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天坛王屋山圣迹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国家保安宗社。
金箓籍文。
设罗天之醮。
投金龙玉简于天下名山洞府。
谨按道藏龟山白玉上经。
具列所在去处。
十大洞天内一王屋山
清虚小有之洞。
周回万里。
洛京西北王屋县
仙人王真人治之。
传曰。
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
列席于王屋山
清斋三日
登山至顶。
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
遂敕王母降于天坛
母既降。
黄帝亲供侍焉。
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
召九天元女。
授与破蚩尤之策。
黄帝依命。
蚩尤于冀。
天下乃无不克。
海内安然。
王母遣西方白虎之神。
黄帝元羽之衣。
乃命帝会于孤竹之野。
帝钦命斋戒。
严驾而行。
既至孤竹。
见空中千乘万骑。
或有了髻青衣童子数百人。
或五䌽羽服。
或乘飞龙。
或乘飞虎。
或乘鸾鹤。
或执珠幢锦伞霓旌绛节。
或持如意九曲几。
及前后歌舞妓乐。
不可名状。
俄见宝车一乘。
驾五色斑龙九头。
上有羽盖九重。
中有仙女一人。
衣黄裳。
戴金冠。
隐隐而至。
右侍从有仙童一人。
谓帝曰。
西王母也。
帝接至。
母令仙童二人命帝坐。
曰。
圣躬安。
天下宁矣。
久即戎事。
得无劳乎。
帝谢曰。
赖上帝厚恩。
圣母谕教。
得宁天下。
岂敢称功乎。
母乃命饮。
筵上花果樽罍。
器皿光赫。
大小各异。
而不能辩其一焉。
复遣仙女宋妙英歌万年长生之曲。
歌罢。
母赐帝茹芝数枚。
食之不饥不渴。
又赐修真七昧之书。
授讫。
冲天而去。
后三载。
八月一日
母遣西方白虎之神为使。
黄帝
时在大隗山受母命。
帝即斋戒至洛阳
帝自白波涉渡。
王屋
清斋三日
登山。
八月十五日
至顶上祝香祷焉。
俄而西方天香馥郁。
自天而下。
遍闻山谷。
青鸟先至。
曰。
阿母降矣。
俄而见空中千乘万骑。
一如孤竹之仪。
既降天坛
帝列席下。
见仙众羽服冠简。
环佩履舄。
帝乃频顾之。
曰。
帝何为哉。
曰。
恐左右不谨。
曰。
帝何不实耶。
帝乃实对。
曰。
天上之服。
非人间之有。
此衣非朝礼星辰国王父母。
不可服焉。
曰。
朕南面承尊。
不敢以羽衣赐人臣。
曰善。
羽衣不拜帝王者。
自此始也。
帝欲设食。
母止之。
谓帝曰。
吾之仙众。
不饥不渴。
岂欲造人间之馔乎。
王母曰。
设欲供养神仙上界星辰日月。
但择吉日。
筑坛场。
设净席。
布香灯花果而已。
如无。
用清水药苗代之。
馀皆不可。
言毕。
王母赐帝碧霞之浆。
赤精之果讫。
王母冲天而去。
自此每年八月十五日
四方善士云集于此山。
此日亦系清虚宫中孝校功行仙籍于此山也。
又真诰云。
元帝时命四海龙神所修天下十大洞天。
用疆鼓之石。
重重相謺。
于此尚存焉。
又上方院者。
即上访院也。
轩辕黄帝访寻四山。
故曰上访院。
司马承祯改作上方院焉。
唐睿宗皇帝时
玉真公主金仙观修道。
今即灵都观是也。
帝幸真元金仙二观。
西京相对。
元武门。
渡大河至东章村。
为之曰东章驿。
敕东济源县南河清县西邵源县北阳城县四县界分巡护金仙贞元二观。
王屋山轩辕黄帝后。
至晋南岳魏夫人。
上帝迁号。
敕小有洞主王子登下教魏华。
存于小有清虚宫中。
四十七真受学道毕。
南岳灵官仙众。
自清虚宫迎夫人赴南岳衡山司命之任矣。
盖天地不言。
须凭集文籍。
开示古传实迹。
今录圣境。
真元混沌未分。
道气包含妙本。
阴阳既判。
真形出见。
元经著为图经。
俾来者知所自云。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
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
黄河之北。势雄气壮。
冈阜相连。高耸太虚。
倚悬列宿。西接于昆邱。
东连于沧海。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曰。
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
图经曰。上则接于昆邱。
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
真诰云。琼林者。
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
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
黄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
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
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王母
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
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
其上多石。可生草木。
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元会日。
五更之初。天气清明
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之声。
清宛可入耳。将日出
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状。
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
则闻仙鸡报晓。往往飞栖下地。
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
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
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
镇于洞天。诸元会日。
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
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往则阴云蔽固。
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
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
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
天宝八年新安公使内使宫围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
碣阴刻卢仝高常严固。至太和五年
凡字缺损。坛心高突。
秀出偫峰。每日初出。
影西度。掩西方山脊。
亦可及千馀里。上无飞鸟。
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
人立于上。冲和血气。
状如勇心直胫而立。目视历历。
亦可自辨其形影。似凭高眺远。
飞越崖谷。长天未晓。
身若浮萍。又如精气所乘。
飙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所也。
心若不志。销烁其精魂耳。
似有怖惧。凡有道之士。
身若轻举。天明日朗。
则夜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
又坛西有悬泉。名曰太一泉。
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
落在石㪷中。深可数尺。
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
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洞
洞上半崖。高数十丈。
有一洞。深二丈许。
正射西北天门。名曰按云庵。
旧有梯。人蹬蹑可到。
昔太乙元君修道于此。其太一泉水。
伏流其下。东为济水。
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
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
至一石门。侧身可上。
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
门东有换衣亭。坛顶上有三清殿
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
临崖百尺。凭阑四望。
