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华严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唐史载武后作十有二文,此卷复有證圣等字,当时制字不特十二而已。卷后初校、再校皆秘书郎桓彦范署名,盖桓王尝作此官,本传亦不载。
跋张长史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贺八清鉴,风流千载人也」,沈吟此语,恍若季真在目,长史此帖,不独草圣可赏也。
跋摹逸少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世人摹书,多作己态。此卷拓右军诸帖,及拓欧辈跋,字如人面目不同,而翩翩各有佳趣,深可珍爱。「冬初」一帖乃虞永兴书,「西上口」等非晋人语也。
跋藏真书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水从银汉落,山绕画屏新」,李太白诗也,藏真书之,可谓二宝,谢康乐不专美于前矣。
跋钱氏书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予家吴中,每闻故老言,钱氏有国时,赋厚役丛,民不堪生。今所营梵宫,脩楹穹极,绵亘林壑,它所兴为率称是,宜若不能长守。然武肃以唐乾宁二年乙卯岁兼东西浙,至我朝太平兴国二年戊寅岁献地,传四将、八十四年,自五代来偏据之雄久有国者,莫吴越若也,讵非久假伯术,畏义尊王,以克永世者乎?今观所下二书,每自抑损,良可嘉也。
跋玉溪集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壬辰岁四月,从河南王晋玉借东平吕氏本,篇目颇弗伦,因为绪正之。二十九日乙卯,装于西都右军巡官舍之樾堂。是夕微风,暑气殊清。长睿父书。
跋元和姓纂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此富郑公家书。甲子岁,洛阳大水,公第书无虑万卷,率漂渍放失,市人时得而粥之「镇海节度」印章犹存。是书尚轶数卷,以郑公物,姑致而藏之。政和二年夏五月初吉,云林子书。
跋十七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一
右王逸少《十七帖》,乃先唐石刻本。今世间有二,其一于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人家或得之;其一即此本也。洛阳李邯郸家所蓄旧本颇与此相近。其馀世传别本,盖南唐后主煜得唐贺知章临写本,勒石寘澄心堂者,而本朝侍书王著又将勒石,势殊疏拙。又有一版本,亦似南唐刻者,第叙次颠舛,文为《十七帖》,而误目为《十八帖》,摹刻亦瘦弱失真。独「敕」字本及此卷本乃先唐所刻,右军笔法具存,世殊难得,诚可喜也。按张彦远《法书要录》与予所著《法帖刊误》论此帖本末颇完,今并列于左方云。政和二年五月初吉,黄某书。
《十七帖》长丈有二尺,贞观中内本也。凡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逸少草书中烜赫著名帖也。文皇帝购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迹,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印印之,褚河南监装。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褾,织成带。开元皇帝又以「开元」两字印印之,跋尾列当时大臣名。此帖号《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字,故以名。凡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中一句语稍异者标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及帖首三两字也。
右见张彦远《法书要录》。
跋辋川图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辋川二十境,胜槩冠秦雍。摩诘既居之画之,又与裴生诗之,其画与诗后得赞皇父子书之,善并美具,无以复加,宜为后人宝玩摹传,永垂不刊。然此地,今遗址仅存,园湖垞沜,率为畴亩,未有高士踵兹逸怀,使人慨想深。政和二年六月五日,常山宋烜、武阳黄某于河南官舍同观。
跋陶渊明集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二年岁壬辰六月十四日己亥,于洛都大福先寺校竟。时京西漕使张集仙晋父公易总运六路,是日启行,与僚官送至白马,因游福先。黄某长睿父记。
跋汉冀州刺史王纯碑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是碑刘河清沔元中见遗,犹乃祖龙阁所畜本也。但有二通,此其一云。政和元年十一月,于河南右军官舍装。黄某长睿父以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书。
跋汉太尉刘文饶碑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汉太尉刘文饶碑》二,故吏李谦等立一,门生商苞等立一,在今西都上东门外官道之北、洛阳尉射圃中。近世好事者亭以覆之,目其亭为「宝刻」,盖以是碑为蔡中郎书,故名焉。二碑阴各有题名,唐湖城公刘爽修碑记亦存焉。予官洛五年,每过上东,必徘徊碑下,想文饶之高风,玩中郎之妙楷,与欧阳信本之观索靖书碑,坐卧不能去,何以异云。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而时观之。政和二年七月初吉,黄某长睿父书。
跋元和姓纂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二年九月初吉于河南致。卷首有「镇海军节度使」印,盖富韩公家旧本也。会稽黄某书。
