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殿丞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古灵先生文集》卷八
某昔者以德不比而言近,不足以致远,是用不敢闻命,非敢为仪也。
阁下乃欲崇大顺于民,而知明善于无疆,正得古人之用心。
然于小人之儒,何以足授?
实恐无以发明贤者之业,既申受命,敢不承教。
丁观文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某闻能以名器公天下、而不为一身之私者,旷千五百年,一人而已。
天之生大圣大贤,而锡之聪明神智,非苟利之,将使代天牧民而为之父母,其势不得而私也。
古之为人君者,必知之曰:天之付畀予广土众民,得而治之。
吾之位,天位也。
禄,天禄也。
不敢以自私,必推而与大臣之贤者而共之。
为人臣者,必知之曰:君之与吾位,天位也。
禄,天禄也。
不敢以自私,又推而与天下之贤者而共之。
故君惟恐一日不得大臣于其侧,以为己忧,无以恤吾民。
臣惟恐一日不得士于天下,以为己忧,无以安吾君。
君臣上下,举知如是,其相济之急,故其取于人也,无贵贱,无疏戚,无远迩,或于山林,于海滨,于耕稼陶渔,于胥靡,于囚,于盗,于筦库,惟其人而已矣。
可知而知焉,不待试而后知也;
可举而举焉,不待试而后举也。
夫如是,日孳孳于交相求,而惟恐不获,岂能以天命爵禄安而自私哉?
呜呼,斯道废久,豪杰之不作,民之憔悴于亡聊也甚矣。
世无是人,无是心,某不得而见焉。
不图明公奋百世之上,举而行其事及某小子,某窃惧焉。
夫以古人特达之知,不由于因缘,不挟于势利,举一士而先天下,非魁杰不世之人,莫能当之,某其可乎?
虽然,某之愚,不足以辱公命,所喜者,世有是人,有是心,推而扩之,可以有焉。
方今天下之政,莫大于举贤拔才为急。
士之藏于山林,汩于下位,王公莫之知者,幸而有人公其心,夙夜不宁,敷求于四方,一日将大有为,推是举某之心,尽拔而取之于朝,以教天下之大公,使四方有道之士与夫蔽贤自私者,咸知依归焉,是天下之福也,生民之愿也,旷世之事也。
某虽愚不敏,尚能为公抽毫以颂其事,肩公于古人,致公于无穷,以为报答效也。
王景山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某谓今圣天子在位,不当有豪杰之士尚在山野,心常忧焉。
近者,窃不自揆,思欲捃拾天下遗逸之士,而书其所谓德行道艺者。
一日天子相大臣有可言之时,帅天下之贤士大夫与其众庶,类聚而为一书,以献于王,庶几吾王收用之,鄙心安焉。
如足下者,固某夙夜所欲致诚尽礼,惟恐求而不得者,又敢辱足下书辞为先?
徐融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八
吾友季甫尝语某曰:不幸父母早丧,古人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诚如是也。
幼而不知养,长而能知,父母则亡矣,惟是没身不足。
今者,无意于世,使一日得富贵尊荣,无见父母,不足以为乐也。
平居必思二人,不忘乎前,又尝梦衰绖哭其母于中庭,号哭发声,家人闻之。
季甫可谓天性孝友矣。
古之孝者,惟舜为然,因谓世无是人,亦复有斯人者,以有爱父母之心,不得养其父母,无所能尽,是故终身不乐如是也。
子明有亲在堂,足可尽其致,得乎仕,归而为其亲之荣,不得乎仕,归而为其亲之安,是未有不足者。
尔徒区区一旅人,于彼何益?
无因小物而失大事也,子明其图之。
周秀才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某辱书见教,以潘子死,无所传,欲求哀词南归,以遗其父兄,不忍其泯灭于世。
某读而悲之,不觉泫然涕泗交颐。
吾子失志,还家数千里,临分有可怜之色,复以是区区为请,令予悲也。
昔闻潘子死,如丧其友,然无一辞以著明其善于世,乃辱吾子命之,得无愧乎?
去年道浦城,夜宿学舍中,思念一至,即欲往吊潘子之墓,以文哀之,竟以事废不果,居常恨焉。
今日吾子所命,乃吾心也。
近尝病文词未至,不足以传道人之善,重以卧疾,愁忧无聊,思欲不言,又虑官守日益远,役役多事,后时无繇,是终无一言以遗潘子也,可宁勉为之?