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
西有王附山。东北有王母三洞。
东北隅有一石。长丈馀。
阔尺许。突出崖头。
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
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
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
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
如生沧海。四面瞻视。
偫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
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
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曰月华峰。
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
下有一涧。名曰避秦沟。
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
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
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
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
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
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
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
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
其观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
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
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
尚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玉真公主好道。
师司马天师天师天台山紫霄峰
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
师正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居陶仙翁。
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
开元十二年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
殿榜。内塑五老仙像。
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
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
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
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
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
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
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
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
注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
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
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声。
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
明皇异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
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先生
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
白云步步相随。观西有山神庙
王屋山神也。天宝年。
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
仍敕修其庙。观南有太山庙
王屋县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夏赤。
秋白紫。水味甘美。
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罗仙人观碑存焉。
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
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
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
药匮山次东有赵老缠。昔赵真人修道于此。
及四真人炼丹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
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
坛东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
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内周游万里。
昔唐建三清殿清虚观。其洞内有因兵火。
居民避乱。秽气所触。
民出洞后。有石落。
塞合洞门。真诰云。
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
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
此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
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
天亦高大。星宿云气。
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
有金玉之殿。及多宝贝黄金。
琉璃琼璧。不可名状。
有五阙五山。加于五岳。
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
碧毫朱灵。夜粲细实。
壶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
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
掌校仙籍。善恶之录。
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
赍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素清虚真人。
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
左保上公王屋山。洞天之中。
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
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
山海妙经。尽掌之焉。
又总洞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
金辇琼轮。八景飞舆。
出入上清。受事太素。
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
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
