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代人回王安国启 北宋 · 孔武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九、《宗伯集》卷一一
伏审奏艺中枢,策名上第,恭惟庆慰。窃以古之取士,考其实而不信其华;后之任人,取其文而不观其行。自三代宾兴之礼废,而两汉贤良之选开,推其馀波,至于进士。大抵以文饰为贵,词采相高。爰及熙朝,尚存旧制。翕然群彦,趋此两途。其力倦于该洽,而其巧足以彫刻,则从进士之科。其性厌于拘束,而其瞻足以放肆,则就贤良之举。互有长短,更相是非。然而不免挟书糊名之严,皆负发策决科之耻。欲异常调,莫非伟人。某人业履索优,器识兼茂。以进士为非己所好,故舍而不为;以贤良为未称其才,故久之不就。但以炜煌俊大之誉,倾动海宇;汪洋深远之学,结知朝廷。果用宗工之言,特从秘阁之试。舍巍科于闲暇,登膴仕于须臾。逢辰之荣,在众无比。顾惟朽质,久餍盛名。忝在搢绅,喜见公朝之吁俊;更于邮置,先蒙谦德之惠书。感悚之深,铺宣莫悉。
岁暮呈王介甫平甫(一作王令诗) 北宋 · 朱明之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岁暮远为客,一身归计深。
尘沙日翳翳,雨雪夜阴阴。
喜色开南信,悲怀动北琴。
感时须寂寞,何独少陵心。
代韩子华回王平甫启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二、《豫章先生遗文》卷四
典钥于兹,粗安晚节;思贤之叹,有甚朝饥。何图谦撝,遽枉荣翰。实钦松柏之操,不爱金玉之音。某官天才高明,国器远大。运精神于系象之表,载事实于声名之前。久纾雠校之勤,宜在论思之职。且膺殊拜,谅不旋时。残暑未清,自公多爱。
令舍人院召试王安国手诏(熙宁元年七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九、《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一七(第五册第四七三二页)、《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
安国,翰林学士安石之弟,久闻其行义学术为士人推尚,近阅所著《序言》十卷,文辞优赡,理道该明,可令舍人院召试。
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二、《淮海集》卷二六
臣闻缇萦纳身赎父,文帝因之变法;王缙削爵请兄,肃宗为之推恩。夫汉唐之主,岂欲挠不刊之典,而诡从女子、辅臣之意哉?盖以子弟之愿获伸,则孝悌之风寖广,天下忠顺之俗,于是乎始成,故不以所轻废所重也。恭惟陛下神圣功德,参并天地,固非汉唐之主所能拟伦;臣虽愚陋,不敢自比于王缙。然生遇休明,名列仕版,不犹愈于缇萦之女子乎?辄冒死亡斧钺之诛,沥血陈诚,上干天听,惟陛下赐察哀怜,不胜大愿。切念臣父昨于元丰四年得罪,蒙朝廷放归田里,逮今已及四年矣。初出于特旨,有司既无叙法可举,而中外臣寮又以臣伯父待罪宰相,怀避嫌疑,莫敢言者。臣伏睹陛下近以功成治定,因时制作。建列圣之庙,而申以大霈;正百官之制,而授以新书。其远至于亡没之裔,尚被甄收;其微至于胥吏皂隶之能,犹得自效。和气既洽,颂声并作,符贶屡至,年谷胥熟。此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而臣父独婴罪衅,流寓江海,天高日远,自新无路,臣诚私心痛之。臣昨自元丰元年蒙恩授大理评事,继奉新制,改承事郎,逮及七年,未曾磨勘。臣愿以合转宣义郎一官,回授臣父,乞赐叙用。伏望陛下推覆载之恩,生骨肉之惠,恻然怜之,特垂俞允。况陛下自临御以来,坐法之人,未尝终弃;为亲之请,多所愿从。窃以近事言之,王安国自著作佐郎放归田里,比踰期年,起丞大理;邓忠臣以宣德一官为母求封,奏书既上,得邑寿昌。以臣父方之安国,则四年之废久于期年;以臣比之忠臣,则为父之请重于为母。若获远继缇萦、王缙之事,近依安国、忠臣之例,使臣父复得齿于士大夫之列,则臣虽身先犬马,填委沟壑,无所复恨。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戏王安国 宋 · 吴处厚