虽然,惟恐所闻未得详悉,其传之非是,其行之不远。
昔闻吴道真常语其事,更将质之,不知其能尽知否?
尚若未可,将俟吾子归,采其始末,亟以书来,然后为之未晚也。
今姑为余告其父兄,春秋以时上其墓,祭享以礼,使之不忘,若常有吾潘子存焉,则吾无忧也。
病,书不能一一。
答杨倜秀才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某鉴裁亡状,独遗贤者,发封之际,良自惊嗟。
前日辱不摈遗,尚惠手诲,足谂爱藏之多。
属在病中,未皇驰答。
适又辱惠诗,深悉雅旨,忧悲之意,益不自安。
虽然,士之穷达,盖亦有命,似非人力所能取舍,惟贤者为能以道自信,益勤而无懈也。
病体倦瘠,须数日方可奉见,以谢不敏也。
先此候问。
又答杨倜秀才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至日病中,得雍丘所遗书,并鹅梨之惠,钦雅意。
适当所苦,不暇奉询来介,无由修答。
今日县皂至,再捧手诲,深承恤问,仍审看书之暇,所履万休,至慰倾系也。
老成之士,久兹濡滞,在于朋游,尚所弗堪,况自处哉?
所期穷理之明,信道之笃,有以遣之也。
《易》曰:「自彊不息」。
尚在勉之耳。
令嗣知且遣吴中,相聚讲学,甚善。
前时谢伊留书,深可嘉尚也。
车骑必且盘桓,至花水未由清晤,因风无吝好音。
刘太博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宋元学案》卷五
某闻诸经传,士葬礼:柩至于窆,实土三,主人乃反哭。
柩车敛服载,卒窆而归。
三虞,卒哭。
明日祔于皇祖某甫之庙。
主人居中门之东方,剪屏柱楣,涂庐改户,西乡朝夕哭于阼阶下,以亲反也。
古之人事死者如生者,是故有终身之丧,而无一日离其亲。
葬则欲其反,虞则欲其安,祔则欲其存而不忘,哭之有倚庐,事之有祖庙,此之谓至孝。
庐于墓,非古也。
江通判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某尝恨古之贤大夫士,不得而见之,无所师法,其人则死。
问焉而毋与言,揖焉而毋与行,中夜而坐读其书,思其人之所为而不见。
呜呼!
日月逝矣,忧心劬劳,不得古人而与之,得见今之似古人者斯已矣。
执事之至是邦也,某得而事之,其心洒然若得所欲。
既而有远行役,不得以请,其心忧焉。
以某年益加壮而学不长,犬马之生无所见闻,思得贤大夫士,尽心以事之,少有所法,庶几四十五十犹能成身,以是切切有求于君子。
岁将晏,未知还否?
某之望也。
余京秀才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吾于三者,不可得而兼取之,愿与于直者。
人莫自知其恶,既知之,亦莫不恶闻而惮改之也。
惟直者为能告人之恶,而发人之匿,使人无过焉。
是友之义,无先于直者。
某之困于蒙昧久矣,足下既诲之以朋友讲习之说,亦在直焉而已矣。
刘太博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文者载道之舟。
事之在文,如舟之载物,必将以利乎济也。
有工人者善作舟,其材力足以胜其任矣,又能致人之载,以涉河海。
不善作者,其材力不足胜其任矣。
又以汩人之载。
文亦如之。
善作者,其材力足以胜其任矣,又能致人之事业以见后世。
不善作者,其材力不足胜其任矣,又以覆人之事业。
古之人有大畜者,始有文辞,发乎身而名扬后世,必先知之确乎,不忧其不传也。
孔子自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但其徒弟子因得附于言辞之末,犹且名见后世,况有所作耶?