太上所保。故重其任。
以委偫真矣。元始天王曰。
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
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岭东一山。
名曰玉阳山山东次南有瀑水如练。
长百尺。落半崖。
涧下有深潭。名曰撺钟浤。
其山名西玉阳山都宫东北有山名东玉阳山。
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
洞旁有一憩鹤亭。高数丈。
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
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
峰峦涧岭。泉谷胜迹。
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
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天柱观 吴越 · 钱镠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天柱观者。因山为名。
按传记所载。皆云天有八柱。
其三在中国。一在舒州
一在寿阳。洎今在馀杭者皆是也。
又按道经云。天壤之内。
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如国家之有藩府郡县。递相禀属。
其洞天之内。自有日月分精。
金堂玉室。仙官主领。
考校灾祥。今天柱山
即真诰所谓大涤洞天者也。内有隧道。
暗通华阳林屋。皆乘风驭景。
焂往忽来。真踪杳冥。
非世俗所测。而况大江之南。
地兼吴越。其峰峦。
西接两天眼之龙源。次连石镜之岚岫。
东枕浙江之迢派。可谓水清山秀。
兼通大海。及诸国往还。
此外又有东天目西天目及天竺之号。得非抗苍崖于穹昊。
耸绝壁于云霄。立天为名。
以标奇特耶。若乃登高望远。
千岩万壑。金碧堆謺。
龙蟠虎踞。灵粹滋孕。
代生异人。非山秀地灵之所钟袭。
其孰能与于此乎。就中天柱。
风清气和。土腴泉洁。
神蛇不螫。猛兽能驯。
汉武帝酷好神仙。标显灵迹。
乃于洞口建立宫坛。历代祈禳。
悉在此处。东晋郭文举先生
得飞化之道。隐居此山。
偫虎来柔。史籍具载。
乃于蜗庐之次。手植三松。
虬偃凤翘。苍翠千载。
今殿前者是也。洎大唐创业。
以元元皇帝为祖宗。崇尚元风。
恢张道本天皇大帝握图御宇。
授箓探符。则有潘先生宏演真源。
搜访神境。宏道元年
奉敕创置天柱观焉。仍以四维之中。
壁封千步。禁彼樵采。
为长生之林。中宗皇帝玉叶继昌。
元关愈辟。特赐观庄一所。
以给香灯。于是台殿乃似匪人工。
廊槛而皆疑化出。星坛月砌。
具体而微。则有被褐幽人。
据梧高士。挹澄泉之味。
息青萝之阴。叶天师法善朱法师君绪天师筠暨天师齐物司马天师承祯夏侯天师子云皆继踵云根。
栖神物表。骨腾金锁。
名冠瑶编。出为帝王之师。
归作神仙之侣。金错标字。
翠珉流芳。昭晰具存。
不俟详录。其馀三泉合派。
双石开扉。药圃新池。
古坛书阁。各有题品。
足为耿光。镠此际蒙圣朝謺委藩阃
阖闾之封略。统句践之山河。
宠极。荣兼浑郭。
缅怀斯地。实迩维桑。
素仰真风。备详前事。
但以此观创置之始。本对南方。
后有朱法师相度地形。改为北向。
虽依山势。偏侧洞门。
其洞首阴背阳。作道宫而不可。
致左右岗垄与地势以相违。背洞门而不顺百灵。
使清泉却侵白虎。致使观中寥落。
难驻贤能。皆为尊殿背水激冲之所致也。
乾宁二年。镠因历览山源。
周游洞府。思报列圣九重之至德。
兼立三军百姓之福庭。于是斋醮之馀。
遍寻地理。观其尊殿基势。
全无起发之由。致道流困穷。
二时而不办香灯。竟岁而全无醮阅。
遂抗直表。上闻圣聪。
请上清道士闾邱方远与道众三十馀人。主张教迹。
每年春秋四季。为国焚修。
镠特与创建殿堂。兼移基址。
山势有三峰两乳。兼许迈先生丹灶遗迹犹存。
遂乃添低作平。减高为下。
改为甲向。是五音第一之方。
而乃添培乳山。却为主案。
寻即一二年内。法主两沾渥恩。
道侣益臻。常住咸备。
青牛白鹿。堪眠琪树之阴。
绛节霓幢。不绝星坛之上。
得不因移山势。而再振元风者哉。
寻又续发荐章。奏闾邱君道业。
圣上以仙源衍庆。真派流辉。
方瑶水以游神。复华胥入梦
欲阐无为之化。欣闻有道之人。
敕赐法号为妙有大师。兼加命服。
虽寒栖带索之士。不尚宠荣。
在法桥劝善之门。何妨显赫。
其次毕法道士茂章。生自神州。
久栖名岳。元机契合。
负笈俱来。镠幸揖方瞳。
常留化。副妙有大师三元八节。
斋醮同修。福既荐于宗祧。
惠颇沾于军俗。寻发特表。
蒙鸿恩继赐紫衣。焚修于此。
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
龙虎二君。侍卫无阙。
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
建堂。乃陈鼎击钟之所。
门廊房砌。无不更新。
天风每触于庭除。地籁时闻于窗户。
兼为亲𨽻观额。以炫成功。
非矜八体之能。贵立永年之志。
有大师闾邱君。灵芝禀异。
皓鹤标奇。诞德星躔。
披灵霓洞。朝修虔恳。
科戒精严。实紫府之表仪。
清都之辅弼。加以降神之地。
舒州天柱山也。游方有志。
蹑屩忘疲。自生天柱之前。
驻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
信不徒然。此乃修崇。
实同搜抉。所谓道无不在。
代有其人。爰自开基。
至于功毕。备仙家之胜槩。
畅圣祖之真风。遂录画图。
封章上进。奉光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旨。
钱镠。省所奏进重修建天柱观图一面。
事具悉。我国家袭庆仙源
游神道域。普天之下。
灵迹甚多。然自兵革荐兴。
基址多毁。况兹幽邃。
岂暇修营。卿考一境图经。
知列圣崇奉。亲临胜槩。
重葺仙居。仍选精悫之流。
虔备焚修之礼。冀承元贶。
来祐昌期。岂唯观好事之方。
抑亦验爱君之节。既陈章奏。
披玩再三。嘉叹无已。
想宜知悉。冬寒。
卿比平安好。遣书。
指不多及。懿夫地出灵阜。
天开洞宫。三皇之前。
真圣非一。莫匪乘虚蹑景。
出有入无。虽或挂于传闻。
不可知其名氏。皆分洞天而理。
即大涤居其一焉。天柱观即汉以来。
迄于唐室。修真之士。
继蹑清尘。当四方俶扰之时。
见一境希夷之趣。今也仙宫岳立。
高道云屯。六时而钟磬无虚。
八节之修斋罔阙。有以保国家之景祚。
福两府之蒸黎。今统吴越之山河。
官超极品。上奉宗社。
次及军民。莫不虔仰神灵。
遵行大道时也。圣明当代。
四海归心。忝蒙委以东南。
封爵功臣。兼颁金券
家山衣锦。兼两道之油幢。
上承一人倚注之恩次乃是正真护持之力。元元至圣崇敬福生大道真科。
是无为化致乃及身于此。合刊贞石。
用俟后贤。时光化三年七月十五日记。
逍遥咏 其二十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得一便须休(原注: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而得一者也。学道之士,得真一之道者,可以休息矣。),真空象外求(原注:象外无物,真空强名,无求而求,真空自證如求者也。)
昭然宽世界(原注:道既融明,心虚浩荡,蓬岫昆丘之远,丹台紫府之遥,俯地拾芥耳。),幻化似浮沤(原注:既达清虚之域,却观幻化之身,不异浮沤,倏无忽有矣。)
秘隐玄中理(原注:玄中之理,众妙之门。恐执玄为滞寄,又玄以遣玄,秘之隐之者也。),幽深事莫投(原注:希夷之渊,乃幽深之事,忘视忘听,莫可投之矣。)
天涯无畔岸(原注:天无涯际,六合至大,巨海至广,道皆居之,何所拘碍乎。),宝月顺波流(原注:月在晴空,影沈波内,道隐象外,妙合身中,宝而贵之,随流而已。)
按:《御制逍遥咏》卷五
逍遥咏 其六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天生颜貌几何般(原注:天地大德,生乎万物,清气升而生其智,浊气沈而产乎愚,愚智非同,故多般也。),鹤骨餐霞厌俗观(原注:筋鹤骨,御气餐霞,道契丹经,名禁仙籍,厌乎尘俗,唯道是观。)
赤水华池谁法则(原注:金丹之要,妙在赤水华池,又云,赤水即神,华池即气,神气相保,故能长生,道本无根,修之永固,知谁之法则乎。),白银为阙又堪看(原注:丹成道在,宫阙白银,紫府辉华,群圣具瞻矣。)
来传音旨俱然混(原注:杳冥之精,恍惚之物,此乃从来所传之音旨,道隐虚无,俱然混也。),位有尊卑勿异端(原注:八卦之宫,四神之象,慎终至始,自有尊卑,一气而成,无异端也。)
逆顺之中关理性(原注:顺之则契其阴阳,逆之则背于道德,顺逆之义,关乎真性矣。),心田静外岂相干(原注:心田既静,诸尘不生,道守天真,气唯抱一,任世万缘,岂相干也。)
镇海军节度使亳州陈执中待罪特放敕书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二、《文恭集》卷二五
道隐不还,民散已久,刑之设惟五,而恶之讨有十,败俗之自,从古则然。
卿旧老壮猷,俊德哲望,近辞时柄,甫偃价藩。
宣风有初,颁教尚浅,民之从违,政何加损?