押微韵
飞卿昔号温钟夔,思道通俛还魁肥。
江淹善啖笔五色,庾信能文腰十围。
只知外貌乏粉泽,谁料满腹填珠玑。
相逢把酒洛阳社,不管淋漓身上衣(以上同上书卷八)。
题王平甫帖 北宋 · 陈师道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
早闻英气擅家声,晚得诸郎识老成。
可恨治朝无此老,却嫌晚进不同生。
足知落笔千言疾,尚想挥毫一坐倾。
未信哲人穷五字,二难还复以诗鸣。
王平甫文集后序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六、《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五、《崇文古诀》卷三一、《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一六、《八代四六文钞》第三四册、《文章辨体汇选》卷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欧阳永叔谓梅圣俞曰:「世谓诗能穷人,非诗之穷,穷则工也」。圣俞以诗名家,仕不前人,年不后人,可谓穷矣。其同时有王平甫,临川人也,年过四十始名,荐书群下士。历年未几,复解章绶归田里。其穷甚矣,而文义蔚然,又能于诗。惟其穷愈甚,故其得愈多,信所谓人穷而后工也。虽然,天之命物,用而不全,实者不华,渊者不陆。物之不全,物之理也。尽天下之美,则于贵富不得兼而有也。诗之穷人,又可信矣。方平甫之时,其志抑而不伸,其才积而不发,其号位势力不足动人,而人闻其声,家有其书,旁行于一时而下达于千世,虽其怨敌不敢议也,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夫士之行世,穷达不足论,论其所传而已。平甫孝悌于家,信于友,勇于义而好仁,不特文之可传也。向使平甫用力于世,荐声诗于郊庙,施典策于朝廷,而事负其言,后戾其前,则并其可传而弃之。平生之学可谓勤矣,天下之誉可谓盛矣,一朝而失之,岂不哀哉!南丰先生既叙其文以诏学者,先生之没,彭城陈师道因而伸之,以通于世。诚愚不敏,其能使人后其所利而隆其所弃者耶!因先生之言以致其志,又以自励云尔。元丰四年七月五日。
光禄曾公神道碑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
宝元、康定间,属羌叛乱,西边苦兵,天子恤劳吏民,制诏二府,谋于众庶,以协大同。士争论战守,计利害,以幸润泽。于是时,儒者曾公从江南来,上书曰:「先王详内略外,化成人和,谁能侮之?不然,忧在内不在外也。愿惠中国,以宁内忧」。其后朋党之论兴,变更大臣,公上书曰:「羌夷盗边,病在肤革,非国之忧。正邪乱听,心腹之疾,忧之大也。惟圣主明辨之,以幸天下」。明年,又上书曰:「今东宫未建置,宜选宗子入侍帷幄,以须嗣子之生,以代皇嗣。备师傅官,承天而行意,以定大分,为万世计」。是岁庆历几年,士大夫方冀幸未发也,故进议者皆出其后。又为时议数十篇,纵论天下事,学者向之。公学博而守约,思深而见远。观古治乱,明习当世之务,故其论伟然,协于法义而达时之变,可举而行。是时公以诬家居十馀年,人知其冤、哀其穷,而公不自讼,方以天下为忧。其言后多施用,言者亦自为功,蒙褒显,而公已卒,世亦莫知也。公讳易占,字不疑,建昌南丰人,故属抚州。