其次,作者虽其材不及孔子,抑其发之小大,其应之远近,各有在焉。
若鲁之《论语》、《檀弓》之二篇,司马迁之纪传,韩愈之碑志,至于今,所载人事,昭如日月,名声不朽。
夫善人君子之事业,若得附于作者之手,庶几不忘。
某之文未足以载先大夫之盛德,请求诸贤者。
京西运使陈学士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夫士有异世而相慕,有接膝而不相知者,古之人叹知己之难遇,为此也。
某南方之人,少师圣人之学,积二十年,区区千里,不见知己,其存心,其为道,未始一陈于人,而人亦无能信者。
曩者,获称贽于下执事,一诚之未通,一辞之未接,而公遽然知之,曾不踰时,继命以事。
公何知人之明而特达于古也!
某虽愚,辱公之知,岂无所以为受,而徒饱食嘿嘿而遽止耶?
故自守邑以来,不能无忧。
视此一方之民,政烦役重,百里萧然,靡有家室,夙兴夜处不宁,以究以思。
故民之有疾苦,政之大蠹敝,未始不存诸心。
常欲有王事之行,一奔走于门下,告其一二大者,尚公行之。
矧遇旌麾之来,署政兹府,岂不喜哉?
不图天夺之幸,有负薪之疾,又不克进所愿焉,道之穷也。
虽然,公之所舍无数驿之远,又富公贤明,留神听纳,傥信一言之贱,敢不夙夜以闻?
惟公洎苏公合而倡之,俾有攸济,则百里之民,子孙蒙福也。
向以宣徽张公入朝言事,尝以河右之役,为民重困,托于疏奏之末,未知其言否?
谨写录一本上呈,如其不言,幸公留意,馀未敢一一。
闻公遽行,以疾不克躬辞于道侧。
涂中暑雨,伏望为国爱重。
蔡舍人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某伏自河堤拜别,俯及二年,师慕盛德,不忘寤寐。
去年秋九月,蒙抵京师,即日走伏门下,时闻公与宴,迫于昏,不克候见左右,请一言之诲。
洎至官所,不幸连蹇,有负薪之疾,又不获时修启问,怠慢之罪,实无所逃。
虽然,其心之归,其诚之通,实不俟言饰而后明也。
某昔年尝闻朝廷群公之贤,愿得而见之,其先惟际遇于明公,前年道南都,始识丞相杜公、龙图欧阳公,今又获事富公于河阳
其不幸者,范公薨,杜公还政于朝。
今日之望,惟诸公耳。
伏惟明公名世有道,其高材钜识,比之时贤倍蓰。
四方士儒有识议望,将为生民之福。
居斯时也,方当进德修业,尊贤下士,广求箴补,务益高厚,以身行道,为法于世。
小子不胜愿望之至,邑守有拘,未遑请见。
炎暑,伏望颐神养气,为君民寿考。
又与蔡舍人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九
即日伏惟舍人荣侍欢庆,起居百福。
门墙甚迩,限以邑守,不克时问安否,无任瞻恋盛德之至。
友人郑穆,积学艰勤,将老而无遇,惟明公高识远见,特能收采,置之多士之上,人神之心,莫不欢喜。
愚弟君章,凉薄无取,亦蒙捃拾,出于过望,不敢致私谢,以累大公。
自馀四方英材,稍以艺业名者,莫不尽得嘘润,未有如此得人之盛,天下幸甚幸甚!
大资富公,此月十日到府上讫。
仁政精明,民已歌乐。
况此一方,政烦役重,生民憔悴之日已久,事之利害,可行可革,岂无一二大者?
傥信一言之贱,斯民其福也。
太学直讲胡瑗有材识经术,知政教体要之大,惜其老而无用,幸时召见,非无小补盛德之万一。
进士吴孜管师常倪天隐、伍原、张京,明经顾临,皆南方英才,养而成之,可以有为者,或进见门下,幸赐教育。
友人陈烈必时通启,闻有仕进之心,但无其路,公有可言之时,能致之吾君,有所用于天下,亦公功德于民不小也。
不胜祷望之至!
与元屯田改葬服启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乡者,执事命而问焉,曰:「改葬缌葬而除之,必三月乎」?
某对曰:「服必三月,孝子之心弗忍一日除也」。
既退而思之,义又决焉。
丧礼:为父母斩齐三年。
葬也,祥也。
变重服受轻服,既除丧,则不服之矣。
以近即远,夫改葬,是既远而无服,不可以从丧礼。
孝子不忍送至亲而无服,故举五服之下为缌矣。
是人情之所至,先王之所决也,安得一日而除乎?