跋何水曹集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隋经籍志》、《唐艺文志》逊集皆八卷,晋天福本但有诗两卷,今世传本是也。独春明宋氏有旧本八卷特完,因借传之。然少陵尝引「昏鸦接翅归」、「金粟裹搔头」等语,而此集无有,犹当有轶者。集中若「团团月隐洲」,「轻燕逐风花」,「远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游鱼上急濑,薄云岩际宿」等语,子美皆采为己句,但小异耳。故曰「能诗何水曹」,信非虚赏。古人论诗,但爱逊「露滋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为佳,殊不知逊秀句若此者殊多,如《九日侍晏》云:「疏树翻高叶,寒流聚细纹。日斜迢遰宇,风起嵯峨云」。《答高博士》云:「幽蝶弄晚花,清池映疏竹」。《还度五洲》云:「萧散烟霞晚,凄清江汉秋」。《答庾郎》云:「蛱蝶萦空戏」,「日暮望江云,水影漾长桥」。《赠崔录事》云:「河流绕岸清,川平看鸟远」。《送行》云:「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庾子山辈有所不逮。其警语尚多,如《早梅》云:「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铜爵妓》云:「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句殊雄古。而颜黄门谓其每病辛苦,饶贫寒气,无乃太贬乎。阴铿风格流丽,与孝穆、子山相长雄,乃沈宋近体之椎轮也。政和二年九月十二日,于河南右军官舍校。黄某书。
跋王易简玉仙传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昔东晋杨君羲精思句容,梦登蓬峦,与洛广休等五仙人遇,其「游观奇山峙,漱濯沧流清」语,道者流类能言之。今观《玉仙传》后所书坐玉溪、酌云腴二梦,与杨君事殊世冥符,斯亦异矣。于戏!玉虚大漠之游,公其勉之。政和二年十一月九日,武阳黄某书。新安周颖、宜兴蒋宁祖是日观于道山之南荣。
跋谷梁传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柳子厚云「《谷梁子》甚峻洁」,又云「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信哉!政和二年十一月七日,黄长睿书。
跋三萧碑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此楷法自钟元常后,唯江左诸贤颇得之,故萧殿中书是碑,古雅可喜。然下至隋唐,其法遂亡,虞、欧、褚、薛弗能逮也,此可与识者论云。政和癸巳岁四月二十七日,黄某长睿父书。
跋顾诫奢书吕肃公碑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少陵《送顾八分文学》诗云:「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顾侯运炉锤,笔力破馀地。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玄宗妙其书,是以数子至」。此诗盖谓诫奢也。观其遗迹,乃知子美弗虚称之。碑首倒䪥亦自奇古,不独八分可赏云。政和三年六月丁丑,黄某长睿。
跋杨少师诗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少师此诗,本题于西都长寿寺华严院东壁,仆近岁官洛,因览宋次道《三川官下记》知之,亟往观焉,墨踪石本皆不复存。院僧云:三十年前有士人寓是院数岁,及徙居它郡,壁与石亦弗之见。岂非好事者负之而趋乎?今忽得此本,殊可欣也。政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黄某书。
跋黄庭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八、《东观馀论》卷下
《黄庭》世有数本,或响拓,或刊刻,皆正书,盖六朝及唐人转相摹放,所以不同。此卷临学殊工,字势□放欧率更,固自合作,殊可佳叹。世传《黄庭》真帖为逸少书,仆尝考之,非也。按陶隐居《真诰·翼真检》论上清真经始末云: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所授弟子司徒公府长史杨君,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许君及子上计掾。掾以付子黄民,民以传孔默。后为王兴先窃写之,始济浙江,遇风沦漂,惟有《黄庭》一篇得存。盖此经也。仆按甲子岁,逸少以晋穆帝升平五年卒,是年岁在辛酉。后二年,即哀帝兴宁二年,始降《黄庭》于世,安得逸少预书之?又案梁虞和《论书表》云:山阴昙𥗝村养鹅道士谓羲之曰:「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两章,便合群以奉」。于是羲之便停半日,为写毕,携鹅去。《晋书》本传亦著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初未尝言写《黄庭》也。以二书考之,即《黄庭》非逸少书无疑。然陶隐居《与梁武帝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告誓》等不审犹有存否」?盖此启在著《真诰》前,故未之考證耳。至唐张怀瓘作《书估》云:「《乐毅》、《黄庭》,但得几篇,即为国宝」。遂误以为逸少书。李太白承之,作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苟欲随之耳,初未尝考之。而韩退之第云「数纸尚可博白鹅」,而不云《黄庭》,岂非觉其谬欤?然今此帖始见于梁代,盖晋兴宁已后,或宋齐人书也。仆顷在洛,见承直郎李鹏举家畜此帖一卷,乃唐褚令摹,单郭未填,笔势精善,乃钱思公家本,号「玉轴《黄庭》」,中有五行为周越摹换之,今归御府矣,世所传本,无出其右。今题此卷,聊尔论之。政和三年九月望日,黄某题,傅墨卿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