遽形引责,殊异眷毗。
且谅寅恭,弥嘉慎畏。
论原二 其九 评隐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四
文王太伯,其同道者哉!
文王始之事,其隐德焉;
泰伯终之逊吴,其隐名焉
君子之出处语默也,皆所以训也,文王太伯之同道,同其作训也。
故曰世乱隐德,世治隐名。
隐名者,所以警其争名者也;
隐德者,所以远其害德者也。
远害者圣人之时也,警争者圣人之化也。
化以感人,其圣人之至德也;
时以教人,其圣人之大义也。
微大义,则后世之君臣安得以其道全也?
微至德,则后世之昭穆安得以其礼序也?
天地之道远也,其生可见,而其所以生不可见也。
圣贤之道亦远也,其为可见,而其所以为不可见也。
辩生曰:「有许由者,轻天下而遁去,其义高而其事疑也。
茍事诚而义博,亦可以愧其盗国者之心乎」!
曰:若者茍不为也,未若圣人之为不茍也。
可为则为之也,不可为则不为之也。
是故舜依乎中庸而隐也,可则行之,否则已之。
舜哉至矣,不失其道也!
一乡之贤隐,则其乡之礼可知也;
一书之道隐,则其书之文可知也。
故谓文必工,文不工则失其道也;
谓礼必修也,礼不修则失其贤也。
是故一天下之治乱,贤人之隐见而所以章也,可不重乎?
一贤人之动静,将天下之教化而所以劝也,可不慎乎?
吕望东海之隐,称隐也;
伯夷西山之隐,愤隐也;
颜回之隐,不须时,不怨世,乐隐也;
原宪之隐,不卑论以侪俗,骄隐也;
四皓之隐,去以避乱,来以补政,达隐也;
谷口郑子真,修隐也;
成都严君平,和隐也;
曼倩隐于朝,玩隐也;
子云隐于官,茍隐也;
孙思邈卢鸿一处不污道,出不屈节,高隐也;
张果之隐,诡隐也;
李泌者身朝而名野,接禄而君,假隐也;
李者,身伏而达言,钓隐也。
进士 其一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五、《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八、《皇朝文鉴》卷一二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七
问:六经者,先王之治具,而后世之取法也。
《书》载上古,《春秋》纪事,《诗》以微言感刺,《易》道隐而深矣,其切于世者《礼》与《乐》也。
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
至汉而出者,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是以学者不明,异说纷起。
况乎《周礼》,其出最后,然其为书备矣。
其天地万物之统,制礼作乐,建国君民,养生事死,禁非道善,所以为治之法,皆有条理。
三代之政美矣,而周之治迹所以比二代而尤详见于后世者,《周礼》著之故也。
汉武以为渎乱不验之书,何休亦云六国阴谋之说,何也?
然今考之,实有可疑者。
夫内设公卿、大夫、士,下至府史、胥徒,以相副贰,外分九服、建五等、差尊卑,以相统理,此《周礼》之大略也。
六官之属略见于经者五万馀人,而里闾县都之长、军师卒伍之徒不与焉。
王畿千里之地,为田几井?
容民几家?
王官、王族之国邑几数?
民之贡赋几何?
而又容五万人者于其间,其人耕而赋乎?
如其不耕而赋,则何以给之?
夫为治者,故若是之烦乎?
此其一可疑者也。
秦既诽古,尽去古制。
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以至于今,虽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
未尝有意于《周礼》者,岂其体大而难行乎?
其果不可行乎?
夫立法垂制,将以遗后也,使难行而万世莫能行,与不可行等尔。
然则,反秦制之不若也。
脱有行者,亦莫能兴,或因以取乱,王莽后周是也,则其不可用决矣。
此又可疑也。
然其祭祀、衣服、车旗似有可采者,岂所谓郁郁之文乎?
三代之治,其要如何?
《周礼》之经,其失安在?
宜于今者,其理安从?