自启至于葬,既三月则除之,未三月则服,以终三月可也。
缌麻者,十五升抽其半,治其缕,无治其布,曰缌。
小功之带,其绖也,去五分一以为带,皆用麻也。
无受(阙)
送元屯田启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某闻鲁欲使正子为政,孟子喜而不寐,喜其好善也。
苟好善,则天下之善人为己归矣。
好之必能信之,信之必能任之,故其一身好善,而惠及一国。
执事为政于是邦也,去之日,五县之吏与民若去父母,何哉?
曩者执事推好善之心以任五县之吏,五县之吏得尽其材,以福五县之民故也。
使执事以其好善之道行乎朝廷,为善之人任乎四方,一身好善而惠及天下矣。
某小人,辱执事之厚礼,将其行也,不幸有疾,不获奔走以从送者,庶广君子好善之心以勉其行。
张学士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易》之意,有远而有应,有若比而不相得者。
某为执事吏二年,未尝通一言于下执事,窃自比于远而有应者。
虽然,执事之贤,固足以知某。
不见其心,不可以尽其人。
某虽有小人事君子之心,不得其位,不可以致其道。
《同人》之义:天体于上,而火性炎上。
又六二:柔得中,而应乎乾,是以利涉大川
故上之交于下也,有所不尽其人;
下之事于上也;
有所不尽其道,然而求有攸济,不可得已。
此某之所以望于执事也。
今者,伏遇按行属部,不幸有疾,不可以走见,谨扶疾具短启以闻。
丁观文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仲冬严寒,伏惟知府观文侍郎顺履新阳,盛德光亨,荣侍欢庆,台体起居万福。
某即日蒙恩,未由参侍,无任瞻依之至。
某前日承转运衙牒,命差往蔡州推勘公事,为有数驿之远,疾病方起,前去未得,已具状回申,乞赐改差,中心惶惧,未知听否。
昨者尝蒙上司差使定夺滑州河埽事,以疾不克应命。
后来祠部公权领府事,亦是在假。
今又辞以疾,傥不见察,必为避事,虽欲区区自陈,事实难信。
伏惟明公悯其为心,恤其多难,略赐一字,为之保庇,犬马之贱,实不能忘。
以是未敢躬诣门下,谨僭越具启以闻。
惶恐待罪之至。
谢两浙运使张学士试官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贡举之法,非古士君子之患也。
文武之法至矣,圣人贤士争出其国。
后之人不能迪先王之法,旷世而无一士。
故法至之国多士,法不至之国寡士,法亡之国无士。
幸而千五百岁而有出者,亦无所以,道之未丧,有所传焉耳。
孟轲荀卿扬雄韩愈氏之作,天也。
古之选士也以德,今之选士也以文。
德,故人得之实,而难于为士;
文,故人得之伪,而难于有司知其德。
文可知也,知其文未知其德也,法之弊由此涂出也。
豪杰之不作,非士之罪,利于科制焉耳;
贤哲之不食,非有司之罪也,失于科制焉耳。
圣人能因时之利而为之法,不能因时之制而为之有功。
非其所法而为法,虽圣人有所不可。
诚得今之科制,如古之选士,得一士而名后世,死且为之,如无益人之国,虽举者百人,庶几不欲。
某之所愿得者,古之士也。
用今之科制,求夫古之士,不足以辱明公之命。
谢转枢密直学士1075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叨膺明命,进秩中枢,逡避靡遑,冒荣为惧。
伏念某赋材朴直,逢世休明。
惟知以道徇身,窃慕古人之仕;
不谓无功受禄,猥蒙真主之知。
自叨窃于贱官,亦践更于方面。
微典诰之文,以发挥圣训;
乏循良之政,以宣布上恩。
敢意召还,未从幽黜,亲承训谕,骤沐甄升。
进密勿之近班,被便蕃之宠锡。
望逾涯分,职有夤缘。
斯盖伏遇某官,名世钜儒,佐时元老,仁先当务,道在进贤
乐以至诚,思嘉鱼之与善;
縻之好爵,取鸣鹤之交孚。
曾是孤生,亦尘华选。
敢不益坚名节,敦养诚明?
恭爱一于事君,宠利归之忘己。
庶尽拘儒之守,少酬知己之恩。
过此以还,未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