以荫为太庙斋郎,历抚州宜黄、临川尉,轻侠少年戒其党与毋犯禁。公之皇考治寿州,其政如此,而人莫知其所出。夫人之所难为而公子父之所易,盖人以刑而公以德,能伏人之心而不知其然,所以善察能否。徙司法参军,迁镇东节度推官,举监真州仓,以课迁太子中允、太常博士,知泰州如皋、信州玉山二县。兴学校以进善,新官寺以临众,治梁道、缮置驿以奉行旅。岁凶,请籴于邻州以振饥。明年,公又请曰:「今幸岁一登,然居者未完,亡者未复,而赋役如平时,与凶年等,愿缓一岁」。如皋赖公保其生业,而近县不胜其弊。公事亲将顺其志。有女死,家贫不能归,逆丧以葬而赒其孤。为吏信厚敏惠,所居以廉称。信州钱仙芝使客过公,谕吏民以惠客,公谢罢之。仙芝埶愧,怒以危法中公,请御史出验治,仙芝坐诬公得罪,而公卒不免。公祖延铎,散骑常侍。祖仁旺,赠水部员外郎。考致尧,户部郎中、直史馆,赠谏议大夫。妣某氏。公夫人周氏、吴氏、朱氏。公子晔,不仕;巩,中书舍人;牟,安仁令;宰,湘潭簿;布,龙图阁直学士;肇,吏部郎中。女嫁承议郎关景晖、南康主簿王无咎、秘阁校理王安国、江宁府教授朱景略、秘书丞李中、承议郎王几、宣德郎周彭孺,一卒于家,一再适王无咎,凡女九人。庆历七年,公年六十九,道病,卒于南京。皇祐元年,葬龙池乡青风里源头。公以子恩累赠光禄卿,夫人分封京兆、父城、仁寿郡太君。公子舍人谓其门人陈师道曰:公之葬,既以铭载于墓中,今幸蒙恩追荣三品,复立碑于墓道,以显扬其劳烈,明示来今,是以命汝为之铭。师道幸以服役奉明命,虽愚不敢,其何敢辞!退考次其行治,慨然兴叹,其试何小,其效何大邪!及读其书,又有大者,而未试也;因书以逆志,而又知其怀之有言,言之有不尽。则其雄深伟奇,惊世而善俗者,犹其馀也。世徒见其仕而不遇,仁而不年,以为公恨,此固命之适而士之常,岂足道哉!顾常以为志不见于仕则发之于文,文不施于今则必传之于后,有能行其言则不穷矣,此公之志也,其可谓盛哉!故述而铭之,以励其子,亦以自励,又以励后人。其铭曰:
人之多言,言不由德。德必有言,惟公之贤。呜呼哀哉,得时无命。功名其馀,夫复何恨!何以观德,南阡之碑。其言不忘,后世之师。公则已矣,其言可试。其谁终之,在公孙子。
晁无咎墓志铭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柯山集拾遗》卷一二、《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周口市
惟晁氏自汉御史大夫错而后,不能谱其世,国初为清丰人。真宗皇帝时,有讳迥者为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元,始徙居开封,或居钜野。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其讳宗简,赠特进吏部尚书者,为皇曾祖。讳仲偃,尚书库部员外郎者,为皇祖考。讳端友,赠左朝散大夫者,为皇考。公讳补之,字无咎。幼豪迈英爽不群。七岁能属文,日诵千言。年十三,从王安国于常州学官。安国名重天下,于后进少许可,一见公,大奇之。公从皇考于杭之新城,公览观钱塘人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为之作文以志之,名曰《七述》。今端明苏公轼通判杭州,苏公蜀人,悦杭之美而思有赋焉。公谒见苏公,出《七述》,公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苏公以文章名一时,士争归之,得一言足以自重,而延誉公如不及,自屈辈行与公交。由此公名藉甚于士大夫间。举进士,礼部别试第一,而考官谓其文辞近世未有,遂以进御,神宗见之曰:「是深于经,可革浮薄」。于是名重一时。遂中第,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时试者累百,而所取五人,公中其选,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又为卫州教授,未行,除太学正。