其悉陈无隐。
进先天后天理气心印补注表 宋 · 吴景鸾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四
景鸾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百拜上言:臣闻河图见而八卦兴,洛书出而九宫备,以此见天地生生之仁周流无间,著于数因。
圣智之君,推其天机,明其制作,以立民极,以济庶物,则阴阳之道于是显矣。
故尧钦天时,舜观璇玑,禹别九州,箕子作《范》,公刘居豳,周公相洛,莫非推明此理此气,仰观俯察,妙用阴阳。
故三代以前,君明臣良,人人有士君子之行,风俗淳朴,国祚延长。
春秋列国王伯迭兴,忠义竞进者盖为诸国之史,若鲁之梓慎,郑之裨灶,宋之子韦,齐之甘公,楚之唐昧,赵之尹皋,魏之石申,皆洞明此理气故也。
汉兴,诸儒策问条对,虽原五行之證、祯祥之变,而杂以谶纬术数之说,附会穿凿之论,不明正理,妄作多端。
东晋郭景纯《葬书》独以理气推明而已,竟未言其所以然之故,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
隋唐而舛讹尤甚,唐太宗因命太常博士吕才等述九流之书,具阴阳之说,纯言卦例,俱用五姓,为害益滋。
高宗永徽中河东闻喜丘延翰因神人授以正经,遂洞晓阴阳,依法迁择,罔有不吉。
开元中,星气交现,朝廷患之,遣使断其山,覈其实,则延翰之所作也。
下诏捕之,大索民间弗得,特诏原其罪,召诣阙下。
玄宗访之以阴阳之说,锡之以爵。
延翰依师为《理气心印经》三卷,并《天机书》三卷进呈。
玄宗善之,秘之玉匣金函,藏之内库,永为国宝。
然朝廷又患民间复有明其术者,诏内供奉一行伪作《铜函经》以乱其真,专以五行为例,拘以二十八将,至于变卦之法,悉皆倒装生旺,反用休因,自是二百馀年,不复知有正经矣。
僖宗末,巢寇犯京,阙廷失守。
赣水曾求己与同关人杨益因在兵间,窃发帑藏,惟琼林库中有玉函篆文,名曰《国内天机书》,视之则丘公所进呈书也。
因而得之,遁还江右,而曾、杨之名始著。
李司空节制江南,首辟求己行南康军事。
公尝虑国家闻之,必蹈延翰之祸,遂于刺史厅之东庑刊石作记载之,杂以青乌子鬼运之说,自是往往行者悉鬼运之法,臻其要者百一二。
厥后诗歌竞起而出,泛滥支离,而不复知所归者。
以及五季之衰,张子微撰《玉髓经》,专以五行形像山水图形言之,略不明其理气,其于正经蔑焉失矣。
洪惟我太祖神圣文武皇帝统一天下,仁渐义渍,四海一家,生齿日夥,人才众,地理之书将复明于今日。
皇帝陛下御极之初,以伪书罙多,恐愈久而愈失其真,民惑于邪说,谬于迁择,重贻圣虑,特诏学士儒官董督司官属,考定阴阳之义,赐名《地理新书》,颁行于世,可见陛下体天地之仁,爱民之意为无疆也。
臣尝窃观其书,犹恨于汗漫无归,玉石无分,恐世人不能知所去就。
伏念臣父克诚猥于微贱,粗明卜筮,家寒四壁,取资游艺,以养其亲。
犹恨未造其玄,闻华山处士希夷陈抟深明天道阴阳性命祸福之机,不远数千里,往从师焉,遂得卜筮阴阳之书。
上溯其源,希夷得之曾,文辿得之杨益,归而验之,无不中者。
不幸归来而亡,不闻于世。
臣时在幼,罔或闻知,祖母张氏因藏其书。
臣既卓立,祖母授其书,粗知大义。
长从师学《易》,于是洞晓其说,始知体用,閒亦窃为迁择,无不谷应。
自是名闻闾里,声著州县。
庆历辛巳,圣诏访求明阴阳术者,郡县以臣为举。
臣自揆学疏行污,不敢奉诏,而有司逼促愈急,方始就道,故得待罪阙庭,蒙制俾备员司天监,得以缓亡。
寻蒙圣问阴阳之妙,特诏臣献纳师授《天机书》及《理气心印经》,并令臣补注,其悉开列上言。
臣陪位末职,讵敢素餐?
谨遵父师遗文,条其次序,加以谨择,具录以闻。
伏惟陛下俯赐宸览,不胜至愿。
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无任战汗之至,谨昧死百拜上表以闻。
治平元年岁次甲辰十月日,朝奉郎司天监师臣吴景鸾表。
按:《先天后天理气心印补注》卷首,清初汲古阁抄本。
名实论(下)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圣宋文选》卷一○
自古深患,莫大于不智,而轻与次之。
不智则天下用巧,直道隐而至沦废矣;
轻与则天下苟于妄合而幸于偶遇,其俗浮而其行偷也。
是天下不明,而名也乱实。
惟至智则不以理惑,兼众人之所不能明,尽众人之所不能察,观所举则知所志,审所守则知所用,天下至隐之情无所施于上。
如此则何名之可加,而何实之可诬?
