡,为契丹虏而北行,后逃归。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为礼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承旨
世宗显德元年知礼部贡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6 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
后唐明宗时镇州掌书记
后晋高祖时历任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金部郎中
出帝开运元年(944)翰林学士
晋亡,为契丹挟而北行,后逃归。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为礼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承旨
世宗显德元年(954)知贡举
二年十二月七日(956年1月22日)卒。
事迹散见《旧五代史·晋书》。
宋韩琦安阳》卷四六《叙先考令公遗事与尹龙图书》录其诗2句。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台符
晋天福中监察御史尚书膳部员外郎
知制诰
刘知远五代十国 895 — 94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暠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947年—948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元年二月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沿用。吴越忠懿王钱俶,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南平贞懿王高保融,楚废王马希广,高丽亦用此年号。北汉世祖刘旻、北汉睿宗刘钧从951年继续沿用此年号到956年(乾祐四年—九年), 147—150,156—1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48 【介绍】: 五代时后汉创建者。
沙陀部人
世居太原
初事后唐明宗
后佐石敬瑭起兵建后晋,累官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进中书令封太原王
坐观契丹灭晋,旋称帝于晋阳改名皓,迁都于汴,改国号汉,史称后汉
在位二年。
庙号高祖
帝姓刘氏。
讳皓
初名知远
其先沙陁部人。
唐乾宁二年生。
初事唐明宗
后事晋高祖
天福六年北京留守
八年中书令
开运二年封北平王
四年二月
少帝北迁。
群臣劝进。
皇帝位
改今名。
在位二年。
年五十四。
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庙号高祖
裴坚五代 897 — 9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952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字廷实
裴光庭子。
幼而明敏,善属文,及长,有知人之鉴。
历事吴越钱元瓘、钱宏倧及钱俶,多善政,条教有方。
累官礼部尚书中书令,拜越国丞相
卒谥文宪
桑维翰五代 898 — 9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47 【介绍】: 五代时河南洛阳人字国侨
后唐庄宗同光间进士
初为石敬瑭河阳节度掌书记
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结契丹,反后唐,多出其谋。
后晋,历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晋昌节度使
出帝时弘文馆大学士
权势极盛。
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京师,为张彦泽所杀。
维翰字国侨
洛阳人
后唐同光中进士
晋祖建号。
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福四年出为相州节度使
岁馀徙镇泰宁
七年徙镇晋昌
少帝嗣位。
徵拜侍中中书令
封魏国公
寻罢为开封府
少帝将降契丹
张彦泽害之。
主要活动
  • 后唐庄宗同光间,进士
刘仁赡五代 900 — 9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0—957 【介绍】: 五代时彭城人字守惠
略通儒术,好兵书。
南唐
为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
李璟时武昌军节度使,后改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
周师渡淮,攻寿州,累月不能下。
明年周师复至淮上,李璟兵大败,奉表称臣。
仁赡独坚守,其子崇谏谋出降,立斩之。
旋病甚,其副使孙羽以城降,仁赡于是日卒。
仁赡字守惠
彭城人
南唐
累官武昌节度使
徙清淮军节度使
寿州
周师入淮。
仁赡坚守不下。
会病甚。
副使孙羽以城降。
世宗命舁至帐前。
赐以玉带御马。
检校太尉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是日卒。
年五十八。
追封彭城郡王
石弘后赵 314 — 3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弘 333年—334年
延熙 334年—334年 元年十一月石虎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35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国君字大雅
石勒第二子。
建立后赵称帝,立为太子
以其闇弱,问计于中书令徐光、左光禄大夫程遐
光、以为当先除养子中山王石虎
卒,杀光、,逼继立,丞相魏王,总摄百揆。
寻废,为海阳,幽禁崇训宫,杀之。
在位一年。
寇准北宋 962 — 10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3 【介绍】: 华州下邽人字平仲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通判郓州,累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
颇敢直谏,太宗以比魏徵
淳化初,除枢密副使,坐事罢知青州
五年,召拜参知政事,加给事中,又坐事出知邓州
真宗立,入权知开封府,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拜相,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乃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议而还。
王钦若所谮,罢相出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密奏请以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
丁谓乘机倾陷,连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仁宗追谥忠悯
有《寇莱公集》。
全宋诗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四年,罢知青州
五年,拜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
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
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同年契丹攻宋,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
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
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
八年罢。
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
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