哲宗即位,右丞李清臣举公馆职。召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正字,俄迁校书郎。以亲老求补外,除秘阁校理,通判扬州。有逃卒用货得户部判至淮南理逋负,公辨其奸,事既决,一府不敢欺。召为著作佐郎,又迁秘书丞,又迁著作郎,官制检讨官。于是公为秘书省官十五年矣,而怡静乐道,未尝近权要,士论高之,遂知齐州。境有群盗,白昼掠涂人,公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因宴客,召捕吏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终,悉擒而还,一府大惊,郡为无警。岁饥,河北民流,道齐境不绝。公请粟于朝,得万斛,乃为流者治舍次,具器用。人既集,则又为具糜粥药物,公皆躬临治之,凡活数千人。又择高原以葬死者,男女异墟。使者颇媢其功,欲有以挠之,既至境按视,乃更叹服。绍圣元年,朝廷治党,公亦坐累,降通判应天府。以亲嫌通判亳州,复落职监处州酒务。中途丁母忧,毁瘠几不胜丧服。除监信州酒,公治职事甚力,了无迁谪意。今上即位,移签书武宁军节度判官,赐绯衣银鱼。寻复通判河中府,未行,召为著作佐郎。俄迁尚书吏部员外郎,除哲宗实录院检讨官,改礼部郎中,又改神宗国史编修官。公皆以非才辞避再三,不允。又力请外官,复留以为吏部郎中。异日,事有留滞,无究治者,吏缘为奸。尝有岭外尉,捕获盗八人,法当改官,而考功谓获盗不同处,曲沮欲坏其赏,吏持之不决。尉客京师久,窘甚,诣公诉之,公悯然曰:「当奏」。即为上之,七日而得迁官,于是吏畏服,部无留事。俄除知河中府,郡当大河,扼三门,有浮梁,久且坏。公视事,亟欲营缮,有司难之。公乃预为鸠材,既集,则为规画,一日而成。城中欢呼,民为画像立祠。徙知湖州,其治如河中。又徙知密州,犹用前。累送吏部,授知果州,不行,因得管勾江州太平观,又改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又管勾南京鸿庆宫。居乡闾,以学行为乡人所敬,而尤好晋陶渊明之为人。其居室庐园圃,悉取渊明《归去来词》以名之,其讲学至老不废。大观四年,由近制诣部,授知达州,未行,擢知泗州。到官无几何,以疾卒,年五十八。公于文章,盖其天性,读书不过一再,终身不忘,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而力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其淩丽奇卓出于天才,非酝酿而成者,自韩愈已还,盖不足道也。性刚直果敢,勇于为义,其事亲、友兄弟、睦姻族,有人所不能为者。家素贫,先大夫没时,有女未嫁者五人,公力贫营办,皆以时嫁,为士人妻。与人交无隐情,见事有不当于义者,必直告之,而受人之尽言,亦未尝愠也。公既于书内外无所不观,下至于阴阳术数,皆研极其妙,其祸福往来先言之。卒之夕,有大星殒于州廨之燕寝,人惊视之,公已奄然矣。公少好读庄、老书,通其说,既自以为未至,学于佛而求之其心,泰然若有得也,及属纩,精爽不乱。娶户部侍郎杜纯之女,治家教子皆有法,封永嘉县君。男二人,公为、公汝。女二人,长适梁颐吉,次尚幼。有文集及著作若干卷。其孤以某年月日葬公任城县吕村之原,从先大夫之兆。耒与公兄弟交,故其孤来乞铭。铭曰:
矫矫家令,以身殉国。文元雍雍,为时峻德。凛凛无咎,继起有赫。束发坟、史,白首翰墨。追古作者,蹈藉凌跞。气戛星斗,声韵金石。不施于邦,祇自藻泽。人一之难,公易百千。我原其文,惟质之淳。孝爱忠信,施及乡人。是独何亏,一仆莫振。车坚马良,不得出门;策驽驾朽,道上纷纷。将昌其声,而啬其身。呜呼无咎,万世之闻。