然而智有所强,而不能尽于物,则其可取者益疏,其可弃者益密。
是故伪起于动止之间而莫之察,奸出于俯仰之近而莫之辨,至使贪者托名以肆欲,夸者托名以擅权,辨者托名以行说,暴者托名以残物。
实不足而名有馀,则其为患也如此。
事有不容于天下,则大无过于盗国,小无贱于盗货。
然盗国之雄,盗货之强,数旅之师,可掩而获,匹夫有勇,则擒而戮。
至于盗名之士,则虽有万乘之尊,百里之封,上不敢与为君,师不敢与为友,贵无敢骄,而礼无敢亢,悻悻然尝恐天下以失士而议己也。
故盗名之士,无王公之尊,命令之重,而屈人之势,移人之俗,盖善为奇言异行,以为高世特立之人,以惊骇愚俗之耳目。
是以合徒成群,而天下俗尚。
责其效,则官学不足以成业,从政不足以经世。
然公卿大夫无以窥其非,而国人士民无以措其议,名出于人上,而有以伏其心故也。
盖求名有获,则利亦随至。
故志于禄则伪辞以养安,志于进则伪退以要宠。
世之人不知求其心,而徒得其迹,则天下称之而不衰,弥久而弥盛。
使好名之俗成,而比周党起。
安坐而观,则莫知其志之所在。
虽能摧众口之辨,屈百家之知,奚足以胜其众、破其伪?
名者,天下之至公,而用之以至私;
伪者,天下之至恶,而处之以至美。
故上失于所任,下失于所望。
自古乱国者无他,因名以得人则治,因名以失人则乱。
故不智而且轻与,则名实相疑而不明,则有以养天下之大患。
然则无实之誉,其可使独推于世而居物之先哉?
宝文阁待制常公墓表1077年2月28日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二、《临川先生文集》卷九○、《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五六、《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二、《三续古文奇赏》卷二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六九一、《文编》卷六三、《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一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右正言宝文阁待制、特赠右谏议大夫汝阴常公,以熙宁十年二月己酉卒,以五月壬申葬。
临川王某志其墓曰:公学不期言也,正其行而已;
行不期闻也,信其义而已。
所不取也,可使贪者矜焉,而非彫斲以为廉;
所不为也,可使弱者立焉,而非矫抗以为勇。
官之而不事,召之而不赴,或曰:「必退者也,终此而已矣」。
及为今天子所礼,则出而应焉。
于是天子悦其至,虚己而问焉。
使莅谏职,以观其迪己也;
使董学政,以观其造士也。
公所言乎上者无传,然皆知其忠而不阿;
所施乎下者无助,然皆见其正而不茍。
《诗》曰「胡不万年」,惜乎既病而归死也!
自周道隐,观学者所取舍,大抵时所好也。
违俗而适己,独行而特起,呜呼,公贤远矣!
传载公久,莫如以石。
石可磨也,亦可泐也,谓公且朽,不可得也。
三黜诗己酉岁吕公出守南阳也 有序)1069年 北宋 · 吕陶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下惠为士师,子文乃令尹
仕也固不喜,黜之何尝愠。
直道宜少合,高风谅难泯。
大抵君子心,惟义素藏韫。
进非为私谋,退亦为道隐
顾彼荣与辱,于吾不加损。
我公天下贤,许国以诚悃。
危言屡启纳,大事费量忖。
审如秦和医,良剂起疾疢。
工如鲁匠斲,钜木赴绳准。
昔尝迁九江,谁谓去途窘。
又尝谪蕲水,恬然泛惊濆。
于今已三黜,去就决不混。
远视前世贤,并驱而齐轸。
大敌众所畏,未战势自殒。
惟公鼓而前,万旅悚兵楯。
晚节人所重,半道或凋陨。
惟公久益壮,千古激忠愤。
大明方乘离,元老反遇遁。
得丧未易言,所系在邦本。
朝奉大夫洋州杨府君墓志铭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二、《净德集》卷二二、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八
汉太尉杨震,以忠义刚方之节,扶危持颠,王室倚之,虽乱不亡,功德及四海,深且大矣。
天与令善,子孙盛多,历九百九十年,爵禄犹不绝,间有贤者出焉。
盖二十四世生汉公,在唐宣宗时,领宣武、天平二节度,居靖恭里,光显一时。
二世,生珂,任金堂县,生国子祭酒担,因葬金堂绵竹,遂为绵竹人
祭酒生颖,仕孟蜀,为汉州别驾
别驾生曮,怀道自晦,不愿仕,族党尊为隐君。
祥符天禧间,大臣表论行义,授国子监主簿
隐君有二子,长曰至,为尚书郎,故累赠太常少卿
次曰塾,乃君考也,趣识超迈,有君子长者称,乡人之善者皆师式其行,赠朝请郎
君讳宗惠,字敦夫
孩提时已庄谨,不妄笑言。
既长,能学以干禄,擢嘉祐八年进士第
初授眉州司法,以亲嫌徙陵州,视条格有未安,辄论奏,往往如请,著为令。
遂州青石令,改著作佐郎、知绵州巴西县。
时苗、役之令初下,远方郡邑行之或过与不及,独君能体法意,推广以序,民得不扰。
使者请君赍奏而上,谓可迁进,君以亲年高辞不行,就辟监成都商税。
前此有司幸赏,征敛无名,求溢常课,多至迁二官。