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
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悯
有《忠悯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悯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
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悯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
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
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
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词学图录
寇准(961-1023) 字平仲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晚年封莱国公谥忠悯
宋史》有传。
有《寇莱公集》,存词五首,见《花庵词选》及《湘山野录》。
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太宗朝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景德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力排众议,拥帝亲征,遂有澶渊之盟。
王钦若所陷,罢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以请太子监国,为丁谓所陷,罢相,封莱国公,累贬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
仁宗追谥忠悯
著《巴东集》三卷、《忠悯公诗集》三卷(存)、《寇莱公集》七卷(存)。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主要活动
  • 980年,进士
  • 980年-98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县,寇准释褐,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有善相者为寇准言
  • 984年,未详未详未详(陕西),殿中丞,寇准迁殿中丞,调兵食于西北
  • 984年-988年,京东西路郓州须城(山东东平),通判,寇准自西北归,差任郓州通判
  • 98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正言、直史馆,太宗召试寇准于禁中,闰五月戊戌(十三日),授右正言、直史馆
  • 98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三司度支推官,中谢日,太宗赐寇准绯袍银鱼,充任三司度支推官
  • 988年-98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盐铁判官,寇准转任盐铁判官亦当在是年
  • 989年-99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吏部东铨,七月乙卯(一日),擢寇准虞部郎中,充枢密院直学士,赐金紫,判吏部东铨
  • 99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四月辛巳(十二日),寇准官左谏议大夫,与张逊、温仲舒并任枢密副使
  • 991年-99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枢密院事,九月甲辰(八日),寇准与温仲舒同知枢密院事
  • 99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谏议大夫,六月壬申(十五日),寇准罢同知枢密院事,守左谏议大夫本官
  • 993年-99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十月壬申(十八日),寇准出知青州。王禹称作诗相送
  • 994年-99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九月乙亥(二十六日),除寇准参知政事,进上谷郡开国侯。次日,诏吕端位寇准上
  • 996年-997年,京西南路邓州穰县(河南邓州),知州,闰七月己巳(一日),寇准出知邓州
  • 998年,京西北路孟州河阳(河南孟县),知军,五月,寇准移知河阳军
  • 999年-1000年,永兴军路同州冯翊(陕西大荔),知州,八月,寇准改知同州
  • 1000年-1003年,永兴军路凤翔府天兴(陕西凤翔),知府,五月丁亥(十一日),寇准徙知凤翔府
  • 1003年-100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兵部侍郎、三司使,六月丁亥(二十九日),寇准转兵部侍郎、为三司使,进封上谷郡开国公
  • 1004年-100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八月己未(七日),毕士安、寇准并任为宰相,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毕士安下
  • 1006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二月戊戌(二十五日),寇准罢相,进刑部尚书,知陕州。寇准上表称谢,表为杨亿代作。同日,王旦拜相
  • 1008年-1013年,永兴军路陕州陕县(河南三门峡),知军,十二月辛亥(二十五日),命寇准徙知天雄军(即大名府)
  • 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未详,在开封。十月二十四日降圣节,神雀集真游殿道场,寇准有应制诗
  • 1013年-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权东京留守,十二月丙寅(九日),寇准权东京留守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枢密使,六月乙亥(二十一日),任寇准为枢密使
  • 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节度使,四月壬戌(十三日),罢寇准枢密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持节邓州诸军事、行邓州刺史、充武胜军节度使、邓州管内观察处置使
  • 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府,五月甲申(四日),命寇准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
  • 1016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知军,二月,徙寇准判永兴军
  • 1017年,京西南路襄州襄阳(湖北襄樊),知州,二月,除寇准山南东道节度使、判襄州
  • 1017年-1019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知军,七月,寇准在永兴军上言蝗灾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六月戊戌(十三日),寇准再拜相,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太子太傅,寇准因太子监国密谋泄漏罢相,六月丙申(十六日),以太子太傅归班,封莱国公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七月丁丑(二十八日),寇准坐与作乱并伏诛的周怀政交通,降知相州,连坐者甚众
  • 1020年-1022年,京西南路唐州方城(河南方城),司马,八月壬寅(二十八日),寇准坐朱能叛,贬道州司马。与准亲善者多降黜。女婿张子皋坐姻戚降黜
  • 1022年-1023年,荆湖南路道州营道(湖南道县),司户参军,二月戊辰(二十九日),寇准坐与周怀政交通,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迪坐与寇准朋党,贬为衡州团练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