读周书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嵩山文集》卷一二
唐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周书》纪传五十卷,其赞论二十九篇,则岑文本所作。熙宁初王平甫序目录上之。昔魏裂而为东西,变而为齐、周。齐唯故壤,周实新造,其强弱之势异矣。区区新造之弱周,举非齐之敌,而齐战则多北,君臣卒为周之俘囚者,何也?周之谋臣猛将,凡厥人材盛矣。其经国纬民之术,尝措意而建立之,其所继者正也。夫其为国所继者正,则其为史官者,其义直,其意壮,其文雄健卓落矣。方太祖艰难羁旅之际,有众一旅,而于谨之徒,观天下之大势,慷慨陈辞,劝其迎天子都关中。魏帝仅存朝夕之洛阳,危若缀旒,东逼于河北虎狼之众,西未知关中之安危。王思政、柳庆、宇文显和之徒,明见逆顺,决策不疑,而劝魏帝西狩。方是之时,群情去就纷纷向背之际,赵刚、张轨、薛憕之徒既自知所择,又纳忠于众,而使得所事。或崎岖冒锋镝,出万死一生之计,去乡庐,不顾妻子来归我者,有如卢辩、裴宽、裴侠、裴果、崔猷、杨纂、令狐整、高宾之徒。或结宗党保介城社,以忠诚相誓,忘其众寡安危之势,同心向顺,号为举义之众者,有如郑伟、崔真穆、司马裔、韩雄、陈忻、魏玄之徒。或挺然守郡邑,不敢自利,终为我臣,以其土地效顺者,有如薛善、敬祥、敬珍、刘□之徒。或介于二国之间,义之所守,不饵于彼之高官重宝,以一城为一敌国者,有如郭贤、李长寿子延孙、韦法保之徒。远及巴夷、白虎蛮之类,亦知为我小国,而同诸近辅。大抵人尚节概,多殉忠死职之士。虽其国将亡,而尉迟迥、宇文胄、王谦辈有馀忠存焉,惜乎世之人徒知苏绰有王佐之才云矣。夫其为史官者不亦肆矣乎?彼为齐史者难为功,则以齐之不正故也。予每多德棻当武德之初,首建议脩梁陈齐周隋等正史,顾其文有负其志,惜哉!
中大夫直龙图阁知青州军州事王公墓志铭(建中靖国元年九月)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五、《道乡集》卷三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公王氏,讳说,字岩夫,其先自太原徙真定,又徙洛阳,今为洛阳人。曾大父彬,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崇国公。大父化基,礼部尚书,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惠献。父举正,太子少傅致仕,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祁国公,谥安简。公家自魏公始大,祁公继之,皆辅政忠清亮直,达于三朝。公世贵,幼喜学问自修,虽以荫得官,竟取进士第,自太常寺太祝迁光禄寺丞,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员外郎,屯田、都官郎中。官制行,改朝散大夫,转朝请、朝议、左中散大夫,拜中大夫,加直龙图阁。勋上柱国,爵河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三品服。历管当在京马军粮料院、马步军专计司,西京、陕府、河阳、郑州提辖收捉私盐,通判滑州、相州,知卫州、常州、临江军、晋州、徐州,尚书仓部郎中,知密州、泾州,尚书祠部郎中,知相州、太府少卿,知郑州、荆南府、澶州、河阳、河中府、邓州,兼京西南路安抚使,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建中靖国元年十六日,终于青州治所,享年七十有四。初为卫州,年甫三十,适天下久无事,法度寖弛,吏袭欺罔。顾公甚少,裕然儒者,易之,抱案却立,视公所为。