君罢太甚者,羡入遂寡,畴其劳,惟可减岁进秩。
丁母忧,去位。
服除,改秘书丞
君居丧逢郊霈,未封其亲,乃叙前劳于朝,丐一命以及父,部使亦为之言,皆不报,君自是不复语减岁之赏。
朝请公既没,终丧踰年,顾松槚不忍去,殆无仕进意,亲友强之,久而后行。
今天子即位,诏天下实封言事,君献十议:一任宰相,二选将帅,三省冗官,四薄赋敛,五慎名器,六安边鄙,七广言路,八重法令,九节浮费,十议科举。
其言有补于治。
通判衡州,岁大水,民饥且溺,郡守坐视不恤,君尽假官舟以济,发廪贷之,然后白使者,全活甚众。
湖南郡县凡追集,吏以文书鬻于皂隶,谓之「卖帖」,得者藉以敛贿,公肆掊扰,上下不为怪,民甚病之。
严治之,立禁条以上闻,朝廷因作法颁天下。
又尝知洋州,为《劝学文》谕郡人,朔望率诸生释菜于先圣,退而环坐,执经讲论,课试能否,于是旧俗一变,学者数倍,争讼为之衰息。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官,既阅月,朝奉大夫命始下。
享年五十六。
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乡先茔之次。
母张氏,封广德
王氏,封靖安,皆县太君。
妻黎氏,寿安县
子六人:綝、繗、缃、纁、絿、綨。
綝,泸州司户参军
缃,早卒;
馀皆力学求举。
女三人:长适宇文纲,次适李际,季适奉议郎张及
君孝友廉静,贵义而贱利,事亲能养志,惟恐一毫违其欲。
爱人惜物甚勤,不汲汲于荣禄。
朝请公长女既适朝散郎宇文昭度,爱之,留于家,与君共居三十年,内外无间言。
洎析产为二,君乃占瘠土,故伏腊冠婚之费有不给,而终身犹贫。
亲党无以葬,与孤女不能嫁,则出力资之。
壬申岁绵竹水灾,君率里人瘗溺尸凡千数,其在官亦以为切务。
元祐中,大臣有喜君者,欲援以进,君不趋合乃已。
或勉之,则曰:「用舍在道,通塞在命,求无益也」。
平居不倦学,有文集二十卷。
晚读释老书,常戒杀,间不茹荤,旬至四五日。
宾客,尽昼默坐。
将捐馆之数日,呼綝读司马承祯《坐忘论》,既而叹曰:「人之处世,要在如是,于物我始终之理,其有得乎」!
其亡也,亲友或谓君常苦脾疾,蔬食损气,以及大故,盖惜君不幸而云耳。
有王从古,持术考数,或以奇中,尝告君曰:「异时有同祖考名者,位己之上,宜虑以避祸」。
君既在洋,会朝奉郎张塾为利州路转运通判,适与朝请公同讳,未几,君乃卒。
呜呼,天下之事,不可致诘,岂一端者!
元丰初,予始识君,一日,与客偕至,客诧其亲侈纵声色以自奉,真得富贵之乐,君愀然顾予曰:「审如是,何以示子孙」!
予尝研味此语,爱君之清识云。
铭曰:
其质也良,其守也方。
外舒其华,中敛其光。
富兮非吾乐,嗟悖义而多藏;
贵兮非我好,敢枉己以自戕?
予迹孰从?
泰然不竞之场。
予心安归?
漠然无何有之乡
名不忘,终焉允臧。
龙泉县创建城隍祠记 北宋 · 蒋概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一、乾隆《吉安府志》卷一四
粤昔黄帝涿鹿,因山川之险,始筑城邑以居。
城者成也,一成不可毁也。
内曰城,外曰隍。
《易》曰「城复于隍」,所由来久矣。
城隍之神始于何时,无可稽考,又为之立庙祀,何也?
自秦毒天下,列国纷乱,而鬼神乏主,英精怪质,主宰失次,其或山冢萃崩,川谷沸裂。
道隐乎邪,德败乎幽,藏变生灾,风雨愆期,万物不振,黎民受殃。
恍乎惚乎,而有操乎坤舆之奠者,补苍海之缺陷。
君大道而不屈,运玄德于无穷,出理阴阳,而灵耀浃乎寰区,功施济乎动植。
善善恶恶,其司人祸福,若有权衡度量焉。
群骇而惊怖,遂相率而谓之曰:「此佑国福民,郡邑中之守土者所当祀也」。
无以名之,名之曰城隍。
所谓克茂其绩,神以义起者乎。
祀典虽不见于《礼》经,与社稷坛壝而并重于邦国。
凡祭山陵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必举而为配享,祀事维虔。
岁时朔望,司牧率属必躬亲谒祷。
今我朝经国之初典,神天而封锡,宇内凡作其高深者,咸神以秩之。
维庙肇兴,今择地建立,以钦崇其明禋。
予不能却里人之请,于是乎书。
按:乾隆《龙泉县志》卷九,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刘知几 其二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刘知几又论太史公左丘明荀子班固于《春秋》有虚美者五,此乃刘子议天地之不大,笑日月之不明,多见其不知量也。
其五美不足与论其是非,然尤可罪者,谓汲冢书与鲁史符同,「『获君曰止』,『诛臣曰刺』,『执我行人』,『杀其大夫』,『郑弃其师』,『陨石于宋五』,诸如此句,多是古史全文,则孔子谓修者,但用其成事,就加雕饰,仍旧而已,有何力哉」?
噫,刘子之罪,过于杨、墨也!
且圣人达则王道行于天下,、文、武是也;
圣人否则王道隐于《春秋》,孔子是也。
今刘氏取信于汲冢《竹书》、《琐语》,而谓孔子何力于《春秋》,何诬圣人之甚也!
孔子之于《春秋》,有不合于王道者,则定法于一字以褒贬之;
如其策书成文,书所为法,则因而直书,盖圣人之志也。
刘子谓笔则笔,削则削,皆为虚言,何狂悖之甚也!