公徐为裁决,皆中几要,时有纵舍,不可摇夺,吏始畏服,旋以治闻。常州士喜学,公为延致名儒临川王安国平甫教授。平甫时虽布衣,义甚高,非贤有礼弗就。既从公游,士人慕乡,自远而至。未几,朝廷改科,专用经术。常之士试开封、礼部及策于廷皆第一。已而相属为从官、郎吏、二千石者甚众,世益以为美谈。临江介于虔、吉,俗喜斗,多诞谩,富室子杀人,赂人代之,狱具辞服。公顾谓曰:「汝顾利许人以死,独不为父母妻子计乎」?囚色动,具以情告。民安于习俗,吏恬不加察,公以一言得之,远近欢颂。晋人朴厚,尤乐公简易,力请于朝,为留五年。常有调发兴作,聚民于庭,喻以利害,戒以期信。民相先从之,未尝告劳,至被玺书褒谕,劳赐金帛。徐得巨盗,久讯不承。及公至,专以恩信为治,囚闻之,泣曰:「我曹幸当平世,何苦如此,不过吏迫之急耳。今幸得公,虽不获自新,复忍欺之乎?愿抵罪无恨」。由是盗益销靡。相州洪福寺火,逻卒救止,因有所攘,连逮颇众。公曰:「始需其功,旋治其罪,后有警,何以使人?且及无辜,吾不忍也」。乃令自陈,坐者无几。后公从子行境中,夜半车乘相属。或谓其徒前此能如是乎,从子问之,曰:「吾境多寇夺,为行旅患。今郡守以诚置人腹中,奸偷不忍挠之,因得夜行」。从子以告,公曰:「兹适岁丰耳,岂吾所能哉」。郑当元丰时,地狭民贫,不能输役,废为县。后复为州,且更用差役法取办境内。绍圣初复免役,诏以八事,尤先裕民。公会属邑令议于州,择其善者奏行之,岁弛缗万有奇,民尤以为德。湖北兵与湖南并将,因更戍岭外,涉横、钦、廉、象四州之境,多死亡者,以故难于招募,且乏事。公谓广西被边之地,移兵于其境内,则习瘴疠,无甚惮。湖南北兵交驻潭、桂,则近戍而不劳,又控扼衡、荆,缓急可用,仍不畏死,乐于应募,有五利焉。条列以闻,朝廷嘉纳。大河东流,新堤始完,主者惧力怯冲垫,阴决下流以杀其势,水泛溢平野,澶州、清德军皆被害,州县顾望,莫敢言。公即奏曰:「吏畏罪过甚,乃移患于民,愿亟察之」。朝廷遂遣使相视,塞决口,民以安堵。河阳夹河为城,会秋雨甚水大至,城不没者数板,州人惴恐。时公已年七十馀,曰:「吾为守,与城存亡者也,虽老,敢自爱」!即率寮属,躬为顾指,得其要害,冒雨督治,逮暮不少休,众益安之。治逾二年,无犯死刑者,有芝生于厅事。今天子即位之初,公自河中移邓州,请入觐,对称旨,擢拜太中大夫、知青州。议者谓太中仪物视从官,不当叙迁,公亦坚辞,改直龙图阁。公素康强,未尝卧疾,一日会亲族燕饮,言笑自如,夜分安坐而逝。公到青才半月,然民已怀公,为罢歌乐屠宰者累日。公性宽大浑厚,不见圭角,明白洞达,内外如一。遇人无贵贱皆为之尽礼,虽欺罔诞谩,一以诚报之。闻人之善,惟恐不及,至过恶,则为掩覆芘护,虽亲密不以告。尝有所厚,虽或负公,益不忍伤其意。故虽悍戾偷薄之士,始见之而肆,中则愧,终则畏服而敬之。平居怡然,能自娱适,毁誉休戚不以干虑。视宗族极恩,专荫补多及疏远,与交游终始无穷达之间。其为政以忠厚仁恕为本,扶善抑恶,销绝奸慝,不喜近功小效,搜摘隐微,悦可人意,不饰繁文末节,驰声誉,苟进取。僚吏能否,皆因任之。既各尽其材,又为之揄扬荐达,期于成就。或阽于罪戾,必反覆戒谕,终不废逐。告以善则欣然从之,如自己出。有所为,后有言其非是者,亟为改易,无愧词吝色。前后守十五州、历五朝,政治损益尤多,平心一意,无所观望。仕皆循次,未尝骤进,亦终身不挂吏议。然所临皆要藩剧郡,当天下全盛之际,人物阜蕃,兵革销弭,各因其俗,治以无事。出入休显,垂四十年,康宁寿考,为世荣观,近世名卿未之及也。自魏、祁相继显用,公复与兄诲、子瑜并以器能进擢。其使大辽,实兄弟相先后。其在相州,瑜适守滑,夹河相望。长婿为枢密直学士,更践要剧,亦复与公同时,时论美之。公喜学,晚而不倦。有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卷。娶钱氏,河南郡君。李氏,河内郡君。薛氏,河东郡君。子男三人:瑜,朝奉大夫、京东路转运使,先公而卒;琮,知相州录事参军、河北路盐事司干办公事;璆,太庙斋郎,早卒。女八人,长适枢密直学士孙览,次适承议郎李去盈,次适通直郎杨彦章,早卒,次适承议郎陈扶,次适瀛州防禦推官许子卿,馀并早卒。孙男四人,良冶郊社斋郎,良史、良质并假承务郎,良式尚幼。孙女三人,长适承议郎、尚书比部员外郎周绅,次适颍昌府观察判官孙俟,一尚幼。曾孙男大伦,郊社斋郎。曾孙女一人,未嫁。其孤既以其年九月十五日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大樊村行茔之次,属尚书礼部员外郎荣君辑状公行事,求铭于浩。浩为颍昌府教授,时公之子瑜提点刑狱,辱知甚厚,又与公之孙良冶友好,盖尝闻公居家历官安于为善,绝口不以语人,故虽子孙亦莫得而知其详。然自其所可知以推其所不可知,信贤矣哉,乃为铭曰:
孰不从仕,仕或谋身。孰不为善,善或近名。有贤王公,中道是循。弗屈乎己,弗异乎人。孰险孰易,孰疏孰亲,五朝四方,一以其诚。身名从之,迄用有闻。其闻显矣,其心则纯。不见有物,为吾死生。安坐而逝,世益公贤。安简之子,惠献之孙。亘千万年,俨其如存。
赠王安国芍药 宋 · 刘跂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群花销尽独芳菲,淡沐轻膏知为谁。
寂寞书生久无意,风流别驾合相知。
以茶寄安国 宋 · 刘跂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苦茗枪旗诚鄙甚,密云龙凤太高生。
一瓯为寄忘年友,此味应须识此情。
见苏黄邦字韵诗戏示王倅安国二首(时倅欲往督捕) 其一 宋 · 刘跂
押江韵
与君南北人,斗粟聚此邦。
维彼恶少年,潢池称下江。
白昼射大屋,屋破无完窗。
绣衣募壮士,受馘不受降。
我弱异都卢,岂敢学寻撞。
君才过乌获,九鼎一臂扛。
悬金八十万,何啻白璧双。
胡不骑赤兔,斫树收死庞。
坐宽刺史忧,不复念政厖。
凯旋夹道迎,父老集瓶缸。
见苏黄邦字韵诗戏示王倅安国二首(时倅欲往督捕) 其二 宋 · 刘跂
押江韵
天下本无事,此语仅兴邦。
得志不与物,誓心有如江。
腐儒若腐萤,槁死读书窗。
谁能守笔研,心大云何降。
终然气相许,霜钟不须撞。
道虽千钧重,努力期自扛。
他时侨与札,日月声名双。
秖应南海赵,便是襄阳庞。
慎毋彊拣择,贵纯不贵厖。
请见胸中物,止水琉璃缸。
挽王平甫二首 其一 北宋 · 魏泰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海内文章杰,朝廷亮直闻。
黄琼起处士,子夏遽修文。
贝锦生迁怒,江湖久离群。
伤心王佐略,不得致华勋。
挽王平甫二首 其二 北宋 · 魏泰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今日临风泪,萧萧似绠縻。
空怀徐稚絮,谁立郑玄碑。
无力酬推毂,平时愤抵巇。
何人令枉状,路粹岂能为(东轩笔录》卷五)。
赠韦公 北宋 · 魏泰
押鱼韵
引用典故:桂枝
韦公八十馀,位至六尚书。
五福惟无富,一生谁得如。
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按:此下当有缺文,《锦绣万花谷》误以《挽王平甫》其一接后。)。
按:《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六
元祐元年除雪郑侠王安国罪名指挥更不施行诏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
元祐指挥更不施行,并令改正。郑侠追毁出身已来文字,除名勒停,依旧送英州编管,永不量移;王斻罢京东路转运判官,添差监衡州盐酒税;王斿监江宁府粮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