汲冢等书所载,盖战国之时,好学者爱其语句,乃录于竹简,以便记览,若今之抄集子史雅言之类,后因其死,乃藏于墓中。
至晋太康中,其书始出,而挚虞束晰荀顗干宝杜预之徒,不知是当时好学者所记录简之辞,反谓《春秋》已前旧有此文,遂使刘子惑之,以圣人「何力于《春秋》」。
以此论之,则刘子之罪,过于杨、墨远矣。
茍不辟而归坦涂,愚恐学者径驰于淫说矣。
水龙吟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馀,将终,谓弟子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君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后李太白大鹏赋云:尝见子微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颜清彻,如二三十许人,人亦有自少见之者。善吹铁笛,嘹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1084年12月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古来云海茫茫,蓬山绛阙知何处。
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翥
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
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
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
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孙运勾1071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启:脾能母养馀藏,故养生家谓之黄婆。
司马子微著《天隐子》,独教人存黄气入泥丸,能致长生。
太仓公言安谷过期,不安谷不及期。
以此知脾胃宁固,百疾不生。
近见江南老人,年七十二,状貌气力如四五十人。
问其所得,初无异术,但云平生习不饮汤水尔。
常人日饮数升,吾日减一合,今但沾唇而已。
脾胃恶湿,饮少,胃强气盛,液行自然不湿。
虽冒暑远行,亦不念水,此可谓至言不繁。
曼叔比得肿疾,皆以利水药去之。
中年以后,一利一衰,岂可数乎?
当及今无病时,力养胃气。
若土能制水,病何由生?
陈彦升云,少时得此病,服商陆、防己之类,皆不效,服金液丹,灸脐下,乃愈。
此亦固胃助阳之意也。
但火力外物,不如江南老人之术尔。
桂辣药,例能胀肺,多为肿媒,不可服,有书以告之为佳也。
庄子祠堂1078年11月19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一、《皇朝文鉴》卷八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六、《观澜文集》乙集卷二二、《庄子翼》附录、《文章正宗》续集卷一六、《文编》卷五五、《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九三、万历《兖州府志》卷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九七、康熙《凤阳府志》卷三八、康熙《商邱县志》卷一四、乾隆《归德府志》卷二九、光绪《荷泽县志》卷一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庄子,蒙人也。
尝为蒙漆园吏
没千馀岁,而蒙未有祀之者。
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此知庄子之粗者。
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
楚公出亡,而门者难之。
其仆操箠而骂曰:「隶也不力」。
门者出之。
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
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
以为事公之法,亦不可。
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
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
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釐、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然余尝疑《盗蹠》、《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
反复观之,得其《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
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
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阳子居蹴然变容。
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
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蹠》四篇,以合于《列禦寇》之篇,曰:「列禦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
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
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
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
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记。
杜处士1084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杜仲,郁里人也。
天资厚朴,而有远志,闻黄环名,从之游。
因陈曰:「愿辅子半夏,幸仁悯焉,使得旋复自古扬搉」。
环曰:「子言匪实,宜蚤休,少从容,将诃子矣」。
仲曰:「人之相仁,虽不百合,亦自然同,况吐新意以前乎?
吾闻夫子雌黄冠众,故求决明于子,今子微衔吾,为其非侪乎」?
曰:「吾如贫者,食无馀粮,独活久矣。
子今屑就,何以充蔚子乎!
茍迹子之素狂,若所请亦大激矣。
试闻子之志也」。
曰:「敢问士何以益智?
行何以非廉?
先王不留行者何事也」?
曰:「此匪子解也。
夫得所托者,犹之射干临于层城也。
居非地者,犹之困于蒺藜也。
今子宛如《易》之所谓『井渫不食』也。
非扬淘之而欲其中空清,是坐恒山而望扶桑耳,势不可及已。
使投垢熟艾以求别当世,则与之无名异矣。
某蒙甚,愿子白之」。
曰:「吾自通微,预知子高良,故谩矜子以短而欲乱子言,子能详微意,知所激刺,亦无患子矣。
虽然,泽兰必馨,今王明茍起子为赤车使者,且将封子,子甘从之乎」?
曰:「吾大则欲伏神以安息,小者吾殊于众而已矣。
虽登文石摩螭头不愿也。
古人有三聘而起松萝者,迫实用也。
余将杜衡门以居之,为一白头翁,虽五加皮币于我,如水萍耳,岂当归之哉」。
环曰:「然。
世有阴险以求石斛之禄者,五味子之言可也,虽吾亦续随子矣」。
或斥之曰:「船破须筎,酒成于曲,犹君之录英才也。
彼贪禄角进者,可诮之也。
若夫踯躅而还乡,甘遂意于丁沉,则吾之所谓独行之民,可使君子怀宝,乌久居此为哉」!
余爱仲善依人,而嘉环能发其心,故录之为传。
吴子野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三、《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四、《八代文钞》第二九册、隆庆《潮阳县志》卷五、光绪《潮州府志》卷四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
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苏轼,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告于故吴子野远游先生之灵。
呜呼子野,道与世违。
寂默自求,阖门垂帏。
兀尔坐忘,有似子微
或似壶子,杜气发机。
遍交公卿,靡所求希。
急人缓己,忘其渴饥。
道路为家,惟义是归。
卒老于行,终不自非。
送我北还,中道弊衣。
有疾不药,但却甘肥
问以后事,一笑而麾。
飘然脱去,云散露晞。
我独何为,感叹歔欷。
一酹告诀,逝舟东飞。